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们去往何方:身体、身份和个人价值
》
售價:HK$
67.0
《
大学问·批判的武器:罗莎·卢森堡与同时代思想者的论争
》
售價:HK$
98.6
《
低薪困境:剖析日本经济低迷的根本原因
》
售價:HK$
66.1
《
穷人的银行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自传)
》
售價:HK$
76.2
《
绵延:文明分野与文化演进
》
售價:HK$
66.1
《
三神之战:罗马,波斯与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
售價:HK$
80.6
《
法国通史(全六卷)
》
售價:HK$
985.6
《
慢慢变富66招
》
售價:HK$
53.8
|
編輯推薦: |
别以爱的名义毁了孩子的一生
狠得下心,才能成就孩子的未来
能独立、情商高、会生活、懂感恩、负责任、交际能力强……
有舍才有得,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就这么简单
如何让孩子学会独立?舍得让孩子去把手弄脏……
如何让孩子拥有高情商?舍得让孩子面对挫折……
如何让孩子懂感恩?舍得向孩子索取爱……
如何让孩子责任感强?舍得让孩子“吃一堑”……
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舍得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
如何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建立人脉?舍得把让孩子走出家门……
一本能够让你成为好妈妈的“教子圣经”
|
內容簡介: |
一名美国富翁因过分溺爱女儿,让其坐在直升机副驾驶的位置,结果女儿调皮,踢坏了驾驶系统导致飞机坠毁;上海的一位留学生因为妈妈不答应给他钱,在机场把来接他的母亲连捅9刀;高中生为买苹果手机卖肾;江苏一位14岁女孩当街对自己父亲拳打脚踢……
作为父母,我们爱孩子胜过一切,希望他们在我们的全面保护中健康成长,而这真的是最好的爱吗?我们身边很多家长对孩子极其溺爱,富二代、攀比、无责任感、不懂得感恩的孩子越来越多。这本书针对这一社会现实,给家长警示,并且告诉他们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就是——舍得。作者从七章来告知家长“舍得”的好处和实践方法:
一、舍得用,让孩子学会生活;
二、舍得用,孩子的情商高;
三、舍得用,孩子才懂得感恩;
四、舍得用,孩子的责任感强;
五、舍得用,孩子的社交能力强;
六、舍得用,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
七、舍得用,孩子的幸福指数高。
本书辅以大量生动、贴切的事例加以说明,可读性强,更为直观的让我们从具体事件中获得正确的教育方法。
|
關於作者: |
杨学强
笔名林越,知名教育专家,亲子类栏目专栏作家,从事教育工作近20年,出版过多部亲子类畅销书。代表作有:
《父母应该对孩子说的100句话》《父母不该对孩子说的100句话》(中国商业出版社)
《决定高中生命运的36种心态》(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与孩子沟通就这么简单》(金城出版社)
《让教育更轻松》(湖北教育出版社)
《每个孩子都是第一名》(九州出版社)
《爱孩子就让他做自己》(中国纺织出版社)
《父母这样做 孩子更优秀》(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等。
|
目錄:
|
前言
第一章:舍得用,让孩子学会生活
挫折教育,孩子成才的捷径
“无为”教育,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请孩子帮忙,事小好处多
用则进,不用则废
把爱藏心底,孩子吃苦早独立
劳力更要劳心,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思考
抑制帮孩子的冲动,此时“无情”胜有情
设定合理目标,激发孩子内在潜能
“去把手弄脏”,让孩子懂得流汗的价值
父母学会“示弱”,孩子更“强大”
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改掉懒散坏毛病
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比获得知识更重要
第二章:舍得用,孩子的情商高
不做鱼缸里的鱼,让孩子接受真实的世界
放手不放纵,让孩子学会独立
让孩子赢得起,更要输得起
吃苦等于吃补,给孩子的精神补钙
改变自己,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强制不如疏导,帮助孩子正确表达情绪
哭≠给,不要被孩子的情绪绑架
严格要求,培养孩子自制力
第三章:舍得用,孩子才懂得感恩
坦白讲出你的爱,让孩子不再自私
孩子嫌贫爱富,父母应该自省
习劳知感恩,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辛苦
学会索取爱,让孩子练就爱的能力
创造机会,让孩子懂得付出
从小事做起,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懂得感恩的孩子,才能回报社会
第四章:舍得用,孩子的责任感强
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家庭负责
孩子做错事,就要承担责任
让孩子吃一堑长一智,自我成长
小事不做,则大事难成
合理安排家务,增强孩子家庭责任感
认同孩子,让兴趣成为持久的动力
让孩子自食其果,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签订家庭责任合同,充分调动孩子积极性
互换角色,让孩子当家做主
第五章:舍得用,孩子的社交能力强
把孩子推出家门,体会与人交往的快乐
让孩子多交朋友,主动适应新环境
学习待人接物,提高孩子交际能力
孩子的事情,让孩子自己解决
不插手,让孩子自己选择朋友
让孩子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
换位思考,让孩子拥有善解人意的心
懂得与人分享,让孩子拥有好人缘
第六章:舍得用,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
不要怕,让孩子无所畏惧地面对未来
从适当的冒险游戏中,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
不冒险的孩子更危险
多鼓励,让孩子大胆尝试
让成功的实践,去除孩子内心的恐惧
创造机会,激发孩子的潜能
亲近自然,让孩子在天然课堂中成长
第七章:舍得用,孩子的幸福指数高
经历过痛苦的孩子,更知道珍惜幸福
让孩子学会爱自己,不要过于追求完美
宽容,拓展孩子的人生之路
不攀比,让孩子只看自己拥有的
乐观的生活态度,给孩子无限正能量
让孩子勇于走向社会,直面现实
让孩子做自己,教育才成功
后记
|
內容試閱:
|
“无为”教育,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遵循自然的法则,按照它规定的轨道行进,让孩子们得到锻炼、磨砺,让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什么是痛苦和烦恼,经过这些考验,他们的生命会变得更加顽强。
——摘自卢梭《爱弥儿》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现在天下父母以及所有老师都在做一件事——都在残害我们的幼苗。”有些父母听起来会不太舒服,更不会赞同。可是南怀瑾先生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现在的父母把很多的时间、精力放在孩子身上,甚至有的妈妈辞去工作,回家做全职母亲,这样做自以为是对孩子负责任,实际却是在“残害”孩子。道家讲究无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卢梭在《爱弥儿》里也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毫无作为的教育!”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强为,不妄为,按规律去做。今日教育出现的问题,多半是因为学校、家长的强势有为造成的。这也是南怀瑾先生说那句话的原因。
父母要想孩子有所作为,就必须把生活还给孩子,让他自己慢慢成长,用无为的手段达到有为的目的。
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秦一骁凭着一份“关于环线快速路口缓冲区的设想”研究课题,在由教育部、中国科协、香港周凯旋基金会共同举办的第八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中脱颖而出,不仅击败了508名竞争者,获得了“明天小小科学家”荣誉称号,而且还被北京大学提前录取。
如此出色的秦一骁,他父母的教育方法竟是“不管”——无为而治。
秦一骁三岁的时候,妈妈经常在晚上给他讲故事,和所有的孩子一样秦一骁听得专注、入神,有时还会问妈妈一些问题。有一次他指着书说:“妈妈,这个字念什么?”妈妈看到孩子已经开始有了很强烈的求知欲望,于是决定不再给儿子讲故事了。她对秦一骁说:“儿子,妈妈最近工作忙,不能给你讲故事了,你自己看,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其实妈妈并不是工作忙,而是用这种方法,让孩子自己去读书。
一开始,秦一骁很不习惯,缠着妈妈讲故事,但是妈妈总说没时间,后来秦一骁就开始自己抱着书看,遇到不认识的字就问爸爸妈妈,渐渐地养成了独立学习的习惯。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精心规划设计,他的父母却没有这样做。甚至孩子向他们提出问题,他们都直接说“不知道”,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他们和孩子交流,最常用的语言就是:“宝宝的问题太棒了,可是爸爸妈妈也不知道,你帮我们找到答案好吗?“””“爸爸妈妈没有时间,你先自己想,好吗?”
“不知道”与“没有时间”成为了秦一骁父母教育孩子成才的两大法宝。
秦一骁的爸爸妈妈利用这种方法,引导孩子自己学习,最终成功地激发了孩子的潜力和求知欲。可见,父母的“无为”,可以激发孩子的“有为”。
父母关心注重孩子的教育没有错,主要是要采取正确的方法。父母强势“有为”的教育往往存在一些致命的弱点,有些根本不符合孩子的成长需要,比如强迫孩子上过多的培训班,满足升学需要;过分对孩子悉心照顾,生怕孩子哪点不高兴。结果呢?孩子变得叛逆、懒惰、依赖、脆弱、蛮横等。如此与教育规律背道而驰,原本健康成长的孩子变成了“问题少年”。
所以,教育孩子不妨把孩子放到自然状态下,让他们沐浴生活的阳光,当他们有了求知欲望,掌握了与生活“较量”的本领,就有本事去闯世界了。
用则进,不用则废
要让孩子懂得自己照料自己。他不用帮助就知道怎样穿鞋子,怎样穿衣服,怎样脱衣服。在他的欢乐中,映照出人类的尊严,因为人类的尊严是从一个人的独立自主的情操中产生的。
——(意)蒙台梭利
很多人都注意到一些乒乓球、网球运动员出现一只胳膊粗一只胳膊细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他们长时间使用一只胳膊持球拍击球,久而久之,就出现了两只胳膊发育不均衡的现象。
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用则进,废则退”是基本原则。人为什么没有尾巴?因为人自从直立行走以后,尾巴就失去了它的作用,所以逐渐萎缩消失;许多洞穴生物之所以是盲眼,也是因为它们的眼睛派不上用场,因而就退化了。
《求学》杂志登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意大利男孩托蒂有一只十分奇怪的眼睛,从医学上看,这只眼睛完全正常,但它却看不见东西。原来,当小托蒂呱呱坠地时,由于这只眼睛轻度感染,曾缠了两个星期绷带,但这两个星期给托蒂造成了极大伤害。他的这只眼睛由于长期没向大脑提供任何外界信息,大脑就认为小托蒂这只眼睛瞎了,于是原先该为它工作的大脑组织随之“战略转移”,不为它工作了。小托蒂的遭遇并非个案,后来,研究人员在动物身上做了很多类似的实验,发现结果都是一样的。
有时候,我们父母没有原则的“爱”就像小托蒂那只眼睛上的绷带——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
国内某著名高校的一位大学生,以高分赢得了全额奖学金出国留学的机会,本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全家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了,因为这个孩子因焦虑过度而精神失常了。原来,他是家中独子,从小备受宠爱,甚至上了大学,父母还要每周到学校去为他料理生活。一想到自己将要独自一人出国求学,无人照顾,他竟不知自己将如何生活,以至于过于焦虑而精神失常。后来,这个大学生的父母后悔不已:我们一心一意地爱他,凡事为他着想,谁知却害了他。
很多孩子并不是能力差、智商低,而是平时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被搁置,逐渐就接近荒废。
现在,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当然这个学习指的是文化课的学习。家长们还有一个共识——“只要孩子把时间用在学习上,家里的什么事都可以不干”。就这样,家长取消了孩子一切劳动的机会,本来很聪明的孩子,生活却不能自理,连盐和味精都分不出来,岂不让人感到悲哀?
有些家长会有这样的观念误区:这些事孩子大了,自然就会了。这是个错误的想法,末代皇帝溥仪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溥仪长期受到无微不至的爱,吮奶长达八年之久,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是不是长大了,懂事了,很多事自然就会做了呢?事实上,溥仪二三十岁了都还不会系鞋带,过度安逸的生活使溥仪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新中国成立后,溥仪成了秦城监狱的囚犯,什么都得自理,经过多年的劳动改造,终于变成了自食其力的公民。
倘若溥仪继续过他的皇帝生活,恐怕到不惑之年也未必会系鞋带,更不要说自食其力了。所以说,每个人的能力都不是天生的,都是从学习和实践中得来的。
有关儿童发展的研究表明:大肌肉、小肌肉的活动或多或少与认知有关。也就是说任何“工作”都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不让孩子去做,那么孩子就永远不会,所以父母请记住“用则进,不用则废”的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