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海外中国研究·江南:中国文雅的源流
》
售價:HK$
76.2
《
迟缓的巨人:“大而不能倒”的反思与人性化转向
》
售價:HK$
77.3
《
我们去往何方:身体、身份和个人价值
》
售價:HK$
67.0
《
大学问·批判的武器:罗莎·卢森堡与同时代思想者的论争
》
售價:HK$
98.6
《
低薪困境:剖析日本经济低迷的根本原因
》
售價:HK$
66.1
《
穷人的银行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自传)
》
售價:HK$
76.2
《
绵延:文明分野与文化演进
》
售價:HK$
66.1
《
三神之战:罗马,波斯与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
售價:HK$
80.6
|
編輯推薦: |
作为《宝岛一村》剧本的编辑,没有看过原版的话剧,确实是遗憾和不尽职。然而单只是看剧本,已被深深地吸引,该剧以王伟忠的故事为雏形,讲法却是典型的赖声川式。说“典型”似乎仍不准确。如果说《暗恋桃花源》是清新隽永的散文,《宝岛一村》就是荡气回肠的史诗;如果说《陪我看电视》是大陆版的《宝岛一村》,那么,《宝岛一村》则是升级版的《陪我看电视》,从情节到处理均相映成趣。
《宝岛一村》是一幅宏大的卷轴,时间跨度近60年,从三户人家两代人散射出去,卷起时代的风云与不测。眷村在台湾,通常是指1949年起至1960年代,于国共内战失利的国民政府,为了安排被迫自中国大陆各省迁徙至台湾的的国民党军及其眷属所兴建的房舍。而《宝岛一村》所描写的就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三代的生活,从最初的把台湾当做一个落脚点,等待着反攻大陆的时机;后在其中生活,慢慢融入其中的过程,当中有迷茫和困惑;最后完全融入……当海峡两岸三通后,眷村的人终于能够跟故乡的人见面了,又是悲悲喜喜!
故事起源于1949年,从中国大陆撤退到台湾的军人、军眷,其中有老赵、小朱、周宁三家,他们成为邻居:老赵隐姓埋名的代替着死去的朋友,带着老婆及岳母生活在哪
|
內容簡介: |
《宝岛一村》是台湾著名舞台剧导演赖声川和台湾综艺之父王伟忠强强联合推出的经典剧作,本书以台湾2011年出版的《宝岛一村》剧本为主要内容,辅以王伟忠等人的创作理念、各界评论等。此剧诉说的是一个庞大多元却又被归为同一族群的人们从离家到想家到认同这里就是家的一段历程,剧本呈现出了“眷村”三代住民、四个家庭的故事。这部舞台剧成功塑造了第一代思乡、盼回乡的“眷村人”和第二代在台湾出生、土地认同概念逐渐转变的“眷村子弟”,透过笑泪交替和心酸诙谐,回顾了台湾最珍贵的族群融合历史。
|
關於作者: |
赖声川,1954年生于美国华盛顿,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戏剧博士,台湾著名舞台剧导演,现任台北艺术大学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及驻校艺术家、台湾“表演工作坊”艺术总监,被誉为“现今中文最顶尖的剧作家”、“亚洲剧场导演之翘楚”,作品被称为“这个时代话剧舞台上的巅峰之作”。从80年代开始,他的作品促进了台湾现代剧场蓬勃多元的发展,近年来,在大陆发挥了深度影响力,2010被选为全中国文化领域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主要作品包括已被誉为经典的《暗恋桃花源》、《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如梦之梦》、《宝岛一村》等。
王伟忠,台湾著名的综艺之父,有电视才子的美誉,以节目创意著称。王伟忠祖籍北京,从小也是在眷村长大的,近年来对保存眷村文化不遗余力,拍摄了纪录片《我住宝岛一村》等。他旗下有很多知名的艺人,他所制作或监制的电视节目,不管是1980年代的华视《连环泡》还是2000年代的中天电视《全民乱讲》乃至于目前仍制播中的《全民最大党》《康熙来了》《我猜》《超级星光大道》《国光帮帮忙》等,均带动台湾综艺界脉动。
|
目錄:
|
序
《宝岛一村》华人剧场的文化奇迹 黄碧端
或许一些人不会被遗忘关于《宝岛一村》的创作 赖声川
经历就是DNA 王伟忠
拾起历史的遗页,想我眷村的回忆…… 周行
舞台说明
序幕
第一幕 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年
【第一场】 发地址牌
【第二场】 入宅
【第三场】 升旗
【第四场】 来台湾过的第一个年
【第五场】 大树下(一)
【第六场】 学做菜
【第七场】 周家女主人
【第八场】 买棺材(一)
【第九场】 葬礼(一)
第二幕 一九六九年至一九七五年
【第一场】 蒙太奇
【第二场】 大树下(二)
【第三场】 防空洞(一)
【第四场】 二十一点
【第五场】 偷窥
【第六场】 偷窥处罚
【第七场】 电影院
【第八场】 三朵花
【第九场】 期待
【第十场】 忘词
【第十一场】 留声机事件
【第十二场】 防空洞(二)
【第十三场】 两家吵架
【第十四场】 毁约
【第十五场】 蓝天使
【第十六场】 帮佣
【第十七场】 防空洞(三)
【第十八场】 生父
【第十九场】 鹿港
【第二十场】 自制马桶
【第二十一场】 公厕推理
【第二十二场】 逮捕
【第二十三场】 求援
【第二十四场】 平安
【第二十五场】 该下雨了
【第二十六场】 一个时代结束
第三幕 一九八二年至二○○六年
【第一场】 远离宝岛
【第二场】 买棺材(二)
【第三场】 葬礼(二)
【第四场】 探亲
【第五场】 大树下(三)
【第六场】 春天的记忆
【第七场】 重逢
【第八场】 Ve g a s
【第九场】 再看一眼
【第十场】 尾声
创作理念
王伟忠:宝岛一村,故事未完朱安如
赖声川:让故事说自己的故事廖俊逞、朱安如
评论、回响与祝福
《宝岛一村》:一群移民的流亡史诗鸿鸿
《宝岛一村》他们台湾这些年周黎明
包子,两个,热乎的…… 赵普
宝岛一村林青霞
一个时代的珍藏陈浩
各界回响
演员祝福中
|
內容試閱:
|
序
或许一些人不会被遗忘关于《宝岛一村》的创作
赖声川 文
创作是一个发现的旅程。
《宝岛一村》是王伟忠先生邀请我共同创作的舞台剧,根据他从小在台湾眷村
生活的回忆。媒体经常报道王先生花了两年时间说服我来做这事。确实是这样,但我一直没答应他,没有别的理由,就只因为我对他回忆的尊重、对眷村回忆的尊重、对一个时代记忆的尊重,当我在创意上没有成熟的方案之前是不能轻易答应的。伟忠跟我说的是一百多个属于二十五个来自五湖四海家庭的故事,如何做成一个统一而具完整性的舞台表现?听伟忠说了两年的故事,加上我自己对眷村以及一九四九年的感受,我的创意思路在无解和狂想之间不断摇摆。曾经想过用台北小巨蛋这个大型体育馆为演出场地,在中间实际盖出一个眷村!这类狂想到后来一天,突然结晶成为简单的几个元素:三家个性、成员及背景不同的家庭,配合一个简单的连体房,把所有的故事和人物摆到里面。
《宝岛一村》是根据一个有其人的台湾眷村真实人物写的,但其实它终究是虚构的。所有人物的个性、背后的故事、感情流露、生命重要抉择等等,都还是要等待我们在排练室中进行创作时一一发现它们的真理。人生有人生的真理,艺术作品有艺术作品的真理,这些真理有重叠交集之处,也有彼此必须独立的地方。我们必须为自己作品寻找完整的真理,这些真理当然必须根据真实人生。
我的创作方法二十多年来都是运用一种特殊的「即兴创作」方法,既难说明,更难理解,就算你在现场目睹甚至参与也一样。发展至今,简单地说,我会先花很多时间写好一个详细的人物表和分场大纲,然后集合演员,根据人物和大纲进行没有剧本的排练。什么叫「没有剧本的排练」?没有剧本又如何排练?这就是重点。人物表和大纲算是一个地图,一个方向,或许可以说是一个挖矿的地图:方向、目标明确,但保留最大的空间让更多潜能和可能性,甚至新的方向、新的目标显现。相对于我自己坐下来把所有角色的对话写出来,我喜欢在排练场地「发现」这些对话、「发现」一场戏的「真理」,进而「发现」一整部戏的「真理」。
排练中的每一句话都有助理在记录。每天晚上排完戏我都会收到助理当日的记录。慢慢地,一天一天地,经过我的编辑甚至独自重新创造,剧本就在我的脑海里,同时
在我的计算机里形成。好比说赵奶奶教朱嫂「天津包子」那一场戏,是在一次即兴排练中完成的。演员根据对角色的认识以及我给的情境指示,就那么演了起来,关键时刻我就介入,让饰演老奶奶的严艺文走到门口看门外说:「回不去了,我回不了老家了!」饰演朱嫂的万芳直接接台词了,不用我介入。一次排练,大约二十分钟之内,这场戏就「写」出来了。相对比来说,老赵最后的独白是我自己在计算机上完成的,根据我自己曾经写给女儿的一封信。
这就是即兴创作方法中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微妙呼应。以下是我《宝岛一村》排练助理黄文瀚的笔记,或许能帮助读者了解我的特殊创作方式:
赖老师的即兴创作是一个很随机的过程,有的戏先长后面,再长前面。如大牛大毛的相处是先有结局,再往前慢慢培养感情。有的是铺陈够了,结局才会出现,如老赵最后的独白。排练进行时,赖老师会随机地给演员「提」本来不存在的词,一方面把戏引导到他要的方向;另外一方面也让演员安心。忙碌的时候,他「提词」会变成一人分饰多角……随机,但很有机。排练过程中,戏会告诉你哪个角色还缺了什么环节?缺的时候,赖老师通常会说:「给我几分钟」,那段时间他就是在放空,重新思考。
这次的集体即兴创作和书本上看到的描述不太一样,目前大多是赖老师主导。包括设定场景、排练的「提词」(台词在排练之前刻意没有)、角色的增删。设定场景尤其重要,也是最让排助神经紧绷的部分,我们常常得在有限时间内查一堆天马行空的背景资料,如一九五○年的除夕晚上嘉义市的气温几度?五十年代的侦察机是几人座?一九九八年的蒋夫人(宋美龄)的年龄?有的戏需要背景资料,但有的场地对了,戏就自然出来。「探亲」就是,赖老师的原始设定只是摆三张椅子,最后却长出三场不同模样的探亲。
创作过程充满喜悦、感动与发现。到如今,《宝岛一村》已经在各地演出,有这么好的回响,勾起两岸观众这么多感动、笑声与泪水。每天演出结束后我会跟我这一群优秀的演员说:我们要心存感激,这部戏是一个大时代的故事,是一群人在极为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的奋斗史。这个故事是透过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意念表现出来的。我们没有什么功劳,伟大的是那个时代,那些人物。观众最后起立鼓掌,一方面确实是为你们精湛的表演而鼓掌,但更大的情感来自他们对那个已经过去的时代的一种致意,为这些人物鼓掌。我们勾起了人们对那个时代的尊敬及情感,或许那个颠沛流离的时代,这些随着不可预测命运漂泊的人们,就因此不会被遗忘。为此,我们除了感谢也只有感谢了。
经历就是DNA
王伟忠 文
二○○二年,故乡嘉义建国二村即将拆除,心里一急,立刻开拍纪录片,一连拍摄了两年,在二○○四年的除夕夜,好久不见的老邻居们回到村子里,大伙围炉聊天、唱歌、聚餐,拍下这段历史镜头之后,来年眷村真拆了,妈妈带着老门牌迁入新大楼,村子,变成了一条马路。
二○○五年完成纪录片,二○○七年正式推出,名为《伟忠妈妈的眷村》,接着做了《光阴的故事》(电视剧)、《宝岛一村》(舞台剧),还有一本书《欢迎大家收看》,内容多多少少都与眷村有关。而《宝岛一村》最后一幕特别安排一场大伙儿聚餐的戏,就是在舞台上重现二○○四年年底,属于村子的最后一顿年夜饭。
跟赖声川导演合作《宝岛一村》是个很珍贵的体验过程,除了认识舞台剧的生态以及语言,也学习合作。一开始,我抓着赖导讲故事,把眷村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大事小事全说光了,集合上百个故事之后,透过他独特的逻辑拉出故事线,编织出长达三个小时的话剧《宝岛一村》。二○○八年十二月五日首演至今,已经演出一百多场,从中国台湾到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内地、美国,都引起观众广大回响。有人说,这出戏未来有可能成为像老舍的话剧《茶馆》般的百年大戏。
对我来说,《宝岛一村》记录的是一段过去,观众入场看戏,让这段珍贵记忆得以持续。许多知道眷村的观众,到剧场里回味人生,但有更多不知道眷村生活的观众,进了剧场,认识了眷村,慢慢地,「眷村文化」成了华人世界的显学,许多大陆客来台湾想吃眷村菜、想看看眷村,全台各地也都开始办眷村节,我都乐意参与、提供协助,因为眷村,就是我的娘胎。
外界可能不知道赖声川导演除了对戏剧有研究,还是个研究星象的「巫师」,我曾送了件长袍给他,总觉得他这位巫师就该穿长袍。他说在我的星盘中看到了奇象,尤其是人生与家庭有着莫大关联,而且关系微妙。他说,家庭是我最大的力量来源,但也给了我强烈的牵绊。
确实如此,我的家庭,以及后来自组的家庭,都成为我最强有力的支柱,而眷村生活更是滋养创作生命的重要养分。从小我在五湖四海、各种口音的环境里长大,成天观察人,模仿大人的口音与动作,观察他们的情绪反应。眷村浓厚的人情味是我最好的素材库。到现在,只要往记忆里挖一挖,就能挖出感动。
眷村却也是我想远离的地方,情感上,我从没讨厌过眷村,这里是娘胎,我喜爱、眷恋这里的生活,在小巷小弄里穿梭从不觉得腻,但又极度害怕自己万一留在村子里,会无法开创未来。因此十八岁上台北读书之后,就在台北落地生根。年过半百,开始体会到任何经历,都是值得感谢的。
现代社会什么都是生产线,所有商品都大量复制、大量制造,我们可能穿一样的衣服、梳一样的发型, 看相同的书、吃同一家餐厅, 但经历就像每个人的
DNA,绝不相同。不管是顺利、坎坷、贫穷、富贵,都是独一无二的体会,每个人都应该感谢经历,这将会是我们这一生讲得最好的故事。
最近接到「眷村文化节」的邀约,他们想在眷村办活动,问我该做什么才好?我说,小时候在村子里最常玩捉迷藏,建议他们不如来办场「亲子躲猫猫」,让老游戏结合高科技,每个孩子都佩戴一只有定位功能的电子手表,家长负责找人,孩子负责躲藏,在巷弄之间重温旧梦。
《宝岛一村》出剧本,也希望能让各位读者、观众在字里行间,重温看戏时的感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