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低薪困境:剖析日本经济低迷的根本原因
》
售價:HK$
66.1
《
穷人的银行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自传)
》
售價:HK$
76.2
《
绵延:文明分野与文化演进
》
售價:HK$
66.1
《
三神之战:罗马,波斯与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
售價:HK$
80.6
《
法国通史(全六卷)
》
售價:HK$
985.6
《
慢慢变富66招
》
售價:HK$
53.8
《
战国竹书复原综论
》
售價:HK$
98.6
《
走出内心的深渊:快节奏人群心理疾病与健康指南(原书第3版)
》
售價:HK$
77.3
|
內容簡介: |
本书由我国近100位麻醉学专家和学者共同撰写,由麻醉基础、临床麻醉、临床监测和麻醉治疗四篇组成。麻醉基础包括麻醉的解剖生理、相关病症的病理生理、麻醉药及辅助用药的药理、麻醉物理学;临床麻醉包括各种麻醉方法、手术的麻醉、特殊患者的麻醉、麻醉前后的准备和处理;临床监测包括全身麻醉深度的判断、麻醉药物的监测、各种生理功能的检测和检查等;麻醉治疗包括呼吸道管理、心肺脑复苏、输血、氧疗等麻醉治疗方法和技术,各种危重症及意外伤害的救治、镇痛及阿片类药物依赖的治疗,对有关战伤方面的麻醉亦作了比较详尽的介绍。
全书内容新颖,紧密结合临床,适合各级麻醉医师和相关学科医师阅读参考。
|
關於作者: |
赵俊、叶铁虎、刘怀琼、罗爱伦、赵斌江、黄宇光
|
目錄:
|
绪论
第一节 麻醉学面临的新问题
第二节 高科技促进麻醉学的高速发展
第三节 麻醉学科的使命
第一篇 麻醉基础
第1章 中枢神经与麻醉
第一节 神经元的细微结构和功能联系
第二节 中枢神经递质及其功能
第三节 脑和脊髓的解剖和功能
第四节 觉醒和睡眠
第五节 全身麻醉原理
第六节 脑血流、脑代谢、颅内压和麻醉
第2章 血脑屏障与麻醉
第一节 血脑屏障的解剖
第二节 血脑屏障的生理和生化特征
第三节 血脑屏障的功能
第四节 影响血脑屏障功能的因素
第五节 麻醉与血脑屏障
第六节 颅脑损伤时血脑屏障的改变及意义
第3章 呼吸与麻醉
第一节 肺的通气和灌流与气体交换
第二节 麻醉期间的呼吸功能
第4章 循环与麻醉
第一节 循环系统解剖
第二节 循环系统生理功能
第5章 肝脏与麻醉
第一节 肝脏的解剖和循环
第二节 肝脏的功能
第三节 麻醉和手术对肝脏的影响
第6章 肾脏与麻醉
第一节 肾脏基本结构与生理功能特点
第二节 循环、呼吸、代谢改变与肾功能
第三节 手术与麻醉对肾功能的影响
第四节 肾功能改变对麻醉用药的影响
第7章 内分泌与麻醉
第一节 内分泌组织和系统
第二节 内分泌功能障碍与麻醉
第三节 围麻醉期应激反应及其调控
第四节 内分泌功能紊乱的麻醉处理原则
第8章 免疫与麻醉
第一节 免疫学基础
第二节 麻醉与手术及应激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第三节 围手术期输血的免疫抑制及其临床意义
第9章 水、电解质、渗透压平衡与失常
第一节 水、电解质、渗透压平衡
第二节 水、电解质、渗透压失常
第10章 体液酸碱平衡与失常
第一节 维持体液酸碱平衡的机制
第二节 体液酸碱平衡失常
第11章 疼痛的病理生理
第一节 疼痛的解剖生理学基础
第二节 疼痛的病理生理
第12章 缺氧及二氧化碳蓄积
第一节 缺氧
第二节 二氧化碳蓄积
第13章 出血与凝血
第一节 血管壁的止血功能
第二节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第三节 凝血系统的功能
第四节 抗凝系统的功能
第五节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功能
第六节 内皮细胞的功能与止血的关系
第七节 细胞激活对止血功能的影响
第八节 血液流变学改变对止血功能的影响
第14章 休克的病理生理
第一节 基本概念及分类
第二节 病理生理
第三节 诊断与治疗
第15章 创伤的病理生理
第一节 创伤的病理生理
第二节 手术和麻醉的应激反应
第16章 挤压综合征的病理生理
第一节 概念
第二节 病因
第三节 发病机制
第四节 临床表现与诊断
第五节 治疗
第17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理生理
第一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
第二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机制
第三节 促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的因素
第四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展过程与分型
第五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及机制
第六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标准
第七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原则
第18章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理生理
第一节 ARDS的病理生理
第二节 ARDS的诊断与治疗
第19章 减压病的病理生理
第一节 减压病发病的病理生理学过程
第二节 气泡引起病理改变及其转归
第三节 减压对凝血机制的影响
第四节 减压现象与应激性
第五节 影响减压病发生及发病率的因素
第20章 放射病的病理生理
第一节 电离辐射的生物学作用
第二节 急性放射病
第三节 慢性放射病及中子损伤
第21章 麻醉的药理学基础
第一节 药效动力学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四节 麻醉期间药物的相互作用
第22章 吸入全身麻醉药
第一节 吸入麻醉药的历史和一般特点
第二节 吸入麻醉药的药代动力学
第三节 最小肺泡气浓度
第四节 吸入麻醉药对各系统的作用
第五节 心血管麻醉中吸入麻醉的特点
第23章 静脉全身麻醉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巴比妥类静脉全麻药
第三节 非巴比妥类静脉全麻药
第24章 局部麻醉药
第一节 作用原理
第二节 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和分类
第三节 药效学
第四节 药代动力学
第五节 不良反应
第六节 常用局麻药
第25章 麻醉性镇痛药与拮抗药
第一节 阿片受体和阿片肽
第二节 阿片类药物的分类及化学结构特点
第三节 阿片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及其药理作用
第四节 阿片类药物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第26章 非麻醉性镇痛药
第一节 药物作用机制
第二节 水杨酸类药——阿司匹林
第三节 苯胺类衍生物——对乙酰氨基酚
第四节 吲哚乙酸衍生物
第五节 吡唑酮类衍生物
第六节 灭酸类衍生物——双氯酚酸
第七节 丙酸类衍生物
第八节 昔康类药——吡罗昔康
第27章 安眠、镇静、安定药
第一节 巴比妥类药
第二节 苯二氮类药
第三节 吩噻嗪类药
第四节 丁酰苯类
第五节 其他类镇静催眠药
第28章 肌肉松弛药与拮抗药
第一节 神经肌肉的传导
第二节 神经肌肉传导的阻滞
第三节 肌肉松弛药
第四节 肌肉松弛药的拮抗药
第29章 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药
第一节 肾上腺素能受体
第二节 拟交感神经药
第三节 儿茶酚胺类
第四节 非儿茶酚胺类
第30章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药
第一节 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药
第二节 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药
第31章 抗胆碱药、抗组胺药与止吐药
第一节 抗胆碱药
第二节 抗组胺药
第三节 止吐药
第32章 正性肌力药、血管扩张药与利尿药
第一节 血流的生理学
第二节 正性肌力药
第三节 血管扩张药
第四节 利尿药
第33章 抗心律失常药与钙通道阻滞药
第一节 抗心律失常药
第二节 钙通道阻滞药
第34章 抗凝血药与止血药
第一节 抗凝血药
第二节 止血药
第35章 激素与维生素类药
第一节 激素类药
第二节 维生素类药
第36章 麻醉的物理学基础
第一节 物理学的常用基本概念和单位
第二节 物态的变化
第三节 生物膜的输运过程
第四节 气体的运动
第五节 流体动力学
第六节 液体的表面现象
第七节 射流技术的医学应用
第37章 麻醉机的结构
第一节 麻醉机的分类
第二节 现代麻醉机的结构
第三节 麻醉通气系统
第38章 呼吸机的结构
第一节 呼吸机的工作原理
第二节 呼吸机的切换方式
第三节 呼吸机的基本结构
第四节 呼吸机的保养和消毒
第39章 监测仪器的结构
第一节 监测仪器应用的发展
第二节 监测仪器的基本结构
第三节 监测仪器的主要监测项目及方法
第四节 选购监测仪器注意事项
第二篇 临床麻醉
第40章 麻醉前病情评估与准备
第一节 一般情况的术前评估
第二节 特殊病情的麻醉前评估与准备
第三节 小儿麻醉前病情评估与准备
第四节 选择麻醉方法的原则
第五节 麻醉器械的准备和管理
第41章 麻醉前用药与基础麻醉
第一节 麻醉前用药的种类
第二节 麻醉前用药的方法
第三节 基础麻醉
第42章 吸入全身麻醉
第一节 麻醉通气系统
第二节 新鲜气体流量的分类
第三节 低流量吸入麻醉
第四节 吸入麻醉深度
第五节 麻醉诱导和维持
第六节 吸入麻醉的新概念
第43章 静脉全身麻醉
第一节 方法分类和应用原则
第二节 普鲁卡因静脉复合麻醉
第三节 神经安定镇痛麻醉
第四节 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
第五节 依托咪酯、丙泊酚静脉麻醉
第44章 局部麻醉
第一节 局部麻醉的一般原则
第二节 局部麻醉方法和临床应用
第45章 神经阻滞麻醉
第一节 头面部神经阻滞
第二节 颈枕部神经阻滞
第三节 上肢神经阻滞
第四节 胸腹背部神经阻滞
第五节 下肢神经阻滞
第六节 交感神经节阻滞
第46章 椎管内阻滞麻醉
第一节 椎管内麻醉的解剖生理
第二节 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
第三节 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
第47章 针刺镇痛与辅助麻醉
第一节 针刺镇痛的机制
第二节 针刺镇痛的实施
第三节 针刺镇痛的临床应用
第四节 针刺在治疗阿片类药物依赖中的应用
第48章 低温
第一节 我国低温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低温的作用机制
第三节 低温的分类及实施方法
第四节 复温
第五节 低温对麻醉药物及其他治疗的影响
第49章 体外循环
第一节 体外循环原理和用品
第二节 体外循环中灌注指标及监测
第三节 体外循环中的心脏保护
第50章 控制性低血压
第一节 控制性低血压的生理基础
第二节 控制性低血压常用药物及应用方法
第三节 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
第四节 控制性低血压的管理
第五节 控制性低血压与血液稀释联合应用
第51章 神经外科麻醉
第一节 神经外科麻醉相关生理和病理生理
第二节 神经外科病人的麻醉管理
第三节 围手术期的特殊问题
第四节 特殊神经外科手术麻醉
第五节 神经外科手术后管理
第六节 神经外科病人术后疼痛的治疗
第52章 眼科麻醉
第一节 眼科麻醉的特点
第二节 麻醉选择和常见内眼与外眼手术的麻醉处理
第三节 镇静止痛术在眼科麻醉中的应用
第53章 耳鼻喉科麻醉
第一节 耳鼻喉科麻醉特点
第二节 麻醉前准备和麻醉选择
第三节 耳鼻喉科常见手术的麻醉要点
第54章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的麻醉
第一节 口腔颌面外科麻醉的特殊性
第二节 口腔、颌面外科常见手术的麻醉
第55章 颈、胸壁手术麻醉
第56章 胸内手术麻醉
第一节 开胸手术对机体病理生理的影响
第二节 开胸手术的麻醉处理
第三节 特殊病人手术麻醉处理要点
第57章 心血管手术麻醉
第一节 缩窄性心包炎手术的麻醉
第二节 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麻醉
第三节 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麻醉
第四节 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麻醉
第五节 缺血性心脏病手术的麻醉
第六节 大血管手术的麻醉
第58章 腹部、泌尿科手术麻醉
第一节 腹部外科手术麻醉
第二节 泌尿外科手术麻醉
第59章 妇产科手术麻醉
第一节 妇科麻醉
第二节 产科麻醉
第三节 妊娠病人实施非产科手术的麻醉
第60章 骨科手术麻醉
第一节 骨科麻醉管理特点
第二节 术前对骨科特殊情况的评估
第三节 骨科手术麻醉的选择
第四节 骨科几种特殊手术的麻醉
第五节 骨科手术期间常见并发症
第六节 骨科手术后并发症
第61章 器官移植手术麻醉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心脏移植的麻醉
第三节 肺移植术的麻醉
第四节 肝移植术的麻醉
第五节 肾移植的麻醉
第六节 胰腺、胰岛细胞、胰肾联合移植的麻醉
第62章 战创伤病人的麻醉
第一节 伤情评估与麻醉前处理
第二节 战创伤病人的麻醉
第三节 战创伤病人的麻醉监测
第63章 烧伤病人的麻醉
第一节 麻醉相关的病理生理改变
第二节 烧伤麻醉管理
第64章 意外灾害病人的麻醉
第一节 意外灾害及灾害救治
第二节 意外灾害致伤特点
第三节 意外灾害病人的麻醉
第65章 高原病人的麻醉
第一节 我国高原及其环境特点
第二节 麻醉相关的病理生理改变及高原特发病
第三节 高原地区病人的麻醉
第66章 航海病人的麻醉
第一节 航行中的环境特点及其影响
第二节 船舶航行对人体的影响
第三节 航行中手术病人麻醉方法的选择
第67章 航空病人的麻醉
第一节 航空环境因素对人体影响
第二节 民航客机的医疗急救
第三节 机场空难的急救
第四节 航空医疗后送
第五节 空运后送中伤员的麻醉
第六节 航空医疗后送工作的特点
第68章 门、急诊病人的麻醉
第一节 门诊手术病人的麻醉
第二节 急诊手术病人的麻醉
第69章 特殊检查治疗病人的麻醉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特殊检查病人的麻醉
第三节 特殊治疗病人的麻醉
第70章 小儿麻醉
第一节 小儿解剖生理特点及其与成人的差异
第二节 小儿与成人的药理学差异及常用的麻醉药
第三节 小儿麻醉的有关问题
第四节 麻醉诱导与气管内插管
第五节 部位麻醉
第六节 小儿若干手术的麻醉问题
第71章 老年麻醉
第一节 衰老的生理变化对麻醉的影响
第二节 药效及药代动力学变化
第三节 老年麻醉的危险因素及术前准备
第四节 麻醉方法的选择和管理
第五节 术后早期并发症的防治
第72章 高血压病人的麻醉
第一节 病理生理特点和心血管危险分层
第二节 高血压心血管综合征对麻醉的影响
第三节 抗高血压药与麻醉
第四节 高血压病人的麻醉
第五节 围手术期高血压的处理
第73章 心脏病人行非心脏手术的麻醉
第一节 心脏病人的病理生理
第二节 麻醉的选择与管理
第三节 常见合并心脏病病人手术的麻醉
第74章 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麻醉
第一节 病理生理
第二节 术前的评估
第三节 麻醉前准备及术前用药
第四节 麻醉选择与管理
第五节 麻醉后处理
第75章 睡眠功能紊乱病人的麻醉
第一节 睡眠生理
第二节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病人的麻醉
第三节 术后睡眠功能紊乱
第76章 特殊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麻醉
第一节 顽固性癫痫外科手术治疗的麻醉
第二节 脊髓损伤病人的麻醉
第三节 重症肌无力病人的麻醉
第77章 肝功能障碍病人的麻醉
第一节 常见肝脏疾病的特点
第二节 术前肝功能的评估和术前准备
第三节 麻醉选择
第四节 麻醉和术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78章 肾功能障碍病人的麻醉
第一节 肾、输尿管及肝病等导致的肾功能改变
第二节 术前准备
第三节 麻醉及围手术期的肾保护
第79章 血液病病人的麻醉
第一节 血液系统常见病
第二节 血液病病人麻醉特点
第三节 血液病人手术的麻醉选择及围手术期处理
第四节 常见手术的麻醉
第80章 肥胖病人的麻醉
第一节 肥胖的病理生理
第二节 肥胖病人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第三节 术前评估
第四节 围手术期管理
第81章 糖尿病及胰岛素瘤病人的麻醉
第一节 糖尿病病人手术的麻醉
第二节 胰岛素瘤手术的麻醉
第82章 肾上腺疾病手术病人的麻醉
第一节 肾上腺生理及病理生理特点
第二节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第三节 皮质醇增多症
第四节 肾上腺性征异常症
第五节 嗜铬细胞瘤手术的麻醉
第83章 特殊内分泌疾病病人的麻醉
第一节 垂体腺瘤手术的麻醉
第二节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的临床特征及其麻醉特点
第三节 类癌综合征病人的麻醉
第四节 舒血管肠肽瘤的麻醉特点
第84章 麻醉的危险性及严重并发症
第一节 麻醉的危险性
第二节 呼吸系统并发症
第三节 循环系统并发症
第四节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第五节 内分泌系统并发症
第六节 恶性高热
第七节 药物过敏
第八节 术中知晓
第九节 其他并发症
第85章 手术室和麻醉的安全
第一节 手术室环境管理和医源性污染
第二节 安全用电,防止医源性火灾与电击
第三节 安全配备医疗气体管道设施
第四节 其他意外伤害事故的预防
第五节 加强医务人员素质培养,提高手术麻醉的安全性
第86章 麻醉恢复室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麻醉恢复室人员及场地设施
第三节 管理
第四节 常见并发症
第三篇 临床监测
第87章 全身麻醉深度的判断
第一节 全身麻醉和麻醉深度
第二节 麻醉中意识的监测
第三节 应激反应程度的监测
第88章 治疗药物监测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用血药物浓度测定技术和临床应用
第89章 脑功能监测
第一节 脑功能监测的概念和临床价值
第二节 脑功能监测的临床常用方法
第90章 心血管功能监测
第一节 听诊器
第二节 心电图
第三节 动脉压
第四节 中心静脉压
第五节 左心房压
第六节 肺动脉导管
第七节 心排血量
第八节 超声心动图
第91章 呼吸功能监测
第一节 机械通气时常监测的呼吸参数
第二节 动脉血气分析
第三节 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
第四节 呼出气二氧化碳ETCO2监测
第五节 旁气流通气监测
第六节 呼吸力学监测
第92章 血气监测
第一节 血气监测的目的和方法
第二节 血气监测的内容和意义
第三节 血气监测在麻醉中的应用
第93章 体温监测
第一节 体温调节的生理学
第二节 麻醉及手术对体温的影响
第三节 体温变化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节 体温监测
第五节 围手术期控制体温的方法
第94章 凝血功能监测
第一节 血小板数量及功能监测
第二节 凝血因子及抗凝物质监测
第三节 纤溶系统监测
第95章 内分泌功能检查
第一节 内分泌功能检查的分类
第二节 内分泌功能检查
第96章 胃肠黏膜内pH的监测
第一节 胃肠黏膜内pH的监测原理
第二节 胃肠黏膜内pH监测的临床应用
第97章 肝功能检查
第一节 胆红素、胆汁酸
第二节 蛋白质代谢功能
第三节 酶类测定
第四节 吲哚氰绿排泄试验
第五节 血清Ⅳ型胶原测定
第98章 肾功能检查
第一节 实用肾功能检查项目
第二节 肾功能试验的临床判断
第99章 神经肌肉传导功能检查
第一节 神经刺激的条件
第二节 刺激的方式
第三节 记录肌肉反应的方法
第四篇 麻醉治疗
第100章 呼吸道管理
第一节 托下颌及面罩通气
第二节 气管内插管
第三节 喉罩的应用
第四节 食管气管联合导气管
第五节 环甲膜穿刺及气管切开
第六节 支气管插管
第101章 心肺脑复苏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心脏停搏的病因
第三节 成人心肺复苏的程序和方法
第四节 小儿心肺复苏程序和方法
第五节 脑复苏
第六节 心肺脑复苏病人预后的判断和脑死亡
第102章 新生儿复苏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新生儿窒息及心肺抑制的评估
第三节 复苏的ABC原则
第103章 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 常用的机械通气方式
第二节 机械通气的适应证、禁忌证及常见的并发症
第三节 呼吸机参数的调节
第四节 施行机械通气的几个具体问题
第五节 呼吸机的撤离
第104章 输血及血浆代用品
第一节 血液保护
第二节 输血指征
第三节 去白细胞输血
第四节 血浆代用品
第105章 氧疗及高压氧治疗
第一节 与氧疗有关的生理学上的问题
第二节 氧治疗
第三节 高压氧治疗
第106章 休克的治疗
第一节 治疗原则
第二节 治疗的基本措施
第107章 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第一节 病因和临床特点
第二节 治疗原则和方法
第108章 严重心律失常的治疗
第一节 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
第二节 术前存在的严重心律失常治疗
第三节 术中出现的严重心律失常治疗
第109章 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
第110章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
第一节 病因
第二节 发病机制
第三节 复杂的临床表现——并发症
第四节 治疗
第111章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
第一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及分类
第二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
第三节 缺血性ARF的病理生理及治疗的理论基础
第四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
第112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治疗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第三节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病理生理
第四节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第五节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防治
第六节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预后
第113章 中毒的救治
第一节 中毒的诊疗原则
第二节 食物中毒
第三节 药物中毒
第四节 工农业毒物中毒
第五节 化学战剂中毒
第114章 意外伤害的救治
第一节 溺水
第二节 触电
第三节 中暑
第四节 冻伤
第五节 毒蛇、毒虫咬伤
第115章 核武器损伤的救治
第一节 核武器概述
第二节 核武器损伤特点及防护
第三节 核武器损伤的临床表现及救治
第116章 加强治疗病室
第一节 加强治疗病室的收治对象
第二节 加强治疗病室的分类
第三节 加强治疗病室的组织管理
第117章 疼痛治疗
第一节 疼痛治疗的解剖学基础及生理机制
第二节 疼痛治疗总则
第三节 疼痛治疗
第118章 阿片类药物依赖的治疗
第一节 毒瘾机制
第二节 依赖的诊断
第三节 依赖的治疗
第四节 依赖的预防
第五节 中医药戒毒
|
內容試閱:
|
绪论
第一节 麻醉学面临的新问题一、人口结构的变化二、疾病构成的演变三、医学模式的转变
第二节 高科技促进麻醉学的高速发展
麻醉学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目前已发展成为临床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正在演化为知识结构更完整的“围手术期医学学科”.医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给麻醉学带来新的变化,也提出了新问题,麻醉医师将面对这些变化和问题,肩负起新的任务和责任.
第一节 麻醉学面临的新问题
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使人口结构、疾病的构成和医学模式等方面发生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给麻醉学带来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要求.
一、人口结构的变化
由于医疗卫生和妇幼保健事业的进步,在
人口结构方面出现的变化,首先表现在人的寿命逐年延长和随之而来的老年人口增长.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在原始社会人的寿命不到20岁,旧中国平均寿命为30岁.新中国成立后,据北京人口的生命统计,1950年4个城区的调查显示,平均寿命男性53..88岁、女性为50..82岁;1975年,男性69..46岁、女性71..42岁;1993年,男性72..73岁、女性76..29岁.根据WHO2011年的数据,从全国来看,我国男性平均年龄已达到71岁、女性达到74岁,高龄人群已不仅仅限于发达的大城市了.我国60岁以上人口每年以3%的速率增加.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60岁及60岁以上老年人口
一、高科技的应用二、信息的高速传播三、计算机的普及应用
第三节 麻醉学科的使命
占总人口数的8..59%,65岁以上占5..58%.而据上海市1982年调查,
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1..52%,北京市1987年调查为10..4%.从2011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看,60岁以上人口为1亿7千万,占总人口13..26%,65岁以上人口为1亿1千万,占总人口8..87%.一般认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的7%以上属老年人口型社会.中国老年化的速度已超过发达国家,已进入老年人口型社会.人均寿命的延长和老年人口的增长,使老年医疗保健问题成为当今的世界性问题,老年医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麻醉亦将面临病人年龄越来越高的局面.对此,围手术期安全以及老年危重症的监测治疗等问题更显突出,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探讨.
另一与人口结构有关的变化表现在,随着外科手术的发展进步,年龄越来越小的手术也逐年增加.主要表现在婴幼儿先天性畸形的手术年龄越来越小.据1995年对中国33个心血管外科医疗单位的调查结果,先天性心脏病手术趋向更小的年龄.在某些发达国家已开展了针对胎儿病变的手术,包括施行心脏手术.据英国学者格洛弗的研究认为,大约从13周开始,随着孕期的增长,胎儿的生理反应也开始增强,科学家们发现给子宫内胎儿输血时,肾上腺素和抗疼痛的β内啡肽明显增多,格洛弗等主张在对子宫里的胎儿手术时应该使用镇痛的麻醉药.随着胎儿外科手术的开展,将给临床麻醉提出新的问题和要求.
二、疾病构成的演变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随着寿命的延长,
将会导致就诊病人的疾病谱构成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慢性病的增长,如癌症、冠心病、其他营养代谢性疾病及精神障碍性疾病的病人也会逐年增加,其中主要有:①糖尿病,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模式改变和社会老龄化,在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急剧增长.就北京地区而言,糖尿病已由1980年的1..1%上升到1985年的5..3%.1997年为7%,特别是城区发病率为15..2%.目前已成为国内发达地区主要疾病之一.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是病人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例如糖尿病病人比非糖尿病病人的肾衰竭发生率高17倍、高血压为2倍、高血脂为3倍、冠心病为4倍.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都对麻醉提出了新的问题和要求.②肥胖病,据世界卫生组织肥胖问题工作组的专家警告:“人们变得越来越肥胖,这一世界趋势可能成为人类的一种灾难.该”工作组组长苏格兰营养学家詹姆斯说:肥胖症正以每5年增加一倍的趋势发展,认为“肥胖症是一种需要治疗的慢性病”.另据国内上海市的一项调查报道,单纯性肥胖症成人发生率为12..6%,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儿童发生率为11..35%.其中成年男性为14..7%,女性为10..68%;男孩为14..7%,女孩为7..9%,男性肥胖发生率普遍高于女性.从发生年龄段分析,9~12岁和60~70岁为高发生率年龄段.肥胖可能带来心血管、呼吸、代谢等多系统功能的障碍,严重肥胖病人的手术,亦将给麻醉带来新的挑战.③阿尔茨海默病,是发病于老年期的慢性进行性智力减退和老年性精神障碍.病理改变主要是大脑萎缩和神经细胞退行性变化.据统计,英国65岁以上的老人中严重阿尔茨海默病病人占5..6%,美国近6%,据我国调查在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中占3..75%.病人发病原因,近半数为阿尔茨海默病,近14为脑血管病性痴呆,其余为多种原因的脑部病变所致痴呆.患病者女性多于男性,农村多于城市,随年龄的增高而发病率增加.因此,随着人口老年化,老
年性痴呆亦将在临床麻醉、复苏、急救和危重症临床治疗工作中逐渐增多,需要对本病及其并发症做好综合性治疗和对症处理.此外,某些传染病如艾滋病、结核病仍然会是我们经常要碰到的问题.
从疾病的死亡原因来看,1996年全世界死亡5200万人中,慢性病死亡2400万人,约占总死亡人数的12,其中癌症死亡630万人,冠心病死亡720万人;传染病死亡1730万人中霍乱等传染病死亡390万人,结核病死亡300万人,艾滋病死亡150万人.据北京市调查,建国初期北京人的死亡原因居前列的为传染病、消化系统病、呼吸系统病等感染性疾病,现在感染性疾病死因已退居第10位,而心、脑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占死因的前两位.
这些疾病构成的变化必然反映在临床麻醉、重症监测和疼痛治疗等领域,使麻醉学不断面临新的形势和问题.
三、医学模式的转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模式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从古老的“巫术”发展到近代的医术,直到现代的学术.使医学从单纯的经验医学逐渐过渡到与实验医学、循证医学、社会学相关的综合学科.包括整个基础与临床医学,逐渐发展形成社会生物医学的模式.其中由于对人体解剖生理学的观察研究逐步深入,同时通过细菌学、病理学和药物学的实验研究,对疾病的认识和防治发生了重大变化,使临床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更加科学.其次,在研究方法上,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并重,一方面从宏观到微观的研究逐步细微深入,例如从研究蛋白质、酶、核酸的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分子生物学,进一步发展成为分子生物医学,如分子遗传学、分子细胞学和分子药理学.另一方面,又从微观到宏观方面更加全面综合.从人体、人群、社会、环境包括宇宙的关联,医学发展出心理医学、医学伦理、社会医学等,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医学不仅仅是单一的自然科学,而是与社会学、哲学、人文学密切相关的总和.这是因为个人不能摆脱社会属性,与家
庭、工作、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特别在物质生活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和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精神心理方面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另外,如战争、灾荒、贫穷、饥饿、环境污染等仍然是现代社会的诟病,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1977年美国医学家恩格尔就提出了从生物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三方面综合考察人类健康和疾病的模式,以弥补单纯从生物学角度考虑的缺陷.这种转变对医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而现代麻醉学的发展亦与医学模式的转变紧密相关.乙醚、氧化亚氮等麻醉药物问世,并成功地应用于外科手术,解决了手术病人的痛苦,因而促进了外科学的发展.随着麻醉药物和技术的不断充实改进,从简单的麻醉术,逐步发展形成由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医学生物工程等现代科学技术综合发展的现代麻醉学.通过医学专业的精细分工和多学科的综合,麻醉学已经从外科学中分离出来,并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麻醉学又分支出小儿、老年、神经外科、心胸外科、产科等临床麻醉亚专业学科,同时发展出急救复苏、重症监测治疗和疼痛治疗等新的业务领域.麻醉学在新的医学模式影响下,将在临床麻醉、急救复苏、重症监测治疗、疼痛治疗以及与病人围手术期相关的病理生理、器官功能等领域中起到领导作用,在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第二节 高科技促进麻醉学的高速发展
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信息高速传播的时期,由于不断地进行技术革命,促进了医学科学的进步,而技术革命将以信息技术为先导,大量的科学技术知识得到快速的传播更新,从而促进了麻醉学科的快速发展.
一、高科技的应用
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及其在临床麻醉方面的应用,例如各类电子化或微电脑控制的麻醉机和呼吸器,具备精良的麻醉通气系统、报警系统、精密的麻醉蒸发器、回路中的氧气、麻醉气体、二氧化碳气体监测系统等;许多生理监测仪器的实时使用,如电子血压计、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心电图监测仪、脑电图、脑功能监测仪、肺功能测定仪、血气分析仪、血氧饱和度监测仪、肌松监测仪等,为精确地判断、有效安全地施行麻醉和监测治疗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临床上其他的高科技医疗设备,如CT、磁共振、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TEE经食管B超、内镜、神经刺激仪、功能齐全和型号完整的纤维支气管镜和各种可视喉镜及B超引导下的血管和神经解剖定位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出现,使诊断和治疗处理过程的可视化程度大大提高,令医疗手段更准确而便利.
在医学基础理论研究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充实了麻醉学的理论知识,例如医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免疫学、遗传学、神经生理学、麻醉药理学等学科的进步,为麻醉学提供了许多新概念、新观点和新认识.
临床各学科特别是手术学科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均给临床麻醉提出了新问题和新要求.
二、信息的高速传播
当今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大量的科技信息高速度传播,特别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有人估计最近20余年来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新发表的科技论文、书籍、期刊不计其数.以科技杂志为例,从1665年世界上出版了第一本科技杂志,经过200年到1865年计有科技杂志1000种,1965年突破了10万种.据估计,全世界每一分钟就有一本新书出版,每一分钟就有10篇科学论文发表,一分多钟就有一项发明创造的专利问世.仅以麻醉专业杂志为例,全世界约有50种以上,其中英语20种、德文8种、日文7种、中文10多种,如果再加上全世界和全国每年召开的各种学术会
议论文资料,则可谓浩如烟海、不计其数.新知识的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由Dykes教授提出的“知识半衰期”概念,亦称为“知识废旧率”,认为1900年知识半衰期为30年,到了30年代缩短为20年,60年代缩短为10年,70年代为4年,80年代只有2~4年,目前更短.姑且不论麻醉学的知识半衰期具体缩短年限是否相同,但肯定由于高科技知识的不断涌现,麻醉学知识的半衰期亦在缩短,因而知识更新的周期变化日益加快.以全身麻醉药为例,从研制生产问世到临床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例如从1772年发现N2O到1844年用于牙科经历了72年;1818年发现乙醚,1846年用于外科手术经过了28年;1951年合成氟烷,1956年用于临床共5年,1963年合成恩氟烷安氟醚,1966年用于临床为3年.
三、计算机的普及应用
电子计算机简称计算机或电脑这种具有高速、准确、自动进行数学和逻辑运算、信息收集储存处理和自动化控制的工具,是现代高科技快速发展、信息高速传播的重要标志.由于计算机向小型化发展,微型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在麻醉的医疗、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电子计算机网络,可以快速查询掌握最新的学术信息和科技成果,甚至于在全球范围内可以通过清晰的视频技术进行实时的学术交流、病案会诊和手术操作的合作,实现国内外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第三节 麻醉学科的使命
麻醉学科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已经从医学的边缘走向中心,正在发展成为内容丰富的围手术期医学.这完全是社会文明发展的结果,是人类逐渐加深对生命的认识,更珍惜生命存在的结果.它不仅仅关注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而且更把视角聚集在机体正常功能的维持与保护,使我们在与自然界的共生中生活得更舒适.应该说麻醉学是21世纪生命科学中最深奥、最具挑战性的学科之一.所以,凡是在一个现代化医院中,麻醉学都是最大的平台学科,触须延伸到医院的各个角落,名副其实地成为医院这台庞大机器的原始驱动力和枢纽.医院对麻醉学的期望和投入也同步增长.
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将不断地培养出具有雄厚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的临床操作技术的麻醉医师,才能肩负起这样的历史重任,特别是年轻的医师,将成为21世纪的重要专业人才,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除了树立敬业爱岗的负责精神外,还需要有认知自然现象的良好悟性和深厚的有关学术知识基础,才能迎接新的挑战.
叶铁虎 赵 俊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