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重返马赛渔场:社会规范与私人治理的局限
》
售價:HK$
69.4
《
日子慢慢向前,事事慢慢如愿
》
售價:HK$
55.8
《
场景供应链金融:将风口变成蓝海
》
售價:HK$
111.8
《
汗青堂丛书146·布鲁克王朝:一个英国家族在东南亚的百年统治
》
售價:HK$
91.8
《
人生是旷野啊
》
售價:HK$
72.8
《
甲骨文丛书· “安国之道”:英国的殖民情报系统及其在亚洲的扩张
》
售價:HK$
88.5
《
台北人(2024版)
》
售價:HK$
87.4
《
万千心理·成人情绪障碍跨诊断治疗的统一方案:应用实例
》
售價:HK$
132.2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空间信息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丛书》之一。本书内容是基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空间信息技术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京杭大运河为例)”(编号:2006BAK30B01)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运河遗产价值认知、遗产构成、保护与管理策略、古代闸坝复原、运河遗产保护工程图例设计、数据采集技术。附录部分收录了经过注释的二十五史运河篇(元明清部分)。本书选择大运河山东德州段保护规划作为案例,以阐释运河遗产评价和保护技术的应用。
本书适用于从事工程类遗产保护、规划编制、水利专业人员,以及工程史、历史、地理、考古等领域的科研人员阅读使用。
|
目錄:
|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前言
前言
第1章 概述
1.1 大运河各河段及水道简史
1.2 关键控制工程的分布
1.3 漕运管理
第2章 古代运河工程技术沿革
2.1 区间运河的沟通和跨流域运河的规划与建设
2.2 水量调配及避沙枢纽工程
2.3 运河过江、过河的平交枢纽工程和节水工程
2.4 明清黄淮清口枢纽——蓄清避黄的综合工程措施
第3章 运河文化遗产构成与评估要素
3.1 主体构成
3.2 评估要素构成及阐释
第4章 价值评价体系与CHIVA评价法
4.1 价值构成与评价指标体系
4.2 CHIVA价值评价法
4.3 指标体系与量化准则
4.4 确定指标权重
4.5 评价实例——南运河价值评价
第5章 工程遗址数据采集技术
5.1 工程遗址的数据来源分析
5.2 工程遗址的数据采集需求与方法
5.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实例——南旺柳林节制闸建模
5.4 地质雷达应用实例——南旺枢纽工程遗址探测
第6章 古代典型闸坝及其结构复原
6.1 典型闸工及结构复原
6.2 典型堰坝及结构复原
第7章 典型工程运行机理阐释技术
7.1 水工模型简史
7.2 水工模型原理
7.3 南旺枢纽模型技术路线
7.4 南旺枢纽模型设计
7.5 南旺枢纽模型制作及演示
第8章 运河遗产保护工程图例设计
8.1 遗产保护工程图例应用现状
8.2 图例设计原则
8.3 图例设计步骤
8.4 图例设计
第9章 遗产保护与管理制度研究
9.1 保护与管理体系现状
9.2 国内外案例借鉴
9.3 大运河保护与管理制度
第10章 运河保护战略定位与规划要点
10.1 战略定位与保护策略
10.2 大运河保护的法律依据及规划地位
10.3 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的认定与构成
10.4 规划技术要点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运河保护规划案例——大运河山东德州段遗产保护规划
附录二 二十五史河渠志运河篇元明清部分注释
元史·河渠志·运河
明史·河渠志·运河
清史稿·河渠志·运河
彩图
|
內容試閱:
|
第 1 章 概述
运河自春秋末创始,先是因战争运输的需要,在河湖之间开凿短距离的水道。至秦汉以来,凡统一王朝几乎都以运送粮食为目的,通过旧河整治和新河开凿,逐渐形成穿越多个流域、联系不同水系的大运河,构成以政治中心为目的地的连续水道。秦汉至于隋唐宋,大运河的兴建和经营先后以长安(今西安)、洛阳、汴京(今开封)、临安(今杭州)为运输目的地,已经形成了中国东部除闽、粤、桂以及东北地区以外的各主要江河的连通。元代定都北京后,新开会通河及通惠河,与前代运河相连接,构成北至北京,南至宁波海港,纵贯中国东部的南北大运河,全长2 000多公里。运河从邗沟算起至清末,运行时间长达2 000余年,留下了中国不同时期政治、文化、技术深刻印迹。
大运河是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而逐渐形成的。与大运河演变相始终的是运河工程技术不断进步的历程。最初运河,只是相邻河流之间简单连通,水量受自然河流制约。运河在其运用中,通过工程措施蓄积和调配水量,弥补了区间水量季节的差异。运河与自然河流逐渐分离,最终只交汇于运口。各段运河最终成为相对独立的工程体系。
1128年黄河在开封决口,改道由汴入泗,经由淮安汇淮河,夺淮河水道至云梯关入黄海。在黄河夺淮700年间,黄淮、黄卫(河)之间的运河在黄河泛滥的洪水之下,相继湮埋于黄河泥沙之下。元代开会通河意在尽量避开黄河影响。这条大运河使前代水道过淮河后再越黄河,过山东、河北而抵北京,是为今人所称之――山东运河,此全长500多公里之大工程,穿越黄淮海三大流域,战胜约50米地形高差,集中了几乎古代所有的工程类型。这段运河的演变,与黄淮江河湖泊的演变息息相应。
1.1 大运河各河段及水道简史
公元前5世纪的中国,正值群雄争霸的春秋战国末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推动了意欲问鼎中原的齐、吴、楚、越等强国开凿运河。早期的运河主要分布于各江河下游平原水网地区,它们是留存至今的京杭运河的浙东运河、江南运河、淮扬运河段的肇始(图1-1)。三国时曹操开白沟、平虏渠,演变为京杭运河的南运河和北运河河段。元代所开会通河又名山东运河,联系黄淮海三河水系,北与南运河、卫河汇于山东临清,南接黄河。后来演变为今京杭运河会通河、黄河故道和中运河河段。通惠河系元代所开横贯北京东西的运河,东与北运河相通,西至北京内城什刹海。京杭运河自北而南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