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给燕子留个门

書城自編碼: 2170993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干亚群
國際書號(ISBN): 9787533938307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1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80/164000
書度/開本: 大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4.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伏候圣裁:中国古代的君主与政治
《 伏候圣裁:中国古代的君主与政治 》

售價:HK$ 98.6
艺术图像学研究(第一辑)
《 艺术图像学研究(第一辑) 》

售價:HK$ 188.2
摆脱强迫的人生(修订版)
《 摆脱强迫的人生(修订版) 》

售價:HK$ 88.5
知宋·宋代之司法
《 知宋·宋代之司法 》

售價:HK$ 99.7
空间与政治
《 空间与政治 》

售價:HK$ 87.4
少年读三国(全套12册)
《 少年读三国(全套12册) 》

售價:HK$ 490.6
不完美之美:日本茶陶的审美变
《 不完美之美:日本茶陶的审美变 》

售價:HK$ 87.4
现代化的迷途
《 现代化的迷途 》

售價:HK$ 98.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87.9
《引领青少年成长的当代名家散文随笔:别样人间》
+

HK$ 66.3
《给思维一对翅膀(智慧篇)》
+

HK$ 74.2
《遇见(著名作家丁立梅作品十年精选集之二,清新、自然、纯朴的文》
+

HK$ 52.5
《品悟 成长书系(中学版):为春天腾出你的双手——感悟青春的故》
編輯推薦:
1.冯骥才、蒋子龙、廖可斌联合推荐,刘亮程、李娟一样的文化牵绊

2.致我们难以忘怀的童年与乡村六七十年代生人记忆中的温馨

3. 保持内心宁静与摆脱欲望的力量
內容簡介:
这是一本关于重返村庄(自然的、文化的村庄)重返家园的散文集。好像一个人,离开村庄,在外面的世界游走,可是,走着,走着,你发现,竟然回到了村庄童年的村庄。村庄里,人与人,人与物,像河水,像炊烟,弥漫着温馨的气氛,流淌着生命的血液。推开现代都市的烦嚣,呼吸保持内心宁静与摆脱欲望的记忆与力量。作者以儿童的视角、清新的语言追念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此发现和发掘世界本来的意义。
關於作者:
干亚群,1972年出生,经济学学士,公共管理硕士,著有散文集《日子的灯花》,现供职于余姚市文联。
目錄
会生气的麻雀
泥墙里的蜜蜂
粘蜻蜓

蛙鸣只在黑夜里响起
鸡零狗碎
给燕子留个门
向歪脖子树致敬
炊烟
敞开的木门
女人的河埠头
天落水
像镜子一样的池塘
露天电影
火缸
晒场
谁在戏里进进出出
慢慢变旧了的东西
把影子留给黑夜
乡村电视
村里的名字
什么季节吃什么果
藏钱
过年那些事
拜坟岁
正月十四夜
红灯笼黄月亮
清明的青
端午端午
七月半
中秋儿女事
一个叫阿凤姑娘的接生婆
最后一位赤脚医生
张先生
剃头二陈
肚里仙
客串媒人
村小学的老师
后记
內容試閱
廖可斌
看到书名,细数篇目,我们就知道这是一本关于童真与乡趣的书。读它之前,你最好让自己的心情静下来,静得像池塘和小溪的清水;把自己的神经放松,轻松得有如蓝天飘动的云朵。如果你还带着白天奔忙的劳倦,心中还萦绕着现实生活的烦恼,那也没有关系,只要你开始阅读这些清丽的文字,就如捧起一束芬芳的花朵,它们带着清晨的露珠,散发着山野田间的清香,会让喜悦和温馨渐渐充溢你的心间。
本书的内容包括童真和乡趣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是融为一体的。作者从儿童的视角,回忆二三十年前家乡的种种风物。关于儿时游戏与动物的一组作品,如《会生气的麻雀》、《泥墙里的蜜蜂》、《捉蜻蜓》、《鱼》、《鸡零狗碎》、《给燕子留个门》等,固然处处洋溢着天真烂漫的童趣;关于节令的一组作品,如《过年那些事儿》、《正月十四夜》、《清明的青》、《端午端午》、《七月半》等,以及关于村里种种人、事、物的一组作品,如《炊烟》、《女人的河埠头》、《木门》、《天落水》、《像镜子一样的池塘》、《晒场》、《一个叫阿凤姑娘的接生婆》、《最后一位赤脚医生》等,也都是儿童眼中的世界,都以儿童活动的足迹串联起来。那时的农村并不富裕,可以说还相当贫穷,但孩子们可以自由自在、没日没夜、成群结队地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玩耍。捉到一只蜻蜓,捡到一颗玻璃球,都会给他们带来无比的满足和快乐。如《鱼》写孩子们用一种叫“板筝”的渔具捕鱼:

找一个地方,把网轻轻放入水中,然后我们收起脚步声,生怕惊动了慢慢游过来的鱼。网在水中的时间不能过短,急促了鱼还来不及进网,时间长了,鱼则游了过去。当我们决定拉“板筝”时,深吸一口气,抓住竹杠,先只能慢慢提,如果过急,鱼比你游得还快。但网就在离水面也就几寸时得快速拉起来,一慢,鱼就会跳出网。

其实小孩子的一切活动都是有意义的。就在这些完全出于天性的游戏里,他们亲近了各种动物和树木花草,锻炼了种种体能和技能,比如学会观察周围的环境,集中注意力,掌握做事情的节奏,锻炼心脑并用的能力和四肢的协调性,增强动手能力,注意与同伴的配合等等,也体会了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感受了父母亲友、乡邻以及小伙伴间浓浓的爱意。现在四五十岁以上的城里人,很多都来自农村。他们现在置身高楼大厦、车水马龙、霓虹闪烁的环境里,承受着现实生活的巨大压力,加上已经到了喜欢回忆的年纪,都非常怀念在农村度过的童年时光。尤其是看到自己的儿女辈和孙辈们,虽然衣食住行、用的、玩的东西远非自己小的时候可比,但整天被应试教育压得喘不过气来,小小年纪就戴上了眼镜,背着沉重的书包,睡眼惺忪,缺少玩伴,即使参加一点所谓田径、球类活动,也往往是在一个狭小的空间,按照固定的规则运动,他们都深深感叹。两者相比,如果要做选择,恐怕很多人宁愿选择自己那个虽然贫穷但自由快乐的童年,至少我本人是如此。因此,这是一本老少皆宜的书,成年人读它,可以唤起对自己美好童年的回忆,让我们日渐干涸的心田重新得到童真雨露的滋润;孩子们读它,可以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并至少间接感受到另外一种童年的快乐。
作者的家乡余姚位于浙东的宁绍平原,这里是河姆渡文化遗址所在地,属于古代越文化区的中心地带,具有丰饶的民间文化积淀。南宋诗人陆游的著名诗篇《游山西村》,描写了与之相邻的绍兴一带的景致和民情风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读干亚群这本书,我很自然地联想到陆游的这首诗。在作者笔下,村庄当日的景色明丽如画:

我们的村庄浸润在水中,过的日子也如水样……村里有镜子一样的池塘,村外有星罗棋布的沟、渠,还有从村南一直到村北绕了一圈的河,像标点符号一样连接着一村人的生活。(《鱼》)

刚会用手指头数数字时,我曾数过村里的池塘,共有十三口。村东二口,村中三口,村北村西各四口。小的不过十来丈宽,大的可说不准了,像一条河,但我们都管它叫池塘。在村民眼里,村外长长的流水才称河,村内像一面面镜子的水为池塘。有池塘的地方必有人家,一户,数户,十几户不等。(《像镜子一样的池塘》)

一个小小的火缸,折射出当时农村人的生活方式。村里家家户户灶前都建有火缸,用于收集刚刚烧过的草木灰。它们不仅可以用作肥料,还可以引火烧饭、点烟(省去了火柴)。将一罐米埋在里面,可以焖成稀饭。冬天取一部分草木灰用火装着,可以放在床上取暖。在火缸上搭个笼子,还可以烘小孩的尿布。温暖的火缸,还是鸡、猫、狗等最喜欢的窝……(《火缸》)

至于乡村人性情之淳朴,则从买鸡苗一事上可见一斑:

每年有一批人来村子里吆喝卖鸡苗……这些鸡苗并不是立即付钱的,半年后才来收钱,而且只收活鸡的钱,那些没长大的是不用给钱的。当然,公鸡与母鸡的钱是不同的,母鸡比公鸡贵一些。没有人记得放鸡苗的人是什么名字,而这些挑担拉车的人也只是在本子上让收下鸡苗的人自己写上只数。有的半年后也没有见人来收钱,村民便惦记那个放鸡苗的人,闲下来凑到一块儿,一个说那个人长得黑黑的,另一个人说看上去有五十出头了。村里人努力地惦记着这个还没来收钱的人。
当有一天那个人端着记账的记事本走进村里的时候,那些收了他鸡苗的人纷纷迎了上去。大家七嘴八舌,似乎迎接一个远道而来的客人。那个说他长得黑黑的会惊呼一声,你怎么变白了?而另一个说他五十出头的人感叹道:“原来还是个后生。”那个人摸摸自己的头憨厚地笑笑,一边让村里人自己报鸡苗数,从不去核对放出去的鸡苗到底存活了多少。(《鸡零狗碎》)

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融的景象。乡村的种种习俗,包含了农村人祖祖辈辈积累下来的生活经验和智慧,他们过的是真正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活。这样的景致和风俗,千年之前陆游的时代就存在,甚至陆游之前千百年就可能已经存在。陆游之后又过了千百年,当作者小的时候,它们也还存在。它们已绵延数千年。但就在最近三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便面目全非了。这不禁使人感叹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变化之急剧。书中最深刻地反映了这一变化的,还是被选作书名的《给燕子留个门》这一篇。作者写到,一家人都喜欢燕子,因此“约定俗成,最晚进门的人,总会看一看燕子是不是到齐了,然后关门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就像大人牵挂会玩的孩子迟归那样,我也会提醒家里人:给燕子留着门”。可现在这幅图景已不复存在,因为村里的人家纷纷建了水泥墙、预制板的楼房,没有了燕子可以做窝的屋梁,虽然“那些拆了老房子的人家,把拆下来的燕子窝整个地端下来,然后放在树杈上,希望明年燕子归来的时候还能发现这个标记。然而,那些建了新房子的人家第二年再也不会有燕子进出。整天锁着的大门和平整的天花板,让燕子越飞越远了”。这无疑是一个富有象征意味的隐喻。
作者写作这本书,缘起她的孩子的询问。作者的初衷,也只是为了记录自己对儿时乡村生活的记忆。有的人也许认为这些内容琐屑俚俗,难登大雅之堂。但研究历史的人都知道,古往今来汗牛充栋的高文典册,注重宏大叙事,充满对历史现象的修剪和粉饰。倒是那些人们随意记录下来的野史笔记,如《荆楚岁时记》、《南村辍耕录》等,以及最初并不被文人雅士看重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等,提供了当时社会生活最真实生动的细节,成为后世人们了解当年社会生活图景的重要依据。本书作者是个有心人,细心记录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仍留存在浙东曹娥江畔的种种民情风俗的点点滴滴,这是很少有人乐意做、能够做的事情。如今社会生活变迁异常迅疾,这已经是一项抢救性的工作。再过若干年,即使有人再想保存这份文化记忆,它们恐怕也已变得更加模糊依稀,难得如此准确真切了。因此,谁能说几十年或几百年后,这本书不会成为人们了解这几十年中国社会变迁的细致生动的史料?
从现实的角度看,以工业化、城镇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应予以肯定。但毋庸讳言,它也带来了一系列现代化病症:环境污染、竞争激烈、人情淡漠、生活单调,等等。我们能否在享受现代化给我们带来的种种福祉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保留或唤回一些过去农业文明时代美好的东西?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否一定要以损失我们的美丽的田园、快乐的童年、温馨的亲情等为代价?社会的发展能否在一个新的更高层次上实现某种回归?这本书至少客观上触及了这一意义重大而深远的命题。
当然,作者的意图不是写一本历史著作,也不是写一本政论。她要写的是她最喜爱的文艺性散文。因此在存真、崇善之外,她更在意的是求美。除了通过刻画村景之美、童真之美、亲情之美、乡情之美等以融汇成内容之美外,她还着意追求文章的形式之美。写作这种追忆童年时光和乡村生活的散文,重在“纯真”二字,宜用质朴的文风,过于华丽的词汇、夸张的笔调、复杂的结构都不合适,但这样一来又很容易陷入平铺直叙、千篇一律。为此作者不断变换叙述的角度和节奏,单一视角和全知视角交替呈现;交叉运用白描和写意的笔法,尤其注意对细节细如毫发的描摹,飞针走线,移步换形,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试看这一段:

傍晚,竹园里一片叽叽喳喳,整个村子差不多都听到了。那阵势似乎有几百只麻雀。我们悄悄地走进竹园。竹梢上停满了麻雀。一只只不时地转动着小脑袋,似乎在商量着什么。它们在我们头上,但对底下的我们似乎一点都不在意。我们对准竹梢一个个拉弯了弹弓,一二三,把小石子射了出去。我们满以为这样集中火力,打中几只应该没问题。结果一只麻雀也没打中。嗖嗖嗖,一群麻雀像离弦的箭一样,转眼不见了踪影。竹园里只剩下一片暮色浮动着光影,一半明,一半暗。地上有几根羽毛在晚风中或起或落。当我们被大人叫去吃饭时,竹园里又响起叽叽喳喳,比刚才还热闹。(《会生气的麻雀》)

这里运用了讲故事的口吻,绘声绘色,语言洗练轻快,富于速度感和节奏感,真有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作者大多数时候都用写实白描的手法,偶尔则结合对孩子天真的想象的描写,绽放出一个或一串写意性的意象,令读者心眼为之一亮:

夜晚,我们在屋里说着话,它们静静地在泥墙里休息,一点声音都没有。整个村子飘浮在花香里,还有一种蜜味从泥墙里渗透过来。我们贴着墙壁睡觉,做梦,而蜜蜂就在旁边;我们在梦中的呓语,它们都听到了,但它们谁也不会在嗡嗡声里泄露我们的秘密;我们在家里偷吃东西,它们也看到了。我们知道它们的眼睛特别大,大到看不清哪是眼珠,哪是眼眶,所以我们曾经很害怕蜜蜂的眼睛,认为这是一对魔眼。后来发现蜜蜂其实感兴趣的并不是我们,而是我们手上的花或者身上不知从哪儿沾来的花粉。

我们找来一根柴棒,浸入水中,顺着蜜蜂的方向,轻轻一挑,蜜蜂趴在了柴棒上。蜜蜂在阳光下爬了一会儿,抖抖翅膀,重新飞了起来。一会儿,早已分辨不出哪一只是刚晒干翅膀的蜜蜂。转身,扔掉手中的柴棒,忽然看到水缸里有一朵云,旁边是清澈的蓝天,像一朵盛开的水莲。我们不禁笑了。(《泥墙里的蜜蜂》)

可以想见,作者童年时肯定是一个非常细心、敏感的孩子,也亏得她几十年过去了,还保持着这份真诚与爱心,珍藏着这些记忆,丝丝缕缕记得那么清晰,唤起了我们沉睡已久的童年时光,唤回了我们的童心,使我们感到一种久违的亲切和温馨。

书中像这样饶有情趣的片段俯拾即是,而我已经不能再举例了,我这篇序言已经写得太长了。其实我根本就不是适合给这本书写序的人,作者手中的笔好比轻盈灵巧的绣花针,描出的文字温润如玉,而我就像挥舞棍棒,只能说出一些枯燥乏味充满学究气的话,实在不相称。只是一因作者诚意相恳,二因我实在喜爱这些清丽的文字。阅读她前一本散文集《日子的灯花》感受到的喜悦尚萦绕于怀,这本书又给我带来新的快乐,我希望有更多读者一起分享这种快乐,故勉力为之。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