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场景供应链金融:将风口变成蓝海
》
售價:HK$
111.8
《
汗青堂丛书146·布鲁克王朝:一个英国家族在东南亚的百年统治
》
售價:HK$
91.8
《
人生是旷野啊
》
售價:HK$
72.8
《
甲骨文丛书· “安国之道”:英国的殖民情报系统及其在亚洲的扩张
》
售價:HK$
88.5
《
台北人(2024版)
》
售價:HK$
87.4
《
万千心理·成人情绪障碍跨诊断治疗的统一方案:应用实例
》
售價:HK$
132.2
《
让孩子更有力量:赋权型家庭教育指南
》
售價:HK$
67.0
《
白夜追凶(上下)
》
售價:HK$
109.8
|
內容簡介: |
本书融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中学生心理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等于一体。本书的特色是:目标准确,符合师范生培养目标,凸现心理学课程的教育价值;内容全面,涉及心理学的各个领域;融合性强,体现心理学多个学科的整合;突出应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形式活泼,做到图文并茂,栏目丰富,版面灵活,可以增添学习情趣。书中每一章后面有思考与练习、课外延伸等,可供读者学习和练习。
本书可以作为师范院校本科生和专科生心理学公共课的教材,也可作为中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教材,同时也适合广大心理学爱好者自主阅读。
|
目錄: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目标和方法
第二节 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第二章 心理的实质与青少年心理发展
第一节 心理是脑的机能
第二节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第三节 心理的生理机制
第四节 环境、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发展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概述
第二节 感觉与知觉的种类
第三节 感觉与知觉原理的应用
第四章 注意与观察
第一节 注意概述
第二节 观察概述
第三节 注意与观察规律的应用
第五章 记忆与遗忘
第一节 记忆与遗忘概述
第二节 记忆与遗忘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记忆与遗忘原理的应用
第六章 思维与问题解决
第一节 思维与问题解决概述
第二节 思维与问题解决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思维与问题解决规律的应用
第七章 知识学习与迁移
第一节 知识学习与迁移概述
第二节 知识学习与迁移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知识学习与迁移原理的应用
第八章 需要与动机
第一节 需要与动机概述
第二节 需要和动机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需要和动机原理的应用
第九章 情绪与情感
第一节 情绪与情感概述
第二节 情绪与情感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情绪的调节
第十章 意志
第一节 意志概述
第二节 意志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第十一章 气质与性格
第一节 气质与性格概述
第二节 与气质和性格有关的人格理论
第三节 气质与性格理论的应用
第十二章 能力
第一节 能力概述
第二节 能力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能力原理的应用
第十三章 人际交往与群体心理
第一节 人际交往与群体心理概述
第二节 交往与群体心理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交往与群体心理原理的应用
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心理概述
第二节 态度与品德心理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心理原理的应用
第十五章 心理健康与咨询辅导
第一节 心理健康、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概述
第二节 心理健康与咨询辅导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心理咨询和辅导原理的应用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绪论
●掌握心理学的定义、研究目标
●理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了解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掌握现代心理学流派的主要观点
●了解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研究领域
●明确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某初中对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进行IQ测试智商测试,并根据IQ测试的分数编班。校方声称,这是为了了解学生,以便因材施教。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对这一行为紧急叫停。相关部门规定:在办理入学手续时,学校可适当了解儿童的有关情况,但不得进行IQ等各种测试,否则将追究相关责任。有专家指出,学校的这种做法的确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依据多元智力理论,传统的IQ测试只能测出部分智力因素,这将导致对学生了解的片面性;二是依据“罗森塔尔效应”,IQ测试的分数会引起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期待,造成对待学生的不公平;三是依据非智力因素理论,学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活动,仅仅根据智力来编班教学,实在是对因材施教的极大误解。
你了解IQ测试吗?你参加过IQ测试吗?你如何看待IQ测试?你能够运用科学心理学的知识对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学问题进行鉴别和分析吗?
不管你是否意识到,心理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书摊上摆满了各种以心理学命名的书籍;媒体上频频出现“心理专家”的身影和言论;市场上提供心理学服务的机构日益增多;人才选拔环节中许多用人单位增加了心理测试内容;大学里的专业教育大多设置了心理学课程;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蓬勃兴起……
但是,时至今日,对大多数人来说,心理学仍然是一个充满神秘、误解、迷惑和争议的学科。“学心理学的人知道别人在想什么”,这仍然是时下许多人对心理学的误解。科学、严谨的心理学著作少人问津,“心灵鸡汤”类读物颇有市场。真正对心理科学发展作出贡献的心理学家通常仅为业内人士所知晓,民众心目中的心理学家往往鱼龙混杂。究竟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目标是什么?心理学家是如何做研究的?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学习心理学有什么意义?等等。这些问题本章将与你一起探讨。
?名人名言?
心理学有一个悠久的过去,但却只有一段短暂的历史。
——艾滨浩斯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目标和方法
“心理学”译自英文psychology,由拉丁文“psyche”和“logos”两个词合并而成,前者意为“灵魂”,后者意为“讲述”,合起来即指阐释灵魂的学问。中国古代书籍中有“心理”但没有“心理学”一词。“心理学”一词的创译者是近代的日本学者。19世纪末20世纪初,“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术语在我国使用,从产生到现在,其含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初期“有关灵魂的学问”的哲学解释与当代心理学的科学主张相去甚远。这种实变而名不变的现象,被一些心理学家称为“旧瓶装新酒”,这也是心理学容易引起公众误解的原因之一。
一、心理学的定义
在当代,对心理学较为公认的定义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该定义明确界定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独特的研究对象是学科存在和划分的依据。学科通常是根据其研究对象命名的。按照惯常的理解,心理学自然是研究心理的,但这看似理所当然的事,却在一段较长时期内,在心理学界内部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在漫长的哲学时代,心理学一直以人类灵魂作为自己的探索对象。后来,科学心理学诞生了,心理学家们致力于用科学方法来揭示意识的奥秘。但是,很快就有心理学家指出,科学的研究方法与心理这个主观难测的研究对象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心理学要想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科学,必须避开心理“黑箱”,以可观测的行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个主张曾在一段时期受到推崇,甚至主导了当时的心理学研究,造成“心理学不研究心理学”的尴尬局面。当代心理学则取折中的观点,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心理和行为。
实际上,心理和行为是紧密联系的表里关系。脱离心理的行为难以理解,脱离行为的心理不易洞察。当代心理学既研究感知、记忆、思维、情感、归因等心理活动,也研究眼动、表情、攻击等外在行为。这不是一种简单的调和,而是完整揭示心理规律的需要,因为任何心理现象无不包含知、情、意、行等因素。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由于研究手段的局限,一些内隐的心理过程难以进行直接研究,但可通过外显行为进行间接研究。随着科学研究手段的日趋发达,许多内隐的心理过程也可以直观地予以展现,使研究更为便捷。
二科学研究的特征和程序
科学研究是指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对关于事物之间关系的命题进行证实或证伪的研究。科学研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客观性。科学研究要依据客观事实,遵循公认的基本程序和规范。②验证性。科学研究的结果或依据研究结果所建立的科学理论,要经得起他人的重复检验。③系统性。科学研究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系统全面地搜集数据,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得出结论。
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是由其特定研究程序来体现和保证的。这个程序通常包含6个基本步骤见图1?1。①观察。许多科学研究的问题来自人们的日常观察。②对问题进行定义。进一步明确问题,给出所研究变量的操作性定义。③提出假设。假设是对研究结果的预测,是需要验证的关于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命题。④搜集证据和检验假设。运用实验、调查、观察、相关、个案等方法搜集证据并验证假设。⑤发表研究成果。⑥建构理论。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思考和总结,将不同的概念和事实联系起来,建构一种理论。好的理论能解释现有资料、预测新的研究结果和指导进一步的研究。事实上,科学研究大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反复多次才能完成,各步骤之间也多有交叉。
图1?1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并非所有研究心理和行为的学科都是心理学,当代心理学只接纳那些运用科学手段获得的关于心理和行为的知识。在科学心理学诞生前的漫长历史时期,人类主要依据体验和思辨对心理和行为进行探讨,虽然取得了大量的认识成果,但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心理科学。今天,许多学科仍在研究心理和行为,许多人也在思考心理和行为,但只要未采用科学研究,其结论就不被心理学承认,这样的研究者也不能算是心理学者。
拉坦关于社会浪费的研究B.H.坎特威茨,H.L.罗迪格Ⅲ,D.G.埃尔姆斯,等.实验心理学——掌握心理学的研究[M].郭秀艳,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5.
生活中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也许你已在许多场合看到过这种现象,在集体中工作的人们常常会“放松”他们的努力。似乎集体中大多数人倾向于让少数人去做事情。社会心理学家拉坦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并决定对此进行研究。首先,为了了解是否曾有人研究过这种被他称为社会浪费的现象,拉坦查阅了以往的研究文献,结果发现,最早的研究是由一位法国农业工程师——林格曼进行的。林格曼设计了拉绳实验,他把被试分成一人组、二人组、三人组和八人组,要求他们用尽全力拉绳,同时他用灵敏的测力器来测量被试拉绳时的力量。如果被试一起拉绳的时候和单独拉绳的时候所发出的力量相同,那么一起拉绳的合力应是各人单独拉绳的力的总和。但是林格曼发现,二人组的拉力只是二人单独拉绳时拉力总和的95%;三人组的拉力只是三人单独拉绳时拉力总和的85%;而八人组的拉力下降到八人单独拉绳时拉力总和的49%。所以,并非只有我们注意到了别人或者也包括我们自己合伙工作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即工作时集体中的个人常常会不尽全力,林格曼关于社会浪费的研究给我们的观察提供了一个典型例证。
接下来,拉坦及其同事对社会浪费现象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首先,他们证明了在拉绳以外的事情中也可以观察到这种现象;其次,他们还提出了社会浪费现象在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中都会发生,即使在儿童当中也会发生。由此可见,社会浪费是集体工作时存在的一个普遍特征。
拉坦把他的发现与说明人类社会行为的一个更为普遍的理论联系起来,他认为社会浪费很可能是责任扩散引起的。独立工作的人通常认为自己要对所从事的工作负责,然而集体工作时,这种责任感就扩散到其他人身上去了。同样道理,当教授提问时,若是处于连你在内只有三个人的小班里,你会觉得回答问题是责无旁贷的;但若在一个两百人的大班里,你则会认为回答问题是旁人的事。紧急危难中如果非你帮忙不可,你会觉得义不容辞;可是还有别的许多人也能助上一臂之力时,你的感受就不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