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古文观止(上+下)(2册)高中生初中生阅读 国学经典丛书原文+注释+译文古诗词大全集名家精译青少年启蒙经典读本无障碍阅读精装中国古代著名文学书籍国学经典
》
售價:HK$
96.8
《
问物:可触摸的意义
》
售價:HK$
82.5
《
宠物革命:动物与现代英国生活的形成
》
售價:HK$
79.2
《
世界杂货店:罗伯特·谢克里科幻小说集(新版)
》
售價:HK$
74.8
《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蔑视大众:现代社会文化斗争的实验
》
售價:HK$
60.5
《
皇家宫廷中的保健秘方 中小学课外阅读
》
售價:HK$
63.8
《
《诗经》十五讲 十五堂《诗经》历史文化与文学课 丹曾人文通识丛书
》
售價:HK$
86.9
《
述异记汇笺及情节单元分类研究(上下册)
》
售價:HK$
104.5
|
內容簡介: |
《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作者罗伯特·吉尔平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他将本书视为其代表作《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第二版。在本书中,作者研究了冷战后世界经济和政治的新的发展特点,这些特点包括:新的区域主义的兴起,计算机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推动力,技术进步正在逐步改变当今世界经济的每个方面。作者将经济分析和政治分析结合起来,试图全面地对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解读。作者运用了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内源性增长理论的一些观点,吸纳了新经济理论、新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等理论作为自己论点的补充。此外,作者还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新自由制度主义、新中世纪主义和跨政府主义等作了阐述和评论。
|
關於作者: |
罗伯特·吉尔平:当代西方著名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权威。1930年出生于美国佛蒙特州伯灵顿。1952年毕业于佛蒙特大学。1954年在康乃尔大学获硕士学位。1960年在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士学位。1960—1961年在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61年起在普林斯顿大学任国际关系学教授。1967—1968年和1976—1977年任洛克菲勒基金会研究员。1975—1976年任美国总统技术和经济顾问团成员。撰写过《美国科学家和核武器政策》、《科学家和国家政策的制定》、《科学立国时代的法律》、《美国的实力和跨国公司》、《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贸易、投资和技术政策》、《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21世纪的世界经济》等大量著作。其中《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1987年和《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2001年是他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作。
|
目錄:
|
中文版前言
英文版前言
第一章 全球经济新秩序
世界经济的变化
三种学说
我的学术观点:以国家为中心的现实主义
经济活动的目的
结论
第二章 政治经济学的性质
谋求发现
经济的性质
经济扎根在何处
结论
第三章 新古典主义的经济概念
新古典经济学学科
市场的性质
比较静态法
思想局限
经济学家和政府政策
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比较
结论
第四章 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财富分配和经济活动
国家自主
国际机制的政治学
霸权稳定论
全球经济的管理
结论
第五章 新经济理论
变化和新古典经济学
新理论的世界性观点
新理论
结论
第六章 新经济理论的政治意义
政府和国内经济
寡头卖方垄断和经济结果中的权力
技术创新
经济增长的趋同和趋异
结论
第七章 各国政治经济体系
各国经济的差异
以市场为导向的美国资本主义体系
日本的发展型资本主义体系
德国的“社会市场”资本主义体系
各国差异的意义
是否有一种体系比其他体系优越?
国与国之间在相互竞争吗?
趋同,协调还是相互认可?
结论
第八章 贸易体系
关于自由贸易的争论
贸易和经济
对传统贸易理论的修正
战后贸易机制
乌拉圭回合和世界贸易组织
开放的贸易体系受到的新威胁
结论
第九章 国际货币体系
战兵团国际货币体系
固定国际货币体系
金融革命和货币事务
内在的技术问题和政治问题
设计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货币体系统一还是分裂?
各国货币仍旧很多还是寥寥无几?
结论
第十章 国际金融体系
国际金融的局部全球化
金融危机的性质
东亚金融危机
关于国际金融调控的争论
结论
第十一章 国家与跨国公司
解读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
服务业和制造业日益区域化
关于跨国公司和民族国家关系的争论
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国际机制
跨国公司构成了威胁吗?
结论
第十二章 国家和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的兴衰
新自由主义的胜利
债务危机和结构调整
“可发展国家”理论
东亚奇迹研究项目
东亚金融和经济危机
可发展国家的未来
转型国家的经济
结论
第十三章 区域一体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经济理论
政治理论
折中方法
结论
第十四章 全球经济中的民族国家
经济全球化的局限性
所谓的经济全球化后果
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
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考察
结论
第十五章 管理全球经济
新自由制度主义
新中世纪主义
跨政府主义
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结论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