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1688:第一次现代革命(革命不是新制度推翻旧制度,而是两条现代化道路的殊死斗争!屡获大奖,了解光荣革命可以只看这一本)
》
售價:HK$
217.8

《
东方小熊日本幼儿园思维训练 听力专注力(4册)
》
售價:HK$
88.0

《
粤港澳大湾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
售價:HK$
107.8

《
她们登上了太空:第一批NASA女性宇航员成长纪实
》
售價:HK$
107.8

《
当代资本主义日常生活金融化研究
》
售價:HK$
140.8

《
证明的故事:从勾股定理到现代数学
》
售價:HK$
131.8

《
雀鸟与群狼的对决:扭转战局的兵棋游戏
》
售價:HK$
96.8

《
老年膳食与营养配餐 第2版
》
售價:HK$
49.5
|
內容簡介: |
《经典淡出之后:20世纪中国史学的转变与延续》主要内容包括:章太炎、胡适等人关于“一以贯之”、的新说及争议、陈寅恪的文字意趣及其“独立精神”、有教无类:中古文化与政治的互动读陈寅恪隋唐两论札记、《古史辨》的时代语境和学理基础等。
|
關於作者: |
一次宁静的革命:吴宓与清华国学院的独特追求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国学界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倾向就是胡适等推动的整理国故,不少人甚至以运动称之。这一后来引起较多质疑的运动,确曾一度风靡,大量老中青学者,都曾不同程度地参与。时在金陵神学院读书的朱维之于1927年观察到:年来整理国故的空气,弥漫全国。老的少的,莫不以国学为大事。各大学争前恐后地设立国学门或国学系,各杂志也纷纷置国学栏。
这些争先恐后设立的国学机构中,成立在先的北大国学门在当时影响最大。其他各大学的国学机构,或多或少都受到整理国故和北大国学门的影响。不过,这样的共同之处,并不能掩盖彼此间很多明显的歧异。与胡适态度不同的陈独秀,稍早就曾对国学是什么提出质疑,他的结论是:国学本是含混糊涂,不成一个名词。对于一些真正接受了西方新学术取向的少壮学人,这样含混糊涂的国学当然是一个不能接受的学术认同。在一般人那里,国学的含混更使得提倡者不一定是受惠者。如朱维之所注意到的,整理国故空气弥漫全国的结果,乃是章太炎、梁启超的文章被钞写得洛阳纸贵。
1章太炎本不认同胡适等人的运动;梁启超虽有跟着少年跑的意愿,却也仅半推半就,向被胡适看作与我们不同的他们。
2简言之,胡适等人并未将章、梁视为同道,而其推动的整理国故竟使章、梁受益,显然不是他们希望看到的结果。
然而国学的含糊与多歧,乃是当时的常态。也因此,当年或欣然或勉强地接受国学这一认同的趋新群体,往往在国学的界定上大做文章。或可以说,国学能够风靡,部分正因其认同模糊。这虽曾引起一些人想要澄清何为国学的努力,却也因此而更具包容性。
|
目錄:
|
自序
引论:经典淡出之后的读书人
上篇学术的履迹
一次宁静的革命:吴宓与清华国学院的独特追求
《古史辨》的时代语境和学理基础
述罗香林少为人知的一篇旧文
转变与延续:六十年来的中国史学
偏重中国近代史研究
下篇学人与学术
道亦方法?章太炎、胡适等人关于“一以贯之”
的新说及争议
陈寅恪的文字意趣及其“独立精神”
有教无类:中古文化与政治的互动
读陈寅恪隋唐两论札记
陈寅恪、傅斯年的史学与现代中国
证与疏:傅斯年史学的两个面相
附录一两岸史学与史家
《思想》杂志的访谈
附录二学无常师:近代中国的留学生
|
內容試閱:
|
一次宁静的革命:吴宓与清华国学院的独特追求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国学界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倾向就是胡适等推动的整理国故,不少人甚至以运动称之。这一后来引起较多质疑的运动,确曾一度风靡,大量老中青学者,都曾不同程度地参与。时在金陵神学院读书的朱维之于1927年观察到:年来整理国故的空气,弥漫全国。老的少的,莫不以国学为大事。各大学争前恐后地设立国学门或国学系,各杂志也纷纷置国学栏。
这些争先恐后设立的国学机构中,成立在先的北大国学门在当时影响最大。其他各大学的国学机构,或多或少都受到整理国故和北大国学门的影响。不过,这样的共同之处,并不能掩盖彼此间很多明显的歧异。与胡适态度不同的陈独秀,稍早就曾对国学是什么提出质疑,他的结论是:国学本是含混糊涂,不成一个名词。对于一些真正接受了西方新学术取向的少壮学人,这样含混糊涂的国学当然是一个不能接受的学术认同。在一般人那里,国学的含混更使得提倡者不一定是受惠者。如朱维之所注意到的,整理国故空气弥漫全国的结果,乃是章太炎、梁启超的文章被钞写得洛阳纸贵。章太炎本不认同胡适等人的运动;梁启超虽有跟着少年跑的意愿,却也仅半推半就,向被胡适看作与我们不同的他们。简言之,胡适等人并未将章、梁视为同道,而其推动的整理国故竟使章、梁受益,显然不是他们希望看到的结果。
然而国学的含糊与多歧,乃是当时的常态。也因此,当年或欣然或勉强地接受国学这一认同的趋新群体,往往在国学的界定上大做文章。或可以说,国学能够风靡,部分正因其认同模糊。这虽曾引起一些人想要澄清何为国学的努力,却也因此而更具包容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