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教育何用:重估教育的价值
》
售價:HK$
65.8
《
理想城市:环境与诗性
》
售價:HK$
85.8
《
大模型推荐系统:算法原理、代码实战与案例分析
》
售價:HK$
97.9
《
逆风翻盘 危机时代的亿万赢家 在充满危机与风险的世界里,学会与之共舞并找到致富与生存之道
》
售價:HK$
137.5
《
工业互联网导论
》
售價:HK$
97.9
《
木偶的恨意(法国悬念大师米歇尔普西悬疑新作)
》
售價:HK$
64.9
《
孤独传: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
》
售價:HK$
85.8
《
家、金钱和孩子
》
售價:HK$
64.9
|
編輯推薦: |
从心理学角度剖析100句常用口头禅的暗黑本质,挖掘你自己都不知道的内心秘密!
如果你现在正在说着它们,一定要立刻改掉!
知道吗?在你这样说的时候,别人对你的印象已经大打折扣!
别让小小一句话毁了你人生的好机会!
|
內容簡介: |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口头禅是人潜意识的条件反射,会在不经意间透露的个人信息与个人性格。因此,从一个人的口头禅中,我们大致可以了解他的性格特点。对于不同口头禅的心理学剖析,就是本书的关键内容所在。在阅读本书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他人的口头禅了解对方的性格,从而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使自己掌握交谈的主动权。也可以从自己的口头禅中,发现自己性格中的某些倾向,实现心理的自我剖析。当我们可以从细节处观察社会、了解人生的时候,或许我们就掌握了更高的生存智慧。这也是本书希望给各位读者带来的最大益处。
|
關於作者: |
芳琼,身心灵畅销书作家,集多年潜心身心灵成长经验的精华,引领现代都市人从迷茫中走向觉悟,学习如何为自己的快乐和人生负责,如何看待人生的挫折,如何让自己和家人过得幸福。
|
目錄:
|
工作场合的小动作PART
职场如战场,这句话可不是危言耸听。在残酷的职场中,你的任何一个错误,都可能让你的前程受到影响。所以,你必须要从每一个细节做起,让自己尽量做到滴水不漏。而口头禅,可能就是你需要特别注意的第一个职场细节哦,那些不太恰当的口头禅,在职场中就如定时炸弹一般危险,因此,千万要管好自己的嘴!
口头禅1:如果公司……我就可以做到……
——一句话暴露你没有工作能力
口头禅2:我没时间
——习惯性的推脱,其实是为了不想去做而找借口
口头禅3:好了,我明白了懂了,懂了
——其实是对别人的事情感到无聊
口头禅4:也许你说得对吧……
——喜欢说这句话的人,看起来顺从,实际上内心的逆反心理相当严重
口头禅5:我表示压力山大……
——性格胆怯的人爱把这话挂在嘴边,
承压能力也不强
口头禅6:还不是为了钱算加班吗
——这是不隐藏欲望的人,
容易引起别人防备
口头禅7:我担心……我怀疑……
——这样开始说话的人是完美主义者,敏感,过度在乎自己
口头禅8:问一下……
——常常有问题,总是请教别人,会将低姿态坚持到底
口头禅9:帮我把……做一下
——总叫别人帮忙做事的人,习惯性当老大
口头禅10:完了,完了
——说这句话的人,做事没头没脑,容易陷入到消极的情绪中
口头禅11:是我们头让我这么做的……
——爱讲这句话的人情商较低,喜欢推诿责任
口头禅12:我可没打算一辈子耗在这
——说这句话的人,缺乏归属感和集体意识
口头禅13:我早说了这么做行不通……
——这种人是典型的事后诸葛亮,善于狡辩,没有立场,易惹人烦
口头禅14:没有人告诉我……
——缺乏主动意识、责任心,得过且过
口头禅15:我没什么可以报告的……
——喜欢搪塞工作,马虎大意
口头禅16:我上司那水平,还不如我呢……
——说这句话的人,嫉妒心很重,情商很低
口头禅17:我付出的永远和收获不成正比……
——怨念很重,不容易接触
口头禅18:太堵车了,没办法……
——喜欢说这句话的人,总是想要找借口,会经常性地迟到
口头禅19:我们公司的薪水太低了……
——说这句话的人,对自己的能力没有准确评估,喜欢埋怨环境
社交场合的小动作PART
社交活动中,语言的沟通是最为重要的。我们都试图让自己的语言变得更得体、更传神,不过,在很多时候,一句小小的、不合时宜的口头禅,会不经意地抹黑我们的语言,让我们在别人的印象中一落千丈。
赶紧行动起来,找出那些被我们无意中说出口的、让人讨厌的“黑暗系”口头禅吧!
口头禅20:那又怎么了
——为人比较叛逆,越是被禁止的事情,越喜欢去做
口头禅21:我讨厌别人(迟到、撒谎……)
——这样的人容易片面地评价别人
口头禅22:我也是我也去我也要
——依赖性很强,急需被认可
口头禅23:满嘴脏话,习惯辱骂他人
——为了炫耀权力,其实自己又没有实力的人
口头禅24:哎,我这个人就是时好时坏的……
——喜欢说这句话的人,情绪不够稳定、心智不够成熟
口头禅25:我头疼胃疼难受……
——经常挂在嘴边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差
口头禅26:不信就打赌
——争斗心太强,好胜,固执,容易站到集体的对立面
口头禅27:我非常生气
——经常说这句话的人,有暴力倾向
口头禅28:我很喜欢你我很尊重你……
——想要占便宜,可却又不想付出
口头禅29:别人都……我也……
——从众心理,对自己信心不够,但好奇心很强,不太关心他人
口头禅30:大家来大家看你们知道吗
——喜欢成为谈话焦点,喜欢集体行动,容易寂寞
口头禅31:咱们走着瞧……
——喜欢说这句话的人,外强中干,喜欢说大话
口头禅32:你别解释,我不想听……
——这种人没有同理心,是个典型的目标动物
口头禅33:你先听我说……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爱表现,有强迫症倾向
口头禅34:谁这么“缺德”呀……
——自私而无知,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口头禅35:我会晚一点儿到……
——喜欢说这句话的人,没有时间观念,做事不可靠
口头禅36:回头告诉你……
——喜欢故弄玄虚,其实内心是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
口头禅37:不给我面子!……
——爱说这句话的人,好与人生事,多起事端
口头禅38:想当年……
——经常说这句话的人,容易安于现状,不知进取
口头禅39:我真的好忙,好忙……
——喜欢说自己忙的人,性格冷漠,自私
口头禅40:我心情不好,别理我……
——自我意识过强,以自己为中心,不大在乎别人的感受
口头禅41:虽然我……但是我……
——这种人没有什么原则,喜欢原谅自己,缺乏控制力
口头禅42:你怎么总是这样……
——爱抱怨他人,容易记仇,有心理洁癖
口头禅43:说实话这事根本就……
——喜欢出风头,但是又不考虑后果
言语沟通中的小动作PART
朋友之间,说话一般都比较随便。但是,千万不要因此就认为:朋友之间的谈话就是百无禁忌的。事实上,一些你自己平时都没有注意过的口头禅,会在无意中给朋友造成很大的伤害,它会将你辛辛苦苦维系起来的交情,瞬间给毁灭掉。所以,朋友圈不能说的口头禅,你一定要知道。
口头禅44:我这个人……
——过分喜欢自我揭露的人,给人不在乎他人的感觉,是不成熟的人
口头禅45:……我记错了……
——做事马马虎虎,三心二意,不堪重任
口头禅46:我不喜欢……
——这种人爱强加于人,是比较强势的人
口头禅47:多多益善……
——说这句话的人,往往比较贪心,而且缺乏根本的自我认识
口头禅48:他这个人啊,一无是处……
——主观武断,对于周围的事物缺乏
正确的认识
口头禅49:不要说了,我都懂……
——喜欢把这话挂在嘴边的人,
大多比较无知,有些盲目自大
口头禅50:我要跟你绝交……
——轻易说这句话的人,相对来说比较绝情,不重情义
口头禅51:行了行了,好了好了……
——快速打断对方的话,表现欲、竞争心比较强的人
口头禅52:反正我就是个傻瓜……丑……矮……
——有自卑情结的人在撒娇,期望别人夸奖自己
口头禅53:我总是……
——爱炫耀不幸的人,就是想获得别人的
认同,习惯自我保护
口头禅54:我忘不掉……
——太爱说这话的人容易消沉,而且缺乏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口头禅55:不要逼我……
——有被迫害妄想症,通常难以接触
口头禅56:你有病吧!
——经常说这句话的人,刻薄、缺乏同理心
口头禅57:这事我早想到了……
——这种人往往妄自尊大,不会顾及别人的面子
口头禅58:啊,累死了……
——爱说这话的人,生性懒惰,缺乏上进心
口头禅59:有没有搞错……
——这种人大多承受能力差,脾气也暴躁
口头禅60:现在的人啊,跟以前没法比……
——总结性言论,总爱说这样话的人,通常喜欢怀旧,又无多大能力
口头禅61:你知道,有些事不是我能控制的……
——十足的不负责任,善于推诿
口头禅62:没问题,交给我你就放心吧……
——大包大揽的人,其实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存在感
口头禅63:请再说得具体一点儿……
——喜欢说这句话的人,领悟能力不强,不善学习
口头禅64:你到底是怎么想的啊……
——这种人容易苛求他人,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了不满
口头禅65:这事和我没有半毛钱关系……
——动不动把这话挂嘴边的人,喜欢用极端方式为自己开脱
思维中的小动作PART
你的思维和你的某些小动作,往往与你的某一句口头禅有着莫大的联系。如果不加注意,让二者同时发生作用,后果非常严重。因此,一定要管好你的嘴,别让他暴露你的心。
口头禅66:要不是我……没有我……
——其实很想得到别人的认同,内心敏感,觉得别人不在乎自己
口头禅67:我认识谁、谁和谁(比较厉害的人)
——炫耀心理,自己没出息,又不想让别人发现,拼命掩饰自己的缺点
口头禅68:所有事都是值得怀疑的……
——经常不信邪的人,缺乏信任感,充满怀疑心理
口头禅69:到底该怎么办?……
——爱说这句话的人,为人犹豫不决,没有决断力
口头禅70:要不是……我……
——对自己的过去带有悔恨,喜欢埋怨别人,其实是痛恨自己
口头禅71:又没什么
——喜欢说这句话的人,比较随性,没有责任心
口头禅72:你说行,那就行吧!
——这种人没啥主见,生活比较被动
口头禅73:烦死了
——容易使人抑郁,身上带有负能量,大脑功能可能受到了损害
口头禅74:这年头,道义能卖几个钱?
——说这句话的人,缺乏公德和责任感,没有大智慧
口头禅75:太可怕了……
——是一种不理性的恐惧,为人多怯懦
口头禅76:我就是命苦
——消极的人,也容易陷入失败中
口头禅77:凭什么呀
——喜欢说这句话的人,自私、不理性,喜欢做交易
口头禅78:想那么多干吗,到时再说!……
——这类人大多缺乏规划,做事没有章法,做哪算哪
口头禅79:这事我能有什么办法
——这类人有着严重的逆反心理
口头禅80:只有这么做才是对的
——说这句话的人,刚愎自用,自视甚高
口头禅81:这话听起来耳熟……
——内心带有不确定性,容易让人听了讨厌
口头禅82:哎呀,我怎么就这么聪明呢
——自信有些过头,很容易盲目自大
口头禅83:什么都是假的……
——太过于消极,对世界缺乏信任,打击别人积极性
口头禅84:这都是天意……
——说这句话的人,单纯、没心机,但同时也缺乏进取精神
口头禅85:改天一起吃饭……
——喜欢给人空头支票,总是想空手套白狼
口头禅86:是我的,我就一定要拿到手……
——说这句话的人,不懂的放弃,比较顽固
口头禅87:你等等我啊……
——喜欢说这句话的人,不顾他人的感受,自私自利
|
內容試閱:
|
工作场合的小动作
职场如战场,这句话可不是危言耸听。在残酷的职场中,你的任何一个错误,都可能让你的前程受到影响。所以,你必须要从每一个细节做起,让自己尽量做到滴水不漏。而口头禅,可能就是你需要特别注意的第一个职场细节哦,那些不太恰当的口头禅,在职场中就如定时炸弹一般危险,因此,千万要管好自己的嘴!
口头禅
1
如果公司……我就可以做到……
——一句话暴露你没有工作能力
现场情景:
经理对小王说:“本季度我们的销量所有下滑,下个季度可要好好地赶上来哦!”
小王漫不经心地回答说:“如果公司能够再加强一些广告营销的力度,我想就可以做到了。”
经理有些不高兴,心中暗想:这家伙事事谈条件,处处提要求,看来工作能力很一般。
一句话的产生: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报告中指出:
一个小女孩不喜欢给她的苹果,她一口也不尝,就会说苹果是酸的。
如果一位成年人像那个小女孩一样说话,那说明他正在试图压抑一个观念。
没有签到大客户,也没有多签几个合同的原因,其实说话的人心里往往是清楚的,是自己的能力不够。但是人有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察觉问题本质的天赋,却很少有坦诚面对自己缺点的勇气。
人的心理是很奇特的,一个念头在大脑里从产生到被自己认可,就像走一道迷宫一样,一定要从起点顺利达到终点,这个念头才能够被自己肯定。当一个人发现自己的能力无法胜任当前的工作时,这个念头就会让自己难以接受,而本能地形成多重保护性的阻拦,就相当于让这个念头走进了迷宫的死胡同。于是,这个念头在大脑中就走不到终点,无法被自己认可。那这该怎么办呢?
如果这个念头被本能地压抑起来,大脑会产生一个替代性的念头,而这个念头往往是否定上一个念头的:自己的能力并没有问题,而是环境出了问题。这个念头很快走到了迷宫的终点——被大脑轻松地接受了。
这些思路虽然说起来非常复杂,可是以大脑的运行速度来说,我们很快就能脱口而出:“假如公司再好一点,我肯定是可以做到更好的!”
这就是大脑的逃避机制。
逃避机制:
“这是谁的错呢?”但凡遇到问题,我们的大脑就会产生这样一个声音,接着我们就会看到有人在抵赖狡辩,有人为了推卸责任而指责别人,甚至每个人都会发现自己有这样的习惯。
“免罪”理论
1.避免或逃脱责罚是人类的一种强烈本能。
2.多数人在“有利”与“不利”的两种形式的抉择中都会选择趋吉避凶。
3.通过各种“免罪”行为,人们可以暂时逃脱责罚,保持良好的自身形象。
以下是一些逃避责任的伎俩和其内在的含义:
1.“这不是我的错。”
这是一种全盘否认。否认,是人们在逃避责任时的经常使用的手段。当人们乞求宽恕时,这种精心编造的借口便会脱口而出。
2.“我不是故意的。”
这是一种祈求宽恕的一种说法,通过表白自己并无恶意而推卸掉一部分责任。人们经常对此进行反驳: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是成心的。
3.“没有人不让我这么做。”
表明此人想借装傻蒙混过关。如果有人这么说,就告诉他:也没有人让你这样做。
4.“这不是我干的。”
这是最直接的否认,可以请他拿出证据来。
5.“本来不会这样的,都怪……”
找这种借口的人认为,法不责众,凭借扩大责任范围推卸自身责任。不要理会,先处理他,其他人的责任以后再说。
为了免受谴责,多数人都会选择欺骗手段,当他们从这些欺骗手段中得到好处,他们下次就更乐意于使用这种手段了。但是人的心理又是矛盾的,那个被压抑的真相会潜伏在大脑里,让人感到隐隐不安,选择逃避机制的人心理上就会感到似有沉沉的包袱压着自己。
改善贴士:
承认“我错了”,意义非常重大。因为人人都难免犯错,所以大多数人都会原谅别人的过失。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信誉,并且有助于自我完善。
有人为了怕痛苦而选择规避问题,其实人的成长,就是人生中经历过无数挫折与失败,如果能认识痛苦的价值,愿意面对现实,人就能活得更加坚强、更有价值。
从现在开始承认“我能力有不足之处,我会努力弥补”。每个人都有能力不足的方面,最重要的是,这样说出来以后,你的心里感觉就轻松了。
要想赶路,快快先放下包袱吧!
口头禅
2
我没时间
——习惯性的推脱,其实是为了不想去做而找借口
现场情景:
经理对刘希说:小刘,你现在帮我把明天的会议计划打出来。
刘希头也不回地应道:“我手里一大堆事呢,现在没有时间,您让别人先弄一下吧!”
一句话的产生:
“我没时间”、“我心情不好”,这样的话,其心理根源就是“推脱本属于自己的责任”。
为何要推脱责任呢?不外乎有功想分、有罪想逃!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基本上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或多或少的有这样的想法。
人们一般会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推脱责任呢?在现实中,或许大部分人都不会像刘希那样,直接地说自己没时间,他们通常有更精妙的招数。
接受任务时就说“丑话说在前头”,或者来一句“我可能做不好的!”
到最后,他要是真没有做好,但由于人家之前已经打过预防针了,所以他又会说:“别怨我!我当初就认为自己可能做不好的。”
这是“丑话说在前头”式的责任推脱方式。
第二种方法就是,在做事过程中不断地向上级报告。
有些人在工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或难题就会非常“及时”向上级报告,自己不喜欢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害怕因擅自做主而承担后果。这种人的“聪明之处”在于到最后没有做好时,会倒打一耙,说上司当初没有认真地参考自己所提出的意见。
这是一种“过程中提醒”的责任推脱方式。
有的人则喜欢玩三十六计——“瞒天过海”。在工作完成后,如果发现了重大的问题,或称“是经理指示让我这么干的!”或称是“这件产品质检部已经看过了,他们说合格!”
有些人则是喜欢蒙混过关,自己的产品有问题,他们还装作不知,找来上级“检验”,此乃考验别人的智慧,利用别人的信任!如果走运蒙混过关了,则万事大吉。如果这找来的“替罪羔羊”发现了产品的问题,则绝对否认自己先前已发现该问题!
这种称为“找替罪羔羊”型的责任推脱方式。
推脱心理:
“在工作、家庭和道德方面承担责任,肯定会让人感到紧张。”心理学家瑞金?弗朗克尔说。生物心理学的发展,特别是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员杰罗姆?卡甘的研究证明:大约20%的人在出生时的神经化学特性,让他们容易对紧张的情绪和新奇的事物过于敏感。
研究表明,在他们的大脑中,负责发出指令和管理恐惧情绪的部分过于活跃,所以这方面的任何信号都会让他们发狂。当遇到需要重新审视自己或接受他人评判的时候,他们的不安就会很快暴露,而且表现得相当强烈。所以,他们总是尽力避免面对这种情况。
那么,难道害怕承担责任是与生俱来的吗?
“应该说,这和人类其他所有行为表现一样,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瑞金?弗朗克尔医生说。
Jason喜欢在工作中做执行者,不愿意承担更大的责任;Owen总让他的妻子对两人之间的问题承担责任;而Anne在与人发生矛盾时,总是把所有的错误都推到别人身上。这三种态度都是为了满足同一种需要:掩盖自己的懦弱。
“最害怕被别人指出缺陷的人,实际上总认为自己有缺陷。”精神分析师热拉尔?娄万说:“父母过于严厉的态度使他们总也忘不了:‘你真没用,是个坏孩子,什么都做不好,你就欠罚。’心理分析把这种来自内心的声音称为‘严厉的超我’。”
父母的禁令给孩子带来的强烈心理冲击,正是造成这种心理顽疾的根源。一个人越是美化父亲的硬朗和母亲的完美,他就越觉得自己承受着严格的评判。即使成年以后,他也会认为自己不能胜任承担较多责任的职务,他在潜意识中认为,这样的职务是留给父母的,因而常常选择服从或逃避。
热拉尔?娄万说:“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的一生就是很好的例证。他虽然赞美婚姻带来的责任和义务,却没能超越父亲形象的影响,终生未能和自己的爱人瑞金结婚。”
改善贴士:
人生在世,孰能无过。从你出生时起,你就在与周围的世界产生积极的互动。环境对你产生影响,但是你往往更会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影响。你能够在众多选择中作出自己的决定,这就是所谓“自由意志”。这说明你拥有主宰自身行为的能力,因而完全能够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如果是这样,你就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你作出决定,就理应承受相应的责备与赞扬。但是有时,人们在作决定时确实会受到种种客观情况的干扰,比如信息不通、缺乏常识、时间紧迫或者精神不够集中等等。
所幸人类具有创造力,因此你有办法逃避应当承担的责任。当然,如果你真是无辜的,你就能够通过事实、证据和逻辑驳斥对你的指责。但是,如果你真的有责任,就应该接受别人的责备。不过,这样做往往是有风险的。
如果你辜负了同事的信任,继而若无其事地对他们撒谎,你们之间的关系就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为了免受应得的责备,有些人会掩盖真相、敷衍搪塞、编造借口、无中生有或者真真假假,闪烁其词。这些欺骗伎俩并非总能奏效,但是其目的却已昭然若揭,不过是想方设法逃避谴责与惩罚罢了。
因此,承认“我错了”意义非常重大。因为人人都难免犯错,所以大多数人也都能原谅别人的过失。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信誉,并且有助于自我完善。
口头禅
3
好了,我明白了懂了,懂了
——其实是对别人的事情感到无聊
现场情景:
王明喜最近在设计一个方案的时候,出现了重大的失误。鉴于他是个新手,上司没有追究他的责任,而是派了一个老员工去指导他改正错误。
在老员工给王明喜指出问题的过程中,王明喜总是有些不耐烦地说:“好了,我明白了”,“懂了懂了”。
到最后,老员工也是一肚子的火,直接找到上司,说:“这个人什么都懂,我教不了他!”
一句话的产生:
动辄就说“好了,我明白了”的人,往往是自信过度,也就是有些自负的人。遇到问题时,他们不会怀疑自己哪里做错了,而是会找一些客观的理由,将问题归咎于别处。对于自己,他们从不怀疑,所以也难以克服自身的缺点。这种人往往盲目自大,过高地估计自身的能力,缺乏自知之明。
当然,做人不能一丁点儿自负也没有,那样就会走入另一个极端——自卑。尤其对青少年来讲,在适当的范围内,适度的自负可以激发人的斗志,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坚定必胜的信念,使人充满勇气。
但是,我们要知道,自负必须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不切实际的自负,对人是有害的,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工作,严重时甚至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过度自负的人,会显得心高气傲、自视过高,更有甚者,会抬高自己贬低别人,轻视别人,总认为自己要比周围的大部分人更强。有的是固执己见,唯我独尊,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而且总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别人头上。
另外,自负的人大多很少主动关心别人,他们常常会显得有些自私。
自负心理:
既然自负心理是有害的,那么,我们就要搞明白它从哪里来。
首先,家庭教育是产生自负心理的主要根源。
一个人,特别是在儿童期的时候,他们的自我评价主要取决于身边的人对自己的看法,家庭就是孩子们自我评价的主要参考对象。父母过分地宠爱、夸赞、表扬,会使孩子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这种自负心理很可能会延续到他们成年之后。
其次,自负心理还可能来源于过于顺利的人生。
人的自我认识来源于经验,生活中遭受过许多挫折和打击的人,一般不会太过自负,而生活总是一帆风顺的人,则更容易变得自负。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娇惯和宠爱中,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因而形成了自负。
最后,自负还可能来源于片面的自我认识。
自负者往往会尽量的缩小自己的短处,而将自己的长处无限夸大。这证明,自负者也极度缺乏自知之明。当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时,就会形成自负的心理。这种人往往好大喜功,稍微有一点小的成绩,就觉得自己了不起,把成功完全归功于自己,假如失败了,则会认为是客观条件不合作,他们过分的自恋和自我中心,把自己的举手投足都看得与众不同。
这就是自负心理的来源,一个人如果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和心理中,难免会认为自己不需要别人的“指导”,因此他们会经常说:好了好了,懂了懂了,这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改善贴士: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自己的自负心理,避免自己再用不耐烦的口气说出:“我明白了,懂了懂了”这样的话呢?
首先,要提醒自己:不要排斥批评。
自负者的致命缺点是,他们非常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更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所以,改善自负心理的第一秘诀,就是学着接受他人的批评。在遇到不同意见的时候,能保持心平气和。这并不是让我们完全服从于别人,只是要求我们能够接受别人的正确观点,通过接受批评,改变自己过去那种固执己见、唯我独尊的不良心理。
其次,与人平等相处。
自负的人,往往将自己看得高人一等,具有很强的控制欲,往往希望自己能处于支配地位。平等相处就是要求自负者以一个普通社会成员的身份与别人平等交往。
最后,提高自我认识。
要全面的认识自己,一个人,只有既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和有点,又能看到自己的短处和不足,才能够走出自负的怪圈。千万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抓住一点不放,未免失之偏颇。
认识自己,不能主观的、孤立地去评价自身,而应该把自己放在具体的环境中去考察,每个人生活在世上,都会有优点和过人之处,同样,也都会有缺点和不足,人不能总是用自己的长处去比较别人的缺点,这是有失公平的,只有客观的认识他人,认识自己,才能走出自负心理。
口头禅
4
也许你说得对吧……
——喜欢说这句话的人,看起来顺从,实际上内心的逆反心理相当严重
现场情景:
经理拿出一项提案,说道:“我认为这项提案不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工作。”刘星说:“也许你说得对吧!”
“嗯?看来你有更好的想法?”经理听后问道。
“没有啊!”
经理生气地说:“既然你没有更好的想法,那什么叫做‘也许你说得对’,你这么说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也许’?到底是对,还是不对?”
一句话的产生:
你是不是也在想,为什么你和别人一样都用“也许你说的对吧”,怎么好事就永远落不在你的身上呢?同样是“也许你说得对吧”,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是啊,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你有没有发现,别人说这句话时,经常博得满堂喝彩,而你呢,只会换来“倒彩连连”。你是不是觉得很不公平呀?但这就是语言的魅力。一个能够驾驭语言的人能给他带来成功,而一个被语言掌控的人,就只能成为边缘角色,默默地画着圈圈。
我知道你不比别人差,如果那些机会有一两个落在你的身上,你都能一鸣惊人,成为天之骄子。但每一次你似乎都与机会失之交臂。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大部分都和你“也许你说得对吧”有关。
你不懂这句话应当出现在什么时候,如果时机不恰当,你要说些什么才能让这句话听起来既幽默又能化解尴尬。例如当别人受批评说自己真倒霉的时候,你脱口而出“也许你说得对吧”这不是往别人伤口上撒盐么?
如果你这样说,“也许,你说得对吧,你得到的只有亲信才能得到批评”。这样的一句话就能让别人的心情阴转晴,既领了你的情又被你的机智所征服,说不定以后他还会常常念着你的好呢。
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作为一种弹性语言,是指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的特性语言。与精确语言相比,模糊语言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和灵活性。这种概括性与灵活性集中反映在语言外延上。
但是,“模糊”一词往往带有贬义意味,人们常常会把它与“含糊不清”等同起来,所以,模糊语言也具有这种特性,即他不能准确地传达意愿,容易给人造成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这种情况在人际关系中,会造成沟通障碍,影响团队的工作效率。因此,这种语言不宜出现在职场中。
改善贴士:
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心理,同样在语言方面人们也愿意亲近对自己有善意的一方,很少有人会反其道而行。如果遇到一些难以处置的问题,容易引起争议,这时候,首先要满怀着善意去对待周围的人。如此一来,周围人对他的善意也就越来越多。而刘星不懂得如何将生硬地口头禅“也许吧”变成有利的工具,即使他表现得再圆滑,经理也还是会不高兴。
让别人快乐,别人会加倍还给你快乐。没有谁会以德报怨,所以千万不要落井下石。
口头禅
5
我表示压力山大……
——性格胆怯的人爱把这话挂在嘴边,承压能力也不强
现场情景:
海利和客户谈完合作后,客户说:“海经理,这次咱们这个产品能不能有个好销路就全靠您了。”
海利听后连连摆手:“别,千万别,我表示亚历山大。”
过了一会儿,海利又很严肃地说:“销路这个问题不能仅仅靠我们的广告,否则我的压力可不是山大就能形容的了。最重要的还是咱们的产品必须得好是不是。”
客户听了很不爽,说:“既然你都感觉压力山大了,那我看就不要给你压力了。”
结果,客户取消了和海利公司的合作。
一句话的产生:
当你被委托一件很难完成的事情时,不妨带点自嘲地调侃一句“我表示亚历山大”。对方在听了你的话后,即会了解这件事对你有很大的难度,也会谅解你,为你找很多方法解决,或者是主动表示放弃让你做这件事情。而这样既不伤害你们之间的关系,又不会显得你这个人比较自私,不愿意帮他人的忙。
但如果常常把“我表示亚历山大”这话挂在嘴边那可就是个错误了。不能同事找你借根笔、让你帮忙带个早餐、朋友让你帮忙做点什么事,你都要说句“我表示亚历山大”呀!如果是你,你是不是也觉得这人未免也有点太小题大做了一点吧!这人是怎么回事啊,要是不愿意就直接说,这么说算是什么啊,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啊!
怯懦性人格:
将这句话作为口头禅的人通常性格比较胆怯,属于典型的怯懦性人格。这种人格的人,渴望融入周围的圈子,但是却又害怕进入圈子后要承担的责任。并且他们善于为自己找借口,一旦出问题或者事情完成得不那么圆满,他们就会振振有词地说:“我早就说过了,‘我表示亚历山大’。”
别人听后会想这人的能力这么差劲,这个职位他是怎么升上来的,难道其中有黑幕?有些心思多的人甚至会想,他为什么会说“我表示亚历山大”?真的是这件事对他而言比较困难吗?还是因为他不想做这件事找的借口?还是他需要一些好处,所以用此话婉转地表达?所以不管是哪一种想法,你都在他们心中留下了能力不足、拈轻怕重的印象。
改善贴士:
不妨试试将“我表示亚历山大”换成“加油”、“肯定行”这一类奋发向上的口头禅,你一定会发现自己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以你为中心,领导对你也越来越器重。
口头禅
6
还不是为了钱算加班吗
——这是不隐藏欲望的人,容易引起别人防备
现场情景:
周五的时候,经理对大家说:由于甲方着急要设计方案,所以大家这个周末都辛苦一下,来单位加个班吧!
陈新立马就问:算加班费吗?
经理笑着说道:“怎么?不算加班费你就不来了吗?”
陈新回答说:“来工作都是为了钱嘛,加班费当然要问问喽!”
经理说:“好,没有加班费,你明天不用来了。”
一句话的产生:
在工作中,动辄就谈加班费,动辄就说自己工作只是为了钱的人,其实都是在和公司讨价还价。
人之所以要讨价还价,是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天平,时时刻刻在衡量“值不值得”,这是非常正常的,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问题在于,你是否真的知道,哪些事情是值得的,哪些事情又是不值得的呢?
事实上,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结果值得做的事情,没有做。而那些真正不值得做的事情,却又做了不少。
就拿陈新来讲,他认为如果不给钱就加班,那是不值得的。而觉得在众目睽睽之下,“逼问”老板有没有加班费,是值得的。这就是典型的本末倒置。
要知道,工作不仅仅是一种金钱的交易,更有一份责任和义务。我们虽然不能完全靠着责任心去工作,但是也绝不能单纯地为了钱而去工作。
在工作中动不动就谈钱,会给人留下一种:胸无大志、唯利是图的印象,这会让你的职业生涯蒙上阴影,反倒影响了你的“钱途”。
因此,我们一定要搞明白什么才是值得的,什么又是真正不值得的。
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是一个心理学概念,这个概念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去做。这个定律看起来实在简单不过了,但是往往被人们滥用、错用。一个人,如果主观地认定一件事不值得,往往就会体现出一种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做事态度。在此情况下,做事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避免不值得定律负面效应的关键,在于界定值与不值的界限。一般而言,这取决于三个因素。
首先是价值观。对于我们而言,只有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事,我们才会满怀热情去做。体现在具体的事情上,比如说工作,就是我们一定要认清它除了获取金钱之外的其他重要价值。只有你认识到了工作的责任,才不会完全用金钱去衡量工作,避免说‘还不是为了钱’这样的话。
其次是个性和气质,一个人如果做一份与自己的个性气质有冲突的工作,是非常难做好的。这就告诉我们,如果工作的目的只剩下了钱,你真应该考虑下,是否该换一份能激起自己激情的工作了。
最后就是要有远见。很多事情,在现在看来是不值得的,但是若干年后你再看,就会发现当初不值得的事情,变得非常有意义了。当然,等到若干年后再看出有意义,那就太晚了,我们一定要用长远的眼光,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值不值得。如此一来,可能你就不会觉得“不给钱就我让加班”是一件不值得的事情了。
改善贴士:
成功的秘诀,在于抓住重要的目标不放。所以,不要做金钱的奴隶,也不要完全用金钱去衡量一切。对个人来说,你应该有自己更高的奋斗目标,毫无保留地为之付出。正所谓“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你的激情,不为外物所羁绊。
口头禅
7
我担心……我怀疑……
——这样开始说话的人是完美主义者,敏感,过度在乎自己
现场情景:
“老王说晚上要请你吃饭。”同事对刘敏说。
“哦?是吗?他为什么要请我吃饭?我怀疑有什么问题啊!”
“刘敏,我说你这个人,咋就这么多疑呢?吃个饭,能有什么啊!”
刘敏还是不放心地说:“我担心他是想让我帮他做那个方案。”
……
一句话的产生: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情结:曹操刺杀董卓失败之后,与陈宫一起逃到了吕伯奢的家里。曹吕两家是几代的交情,吕伯奢见曹操前来,就想杀一头猪来款待他,于是就让妻子在后院磨刀,可是曹操听见了磨刀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就起了疑心,以为吕伯奢要加害自己,于是便不管青红皂白,杀死了吕伯奢一家人。
这是一出由猜疑心理导致的悲剧。同样,刘敏对人的不信任,也是来源于他的猜疑心理。
猜疑心理,历来是人性的弱点之一。一个人,如果掉进猜疑的陷阱,就会显得非常神经质,他们往往事事捕风捉影,对别人没有信任,甚至对自己也不那么相信。因此,猜疑心理不仅仅会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更会影响到自己的身心健康。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猜疑心非常重的人,就如同上文中的刘敏一样,他们整天疑心重重,喜欢无中生有,认为每个人都不值得信任。
例如,有的人见到别人背着他讲话,就会怀疑是不是在说自己的坏话;他人若对他的态度冷淡一点点,就会觉得是故意在冷落自己、敌对自己。别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也要琢磨半天,并试图努力发现其中的“潜台词”,所以他们与人交往是很累的,不但自己累,别人也会觉得累。更为可怕的是,这种人心有疑惑却不愿意公开,喜欢在心里暗自揣测,这样就会使误会越结越深。
这些人,最终也会因为自我封闭,阻隔了外界信息的输入和人间真情的流露,而变得自卑、怯懦、消极、被动。
猜忌心理:
猜疑心理,具体表现为,在交往过程中,自我牵连倾向太过严重。什么叫做自我牵连太重?就是总觉得其他什么事情都会与自己有关,对他人的言行过分敏感、多疑。
猜疑是一种恶性循环,从恶意的想象开始,绕一圈之后再回到想象中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历史上“疑人偷斧”的故事了。
一个人的斧头丢了,他就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由于这个人有了这种想法,所以他再观察邻居儿子的言谈举止、神色仪态,就觉得对方的一言一行都和偷斧子有关,结果,他用一堆假设去得出了一个假设的结果,断定偷斧子的贼就是邻居的儿子。但是,不久之后,他在山谷里发现了自己丢失的斧头,回头再去看那个邻居儿子,就觉得对方一点儿也不像是偷斧子的贼了。
在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几乎都和这种恶意的想象有关。
古人说:“长相知,不相疑。”相反,不相知,就会“长相疑”。不过,信任的缺乏,在很多时候,也和“自信”的不足有关。疑神疑鬼的人,看起来是在怀疑别人,实际上他们更多的是在怀疑自己。有些人认为自己某些方面存在缺陷,就会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算计自己。而那些相对自信的人,则不容易产生这种心态。
改善贴士:
猜疑心理每个人都有,当我们发现自己开始怀疑别人时,首先应该有一个客观的自我反省。要想想自己的怀疑是不是理性的,如“疑人偷斧”中的那个农夫,如果在斧子丢失之后,冷静地想一想:斧头会不会是自己忘记带回家了,或者丢落在路上了,那么就很可能找到斧子丢失的原因,而不是猜忌他人了。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猜疑是非常可笑的,然而我们却往往陷入可笑的猜忌中无法自拔,这是因为我们缺乏客观的自我反省。
其次,我们应该增强自己的自信。前面说过,很多猜忌心理是因为自己的不自信造成的,因此,我们应该树立起自信心。不要总想着别人会“算计”、“欺负”、“议论”自己。当我们充满信心地去工作和生活的时候,就不会担心自己是个弱者,也不会随便怀疑别人是否在挑剔、为难自己了。
口头禅
8
问一下……
——常常有问题,总是请教别人,会将低姿态坚持到底
现场情景:
工作上遇到难题,小宋总喜欢说:“问一下经理就好了,他知道怎么办。”
时间长了,经理也烦了,对小宋说:“你能不能有点主见?不要凡事都来问我,这还要你干什么呢?”
“不就是问一下吗?”小宋暗自嘀咕。
一句话的产生:
人在说:“问一下谁谁谁”的时候,这里的这个谁谁谁,往往是一个地位比较高的人。因为在生活中,地位高的人所提出的意见和办法,常常会被大部分人认同、赞成、执行,而地位相对较低的人,他们所提出意见、办法,就算是正确的,也难以得到普遍的认同和执行。
这种“言由人定、人以位重”的社会现象,被称为“地位效应”。而那些动不动就说:“问一下谁谁谁”的人,很明显就是进入到了地位效应的怪圈中。
地位效应:
地位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托瑞,第一个提出来的。
托瑞曾经做过一个心理学试验:他让飞机场空勤人员,其中包括驾驶员、领航员、机械师等岗位的人员,一起讨论解决一个问题,每个成员都必须先要提出自己的一种想法,最后把全组都同意的某个方法记录下来。最后他发现,绝大多数成员都选择同意领航员的办法,只有很少的人,同意机械师的意见。当领航员的办法绝对正确的时候,大家都会100%同意;但是当机械师有同样正确的办法时,却只有40%的人同意。由此,托瑞得出结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人们会更倾向于遵循地位较高人的意见。
为什么会产生地位效应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人们总认为,那些地位高的人更有能力,他们比自己更强。所以这些人说的话也就被认为更接近于真理,不再去怀疑有否错误。而地位相对较低的人,人们常常认为他们的能力一般,甚至还不如自己,因此,人们总是太容易低估了他们的能力,对他们说的话也没有太多的信任。
第二,地位高的人,往往拥有权力、名气、财富,而这些外在的东西,又往往给人权威感。古人说“权大气粗、财大气粗、学大气粗”,这就证明,地位较高的人,时常让人不得不仰视,不得不认同。
第三,地位高的人与地位相对较低的人,他们的信息持有量是不对等的。位高者处于更高的地位,他们的信息来源更广泛、更可靠,所以他们得出的结论也往往更正确,这也是地位效应的理性一面,地位高的人,确实更加值得信任。相比较而言,低位者得到的信息十分有限,有些还是小道消息,再加上思考时间有限,主要精力用于具体工作,因此,所言之语不太会引起重视,也就不可能对他人影响很大。事实上,位低者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往往有掷地有声的见解,只是被地位效应所湮没而已。
这三个方面就是地位效应产生的根源所在。
改善贴士:
我们前面说,在有问题的时候,去问一些地位高的人,让他们给出一些解决的建议和意见,虽然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由于地位高的人处于高位,人们对他们的关注程度高,再加上难免有些拍马讨好者的奉承,这些高人们往往也会过度地高估自己的实力,如果全盘接受他们的建议,不见得就一定正确。所以,我们还是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将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参考,这才是成功之道。
口头禅
9
帮我把……做一下
——总叫别人帮忙做事的人,习惯性当老大
现场情景:
公司的某个项目,原来是陈锋一个人在做的。最后公司发现一个人做这个项目确实有些吃力,进展又慢,就派了一个同事和陈锋一起完成项目。
结果,自从这个同事来了之后,陈锋就总是在说:帮我把这个做一下,帮我把那个做一下。他自己呢,倒落得个清闲。结果,项目的进度更慢了,公司非常不满意。
一句话的产生:
钓过螃蟹的人或许都知道,篓子中放一群螃蟹,不必盖上盖子,螃蟹是爬不出来的。因为只要有一只想往上爬,其他螃蟹便会纷纷攀附在它的身上,把它也拉下来,最后没有一只能够出去。
合作是一个问题,如何合作也是一个问题。企业里常会有一些人,嫉妒别人的成就与杰出表现,天天想尽办法进行破坏与打压。如果企业不把这种人除去,久而久之,组织里就只下一群互相牵制、毫无生产力的“螃蟹”。
人多力量大,在这时候成为了一句空话。相反,会因为组织人数的增多,造成效率进一步下降的恶果。
华盛顿合作定律:
华盛顿合作规律说的是: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这多少有点类似于我们“三个和尚”的故事。
人与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复杂和微妙得多。在这种合作中,假定每个人的能力都为1,那么10个人的合作结果就有时比10大得多,有时甚至比1还要小。因为人不是静止的动物,而更像方向各异的能量,相互推动时自然事半功倍,相互抵触时则一事无成。
在传统的管理理论中,对合作研究得并不多,最直观的反映就是,目前的大多数管理制度和行业都是致力于减少人力的无谓消耗,而非利用组织提高人的效能。换言之,不妨说管理的主要目的不是让每个人做到最好,而是避免内耗过多。
21世纪将是一个合作的时代,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真诚合作的重要性,正在努力学习合作。
改善贴士:
华盛顿合作定律影响了群体关系,降低了组织效能。破解华盛顿合作定律,必须明确成员分工,落实成员责任,以降低旁观者效应;采用激励机制,实行目标管理,以避免社会惰化作用;注重素质结构,重视组织沟通,以减少组织内耗现象。
在多个人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旁观者效应,必须进行详细的职务设计,明确成员分工,落实成员责任,以确定每个人应该做什么,应该承担什么责任;然后对每个成员的努力程度和工作业绩进行单独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公开,让大家知道所有成员的努力程度,知道谁在敷衍了事,谁在互相推诿,从而督促员工各负其责、各司其职,防止团体中出现“南郭先生”似的旁观者。
在三个和尚挑水的故事中,如果方丈对三个和尚进行明确分工,就能够避免“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象。具体说来,为了避免华盛顿合作定律,方丈至少可以采用两种分工方案:一是要求三个和尚实行挑水“接力赛”。第一个和尚从河边挑到全程三分之一处停下来休息,第二个和尚继续挑三分之一路程,再转给第三个和尚挑到缸里灌进去,然后,空桶返回,再接着挑。这样,三个和尚各司其职,水很快就挑满了。二是对三个和尚挑水实行轮班制。方丈可以每天安排两个和尚挑水,每人挑一段路,第三个和尚休息,这样每个和尚都可以挑两天后休息一天;或者每天安排一个和尚挑水,另外两个和尚休息,这样每个和尚都可以干一天休息两天。
口头禅
10
完了,完了
——说这句话的人,做事没头没脑,容易陷入到消极的情绪中
现场情景:
下午,领导走到李亮桌前,敲敲他的桌子,说:“李亮,仙境花园二期工程策划做完了么?”李亮不假思索地说:“完了,完了。”
“那好,既然完了,一会儿送到我办公桌上。”领导说。
“啊!”李亮如梦初醒一般:“经理,我不是说做完了,是说根本就没做,我完了。”
经理听了这话非常生气,说:“最好在明天早上之前你给我做完,要不然,你就真完了。”
一句话的产生:
“完了,完了”这句话我们听到的时候都会有种大难临头的感觉。因此只有重大的变故发生,而且这种变故对我们是不利的,我们一般才会如此表达我们的情绪。但动不动就把“完了,完了”挂在嘴边,那才会真的“完蛋了”。
“完了”的意思是结束,没有了希望、办法,通常用于人们感到绝望的时候。所以从该词的意义上来讲,它的使用要求很严谨。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用到的这个词,只有当一件事情结束的时候,或者一件事情无法挽回的时候,才能用到它。所以它所带有的感情色彩是非常浓重的。
我们之所以会动不动就把“完了,完了”这句话挂在嘴边上,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太容易陷入消极、绝望的情绪当中。
绝望心理:
屈原是中国第一位因绝望自杀的诗人。在他投江自尽之前,心里可能呼喊的就是“完了,楚国完了”这句话。
绝望,是一种非常恐怖的心理。1934年,马丁?加德纳决定用真人去做“绝望自杀”试验。
马丁?加德纳经过无数周折,才在警察局和法院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位即将被处死的罪犯,作为试验的对象。
马丁?加德纳对这位罪犯说:我们现在正在做一个试验,这个试验可能会导致被试验者死亡。不过我们能够保证,试验的过程不会有生理上的巨大痛苦。而且如果你愿意参加试验的话,我们会给你家人一大笔钱。
这个罪犯可能想:反正我也是命不久矣,还不如选择一种没有痛苦、还能对家人有所帮助的死法。最终,他决定参加试验。
试验开始之后,罪犯被送到了一个试验室中。马丁?加德纳的助手把罪犯捆到床上,将手臂伸出床外固定好,并将罪犯的视线隔开。
而后,马丁?加德纳的助手将一把明晃晃的手术刀伸到罪犯面前说:我就用这把刀切开你的动脉血管。说着,用锋利的手术刀在罪犯手腕动脉上轻轻一划,由于受伤甚轻,少许鲜血流出后不久就自行凝固了。
不过,马丁?加德纳在罪犯手臂的下部,放置了一个金属的小盆,然后,用滴漏将水一滴一滴滴到盆里。水滴落在金属盆中,滴答作响。
由于视线被隔开,罪犯根本不知道马丁?加德纳和他的助手们到底做了什么。他只是感觉到自己的手腕被利器割了一下,然后听见“自己的血”滴答滴答地落到一个容器中。
试验室里静悄悄的,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只有马丁?加德纳偶尔会说:已经有300毫升了……600毫升了……900毫升了……
我们可以想象,随着时间的流逝,那滴答滴答的声音,传到罪犯的耳中,就如同一记记重锤敲打在心上!
在场的人惊奇地发现,罪犯的脸色逐渐变得苍白,就如同真的大量失血了一般。又过了一会儿,罪犯的呼吸也变得微弱起来。
一刻钟之后,罪犯面色苍白地死去。
这位罪犯,就是被绝望杀死的。由此可见,绝望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情。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绝望也许不会产生如实验中那般的破坏力。但是,当一个人绝望的时候,会对某种事物完全失去信心,在经历了许多次失败之后,最终绝望,也是每个人都会产生的正常心理。但是,如果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就产生绝望心理,就可能陷入某种心理误区当中,值得警惕。
改善贴士:
摈弃绝望,其实是一次心理逻辑的改变。只要你认识到,所谓绝望,其实正代表着希望的存在。既然绝望生于希望,那么就意味着战胜绝望就可以迎来希望。法国小说家、哲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加缪曾经说过:既然是荒谬的,就反抗吧。这,或许是我们走出绝望的好办法。
口头禅
11
是我们头让我这么做的……
——爱讲这句话的人情商较低,喜欢推诿责任
现场情景:
“小张,不是让你把这个线路改了么,你怎么还照着原来的老线路安装?”设计师检查时问。
小张嗫嗫嚅嚅地说:“是我们头让我这么做的,他说听他的没错。”
设计师问:“谁是设计师,我呀!你们头看到设计图了么,我告诉你这个线路今天必须改好了。”
小张听后小声嘟囔:“都是我们头让我这么做的,再说了发工资的也是我们头啊!”
设计师一气之下,找到了小张的经理,说道:“你的员工不肯按我的意思办,还说是你指使的,有这么回事儿吗?”
虽然经理确实说过这样的话,但是他怎么能承认呢?于是便说:“这小子,又打着我的旗号胡说八道,看我怎么收拾他……”
一句话的产生:
总是说“是我们头让我这么做的”的人实际上就是公司的“罪犯”,他们总是会把所有犯错误的理由都踢给上司,而他们则是一脸无辜的样子。这其实就是一种因为推诿心理而产生的逃避行为。
逃避行为:
心理学家迪维克在美国蒙哥马利等地的学校调查研究发现,那些经常因聪明而被称赞的学生,在面临困难的任务时,往往会产生逃避心理。他们害怕自己“聪明”的名声,因一次任务的失败而蒙上污点。
有逃避心理的人,如果实在推诿不了自己的任务,那么他们大都会在任务失败后,将失败的责任推给他人。
采取逃避方法的人,最大的特点是,他们从来不对任何事物作出决策。一个人如果从来不对任何事情承担责任,那么就“永不犯错”。因为他们会将错误推诿到决策者身上,也就是上司的身上。这种人虽然永不犯错,但事实上,他们会引起上司和同事的反感,对自己的前程也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改善贴士:
不逃避的秘密在于,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IBM前营销总裁巴克?罗杰斯曾经说过:“我们不能把工作当做是为了赚那几张美钞的事,我们必须从工作中获得更多的意义才行。”从工作当中找到乐趣、尊严以及成就感,这是我们作为一个人所必须承担的责任。
热情,其实就是对工作、对自己的一种自信,是一种自动自发、视工作为快乐的工作态度。每一名对工作充满热情的职员,都将成为公司最信赖、最看重的一分子,让公司不吝付出等值的报酬予以答谢。
总而言之,每天精神饱满地去迎接工作挑战,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来发挥自己的才能,便可以充分激发潜力,同时,内心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你会变得越来越有自信,旁人将因此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你的价值。
口头禅
12
我可没打算一辈子耗在这
——说这句话的人,缺乏归属感和集体意识
现场情景:
办公室里同事们正热议公司刚刚出炉的新告示,同事问牛原平有什么看法。
牛原平说:“我没啥看法,也不想管他什么告示,反正我也没打算一辈子耗在这。”
他的这句话被路过的经理听到了,经理什么话也没说就走了。不过,从那以后,加薪提职的好事儿,牛原平算是没份儿了。
一句话的产生:
“我可没打算一辈子耗在这”,这句话恐怕每个在工作中遭到批评的人都会在心里恨恨地想过。是的,我又没打算一辈子卖给公司,为什么我要像你说的那样拼命工作?我为什么要做得那么优秀?公司又不是我的,我为什么要把公司当成是自己的?一系列的想法在这之后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地发芽了。于是你便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应付自己的工作了。
自己身边的人一个个升职加薪,你心里是不是很不平衡,觉得公司亏待了你。于是想这样的公司,你怎么可能一辈子耗在这里,之后你像是土拨鼠一样,打了一个又一个的洞,换了一个又一个的工作,却始终遇不到能让你心满意足的公司。在不停地跳槽中,你发现自己已经成了职场中资历最老的“新人”了。
在这种情况下,你便会用“我可没打算一辈子耗在这”,为自己的过失开脱。而这句话,却也恰恰映射出了你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集体意识。
集体意识:
对集体的认同,可能来自远古时代,人类群居生活的经验——远古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人类必须群居在一起,从事生产工作。一旦离开集体,往往意味着个体的灭亡。这种生活体验,也留在了现代人的潜意识中。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集体意识开始越来越淡薄。体现在生活中就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变得自私、狭隘,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进步,显然是十分不利的。
改善贴士:
“我可没打算一辈子耗在这”,说到底,是一句抱怨,对集体的抱怨。
抱怨是丧志之始、结仇之源、败德之行、造业之因。所以,我们应该学会不抱怨地生活,在生活中尽量用自律的心态去克制自己的抱怨。每当你心有不满时,不妨细细思索:如果夫妻间总是相互指责,那么温馨的家庭生活就是镜花水月;如果朋友间总是互相埋怨,心灵相契的友谊就如阳光炙烤下的白雪,如果同事间无法平心静气地相处,团队的和谐和集体的力量就都是空谈。
人们在生活中都多多少少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在平静的港湾中生活的人,很难体会到与风浪搏斗的乐趣,也很难享受到成功之后的喜悦。只有在风浪起伏中不抱怨,把握好航船的舵盘,从惊涛骇浪中勇敢穿行而过,才能体会到搏击的快乐。因此,不抱怨、融入集体,正是提高自我的最好方法。
口头禅
13
我早说了这么做行不通……
——这种人是典型的事后诸葛亮,善于狡辩,没有立场,易惹人烦
现场情景:
“我早说了这么做行不通,你们没人信我。”看着工程无法预期完工,吴淼不停地说。
经理摇摇头说:“好了,这事怨我。咱们这几天加点儿班,争取按时把工程做完。加班费我多付百分之三十。”
吴淼听后小声嘟囔:“早听我的多好,我早说了这么做行不通。”
工作的时候,吴淼指手画脚地说:“我早说了这么做行不通,听我的,这个这么做。”同事只得看看他又看看经理,经理无可奈何地说:“老吴,你要不先回去休息一下。明天过来接我们班。”
吴淼摆摆手说:“不用,我精神挺好的。”然后又对着另一个同事说:“我早就说这么做行不通,看我的。”说着就把同事手里的活抢过去。
一句话的产生:
常说“我早说了这么做行不通”的人,是典型的狡辩者。一旦出现问题,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我早说了这样做行不通,这样他们就觉得自己没有任何责任。在尝到这样的甜头后,他们觉得下次再犯后,就会重复以前的“成功经验”。
日后甚至会演变成还没有做事,他们都会事先说“这么做行不通”,借此成为推卸责任的绝佳借口。
找借口心理:
人们之所以喜欢找借口,是因为借口可以将事情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推进。喜欢找借口的人,认为一个合适的借口,就能让自己逃避掉所有的责任。
一旦养成找借口的习惯,遇事总是要先给自己找借口,一个人的诚信度就会大大降低,变成一个不靠谱、做事拖拖拉拉、缺乏效率和进取精神的人。
借口永远不能作为工作失职的“免责牌”,因为它不仅让你原本怀有良知的心变得越来越麻木,而且会让你走进失败的深渊中。美国的西点军校,一直将“没有借口”作为校训,因为它所体现的是一种敬业精神,一种强大的执行力。
如果想要成功,首要的功课之一就是破除找借口的倾向。正如法国古典文学作家佛朗哥所说:“我们所犯的过错,几乎都比用来掩饰的方法,更值得原谅。”如果你有几个令你无法自律的理由,那么,你要认清它们只不过是一堆借口罢了。如果你想成为更有成效的领袖,就必须向你的借口提出挑战。
改善贴士:
把借口丢进垃圾筒,写下每一项你可能半途而废的理由,逐一把它们念出来,对自己宣布这些理由不能成为你的借口。如果有一两样看似合理,就找出解决的办法,使它不能困扰你。不要容许自己有任何理由放弃自律。务必牢记,唯有不断地在自律中行动,才有能力逐步达成梦想。
加拿大有一处森林苗圃的墙上贴着这样一句话:“种下一棵大树的最好时机是25年前,第二个好时机就是今天。”今天就让我们种下自律这棵树苗吧!
口头禅
14
没有人告诉我……
——缺乏主动意识、责任心,得过且过
现场情景:
“金焱,你不知道今天有晨会么,怎么这么晚才来?”
金焱一脸无辜地说:“没有人告诉我!”
组长觉得他是在找借口,便说:“昨天我给每个人发了通知,要你们今天提前半个小时到公司。”
金焱肯定地说:“没人告诉我,我没有看到那个通知。”
“金焱,周末公司旅游你怎么没来?”周一上班后小丽好奇地问。
“没人告诉我啊!”这次金焱是真的很意外,“公司什么时候通知了要旅游,怎么没有人告诉我?”
小丽说:“公司这次旅游不是在大会上说来的嘛,你没注意听吗?”
金焱情绪低落地说:“没有人告诉我,我以为事后会有人说一下呢,结果你们就把我给落下了。”
组长走过来,拍拍他的肩膀:“金焱,以后多长个心眼,别什么都等着别人来告诉你。”
一句话的产生:
“没有人告诉我”很多人都曾经这样说过,并且在说的时候并没有觉得这句话有什么错误,因为自己确实不知道,因此不能说是自己在推卸责任,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别人在没有人通知的情况下能知道这件事呢?真的与你一点关系都没有吗?你真的用心了吗?
不要拿它当挡箭牌,即使它真的很好用。你要知道同一个理由用多了后,人们就不会大度地谅解你,而会从各方面怀疑你。
你知道别人听到“没有人告诉我”会怎么想吗?他们会想难道你什么事情都需要别人告诉吗?很多事情都是你自己要关心到的,每次工作的时候,你的上司不会告诉你每一步该怎么做。这时候,你需要发挥自己的工作积极性,去主动地获取信息。
工作积极性:
工作积极性,指的是一个人对工作任务产生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具体表现为:个体或集体对组织目标明确,能够有毅力地去完成任务。在能力一定的情况下,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越高,则获得的成绩就越大。
心理学把积极性看成是一个人在主观能动性下的一种行为的动力表现,积极性能够促使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成分始终保持兴奋活跃状态,促使智力、体力、能力发挥出最大的能量。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引起人的积极性行为形成规律的心理机制为:需要→动机→行为→目标。
改善贴士:
缺乏积极性,归根结底是因为人的心理中存在惰性和消极的因素。
这些人容易被打败,因为他们拥有失败的意志,一种病态的心理态度。作为一个人,千万不要放纵自己的惰性,否则,你就真的“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了。
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所谓的“不可能”,是消极思考者最常脱口而出,或是浮上脑海的字眼。像这样试都没试过,还没有竭尽所能地努力看看,就直接选择放弃,是最不明智的!而且,放弃机会,不去为自己的人生做出努力,也是一种不自爱的表现。
因此,只要克服了消极心理,不要总是说“不可能”,积极性就自然会产生。
口头禅
15
我没什么可以报告的……
——喜欢搪塞工作,马虎大意
现场情景:
月会上,所有人都阐述了自己一个月以来工作上遇到的各种问题,轮到冯越了,他淡淡地说道:“我没什么可报告的。”便准备坐下。这时,经理说:“等等,冯越,这已经是你进公司后第10次月会了,你真的没有任何想法吗?”冯越脸上一红,结结巴巴地说:“我没什么可报告的,也没什么想法。”
经理心中默想:“这个人,要么是没能力、没想法,要么就是太喜欢搪塞工作了。”
一句话的产生:
每个公司都会有那么一两个人在会议报告的时候,总是爱说“我没有什么可报告的”。这个人如同公司里的“透明人”一样,也许他们已经在公司待了五六年的时间了,可是他的同事却还有很多不知道他叫什么的,他的上司也许会感觉他眼熟,但也不知道他的名字,久而久之他就成了一个坐在办公室角落全身结满蜘蛛网的一个角色。
“我没什么可报告的”,是前面的人把你想报告的说完了,还是你从来就没有思考过什么事对公司有帮助,或者你不敢说什么,害怕别人的目光集中在你的身上。
不管你是什么原因,一个出色的职场人一定要敢于拿出自己的意见,让别人发现自己。在职场中,太需要我们毛遂自荐了,否则领导如何能从泱泱大军中注意到我们呢。而每次会议就是让你散发光彩的好机会,如果这样一个能被赏识的机会你都不能抓住,想要进入领导的视线就太难了。
得过且过:
搪塞也好,应付也罢,说到底,还是一种得过且过的心理。
相传,五台山上有一种鸟,名字叫做寒号鸟,这种鸟有四只脚,翅膀上长了很多肉,不会飞。
夏天的时候,它的羽毛非常好看,于是就对自己说:“凤凰都不如我美丽!”等到了冬末严寒的时候,它的羽毛就会脱落,像刚出壳的幼雏,便又会对自己说:“只要能够过得去,就这样姑且过下去。”
总而言之,得过且过,是一种懒人心态。不愿意付出努力,能将就的话就将就。这种心理,在工作中是极为有害的。
改善贴士:
得过且过的人,不是没有追求、没有能力。而是经常会因为懒惰,放弃自己最初的想法,或者是懒得去行动。
我们常常会在前进的路上遇到各种艰难困阻,但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松懈、麻痹和动摇,这需要我们用强大的自律精神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正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接近终点就越难走好。这就告诫我们,做事情要持之以恒,善始善终,愈接近成功就愈要认真对待。哪怕走了九十九里,剩下最后一里没有走完,也算没有成功。如果坚持不到终点,就会失去差不多全部的意义。
口头禅
16
我上司那水平,还不如我呢……
——说这句话的人,嫉妒心很重,情商很低
现场情景:
辛俞接到客户投诉要求经理过来解决问题,辛俞脱口而出:“我上司那水平还不如我呢。”
客户听后讽刺地说:“别管他水平如不如你,至少他是你的上司,你就让他过来给我把问题解决了。”
挂了电话后辛俞愤愤不平地找经理去,路上还在嘟囔:“我上司那水平还不如我呢,与其让他把问题弄得更复杂,还不如我去呢。”
没想到,他的这句话恰巧被路过的上司听到了,上司毫不客气地说:“既然我的水平不如你,那我劝你还是另谋高就吧,我们这座小庙,容不下您这大神。”
一句话的产生: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我上司的水平并不如我,他是怎么坐到那个职位的呀?难道是靠着溜须拍马,还是说他有很强的人脉关系,在得到否定答案后,他们更是百思不得其解,自己和上司究竟哪里不一样呢,为什么能力更强的我却不能升职呢!于是他们越想越不甘心,每次上司发布任务时,他们总会在心里嗤之以鼻,看不起上司做的计划。
你是不是也会这样,认为上司的水平还不如你,而与他们不同的是,他们把这种观点放在心里,但你却总是说出来。你认为这样说了以后,你更能得到客户的信任,甚至会更容易被领导赏识,成为同事的中心。
难道你认为这样说了以后,你上司就被你踩得低低的了?恰恰相反,这句话正好反映了你的幼稚,不但没有降低你上司的地位,反而因此让人觉得你真“二”,自以为是,只会用踩低他人的手段突显自己。但不可否认的是,你这样做的原因,是嫉妒心理在作祟。
嫉妒心理: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嫉妒属于病态心理。是当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的时候,产生的一种由羡慕转为恼怒的心理状态。
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些人看到自己身边的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更强,便产生难以遏制的低落,并随之变得消极。比如说,自己种的菜,没有邻居的菜长得好,于是路过邻居家菜地的时候,就会忍不住对那几株长得特好的菜踹上几脚,这种“见不得别人好”的行为,就是出于人类的嫉妒情感,看似荒谬,实则非常普遍。
嫉妒别人的人,往往把自己的主要精力用于对抗,而不是想办法提高自己,最终自己得不到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也阻挠了别人的发展和进步。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庞涓就是因为嫉妒,才会加害自己的同窗孙膑,使孙膑手足残废。庞涓的嫉妒心理太过炽烈,因此害人害己。
在生活中,嫉妒的范围非常广,包括嫉人、嫉事、嫉物。嫉妒所引发的行为也多种多样,最典型的就是——挖空心思,用流言蜚语去中伤别人。那些说上司不如自己的人,正是如此。
改善贴士:
治病治本,医治嫉妒心理,就必须从自身认清嫉妒的危害,从克服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着手。学会在感情的激流中驾驭理智的风帆,心胸豁达,待人以诚,从根子上断除导病之源。
要知道,与其嫉妒别人,不如自己争气。所谓争气,也就是不因一时的失败而泄气,要力图上进;不因一时的挫折而丧气,要奋发图强;不因一时的贫苦而壮士气短,要鼓舞精神,要更加争气。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委屈时,只有自己努力“争气”,能以愿心为动能,能够化悲愤为力量,才有前途和未来。
口头禅
17
我付出的永远和收获不成正比……
——怨念很重,不容易接触
现场情景:
方媛对同事说:“你看,我几乎每天都加班,就是为了能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可是每次却都得不到领导的认可,甚至被同事说成爱出风头、装勤快。为什么我付出的永远和收获不能成正比呢,我为什么就是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呢?”
同事心理暗想:“这人真是不知足,她加班,别人难道就闲着吗。总是觉得大家都对不起她,怨气太重了,以后还是离她远一点好了。”
一句话的产生:
很多人都爱抱怨“我付出的永远和收获不成正比”,不管是爱情、家庭和事业,只要他们觉得自己没得到理想的回报,就会觉得自己很委屈,就会抱怨为什么总是他们付出那么多,对方为什么不能回应给他们同等的收获。
你总是在不断地抱怨你的工作,说你已经受够了,认为自己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办公室,而最后一个离开,但每次评比优秀员工、推荐晋升人员都没你的事,你觉得自己为公司做的事情都是在浪费时间,认为公司根本就不能给你应有的回报。
一个人如果总是在抱怨“我付出的永远和收获不成正比”,那么他就不是在付出,而是在不知满足地索取。这种贪得无厌,却要扯着一张大义凛然旗帜的人无疑是最让人厌恶的。因为你的怨念,暴露了你内心的狭隘。
抱怨心理:
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
有一则古老的寓言,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一个年轻的农夫,划着一个小船,给另一个村子的人们运送自己种的农产品。
有一天,天气非常热,农夫汗流浃背,非常辛苦。他着急地划着小船,希望能够赶快完成任务,以便早点回到家中。突然,农夫发现,前面有一只小船,正在沿河而下冲着自己飞驰过来。
眼见着两只船就要相撞,可是那只船并没有丝毫要躲避的意思,就好像是故意要撞农夫一样。
“让开,快点让开!你这个白痴!”农夫对那只船大吼道。
结果却没有丝毫用处,那只船还是撞到了农夫的船上。农夫非常生气,边抱怨着,边走上了那条船。结果,他发现那条船上根本没有人。
在多数情况下,当你责难、怒吼的时候,你的听众或许只是一艘空船。那个一再惹怒你的人,决不会因为你的斥责而改变他的航向。
这就是可笑的抱怨心理,他不仅让我们变得焦躁。如果发生在职场,还会带来非常多的危害:
(1)应付工作。喜欢抱怨的人都认为自己的付出与自己所得到的回报不相符,所以他们常常会产生消极心理,认为自己的劳动只要对得住这份工资就好了。这些人在工作时肯定是不会用心也不愿意付出努力的,他们能偷懒就偷懒,能逃避就逃避,并且认为这是对抗老板最好的方法。
(2)对上司产生抱怨的人,常常会选择做一些兼职。他们认为既然从你这里得不到我想要的东西,那我也没有必要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工作上了。他们会用兼职来弥补自己抱怨不到的东西,长期处于疲劳状态,最终职业道路只会越走越窄。
(3)时刻准备跳槽。没错,这是抱怨者最常见的一种想法。喜欢抱怨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做忠诚。他们认为自己当前的这个上司对不起他,所以他要找个地方赶紧离开。他们把眼下的工作仅仅是当做个饭碗或者是跳板,时刻准备跳槽。但事实上,喜欢抱怨的人无论跳到哪都是职场的弃儿,很难获得成功。
改善贴士:
钢铁大王卡内基说过:“总有人抱怨公司支付他的薪水不够高,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支付他工资的并不是公司,而是他自己的业务能力与工作表现。”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好上司或是“坏”上司手下工作,喜欢抱怨的人是永远没有市场的。实际上,这样的人非但在职场中没有市场,在生活中也不属于那种受人欢迎的人。上司不喜欢抱怨者,所以,既然你身在职场,就该尊重职场的规则,停止抱怨,踏踏实实做点儿实事儿要比抱怨来得好。
口头禅
18
太堵车了,没办法……
——喜欢说这句话的人,总是想要找借口,会经常性地迟到
现场情景:
“经年,这已经是这个月你第几次迟到了?”李姐偷偷地问。
“太堵车了,没办法。”经年喘了口气说,“李姐,你不知道,这一路堵的呦……”
“哦,是吗?”李姐明显不信,她怎么就没遇到那么堵车的时候。
“经年,晚上和我去参加你高伯伯的生日聚会,别迟到啊!”爸爸特意打电话叮嘱了一下。“好嘞。”经年一口答应到。
晚上爸爸一边看着表一边和参加聚会的人应承,在他即将不耐烦的时候,经年终于来了。爸爸赶紧走到他身边:“你怎么回事?”
“老爸,车太堵了,没办法,我这还是最快的速度。”经年听了爸爸的问话后,脱口而出。
一句话的产生:
几乎所有的人为迟到找的借口都是“堵车”。什么我出来得挺早的,结果路上堵车了。要么就是在高速公路上有两辆车蹭了,结果堵了半天。总之许多人迟到似乎只要拿出“堵车”来做借口,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对自己的迟到后果视而不见。
有的人一年不见迟到一两次,如果真的迟到也绝不会找任何借口,只会实事求是地说出自己迟到的原因。但有的人迟到已经成家常便饭,“太堵车了没办法”成了他们找到的最合理的理由。但是别人究竟相不相信他这个理由,恐怕就不得而知了。
当你做什么事情都迟到的时候,当你把“太堵车了没办法”这一类的借口挂在嘴边的时候,你其实是故意为之,只不过这种故意是你还没有意识到的。你会觉得自己迟到是很多外界因素导致的,和你自身一点关系都没有。
病态迟到:
经常迟到实际上是一种病态的表现,也就是说你的心理可能对公司、朋友及家人缺乏责任心,抑或是充满了消极的心态,但是你又不知道自己如何改善,所以便破罐子破摔,以经常迟到这种消极的手段表现出来。
但是,这种方法不仅不能消除你内心的愧疚,同时还会让其他人觉得你不负责任,不守时。
“太堵车了没办法”这种话别人听一次、两次会信,但如果是常常听谁也知道这里面有猫腻。虽然别人不一定会揭穿你,但他们一定会在心里说,看这个人,总是迟到,这么不守时,不自律的人不知道他能干好什么事。唉,以后希望他不会和我一起共事,要不然我还不得被他拖累死啊。
“勿以恶小而为之”,为自己的不守时找借口就是“恶小”,它恰如其分地反映出你性格的缺点,更让你背负不负责任的帽子。即使你为自己辩解,都没有人会听信你的话。
改善贴士:
要想克服喜欢迟到的坏毛病,就要培养自己对工作、对责任的热爱。
首先,对工作要百分百的努力。只要对工作努力和专注,就能够使人很容易产生愉悦感,因为富有激情的工作劲头能将我们的潜能挖掘出来,还会让我们有充实感和责任感。
其次,要让让生活和工作井井有条。凡是幸福的人,一定是一个截然有序的人,生活上整整齐齐,工作上井然有序,不管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路线和思想都很清晰而明朗,这就会促使产生乐观轻松的心态,同时也会让我们感到幸福和满足。
口头禅
19
我们公司的薪水太低了……
——说这句话的人,对自己的能力没有准确评估,喜欢埋怨环境
现场情景:
“雨奕,你怎么又辞职了?这份工作刚做了还不到半年吧?”
“嗯,我们公司薪水太低了。”雨奕告诉好友,“工资不够花啊,想找个薪水高的。”
好友不赞同地说:“雨奕,你看看这三年你换了多少份工作了?”
雨奕嘟嘟嘴,“可是那都是我们公司薪水太低了,所以我才辞的啊。”
“我觉得你做的第二份工作就挺好的,虽然最开始工资稍微低点,但是你要是做到现在怎么也是个中层干部了吧,月工资怎么说也到8千了。”
“可是……”雨奕懊恼地低下头,“我们公司薪水太低了,所以我待不下去啊!”
一句话的产生:
很多人辞职都有同一个理由,工资太低了。似乎只要搬出这个理由,他的辞职就是理直气壮的事。你看我不是因为我能力不行被辞的,而是因为我觉得公司给不了我相应的工资才辞职的。
正是出于这种心理,所以他们才会动不动就把“我们公司薪水太低了”这句话挂在嘴边。一方面,是为自己的能力不足提供借口,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缺乏对待工作的正确认识,仅仅以薪酬的多少,来衡量工作的意义。
薪酬心理:
在你说这句话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想到这么一个故事。一个人对他的朋友说:“我不想在公司做了,我们公司薪水太低,我的能力得不到发挥。”朋友对他说:“好,我支持你辞职。但是在辞职之前你要学会如何修理复印机、传真机;学会如何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学会如何提高你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两个月后,好友再次问那个人:“你辞职了吗?”那个人兴奋地回答:“喔,不,我不辞职了。你知道吗,我现在薪水涨了一倍,而且领导还说了年底我有望成为部门主管。”
听了这个故事你有没有想过究竟是你们公司薪水低,还是你根本就不具备和你期望薪水相应的能力呢。想来你们公司的薪水不都是一个水平吧,有的人的薪水很高,让你十分羡慕。既然你们公司薪水不是同一个水平,为什么你不想想自己欠缺哪些能力,优势又在哪里呢。当你公正地审视自己后,并且摆正态度改变从前浑浑噩噩地度日子的心态,你的荷包也会变得越来越鼓。
改善贴士:
当你向别人抱怨你们公司薪水太低的时候,别人可不会同情你,他们知道“多大的肚子吃多少饭”,“多高的能力配多少报酬”,你的一句话就能让他们对你的能力有了大概的了解,这恐怕是你始料未及的吧。
在说“我们公司的薪水太低了的时候”一定要让它在嘴里转个弯,然后咽下去。说你的薪水低实际上你是在变相表达你的能力不足。
社交场合的小动作
社交活动中,语言的沟通是最为重要的。我们都试图让自己的语言变得更得体、更传神,不过,在很多时候,一句小小的、不合时宜的口头禅,会不经意地抹黑我们的语言,让我们在别人的印象中一落千丈。
赶紧行动起来,找出那些被我们无意中说出口的、让人讨厌的“黑暗系”口头禅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