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什么人勤劳而不幸福

書城自編碼: 205868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成功/勵志心灵与修养
作者: 成君忆
國際書號(ISBN): 9787510441677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4-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35/26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9.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创作经典
《 创作经典 》

售價:HK$ 140.8
西方殖民帝国的崛起(1492 - 1914)
《 西方殖民帝国的崛起(1492 - 1914) 》

售價:HK$ 96.8
ChatGPT数据分析实践
《 ChatGPT数据分析实践 》

售價:HK$ 108.9
人格分裂手记
《 人格分裂手记 》

售價:HK$ 54.8
并购与重组 : 理念、策略、流程、实战一本通
《 并购与重组 : 理念、策略、流程、实战一本通 》

售價:HK$ 74.8
敦煌画稿:中国古代的绘画与粉本(培文·艺术史)
《 敦煌画稿:中国古代的绘画与粉本(培文·艺术史) 》

售價:HK$ 140.8
分析论文集(分析哲学名著译丛)
《 分析论文集(分析哲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71.5
自主论:何为自主以及何以自主
《 自主论:何为自主以及何以自主 》

售價:HK$ 107.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52.5
《不要让现在的心态毁了将来的自己(感动千万心灵的暖心励志之作。》
+

HK$ 57.0
《不抱怨,靠自己》
+

HK$ 73.6
《战国,竞争力时代的慷慨悲歌》
+

HK$ 86.9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最新白金升级版)(一本人人可》
+

HK$ 73.8
《谈修养(心灵的透澈,与忍耐无关,唯修养可拨开一切云雾——谈修》
+

HK$ 73.8
《我在路上遇到唐僧(““水煮派一代宗师””成君忆新作 焦虑时代》
編輯推薦:
谁成就了“穷忙族”?
为什么财富总被透支?
为什么国家富有了,你却总是疲倦、沮丧?
为什么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却拼成了“孤家寡人”?
结合成君忆在本书中提出的对当前社会实际的阐述,你会找到隐藏在各种社会现象之下的幸福与不幸的根源所在,以便你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內容簡介:
本书是一本解读国民不幸福的原因及对策的心理学书籍。从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幸福”展开,分析了当今中国人勤奋努力却缺少幸福感甚至感受不到幸福的各种原因,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加以阐述,告诉人们如何去看待幸福,又如何去找寻自己的幸福感,从而树立正确的幸福观。阅读本书,读者朋友能够对幸福有新的认识和感知,从而在勤劳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幸福。
關於作者:
成君忆
自1992年从业于管理咨询,被誉为管理学界的文学派和文化学派。2003年出版成名作《水煮三国》,开创了管理文学的写作流派。此后陆续有《渔夫与管理学》、《孙悟空是个好员工》、《爱情经济学》和《在梁山公司野蛮成长》等一系列具有成氏风格的管理文学著作问世,奠定了他在管理学界的江湖地位。另有译著《老人与海》、《峰与谷》、《一分钟经理人的第四个诀窍》,亦是颇得读者们好评。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
目錄
第一章 苦干、死干、硬干,干成了“穷忙族”
 1.“穷忙族”就是比“月光族”更穷,比“劳模”更忙
 2.竞争激烈是一些人成为“穷忙族”的原因
 3.为什么有那么多“日理万机”却“钱途”无望的人?
 4.错把固执当坚持:“穷忙族”摆脱不了苦干命运的要素
 5.方向和距离:走向成功的永恒路标
第二章 房奴、车奴、卡奴,青春被严重透支
 1.“老丈母娘经济”促生的房奴群体
 2.前怕涨,后怕跌,买一套房子会增加多少烦恼?
 3.汽车时代降临,车奴潮流来袭
 4.卡奴阶层,白领一族变工资“白领”
第三章 孩奴、学奴、婚奴,变成了“命运奴”
 1.为了孩子的未来考虑,你甘心沦为孩奴吗?
 2.为什么要把60%的家庭收入都用在孩子身上?
 3.为什么养活孩子、教育孩子,最后还宁愿被“啃老”?
 4.左手面子右手面包,孩子出国留学到底为哪般?
 5.要想获得幸福的婚姻,就必须将婚姻坚持到底吗?
 6.已婚青年与单身贵族相比谁更幸福?
 7.精打细算,彻底摆脱成为婚姻奴隶的命运
第四章 人口、户口、瓶口,大国的“三口”效应
 1.黄金周,你看到的为什么是人流而不是风景?
 2.人口红利为什么也会变成人口负利?
 3.人口13亿基数成双刃剑,资源政策何去何从?
 4.人口数量的合理化有何优势?
 5.户口是身份的象征,也是权利的标记
 6.计划生育政策:时代赋予中国的桥梁
第五章 PPI、CPI、GDP,流失了你的幸福感
 1.通胀压力究竟如何影响居民的幸福感?
 2.CPI与人们的幸福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3.宏观经济调控若不给力,居民心头寒意浓
 4.为什么国家富强了,居民却并没有感觉到相应的幸福?
 5.工作没安全感,生活就没幸福感
第六章 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拼成了“孤胆英雄”
 1.为什么古代的皇帝都自称“孤家寡人”?
 2.自负之下,圣主乾隆有多圣明?
 3.时刻谨记,自信和自负只在一念之间
 4.戒除自卑心理,生活才可以更美好
 5.传统文化:国人对幸福诉求的契合点
 6.历史红尘在目,国人应坚守传统文化
第七章 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观观”相护
 1.谁都知道金钱不等于幸福,但人们总是走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
 2.杞人忧天似的远虑导致的是对养老的过度忧虑
 3.中国人为什么只懂得勤劳工作,却不懂得休闲?
 4.单纯地追求金钱并不能带来预期的幸福
第八章 封建、迷信、无信仰,降低了生活质量
 1.封建思想流失了你的幸福感
 2.为什么有人根本不信命,还是会跑去算命?
 3.为什么那些走在理想道路上的人最幸福?
 4.知足者常乐,常乐者知足
 5.放下不存在的精神包袱,享受世间的幸福快乐
內容試閱
连载一 “穷忙族”就是比“月光族”更穷,比“劳模”更忙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崛起,一些新词汇也应运而生,如“月光族”“穷忙族”。众所周知,“月光族”是指每个月的收入仅可以维持基本开销的年轻一代。他们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时代,有着与父辈不同的消费观念,为了追逐时尚,他们基本上是赚多少花多少,生活过得都不算差。与“月光族”相比,“穷忙族”就包含了更多的无奈。虽说“月光族”把每个月赚的钱都花光了,但至少他们享受了生活,也算是乐得其所。而“穷忙族”就不同了,他们每天忙得焦头烂额,手边有着永远都做不完的事,几乎没有任何休假和娱乐,可是赚的钱却没有明显地增多,成年累月地生活在压力之中,根本没有心思享受生活,所以说他们不如“月光族”。
可以说,“穷忙族”的每一天都是忙碌的,他们拼命地工作,却仍然无法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甚至不能摆脱最低水准的生活,他们就像一个高速运转的陀螺,比公认的劳模更忙、更累,可除了无尽的焦虑之外,没有得到别的可以值得称颂的收获。“穷忙族”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不仅出现在人口众多的中国,在日本、韩国等国家及中国台湾等地区早已“蔚然成风”。这样看来,能够成为“穷忙族”,好像是一件比较前卫的事情。不过话说回来,“穷忙族”的源头并不是日本或者中国台湾,而是从欧洲传到日本,再由日本传到韩国、中国。根据资料显示,美国有500万人过着“辛勤工作却朝不保夕”的生活;在德国,“穷忙族”人数超过100万;在日本,人数超过1500万。
其实,只要稍微留心观察一下我们眼前的生活,就不难发现,“穷忙族”随处可见。而时至今日,“穷忙族”的队伍越来越壮大,这个词所涵盖的范围也随之扩展了。如今,“穷忙族”已经不单指那些因赚的钱少而穷忙活的人,还指那些净资产很少甚至为零的人,有时甚至连月收入近万的办公室白领也包括进去了,越来越多的人在抱怨自己是“穷忙族”的一员了。
马明哲曾是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他拿着大学期间通过的思科网络工程师CCNA、CCNP、CCIE认证书,很快就成功应聘到一家沿海城市的网络公司,公司给出的薪水非常诱人。为此,班里的很多同学都很羡慕他,班主任也将他当成楷模四处宣传。在大家的心目中,他是个标准的IT精英,只要在电脑里随意输入一些指令,就可以破译很多文件,轻轻松松就能把工作做好。可是,等他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出人意料的是,曾经踌躇满志的他竟然在班级的群里大吐苦水。原来,工作几乎占据了他所有的时间,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甚至节假日也很少休息,每天忙到大半夜才能回去。这样一来,第二天的工作状态就很糟糕,为此他感到非常苦恼。
除此之外,沿海城市的房价和物价都很高,虽然他拼命工作,但工资也涨不了多少,生活也过得一般。他偶尔也会犒劳一下自己,比如吃顿大餐等,可他还要买必需的服装鞋帽、各种软件等,开销也相当大。看了他在群里发的牢骚以后,班里的同学将他归为“月光族”,可他却坚持说自己是“穷忙族”。因为他觉得“月光族”的工资虽说也不多,但却没有“穷忙族”忙,而且“月光族”也很舍得花钱,懂得享受生活,但“穷忙族”却根本没时间和精力享受生活。对于马明哲的说法,群里的很多同学都表示赞同。

“穷忙族”的时间基本上都用在处理眼前的事情上,如果几件事情同时要处理,中间还有可能被打断,导致事情没有做完,为以后的忙碌埋下了伏笔,而当再次回过头来处理这些未完的事情时,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工作效率高的人在工作前不会像“穷忙族”那样杂乱无章,而是能分清工作的轻重缓急,对工作进行合理地分配,从而节约了大量的时间,让自己倍感轻松。因此可以说,不能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是“穷忙族”最典型的特征之一。
其实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穷忙族”来说,当抱怨自己为什么总比别人忙,而取得的成绩却不如别人时,不如进行自我反思,从自身方面找原因。当进行仔细分析后你会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没有合理安排时间。为此,要想摆脱“穷忙族”的头衔,人们非常有必要对时间进行合理规划,让时间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样的话,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会让自身的幸福感得到增强。不然,成为“穷忙族”不说,自身还会背负令人不悦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这种压力也会成为自身幸福感的阻力。
连载二 为什么有那么多“日理万机”却“钱途”无望的人?
如今,社会日新月异,职场竞争也很激烈,对于很多身在职场的朋友来说,忙碌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然而,有的人忙得充实,有的人却忙得很疲惫。也许是为了养家糊口,也许只是已经习惯了忙碌。而“穷忙族”最典型的特点就是不会合理分配工作,只是一味地忙碌。他们每一天都忙得不可开交,忘我地埋首在工作中,却从来不去考虑为什么这么忙却看不到成效,也看不到希望。
泰戈尔曾经说过一段话:“未被占据的空间和未被占据的时间具有最高的价值。一个富翁的财富并不表现在他那堆满货物的仓库和一本万利的经营上,而是在于他能够买下广大空间来布置庭院和花园,能够留给自己大量的时间,让心灵拥有开阔的空间。只有这样,才会有自由的思想。反之,一旦人的心灵空间完全被日常生活的忧虑和身体的痛苦占据,那么他就很难拥有自由自在的思想了。”
很多时候,“穷忙族”的一个最显著特征就是异常“迷茫”,而这也是非常致命的“内伤”,它会让一个人对生活迅速失去信心,严重者甚至会变得极度绝望。如此一来,这个人心里就会觉得,无论他工作如何努力,无论做什么事,最终的结果都是失败。久而久之,这个人内心深处就会感觉自己已经无法掌控外界整个局面,同时也会丧失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决心,以及奋发的斗志。而一个人一旦丧失了斗志,就意味着他可能会放弃一切,成为一个自暴自弃、自甘堕落的人。
其实,上帝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它让每人每天都拥有24个小时的时间,但是,每个人自由使用这些时间的方式却各不相同。很多时候,人们习惯把拥有很多空闲时间的人称为闲人,而将那些没有自由时间的人称为忙人。可以说,忙人中也有很多穷人,有些人则是穷人中的忙人,这群人可以说是真正的“穷忙族”。他们为了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不惜每天起早贪黑去工作,虽然他们非常勤奋但终生忙碌却无缘成为富人;而富人中也有些忙人,虽然他们家财万贯,但却不甘于满足现状,仍然为了赚更多的钱而拼命地工作。其中的一些人甚至像穷人一样省吃俭用,过着和穷人一样的日子,因为他们视积累财富为人生的最大乐趣。
很多时候,现实中确实存在“越忙越穷,越穷越忙”的恶性循环现象。许多都市中的高薪白领不幸变成“穷忙族”,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盲目追求虚荣而导致每月积蓄透支有关。有调查显示,近年来,上海白领的薪资水平整体上呈现出高速上升的态势,但其中有超过70%的高薪白领在个人投资理财、银行储蓄、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投入却呈大幅下降趋势。相反,他们在个人购物、休闲娱乐等其他消费方面的支出却高得惊人,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上升态势。因此对于这些高薪的“穷忙族”而言,有效控制住自身购买欲望的关键是进行理智且健康的消费,适度提高生活质量,而不是盲目虚荣的消费。
正是由于穷和忙这两个因素,使“穷忙族”和富人之间的差距被越拉越大。富人可以拥有充裕的时间去吸收新知识,获取丰富的专业能力,并懂得运用多渠道投资,财富积累会明显加快很多。而“穷忙族”大多忙于处理日常事务性的工作,付出很难和回报成正比。他们为了养家糊口,一个人甚至要兼好几份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去“充电”学习,最终演变成为恶性循环。“穷忙族”之所以穷和忙,原因非常多,但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共同点,那就是对自身未来缺少必要的规划。一旦公司发展战略转变、家庭生活发生变故、自身素质或能力不能及时适应外部环境等情况发生,就会经常被弄得措手不及。
连载三 “老丈母娘经济”促生的房奴群体
在当前的经济学界有一个比较调侃的说法,称中国的经济为“老丈母娘经济”。抛开经济学领域的诸多观点和联系不谈,我们不得不承认,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链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购房者中大部分人都是因为结婚才必须要一套自己的房子。因为这是老丈母娘的要求,即:“没有房子就娶我女儿,想都别想!”于是,广大青年男女开始了他们的购房生涯,而这些老丈母娘为了达成所愿,大多也要搭上自己的“棺材本”。因此,老丈母娘促进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火热发展,甚至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都“有所贡献”。而作为购房的当事人,在买房过程中是否真正得到了自己所期待的幸福,同时也成为了一个值得探寻的问题。
就目前来讲,虽然我国传统文化已经被西方文化冲击得支离破碎,但是大多老一辈人还是没有完成思想转变,而且他们对于年轻人的选择还具有一定的左右能力。于是,“有房子才能结婚”就成为了一种社会主流,包括城市中已经有房的家庭在内,为新婚夫妇添置一套新房成了结婚的必要条件。其中,虽然双方老人也会为此竭尽全力,但是在购房中“灾难”最深重的还是当事人。因为漫长无期的房贷会成为一把无形的枷锁,始终压在购房者的肩头。与此同时,购房之后的“月供”也会成为一笔不小的开销,这也让那些月收入过万,原本应该生活轻松快乐的白领一族不得不精打细算,长年累月地过着谨小慎微的日子。
一项来自《中国社会科学报》的数据显示,在清朝乾隆元年(1622年),也就是清朝最繁盛的时期,北京核心地区新帘子胡同(位于长安街南,二环以里),其四间瓦房(相当于今天的联排别墅)的售价只有白银70两。而当时一名仆役的月收入就有6两白银,也就是说,当时一名低收入的清朝人只要一年的收入就可以轻松解决住房问题。而造成古今住房问题对比如此悬殊的关键,是人口密度的不同。在当时,我国人口的总数不过4475万,而且当时全国的土地面积超过1300万平方公里,再加上全国人口又主要聚集在长江中下游的苏锡常地区,在京城的人口其实并不多,所以房价很低。这也是当时大户人家都是亭台楼榭的庄园居所,中产阶层至少也是四合院居所,而低收入人群也可以居住在“联排公寓”中的原因。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今天中国的人口剧增,但是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太多的人群涌进了北京。据北京市交通网络检测中心表示,目前北京市每天的客流量平均保持在600万人左右,节假日可以增加到近千万人,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甚至激增到了2000万人次以上。也就是说,如今北京市一天的客流量,最高值就已经达到了当时全国人口总数的一半。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开始了人口分流政策,我国一线城市的人口也开始有计划地向二、三线城市移动,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房价合理化,还需要人口分布的最大化和最终合理化,当然首先是人们对此有一个充分的思想认识。
由于中国属于典型的农耕社会文化,“居有定所”是人们固有的生活观念,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则是以游牧(主要是海洋游牧)文化为主。当这两种文化冲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在经济和物质上接受了他们,却在思想和文化上与其脱节,这就造成了幸福感的流失。而我们的民族又是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实践积累的,在目前阶段还不可能被完全吞噬,这也就注定了我国人民幸福指数将大打折扣。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人们可以把车子停在郊外,然后把自己的家安在一辆大巴汽车上,而在我们国内,这样的事情还属于天方夜谭。
作为新世纪的年轻人,在思想文化上和国际接轨已经不是新鲜事,但是在购房这件事上,由于受到家中老人的制约(比如为自己女儿考虑的丈母娘),大多数人还是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在整个购房行为中,老丈母娘居然成了最积极的推动者。所以对于这些人来说,因为要完成长时间的房贷偿还,女方与其说是嫁给了自己的丈夫,不如说是嫁给了一套房子;男方与其说是娶了自己的妻子,不如说是娶了一套房子。到头来,发现自己辛辛苦苦数十年,得到的居然只有一套房子,而幸福感则早已不知去向。
连载四 前怕涨,后怕跌,买一套房子会增加多少烦恼?
如果说结婚生子是传统意义上中国人的人生大事,那么买房子就成了现代人的人生大事。目前,我国社会距离富裕国家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真正能够像普通人在商场购物那样购买房子的家庭,只是极少数人。所以对于大多数购房者来说,购房都是一件大事,消费者一旦将购房行为付诸实践,都会立即陷入无数麻烦之中,甚至让自己陷入困境。
众所周知,买房子的人怕房子涨价,但是等到买了房子之后,又希望房子能够涨价。但无论房价是涨是跌,都不会受到消费者的主观意识的支配,而且通常情况下,都是适得其反,就像股票一样,买之前一直在上涨,可一旦买入就会下跌。对于一位想要购房的消费者来说,痛苦几乎从决定购房的那一刻就开始产生,首先是看到房价上涨的忧虑,主要是针对那些准备买房的人来说,按照“买涨不买跌”的传统市场规律,消费者往往会在房价上涨的时候选择购房。但观望同样会是每个人所必然经历的阶段,每当看到房价上涨,消费者都会懊悔自己没有早点下手,然后说服自己再等等,如果房价继续上涨,就继续懊悔;同理,如果房价下跌,消费者也会说服自己再等等;如果继续下跌,消费者也会继续说服自己房价还会再跌,甚至大跌特跌,直到崩盘。
天津的高宏宇是一家技术公司的研发总监,年收入可以达到20万元人民币以上。而此时的他已经进入适婚年龄,虽然有一部分存款,但是想要一次性完成购房,还是有很大压力。所以在决定购房后,他开始每天关注房市,直到把自己弄成了一个房市通。上周末,已经成为常客的高宏宇再一次去了离家最近的售楼处,结果发现他始终关注的一个楼盘价格比上周又涨了0.7%。按照比例折算,如果购买这套房产,他比上周要多支付2万元左右。据高宏宇介绍,他当时就陷入了焦虑之中,后悔自己没有在上周下手,然后开始考虑马上完成购房行为。但是片刻之后,高宏宇又冷静了下来,进入了下一个“等等看”的循环,而这样的事情,已经在他身上不知发生了多少次。
相关专家提示,抄底价格购房虽然无可厚非,但并不适宜同时关注多方信息,尤其是不能同时关注多处房产。购房者应该首先考虑自己的经济情况和实际需要,选择好一处对于自己来说性价比最高的房产,然后在确定购买某处房产之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关注。这样层层关注,有利于购房者进一步理清自己的思路,不至于在犹豫不决中久久受到煎熬。比起看到房价上涨的懊悔,已经购买房屋的人看到房子降价,同样会感到焦虑。因为目前大部分消费者都是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买房,一旦房价下跌,就意味着他们的资产会在无形中缩水,而且是未支付完成的资产缩水。面对种种情况,购房者只能静下心来,把房子看成单纯的居所,而不是看成是一种商品,否则一旦过度关注,必定会影响生活质量。
连载五 卡奴阶层,白领一族变工资“白领”
卡奴,顾名思义,就是长期背负信用卡债务的消费者。之所以成为卡奴,是因为消费者在不断养成的消费习惯中,欠下的债务已经越来越多。还有一些自以为很聪明的消费者“以卡养卡”,殊不知,消费者手中的信用卡越多,需要支付的利息也就越大,直到有一天发现自己欠下的债务已经变成无底洞,其数额已经足够购买一件梦寐以求的大额商品时,才心有不甘地走上漫漫还款路。和房贷、车贷等大额贷款不同,信用卡这种以“信用”为抵押的贷款方式通常数额较小,同时也不限制消费者购买何种商品,甚至推出一些刺激消费的活动,目的就是要将消费者引入习惯性消费中,并谋求贷款利息收益。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的城市中出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穿着时髦的衣服,甚至引领着时尚风潮,看上去光艳无比,实际的收入也并不低。但是,这些人的生活压力却也不是一般的大,因为他们的时尚生活模式使他们经常去购买时尚用品,所以在他们疯狂刷卡消费的背后,是被各种债务逼迫得筋疲力尽的身影。有过使用信用卡经历的消费者都知道,信用卡透支除了还款之外,绝不是只需要偿还利息那么简单,而是在此基础上还有违约金、循环利息(俗称“利滚利”)和手续费等支出。也就是说,一个消费者如果失去了偿还相关债务的能力,又无法借助外力偿还的话,就将会永远失去偿还的能力,从而导致个人破产。如此看来,看似风光的白领每月领到的工资都要立即偿还各种债务,然后再从各种借债开始新的一个月的生活,白领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工资“白领”。
如果探寻根源的话,卡奴一词最早见于台湾地区,定义是失去偿还信用卡欠款能力的银行用户。由于银行之间的激烈竞争和政府较为宽松的信贷政策,台湾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工薪阶层因为透支信用卡而沦为卡奴。据台湾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9月底,中国台湾地区的卡奴已经达到70万人,并且以每月4万人的速度持续增加,每个月因为沦为卡奴而家破人亡的案例也超过30起。与此同时,由于借款人确实失去了偿还债务的能力,放贷银行也蒙受了重大损失。据相关数据显示,台湾地区银行的放贷数额已经超过了22亿美元。为此,有台湾媒体评论人指出,卡奴已经成为台湾社会三大顽疾之一。
在中国大陆,由于传统消费观念依然强势,信用卡消费并没有被人们大范围使用,尤其是习惯了吃苦耐劳的中老年消费者,往往根本不知道信用卡为何物。再加上政府强大的管控力度,信用卡消费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尚比较健康。但是对于那些思想前卫的年轻人(主要也是白领阶层)来说,使用信用卡消费不仅是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了一种时尚。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主要的国际性都市,信用卡使用情况尤为泛滥。在一项北京民政部门的调查中显示,3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每月的工资入不敷出,因此必须采用透支信用卡的方式进行消费。而那些真正因为临时需要用钱,采用信用卡透支方式“救急”,并且在事后及时还上贷款的用户,则只占相当小的一部分。
经常刷卡消费的朋友会有这种体验:和现金消费不同,刷卡这种纯数字信息的消费方式,往往容易让人们对消费额失去掌控,从而更加挥霍。与此同时,因为中国多为独生子女,很多年轻人即使进入工作阶段,成为了世人瞩目的白领一族,他们在心理上还是会存在一种对家庭的习惯性依赖。因此,在进行信用卡透支的时候,这些消费者实际上并不是很担心自己的偿还能力,而是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向父母求援,实际上相当于将自己超出收入的支出消费部分和相应利息转嫁给了父母,严重者甚至会导致父母也跟着破产。
连载六 为了孩子的未来考虑,你甘心沦为孩奴吗?
每个人的肩膀都是用来承担责任的,很多新生代的青年在父母的帮助下较为轻松地完成购房行为,本想可以轻轻松松享受人生了,这时却愕然发现事情完全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因为自己很快就要为人父母了。被父母帮助是父母承担责任,而为自己的孩子付出,就成了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因为完全没做父母的经验,很多年轻人在拥有自己的孩子时首先表现出来的不是惊喜,而是莫名的恐慌,被称为生育前心理综合征。这种负面心理的产生,当然也是基于对孩子将来的种种考虑,以及自己是否会因为孩子而付出太多。为了避免这种恐慌,很多人对生育孩子的问题采取了回避心理,一拖再拖,有的甚至还会甘心做“丁克”。从社会学角度来讲,这应该是关于生育孩子最严重的问题,因为这些人虽然不会沦为孩奴,但这不仅违背了基本的社会常理,同时也会在将来的生活中遭遇更多的麻烦和困扰。
作为父母,只要孩子一出生,我们就必须要为他们的吃、穿、住、行全面考虑和负责,等到上学的年龄又忙着为其寻找学校,升学阶段更是会忙得焦头烂额。孩子毕业了,还担心他们的工作问题,工作后,又开始关注他们的婚恋问题。等到他们终于结婚了,我们也会像现在自己的父母那样,盼望着自己可以早点见到自己的孙子和孙女。这种完全以孩子为生活中心的传统,始终贯穿着我们的社会和民族。但是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由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丢失,使孩子的教育问题到了青黄不接的阶段,一方面我们既希望他们尊师重道,听自己的话;另一方面又希望他们个性独立,在社会竞争中取得优秀的成绩。
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很多人做了父母之后,竭尽全力为孩子奉献一切,但与此同时也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有些父母甚至会为孩子不争气而出现体罚和打骂的情况。这样一来,却发现自己虽然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却并没有得到孩子的尊重,更不用说得到孩子的喜爱了。这对于那些从来不对做事方法和自我认知进行思考的人,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为此,身为父母首先应该具有一种学习意识—孩子的成长需要学习,成为真正优秀的父母同样需要学习。事实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成功完成子女教育的父母讲授自己的经验,虽然我们要做到因人而异,不可能照搬套用别人的方法,但是只要细心学习,多看多听一些成功方法和理念,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应该会有启发作用的。
除了要为孩子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外,金钱方面的花费同样困扰着为人父母者。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他们为自己消费时可能相对比较保守,但是在为子女进行消费时,却总是要大方得多。很多商家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不断针对亲子市场开发产品,这就导致父母可以为孩子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直到为人父母者无力承担。不过,相对于各种娱乐性消费,父母更热衷于为孩子报学各种培训班,在“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口号引导下,很多父母在承认了这个口号的同时,也不假思索地为孩子报班埋单。结果发现孩子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除了繁重的课业,还有钢琴、绘画、英语等,最终导致“你学我也学”,竞争也逐渐步入一个恶性循环。浪费了家长的时间和金钱不说,也搭上了孩子的幸福,最终获利的还是那些商家。
广州儿童教育心理专家欧伟在其著作中指出,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家长必须进行一个系统的规划,并且以调动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为前提,不要单方面地使用强压灌输。比如,父母如果想让孩子成为一个艺术家,那么就要尽量为其创造接触艺术的环境和范围,各种艺术演出、艺术展出、博物馆、艺术馆、美术展、美术馆,以及各种艺术作品等,完全可以填满孩子的课余时间。这种既轻松又省钱的方法,既可以增加孩子的艺术修养,也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对于学习方面的沟通也有促进作用。如果父母能够顺利培养出孩子的相关兴趣,让其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对孩子的期许,则会使孩子的学习掌握程度更加理想。等到孩子的学习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孩子也就有了主动寻求帮助和交流的欲望,父母再为其安排师资,事情会顺利和轻松得多。
连载七 已婚青年与单身贵族相比谁更幸福?
如果别人向你问道:“你幸福吗?”你的回答无非只有三种:“幸福”“不幸福”“还可以”。而如果问:“你认为已婚青年与单身贵族相比谁更幸福?”可能你就会思考一番了。思考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单身与结婚各有利弊,但是一定要进行选择的话,那就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如今在电视的银幕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关于大龄剩男剩女的故事,情节无非是那些剩男找不到白富美,剩女找不到高富帅的故事,之所以这些电视剧会备受大家的追捧,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这些题材都深刻地反映了当今社会关于单身与结婚的问题。
王丽是一个性格十分怪异,脾气不定,不喜欢和人打交道的人。对于自己的这种性格,王丽认为这与她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有关系。她心想:“既然自己无法改变,那就只能让周围的人多包容一些了。”就是这样一个性格怪异的女孩,却与一位性格老实、体贴的男人相遇了,并且很快就坠入了爱河、领证、结婚,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婚后,周围的人都羡慕王丽找到了一个好的归宿,王丽也很知足地说:“我老公对我非常好,无论平时我怎样发脾气,他都会谦让我。”然而,恋爱与婚姻是不同的,理想与现实总是背道而驰的。两年后,王丽与老公竟然离婚了,离婚的理由是:王丽的老公无法忍受她阴晴不定的性格,所以主动提出离婚。
对于这样的结局,有人说,当初如果王丽选择单身,会比现在幸福;也有人说,王丽没有经营好自己的婚姻。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类似于王丽的例子。例如,有些女生公主病非常严重,让周围的人无法忍受;有些女生是典型的白富美,所以态度会有些傲慢;有些女生是女强人,对男生的要求会过高。当然,还有像王丽那样性格多变的人……
如果说女生在单身与结婚之间非常纠结,那么,男生就能坚定而正确地做出选择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据调查显示,现在社会中大龄男生的数量正在呈上升趋势,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房价过高,工作压力过大,还有外面的诱惑过多,很多人用情不够专一等。这些原因足够成为大龄男生选择单身的理由。
对于单身而言,表面上看起来非常自由,无拘无束,却也需要家庭作为强大的后盾,生活才会有滋有味。而对于结婚而言,表面上看是找到了归宿,实际上,婚后的生活更需要用心去经营。
婚姻并不是爱情的坟墓,也不是幸福的天堂,而是人生的一个过程。就像是有一盆有杂质的水,如果你用搅拌器来回搅动,那么水底的杂质就会浮出水面,人们会误以为这盆水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然而,时间久了,你会发现杂质还是会沉淀下去,似乎又回到了最初的状态。婚姻也是如此,在热闹的婚礼现场上,有家人、朋友们的祝福,你会误以为你的人生发生了改变,而实际上,美好而浪漫的婚礼只有一天的期限。由于人们的性格没有发生变化,婚后的生活还是会回到最初的状态。就像上述故事中的王丽一样,她本身的性格多变并没有因为结婚而改变。所以,想要在婚姻这条大道上行走,单方面指望对方的包容和宽恕是行不通的。
单身与结婚永远都是一个值得人们争论的问题。当你还在高呼“单身万岁”的时候,是否会发自内心地羡慕那些有着美满家庭的人?其实,单身也好,结婚也罢,都有各自的利弊。如果你能够改变自己,成为一个幸福的未婚者,相信在婚姻生活中也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幸福的已婚者。
连载八 人口红利为什么也会变成人口负利?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人口较多,然后因为种种原因导致整体国民的出生率大幅降低。在这个过程中,因为社会主体(青壮年)对上可以和几个兄弟姐妹共同赡养老人,对下只需要抚养一个甚至不抚养孩子,从而出现大量的优质劳动力,使整个社会的生产力相对较高,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拥有了一个较为坚实和良好的基础。中国经济在近年来得以飞速发展,庞大的社会劳动力资源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至于“人口负利”则恰恰相反,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的社会主体成为失去劳动力的老年人,而变为纯粹的消费人群。但是随之成为社会主体的子女,却比他们还要少—通常是一对夫妇要养4位老人(独生子女家庭必然要面临的问题),同时还要抚养下面的孩子。
人口负利最明显的一个标志,就是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就目前来讲,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包括亚洲的日本和韩国,人口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都已经开始出台了一些鼓励生育的政策。而中国2012年最新一次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人口增长速度非常缓慢,而老龄化趋势却愈发严重。从这次人口普查结果中可以看到,中国人口红利的优势最多还能维持15年。如果我们不作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在经济学领域,谈到人口红利问题时经常可以看到如下3个案例。案例一:6个大人围坐在一起供养一名婴儿(包括婴儿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这个案例想要表达的信息就是人口红利阶段,一个家庭中纯粹的消费者只有孩子,其余的人都可以创造价值,但是孩子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已经进入了创造价值的最后阶段。也就是说,他们很快也会成为纯粹的消费者,7个人组成的大家庭的重担都将落在年轻夫妇身上;案例二:父母为孩子准备了巨大的书包,累得孩子满头大汗。寓意着父母已经意识到将来的人口负利问题,孩子在数量上的减少只能在质量上“找回来”;案例三:曾经的婴儿长大了,而他面临的问题就是同时赡养6位老人,如果是以新组建家庭形式进行,就是一对年轻夫妻最多的时候需同时赡养12位老人,一般也得至少同时赡养4位老人。
进入现代化社会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科技的发展,人类的平均寿命也有了大幅提高。对于社会文明进程来讲,这当然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是如果相关配套的供养链条出现断裂,在国家的人口负利时代真正到来之时,将出现大量的悲剧事件。比如,已经面临人口负利困境的日本,在一些边远山区常常可以见到清一色的老人聚集区,他们多是失去了生存能力的人。在这样的聚集区,基本上看不到新生儿的降生,而只能见到老人一个接一个死去,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生存氛围,都给了人们很大的压力。这种人口发展的负面影响将是持续性的。比如在韩国,社会进入人口负利时代后,国家出台了很多刺激生育的政策,但是由于“少生优生”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即便国家放开了政策,并且出台了鼓励性政策,韩国社会的人口出生率还是增长缓慢。
与此同时,人口负利也会导致社会整体的产能过剩和生产模式单一。以下述人口负利现象为例:张小山家中有兄弟6人,他排行老三,村里人都称呼他小三,小山的名字还是在上学之后老师根据谐音给取的。虽然家中兄弟多,劳动力充足,但是由于可从事的生产劳动有限,张小山一家还是过着非常穷苦的日子。因此,张小山认为孩子多就要受苦受难,于是在完婚后只要了一个孩子,而他的兄弟也同样如此。改革开放之后,城里的打工机会增多,张小山兄弟六人都跑到城里打工,从最底层的工作开始,历经了千辛万苦,终于合资开办了一家运输公司,张小山兄弟六人的收入也开始翻倍增加。再后来,张小山兄弟六人开始考虑退休,并且让家里的孩子继承家族产业。但是,此时运输公司的利润已经非常微薄,孩子们的收入也有限,张小山等兄弟六人考虑将部分产业卖掉。然而,这个时候劳动力已经开始锐减,而且绝大多数家庭都有自己的产业,一些家庭变卖产业的想法比他们还要早。于是,人才市场供过于求的场面出现了,大量企业和单位出现了用人荒,即使支付再高的报酬,也无法扭转人口负利的被动局面。
连载九 户口是身份的象征,也是权利的标记
不论是谁,在出生之后都会有一个身份,而这个身份的法律证明就是我们的户籍。不过户籍究竟是什么,也许认真考虑过的人并不多。在很多的人眼中,户籍就是一张身份证卡片,除了新近办理的时候,平时很少看上一眼。其实,关于户籍的名堂有很多,比如在建国之初,户籍只是一份简单的身份记录。公民可以拿着它在国内到处跑,随便在哪里都可以安家。到了1958年户籍制度改革后,户籍就具有了居住限定,户籍的调动需要到有关部门申请并备案。1963年,户籍又有了新的含义,即意味着不同的分配标准。不过,由于当时的人们都比较具有奉献精神,实际上并没有太多的人关注自己的户籍问题;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经济增长呈正比例增长,户籍因为对分配有影响也就被人们重新重视起来。
从法律角度来讲,户籍的产生是人自然地与社会“签订”契约,是一种承担义务和享受权利的综合协约形式。每个人都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去审视自己的行为,然后才能真正了解到户籍的深刻内涵,才能够使自己得到自由,得到发展和成功。近年来,中国在户籍制度方面已经逐渐放宽了对职业、教育、居住(暂居地)方面的限制,人们在大城市中工作生活也逐渐方便起来。虽然经济发展带来了社会新变革和新事物,但在初级阶段也只能暂且依靠户籍制度来限定,比如居住(永久)、出行(购车)和社保等方面。这就不可避免地让很多人想要通过户籍变迁的方法来获得这种权利。当然,我们从有关政策也可以看出,公民要想获得这种权利也需要承担一些义务。比如北京最新一项关于购车的政策规定:“非京籍大陆公民,必须持有北京市工作居住证且连续五年以上在本市缴纳社会保险和个人所得税才能够进行‘摇号’。”
不过,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的人才缺口也在逐步加大,城市人口自然也在不断增长。一项来自《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的文件表明,北京市委规划在2010年时北京的常住人口为650万,但实际上到了2010年进行人口普查时,北京市常住人口的数量已经达到1099.8万,其中还不包括已经形成常住事实,正在申请户籍批准的大量人员。面对这种情况,北京市委在各个方面卡住入城人流,力度不断加强。以北京教委制定的“留京指标”为例,1991年时留京指标为25%,主要针对当时的本科和专科大学生,因为在那个年代大学生供不应求,是用人单位争抢的对象。但是仅仅到了2006年,教委的“留京指标”就已经下降到了15%,主要针对人群已经转向硕士和博士,非京籍的本科和专科大学生通过正常渠道留京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
如果说那些没有得到留京指标的学生是不幸的,那么得到机会留在北京的学生同样也是有苦难言。比如,2009年毕业于北京某高校的中文系学生,共有18人为非京籍,其中5人最终得到了留京指标,但是只有2人成功进入了企业单位。其中一个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在北京郊区的一个贫困山村当了村官,月薪1200元人民币,确切的落户时间不定;另外一个留京工作的学生供职于延庆某分支部门,负责网站内容编辑,月薪2000元,持续5年良好工作表现才能正式落户北京。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一名受访者黯然地表示,其实吃苦受累没什么,但是在现实面前放弃理想、虚耗青春,却让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永远地失去了幸福。
时至今日,具有北京户口的人还能享有多大权利,这同样是向往“北京梦想”的人值得关注的一件事情。首先是住房保障,相关法律规定,北京人可以购买两套房,非京籍人员必须在京工作持续5年,并同时完成纳税和保险等,才能购买一套房;其次是买车,非京籍人员同样需要满足上一点要求后,才能进行“摇号”,即为车辆上牌照;再次是上学,众所周知,北京是全国教育中心城市,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各类院校超过50所。这些院校在进行招生时,针对那些具有北京市户口的学生,分数线较低;最后是养老,主要包括重大疾病伤害保险和退休金。2012年,北京市养老退休金以人均每月2268元位居全国之首。
连载十 CPI与人们的幸福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在中国,构成CPI指数的商品主要包括食品、烟酒、衣着、交通、房产、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八大类别。其中食品价格排在首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CPI的走势。特别是在2010年,让很多中国人至今依然记忆犹新。因为在那一年,作为老百姓菜篮子中必不可少的大蒜,价格突然出现了谁也想不到的飙升,从往年的两三块钱1斤,像是坐上了火箭一样一下子上涨到6块钱,接着又涨到了10块钱1斤,有的超市里竟然卖到了十二三块钱1斤,而当时的猪肉价格也就七八块钱1斤。在往年,只要到街上的小吃店吃顿饭,就可以随便向店主要一头蒜吃。可是,在那一年不要说一头蒜,如果客人要的是面条最多也就给你一瓣蒜。这不是说店主小气,而是店主有更充足的理由—蒜比肉贵。
蔬菜价格超过肉类价格的情况在以往并不多见,除非那些蔬菜种植得较少,但是大蒜价格超过了猪肉价格,确实让人有些不敢相信。所以,人们将这种现象戏称为“蒜你狠”。因为大蒜的这种突然涨价行为不仅仅发生在了某一个省份或地区,而是全国的蒜市都出现了这种情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有很多,比如天气原因、大蒜种植面积的合理布局以及2010年出现的甲流等,但是如果我们抛开这些原因,就会发现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在“蒜你狠”时期,真正受益的并不是那些种植大蒜的菜农。那些吃惯了大蒜的城市居民在面对一头头大蒜时不得不犹豫再三。其实并不是人们吃不起,而是大蒜的价格的确高得离谱,嚼大蒜还不如吃肉呢?
其实在那一年,并不仅仅是大蒜被镀了金,土豆价格也出现了很大的上涨,其价格竟然追赶上了鸡蛋。此外,绿豆也因为有解毒的功效,同样成为了追赶潮流的“弄潮儿”。更为出奇的是黑豆,在往年里也就卖个两三块钱1斤,可是在那一年竟然卖到了17.5元1斤,最贵的甚至达到每斤20元。一时间,很多媒体争相追踪调查,但是连很多经营豆类生意多年的商户也无从知晓。很多人都表示,本来在供货上并没有问题的黑豆、绿豆、红豆,事先并没有什么征兆,只是当他们卖完一批货后打电话再想上货时,却被对方告知涨价了,本来还都在抱怨,可是没过几天又涨价了,有时还会出现暂时缺货的现象,最后豆类的价格就这样涨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在各地的批发市场或者超市里,居民们所面对的同样是像豆类商贩们一样的遭遇。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人都已经习惯了健康饮食,并且喜欢上了吃一些杂粮食品,所以豆类价格涨了,他们也只能是被迫接受或者减少食用的比例。
此外,2010年6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粮价同比大幅上涨13.9%,拉动CPI上涨0.43%;蔬菜价格上涨15.6%,拉动CPI上涨0.47%。由此可见,蔬菜价格对CPI的影响已经超过了粮价。与此同时,猪肉的价格在6月份止跌回升之后一路高歌,到2010年年底时涨到18元左右1斤。这种拔高的物价,同样让吃惯了猪肉的老百姓们望“猪肉”兴叹,因为猪肉和红豆、黑豆之类的杂粮不一样,人们可以选择不吃杂粮,而猪肉却是人们最主要的肉食之一,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它。所以猪肉价格的大幅上涨,直接关系到了居民的“胃”。
从2010年大蒜、黑豆和猪肉的价格走势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明显的问题:CPI的上涨给人们带来的,远远不仅仅是“傻子都能够从股市里赚到钱”那么简单的事情。2010年5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CPI增幅为2.8%,从理论上来讲,与达到通货膨胀的标准还有着0.2%的差距,但实际上对于包括CPI在内所有经济数据,在统计和计算的过程中都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误差,所以这一数据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在简单的数据对比中,3%和5%的差别虽然并不是很大,但是如果将这一数据落实到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体经济当中,差距就绝不仅仅是大蒜的价格超过了猪肉价格那么简单的事情了,而是直接关系着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了。
连载十一 为什么国家富强了,居民却并没有感觉到相应的幸福?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力发展经济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成为了政府考量一个地方官员政绩的主要标准。在这样一种趋势下,很多地方政府都把发展地方经济当成主要工作,于是招商引资、兴办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打造最适宜的投资环境等成为了各地方政府建设新城市的目标。然而,在这股席卷全国的经济发展大潮中,那些生活在新城市、新农村的人们,却渐渐生发出了一种奇怪的感觉,为什么国家的经济发展了,国内生产总值保持着较高的增长,中小企业保持着不小于30%的持续高增长态势,可是生活在如此一天天越来越富强的国家的人们还没感觉到足够的幸福呢?
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在19世纪时根据统计资料,在对消费结构的变化进行研究时发现了一个规律:如果一个家庭的收入越少,那么在这个家庭里用于购买食品的支出就会占很大的比重。换句话讲,也就意味着这个家庭在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要缩减,因为整个家庭的收入总和是没有发生变化的;与此相反,如果一个家庭的收入越多的话,那么在这个家庭里用于购买食品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会变小,在其他方面的支出就会增多。而如果一个家庭的收入在不断增加,那么用于购买食品的支出所占的比重就会相应减少。国家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国家越贫穷,那么在每一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用于购买食品的支出所占据的比重就会越大;相反,一个国家的国力越强盛,那么每一个国民的人均收入在购买食品时的支出所占据的比重就会越小。这就是所谓的“恩格尔系数”,它不仅仅被适用于食品中,同样适用于其他如衣着、住房、生活日用品等支出,成为很多国家所通用的一种衡量国家或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标准。
在衡量时,很多国家通常会以人们购买食品为标准来计算,而联合国粮农组织也为这一测量设定了一个标准:如果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就被视为贫穷;在50%~59%被视为温饱;在40%~49%被视为小康;在30%~39%被视为富裕;在30%以下则被认为是最富裕的。按照这个标准来看中国,中国城镇居民生活的恩格尔系数是;1995年50%;1999年下降到了42%;2000年下降到40%;在2002年~2009年期间,下降幅度开始减少,基本维持在37%左右。
从这份统计中可以看出,从1993年开始,中国逐渐解决了温饱问题,从1999年的小康到2008年的富裕用了8年时间。事实上,人们过的生活真的有那么富裕吗?如果是富裕,那么富裕和幸福的生活又是什么样子呢?这个问题其实根本不需要回答。在2012年中国最幸福的城市评比中,合肥一举击败所有对手,成为了中国最幸福的城市。然而,记者在随后展开的调查采访中却发现,很多合肥市民不但没最幸福的感觉,反而抱怨起合肥的交通状况和城市排水能力,让他们感觉幸福的就是没有像一线城市那样有着很大的工作压力。合肥市民的回答是很多省会城市所共同面临的一种状况,很多合肥市民会有一种“被幸福”的感觉。
和位列幸福城市之一的合肥市民一样,那些代表着各项经济指标的数据,如GDP、CP1、PPI等,尽管一串串数字都在向人们显示着,国家一年比一年富强了,但实际上为什么居民们反倒并没有感觉到相应的幸福呢?道理其实很简单,国家公布的这些经济数据,实际上仅仅是宏观经济上的一个数据,也就是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反映的是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轨迹,比如总需求与总供给、国民经济的总值和增长速度等。而老百姓们所看的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地区甚至是某一个团体的微观上的经济发展状况,也就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比如一个企业、经营单位,甚至仅仅是城市的一个区。这好比一个大蛋糕需要切成10块分给10个人吃,因为每个人在切蛋糕时都不可能用尺子去量完尺寸再去切,一刀刀切下,最后有可能会只切了9块,也有可能会切出了11块,并且切出来的每一块蛋糕的大小也不尽相同。推而广之,南方发达地区富裕了,那么北方内陆地区就可能会相对落后一些。总之,只要国家富强了,人们都会陆陆续续因为不断富裕而感到幸福。
连载十二 工作没安全感,生活就没幸福感
居民的幸福与国民生产总值有关,因为只有国家富裕了,人民才能富裕。但在通货膨胀时代里,人们的收入与支出是否能够保持一种健康的平衡往往影响到人们的幸福指数。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于物价的上涨往往更为敏感些,而对于物价的下跌却经常会视而不见。比如2012年7月,央视财经频道的记者曾特意到广州市滨江大道做过一个调查。一家酒楼的老板在2011年6月份盘下酒楼经营了一年的时间后,明显感觉到发生了很大变化。刚刚来时,都是按着当时的标准去经营的,但是一年后情况却发生了明显的不同。首先是从7月初开始房租上涨了15%,员工工资上涨了40%,还有水电费、管理费和燃气费等平均上涨了有15%。然而,这些硬性的生产成本却很难转嫁到消费者的身上,因为一旦哪家酒楼首先涨价了,那么就会因此而流失掉很多新老顾客。即使是在4月份肉鱼蛋类和蔬菜价格上涨了接近15%的情况下,他们酒楼也没有因此而提高价格,只不过是牛肉价格上涨了近50%后才对一些肉类菜进行了一些微调。附近的很多餐馆之所以倒闭就是因为成本上涨的幅度太大了,特别是一些人为因素导致的某些单一原材料的上涨,更是让这些餐馆的老板们叫苦不迭,以至于这家在外人看来上下各200多平米的二层酒楼看似生意不错,但实际上却远非外人所想象的那样好。看起来酒楼的生意很好,食客们很多,但实际上很多人的消费并不高,多数都是点几个经济实惠些的菜简单吃个便饭。所以酒楼能够维持下来对于老板而言就已经很不错了。
对于每个人来说,尽管他们不会像餐馆老板那样感觉到生意上没有安全感,说不清什么时候酒楼可能就会不得不关门,但是物价和生产成本的上涨同样会让他们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仅仅以2012年6月到7月这一个月的数据来看,CPI环比增长了0.1%,其中仅蔬菜价格就上涨了8%,食品价格上涨了2.4%。而当月的PPI数据却显示下跌了2.9%。代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CPI在7月份显示比6月份上涨了0.1%,说明消费者的支出增加了,代表生产者物价指数的PPI却较6月份下跌了2.9%。一边是生产的产品出厂价格在下跌,另一边人们的消费水平却在环比提高,按理说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因为只有收入提高了,人们才有能力去购物。但实际上是粮油、食品和蔬菜的价格上涨,导致了居民价格指数的上涨?
粮油、食品和蔬菜,可以说是人们生活的必须支出,所以即使是再贵,人们也不得不去购买。因为它们不比汽车,汽车贵了,人们可以选择暂时不买,换乘公共交通,但粮油、食品和蔬菜是人们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所以,它们的上涨给老百姓们的感受是最为深切的。因此,对老百姓们造成压力,让老百姓感到不幸福的罪魁祸首其实并不是人们所讲的高高在上的房子价格,而是粮油、食品和蔬菜的价格。因为房子对于每一个人和家庭来说,基本上买一套就可以过一辈子了,年轻者甚至可以选择租房住,所以真正影响到人们生活是否幸福的因素往往不是房子,而是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商品的价格走势。
另外,理财观念上的不安全感,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国人的幸福指数。比如在美国,很多老人死去后,他们的户头上往往都是不足1万美金的存款,和中国人在观念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与西方国家的消费观念相比,中国人更为注重面子,往往都是那种传统的观念:买新房、新车。而在很多时候,中国人买东西时,往往是把钱投到实物上,比如农村出来的打工者,挣了钱往往是拿回老家翻盖新房。而西方人,喜欢把钱投到那些可以为他们带来稳定收入的方面。
这些中西方人们在理财观念上的不同,也使得很多中国人把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看作了自己获得收入的最主要来源。所以一旦出现如通货膨胀等问题时,中国人往往就会在支出上出现赤字压力,从而失去安全感。面对沉重的物价压力,自然也就失去了生活的幸福感了。
最终做到有备无患。
连载十三 戒除自卑心理,生活才可以更美好
在大多数情况下,物质生活富裕的人会比较容易战胜自卑心理,相对来讲,物质生活匮乏的人在战胜自卑心理时会遇到较大的麻烦。如果物质生活匮乏的人追求的目标恰恰是物质生活,那么自卑心理很可能会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当然,物质生活的基本部分也是我们生存的必需品,每个人都有追求的权力和自由,但是这里面存在一个动态的尺度问题。由于人们自身欲望的天然驱动,这种尺度的失当很可能会让人陷入无法自拔的物质陷阱,最终会不可避免地被自卑心理所笼罩。
一个人如果产生自卑心理,其行为上的负面表现是显而易见的,并对于接下来的人生也会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自卑和懈怠是一对孪生兄弟。”也就是说,人们在产生自卑心理之后,最显著的表现就是会对眼前的事物采取消极心态。众所周知,在战争过程中,最重要的取胜因素就是士气。气势如虹,军队就将无往不胜;但是如果士气衰败,那么失败的结局就已经注定。我们每个人在面对自己的人生时同样如此,一个人是积极努力还是消极怠工,对于结果的好坏是不言而喻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即使才智平平,只要他积极乐观,努力经营,长久的积累还是可以让他取得一定的成功;但是,如果一个人能力超凡,却被自卑的阴影笼罩,成功也不会眷顾他。从心理感受的层面来讲,一个自卑的人必定是苦闷的,甚至是沉默寡言与世隔绝的,这样又有何快乐可言?而一个没有被自卑心理笼罩的人,则会是乐观向上的,就算没有取得大的成绩,也可以把快乐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自卑心理会让人变得过于敏感、锱铢必较,往往别人的一句无心之言,也会让他反复琢磨,而一旦对方触及行为人的敏感之处,他们就可能进行言语甚至肢体还击。可以想象,正常的人是无法接纳这种人的,所以自卑心理严重的人基本都形单影只,很少会有朋友。这样的境遇显然是比较阴郁的,自然也会让自卑者遇到任何事情都会往消极的方向考虑,即使再怎么美好的事物,在他们眼中,其美好的程度都会大打折扣。而自卑心理的人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保护,也会习惯性地把自己封闭起来,久而久之,就会跟社会脱节,渐渐地就会对事物失去兴趣。一个对世间万物都不感兴趣的人,自然会孤芳自赏,甚至顾影自怜,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不幸的人,如果情况发展到极致,很可能会出现轻生的念头。
另外,自卑心理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状态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因为病症是长期的心理苦闷积压,所以也会比较严重。通常来讲,我们的生命是由心理和生理两部分组成的,但是这两部分事实上并非独立存在,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简单来讲,当我们的身体被病痛困扰的时候,情绪会非常低落。同理,当我们的心理处于长期的自卑状态时,身体的各项功能也会处于高负荷的运转状态,尤其是一些和情绪密切相关的内分泌系统,会承受正常状态下数倍的工作压力。而这些系统同时担负着身体各个方面的调节功能,长此以往,行为者的身体必定会出现大面积的病状。而且这里同样存在着一个恶性循环,即如果行为者不能有效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那么自卑的心理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而糟糕的身体也会让自卑心理进一步加强,最终导致整个人生都是灰蒙蒙的一片。
其实,自卑心理和自尊心理有一个最简单的标准,那就是我们的心态是否平和。自尊是一种心胸坦荡的修为,它绝不仅仅是一种寻求自强的心理方法,更是一种寻求内心宁静的精神慰藉。所以,当我们的自尊心被刺痛,并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时,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对方是否存心想要激怒我们。如果不是,对方很可能是无心之举,完全不必与之计较;如果对方是存心想要激怒我们,以达到羞辱我们自尊心的目的,那我们就更不能发怒了,因为那样不正中对方的下怀,着了对方的道儿了吗?自尊心应该为我们带来阳光、开朗、快乐和幸福,不会因外界的客观人事变化而影响自己的心理活动。而一旦这种情况发生逆转,即自尊心为我们带来了愤怒、激动、痛苦,那么自尊心很可能已经偏离轨道,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了自卑心理。
连载十四 历史红尘在目,国人应坚守传统文化
翻开世界各国的文明史,包括世界知名的古印度、古巴比伦和古埃及在内,我们能自豪地发现只有我们的中华文明是一脉相承延续下来的。虽然如今我们依然还能够见到埃及人、印度人和伊拉克人,但是他们所创造的文明早已不再是当初的文明。而那些文明所造就的强大帝国,甚至有一些比我国强大时期还要强盛,但是最终都未能避免灰飞烟灭的结局,只有我们借助文字等历史信息和遗迹,完成了和我们祖先的“交流”,继承和发扬他们的智慧。可以说,我们祖先创造并传承下来的文化是优秀的,同时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经历了百般磨难,我们的中华文明还是传承了下来。在整个文明链条的传承中,亚圣孟子就是极具代表的一位,他所讲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历代正统国人精英的写照,同时也是各朝代学习修身的目标。另外“舍生而取义者也”,更是为万世知识精英树立了精神指引。即使是对于那些郁郁不得志的后来学者,孟子也留下了温情的人文关怀,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以鼓励那些苦苦追寻中华正统文化,却始终未能如愿的后来人。正是在这样的先人关怀下,我们的中华文化才得以数千年如一日的福佑国人,恩济四方,始终照耀着每一个国人跳动的心。比如,我们熟知的宋末三杰文天祥、张世杰和陆秀夫,正是中华文化的集中显现,还有让金兵闻风丧胆的岳飞,以及辛弃疾等大批爱国英雄,无一不谱写出了让每个国人骄傲的历史画卷。
在最后的崖山保卫战中,士气如虹并全副武装的蒙古铁骑面对已经筋疲力尽的宋军,本以为可以轻松劝降了。然而,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南宋军队不但没有投降,反而死战不退,消灭了大量蒙古军队。但是,由于历史大势所致,南宋军队还是最终不敌溃败。史料记载,闻听陆秀夫携幼帝坠海自杀,代表南宋的国家象征覆灭后,无数当朝文人志士奔赴海边投水自尽,江浙一带更是出现了伏尸10万的壮烈场景。值得一提的是,代表南宋文化旗帜的岳麓书院,在蒙古大军到来之际,守兵差役都已经赶往战场,但是书院内的读书人却没有一个退缩,他们不逃不走,以常年读书阅卷的柔弱之躯杀向敌阵,直至全部战死。
其中的代表文天祥更是铮铮铁骨,被押在狱期间,忽必烈曾想尽各种方法百般劝降,一再强调可以答应他任何条件,但文天祥的眼中却只有鄙夷。行刑前,文天祥问了刽子手一个问题:“哪边是南?”刽子手不知所以,如实指明,文天祥俯首跪拜,向南方尚未灭亡的南宋朝廷行了最后一个礼,然后慷慨赴死。不得不说,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是如今每一个国人都应该知晓并纪念的。
到了清末,面对日本和西方列强的欺辱,仍然涌现出了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比如我们熟知的甲午中日海战,虽然最终被日本击败,但是,以邓世昌为代表的近代海军将领仍然表现出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气节。后来,日本舰艇将北洋水师全部歼灭在港口内,海军提督丁汝昌虽未战死,却服毒自杀,以示忠心赤胆。当时,为了躲避日军的海上封锁,海军将士准备趁晚上天黑用小船把丁汝昌的尸体运回京城,但日军不但没有阻拦,还表示丁汝昌可以按照相关葬礼仪式,风风光光地运回京师,并且在运送途中,日本海军舰队一字排开,鸣礼炮为丁汝昌送行。所谓受人尊敬,一定是值得别人尊敬的,至少是做了让人尊敬的事情。再比如,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虽然有机会逃命,但是为了唤醒沉睡的国人,在留下了一句“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壮烈诗句后,毅然选择大义赴死。
不过,同样不容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大量汉奸。以抗日战争时期为例,庞大数量的日伪军几乎构成日本统治占领区的中坚力量,日军每次和中国军队对阵,也首先会派出这些日伪军。尤其是在抗日后期,这些日伪军队的表现常常比日本军队还要疯狂,对于抗日军队的消耗也是非常严重的。当然,这种罕见的行为不仅限于战场,同样也表现在学术界。比如我们所熟知的鲁迅先生,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他是一个爱国的学者,但实际上他就有一个汉奸弟弟,那就是周作人(鲁迅的本名叫作周树人),而且此人还是北京大学的一名教授,难怪鲁迅也因此和他反目。后来,周作人受到人民公审,虽然保护北京大学财产有功,但是种种卖国行为还是让他终身背负了汉奸的骂名。
连载十五 封建思想流失了你的幸福感
所谓的幸福感,属于心理学上的一个研究领域,作为个体的人类而言,它不过是人们的一种心理体验,比如一个人对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某种价值判断所产生的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心理体验。所以说,尽管人们的幸福感是基于个人的主观意识之上的一种心理体验,主观色彩十分浓重,但它同样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社会因素,比如社会的教育体系是否完善,以及婚姻的质量;心理因素,比如一个民族的性格、对生活的态度、在社会活动或是人与人交往之中是否被尊重;文化因素,比如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以及传统习惯等;政治因素,包括一个人的民主权力和参与社会各项活动的机会与权力等。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幸福感。
在影响一个人幸福感的所有因素中,政治因素往往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比如如今国家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人民实现民主专政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也是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人大代表也是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而产生的,充分体现了人民参与治理国家的机会和权利。这种政治体制充分体现了普通人民的权利,人们自然会感到被尊重。再加上国家大力扶持地方的经济发展,并在政策上给予了那些偏远农村很大的优惠政策,人们自然会感觉生活富足了。在提高全民经济大发展的情况下,国家更为注重人们的养老、医疗等各项福利待遇的完善与提高,以及教育体制的一系列改革等。生活在这样的国家,人们自然会感觉到幸福。然而,中国毕竟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数千年的封建思想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以完全根除,所以,这股封建残余思想,也成为了影响社会向前发展、人们得以幸福的一大阻碍。
在中国,封建思想往往都是借助一些思想流派来完成统治者统治国家的目的,比如影响最深的儒家思想,便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统治国家所借鉴的法宝。众所周知的“三纲五常”,其中“三纲”指的是君臣义、父子亲、夫妻顺,而“五常”指的是仁、义、理、智、信。这些宝贵的思想,它们所提倡的理念不仅在古代成为了令人称颂的美德,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也是人们身上渐渐缺失的一种美德,值得现代人学习。它不仅不是封建残余思想,反而有助于中国的社会发展与进步。然而,很多封建思想就是借助这一美好思想得以延伸的。比如“三从四德”,其中“三从”讲的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将女人直接归属于男人的一种附属品,这种思想直接确立了女人的“跟从”地位。而所谓的“四德”又进一步规范了女人的言与行,从女人的品德、相貌、言语和治家等方面给予了细分,并且强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宗接代思想,使得大部分在古代没有生育的女子没有得到应有的幸福。
从封建思想里女子的“三从四德”中也可以看出女人在古代所占据的社会地位。即便是到了21世纪的今天,这种思想依然没能完全根除,特别是在很多农村,女人“从一而终”的悲剧思想虽然已经不多见了,但大多数的农村女人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家庭的次要地位,仍然以“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生活着。在这种生活模式之下,男人几乎就成为了女人头顶上的一片天,使得很多女人的自身权益无法充分体现出来。
这种现象在当前并不算少数,据央视《今日说法》栏目报道,很多因交通事故而丧生的车祸中,由于无法及时落实对死者的赔偿金,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案件。经过记者的深入采访和了解,那些死者司机家属,由于无法及时拿到丈夫的死亡赔偿金,严重地影响了生活。因为在那些家庭中,男人一直是家里的顶梁柱,承担着养家糊口的重任,而女人则在家一边带孩子,一边照顾着丈夫家的公公婆婆,还要种着田里的庄稼。可以说,一切的花销都要靠男人从外面挣来,而突然有一天男人因车祸离开了,对于那些失去男人的家庭来讲,塌下来的就绝不仅仅是半边天了,而是一整片天。
所以在很多时候,封建残余思想对女人思想的渗透,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一点点地蚕食掉女人心里的幸福感,并且还会毁掉一个女人的一生,同时对下一代也会产生很多不良的童年阴影,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幸福。
连载十六 为什么那些走在理想道路上的人最幸福?
美国著名励志书籍作家拿破仑·希尔曾说过:“人类的幸福是有模式可循的,概括来讲包括确定理想、努力奋斗和达成目标三个阶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获得幸福的首要工作就是确立自己的目标,大幸福需要确立大的目标,小幸福需要确立小的目标,然后努力去达成。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被很多人忽视。他们在疯狂寻找自己所谓幸福的过程中,居然从未想过给自己设置一个理想。作为年轻人来说,因为气血正盛,多半是没什么耐心的,所以在面对自己的理想时,难免会急功近利。事实上,我们不应该把幸福定义为某种具体的事物,那么只会在追求过程中给自己痛苦,得到时固然可以享受莫大的幸福感,但是在得到之后,幸福感还是会很快消失殆尽。所以我们不能把幸福定义为一个结果,因为那样会太沉重,未知的因素又那么多,一个明确的结果很可能会成为牵绊。我们应该把理想定义为一个方向,并且享受追求幸福的整个过程。
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人世间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从这个观点来看,国人目前最大的悲哀就是丢失了自己的理想,扪心自问,我们的理想在哪里?如果一个人活着连理想都没有,那么他的生命中还有什么快乐和幸福可言呢?也许有人说,我的理想就是拥有巨额的财富;还有人说,我的理想就是掌握无上的权力。事实上,这些都可以称之为理想,因为没有人不喜欢财富和权力。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制订客观理智的实施计划,并矢志不渝地在实现过程中按计划行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被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情况冲昏头脑,才不至于迷失自己,让自己追求幸福的脚步发生偏离。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获得幸福这件事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应该说,没有理想的人生会成为一团乱麻,任何事情都可能让他劳碌不止。这里存在着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即没有理想的人并不一定悠闲,甚至恰恰相反,很可能他是忙碌终生的。有这样一则发人深省的小故事:
一个年老的富翁在沙滩上看到一个年轻的乞丐在悠闲地晒太阳,于是他很生气地训斥乞丐,并质问他:“为什么这么年轻而不去拼搏努力赚取财富,而要让自己沦为一个乞丐呢?”乞丐反过来问富翁:“我为什么要去拼搏努力?”富翁说:“那样你就可以赚取很多财富,像我一样成为富翁。”乞丐接着问:“我为什么要成为一个像你一样的富翁呢?”富翁说:“那样你就可以买下这片海滩了,而现在它是我的。”乞丐还是没有停止提问,说:“我为什么要买下这片海滩?”富翁说:“那样你就可以在这里悠闲地晒太阳了。”乞丐说:“可怜的富翁先生,我现在就在悠闲地晒太阳啊,麻烦你走远一点,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这个小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值得思考的,因为它虽然简单,却深刻阐明了我们在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和计划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比如,有些人喜欢漂亮衣服,所以赚了钱后就会去买衣服,放弃了人生其他方面的价值积累。但行为人在赚钱的过程中,因为工作和目标没有本质的联系,不会感受到过程所带来的幸福感,便会不可避免地增加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在买衣服的时候虽然可以得到有效缓解,但接下来行为人还想再买衣服,于是就需要回到不情愿的工作中继续面对压力。结果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即越是想要赚钱买衣服就越是希望眼前的工作快点做完,并且希望工作可以赚取更多的报酬,但是急于想买衣服的工作心态,会不可避免地牵引行为人的心思,使他的工作质量受到负面影响。所以,越是想要达成目标,就越是不能达成目标;越是不能达成目标,就越是想要达成目标。久而久之,行为者甚至会陷入一种自欺欺人的地步,因为行为者不得不承认,自己的一生居然只是在为衣服而忙碌。而且一旦行为人陷入这种困局,就会因为没有其他精神寄托而变得格外恐慌。如果不能正确调整自己的理想,最终只能回到买衣服的恶性循环中去。
连载十七 知足者常乐,常乐者知足
知足常乐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处世哲学。放眼整个人生,我们所追求的不过快乐二字,但是却只有那些懂得知足的人才最快乐。有的人虽然一穷二白,但是却有自己的追求和信仰,每天活得快快乐乐;有的人富可敌国,虽然可以享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物质生活,但却遭受着众人想象不到的折磨。比如要时刻提防被人暗算,如稍有不慎就会落入万劫不复之地,终生活在担惊受怕的生活中。由此可以看出,所谓快乐与否,和我们每个人的境遇实际上是没有太大关系的,关键还是在于我们的心态。换句话说,快乐是由内而外的,而绝非由外而内的。我们常说:“顺乎本命,即使身在天堂。”本命是什么?本命就是快乐,小溪流水,羊儿吃草,都是无比快乐的事情。很多人发生观念转变,甚至是理清了某件事情的内在规律之后,顿时觉得自己的世界豁然开朗,整个世界都亮堂了起来;也有人遇到了一些值得同情的事情,顿时觉得世界灰暗了下来,然后让仇恨和哀怨充满自己的心胸。其实,无论人的观念如何发生改变,世界都还是原来那个世界。一个人终生郁郁寡欢,很可能就是因为遭遇一点小挫折。而另外一个人一辈子快快乐乐,可能就是因为一点小成绩而得到了朋友或同事的夸赞。
我国作为一个从农耕文明发展而来的社会,在古代君主社会中,几乎整个国家的经济都在围绕着农业进行,甚至绝大多数人每天的生活就是男耕女织,吃穿住行都是由自己解决,每一家每一户之间基本上是不存在价值交换的。虽然在宋朝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我国出现了一些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重农抑商向来都是被列为国策的。所以,只要当政者不犯糊涂,不在税收上出现大的失误,古代人们的生活都是处于一种天然的自给自足的状态,或者说都是知足常乐的。当然,因为科技的相对落后,我们只能依靠经验来判定天灾人祸,因此大的自然灾害和战争的发生,也为人们带去了很大痛苦。但是总体看来,在没有外敌入侵的情况下,人们的生活还是可以得到保障的。在这种情况下,知足常乐就成为了中国普通大众的劝世良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知足常乐应该是我们对快乐的“细嚼慢咽”,是对当下拥有的充分体味,是对幸福潜力的尽量挖掘。不得不承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那些渴求对象的关注,往往会多于我们已经拥有的对象,因而就会忽略已经拥有的快乐,浪费可以享用的快乐资源。这就如同我们进食食物一样,当饭菜端上桌后,很多人会因为饥饿等原因而错估自己的食量,所以会不顾切实需求疯狂进食各种食物,等到酒足饭饱后,居然发现没有任何味觉记忆留在自己脑海中,而此时的肚皮却再也装不下一点点的食物了。美国心理学家艾普斯勒曾经写过一本著作,认为从一个人在餐桌上的表现,就可以看出他在人生中的表现。从某种角度来看,这种说法是具有一定道理的,比如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吴承恩先生在《偷吃人参果》一集中,就是通过不同的进食方式,深化了猪八戒和孙悟空的人物性格。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现实中的人,简简单单的进食行为确实被世人演绎得纷乱繁杂,而这也许正是他们的性格表现,也难怪即使到了现在,餐桌上的正式社交礼仪仍然多得让人却步。
很多人认为,知足常乐是一种保守甚至消极的处世心态,会使社会发展滞后。事实上,这里存在着一个非常微妙的判断误差,即心动不等于行动,或者说知足常乐的心态并不代表行为者是不作为的。相反,它可以有效调节行为者的心理状态,把心身都调整到最佳状态,而不是以一种几乎疯狂的状态去追求目标,实际上却连追求的目的都没有想清楚,更不用说享受追求的过程了。这一哲学问题其实并不难懂,而且中国古代先贤早已有人进行过深入研究。比如,明朝的王守仁先生提出了非常著名的“知行合一”哲学理论,其核心思想就是“此心不动,相机而行”。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把自己的行为和思路剥离开来,什么事情都要想好了之后再做,而不是在做完之后才去想,这样一来,就可以在追寻的过程中享受快乐。
应该说,知足常乐就是要求我们对自身的欲望有一个合理的认识。我们每个人都被欲望所驱使,而如果无法达成欲望,就会觉得痛苦;达成之后,又会觉得无聊。所以,我们应该享受达成欲望的过程,而不应该一味地追求欲望为我们制定的结果。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自己的欲望(包括适度地克制和激发),那么其实它可以为我们指引人生方向,还能够为我们输送幸福,事实上也就是我们成了自己的主宰。但如果我们不能掌控自己的欲望,无法达成的时候就抱怨连天,任痛苦和压力充斥自己的世界;达成的时候就尽情欢呼,然后被更大的无聊包裹,完全把自己的心绪置于欲望的摆布之中,那么欲望也就变成了魔鬼。
连载十八 放下不存在的精神包袱,享受世间的幸福快乐
幸福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求,同时也是人类生活的最高境界。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终目的其实都可以归结为对幸福的追求。而我们有了这样的大体认识,也就等同于对自己的人生建立了一个大的框架,然后在这个框架的范围内再去思索各种问题并付诸行动,这样一来,效率和效果就会显著得多。很多人都曾对幸福下过定义,幸福也许会因为每个人的境遇不同而不同,但是正如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所说的那样:“不幸者有各自的不幸,但是幸福的人却享用着同样的幸福。”我们想要获得自己的幸福,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将自己的真实需求找寻出来,然后根据自己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法,千万不能被物欲横流的社会所迷惑。
而关于个人的需求找寻,其实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但是要想真正确立下来,并一直坚持下去却并不那么容易。概括来讲,应该遵循从实际出发,用小目标来堆砌大目标的原则,逐步达成自己的目标,并且时刻明确自己的目标实现到了哪一步。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自己的目标实现得更容易,也可以让自己在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分别享受到乐趣。而且最终在达成那个大目标时,幸福感一丝也不会减少,而整个过程中值得回忆的点滴也会比比皆是。
古语有训: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应该说,这里的宁静指的不仅仅是环境上的宁静,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宁静。一个内心宁静的人,即使到了喧闹的环境中,也很难被激起跌宕的心绪;但如果是一个内心激荡的人,就算置身于宁静的环境,还是会难以平静下来。当然,安静的环境还是有助于内心平静的,因此很多古代先贤都会选择隐居,道理就在这里。一个人的内心如果能够真正平静下来,他一定能够为自己制定长远的人生目标,而且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是在事实层面上具有可操作性的。而所谓“淡泊”,实际上是对高洁的人生志向的追求,同时也是对庸俗物欲的摒弃。按照马斯诺的幸福需求层次定义来看,人生最高级别的幸福感受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自我价值的实现应该是一种为别人或者说是为大多数人创造价值的行为,幸福感也应该是一种成就感和被认同感,包括历史和社会普世价值的认同感。而这样的价值取向,如果没有一个淡泊的心绪为前提,实现起来是十分困难的。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个被世俗名利捆绑太紧的人,其获得的幸福感也必定是十分有限的,至于那些可以像空气一样随时随地把人包容的幸福感,也许终生都不会眷顾他们。佛学大师净空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得以与幸福拥抱,绝不是因为他得到的太多,而是因为他在乎的太少。”相反我们也可以认为,一个人太痛苦,一定不是因为他得到的太少,而是因为他在乎的太多。乍一看,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念,但是如果能从更高远的角度来看,也许我们索求的东西早已超出了我们的真实需求。比如,对大多数人来说,在满足了基本的吃穿住行之后,剩下的就应该是享受生活,获取幸福。即使想要对另外的一些东西进行追求,也应该保持一定的尺度,绝不能因为这些次要的追求,而侵蚀了之前那些应该享受的幸福。对于这部分次要的追求,我们应该抱定的想法莫过于“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面对幸福同样应该是一种泰然处之的心态。比如,有些人可能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这个人忽然富有了。这时,他想到的不是幸运和感恩,而是觉得自己终于可以骑在别人头上作威作福了,他在追求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不满,也会在这个时候像火山熔浆一样爆发出来,以至于从前围在其身边的人都会逐渐散去。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行为人过于在乎自己手中的东西,以至于成功在握的时候无法做到泰然处之,完全是一个暴发户的标准形象。
所谓“人生不过百年,善恶终将归土”,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贩夫走卒,也无论是绝世佳人还是村姑丑媳,总归还是要归于尘土的。正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快乐也是一天,忧愁也是一天,那么我们又何必非要钻牛角尖呢?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既然连福祸我们都难以预知,又何必去争那些尘世间的琐屑小事呢?佛教度人时常说:“凡所有相,皆为虚妄。”一个真正懂得幸福真谛的人,一个参破万物玄机,一个大彻大悟的人,是没什么好在乎的。我们所能见到的一切,我们所苦苦追寻的一切,甚至我们所爱的一切,都只不过是一缕过眼云烟,最后能留给我们的也只是一丝回忆。所以说,只要问心无愧地活在人世间,坦坦荡荡地去做每一件事,幸福自然就会如期而至,人生也不会留下太多遗憾。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