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希腊人(伊恩·莫里斯文明史系列)
》
售價:HK$
185.9
《
亚马逊六页纸 如何高效开会、写作、完成工作
》
售價:HK$
76.8
《
世界巨变:严复的角色(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HK$
110.0
《
塔西佗(全二册)(二十世纪人文译丛)
》
售價:HK$
396.0
《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思想的假死
》
售價:HK$
63.8
《
当代精神分析新论
》
售價:HK$
94.6
《
宋初三先生集(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
售價:HK$
217.8
《
定言命令式:康德道德哲学研究(政治哲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129.8
|
編輯推薦: |
哪些国家经济发展效率更高、后劲更足?哪些国家更重视人本、人民活得更有尊严?哪些国家更适合作为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参考范本?
如何建设一个以人为中心、为人服务的市场经济?三种模式的对照为中国的改革提供了哪些参考?
消解美国范本的光环,重新审视德日路径和北欧模式,中肯剖析资本主义三种模式的优劣,全面解读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
|
內容簡介: |
“市场到哪里投胎”,讨论的是市场经济在什么样的制度框架中会有更好的表现。从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可以归纳出三种主要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自由放任式,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的莱茵兰社团—国家式,以及以北欧福利国家为代表的社会民主式。对照这三种模式,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对市场经济的讨论显示了极大的片面性。这主要体现在把美国作为市场经济的原型,而把欧洲的种种模式视为对市场轨道的偏离。近年来,北欧和德国的国际竞争力都在赶超美国。西方众多的经验研究开始从效率的角度检讨福利制度的竞争优势。在GDP之外,“幸福感”、“生活质量”等指标越来越重要。以企业利润边际为代表的短期经济效率和以人的素质为代表的长期竞争优势,成为衡量市场效率的不同指标。美国虽然在前一方面依然占优势,但在后一方面则开始落后,陷入了不可持续性发展的危机之中。如何建设一个以人为中心、为人服务的市场经济?《市场到哪里投胎》分析三种不同的模式,为中国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
關於作者: |
薛涌:旅美学者,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现为波士顿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2002年开始,先后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都市报》、香港《信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中文报刊撰文,同时也在《纽约时报》、美国公共广播电台等英文媒体发布文章和评论。出版专著20余部,多部著作广受好评,一纸风行。
|
目錄:
|
序言 三种市场模式
引言 消解中国意识和“美国主义”——为什么批判中国?为什么批判美国?
第一部分 走出“美国主义”——中国人所不理解的市场与自由
第一章 天外有天:为什么美国不是个榜样?
中国故事,还是德国故事?
美国有什么好的?
芭芭拉和伊莎贝尔的生活
应付“大衰退”:哪个是大政府?
第二章 两种资本主义:盎格鲁—萨克逊式与莱茵兰式
麦克与马丁:两个家庭,两种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间的竞争:盎格鲁—萨克逊 VS. 莱茵兰
什么是莱茵兰资本主义?
美国:西方的病夫
共识性管理:企业中的“集体协商”
为什么美国人素质低?
附录Ⅰ 大衰退中德国的表现
第二部分 福利国家的再发现
第三章 福利国家宣示着什么价值理想?
福利国家建立的动机和渊源
福利国家靠什么竞争?
第四章 从资本到人本
传统经济学的局限
人本积累:福利国家与资源市场
人本怎样积累?
人本效率:福利养素质
名不见经传的市场领袖
附录Ⅱ 欧洲的福利国家缺乏效率吗?
附录Ⅲ 2013年到哪里投胎?
第三部分 美国模式的困境
第五章 美式资本主义的危机
保守主义思想的破产
福利是发达的标志
什么样的福利“养懒人”?
福利危机导致了竞争力危机
第六章 “悬崖”上的美国
“财政悬崖”的由来
为什么不“跳崖”?
奥巴马赢得了60天
美国的财政现实
美国要不要成为欧洲福利国家?
“应享权益”不是个人账户
“美国病”,不仅仅是经济病,是真的病
美国人谁能活到75岁?
美国人活得累、死得贵
最自私的一代
美国的民主是最优吗?——从“布凯南规则”看欧美政治体系
美国的民主还适合美国国情吗?
附录Ⅳ 冷战经济学的终结
附录Ⅴ 神奇的白金币
附录Ⅵ 巴菲特再次呼吁给富人增税
附录Ⅶ 美国:世界最大的隐性福利国家
|
內容試閱:
|
2009 年,德国的刺激经济计划仅为500 亿欧元,占GDP
的1.6%。德国推出这么小的刺激经济计划,受到各国的广泛批评。但是,德国能够顶住外来压力,尽可能限制政府干预的幅度。德国财长部长沃尔夫冈?
朔伊布勒(Wolfgang Sch?uble)明确地反驳批评者说:“政府不应该对通过借贷来刺激需求的快捷方法上瘾。”在这500
亿欧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13 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建设,23
用于减税和各种社会福利。可见,就是在这种政府干预中,也包含了减税这种削减政府的资源占有份额的项目,并非一味扩张政府职能。事实证明,这种刺激经济的计划是最有效的。
德国之所以能够这样做,当然和执政者的判断有密切关系。但是,在民主政治的框架中,处理这样的危机,政府无法离开基本的全民共识。这种全民共识,自然根植于社会现实之中。德国的福利体制,对于这样的经济震荡已经建造了足够的“抗震体系”,不需要政府过多的干预。比如,德国的失业福利比较优厚,又有着全面医疗,失业者不至于出现生存危机。另外,德国的企业在政府政策的鼓励下,纷纷有所谓“缩短工作”的计划,在经济衰退、订单下降之时,普遍削减工时,而不是裁员。职工也和企业一起建立各种名目的储存账户,碰到这样的危机就可以从这些账户中提取资源。这也是为什么在经济危机深重之际,德国会出现企业雇员纷纷带薪到海外休假的“天堂奇观”。
再看美国,则是非常不同的景象。其自由放任的经济充满着拉斯维加斯精神。纳税少自然意味着公共服务缺乏,乃至失业保障、医疗保险等都非常不完备。这就像是那些希望开车不买保险的人所讲的道理一样:政府凭什么无缘无故地命令我买保险?这不是凭空在我头上课税吗?我出了事,我自己承担,这是“个人责任”。这种人如果出了车祸,受到的打击当然比那些买了保险的人大多了。在经济繁荣之时,美国人有了钱不但不愿意买这种“保险”,而且还大肆借贷,以购买自己并不需要的房子,以为自己可以随着房地产的升值而成为百万富翁。结果,整个世界就是被这种赌徒所创造的房地产泡沫给拉进了“大衰退”。还用汽车保险的比喻来描绘,美国就像个不想买保险或只愿买最低保险的车主,并且还振振有词:“我的保险才500
块钱,你们则要花1,000
多块钱。我省下钱来去买股票,你们则把钱无缘无故地浪费在保险上,指望着一旦出了事情就让别人补偿你们的损失。你们不懂得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们保这个、保那个,花钱如醉鬼,肯定长不了。”这就是美国人对福利国家大政府的攻击。可惜,如今是美国出了“车祸”,而且连车体损伤也没有全保,再加上从保险金里省下来的钱在股市里泡了汤,它已经没有能力把撞坏的车给修好了。
美国传统中有一种“减税原教旨主义”。这基于国家的基因之中。作为美国前身的北美13 个殖民地,本在大英帝国的版图之内。到了18
世纪的“七年战争”,英国倾尽自己的财力打败了法国这一强劲的竞争对手,奠定了对海洋的主宰,这才有日后“日不落”帝国之可能。“七年战争”被一些历史学家描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欧洲主要列强都卷入,而且战火从欧洲蔓延到亚洲、美洲等几个大陆。在北美,英军决定性的胜利解除了13
个殖民地被法国天主教势力所包围的恐惧。但是,英国人马上发现,这些殖民地极为富庶,人均所得同英国比肩,但所承担的赋税,仅为本土英国人的二十几分之一。战后英国国库空虚,享受着战争果实的北美殖民地,当然不应该白白搭便车,而要有所贡献了。也正是顺着这样的思路,英国政府打起北美殖民地的主意,最后双方大打出手,殖民地独立而为美国。美国之建国精神,即无代议权就不能征税的原则,当然是民主政治重要的基础。但是,这也不能掩盖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些公共服务是必要的。在人民通过代议权利批准政府征税时,这种税收
就有了合法性。美国在建国以前,确实吃惯了“免费午餐”。进而一直不愿意为“午餐”埋单。这是新大陆所娇惯的一种国民性。法国人评论说:“美国人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仿佛是他们所继承的舒适和繁荣给了他们永久的免税权利。”
欧洲国家的形成,特别是其经济体制的形成,强烈地受到中世纪以来商业城市的影响。这些商业城市拥挤繁乱,并且不时面对着外在挑战,非常需要公共秩序和公共责任,需要动员公共资源。现代的税收体系、国债体系,都是从这些城市中发展出来的。从文艺复兴时代的佛罗伦萨,到工业革命前夜的金融之都阿姆斯特丹,都是欧洲经济的神经,也是税最重的地方。
欧洲人纳税购买公共服务,不吃免费午餐,是有悠久的传统的。当然,战后在建立民主福利国家的过程中,欧洲犯过许多错误,有所谓“欧洲病”。但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自由、是否有效率,并不能仅仅看税率之高低。更重要的是看老百姓通过纳税所购买的公共产
品是否物有所值,即税金是否运用得有效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