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女王冠:三位女性的权力与生存之战
》
售價:HK$
107.8
《
唤醒孩子的学习力3:掌握有效的学习技能
》
售價:HK$
71.5
《
变富:如何有效积累足够的财富
》
售價:HK$
86.9
《
大宋西军
》
售價:HK$
85.8
《
这才是真正的诸葛亮
》
售價:HK$
74.8
《
嫉妒
》
售價:HK$
53.9
《
文明的碎片(西蒙·沙玛重磅新作!)
》
售價:HK$
107.8
《
别读博,会脱单
》
售價:HK$
57.2
|
編輯推薦: |
本书主要读者为艺术创作工作者、艺术评论工作者、艺术院校研究生、相关建设职能部门和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及广大艺术爱好者。艺术工作者可以借助本书的理论支撑创作出更不易引起争议的、具有更长远艺术生命的杰出纪念性雕塑作品;艺术评论工作者可以借助本书提高对纪念性雕塑创作规律的认识,从而提高评论水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借助本书可以进一步深化对纪念性雕塑的认识并尽可能多了解纪念性雕塑建设过程、接受过程中的各种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保护现有的纪念性雕塑,更合理地运用建设资金;艺术爱好者通过本书,可以逐渐发展为一个成熟、高雅、兼容并蓄的纪念性雕塑鉴赏群体。这几大类读者都将是21世纪中国社会、人文和艺术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內容簡介: |
本书通过对人类历史上的著名纪念性雕塑案例、相关历史文献及理论进行整理归纳,力求在学理层面上明确纪念性雕塑建设行为的本质特征,并搭建了一个能够基本解释世界范围内纪念性雕塑主题选择、形式运用、建设过程及寿命问题的理论框架,从而为中国纪念性雕塑建设行为的系统化、规范化提供智力支撑,以达到有效提高中国纪念性雕塑建设及管理水平的目的。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为引言,第二至第六章为分析论述。基本框架包括6部分。首先是提出问题并对国内外相关著作资料进行梳理综述,并提出研究目标、方法;其次,通过探索纪念性雕塑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形式的起源来明确纪念性雕塑沿用至今的基本特征;再次,深入分析纪念性雕塑建设过程并总结出纪念性雕塑建设活动中的三方面行为主体;又次,分析赞助者对纪念性雕塑内容与形式选择的影响;进一步论及纪念性雕塑的表现对象运用方式;最后,运用例证分析建成的纪念性雕塑的物理寿命与艺术寿命问题,指出纪念性雕塑寿命研究对中国当代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
關於作者: |
王鹤,1980年6月生于天津市,现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本科,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设计艺术学硕士,南开大学文学院文艺美学方向博士。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2007年获天津市第九届“文艺新星”称号。主要从事城市雕塑、公共艺术设计及设计史论研究。
出版《镇馆之宝——世界著名博物馆顶级藏品》、《展示艺术教育》、《街头游击——公共艺术设计专辑》等专著5部、《中国雕塑史》、《现代设计史》等合著9部,专著《流失的国宝——世界著名博物馆的中国珍品》及姊妹篇获天津市第十二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0年以来发表《城市雕塑双重寿命周期研究及其应用》等第一作者核心期刊论文5篇、第二作者核心期刊论文2篇,CSSCI扩展版论文3篇。
先后完成城市雕塑设计十余座,雕塑《梁斌像》获天津市第六届青年美展一等奖(省部级),并被天津市博物馆永久性收藏。雕塑作品另获省部级三等奖一项。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一项“基于系统论的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全寿命期设计方法研究”(在研)、天津市艺术科学立项重点项目一项“全寿命期理念与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建设与管理”
在研)、天津市政府2011年决策咨询重点课题一项,(已结题)、天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两项。
|
目錄:
|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第四节 预期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方法
一、主要研究目标
二、扩展研究目标
三、主要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面临的主要困难
第六节 基本框架
第七节 创新点和相对不足
第二章 纪念性雕塑的起源与分化
第一节 回忆能力与早期雕塑的诞生
第二节 表现特定形象的雕塑与其他雕塑的分化
第三节 家族纪念性雕塑从表现特定形象的雕塑中分化
一、生产方式的转变
二、祖先崇拜的产生与家族肖像的初级形式
三、家族肖像的多样化
四、家族肖像的高级形式
五、家族肖像在文明社会
第四节 社会纪念性雕塑从表现特定形象的雕塑中分化
一、文明的诞生与古代宗教的出现
二、古代宗教对雕塑艺术的推动
三、从宗教雕塑转变为世俗雕塑的必备条件
四、以具体事件为纪念对象和表现对象的早期尝试
第五节 两种纪念性雕塑的分化与并行发展
一、家族肖像在文明社会的演变
第三章 纪念性雕塑建设活动中的行为主体
第一节 纪念性雕塑的艺术生产者与消费者
一、广义艺术生产理论在雕塑艺术生产中的运用
二、广义艺术生产理论相对纪念性雕塑建设的局限
三、不可忽视的接受者因素
第二节 纪念性雕塑的作者与受者
一、传统艺术接受理论对《巴尔扎克像》案例的解释
二、传统艺术接受理论相对纪念性雕塑建设的局限
三、不可忽视的赞助者因素
第三节 纪念性雕塑赞助者的特征
一、艺术赞助系统中的纪念性雕塑赞助者
二、纪念性雕塑赞助者具有强权背景
三、赞助者完成任务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背景
四、赞助者的身份日趋多元化
第四节 纪念性雕塑受者的身份
一、存在于赞助者设想中的接受者
二、存在于创作者设想中的接受者
三、赞助者、创作者和受者“同质化”的现象
四、“历史距离”之外的接受者
第五节 纪念性雕塑创作者的特征、身份及其他
一、为何纪念性雕塑创作者普遍具有集体特征
二、纪念性雕塑创作者的身份
三、纪念性雕塑创作者的动机
四、如何合理计算艺术家从事纪念性雕塑创作获取的报酬
五、作为矛盾集中点的创作者
第四章 赞助者对纪念性雕塑内容与形式选择的影响
第一节 赞助者选择纪念对象过程中的发起者因素
第二节 传统对赞助者选择纪念对象的影响
一、家族纪念性雕塑中的类似情况
二、社会纪念性雕塑中的类似情况
第三节 赞助者对纪念性雕塑形式要求的先决因素
一、赞助者对纪念对象的态度决定雕塑位置
二、赞助者设定的位置决定雕塑体量
第四节 赞助者对纪念性雕塑形式的主要要求
一、尊重所在地传统
二、符合设定受者的理解力
三、对表现方式的普遍要求与特殊要求
四、财力与效果的平衡
五、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第五节 赞助者影响纪念性雕塑形式选择的手段
一、自力自为
二、控制创作者
三、选择创作者
四、培养创作者
五、组织创作者
第五章 创作者对纪念性雕塑表现对象的选择
第一节 如何研究纪念性雕塑表现对象的运用方式
一、为什么纪念性雕塑表现对象有研究意义
二、关于表现对象可能存在的一个偏见
三、主要表现对象与次要表现对象
四、关于象征与寓意的不同
五、个别案例中的“一般属性”问题
第二节 纪念对象的形象作为表现对象
一、是否运用纪念对象的形象作为表现对象
二、纪念对象的类型如何影响表现形式
三、纪念对象的数量如何影响表现形式
第三节 战马作为表现对象
一、战马作为次要表现对象的出现及演变
二、战马作为次要表现对象的功能
三、战马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写实运用
四、战马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象征运用
第四节 神衹作为表现对象
一、如何研究纪念性雕塑中的神衹形象
二、单独运用神衹形象表现纪念对象
三、神衹形象介入事件以神化纪念对象
四、神衹形象结合人物以神化纪念对象
第五节 “他者”作为表现对象
一、如何研究纪念性雕塑中“他者”形象
二、“他者”形象作为表现对象的普遍运用方式
三、“他者”形象作为表现对象的特殊运用方式
第六章 纪念性雕塑的寿命问题
第一节 基于个案分析的纪念性雕塑寿命问题思考
一、《诛戮暴君者哈默狄奥斯与阿里斯托喜顿》
二、《萨摩色雷斯胜利女神》
三、《马可·奥勒里乌斯骑马像》
四、《第三国际纪念碑》
五、《巴尔扎克像》和《加莱义民》
六、《安德鲁·杰克逊像》
七、《垦荒犁》(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五周年纪念碑)
八、《孙中山像》
九、《马克思与恩格斯像》
十、《图拉真纪功柱》
十一、《旺多姆圆柱》
十二、《法老哈夫拉坐像》
十三、十二个个案引发的思考
第二节 纪念性雕塑的双重寿命辨析
一、从雕塑原则的双重性到纪念性雕塑寿命的双重性
二、影响纪念性雕塑艺术寿命的因素
三、影响纪念性雕塑物理寿命的因素
四、纪念性雕塑艺术寿命的本质特征
五、纪念性雕塑物理寿命的本质特征
第三节 延长纪念性雕塑寿命的方式及其理论基础
一、现有修复与复制技术对纪念性雕塑寿命的影响
二、纪念性雕塑修复与复制技术引发的理论困境
三、纪念性雕塑修复与复制技术正确使用的理论基础
第四节 纪念性雕塑寿命研究对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意义
附表一:作品中英文名对照(按书中出现先后顺序)
附表二:部分著作名中英文对照(按书中出现先后顺序)
附表三:作者中英文名对照(按书中出现先后顺序)
附表四:部分地名、民族名和人名中英文对照
附表五:古罗马帝国及法国波旁王朝部分皇帝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纪念性雕塑的主题选择、表现手段及寿命问题写在前面纪念性雕塑是按照功能分类的一种雕塑艺术形式。《辞海》对其解释如下:“(纪念性雕塑是)以表彰历史人物和纪念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雕塑,一般安置在特定环境或纪念性建筑的综合体中,具有庄严、永久的特征。”在目前可见大部分以功能为前提对雕塑艺术进行分类研究的理论著作中,纪念性雕塑几乎都占有最重要的位置,被称为“雕塑艺术乃至造型艺术的正剧和史诗”。纪念性雕塑的这一重要地位并非凭空得来,而是由其在雕塑建设历史上所占有的资源比例、关注程度决定的。也正因为此,任何一件纪念性雕塑作品都不会是一个孤立的艺术现象,不可能完全是艺术家的个人化表达,而必然会与时代背景、政治意志、社会环境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因素不但决定了纪念性雕塑作为一种艺术类别的普遍内容,还决定了绝大多数纪念性雕塑个体最终呈现出来的形式。
基于此,本书以纪念性雕塑的内容和形式为研究切入点,利用艺术社会学为主要理论工具,通过对纪念性雕塑的现有实体、历史资料、现有研究理论进行归纳和深层次发掘,以求在学理层面上明确纪念性雕塑建设行为的本质特征,并争取为当代中国的纪念性雕塑建设与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本书第一章为引言,第二至第六章为分析论述。引言首先介绍了选题的意义和目的,提出了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并对国内外有关纪念性雕塑的相关著作资料进行梳理综述。随后提出主要研究目标和扩展研究目标,并进一步提出了准备采用的研究方法。最后简要提出了本书的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没有全面梳理纪念性雕塑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而是着重探索纪念性雕塑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形式出现的社会需求以及技术背景,通过对其起源的明确来强调纪念性雕塑建设中的国家和个人行为从诞生之时就具备并一直延续至今的基本特征,从而为后续分析论述打下一定的研究基础。同时这一章还对其他章节论述所需的部分个案作了较充分的背景介绍。
第三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纪念性雕塑建设流程中的三大主要参与者——赞助者、创作者和接受者,明确纪念性雕塑艺术生产的全过程以及三大参与者的互动途径和程度。这一章的分析有助于在其后的章节中深入探讨纪念性雕塑建设行为中的内容、形式选择问题以及寿命管理问题。
第四章着重分析赞助者在纪念性雕塑内容与形式选择过程中的影响,因为赞助者的行事目的和行为特征具有共性,因此纪念性雕塑的赞助者对于创作者选择雕塑形式的要求也具有可供研究的明显共性。这一章首先论述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发起者因素,其后分析了所在地传统对赞助者选择纪念对象的影响、赞助者对纪念性雕塑形式要求的先决因素、赞助者对纪念性雕塑形式的主要要求以及赞助者影响纪念性雕塑形式选择的手段。
第五章在第四章的论述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着重探讨纪念性雕塑创作者的表现对象运用方式。首先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例证指出在纪念性雕塑创作中,创作者所能选择的表现对象是有限的,因此具有研究意义。其后论述了纪念性雕塑表现对象运用的几种情况:纪念对象的形象作为表现对象、战马作为表现对象、神衹作为表现对象以及“他者”作为表现对象。
本书的第六章尝试解释纪念性雕塑建设行为的延续——纪念性雕塑的延寿行为。基于大量个案分析的结果,本书提出纪念性雕塑的寿命具有双重性,由物理寿命和艺术寿命组成,两者通过不同的形式受到外在影响,也有完全不同的本质特征。在深入了解纪念性雕塑寿命双重性的基础上,本书分析了现有雕塑修复与复制技术使用的方式及进一步合理使用的理论基础,最后指出纪念性雕塑寿命研究对中国当代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9世纪的德国雕塑家希尔德勃兰特在其著作《造型艺术的形式问题》曾这样描述艺术工作者在开展理论探索中面临的情况:“这部著作用一种艺术家所不习惯的语言说话,而又谈及一种美学家所不习惯的创作过程。对艺术家来说,这些观点是生活中最熟悉的事实,对美学家来说,这种说话方式是他的看家本事。”阿道夫?希尔德勃兰特?造型艺术的形式问题[M]?潘耀昌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由于本书尝试利用科学方法对纪念性雕塑这样一种社会性强、牵涉面广的艺术形式进行综合分析,并力图总结出其诸方面的内在规律,研究过程中必然涉及多个学科,存在相当难度。这一研究工作由一名接受专业造型训练的雕塑工作者展开,但在广度上已经远远超越了艺术创作的范围,所以在资料归纳和辨证方面不可避免存在不足之处,还望专家、前辈、同道们不吝指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