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行走指南》(《行走》杂志、《往西,宁静的方向》主编 费勇带你上路,陈坤大力推荐)

書城自編碼: 212437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旅遊/地圖旅游随笔
作者: 费勇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39965260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10-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37/135000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95.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信风万里:17世纪耶稣会中国年信研究(全二册)
《 信风万里:17世纪耶稣会中国年信研究(全二册) 》

售價:HK$ 178.1
青铜之美 国宝里的中式美学
《 青铜之美 国宝里的中式美学 》

售價:HK$ 177.0
海外中国研究·朱熹的思维世界(增订版)
《 海外中国研究·朱熹的思维世界(增订版) 》

售價:HK$ 143.4
甲骨文丛书·沙漠之王:英美在中东的霸权之争
《 甲骨文丛书·沙漠之王:英美在中东的霸权之争 》

售價:HK$ 110.9
汗青堂丛书147·光明时代:中世纪新史
《 汗青堂丛书147·光明时代:中世纪新史 》

售價:HK$ 85.1
能成事的团队
《 能成事的团队 》

售價:HK$ 111.9
现代无人机鉴赏(珍藏版)
《 现代无人机鉴赏(珍藏版) 》

售價:HK$ 78.2
汗青堂丛书·晚清风云(4册套装):帝国的切口 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 太平天国运动史 冲击与回应
《 汗青堂丛书·晚清风云(4册套装):帝国的切口 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 太平天国运动史 冲击与回应 》

售價:HK$ 427.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91.0
《每时每刻皆为逍遥时光:禅疯子寒山的八堂修心课》
+

HK$ 103.5
《最好金龟换酒(《藏地白皮书》的美好续集)》
+

HK$ 95.4
《周有光:我的人生故事(108岁的智慧老人周有光,跨越世纪的精》
+

HK$ 86.9
《回忆是一种淡淡的痛(放下过去,释怀自己,感谢那些让我抹不去的》
+

HK$ 92.8
《无畏:冬吴相对论·心时代文集之二》
+

HK$ 119.3
《精简:大数据时代的商业制胜法则》
編輯推薦:
我们把门一关,一脚跨出去,家就在后面了,固定的、可靠的就留在了后面。前面呢,是可能性、道路、相遇、离别,诸如此类,是一个流动的世界,一层一层地徐徐展开。
行走,是生命的一种状态,是一种随时随地的动作,包含着生命内在的渴望、挣扎、喜悦、痛苦……
一方面人们总是在寻求安定的家,但安定必然意味着束缚,于是,另一方面人们又想着要飞,要流浪,要自由自在……我们从自己家的窗外望着远方,憧憬着漫游的愉快与激情;我们在黄昏的路上凝望着回家的路标,渴盼着家的温暖与安宁。
为生命找到一种新的感觉,对那些冒险的人而言,比什么都重要。只是重复庸常的生活,生如同死,而轰轰烈烈、彻底的一搏,即使一败涂地,也算是活过一回。
现在我们在这里,在自己创造的像战场一样的人为世界里,在囚缚、算计里耗费生命,当累了,厌倦了,还会偶尔想起阳光下的坦坦荡荡、一无挂牵,因而会想着回到那山与水之间。
內容簡介:
《行走指南》是一本反游记的游记。这是一次思想上的行走。
《行走指南》是一本关于路上的书,这里讨论的是路上的各种可能性。作者费勇时而在城市里游弋,时而在田园里怀想,此时徜徉在山水中,彼时又迷失在游的乌托邦里。他踏遍歧异的道路,走过那些从前的遗迹、他临摹行者的姿与影,探讨车站的结构与韵味,聆听路上的那些偶遇,寻找隐藏在旅馆里的另一种夜色……
作者费勇用本雅明式的写作手法,带领我们从“行走”出发,在阅读路上各种场景的可能性后,让我们从充斥商业与浮夸色彩的“旅游”里剥离出来,重回“行走”最原初的意义。
《行走指南》的主要篇章曾在《天涯》、《花城》、《香港文学》等杂志刊出,获得好评。评者认为费勇透过旅行,诠释的是“现代人的精神生活状态”,而费勇文字的魅力“得力于敏锐观察和富于智慧的思辨,在我们这个一派浮华之声的时代,显示出难得的沉入生命的努力。”
關於作者:
费勇,1965年生于浙江,1980年入读大学,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任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第48届莱比锡国际电影节评委。现为《行走》主编、暨南大学教授、文艺学博导。主要著作有《张爱玲传奇》、《言无言—空白的诗学》、《不焦虑的活法:金刚经修心课》等,另有译著《时尚的哲学》。
2011年8月,著名演员陈坤发起“行走的力量”,带着大学生徒步西藏。2012年11月,陈坤宣布担任“行走”系列图书的出品人,他对记者说“这套书由费勇老师担任主编,费勇老师写过解读佛经的书,我自己从他的书里获得很多教益,我很高兴能够和他携手一起做行走系列的图书。”行走系列的第一本《往西,宁静的方向》、第二本《呼唤洁净的世界》、第三本《在远方遇见自己》相继出版,成为别具一格的心灵读物。这本《行走指南》是费勇对于行走独特的思考,不仅洋溢着文字的美,更充满着实验性的思路和写法。
目錄
写在出版之前
序上路
行者
前方是不可知的未来,而留在后面的只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的驿站。既没有目标的召唤,也没有故乡的牵引。他们只是在浪游,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不为什么的,为浪游而浪游。
流浪者——游客——冒险家——漫游者——信徒
车站
车站是活动着的——几乎是永远地活动着的——并置诗学。当你站在出口处的人潮里往旁边一看,发现不远处就是售票处、候车大厅,无数的人正在买票,正在进入。出发与到达如此紧密地同时显现。车站在出口处终止时,它已经成就了一种结构,一种将生活中出发与到达这一对本原性元素高度融合的结构。
月台——候车室——出口处——广场——地铁车站——小站
旅馆
你所预料到的,以及你所没有预料到的,在我们亲历其间或置身其外的旅馆,像推理小说一样,随着一个又一个陌生男女的脚步,悬疑渐渐展开。一切的进与出都在旅馆的夜色里错落有致,而阳光稍稍苏醒,就戛然转换成另一种节奏。
夜色——小旅店——大饭店——房间
山水
作为媒介的山与作为媒介的水有着深刻的共同点:借视角的转换把人引向深邃与广阔,或者说,把人从日常的有限性中解放出来趋于终极的无限性。也就是说,它们自然地具有一种返回原初的功能。
这里那里——远望仰望——攀爬徜徉——山之巅——水之湄——在风景区里外
乐园
它是虚假的,因为它是建造出来的,它随时可以消失;它是真的,因为你真的能够身处其间,而且像在日常生活里那样行动,却又完全不受日常中的各种界限束缚,你在乐园里,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在它的内部,你可以飞翔,没有边界。
模仿虚构——迪斯尼乐园——世界之窗——赌场——园林
遗迹
遗迹的魅力正在于向我们敞开无数细微的细节。宏大的历史或传奇,在如此细微生动的线索中,再次复活了它们本来的质感。你在落日里孤独凝视,或在讲解员的抑扬顿挫里顾目四盼,飞翔着的是那些故事与意象,但是,谁能说出那些故事与意象呢?
记忆——现场——线索——化石——废墟
道路
道路不论以何种形式显现,都是一种痕迹,一种体现着意志和欲望的痕迹,也是力量和技艺的痕迹。道路的沧桑,恰恰是存在的沧桑。道路即我们的生活方式,或者说,是我们与世界、与他人连接的方式。
林中路——古道——速度——边界
路遇
最好不要说,至少不要说下去。让故事只是个开始。就悬在开始的那个瞬间。在路上的很多地方,我们遇到了,仅仅遇到而已。无非是擦肩而过,无非是眉来眼去,无非是一夜风流,无非是没完没了……结果千篇一律,但细节却千差万别。
当一个男人女人遇到一个女人男人——那是如何溯源回流的执著啊——别一样的人别一样的地方——在路上看别人过年——充满水雾的早晨,在渡轮上——一转身,就走了
城市
这是在城市,你看过去,对面走来的,身后走过的,擦肩而过的,都是陌生人,不知道他们是谁,他们也不知道你是谁。何况你是一个路人,即使居于这座城市,在你居住的街道上,你见到的仍是陌生的脸孔。一切都是不确定的,连你自己,都常常忘了你自己是什么人。在什么都标示得清清楚楚的街道上,我们竟然常常失去了方向。
穿行——游荡——迷乱——标志物——路灯——商场
田园
如果在路上,有一辆开往春天的地铁,我愿意它开往油菜地。有什么地方比油菜地更春天呢?蜜蜂,花的香味,鲜艳的黄色、绿色,还有附近的红色,这就是春天了。
池塘——四季——野菜——文学中国
跋路上
內容試閱
序上路
为什么要上路呢?亿万年前,我们洞穴里的那些祖先,是哪一个最初离开了他(她)的族群,独自走向遥远的未知的远方?是因为觅食时迷失了方向?还是因为受到了族人的排挤?或者,只是为着一种神秘的好奇心?那时候,其实并没有路。那个上路的人在浓密的丛林里摸索。他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野兽与植物,一个他从未见到过的世界随着他艰难的跋涉渐渐展开,他时而会恐惧,时而会惊喜。无法想象他第一次见到陌生事物时的表情是怎样的,尤其是无法想象他与另一个人或另一群人相遇时的情景是怎样的。我不知道如何让时间回溯到地球上人与人第一次在路上相遇的那一时刻。从那一时刻以后,有多少人开始在路上来来往往,或者为了寻找,或者为了逃避,或者是出去,或者是回来,或者是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或者是为着一个朦胧的希望。
在乡村的雪夜,夜行人的足音清冷地飘进那些入梦者的枕边。然后,在雪后初晴的早晨,你解开系在柳树上的缆绳,一艘小船带你上路。那时候很小,喜欢坐在城市的街边,看着人来人往,车去车来。很久以后,在9点10分,你进入车站,离开这个城市,上路。每天有多少人开始第一次的远行?有多少人在路上?我们把门一关,一脚跨出去,家就在后面了,固定的、可靠的就留在了后面。前面呢,是可能性、道路、相遇、离别,诸如此类,是一个流动的世界,一层一层地徐徐展开。前面的一切,全部从上路的那一时刻开始,已经注定的或可以改变的,回归或永远漂泊,即将发生或不会发生,所有的悬念都在你的脚步声里,在星空下回荡。
我的出发从某一个字的音节开始。然后,在一种旋律里,我让自己的想象与感觉,在风中变得有形,可以触摸。好像是托德?阿扬1990年一幅画的题目:游客是丑陋的存在。与游客有关的一切都在摧毁着最深刻与最自然的韵味,把一切美好的词语,例如风景、行走、山水等等,收编为一种时尚的调味剂,一种生活方式的符号,一种情调的标志,一种消费的层级。在如此堕落的年代,居然有那么多人宣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旅游,看起来是如此荒谬。
我的出发从一个字的音节开始。然后,在一种旋律里,我想透过文字,让这个美好的词语“行走”不再轻佻,不再浮华,而是回到它原初的意义。行走,是生命的一种状态,是一种随时随地的动作,包含着生命内在的渴望、挣扎、喜悦、痛苦……与行走有关的词语:出发、到达、方向、歧异、激情、原点等等,是一些还没有被污染的词,保持着鲜活的力量和色彩,它们不会引导我们到此一游到处一游,然后用情调包裹一些浮光掠影,它们所指向的,只是日常生活以及日常生活所隐藏着的曲折和广阔。
所以,这不是一本游记。这里的文字与旅游没有任何关系。与什么有关,以及这是一本什么类型的书呢?这正是我自己要询问的。
流浪者
许多被认为或自以为是“流浪者”的人,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流浪者。例如,那位写了“为什么流浪”“为了梦中的橄榄树”之类魅惑性句子的三毛,与流浪没有任何关系。她把旅行当作了流浪(那位漫画中的三毛倒是可以以“流浪者”称之)。一位真正的流浪者,没有家乡,如果他(她)选择自杀,只会死在路边的树上,或者路上的河畔。最为重要的是,真正的流浪者没有身份,就像《诗经》中说的: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个在天地之间行走的人是谁呢?没有人会知道,甚至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新华字典》解释“流浪”一词:漂泊无定。也许说出了流浪者内在与外在最鲜明的特征。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个流浪者,那么,首先你必须放弃你的固定居所和固定身份。换一种说法,流浪者所有的色彩都来源于他们的不确定性,他们今天在这里,明天就可能到了那里;他们今天做这个,明天就可能去做别的什么。他们总是在路上。前方是不可知的未来,而留在后面的只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的驿站。既没有目标的召唤,也没有故乡的牵引。他们只是在浪游,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不为什么的,为浪游而浪游。
流浪者有时会在某地停留,这时,他们就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陌生人,成为某一个固定社区的边缘。在我从前生活过的乡村,在村东面的桑树地里,有一间小小的茅屋,那里面住着一个中年的剃头匠。谁都不知道他从哪里来。他在某一天经过这里时,发现了这么一块美丽的桑树地,还有这么一间不知是谁留下的茅草屋,刚好,那个时节,他感到累了,他想停下来。而刚好,这个村需要一个剃头匠。于是,他就在此地住了下来。人们开始时还会对他的过去好奇,但渐渐地,只知道头发长了就去东边。然后,可能是过了两年或三年,某一天的午后,当有人穿过一片开满着白色花朵的梨树林去东边的茅屋想要剃头时,发现那个据他自己说姓张的男子已经不知去向了。然后,渐渐地,他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消失。谁也不知道他最终去了哪里。又是很久以后,村上的某个人从很远的外地回来,告诉大家一个惊人的消息,他在什么什么地方什么什么场合见到了那个剃头的老张。全村人又想起在他们的生活中还曾经有过这么一个人,在接下来的几天或几个星期,他们会谈论这个老张从前的种种,猜测他现在的境遇,诸如此类。
而在另一个村庄,我听到的版本是这样的:外来的流浪者老张与本村的一个姑娘恋爱了,然后他就永远地成了这个村的人。千篇一律地,那些女孩子们的爱情一次一次地把一个一个的流浪者收编为本地的居民。我们在电影中甚至见过美丽的贵族女孩爱上一个流浪汉。这种在现实生活中几千年都遇不上一次的故事,在电影中的结局也只能是一个悲剧。事实上,与流浪者的爱情大抵以悲剧收场。这是典型的绝望的爱情。爱得越深,绝望也就越深。一个要继续向前,一个难舍家园。关于流浪的爱情,我记忆中最悲哀的小说是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在山间旅行的男孩子,深深地被流浪的戏班子里的一个女孩子所吸引。但是,除了分离,似乎没有别的可能。
说到戏班子,我想起那些终年流浪的族群,例如吉普赛人、马戏团等等。流浪不一定是独来独往,还可以以群体的面貌出现。从前有一个戏班子,经过我们村时停了下来,搭起了戏台子。他们中有几个男孩子与女孩子,不到一天就和我们混熟了。但是,几天后就要相互道别。现在还清晰地记得,我们在黄昏里目送他们向着村的西面渐渐消失,他们中的两个孩子在很远处还回头向我们张望。那时候我们还是孩童,不懂得离别的悲哀,只是有一点迷茫的惆怅而已,不明白何以他们必须要走,而我们只能留在此地。
大都会里到处充斥着成群结队的流浪者,从市区的人行天桥、火车站,到城乡交界处的许多角落。与城市的繁华并行地存在着一个流浪者的国度。但奇怪的是,大多数城市人对此视而不见。你每天要从豪华的写字楼进进出出,你必经的立交桥上总是坐着两三个衣衫褴褛的人,你有没有注视过他们10秒钟以上?有没有想过他们到底是职业的乞丐,还是真正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有没有想过他们到底从何而来?这是城市有趣的景观:那些边缘性的、外来的、底层的个体或族群可以栖居在城市来来往往的喧哗中心,而只是像静默的不存在似的透明存在,几乎引不起人们任何的注意。这与乡村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任何一个外来的人都会在乡村引起骚动。城市是各种相异因素的大杂烩,人们在纷乱的音与色中已经变得麻木不仁(另一种说法:城市是民主的、宽容的)。
流浪者常常让我们惊觉生存中悲惨的一面。读一读狄更斯、雨果等人的小说,可以看到工业革命时代在伦敦、巴黎这样的大都会流浪儿的凄楚生活。大多数流浪者都是被家庭抛弃了的孩子,或者是离家出走的孩子、残疾人、精神病人、失业者,诸如此类。如果我们追寻街边流浪者的渊源,也许,关于流浪的浪漫想象就会彻底破碎。其实,只要想一想在寒冷的深夜蜷缩在冰冷的水泥地上,谁还会羡慕流浪者呢?
但是,流浪依然是极具蛊惑性的词语。我们在网上或时尚杂志上,常常看到“随风流浪的女孩”“今年夏天我们一起去流浪”之类的句子。荷兰的一家旅游公司推出了“像伦敦的流浪汉那样生活”的旅游项目,不少人报名参加。在日常中常常听到这样的感叹:真想去流浪。有人真的走了,走到很远的地方,走了很多年。然而,一旦心中的创伤已经被岁月与异乡的风抚平,他(她)最终仍然会回到自己的故乡。许多人的流浪其实只不过是一种短暂的逃避,或者不过是从尘网中暂时的抽身而出。我把这些基于想象与逃遁的漂泊看作是模拟的流浪,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漫游”。
人们面对流浪者既有居高临下的同情,又有罗曼蒂克的向往与羡慕。这反映出人类内心永恒的矛盾:一方面人们总是在寻求安定的家,但安定必然意味着束缚,于是,另一方面人们又想着要飞,要流浪,要自由自在;而无牵无挂的代价是不安与寂寞,于是,又要回家。就这样周而复始。我们从自己家的窗外望着远方,憧憬着漫游的愉快与激情;我们在黄昏的路上凝望着回家的路标,渴盼着家的温暖与安宁。
我自己看着那些永远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在同情或羡慕之外,更多地感受到的,是人类恒在的一种精神状态与生存状态。流浪者仿佛一尊时间的雕像,如同那些与我们同在的原始部落,是时间的残余物。从流浪者的姿态里,你是否读出了游牧时代的纹路,以及人类从开始到今天从来没有消失过的内在激情?尤其繁华都市里的流浪者,似乎是烙在现代、时尚、进步这些语汇深处的洪荒记忆。
当流浪者在微明的晨曦里睁开惺忪的眼睛去看我们这个世界时,全世界从他的眼睛里看到的是人类的宿命。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