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英国短篇小说研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書城自編碼: 2042793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学理论
作者: 徐晗
國際書號(ISBN): 9787030315779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2-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78/282000
書度/開本: 大5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127.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经济史的趣味(全新增订版)(经济史与思想史丛书)
《 经济史的趣味(全新增订版)(经济史与思想史丛书) 》

售價:HK$ 84.0
中国古代鬼神录
《 中国古代鬼神录 》

售價:HK$ 190.2
投机苦旅:一位投机客的凤凰涅槃
《 投机苦旅:一位投机客的凤凰涅槃 》

售價:HK$ 88.5
重返马赛渔场:社会规范与私人治理的局限
《 重返马赛渔场:社会规范与私人治理的局限 》

售價:HK$ 69.4
日子慢慢向前,事事慢慢如愿
《 日子慢慢向前,事事慢慢如愿 》

售價:HK$ 55.8
场景供应链金融:将风口变成蓝海
《 场景供应链金融:将风口变成蓝海 》

售價:HK$ 111.8
汗青堂丛书146·布鲁克王朝:一个英国家族在东南亚的百年统治
《 汗青堂丛书146·布鲁克王朝:一个英国家族在东南亚的百年统治 》

售價:HK$ 91.8
人生是旷野啊
《 人生是旷野啊 》

售價:HK$ 72.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282.2
《The Collected Stories of Kathe》
+

HK$ 132.5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研究》
+

HK$ 112.1
《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
編輯推薦:
徐晗编著的《英国短篇小说研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国内属于首部对于英国现代主义文学时期的重要作家之一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做出分类并进行具体研究的学术专著。本著作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份研究曼斯菲尔德的心理小说;第二个部分研究曼斯菲尔德的诗意小说;第三部份研究曼斯菲尔德象征小说;第四部分研究曼斯菲尔德的妇女小说。最后,在论著结论中论述了曼斯菲尔德与英国短篇小说的发展和曼斯菲尔德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目前国内唯一一部比较全面、深入论述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类型的学术著作。
內容簡介:
《英国短篇小说研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国内首部对英国现代主义文学时期的重要作家之一——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做出分类,并进行具体研究的学术专著。《英国短篇小说研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研究曼斯菲尔德的心理小说;第二个部分研究曼斯菲尔德的诗意小说;第三部分研究曼斯菲尔德象征小说;第四部分研究曼斯菲尔德的妇女小说。最后,在论著结论中论述了曼斯菲尔德与英国短篇小说的发展和曼斯菲尔德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一部比较全面、深入论述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类型的学术著作。书稿可供外国文学专业师生和研究人员参考。
關於作者:
徐晗,女,生于1976年,云南昆明人,外国文学博士,现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曾师从我国著名外国文学专家、翻译家郑克鲁先生研究外国文学。多年来潜心研究二十世纪英国现代主义重要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有《异香,英国文坛的流星——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现代主义特征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等多部学术专著出版;并有《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序曲体”》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于核心刊物。
目錄

绪论
第一节 曼斯菲尔德小说创作概述
第二节 曼斯菲尔德小说研究概述
第一章 曼斯菲尔德的心理小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风格
第三节 作品赏析
第二章 曼斯菲尔德的诗意小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风格
第三节 作品赏析
第三章 曼斯菲尔德的象征小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风格
第三节 作品赏析
第四章 曼斯菲尔德的妇女小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艺术特色
第三节 作品赏析
结论
第一节 曼斯菲尔德与英国短篇小说的发展
第二节 曼斯菲尔德文学史地位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曼斯菲尔德生平与创作年谱1888—1923
附录二 作家主要作品目录
附录三 国内外曼斯菲尔德小说创作及艺术研究状况索引1989-2010
后记
作者简介
內容試閱
曼斯菲尔德的心理小说
第一节概述

最初将曼斯菲尔德的某一类小说定位为是心理小说的是帕美拉?邓巴77。帕美拉?邓巴不仅将曼斯菲尔德的小说定位为是心理小说,而且还从心理小说史的高度与角度给予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一个全新的界定,认为其小说作品“揭示了人类心理中的异常与非理性状态。”78

曼斯菲尔德的心理小说是典型的现代主义心理小说,同现实主义的心理小说有联系,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差异,其心理小说把心理描写当作作品的主旨和本体。传统的现实主义心理小说尊重现实,忠于生活,注意观察、体验和积累。小说家对人的心理研究是为了对整个人的研究,是为了获取关于人的深邃知识;其中的心理描写只是当作品里故事情节的陪衬或注释。而“现代主义的心理小说把心理当作可写作的主旨和本体,甚至发展为意识流心理分析小说。”79伍尔芙指出,现实主义心理小说家们作品中的心理描述往往只是作为人物行为或小说情节的陪衬,

“现实主义的心理小说家们往往纠缠于某人陷入或摆脱了情网,汤姆爱上了裘迪斯或裘迪斯爱上了他或完全不爱他等,而我们有时却渴望从这些不断的、无情的分析中解脱出来。”80她认为,在生活中每个角落里都存在
77 Dunbar P. 1997. Double Discourse in Katherine Mansfield’s
Short Stories. First published in Great
Britain by Macmilian Press ltd. preface 78 Dunbar P. Double
Discourse in Katherine Mansfield’s Short Stories. First published
in Great Britain
by Macmilian Press ltd. preface 79 王洪岳. 2004. 现代主义小说.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 第186 页80 伍尔芙. 2000. 论小说与小说家,瞿世镜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第329

英国短篇小说研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着诸多可供作家们去描述的令人着迷的心理世界,“那最普通的行为,例如乘电梯或吃蛋糕,不再是一种机械的动作,而是在它们的过程中重新勾起了一连串的思想、情绪、观念和记忆,它们原来显然是沉睡在心灵的底壁上。”81

虽然曼斯菲尔德在几乎每一部小说创作中都较为重视对人物心理的展现,但在为数不多、质量上等、不容忽视的几部小说中,却从创作题材、创作技巧等方面极为重视小说作品中人物的心理。这样的一些小说,我们认为可以称得上是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创作中的心理小说。如《寂寞的人》1905、《萝莎贝尔惊梦记》1910、《摇摆》1910、《热》1911、《夜深沉》1917、《心理学》1918、《已故上校的女儿》1921等作品都可以算作是曼斯菲尔德的心理小说。其中,《摇摆》1910、《布莱申马舍太太赴婚礼》1911等作品既属于曼斯菲尔德小说创作中的优秀作品,同时也是其心理小说中的佳作。
一、题材和主题

从题材、主题来看,曼斯菲尔德的心理小说揭示了现实生活中人们丰富复杂的心理。“曼斯菲尔德的某一类小说总是试图进入到人类的非理智心理或人类心理中最为细微、难以察觉的某一部分”82。曼斯菲尔德心理小说对人类心灵世界的关注无疑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因为,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现代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人们开始把目光从客观物理世界转向主观心理世界。现代主义作家视客观实体为非真实,认为心灵世界才是唯一的真实世界。“在艺术特征,现代主义文学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83

从题材上来看,曼斯菲尔德的心理小说均以某一人物的心理为小说的主要表现题材。如《寂寞的人》主要表现一个独居山中,无人相伴的孤独者的心理;《摇摆》则表现一个典型的处于摇摆不定的两个极端心理的人物心理;《巴克妈妈的一生》也以人物在某一天某一刻某一特定心理――――――
81 伍尔芙. 2000. 论小说与小说家,瞿世镜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第270 页82 Dunbar P. 1997.
Double Discourse in Katherine Mansfield’s Short Stories. First
published in Great Britain by Macmilian Press ltd. preface 83 郑克鲁.
1999. 外国文学史.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04 页
第一章曼斯菲尔德的心理小说


来透视人物的一生;《第一次舞会》是以人物心理上发生的变化作为整部作品的中心的。《唱歌课》、《布里尔小姐》等作品也以对人物心理的展现作为小说的主体框架。从曼斯菲尔德心理小说中所涉及、所表现的心理来看,这些人物在小说中所展现的心理均是个人化的、独特的心理状态。这些心理状态既可以折射出人物个性特征,也可以透视出人物的生存状态,同时,其心理状态的形成原因也成为读者所探求欲知的。

曼斯菲尔德的心理小说中涉及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心理内容。首先,寂寞与孤独心理在曼斯菲尔德的心理小说中占据着极大比例,但对这一心理描述往往表现得比较隐晦。早期作品《萝莎贝尔惊梦记》The
Tiredness of
Rosabel,1908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表面上看,曼斯菲尔德是借女主人公的一则与现实形成鲜明对比的美梦来表现人物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在作品中,帽子店的女店员在向一位由男友陪同前来选购帽子的妙龄少女售出一顶帽子后,一个人回到自己简陋的居所,竟然做了个美梦。在梦中,那名妙龄少女的男友成了自己的男友,他们不仅去餐馆吃美餐和四处游玩,还举行了盛大的婚礼。然而梦醒后的萝莎贝尔,面对的依然是一面冰冷的墙壁,一床破被。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只是这个作品的一件“外衣”,在“外衣”下面藏着人物深深的寂寞与孤独。在这部作品中,叙述者描述了萝莎贝尔的几个生活片段,如:萝莎贝尔下班回家;萝莎贝尔在帽子店;萝莎贝尔在自己的居所等。她坐公交车也罢,她回到住所也罢,她走在街上也罢,没有任何人同她有过一句对话。那些前来买帽子顾客,和她所说的话也不过就是“给我拿两边带点儿紫色,又要带点儿玫瑰红的帽子,”或者,“明天再决定买哪一顶”。当萝莎贝尔同许多人近距离接触、坐在公交车上时。公交车上的人在她看来却是“人人表情都一样”、“端坐不动,正视前方”,对面整个一排座位上的乘客好像都化成了“一张神情痴呆、愣愣望着的脸”。整部作品都没有一个字词提到过“寂寞”或“孤独”,然而,任何一个片段却又透射出浓浓的寂寞意味。“这部小说所表达的并非是对美好的热切向往,而是对寂寞的深切体会”84。相比而言,这部心理小说比曼斯菲尔德的第一部心理小说《寂寞的人》The
Lonely One,1898在
84 Dunbar P. 1997. Double Discourse in Katherine Mansfield’s
Short Stories. First published in Great Britain by Macmilian Press
ltd. p.5
英国短篇小说研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艺术上和深度上要高出一等。在《寂寞的人》这部小说中,叙述者在作品的第一个段落就揭示了作品的主要表现内容。作品以一句“All
alone she was”开始,并在作品中一再出现“All alone with her
soul”这样的句子与之形成呼应。从叙述者所选取的词语也可以看出这是部描述寂寞的小说,如,以solitary 来修饰hill
;并将作品人物所居住的小屋人格化,称这是间small and bare,and alone
的小屋。不仅如此,在作品中,这个无名但充满着寂寞孤独感的人还唱出了一首寂寞之歌。在这首寂寞之歌中,歌词All,all
alone,God,yes,all alone 反复出现,以此形成整部小说极为浓烈的寂寞氛围。

这部题为《寂寞的人》中所表达的寂寞并不如《萝莎贝尔惊梦记》中所表达的寂寞感那样深入。这是因为,《寂寞的人》中不仅向上帝大声表达自己的寂寞,还向大海上驶来的一只船只呼叫过;萝莎贝尔没有向任何人讲述过自己的寂寞。不仅如此,在叙述者所展示出来的内心独白中也没有提及过寂寞,这是因为,萝莎贝尔知道,她寂寞的呼叫永远无人应答。

再次,表现少女向女人过渡时的青春期心理是曼斯菲尔德一生创作中所极为感兴趣的一个小说题材。这一题材首先出现在创作于1906―1907
年间的作品《朱丽叶》中。在《朱丽叶》中,就有一段看似心理医生写下的病人心理病历般详尽的描述。这段细致而专业的描述正表现了处于青春期的少女心理。叙述者如心理医生般指出,人物朱丽叶“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仅如此,“还创造出了生活在她这个小世界的种种人物”。叙述者还指出,朱丽叶这个人物“性情暴躁,没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同时,这个如心理医生般的叙述者还得出这样的结论:“朱丽叶总是无法控制住自己那躁动不安的情绪而任由情绪左右自己的言行”;在对待周围的人的态度上,这个人物常以激烈的言辞来指责她周围的任何人和任何事。《朱丽叶》这部小说的独特在于,整部小说没有任何情节与事件,主要内容即是剖析人物的青春期心理。

朱丽叶的心理正体现了一个少女向成年女子过渡时期的矛盾重重、烦躁不安的心理,这是每一个少女都会产生的特殊心理。曼斯菲尔德之所以将这一心理表现得如此细致,部分是因为她自己就经历过这样的一段时期。这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朱丽叶显然并非一个完全虚构的小说人物,而是作者少女时期的一个影子。这个人物极度情绪化,同家人冲突
第一章曼斯菲尔德的心理小说


不断,正处于一个由青春期叛逆期的少女向将要进入成人社会的女性过渡的典型时期,“这种过渡期所呈现出来的种种心理状态,在曼斯菲尔德一生的创作中始终吸引着她”85。对这一心理的成功描述当然离不开作家本人的经历。少女时期的曼斯菲尔德持才自傲,同家人频繁发生种种冲突。这样的冲突,是当时社会中一个有才华的年轻女子同当时的社会习气的一种冲突。86

其次,对婚姻爱情的怀疑、厌倦心理的表现与深化也构成曼斯菲尔德心理小说的主要内容之一。如心理小说《陌生人》、《毒药》、《雷金纳德的一天》、《布莱申马舍太太赴婚礼》、《娃娃诞生这一天》、《心理学》、《一个坏主意》、《莳萝泡菜》、《一杯茶》等即是以对婚姻的质疑心理和厌倦心理构成作品主要内容的。
在《娃娃诞生这一天》A
Birthday,1911中,描述了安德烈亚在等待妻子生产时一天的心理状态。在等待中,安德烈亚得到了一点儿独自“胡思乱想”的机会。“他觉得自己似乎好几年没有能像现在这样有时间独自遐想了――他从来没有一点儿喘气的时间”。在这“胡思乱想”,等待妻子生产的当儿,他以一种“模糊而甜蜜”的心理回想到自己与安娜的婚礼,“想到这些,他咧开嘴笑起来了”。但随后,当他想起婚后的生活,又“突然忧郁起来”。他在思索,“女人婚后确实比男人变得快得多,两个月后,她那股活力全没有!”接着,安德烈亚从钢琴顶上取下安娜的照片,女人结婚前后的大变化让他禁不住“猛吸一口冷气”。对于妻子在婚姻中所经历的可怕的变化,安德烈亚更多的是无奈。他对自己说,“该死,我是如此无能为力”。但,处于复杂多变状态心理的安德烈亚随即又这样想道:“也许并没有那么可怕,也许只是我自己多愁善感罢了。”
接着,在客厅半暗的光线下,他觉得婚姻是那么“诡秘,甚至有些残酷”。当他再次看安娜的照片时,那照片使他感到“不安”;他“越看越不顺眼”。他一连三次把照片带到壁炉边,想把它扔到炉栅上那把日本伞的后面,但又觉得,自己白白浪费了一个价格昂贵的镜框,“未免太愚蠢了”。这时,他又看了看照片,觉得照片上的那个人不是他的妻子,而像是“一
85 Dunbar P. 1997. Double Discourse in Katherine Mansfield’s
Short Stories. First published in Great
Britain by Macmilian Press ltd. p.4 86 Alpers A. 1980. The life
of Katherine Mansfield. London: Jonathan Cape. p.13
英国短篇小说研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个陌生人――一个反常变态的怪人――而这张照片也许是刚要死或死后不久照的。”这时,他“身上发冷,心里厌恶极了”,感到“好像有无数的蜘蛛在沿着脊梁爬上来,再从他脸上爬过。”

这部作品充分显现了人类心理活动的复杂性与多变性。作品主人公安德烈亚在等待妻子生产时心理经过了多次变化。仅上文中所分析的“在客厅看妻子的照片”这一段就可以表现出其心理状态的多变。可以得知,在客厅看照片的安德烈亚的心理经过了这样几个状态:

独自遐想的平静心理――回忆婚礼时的甜蜜心理――想起婚后生活时的忧郁心理――看到妻子婚后变化的畏惧心理――对于这一变化的无奈心理――自责心理――宽慰心理――恐惧心理――自嘲心理――极度厌恶心理。

这些心理的核心在于,安德烈亚在对婚姻的思考中,感到了婚姻的可笑与可怕。他的每一次心理变化,无一不是与婚姻有关的。当他回忆婚姻的开始仪式时,内心甜蜜,但这样的甜蜜毕竟很“模糊”。随后,他发现婚姻并没有给他和妻子带来幸福,反而让妻子的活力在短短两个月间全部失去了。这时,他感到了婚姻的可怕,在冲动之中甚至想将婚礼照片一扔了之。当他发现就为了这样一张照片,让他“似乎花去了毕生时间”时,他对婚姻的内核极度失望,极度厌恶。这部作品的叙述技巧完全吻合现代主义小说的叙述技巧,因为“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的不是现实世界的图景和人物的命运,而是叙述一种存在的状态和方式,叙述瞬息万变、时空交错的心理流程”87。

除了《娃娃诞生这一天》外,在其他几部小说如《陌生人》、《毒药》、《雷金纳德的一天》、《布莱申马舍太太赴婚礼》、《心理学》、《一个坏主意》、《莳萝泡菜》、《一杯茶》等中也表现了人物对婚姻爱情的失望与厌恶心理。

最后,对人生意义的质疑心理也是曼斯菲尔德心理小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心理小说《第一次舞会》、《花园茶会》、《六年之后》、《卡桑德拉》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人物都在心理上经过一个重大变化,从期待与希望转变成为质疑与失落。
19 世纪初20 世纪末,西方非理性主义的文化思潮一时间在社会中――――――
87 王洪岳. 2004. 现代主义小说.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第74 页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