新書推薦: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HK$
59.8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HK$
89.7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HK$
78.2
《
心跳重置
》
售價:HK$
60.7
《
云中记
》
售價:HK$
78.2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HK$
48.3
《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售價:HK$
66.7
《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售價:HK$
80.3
編輯推薦:
教材丰碑 本书是美国典型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常春型教材,自1953年初版至今,一直是心理学教材中的黄金典范,被世界各地的著名大学采用作为普通心理学教材。
与时俱进 为融入心理学界新的研究内容和心理学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分支领域,本书三四年就修订一次,并从1967年起开始增加新作者,但为了纪念西尔格德对此书和心理学教学的贡献,始终保留希尔格德的主要作者地位。
内容全面 本书18章可大致分为五个部分,首先确定心理学的本质,接着介绍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然后讨论动机、情绪等心理特征,接下来是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最后是有关社会心理的内容。这个框架几乎被所有普通心理学教材采用。
科学客观 贯穿全书的最基本观点,是所有的心理现象皆有其神经生物基础,“行为的神经基础”栏目鲜明地反映了心理学借助生物科学的研究成果巩固自己的科学地位。而“双面论证”栏目则客观呈现了不同派别的对立观点,呈现了心理学的活力。
易教易学 本书的“概念摘要表”和阶段小结、全章总结,极大地方便了使用这本教材的师生整合、记忆所学内容。书中图文并茂,除了有大量与内容相关的精美插图外,本书的一大特色是擅长用图表表现研究成果,除了帮助学
內容簡介:
本书一直被奉为普通心理学教科书的典范之作。其主要作者西尔格德教授,自1928年便在耶鲁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开设非常受欢迎的心理学导论课程。他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1953年独自编写了本书的第一版,由于内容丰富、观点全面、着重启发学生思维,特别适合作为初学者的授课或自学教材。该书自出版后就一直普受赞誉,到1962年第三版时,销量高达40万册,成为当年最畅销的图书。其后陆续被翻译成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中文等多种文字,是全世界大学最广泛使用的普通心理学教材。
为了适应心理学领域的不断进步,本书自1967年修订开始增加新作者,以期融入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新出现的分支领域。50多年间已至14版,内容不断充实完善,始终是心理学教材中的黄金标准。虽然新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但为了纪念西尔格德对此书和心理学教育的贡献,始终保留西尔格德为主要作者的地位。
本版既保留了以前各版图文并茂、善于帮助学生整合所学内容并记住大量信息的优点外,在“双面论证”、“前沿研究”等栏目中,心理学领域最新的材料与最古老的争论也一并呈现给读者,向读者全面展现了心理学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无论是对心理学毫无基础的初学者,还是想深入了解心理学全貌心理专业学生,必定都能从本书中汲取充足的养分。
關於作者:
E.西尔格德(Ernest Hilgard,19042001),早期研究动物和人的条件反射,后来研究人的动机作用和无意识过程,晚年主要从事美国心理学史的研究。1948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49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7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R.C.阿特金森(Richard C. Atkinson,1929),美国当代心理学家,曾任加州大学校长。
E.E.史密斯(Edward E. Smith),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认知神经科学部部长。
S.诺伦霍克西玛(Susan Nolen-Hoeksema,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
洪光远,台湾大学心理学研究所硕士,现任台湾国防大学政治作战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目錄 :
简目
第一章 心理学的本质
第二章 心理学的生物基础
第三章 心理发展
第四章 感觉过程
第五章 知觉
第六章 意识
第七章 学习与条件反射作用
第八章 记忆
第九章 语言和思考
第十章 动机
第十一章 情绪
第十二章 智力
第十三章 人格
第十四章 压力、健康及应对
第十五章 心理疾病
第十六章 心理异常的治疗
第十七章 社会影响
第十八章 社会认知
附录 统计方法与测量
重要词汇
索引
出版后记
细目
中文版导读 张厚粲 1前言 4第一章 心理学的本质 2第一节 心理学的领域 5第二节 心理学的历史渊源 7先天与后天之争
7科学心理学的开端 8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 8行为主义 8格式塔主义 9心理分析 9心理学在20世纪后期的发展 10第三节当代心理学观点
11行为的神经基础:生物观点 11行为观点 11认知观点 12心理分析观点 12主观论者的观点
13行为的神经基础:心理学与生物学观点间的关系 14心理学的主要领域 14前沿研究:21世纪的心理学 16第四节 如何进行心理学研究
16产生假设 16实验法 18相关法 19观察法 21文献回顾整理法 22心理学的研究伦理 22双面论证:自私是天性吗? 24本章摘要
26核心概念 27第二章 心理学的生物基础 28第一节 建构神经系统的基石神经元 30动作电位 31突触的传导
32第二节神经传导物质 34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组织 35神经系统的分类 35脑的组织 36脑的中央核 36边缘系统 39大脑
39活脑的图像 42前沿研究:长出新的脑 43脑的不对称性 44语言与脑 46自主神经系统 47第四节 内分泌系统
49第五节进化、基因与行为 50行为的进化 51染色体与基因 51行为遗传的研究 53双面论证:攻击行为是以生物还是环境因素为基础?
56本章摘要 58核心概念 59第三章 心理发展 60第一节 先天与后天 62发展的阶段 63第二节 新生儿的能力 64视觉 64听觉
65味觉和嗅觉 65学习和记忆 65前沿研究:病痛宝宝的按摩治疗 67第三节 儿童期的认知发展 68皮亚杰的阶段论
68皮亚杰理论的评价 71皮亚杰理论的替代解释 73心理理论 75道德判断的发展 76第四节 人格和社会发展 78气质
78早期社会行为 80依恋 81父母反应方式 82后期发展 83日间托育的影响 83性别同一性和性别特征 84第五节 青年期的发展
87双面论证:父母在儿童发展中的功能是什么?90本章摘要 93核心概念 94第四章 感觉过程 96第一节 感觉形式的共同特性
98敏感性 98信号检测论 101感觉编码 103第二节 视觉 105光和视觉 105视觉系统 105光线的视觉 107形状视觉
108色觉 109第三节 听觉 114声波 114听觉系统 115声音强度的听觉 116音频的听觉 117前沿研究:义耳和义眼
119第四节 其他感觉 120嗅觉 120味觉 121压力和温度 122痛觉
123双面论证:应该用鸦片作为治疗长期疼痛的药物吗?126本章摘要 128核心概念 129第五章 知觉 130第一节 知觉的作用
132第二节 注意 134选择性注意 134听觉的注意 135注意、知觉与记忆
135前沿研究:经由虚拟实境方式分散注意力以减轻严重疼痛 136第三节 定位 137物体的分离 138深度知觉 139运动知觉
141笫四节 辨识 143整合的问题:前注意与注意过程 144决定物体为何 145行为的神经基础:皮层中的特征觉察器
145辨识的后期阶段:网络模式 146自然物体的辨识和自上而下加工 148辨识失败 150第五节 抽象过程 152第六节 知觉恒常性
153颜色和明度恒常性 154形状恒常性 154大小恒常性 155错觉 155所有感觉形式的恒常性
157第七节行为的神经基础:脑部中的分工 157注意的神经基础 158视皮层 159辨识与定位系统 160第八节 知觉的发展
161婴儿的识别能力 161在控制刺激环境下培养 163双面论证:知觉发展是天生的,还是社会习得的过程? 166本章摘要
168核心概念 169第六章 意识 170第一节 意识的不同层面 172意识 172前意识记忆 173无意识 173自动化与分离
174第二节 睡眠与梦 175行为的神经基础:睡眠的阶段 175睡眠的理论 177睡眠失常 178梦 180梦的理论 181第三节冥想
183第四节 催眠 184催眠的诱导 184催眠暗示 185隐藏的观察者 186第五节 精神药物 187前沿研究:发现吸烟基因
189抑制剂 190鸦片剂 192兴奋剂 194迷幻药 196大麻属 196第六节 超觉现象 198实验证据 198对证据的辩论
199轶事类型的证据 201双面论证:超觉现象是真实存在的吗?202本章摘要 204核心概念 205第七章 学习与条件反射作用
206第一节 学习的各种观点 208第二节 经典性条件反射 208巴甫洛夫的实验 209现象与应用 210可预测性和认知因素
212生物性限制 213第三节工具性条件反射 215效果律 215斯金纳的实验 215现象和应用 217厌恶性条件反射
220控制和认知因素 221生物性限制 222第四节 复杂学习 223认知地图和抽象概念 223顿悟学习 224先前信念
225前沿研究:建构一个更聪慧的脑 227第五节行为的神经基础:学习与条件反射作用 227习惯化与敏感化 227经典性条件反射
229双面论证:恐惧症是天生的还是条件反射作用形成的?230学习的细胞基础 232本章摘要 234核心概念 235第八章 记忆
236第一节 三种重要的分类 238记忆的三个阶段 238三种记忆储存 239不同信息的不同记忆 239第二节 感觉记忆
240斯伯林的实验:部分报告实验 240视觉暂留:时间整合实验 241部分报告、视觉暂留与整合二者的理论 241第三节 工作记忆
242编码 242储存 245提取 246工作记忆与思考 247从工作记忆转移到长期记忆
248行为的神经基础:工作记忆与长期记忆的脑部分工 248第四节 长期记忆 249编码 250提取
251行为的神经基础:遗忘从储存中丧失信息 253编码和提取的交互作用 253遗忘的情绪因素 255第五节 内隐记忆
257失忆症中的记忆 257各种记忆系统 259前沿研究:草本疗法对记忆丧失的治疗 259正常被试的内隐记忆 260第六节 建构的记忆
261皮亚杰的童年记忆 261记忆编码时的建构过程 262事件后的记忆再建构 263建构记忆与司法体系 265第七节 改进记忆
268组块和记忆广度 268心像和编码 269精细化和编码 269情境和提取 270组织 270提取练习
271双面论证:真的有压抑的记忆吗?272本章摘要 274核心概念 275第九章 语言和思考 276第一节 语言和沟通
278语言的层次 278语言单位和过程 278语境对语言理解和产生的影响 280行为的神经基础:语言 281第二节 语言的发展
283习得了什么? 283学习过程 284先天因素 286第三节 概念和分类:建构思想的基石 289概念的功能 289原型
289概念阶层 291不同的类别处理 291概念的获得 292行为的神经基础:概念获得的神经基础 293第四节 推理 295演绎推理
295归纳推理 296行为的神经基础:推理 298前沿研究:决策与大脑 299第五节 形象思考 300表象操作
301行为的神经基础:表象 302第六节 行动中的思维:解决问题 303问题解决策略 304表征问题 305专家相对于新手
306双面论证:语言引导思维还是思维指引语言? 308本章摘要 310核心概念 311第十章 动机 312第一节 酬赏与诱因性动机
314前沿研究:想要与喜欢 315药物成瘾与酬赏 316第二节 内稳态和驱力 317温度和内稳态 318口渴的内稳态过程
318第三节饥饿 320内稳态与诱因的交互作用 320饥饿的生理线索 321行为的神经基础:饥饿信号的整合 322肥胖症
324厌食症与贪食症 327第四节 性别与性欲 330早期性发展 331荷尔蒙与环境 332成人的性欲 333行为的神经基础
334性取向 336双面论证:性取向是天生的还是社会决定的? 340本章摘要 342核心概念 343第十一章 情绪
344第一节情绪的成分 346第二节 认知评估与情绪 347评估的发现 348评估的主题与维度 349意识与无意识的评估
350行为的神经基础:脑部的评估 351第三节 主观体验与情绪 352思想与行动倾向 352心情对注意力与学习的影响
353心情对评价和判断的影响 353前沿研究:正向情绪的益处 354第四节 身体变化与情绪 356情绪的强度 357情绪的区分
358第五节 面部表情与情绪 360情绪可经由面部表情进行沟通 360面部反馈假说 361第六节 情绪的反应:情绪的调节
361第七节情绪、性别与文化 363性别差异 364文化差异 365第八节 攻击 366攻击是一种驱力 366攻击是一种习得的反应
368攻击的表达和宣泄 369双面论证:情绪的基础结构 372本章摘要 374核心概念 374第十二章 智力
376第一节心智能力的测量 378信度 378效度 378早期的智力测验 379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 380韦氏智力量表
380团体能力测验 381因素研究取向 382文化考虑 383第二节 当前的智力理论 384加德纳多重智力理论
385安德森智力与认知发展理论 385前沿研究:情商 386斯腾伯格三元论 387塞西的生物生态学理论 388智力理论的比较
389智力的跨文化观点 390第三节遗传学与智力 390遗传率 391双面论证:智力测验真的能反映出才能吗?394本章摘要
396核心问题 397第十三章 人格 398第一节 人格测量 400人格量表 401第二节 心理分析理论 404人格结构
405人格动力 406人格发展 408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修正 409投射测验 411投射测验的问题 412心理分析的人性观
412对心理分析理论的评价 413第三节行为主义理论 414社会学习与条件反射 414行为主义的人性观 415对行为主义理论的评价
416第四节 认知理论 416社会学习理论 416凯利的个人建构论 418自我图式 419对认知理论的评价 420第五节 人本主义理论
421罗杰斯 421马斯洛 423人本主义理论的人性观 423对人本主义理论的评价 424第六节 进化论 425进化论的人性观
426对进化论的评价 426第七节人格的遗传 427人格-环境的交互作用
427前沿研究:一颗药丸就可以改变你的人格吗?428双面论证:弗洛伊德对心理学的影响还存在吗?432本章摘要 434核心概念
435第十四章 压力、健康及应对 436第一节 压力事件的特征 438创伤事件 438可控制性 438可预测性
439生活情境的重大改变 440内在冲突 441第二节 压力的心理反应 442焦虑 442愤怒及攻击 444冷漠及抑郁 445认知损伤
445第三节 行为的神经基础:压力的生理反应 446战斗或逃跑反应 446PTSD的生理学 448压力如何影响健康
449第四节心理因素与应激反应 453心理分析理论 453行为主义理论 454认知论 454A型人格 456第五节 应对技巧
458问题取向应对方式 459情绪取向应对方式 459前沿研究:宗教有助于个体的健康吗?461第六节 压力管理 462行为技术
462认知技术 464矫正A型人格行为 464双面论证:不切实际的乐观对健康有益吗?466本章摘要 468核心概念
469第十五章心理疾病 470第一节 变态的定义 472偏离文化规范 472偏离统计常模 472行为适应不良 472个人的痛苦
472何谓常态? 472变态行为的分类 473心理障碍的各种视角 475第二节 焦虑障碍 476惊恐障碍
477了解惊恐障碍与广场恐怖症 478恐怖症 480了解恐怖症 481强迫障碍 482了解强迫障碍 483第三节 心境障碍
485抑郁障碍 485双相障碍 486了解心境障碍 487行为的神经基础 487前沿研究:自杀的生物学 488第四节 精神分裂症
491精神分裂症的特征 492行为表现以及由现实退缩 494文化与精神分裂症的进程 494了解精神分裂症 495行为的神经基础:生物观
495社会与心理观点497第五节 人格障碍 498反社会人格 498了解反社会人格 499行为的神经基础 499边缘型人格障碍
500了解边缘型人格 501第六节 分离性身份障碍 502第七节 以心智丧失作为一种法律辩护
504双面论证:注意力缺失多动症(ADHD)被过度诊断了吗?506本章摘要 508核心概念 509第十六章 心理异常的治疗
510第一节 历史背景 512早期的收容所 512现代的治疗设备 513提供心理治疗的专业人士 514第二节 心理治疗技术
515心理动力疗法 515行为疗法 517认知行为疗法 520人本疗法 522社会文化取向的治疗 523折中取向
526治疗儿童所面临的特殊议题 527心理治疗的效果 528各种心理疗法的共同因素 529第三节行为的神经基础:生物疗法
531心理治疗药物 531前沿研究:一般草药可以治疗心理疾病吗?534电痉挛疗法 535生物与心理疗法的结合
536第四节文化与性别对治疗的影响 536第五节 增进心理健康
538双面论证:匿名戒酒会对酒类滥用者是一项有效的介入措施吗?540本章摘要 542核心概念 543第十七章 社会影响
544第一节他人在场 546社会助长与社会抑制作用 546去个体化 548旁观者介入 549第二节 顺从与服从 553顺从多数人
553前沿研究:人众无知与大学中的饮酒问题 555少数人的影响 555服从权威 558第三节 内化 564自我辩护
564参照团体与认同 568第四节 团体互动 570体制化规范 570团体决策
571要点重述:社会心理学对一些似乎难以解释事件的崭新观点 575双面论证:保障行动具正向还是负向效应?576本章摘要 579核心概念
580第十八章 社会认知 582第一节 印象形成 584刻板印象 584个体化 589归因 591前沿研究:文化与认知
594第二节态度 595说服性沟通 596态度与行为 599第三节 人际吸引 601喜欢与吸引 601爱与求偶
605第四节要点重述:两种社会认知模式的说法 608双面论证:择偶方面的性别差异是源于进化过程还是社会学习? 610本章摘要
612核心概念 613附录 统计方法与测量 614重要词汇 625索引 646出版后记 680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心理学的本质
俗话说:阅读开启了教育与进步之门。然而,鼓励小孩阅读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一家全美连锁的披萨店业主相信他们已经有了答案:孩子阅读就给予奖励。由孩子的老师设定每月阅读目标像是几本或几页书,当孩子达成目标时就给一张披萨兑换券,可到当地参与活动的餐厅兑换免费披萨。父母与老师都说这个办法有效──它令孩子们读了更多的书。近20年来,全美儿童通过此计划赢得了不少披萨,也许你或者你的兄弟就曾吃过这样免费的一餐。但是,此计划在心理学上站得住脚吗?且让我们看看研究怎么说。或许你早已知道学习理论中的一条基本原则:做出某种行为后得到酬赏,则该行为会被强化。你会在第七章中得知:酬赏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原则被称为效果律(law of effect)。儿童如果阅读就能得到披萨的奖励,他们会读得更多。乍听之下,这个计划似乎得到空前的成功,果真如此吗?考虑一下其他后果──比方说,披萨计划一旦终止,孩子们对阅读会有什么感受?他们还会持续阅读吗?有十来个心理学实验都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其中有许多实验是在学校课堂中进行的。在一个经典的实验(Greene,Sternberg Lepper,1976)中,心理学家请老师为学生介绍几种新的数学游戏,接着两周,只在一旁观察孩子们花多少时间来玩这些游戏。到了第三周,有些班级的孩子玩这些游戏时会得到奖赏,而其他班级的学童则没有。正如预期,奖励增加了孩童玩这些游戏的时间,效果律得到支持。但是接下来几周,当不再有奖赏后,发生了什么事?那些曾获得奖励的小孩突然对数学游戏丧失了兴趣,几乎不再玩这些游戏。相反的,那些从未得过奖赏的小孩却一如往常地玩这些数学游戏。
这个实验显示:酬赏有时会产生反作用,会损耗孩子从事类似阅读与数学等活动的内在兴趣。当人们认为视其行为是由某些外在情境因素比如免费披萨所引发的,会因而削弱个人从事这些活动的内在因素像是:活动本身就很有趣。因此,小孩自问为何要阅读,他们会说是为了披萨,一旦没有了披萨,他们就没有阅读的理由了。就算他们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酬赏的效果还是凌驾其上。酬赏的这种损耗性影响称作过度辨护效应(overjustification effect) 指在解释个人行为时,过于强调显见的情境原因反而忽略个人成因。
你可能会认为大学的成绩也是学习的酬赏,它们是否跟阅读得到的披萨一样会有反效果?其实不尽然,其间一项主要的差别在于:你在大学课程中所得的成绩是依照你的表现而定。研究指出:依表现结果所给予的酬赏是不会损及兴趣的有时反而有加强的效果因为它们让你知道你很擅长该项活动(Tang Hall,1995)。话虽如此,过于计较成绩,有时会蒙蔽了你对该课程纯粹的兴趣。因此,提醒自己:用功修习课程中存在两个相辅相成的理由得到好成绩与享受学习二者是可兼得而非只得其一的。
幸好,大多数学生都觉得心理学非常引人入胜,我们也有同感,因此我们会竭尽所能地在本书的字里行间,将此迷人的魅力传达给你。心理学之所以吸引人,在于它探讨的问题几乎触及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方面。例如:双亲教养你的方式如何影响你对孩子的教养?戒断药物依赖的最佳方式是什么?男人能像女人一样,灵巧、细心地照顾婴儿吗?你能否在催眠之下忆起更详尽的儿童期创伤经验?核电厂中的仪器应如何设计,以便将人为疏失减至最低?长期压力对你的免疫系统有何影响?治疗沮丧,心理分析会比药物更有效吗?心理学家们正致力研究这些以及许多其他的问题。
此外,心理学也通过法律和公共政策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心理学理论和研究已影响法律对歧视、死刑、庭审实践、色情、性行为和个人应负行为责任的看法。例如,所谓测谎器的测试结果在美国法庭不得引为证据,因为心理学研究指出其测试结果不够精确。
由于心理学对我们的生活层面影响是如此的广泛,对那些并无意专研心理学的人而言,了解一些心理学概念和研究方法依然是相当重要的。心理学导论课程能使你更加了解人们的思想、感受和所作所为,并洞悉自己的态度和反应,同时也能帮助你评判各种以心理学为名的主张。每个人都曾看过如下的报纸标题:
新式心理治疗可促进恢复压抑的记忆
焦虑可经由脑波进行自我调节与控制
发现心电感应的证据
婴儿在假寐时学习说话的语音
情绪稳定度与家庭大小密切相关
含糖饮料可能提升考试成绩
直觉冥想法能够延长平均寿命
过分重视外表会损及心智
要明辨这些主张的真伪,你必须明了两件事情:首先,你必须知道有哪些心理事实已被确证,这样你就能明白这些新主张是否与已确证的事实相互矛盾,如果有矛盾之处,那就有必要加以审慎考虑;其次,你必须知道足以令人信服一项新主张或新发现所必备的证据类型,这样你才能决定那些支持新主张的论点是否符合科学证据的一般标准,如果不符合,同样就有必要抱持怀疑态度。本书尝试提供两项知识,第一是回顾心理学知识的现况,即试图呈现此领域中最重要的发现,让读者明白这些已确证的事实。第二是检验研究的本质,即检视心理学家如何设计研究程序以提供强而有力的证据,来支持或推翻一项假设,进而让读者明白支持一项新主张所需的证据类型。
在本章中,首先将讨论心理学中已研究过的主题类型,简要地回顾心理学历史渊源后,我们将讨论心理学家在研究这些议题时所采取的各种观点。接着,我们会介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还包括进行这些研究时,学者们应该遵循的伦理准则。
第一节 心理学的领域
心理学可被界定为:对行为与心智历程的科学研究。这个定义适切地反映了心理学令人惊异的多样化主题。为使读者对其多样性能有些概念,本节简单地描述心理学家最常探讨的五种代表性问题。(所有这些问题将在本书中以各种观点作更详尽的探讨。)
脑部伤害和面孔辨识(brain damage and fac recognition) 人们的脑部遭受伤害时会造成行动不便,这不足为奇。但令人惊讶的是,有时伤害只在脑部的某个区域,此人可能只会明显失去某些能力,而其他却一切正常。有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某些右脑特定区域受损的人无法辨识熟人的面孔,但辨识其他事物则毫无困难。面孔辨识能力的丧失被称为面部辨识困难症(prosopagnosia),其症状有时令人非常惊讶。最著名的是神经学者萨克斯(Oliver Sacks)提出的病例:一位病人确确实实把太太误认为帽子(Sacks,1985)!另一个病例为:一位面部辨识困难症患者向餐厅侍者抱怨有人一直瞪着他,事实上是他一直盯着镜子看,他甚至无法辨识自己的面孔!这些例子说明许多脑部的正常功能,并且指出某些心理功能如面孔辨识位于脑部的特定区域。
对人作特质归因(attributing traits to people) 假若你在拥挤的百货公司目睹下列景象:劝募慈善基金的人趋近一位顾客,当着众人的面要求她捐款,于是她捐出一张50元支票。你会认为她很慷慨呢?抑或认为她是因为太多人看着她而被迫作不乐之捐?被设计来研究诸如此类假设情况的实验,显示出大多数人会倾向认为她很慷慨,即使情境压力大到几乎所有人都会有类似行为。因此,在解释他人行为时,人们倾向高估人格特质的因果作用,而低估了情境因素的影响社会心理学者称之为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见图1-1)。假如我们比对基本归因错误与过度辩护效应在谈论通过阅读以赢得披萨的文章中所讨论的,我们开始看出我们在判断他人与自我判断之间,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差别在解释自己行为时,我们常会高估,而非低估情境的成因。
童年失忆症(childhood amnesia) 许多成人能记得早年生活的事情,但这段记忆只能到某一个点为止。事实上,没有人能忆起3岁以前的事,这种现象被称为童年失忆症。就以弟妹诞生为例,若当时你是3岁大,可能对此重要事件有些记忆,而且若当时你的年龄越大,日后记得的细节也就越多。但如果当时不足3岁,则大多数的人很难正确地忆起某一细节(参阅图1-2)。此现象十分令人惊异,因为从无助的新生儿,到爬行、牙牙学语的婴儿,到自行走路、说话的儿童,我们生命中的最初3年充满了永不再现的崭新经验,然而,这些明显的转变却仅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些微痕迹。
肥胖(obesity) 超过四分之一的美国人过于肥胖,也就是说,比依身材和身高所定的适当体重超重 30% 以上。肥胖具有危险性,它提高了罹患糖尿病、高血压及心脏病的可能性。心理学家对引起人们暴食的成因很有兴趣,其中之一,似乎是有过剥夺史。如果一开始剥夺老鼠的食物,然后允许它们进食到恢复正常体重,最后是随它们高兴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结果它们所吃的量远超过没有剥夺史的老鼠。
媒体暴力对儿童攻击的作用effects of media violence on children’s aggression “观看电视暴力是否引发儿童较具攻击性”是个长久以来一直备受争议的问题。虽然有许多观察者相信电视暴力会影响儿童行为,但是其他人却认为,观看暴力具有宣泄作用(cathartic effect),它可能通过让儿童替代性地表现而实际降低了攻击,而“将它赶出系统”。但是研究证据并不支持宣泄作用的观点。在某项研究中,一群儿童观看暴力卡通,而另一组儿童则看相同时间的非暴力卡通。结果观看暴力卡通的儿童在与同伴互动时变得较具攻击性,而观看非暴力卡通的儿童则在攻击行为上没有改变。这些效果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在9岁时观看越多的暴力节目,他在19岁时也越可能更具攻击性(见图 1-3)。
心理学的历史渊源
心理学的渊源可溯自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其中最富盛名的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他们均提出关于心理生活的基本问题:意识是什么?人是理性还是非理性的?所谓选择的自由真的存在吗?类似这些问题,数千年来至今一直都是重要的议题,它们探讨心灵与心智历程的本质,这些就是心理学认知观点的关键成分。
其他心理学问题则探讨人类身体与行为的本质它们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被称为“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与苏格拉底约同一年代深入研究了有机体功能的生理学,他对大脑控制身体各种器官的历程进行了许多重要的观察研究。这些观察研究为心理学的生物观迈开了第一步。
先天与后天之争
有关人类心理最早的争论之一,至今依然方兴未艾,亦即人类的能力是先天具有的还是经由后天经验获得的。先天论(nature view)认为,人是带着先备的知识和对现实的了解来到世界。早期哲学家相信此一知识和理解,它可通过仔细的推理和内省而得。17世纪的笛卡尔支持先天论观点,认为有些概念(如上帝、自我、几何定理、完美和无限)是与生俱来的。笛卡尔也因其有关身体可如同机器一般被研究的概念而著名。这是今天有关心灵信息处理观点的基础,我们后面将略述之。
后天论者(nurture view)则认为知识的获得要通过经验及与外在世界的交互作用。虽然有部分早期希腊哲学家持此观点,但它与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有最密切的关联。依洛克观点,人生下来是一白板(tabula rasa),借着在世的经验写下了所有的知识和理解。这一观点产生了联想主义心理学(associationist psychology),联想论者否定天生的概念或心理能力,取而代之,他们认为充满心灵的各种概念是通过知觉进入,再以相似、对照等原则而相互关连。现今有关记忆和学习的研究都与早期的联想论有关。
近十年来,先天后天之争变得不那么强烈,虽然仍有心理学者主张人类的思想与行为主要源自于先天的生物基础或后天的经验,但大多数的心理学家会采取整合的观点。他们承认生物历程(如遗传或大脑的内在历程)会影响思想、感受与行为,但经验也一样会留下痕迹。因此当前的问题不在于塑造人类心理的是先天还是后天,而在于先天后天
二者如何共同发挥影响力。本章稍后的许多论点,还会出现先天后天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