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同与不同:50个中国孤独症孩子的故事
》
售價:HK$
66.1
《
开宝九年
》
售價:HK$
54.9
《
摄影构图法则:让画面从无序到有序
》
售價:HK$
110.9
《
论僭政:色诺芬《希耶罗》义疏(含施特劳斯与科耶夫通信集)
》
售價:HK$
109.8
《
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
》
售價:HK$
109.8
《
传播与流动:移民、手机与集装箱(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学术前沿系列)
》
售價:HK$
109.8
《
大唐诡异录
》
售價:HK$
55.8
《
《证券分析》前传:格雷厄姆投资思想与证券分析方法
》
售價:HK$
134.3
|
編輯推薦: |
本书由知名作家西岭雪在西双版纳曼听寺禅修的日记、笔记汇集而成,讲述她在禅修过程中重塑身心的经历。作者通过一篇篇文笔优美的小文和近百幅精美的图片,介绍了禅修的对内心的涤荡,以及重塑身心的历程。书中从女性独有的细腻敏感角度来讲述禅修经历,解读禅修。禅来禅去,修的无非是一颗心。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知名作家西岭雪在西双版纳曼听寺禅修的经历,讲述自己在禅修过程中重塑身心的过程。作者通过一篇篇文笔优美的小文和近百幅精美的图片,介绍了禅修的对内心的涤荡,以及重塑身心的历程。
|
關於作者: |
西岭雪,本名刘凯怡。1971年生于北京清华园,成长于大连,现居西安。作家、编剧、红学研究者和张爱玲研究者,有民间“红楼”研究第一女性之称。曾任《女友》、《家庭之友》杂志社编辑,《爱人》杂志主编。出版长篇小说《那时烟花》《天香》,文化游记《步步莲花》,红楼研究《黛玉之死》《红楼十二钗典评》《西岭雪探秘红楼梦》等书。
|
目錄:
|
缘 起
拜 山——我的第一顿斋饭
孤 邸
业 处
义工之一:刷碗的故事
过午不食
心 障
嗔 恚
结 缘
九 戒
南传上座部佛教
尊 者
佛陀的故事
托 钵
幻 象
闲 情
色 戒
义工之二:侍佛
袈 裟
止 语
经 行
寺院的早晨
佛 塔
诗 心
时 间
李莲姐姐
回 向
义工之三:扫花
正行与自然
六岁尊者
离 别
|
內容試閱:
|
业处
提到禅修,总有人说什么“修行在于心而不必重乎形式”,这是一种想当然的理论。“禅修”与我们平时所说的种种花听听歌的修心养性是两回事,要有适当的环境,正确的方式,具体的步骤,善巧的法门,最好能在业处老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就像唱歌或练武,不去学习怎么会进步,不去练习如何能提高?
想要成为一个作家,必须踏踏实实地去写,而不是自己觉得有创意有灵感就已经是作家了;同样的,禅修也要实实在在地去修,而不是坐在那里说两句连自己也不能真正理解的空话就顿悟了。
在曼听禅修园里,新学员入园第二天,须到法堂向指导老师领“业处”。
很荣幸,向我们传授业处的,正是全亚洲最富盛名的南传上座部长老玛欣德尊者。
尊者趺坐于佛案下,众弟子跪在堂前,有提交禅修报告的弟子会膝行而前,磕头礼拜后将笔记本放在他脚前,后面的人则依次放在下面,一如去医院挂号后把挂号单放在医生桌上的情形。
尊者每拿起一个本子,该弟子便膝行至前行跪拜礼。而后尊者会根据禅修报告的情形提些问题,给予指点,仿佛家教老师检查功课。
我仔细地倾听着他们的问题与尊者的解答,那几位交报告的学员显然已经禅修了一段时间,提的都是些关于打坐时间、妄念生灭的问题,而且每个人都提到了光,只是形状不一,有强有弱,但统一是白光。
我听得有些羡慕,之前以为禅修见到光是件极罕见难得的事,现在看来见到光的人并不在少数,不知道我会不会修到那一步。
正在听讲,昨天接待我的自然尼师凑近我,交给我一个本子,指点我把它交给尊者。我看到上面写了“我是第一次禅修”等语,后面标注着今天共有五个新人,这才知道要先提报告才能“领业处”,但不明白为什么会指定我来做这件事,昨天见她一直很冷淡还以为对我不满呢。
看着别的学员的举止,我依样画葫芦地跪行而前,把本子放在最下面,却不知道然后该去哪里,只好退后了几步傻等。但略一观察,发现学员的坐次是有分男女的,自己坐在了男众的一边,好在刚刚踩界,而且这时候再起来也更怪异,只好硬着头皮捱了。
轮到我时,尊者看了笔记,招呼我们五个新人一起上前,讲解观呼吸之法,这就是传授“业处”了。
所谓“业处”,在佛教概念上解释起来很复杂,有多重意义,但简单来说,既是工作的方法,也是工作的地方——心工作的地方,生命工作的地方,呼吸工作的地方。
禅修的基本功课是修入出息念,就是打坐、观呼吸,这便是修行的法门。
经书中对于打坐的描写是:“结跏趺而坐,保持其身正直,使正念现起于面前。”
打坐的最佳姿势是结跏趺坐,也就是盘腿,能双盘最好(两腿交叉,两脚心向上而坐),不行就单盘(一只脚在上,一只脚在下,一条腿压着另一条腿而坐),或者散盘(两只脚交叉,脚背都碰到地上,甚或一腿前一腿后也行)。上半身保持正直,但要姿势自然,双手平放膝上或叠起皆可,总之要采取一个自己舒服的姿势。为了容易持久,坐垫最好垫高十公分,这样不会身体前倾。
姿势正确后,就要清除杂念,舍离五盖:欲贪、嗔恚、昏沉、掉举追悔、疑心,而后开始静心修习,培养定力。《清净之道》中将培养定力的法门总结为四十种止业处,而其中最简单、最容易执行的就是修入出息念:轻轻闭上眼睛,将心思集中在鼻头、人中、上唇一带,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清楚地觉知入息、出息,但不要跟随气息进出。就这样坚持下去,五分钟,十分钟,半小时,一小时,四小时……
一个精进禅修的沙门,不但打坐时要努力持定专注,平时行走坐卧也要尽量“觉知”呼吸。生命维系于呼吸,呼吸停止了,生命也就随之结束。只有心专注于呼吸,才能明白活在当下的道理,学会去杂念,断烦恼。
这就是修入出息念,是佛陀发明的修习方法。
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正是依靠修入出息念而圆满觉悟;即便成佛后,也依然要经常地闭关修行,常常一入关就要三个月,并叮嘱诸弟子“除了一位送食者外,任何人都不能来访。”
因为古印度把一年分为三季:热季、雨季、和凉季。而雨季的时候不宜云游,所以佛祖规定僧众在每年雨季中,要有完整的三个月停止外出弘法,居停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精进禅修,称为“雨安居”。
——以佛陀的无比智慧也仍然要坚持长久的禅修练习,防止定力不进则退,我们这些凡人又有什么资格自以为可以不拘泥于形式而修行呢?
佛陀且说:“声音是初禅之刺。”当我们还没有足够定力的时候,禅修的环境非常重要,所谓“修法即修心”的言论是想当然、不负责任的。
对于禅修之所,佛陀的指定是“前往林野,前往树下,或前往空闲处”,要求环境的绝对安静、清静,充斥着各种声色诱惑的尘世显然是不适合的。
而西双版纳橄榄坝的曼听寺,远离村寨,处于热带雨林间,显然正是最适合禅修的地方。
我来到曼听园的时间,正值玛欣德尊者在此度过雨安居,虽然没有赶上有完整教程的禅修营,但一样有机会亲聆教诲。
在园中,所有僧尼、学员都被要求一天四坐:早五点、九点,午两点、四点半,每坐一个半小时,有些人勤于精进,下午那一坐会从两点一直坚持到六点甚至七点不下座。
摒弃杂念,安静呼吸,并将全部心思专注于呼吸的时候,人们会见到光,要学会将这光稳定于自己的人中一带,使其越稳定越明亮越好,这就是“禅相”。
也有人会在入定时见到诸般幻象,看到自己的过去未来,但那是极罕见的。而且,虽然见到幻象的人总是会将所见形容得极其神秘诡异,但在禅修中,所有的幻象都不值得关注并追求,而应学会像对待杂念一样立即抛开,把心重新拉回到呼吸上,做到通明,澄定。
我是一个想法多心念杂的人,枯坐半个小时容易,想要摒除杂念打坐却难。开始禅修的时候,坐进禅帐中,我连五分钟也难忍耐,腿也疼背也疼,如坐针毡;但是日子有功,三四天后坐下来,已经可以轻松坚持十五二十分钟,然后换腿休息一下再来过;十天后,最长记录可以做到半小时不换腿。但是真正全神贯注的时间仍然很短,总是心思杂沓,天马行空,闭上眼比睁开眼还要思绪繁杂而飘忽,瞬息万念。
入园前听到别人说起“光”,总怀疑是因为闭上眼睛后的视网膜正常反应。然而经过长期的禅修练习后,发现那团光的确是由心而生,只有心无杂念的专注于呼吸才可以让它更集中,更稳定,也更明亮——但一定要注意不能让心思跟着光飘走,而要安住于人中一带,并且时刻不忘观呼吸,直到光与呼吸完全融为一体。
这样持久练习的好处到底是什么呢?
对于真正的修行人来说自然是为了证得禅那,断除烦恼——禅坐可以培育“戒定慧”,戒是持戒,使行为正直,心思澄定,神志通达;定是定力,让自己更有耐心,恒心,持久力;慧是明理,不是指有才华,小聪明,而是要大智慧,对人生有通透达观的认识。禅修者在证得初禅之后,还要继续修习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并在修止之后修观,直到真正断烦恼,证得大智慧。
玛欣德尊者总结:“佛陀为断除烦恼指出了一条清晰的道路,这条道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提升自己的戒行、道德品质,第二要致力于内地的平静,第三是培育智慧,并通过智慧来断除烦恼,根除苦之因。”
有人会觉得道德也需要培养吗?在家众自有许多道德高尚的人,是否就不必修了呢?
但这是两个概念,佛家的道德除了指善良正直外,还要持戒清静,不生嗔念。而这种品质,就需要跟定力和智慧一样,通过止观禅修来获得圆满。
当然,这些对我而言只是一些概念和理论,自己修为太浅,天分太低,连禅相与似相也分不清,自然更加无法清楚解释其中分别,更怕轻言妄语会误导了读者。但我切实地看到了那些精进的同修,看到了证得了四禅八定的人有多么达观、快乐。这使我觉得,每个在生活中焦虑沉浮的城市人,都应该尽量抽出点时间去寺中禅修,断除外缘,从容思考,过着最简单有规律的生活,并通过修习入出息念使自己的心得到净化,学会用另一种方式和视角看世界,看自己。
对于普通的修习者,尤其像我这样心思乱欲念多的凡夫俗子来说,学会观入出息,保持打坐的习惯,至少可以培养心性,让自己的心变得柔软而强大。当烦恼来时,打坐虽然不可能让障碍消失,生病的依然在病痛,失业的依然很无助——但却可以帮助自己烦乱躁动的心安静下来,从容淡定地去思考,去面对,则未尝不是一种裨益。
佛陀形容打坐能够断除杂念,“犹如在热季的最后一个月,非时大雨立刻使飞扬的尘土由此消失,停止。”这是多么引人入胜的境界。
也许我最终也不能证得禅那,断除烦恼,但若可以通过禅修而使自己更成熟,更明智,成为一个正直、善良、沉稳、豁达、有智慧的人,也可谓是修成正果了。
修习入出息念时,我安静地体察着自己的吸气,呼气,努力地观心见性,清净绝尘,曾尝试写过一首偈子:
当我吸气时,花开照明月;
当我呼气时,花落静如雪;
花落复花开,轮回几千劫。
这,就是我的“业处”禅修报告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