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无法从容的人生:路遥传
》
售價:HK$
74.8
《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售價:HK$
107.8
《
大处着眼:持久战与《论持久战》
》
售價:HK$
85.8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HK$
96.8
《
未来漫游指南:昨日科技与人类未来
》
售價:HK$
97.9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HK$
173.8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HK$
119.9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HK$
85.8
|
編輯推薦: |
这本书被视为“永不过时之作”。
这本书完成于1939-1940年,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一部散文。1944年出版时,他已自尽于巴西逾两年。
有人说这本书是“自传”,但却是“抒情式自传”;有人说这本书是“回忆录”,但却是“思想式回忆录”。
他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曾是联邦德国人物一册的必读书;他的“全集”,曾使民主德国“洛阳纸贵”;不到五十年里,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七八种文字,且一版再版;他的《昨日世界》,也早被译成多种语言……
他以“诗人”身份入文学殿堂,以“小说家”闻名全球,以“卓越传记作家”载入史册。他有非凡的文学天才……
|
內容簡介: |
茨威格以隽永、流畅的文字,讲自己生平所经历的欧洲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他以诗人的感情和小说家的技巧来再现历史,在抒情中讲述哲理,把历史事件变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更重要的是,他描写了那个时代的氛围和人们的心态,披露了他所交往的世界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有鉴于此,《昨日的世界》不是自传,胜似自传,不是回忆录,胜似回忆录,它在广大读者中魅力永存。
|
關於作者: |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1881年出生于维也纳一个企业主家庭。1899年中学毕业后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茨威格一生中著作颇多,《马来狂人》(1922)、《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1922)、《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1922)、《感情的紊乱》(1927)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
目錄:
|
太平世界
上个世纪的学校
情窦初开
人生大学
巴黎,青春永恒的城市
我的曲折道路
走出欧洲
欧洲的光辉和阴霾
一九一四年战争爆发的最初时刻
奋斗,为了团结的理念
在欧洲之心
重返奥地利
又回到世界上
日落西山
希特勒的崛起
和平的垂死挣扎
|
內容試閱:
|
倘若今天要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我成长的那个时代作一个简明扼要的概括,那么我希望这样说是最为精辟的——那是一个太平的黄金时代。奥地利是个已有千年历史的君主国,在这里,一切都好像会永久地延续下去,这种延续性的最高保证就是国家。国家赋予自己的公民权利,并由国会(自由选举出来的代表人民的机构)用书面文件确认;同时,每项义务也都做了详细的规定。我们用闪光发亮的硬金币——奥地利克朗作为我们的流通货币,是为了保证货币的不变性。在这个国家里,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有多少收入,能做什么或者不能做什么,一切都有规范、标准和分寸。财产的拥有者能够准确算出每年的盈利,公职人员和军队官员也能在日历中准确地找到他晋升和退休的年份。每户人家都有自己固定的生活费预算,知道一家人吃住要花费多少,夏季旅行和社交应酬要支出多少。当然,为了应付生病等不时之需,还必须留出一小笔钱。凡是拥有自己住房的人,都把自己的住房看作是给子孙后代留下的万无一失的家园。农院和商号也都是代代相传;当婴儿还躺在摇篮里,为他将来生活准备的第一笔“储蓄金”就已经存在了储蓄罐或者储蓄所里。在这个疆域宽广的帝国里,一切都牢牢依靠着国家和至高无上的年迈的皇帝。一旦他去世,另一位皇帝将接替他的位置,之前的一切秩序丝毫不会改变,这是每一个子民的共识。在这里,谁都不相信会有战争、革命和天翻地覆的变化。在一个理性的时代,一切激烈的暴力行动看来已不可能发生。
千百万人梦寐以求的就是这种太平的生活,这是他们共同的理想。也唯有这样的太平世界,生活才有其自身价值,而且越来越广泛的社会阶层都渴望着能分享这份安逸的生活。起初,只有那些有大量财产的人庆幸自己遇到了这样的太平盛世,而后渐渐扩大到广大群众。于是,这个太平的年代造就了保险业的黄金时代。人们为自己的房屋购买防火防盗保险;为自己的农田购买防雹防灾保险;为防意外事故和疾病购买人身保险;为自己晚年购买终生养老储备券;将一张保险单放在女婴的摇篮里当作她将来的嫁妆。后来,甚至连工人也都联合起来,为自己争取到了标准工资和医疗储蓄金;佣人们也为自己储蓄了老年保险金,还预先存入一笔丧葬费。只有那些坚信自己会拥有无忧无虑未来的人,才能尽情享受这眼前的生活。
人们坚信能阻止任何厄运侵入自己的生活,虽然他们对待生活有着勤俭的态度。但不难感觉到,这种信念里含有一种巨大且危险的自负。十九世纪自由派的理想主义者坚信自己正沿着一条平坦且万无一失的大道前进,走向“最美好的世界”。人们轻蔑地看待几十年前那个充满战争、饥馑和动乱的时代,认为那是人类青涩和闭塞的时代;而仅仅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一切邪恶和暴力均已彻底消灭。这个时代的真正信仰成了对这种不可阻挡的持续“进步”所抱的信念;在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创造的奇迹的证实下,人们对这种“进步”的信仰甚至已经超过对圣经的信仰。事实上,就在这和平年代即将结束的时候,各处的繁荣景象变得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丰富多彩。耀眼的电灯取代了昏暗的灯光来照亮夜晚的街道。那迷人的光彩从主要街道到市郊沿街的所有店铺中照射出来。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电话进行远距离通话。人们以新的速度在飞驰,不再使用马匹拉车。人们也已实现了伊卡洛斯①在空中翱翔的梦想。舒适方便的设备已开始普及,从高贵的府邸进入到了普通市民家中;人们不再需要从水井或者从水渠里打水;给炉灶生火也开始变得简单。到处都开始讲究卫生,周边环境也不再那么肮脏。人们开始通过从事体育锻炼变得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强壮、越来越健康。大街上畸形残废、甲状腺肿大、断肢缺腿的人越来越少,而所有这些奇迹都要归功于科技的进步。社会制度也在不断发展;国家每年都给予个人新的权利,司法越来越温和与人道,就连广大群众的贫困这个问题之源也不再显得无法克服。选举权越来越广泛地在社会阶层普及,人们便可能通过合法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为了让无产者享有比较健康乃至比较幸福的生活,社会学家和教授们竞相出谋划策。这个世纪为自己所取得的成就而自豪,并觉得每隔十年便标志着更上一层楼的进步,这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就像不相信还会有女巫和幽灵一样,人们不相信还会有像在欧洲各族人民之间发生战争这样野蛮的倒退;我们的父辈们矢志不渝地深信容忍与和睦是不可缺少的约束力。他们真心实意地认为,各国和各教派之间的界线与分歧将会在共同的友善中逐渐消失,因而整个人类也将享有安宁与太平这个最宝贵的财富。
他们抱着人类的技术进步必然会使人类的道德得到同样迅速的提高的这种乐观主义的幻想,可以说,他们是被理想主义所迷惑的一代人。他们的观点在我们今天看来是十分可笑的,我们早已把“太平”这个词作为一种幻想从自己的词汇中抹掉了。我们对人类道德的可教性是持有怀疑态度的。在这个新世纪里,我们已学会了不惊讶于任何集体兽行的爆发,我们也知道,在未来日子里还会有比以往更加臭名昭著的一天。弗洛伊德认为,我们的文化与文明只是薄薄的一层,随时都可能被破坏性的罪恶欲望所冲破。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不得不迫使自己习惯于生活在一个没有立足点、没有权利、没有自由、没有太平的世界。为了生存,我们早已摒弃了父辈们认为人性会迅速和不断提高的信念。我们从一场猛地使人类的努力倒退近千年的灾难中得到了深刻的教训。在我们看来,我们父辈的那种轻率的乐观主义是十分迂腐的。然而,那是父辈们为之献身的高尚而美好的幻想,尽管那是一种幻想,却比今天那些惑众的口号有人性和有益得多。所以时至今日,虽然我对此种幻想已充分认清且完全失望,在我内心深处却仍没有完全挣脱。一个人在童年时耳濡目染的时代环境,早已根深蒂固地溶入了他的血液之中。我总是不能完全抛弃我年轻时代的信仰。不论现在每天我耳边在聒噪什么,不论我自己以及无数和我命运相同的人经历过怎样的侮辱和磨难。就算有这样那样的挫折,终有一天会重新好起来。今天,我们怀着怅然若失、束手无策的心情在恐怖的深渊中摸索。但我依然从深渊里不断仰望曾经照耀过我童年的信念,来安慰自己——我们所遇到的这种倒退,仅仅是人类永远前进的节奏中的一种间歇。
今天,巨大的风暴早已将世界击得粉碎,我们终于明白,那个所谓的太平世界不过是梦幻中的一座宫殿。然而,我父母所生活的那座梦幻中的宫殿,就好像一幢石头房子。从未有过什么风暴或是一股强风闯入过他们温馨、舒适的生活;虽然他们当时还拥有抵挡不测风云的窗户和墙壁,即他们是有钱人,他们正在渐渐变得越来越富有。我个人觉得,他们的生活方式是那种所谓“上流犹太资产阶级”的典型,这个阶级曾对维也纳文化作出过杰出的贡献,而所得的报答却是自己被彻底消灭。我在这里讲述的我父母的那种悠闲舒适和平静安逸的生活,并不是个人的私事。在那个一切价值都有保障的时代里,维也纳有一万或者两万个像我父母那样生活的家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