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生财富靠康波
》
售價:HK$
119.9
《
富人是怎么赚钱的
》
售價:HK$
74.8
《
时刻人文·富与穷:英国政治经济学思想史(1750—1834)
》
售價:HK$
107.8
《
影像中的侦查学:刑侦警务类节目研究
》
售價:HK$
52.8
《
俄国社会阶层与历史变迁(1700—1900)
》
售價:HK$
96.8
《
博弈与平衡:奥格斯堡城市宗教改革研究(1518-1537)
》
售價:HK$
118.8
《
古代中国与南亚文明论丛
》
售價:HK$
60.5
《
法医冷知识——尸体是一本无声的书,推理破案必知的92个冷知识 法医门徒 著
》
售價:HK$
65.8
編輯推薦:
风靡全球畅销书《交易员、枪和钞票》作者携巨著再度王者归来
《极限金钱:世界的掌控者与风险的膜拜者》是一部深刻剖析现代金融体系的史诗巨著,彻底揭开金融世界的真实面目
《极限金钱:世界的掌控者与风险的膜拜者》入围2011年度“《金融时报》—高盛商业图书奖”;
《极限金钱:世界的掌控者与风险的膜拜者》入选2011年度彭博十大最佳商业类图书。
人类创造出了货币和金融经济,但货币和金融经济又重塑了人类。金融家们玩起了金融炼金术,其他人则把金钱当成信仰顶礼膜拜。到底是谁制造了当今世界的虚假繁荣,让世界在金钱的怂恿和推动下变得错综复杂?在这场金钱的极限游戏中,到底谁才是真正的赢家,将世界玩弄于鼓掌之间?风靡全球畅销书《交易员、枪和钱》作者萨特雅吉特o达斯(Satyajit
Das)携巨著《极限金钱:世界的掌控者与风险的膜拜者》王者归来 ,为您生动而又富有色彩的深刻剖析现代货币与金融体系。
作者作为金融危机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从历史、文化、社会、人性等角度向读者讲述了惊险的金钱游戏,展示了游戏中的银行家、交易员、监管者和政策制定者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揭示了如今大量的财富不是由实体经济生产出来
內容簡介:
在全球信贷紧缩、金融行业出现危机的背景下,“货币”已成为全球最热门的词语之一。货币究竟怎样影响到我们今天的社会?《极限金钱:世界的掌控者和风险的膜拜者》作者为金融危机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从历史、文化、社会、人性等角度向读者讲述了惊险的金钱游戏,展示了游戏中的银行家、交易员、监管者和政策制定者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并告诉读者如今大量的财富不是由实体经济生产出来的,而是由人类设计的金融工程所致。金钱游戏创造了虚假的经济增长、繁荣和财富,同时也使金融体系之外的人们受到威胁。《极限金钱:世界的掌控者和风险的膜拜者》适合金融从业人员、公司高管和政策制定者阅读,也适合对金融经济感兴趣的读者阅读使用。
關於作者:
萨特雅吉特·达斯(Satyajit
Das)是一个在国际上广受赞誉的金融专家。他在全球货币市场上打拼了30多年。达斯曾供职于花旗、美林以及TNT集团投资部。他还是一位知名顾问,为世界各地的许多银行、投资者、公司和央行提供建议。达斯撰写了许多有关衍生工具和风险管理的专业书籍,这些著作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好评。在其力作《交易员、枪和钞票》中,达斯以业内人士的身份描绘了衍生交易世界。该书由《金融时报》普伦蒂斯霍尔出版社(Prentice
Hall)于2006年推向市场,并于2010年再铸辉煌,成为了国际畅销书。达斯最近还在一些重要的纪录片中频频出镜,如由查尔斯·弗格森(Charles
Ferguson)导演的、获得2010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监守自盗》(Inside
Job)和BBC于2009年出品的电视纪录片《高风险的把戏》(Tricks with
Risk)。达斯很有先见之明。早在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他就在《交易员、枪和钞票》一书和名为“即将来临的信贷崩溃”系列演讲中深刻剖析了现行世界金融体系的结构和风险,并指出危机不可避免。历史证实了他的预言。
目錄 :
目 录
引言 傲慢
2007年度流行词——次贷
拔得头筹
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
撤退
探究新业务模式
投资理念
伏击
华丽的演讲
涉过条条“溪流”
流动性和杠杆
贪婪之民主
付款选择可调利率抵押贷款
黑海地产
走钢丝
赛马
末日博士
极限金钱
第一部分 信念
第1章 时代的镜子
几种货币
交易媒介
货币的发明
野蛮遗迹——黄金
真实的东西
新罕布什尔旅馆
崩溃
货币机器
债务钟
钱什么都不是
镜屋
第2章 金钱改变了一切
“渡边太太”闯荡华尔街
外汇交易美女俱乐部
富豪经济
涓滴而下还是交易为上
我买故我在
像贝克汉姆那样花钱
金色年华
个人退休金账户
日本的诅咒
这个时代的主宰
第3章 企业的经营之道
有限的良心
英明而大胆的投机
肮脏的伎俩
结合与分离
杰克?韦尔奇的丰功伟绩
资本运作
看清韦尔奇的所作所为
商业交易
第4章 金钱大甩卖
多么美好的银行
击鼓传花
放贷狂潮
美妙的塑料钞票
赌场式的银行业
玩弄大众信心的把戏
花旗的金钱游戏
时代的印记
第5章 金砖路
为金钱树碑
“池塘”争夺战
酷酷的不列颠
新兴中心的崛起
野鸡变凤凰
黄金城经济
流动性漩涡
第6章 金钱蜜糖
报纸
专栏
电视
哗众取宠
财经情色
财经电视明星
财经类书籍
大家一起来赚钱
第二部分 基本教义派
第7章 芝加哥小子
沉闷的科学
芝加哥诠释
经济政治学
学术之争
吉普和铁娘子
政治经济学
新瓶装旧酒
金钱透镜
不稳定的稳定
第8章 伪上帝, 伪预言
神秘的价格
随机魔鬼
公司财务领域的MMs
驯服风险
慢钱和快钱
公司实践
一切皆噪音
完美的世界
金融基本教义派
海市蜃楼
第三部分 炼金术
第9章 爱上债务
铺设地毡
自助收购
一切皆杠杆
扒皮抽筋
詹森教授来到华尔街
淹没在数字中
经过审查的贷款
好机会债券
堕落的天使
垃圾债券
米尔肯的犯罪集团
银行家的甜蜜妒忌
谢谢你借钱给我
桥还不够长
财富“宝藏”
第10章 私募的罪孽
超额回报
性感的私募股权投资
空中游戏
变卖家当
有孔的银元
不劳而获
损公肥私
蝗灾
爱慕虚荣的资本
业余选手
骚乱
第11章 将债务切丁切片
证券化大餐
切丁切片
几乎跟房子一样安全
合成产物
相关性交易
一团乱麻
人手几套房
劣质房贷
放贷竞赛
一日英雄
第12章 末日债务机器
债务大杂烩
身处债务阴影之中
虚拟贷款
打“算盘”
智力自慰
聪明一时
连锁反应
债务相变
未知领域
第13章 风险超市
小心你的衍生工具
粒子金融学
锁定你的赌局
下水道债券
哈佛案例研究
意大利之偷天换日
对冲赌局
交易时光机
过会儿宰了你
投资者首当其冲
有毒的市政证券
官兵捉强盗
希腊的所作所为
疯子的游戏
第14章 金融军备竞赛
全身休克
邪恶的科维尔
武僧
神秘的科维尔
风险就是我们的生意
躺着就能赚钱
信贷的致命诱惑
后现代矛盾
解构衍生工具
砸罐盛会
第15章 对冲基金的盛会
紧跟琼斯
寻找“白鲸”
交易大师
手握“魔杖”
你是幸运儿吗
夏普比率
嵌入银行
终有一死
局中人
凋零的不凋花
对冲基金盛会
第16章 明斯基机器
甜蜜和诅咒
拥挤不堪
不受罚的罪犯
比不过“跑车”
急转直下
被宠坏的孩子
赚钱而不要发动战争
第四部分 寡头政治
第17章 各国央行的“军事演习”
充斥着债务的时代
流动性工厂
六度分隔
纸链条
同步横向激发
依靠神的力量
盲目的资本
收租人
最佳可能世界之最佳
第18章 骗局
央行共和国
老到的骗局
收保护费的家伙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自由言论
没有价值的会计实践
自说自话计价法
视野之外
软绵绵的糕点
听之任之
自欺欺人的监管
第19章 风险膜拜
全面增长
金融群体思维
名人央行
排除异议
无人负责
没什么可忏悔的
最后的晚餐
第20章 宇宙的主宰
金钱错觉
生产不幸福人群的工厂
战争还是金钱
银行“车间”
被误导的一群人
微笑和杀戮
薪酬等级
远远不止这些
依附于金钱
奖金季
迅速致富
引爆点
第21章 金融虚无主义
装点门面
花不完的金山银山
名人金融
三脚猫
魔法师和麻瓜
午夜时分
临终祈祷
看似安全的金融产品
悄无声息的屠杀
第五部分 裂缝
第22章 金融重力
遭遇气流而骤降
大规模倒闭
急救
这不是研讨会
重症监护
待售的国家
竞相哭诉
牛顿学说式的经济学
第23章 未来通常是不确定的
肉毒杆菌经济学
监管辩证法
首例患者
无处可逃
先天不足
庞氏繁荣终结了吗
失去经济制高点
禅宗金融
未知的未知
后记 复仇女神
追加保证金
无聊而冗长的庭审
贪婪而自私的家伙
危机读物
经济摇滚明星
好戏连台
元货币
全球经济发生了什么
这一次没什么不一样
自杀是没有痛苦的
不停转动的世界
参考文献
內容試閱 :
中文版推荐序
摆在读者面前的是萨特雅吉特?达斯的又一部力作,其著作《交易员、枪和钞票》重在阐述衍生品是如何交易的,本书则是从不同的角度,用大量的实例告诉读者信用是如何膨胀的,以及“数字财富”是如何创造的。在作者眼里,杰克?韦尔奇并不是伟大的CEO,而只是一位传奇的金融作手;杠杆收购也不是在并购浪潮中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工具,而仅仅是金融家获取更高利益的手段;私募基金也被打上了罪恶的标签。这些在本书中都被归为金融炼金术的范畴。
“世界是个万花筒”,作者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有其独特的视角,我们无需过多评论。但需要强调的是,信用膨胀之后我们该如何应对。根据经典的周期理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是经济运行必经的四个阶段。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的第六章中专门论述了萧条的必然性。萧条其实是经济进行自我疗伤的一个过程。有了萧条,未来的繁荣才会更健康。我们并不确定“熨平波动”这个说法是否能够证实,至少我们看到政策刺激的结果是——尽管衰退结束得更快,但复苏却迟迟不能实现。在本书中,作者将各国央行的救助行动描述为“军事演习”,所用工具则是“流动性工厂”,可谓形象生动。而恰恰是这些行为和工具造就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资产泡沫。
本书除了阐述以上金融炼金术和政策放任导致了“数字财富神话”外,还从经济视角之外探讨了“数字财富”得以发展和膨胀的根源,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情怀。书中总结道:“消费主义利用了深埋于人们内心的焦虑和社会的变革。”这正是债务得以膨胀的人为因素。另外,书中对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观点的引用可谓贴切而深刻:“消费就是‘追求永远都抓不住的幸福’……人们通过不断地消费拼命重新定义自己。”
综上所述,这是一本易懂但并不浅显的金融科普读物,它具有如下三大特色。
第一,语言深刻,直指问题实质。例如,书中关于金融的论述,“金融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把现在和将来联系在一起”,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明了金融在跨期资源配置上的重要性。另外,作者在书中还这样写道:“钱是一个关于信任的问题,有信任就有背叛。”通常当我们谈及货币时,会想到它是基于信用的交易媒介,如果将信用转换成信任并得出那更为重要的后半句结论,我们就可以理解危机这种背叛方式是伴随着货币体系所产生的必然现象。本书文字的精彩除了归功于作者的深厚功底,也离不开译者的出色工作,这也是本书的亮点之一。
第二,案例丰富而生动。例如,通过描述银行的起源娓娓道出部分准备金是现代金融的核心;通过介绍以房屋净值为基础发放信用卡让我们了解到金融创新的力量。在金融学越来越数学化和工程化的今天,我们多读一读故事和案例,从中理出一些大的思路,对防止迷失在数字化金融的丛林中是有所帮助的。
第三,作者独特的人文主义视角。在当今丰裕的社会中,人们的内心也越来越浮躁。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我们的诸多行为和内心焦虑是被消费主义所利用的话,这对于平和心态或许有所帮助,甚至有助于读者心灵的净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实验室主任 刘煜辉
译者序
大家应该都知道《绿野仙踪》,但你知道这部看似童话的文学作品实际上是对美国货币体系改革的讽喻吗?你也可能听说过后现代主义,但你是否知道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是对后现代主义的一次检验?还有,艺术品和金融资产之间又有什么共同点呢?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期权定价模型能否让你成为亿万富翁?你可以在本书中找到这些有趣问题的答案。萨特雅吉特?达斯(Satyajit
Das)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大厨”,他将有关金融、艺术、文学、哲学、历史的各种食材烹制成美味佳肴。坦率地讲,这是我所翻译的十余部作品中最难啃的一本。作者经常使用隐喻,还引用了大量哲学和文学片段,极大地提高了译者的业务水平。
达斯做的不是一道菜,而是一桌子美食。不同口味偏好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喜欢的菜。如果你对货币史感兴趣,或者正在学习货币金融学课程,那么可以像看小说一样领略货币的前世今生。如果你想搞清楚本次金融危机的始末,那么达斯绝对是最佳讲述人,因为他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达斯在金融领域从业30多年,他将为你提供技术含量极高的第一手材料,告诉初学者慎入。如果你想对人性进行深入探讨,那么可以在本书中发现各种极致典型,其中有嗜钱如命、损人利己的金融贵族;有不懂专业、只想借经济繁荣捞取政治资本的政客;有忙着走穴、兜售不靠谱理论模型的经济学家;当然还有被金钱蒙蔽双眼,最终掉进漩涡的劳苦大众。只有在大恐慌这样的极端背景下,人性才会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就算对金融不怎么感兴趣,你也能在本书中找到一连串以虚无幻化为主题的艺术、文学作品,还能发现在别处难以看到的一些奇闻轶事。
其实,无论是何种经济,只要该体系是人设计出来的,危机就不可避免。原因很简单,正如达斯向我们展现的那样,人造系统不可能完美。只要漏洞存在,就会有那么一小撮智商极高,且笃信狭隘利己主义的精英兼骗子利用这些漏洞,做出“肥肉我来吃、黑锅你去背”的事情,祸害社会。少数智商超群的金融炼金术士变着法地证券化一切可被证券化的资产,用超高的复杂性和超低的流动性尽力增加市场的不透明程度,让无数看不清前路或钱路的民众成为俎上鱼肉。人们常用“人格资本化”来控诉资本主义对人性的摧残。但我却以为这句话恰恰说反了,达斯笔下那不断扩张、无限抽象的货币只是为“资本人格化”提供了可能,因为只有在高度发达、衍生工具数不胜数的金融体系中,人性中最接近于自私基因的贪婪和狭隘利己主义才能以资本的形式显现出来。达斯让我们明白,希冀“宇宙主宰”自律是不切实际的,因为这一集团内部也存在损害该集团利益的所谓“超级精英”。因此,精英集团内的个体也别无选择,只能大家你追我赶地祸害社会,谁要是落后了可就没肉吃了。普通百姓能做的或许只有尽力让自己变得稍微聪明些,给这些骗子略微增加一点坑害社会所需付出的成本。看达斯的书也许是个不错的起点,你不需要确知MBS、CDO或CDO2的具体结构,而只需明白,如果有人笑呵呵地走到你面前,拍着胸脯说找到了让你轻松致富的法子,那么这个人不是疯子就是骗子。
如果一个因为气血虚亏而四肢不利索的中年人不好好地静心调理气血,而是在健身房拼命锻炼肌肉,那么等待他的不是身体的强健,而是可怕的猝死。现在的世界经济就像这个中年人,二十年来,它一再希冀通过使用扩张信贷这种高强度的“有氧运动”来追回逝去的青春,但却一次又一次地折损所剩无几的元气。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达斯没有给出特别具体的答案,却给了我们知识和力量去寻找答案。
受译者知识水平和翻译时间的限制,译文一定存在某些纰漏。如果您发现了问题,或对译文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写信至onejiayi@gmail.com,或在新浪微博上@佳艺译站。在此,我也对陈晋、王军、王佩幸、陈仲明、阳跃华等在翻译过程中给予我的大力支持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王佳艺
2012年11月于上海
引言 傲慢
傲慢——在古希腊悲剧中,指因为过于骄傲而对诸神不敬。
2007年度流行词——次贷
“一个住在西弗吉尼亚卢尼维尔(Looneyville该地名有“疯子”的意思。——译者注,West
Verginia)的穷人因为还不起房贷而破产了与我何干?”弗里克博士(Doctor
Flick)语调中的焦虑暴露出他心中潜藏的不安。弗里克戴着一副高科技眼镜,镜架是用钛合金复合碳纤维制成的,上面布满了波尔卡风格的红白小点,非常少见。后来我才知道真的有卢尼维尔这个地方。2007年的时候,美国有许多地方都刮起了房贷违约风暴,这些地方有爱荷华州的格拉维提(Gravity,Iowa)、宾夕法尼亚州的马斯(Mars,Pennsylvania)、德克萨斯州的巴黎、维纳斯、沃斯和萨坦(Paris、Venus、Earth
and Saturn,Texas)。
这些地名对应的分别是Gravity(重力)、Mars(火星)、Paris(巴黎)、Venus(金星)、Earth(地球)和Saturn(土星),一串有趣的排列。——译者注
自2000年以来,在低利率、良好经济发展势头以及强劲住房内生需求的共同作用下,美国的房价一路走高。美国总统小布什曾经是一个投资银行家。2003年12月16日,刚上任的小布什便开始在全美推行“所有权社会”(ownership
society)。他说:“我们希望更多的美国人能够拥有自己的住房。毕竟,你们若是有了自己的房子,便更有可能与我们的国家休戚与共,因为你们对美国的未来投下了一笔很大的赌注。”
但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是,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主要是由货币供给的大量增加推动的。银行和房贷经纪人不遗余力地为房屋购买者放贷。革新的房贷产品让那些原本经常吃闭门羹的借款人也能如愿贷款买房。小布什盛赞银行家,因为他们帮助广大民众实现了自己的买房梦。
普约(Puyo)领导的国会议员调查小组曾经对1907年的股灾进行了调查。当时,在调查小组举行的听证会上,摩根(J.P.
Morgan)阐述了自己的放贷审核标准:“无论你申请何种贷款或债券,我不信任的人无法从我这里获得一分钱借款。”2但到了21世纪的头几年,银行家已不再审视贷款申请人的资质。申请者自己填写申请表格,而且常常是在网上申报财务状况。银行使用计算机模型,并根据相似房产的市值来评估一所房屋的价值。和在电影里驾车突袭扫射对手的黑帮一样,房产估价师也驾着车扫一眼待评估的房产就走人。就算相关房产的价值达不到抵押的要求,估价师也会用房子卖相不错而带来的所谓溢价来补齐这个缺口。
到2006年的时候,任何人都可以借贷了。人们把借款人称为“忍者”(NINJA,no
income,no jobs,or
assets,即无收入、无工作、无资产的“三无”人员)。同年,美国地产价格开始下滑,借款人开始停止支付月供。
“次贷行业是干什么的?”美国方言学会(American Dialect
Society)将“次贷”这个词选为2007年的年度流行词,这是一种发放给资信不佳者的高风险贷款。银行和贷款经纪人为了赚钱,昧着良心把这些不良贷款推销出去,最后导致数以万计的美国人无家可归。
可调利率房贷(adjustable-rate mortgage)被称为导火索(exploding
ARM)。这种产品起初的利率一般较低,但是低利率期一过,利率就会急速上升,月供会增长40%-80%,这让借款人不堪重负。无力继续承担房贷的人会选择放弃自己的房产,并把房门钥匙寄给银行,装着钥匙的此类邮件就被称为“叮当邮件”(因为邮件中的钥匙叮当作响)。而骗子贷款(也叫做无收入证明贷款、不完整收入证明贷款或自陈收入贷款)是指申请人无需提供收入证明,只需自报收入和资产的贷款。实际上,这种贷款诱使买房人虚报收入。2007年,一家名为“Implode-O-Meter”的网站上线,该网站对不断下跌的房价、不断上升的房贷违约数量以及最终到来的金融海啸进行了跟踪。
弗里克博士(博士头衔是荣誉称号)在德国一家中型国家银行中负责国际银行业务。其国内的有限增长空间促使他采取激进的海外扩张策略。而现在一堆美国人却不负责任地拒绝归还房贷,这无疑撼动了弗里克手掌中的帝国。在资本全球大流通的时代,美国发生的灾祸将不再限于美国本土。
“该结束了,一切很快就会结束的。”弗里克叹道。这恰巧是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阴暗而抑郁的剧作《游戏终点》(Endgame)开头的一句话。一切是结束了,但是却没有按照弗里克博士设想的那样收场。数月之内,他麾下的各种特殊目的机构(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相继崩溃,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在资本全球大流通的时代,美国发生的灾祸将不再限于美国本土。
拔得头筹
“情况很糟吗?”沉思许久后,梅勒(Mailer)终于打破了沉默,他透过盛着马提尼的高脚杯看着我。“非常非常糟。”我答道。“会持续多久?”“很多很多年。”这段对话发生在2007年的秋天。当时我在伦敦帮助梅勒分析信贷市场未来几年的情况。他仔细地思考我提出的悲观预测,随后将杯中的鸡尾酒一饮而尽。虽然他想再来一杯,但酒保显然不太习惯他的波士顿口音。
在我第一次遇见梅勒的时候他是这样介绍自己的:“梅勒?斯蒂文森(Mailer
Stevenson),总经理,专长是固定收益投资,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毕业。”梅勒在一家“白皮鞋”华尔街公司任职。“白皮鞋”是指绒面革或鹿皮的有带皮鞋,由于20世纪50年代时期从长春藤大学联盟毕业的上层银行家酷爱这类皮鞋,所以“白皮鞋”泛指那些历史悠久的老牌投资银行。华尔街的各大投行时不时地相互厮杀,且往往两败俱伤,落败后的梅勒来到伦敦,负责欧洲瑞士银行(Euro
Swiss
Bank,ESB)这家大型欧洲银行的交易业务。他最近又回到了华尔街,为老东家效力,负责全球债券交易。梅勒在读大学的时候是一位运动明星,虽然40多岁的他现在已经有些中年发福,但他思维敏捷、思路开阔,代表着主宰世界的金融新贵。
就在我和梅勒陷入沉思的时候,酒吧门口一阵骚动。一小群穿着T恤、套着夹克的男子被保镖挡住了。这种穿着时尚是因为电视剧《迈阿密风云》(Miami
Vice)的热播而兴起的,男演员唐?约翰逊(Don
Johnson)在剧中就是这副打扮。保镖介意的不是他们穿着T恤,而是他们没穿名牌T恤。不过,这几个人出手大方,很快就用一沓钞票摆平了保镖。
我和梅勒认识其中的两个人,他们是乔奇姆?马金(Joachim Margin)和拉尔夫?施密茨(Ralph
Smitz),他们是运营JR资本的对冲基金经理。大家都认为JR是这两位创始人名字的首字母缩写。实际上这两个字母是“Jolly
Roger”(海盗旗)的头两个字母。该基金公司的标志就是一个骷髅头骨,下面有两根相互交叉的骨头。和传统的海盗旗一样,这个标志的背景是红色的,骨头是黑色的。
第二天,JR资本将在巨星云集的全球金融论坛(Global Finance
Forum)庆典上获得年度最佳对冲基金奖。梅勒的银行也将在大会上获得年度最佳固定收益投资奖。当然,这个奖是梅勒花钱买来的。
大家一般都会认为这些奖项是由客户和同行投票选出的。这些大奖对于金融机构吸引客户至关重要。理论上讲,此类投票应该是匿名和独立的。但和民主选举一样,这类选举程序也有猫腻。梅勒“听说”他的银行将获得年度最佳固定收益投资奖,于是联系上了承办评选活动的杂志社,并允诺说,如果消息属实的话,他将出资10万美元赞助这次评选活动,并花4万美元购买该杂志的整版广告。非常凑巧,梅勒的银行真的获得了这一奖项。
在马金和施密茨的黑色T恤上,碎钻拼出了粗体的“1040”字样。10代表着JR资本管理的100亿(10
billion)美元资产,40则代表着该基金去年获得的投资回报率。两位当家人各自拿到了2.5亿美元的巨额奖金。他们曾在欧洲瑞士银行工作,是梅勒的属下。“小混混!”梅勒对他们的蔑视显然来自另一个时代。
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
JR资本已经邀请了一位著名建筑设计师负责公司新办公楼的设计工作。“他们会把鲨鱼放在玻璃缸里。”没想到鲨鱼这种海洋霸主有朝一日竟然成为了装饰大厅的艺术陈列品。
达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是“年轻英国艺术家”(Young British
Artists,YBAs)这批艺术新锐中知名度最高的代表人物。喜欢显摆的基金经理人非常钟爱他的作品。赫斯特的代表作是《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The
Physical Impossibility of Death in the Mind of Someone
Living),这一作品实际上是一条长4.3米、重2吨多的虎鲨。这条鲨鱼被装在一个玻璃柜子中,柜子里装满了福尔马林(甲醛水溶液)。
这条鲨鱼是由一个澳大利亚渔民捕获的,他得到了6 000英镑,其中4 000英镑是劳务费,2
000英镑是将鲨鱼冷冻运往伦敦的运费。广告宗师查尔斯?萨奇(Charles Saatchi)花了50
000英镑买下了这一作品。随着时间的流逝,鲨鱼的尸体开始分解。它的皮皱得很厉害,而且变成了淡绿色。一侧的鱼鳍掉了下来。玻璃柜子里的福尔马林溶液也变得浑浊。虎鲨游向观众的震撼效果荡然无存。保管员试着在福尔马林中添加漂白剂,但却进一步加速了鲨鱼尸体的分解。最后,保管员不得不把鲨鱼皮揭下来,贴在一条用玻璃纤维制成的模型鲨鱼身上以替代原来的虎鲨。
2004年12月,萨奇将该作品卖给了斯蒂夫?科恩(Steve
Cohen)。科恩是顶级对冲基金SAC资本咨询公司(SAC Capital
Advisors)的创始人兼总裁。该基金管理着200亿美元的资产。科恩为此作品支付了1
200万美元,也有人说他花了800万美元。
萨奇曾经想把该作品捐赠给英国一家新建的博物馆。肯?利维斯通(Ken
Livingstone,曾任伦敦市长)觉得用同样的费用做个大鱼缸会吸引更多的游客。作家丽塔?哈顿(Rita
Hatton)则认为该作品既是一个装着鲨鱼的大鱼缸,也是一个旅游景点。3据传,JR资本邀请赫斯特为自己的新办公楼创作另一个版本的《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只不过这次使用的是更加骇人的大白鲨。
撤退
梅勒和JR之间的敌意可以追溯到他们在欧洲瑞士银行共事的时候。这家银行每年都要在凡尔赛召开全球战略大会(Global Strategy
Session,GSS)。怀疑论者私底下将其称为“太阳王”演讲会。他们所说的“太阳王”就是风华正茂、彬彬有礼、穿着时髦的银行首席执行官爱德华?凯勒(Eduard
Keller)。
凯勒曾是一位管理咨询顾问,对银行业一窍不通。他之所以邀请梅勒加盟是为了填补欧洲瑞士银行在一些竞争领域的空白。他觉得欧洲瑞士银行应该利用有利形势拓展业务,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丰收。当然,他偶尔也会扔掉个把拖公司后腿的包袱。在太阳王的领导下,人们不断地在各类团队、组织、群体和会议之中进行交流。只有这样,每个员工才能深刻领会太阳王的伟大思想。在凯勒担任CEO的时期,欧洲瑞士银行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盈利能力上都取得了巨大发展。没人知道凯勒是怎么做到的,也没人在乎这一切是不是凯勒英明领导的结果。
哲学家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说:“正如一些激进的批评家所认为的那样,大企业总裁之所以没能掌控美国的一个原因是他们连自己的公司都控制不了。”托尔斯泰在描述博罗迪诺战役(Battle
of
Borodino)的时候也有过相似的评论:“左右战争进程的并不是拿破仑,他并不能了解实时战况,所以他的命令只能是一纸空文。”而凯勒就是欧洲瑞士银行的拿破仑。
在2005年的全球战略大会上,世界现状研讨会变成了某位记者推介自己有关全球化著作的宣传会。此人在演讲中搬出了各路名人,说自己在和他们吃饭、喝茶、闲聊的时候都得到了哪些心得。在他看来,“全球思维”将引领这个蓝色星球上的居民走向永远繁荣昌盛的未来,而自由市场经济、民主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世界发展的驱动力。
而在“市场前景展望”分会场上唱主角的是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报告说市场前景乐观、风险水平下降、波动幅度减小。他还说,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会拉动世界经济,因为这些国家对大宗商品和各种产品的需求是无穷无尽的。此外,利率水平会长时间维持在低位,而股市则会一路向上。
在“心性论坛”上,佛性瑜伽创始人斯瓦米?穆塔那达(Swami
Muktananda)身披长袍,脚蹬Gucci平底鞋登上讲坛。他试着教台下的听众用宇宙的精神力量使自己悬空漂浮。
探究新业务模式
午饭后,梅勒和我等候在前厅,准备开始认真讨论为欧洲瑞士银行设立对冲基金的计划。
以前的银行从储户手里吸收存款,然后将钱借给需要资金的公司和个人,他们可以用贷款购买财产、工厂、机器、房屋和汽车等需要的东西。投资银行为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并帮助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进行融资。在20世纪晚期,全能银行或金融超市诞生了。正如其名字所显示的那样,这些银行什么都做。在过去,银行只是在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牵线搭桥,自己承担的风险很小。但为了增加利润,银行开始用股东和储户的钱冒险。太阳王当时正在把欧洲瑞士银行转变成一家强大的全能银行。
一份由咨询顾问所作的战略报告总结说:“与同行相比,欧洲瑞士银行的战略比较保守,该行可以通过大幅增加交易活动来提高对股东的投资回报。”也就是说,这家银行应该增加风险以缩小和对手的差距。所以,设立对冲基金是必要的举措,其他市场的交易也要渐渐纳入该行的业务范围。
马金和施密茨建议该行启动对冲基金。欧洲瑞士银行的初期投资是5亿美元,并以此为本金进行融资,将基金规模扩充到60亿美元。一旦该基金获得阶段性成功,银行就会允许自己的高端客户和机构投资者对基金进行注资。马金和施密茨的公司负责管理这一基金,他们的回报是基金资产规模的2%再加上投资收益的20%。作为回报,欧洲瑞士银行将获得这家基金管理公司20%的股份。
投资理念
除了马金和施密茨以外,与会的还有银行首席财务官斯通(Stone)、首席运营官贝诺(Benoit)和首席风险官友利(Woori)。在这些头头脑脑中,我是惟一一个印度人。
马金和施密茨进行了必不可少的报告演示。“我做了一些分析……”梅勒总是喜欢用第一人称“我”,虽然用“我们”更为恰当些。其实是我,而不是梅勒对相关的投资策略和盈利模式进行了分析。
在除去了光鲜的营销包装之后所有的投资策略都显得平淡无奇,门外汉常常对此感到无比惊讶。
在除去了光鲜的营销包装之后,所有的投资策略都显得平淡无奇,门外汉常常对此感到无比惊讶。所谓的“买入—卖出”策略就是指买入看涨的资产,而卖出看跌的资产,这就是市场中性策略或相对价值策略。而单边买入策略则不同,在实施这一策略的时候,投资者一味买入他们看涨的资产。
卖空是指在高价卖出你并不拥有的资产,而在低价买入等量资产进行对冲的策略。比如,有一个炙手可热的乐队在一周后开演唱会。票价已经被炒到了200美元。如果你预计票价会下跌,那么可以先卖出一张你并不拥有的门票。然后等到票价下跌到160美元的时候买入一张票,并把这张票寄给你的买家。这样你就获得了40美元的差价利润。
利差交易是指借入低息货币,换成高息货币进行投资以赚取利差的做法。长期以来,日元的储蓄利率接近于零,所以日元便成为了这种交易的宠儿。因此,你可以以低利率借入日元,然后将其兑换成其他高收益货币进行投资赚得利差。
当然,有赢就有输,这就是风险。你看涨的资产下跌了,而你看跌的资产却又上涨了。日元利率的上升带动了日元币值的上升,这些都会侵蚀利差交易的收益。
直觉和历史告诉你,投资策略一般是会奏效的。你制定出详细的策略,然后进行检验。你还要判断哪些股票的价格会走高,哪些又会走低。这些判断可以基于辛苦的基本面分析——要么一头扎进过时或不实的财务报表,要么找没有诚信的管理层了解情况,前提是你找得到他们。除此之外,你还可以动用技术分析或定量筛选软件来选股,逢低买入那些调整幅度较大的股票。你的定量分析师会用历史数据检验你的策略,这些人往往是数学、物理或金融专业的博士,他们的建模本领用来干这些事显然是大材小用了。
随着分析的深入,投资策略的细节也渐渐浮出水面。应该买入什么、卖出什么?要借入哪种货币,并兑换成何种货币进行投资?是否应该在相同的行业、地区,或以相同的货币买卖股票?如何定义利率的高低?如何投融资?投资的期限是多长?与此同时,你还会对投资风险有所了解。投资策略的成功概率是多大?产出何种利润?损失的频率和幅度是多少?
对于我提出的这些问题,马金和施密茨给出的答案很模糊。这让我想起了南海泡沫事件(South Sea
Bubble)期间的一份招股说明书,上面写道:“本公司的策略具有极大的优势,但细节信息无人可知。”
伏击
“我仔细分析了你们过去的一些交易”我说道。马金和施密茨惊讶地看着我。负责风险管理的友利博士是一位韩国核物理学家,是他为我提供了马金和施密茨历史交易的详细数据,但他不知道我要来做什么用。“我们先来说说黄金交易吧……”
他们购买了MG公司的股票。这是加拿大的一家小型金矿采掘公司。在买入该公司股票的同时,他们还卖空黄金进行对冲。他们觉得MG公司的股价被低估了,没有反映出其金矿黄金储量的价值。所以,马金和施密茨觉得,以市场价格买入该公司股票等同于捡了个大钱包。这个想法看似很美妙,至少在ExcelTM电子表格中是如此。
之所以卖空黄金是为了防止金价突然大跌造成损失。如果金价下跌,那么MG的股价也会下跌,因为其拥有的黄金不值那么多钱了。但金价下跌恰恰可以使卖空操作得益,因为你可以用较低现货或期货价格买入黄金,然后以期货合约规定的较高价格卖给持有相关合约的买方,并锁定利润。这样的话,金价下跌虽然会引起MG股价下跌而造成损失,但卖空操作带来的收益可以弥补这些损失。这就是无风险的对冲操作,至少在理论上是无风险的。
“根据我的分析,这一投资策略充满了风险。”当我发起无情攻击的时候,梅勒面带微笑地说,他喜欢进攻。这一投资策略建立在MG股价和金价之间的关系上。如果MG已经和买家签订了固定价格的长期销售合约怎么办?如果MG的实际黄金储量没有勘探报告所说的那么多怎么办?如果MG无法筹集拓展开采规模所需的巨额资金怎么办?如果欧洲瑞士银行借不到卖空操作所需的黄金又该怎么办?我不停地抛出这些尖锐的假设问题。友利博士也在一份写给银行管理层的备忘录中提到了相似的问题。我得到了这份备忘录的副本。
“这些都是书呆子的迂腐之见,”马金打断了我的提问,“金子就埋在那里。黄金储量评估报告是独立的。预售合约并不存在!你们这些头头脑脑真是一群蠢蛋。”气呼呼的马金语速加快,但却有些口吃。
我继续穷追猛打:“就算你是对的,欧洲瑞士银行应该如何全身而退呢?万一MG的股价走势和金价一直不同步会怎样?你们又该怎么办?难道要买下整个公司,自己动手把黄金从地底下挖出来进行期货合约交割吗?购买MG需要得到政府的认可。监管机构不允许你们全资拥有任何一家公司。”我使出了杀手锏。“上面提到的情况只要有一个不幸成真,那么这一投资策略就会让你输钱,输掉很多钱。”
“细节淹没了我们(In detail we
drown)。”太阳王始终搞不清英语的主谓顺序。“我们淹没在细节之中。”友利博士果断地用标准语法纠正了太阳王的错误,他可是牛津毕业的高才生。“回报需要风险。”凯勒继续说,“这些回报不足以弥补你们承担的风险。”我叹道。就像在古希腊神话中人们不相信卡珊德拉(Cassandra)的预言一样,没有人会相信我的预测,这一点我很清楚。凯勒已经下了决心。欧洲瑞士银行必须承担更大的风险以提高股东的“投资回报”,并缩小与同行在这些方面的“差距”。而我看到的则是这些投资策略的裂隙。会议就这么结束了。
第二天清晨我很早就起来收拾行装,准备出发去机场。但是由于法国出租车司机不习惯那么早出车,我只能在大堂等着。这时我碰到了太阳王。他每天都是早上四点半起床,然后开始做有氧运动和普拉提。他的三餐基本不变,早餐必有新鲜水果。以前的银行家往往大吃大喝,锻炼对他们来说倒是一件稀罕事。不知道凯勒是否知道这个故事。1943年,在英美盟军召开卡萨布兰卡会议的时候,罗斯福的顾问哈利?霍普金斯(Harry
Hopkins)看见丘吉尔一大早躺在床上,只裹了一件粉色浴袍,大口大口喝红酒。他嗜酒如命,却也健康长寿。
“对大脑有好处的是锻炼,”(依然语序颠倒)凯勒说,“你昨天的发言非常有趣,我已经要求友利博士仔细研究你提出的问题。”他说完这些话就离开了。
我坐上了一辆破旧的标致牌出租车,开车的是一位来自北非的黑人司机。他住在市郊的贫民窟,开车时满脸的不乐意。在去机场的路上,我们路过了晨曦中的凡尔赛宫,景色无比美妙。几年后,超级对冲基金——要塞(Citadel)的创始人肯?格里芬(Ken
Griffin)将租用凡尔赛宫大肆操办自己的婚礼。
华丽的演讲
2007年的全球财经会议(Global Finance
Conference)在伦敦举行,参加会议的有4
000多人。英国财政大臣在大会上致开幕辞。此人天真地认为,金融、银行业和货币是最重要的。由于他为伦敦金融业使劲地摇旗呐喊,所以被相关从业人员当作贵人。
现代经济早就不再创造什么东西了。主要经济活动都是围绕着金钱展开的:投资、借贷、交易、盈利,还有就是大肆挥霍。金钱衍生出许多行业,如地产投机、名贵汽车销售、个人培训,此外,用公款供养的生活教练、管家和仆人也日渐增多。在现代服务经济中,这些都是富人炫耀财富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在演讲中,英国财政大臣暗指伦敦在金融界的地位比纽约更重要,来自美国的一大批金融家对此很不以为然。梅勒怒道:“如果能在纽约获得成功,你在哪里都吃得开。”
政府官员和学者觉得金融业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银行家滔滔不绝地谈论着金融创新、金融的黄金时代,还有现在以及将来的盈利模式。而监管者一直在念叨针对市场反应的监管。一位银行总裁说:“监管者终于被降伏了。”这些调调就像极简风格音乐的旋律那样重复而无聊。
午餐时间的演讲嘉宾是一位因慈善事业而闻名的摇滚明星。会场上突然响起一阵摇滚乐,此乃该歌星30年前的登榜歌曲。虽然他很是得意,不过被吵闹的音乐惊醒的听众却一脸茫然,不知道这是哪首歌。这位歌星十分活跃,在台上来回走动,他不断讲述自己在人道主义事业上取得的丰功伟绩,并总结说:“我告诉你们吧,在21世纪,我们要么见证世界新秩序的诞生,要么等着世界走向混乱。”
涉过条条“溪流”
全球财经会议的第二天和第三天日程以培养和掌握各种“天赋”为主。在我看来,天赋是爹妈给的,只有技能是可以后天习得的。大会主办方明显不同意我的这一看法。
要是在以前,你只需获得商科的本科学历或MBA学位(如果你比较有进取心的话)就能在金融业混口饭吃。但在今天,如果你想保住饭碗,那么就必须获得更多的资质,如金融硕士学位、应用金融硕士学位、金融科学硕士学位、注册金融分析师资质、数量金融工程师资质,等等。或许我们应该再创造一个学位,那便是“赚钱硕士”。
这些学位和资质的名称让人头晕目眩,相关的学历教育一方面为从业人员充电,但另一方面也将入行的资质标准越抬越高。在大会上,想要争夺听众的思想流派数目繁多,其中包括无政府主义、新保守主义、费边社会主义、自由市场主义、凯恩斯主义等,此外还有议会派、保皇党和激进的素食主义者。
大会还举办了一些研讨会,其内容包括结构化金融、结构化产品、结构化金融交易、结构化大宗商品,所有标题都离不开“结构化”这三个字。关于大宗商品的论坛也不少,不过,关于私募、对冲基金和新兴市场(特别是金砖四国经济前景)的研讨会更多。一个技术研讨会的标题非常绕口,叫做“在布莱克—斯科尔斯—默顿期权定价模型框架内外结合使用伽玛扩散方法和本征向量建模预示新兴市场能源价格回调——一种非技术的观点”。
流动性和杠杆
大会结束后,欧洲瑞士银行在泰晤士河南岸的泰特现代艺术馆(Tate
Modern,河对岸就是圣保罗大教堂)举办招待会,梅勒请我赴会。该馆有5层楼高,面积达3
400平方米,原来是河岸电厂的发电机厂房,后来才被改装成文化娱乐场所。
大厅里搭设了香槟吧、陈年威士忌品尝区和蒂芙尼(Tiffany)珠宝展示台。招待会的主基调是20世纪20年代的浮华,爵士乐萦绕四周,着装性感的女侍者端着鸡尾酒托盘站在一旁,你还能品味到装饰艺术风格,因为会场上摆放着克莱斯勒大厦(Chrysler
Building)的建筑模型,当然上面没有菲伊?雷(Fay
Wray)和金刚。宾客们觥筹交错,十分尽兴。担任现场伴奏的是一支名叫“杠杆”的业余爵士乐队,乐手都是银行家。一家法国银行举办的招待会请了一支摇滚乐队,名叫“流动性”。
泰特现代艺术馆收藏的展品其年份可以追溯到1900年。馆员为宾客们提供私人导览服务。馆内有一大片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作品展区——装着毛毯、电筒和食用油脂的雪橇从一辆大众面包车的后部鱼贯而出,旁边则有一架盖着毛毡的钢琴吊在半空中。这些天马行空的意象和图腾似乎与资本时代格格不入。
我早早离开了会场,前往下一个招待会。印度银行家协会因为我的印度裔身份而邀请我参加他们举办的招待酒会,其主题是“闪耀的印度”,主办者丝毫不掩饰吸引宾客前去印度投资的意图。一位部长高调宣传印度的美好前景,说印度的增长如何如何快,资源如何如何丰富,投资机会如何如何多。但他并没有提到大多数印度人生活在脏乱不堪的环境中,他们喝不到干净的饮用水,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更没有什么医疗保障。此外,印度的许多基础设施都是英国殖民时期的老古董,大部分地区每天都要限电或停电几小时。
一位美国银行家觉得印度是一个诱人且充满机遇的地方:“10亿人口就等于10亿消费者,哇!”他对于我说孟加拉语而不说印度语感到十分好奇。要知道,印度的语言有几百种之多。“所有人都说印度语不是更方便吗?”
丹?奎尔(Dan Quayle)曾经这样问我。他是美国前任副总统,曾经为自己不能说拉丁语而向美国的拉丁裔民众道歉。
在泰特现代艺术馆门外的泰晤士河边,有一些男女人像的冰雕矗立在那里。这些冰雕是一家经纪公司赞助的,为的是吸引人们关注方兴未艾的碳排放配额交易。据预测,这个市场会成为下一个金矿。但在经过整修的伦敦旧城区,我注意到一些穷人用纸板和报纸抵御早春的寒冷,而在通宵超市门口、自动提款机附近和伦敦地铁站里,无家可归者的乞讨声不绝于耳。
贪婪之民主
2006年,也就是一年前,我去美国参加了一个金钱展览会。这一旨在向大众推介投资和理财产品的展览会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如果说全球财经大会是香槟和鱼子酱的话,那么金钱展览会就是啤酒和比萨饼。
金钱展览会全力打造的就是全新的贪婪之民主,它将拍卖会的狂热和宗教集会的感染力结合在一起,并充分利用人们的致富信念。
在宽敞的大厅里,性感的男女推销员肆无忌惮地向参展的普通大众推销各种投资产品、财经刊物以及个人金融咨询服务。金钱展览会全力打造的就是全新的贪婪之民主,它将拍卖会的狂热和宗教集会的感染力结合在一起,并充分利用人们的致富信念。正如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所说的那样:“老百姓深信自己一定会变得富有。”
财经顾问和推销员试图让老百姓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远离他们而去。美国喜剧演员伍迪?艾伦(Woody
Allen)曾经说:“他们会一直给你投资建议,直到你身无分文为止。”
在1929年股灾发生之前,各种预测市场走势的系统大行其道。有的说在包含字母“r”的月份里股价会下跌,有的则根据漫画人物的对话来选股。著名的算命师伊万杰琳?亚当斯(Evangeline
Adams)用行星的运动来预测股市。在马克?吐温(Mark Twain)的小说《傻瓜威尔逊》(Pudd’nhead
Wilson)中有一段关于投资的精辟论述:“10月,炒民一定要小心危险的10月。其他需要当心的月份是7月、1月、9月、4月、11月、5月、3月、6月、12月、8月和2月。”
维克多?尼德霍夫(Victor
Niederhoffer)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投资者。他在1997年出版了一本名叫《投机生涯》(The Education of a
Speculator)的书,并在书中披露了自己的交易秘诀。不幸的是,他的基金很快就爆仓完蛋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尼德霍夫曾经说过:“有哪个傻瓜会愿意以一本书的价格来出卖自己的致富经呢?”
付款选择可调利率抵押贷款
在金钱展览会上,一家银行公布了新开发的家庭住房贷款产品——付款选择可调利率抵押贷款(pick
and pay mortgage
loan)。贷款人可以自己选择贷款总额、期限以及月供数额。在借款后的头两年,贷款人按照自选数额支付月供,但两年后银行会调整月供数额。该产品让平头百姓能够轻易买入梦寐以求的豪宅。
这种贷款起初的月供并不包括利息。所以不管你怎么算,两年之后,这种贷款的月供数额至少翻番。客户经理立刻纠正我说:“还可以再融资嘛!你没有考虑再融资的因素!”他的意思是说,借款人可以在两年期满之前举新债还旧债。漂亮的动态图表显示美国的房价每年以10%、20%或40%的速度飞涨。不断上涨的房价可以让贷款买房者将手上的房产快速脱手,大赚一笔后,他们可以借更多的钱以相同的方式继续创造财富。在产品披露申明书上,银行用蚂蚁大的字写着数额巨大的提前偿还罚款和再融资费用。而客户经理每推销出一份合约就能获得3%的提成。也就是说如果贷款总额是40万美元,那么他就能获得12
000美元的好处。
此外,全额购买房屋的人即便不出售房产,也能根据自家房屋飞涨的市场价格来申请更高数额的贷款,购买他们想要得到的任何东西。而退休的老人则可以将自有房产抵押给银行,并从银行获得贷款以支付各项生活费用,这种产品叫做反向抵押贷款。更有甚者,人们可以向银行借得为期99年的贷款,并让子孙来为自己还债,这便是遗产贷款。
黑海地产
在地产研讨会上发言的是一个30来岁的男人,他穿着鲜亮的丝质套装,头戴耳麦。此人的言论很有煽动性:
你们知道现在世界上最炙手可热的地产在哪里吗?是在保加利亚境内的黑海沿岸。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你在那里可以买到世上最便宜的海景房。只要4万美元你就能拥有一套漂亮的海边别墅。用这些钱你又能在佛罗里达、墨西哥和西班牙买到什么呢?好好想想吧。黑海边上房产的价格在过去6个月里翻了一倍。你知道那里房价的未来走势吗?我估摸着怎么都得涨上5倍。
没错!各位能够拿回5倍的收成。你们能想象吗?只有聪明人能够想象这么大的回报。你们是聪明人吗?你们敢于致富吗?
这个人顿了顿,仔细打量台下的观众。“你们想做失败者吗?永远都不想翻身吗?”
而我脑海里浮现的却是布满碎石的海滩、严重污染的海水,还有依然冒着烟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遗迹。这个大忽悠还向大家推荐位于波斯湾的迪拜,那里的地产价格在过去两年里涨了150%。他说飞涨的油价和其他地产投资者希望在世界各地进行多样化投资的策略能够保证那里的房价继续飞涨。
此人就职于世界不动产投资组合公司(World RE Investment
Portfolios,Inc.),该公司卖的其实不是房地产,而是有关地产的咨询服务。此人刚刚结束演讲,手拿宣传材料的推销员就蜂拥而出,拉着听众报名参加有关如何在黑海、迪拜和其他地方进行房产投资的研修班。一套课程的售价是25
000美元。他们还提供一对一的尊贵服务,费用是每2个小时 5万美元。
“这是我所做的最佳投资。”身旁的一位听众对我说,“我打算购买他们的个人咨询服务以便对我以前的投资进行微调。”原来,他在过去七年间购买了200套世界各地的房产。起初他只是在自家周围为年事已高的父母购买了一套房子,但他的父母还没来得及享受儿子的这份孝心就患重病去世了。不过,房产却在这段时间增值了。所以他把这套房子卖掉,获得了第一桶金。随后他用这些收益投资了另一套房产。就这样,他开始了自己的炒房之旅。只要房价上升了,他就会向银行借更多的钱,并将本金抽出购买其他房屋。“银行近来在房贷审核方面管得很松,他们不做什么调查就给你发放全额贷款,你完全可以空手套白狼。以前可不是这样。”
他的身价从账面上看已经达到了2
000万美元。对于一个汽车修理工来说这算是很不错了。他几乎把自己所有的资产都投入了房产。“我还不想出手这些房子,房价的上升空间还很大。”如果手头有些紧,或是有什么大开销,他就会向银行借钱。此人的负债规模已经接近1.8亿美元。他的信条就是“借钱生钱”。
走钢丝
在ST交易软件推介会上,参与者被分成了若干小组。我和一对夫妻共用一台电脑,妻子名叫玛丽(Mary),是一个很有活力的中年女子,她的丈夫名叫格雷格(Greg)。
玛丽既要操持家务,又要在一家经纪公司当秘书,这让她感到有些力不从心,让她觉得难以在家庭和工作之间求得平衡,毕竟玛丽有两个孩子。玛丽相信,炒股既便于她的时间安排,又能让她赚到更多的钱。“我的一个邻居炒股很多年了,她每周能挣5
000美元。炒股应该不难吧,是不是啊?”
格雷格是一个机械师,在一家机械工具制造厂工作20多年了。最近,一家私募基金借了很多钱买下了这家企业。“世道变了。”格雷格低声道。虽然对炒股不放心,但他需要更多的钱。“我要还房贷,养两辆车,给孩子付学费,给全家买医疗保险,还要带家人去度假,这些哪样不用花钱啊。”他把家里的大开销一项项列了出来,找了一个家庭财务顾问咨询,顾问帮他们计算了退休后的开销是多少。结果他们的养老金和其他积蓄根本填不满这个窟窿。“我就是在这个时候说我们应该采取行动的,是吧,格雷格?”玛丽插话道。
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差价合约(contract for
differences,CFD)、期货、期权以及其他衍生工具进行交易。在巴菲特看来,这些都是臭名昭著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任何金融资产的价格走势都能用来豪赌一把,无论是股票、外汇、利率,还是大宗商品都可以。而且你还可以动用50倍的高杠杆,也就是说你可以用手头的2万元本金进行价值100万元的交易。如果相关股票的价格上涨了10%,那么你就用区区2万元赚了10万元,回报率从10%放大到500%。这就是杠杆的作用。
在一般交易中,如果交易额是100元,那么你自己必须投入100元。股价上涨10元(10%),你赚取的利润就是10元。由于你的本金是100元,所以投资回报率也只是10%。但是,如果使用杠杆的话,你可以自己出10元,而向别人借90元。虽然同一笔交易绝对回报没有改变,但是由于你投入的自有资金很少,所以投资回报率成倍上升至100%(利润10元本金10元)。除了提高投资回报率以外,杠杆还能成倍提高你的绝对收益。例如,一只股票每股价格100元,如果你手头只有100元的话,那么就只能买一股。但在使用杠杆以后,你就能购买10股(用自有100元借得900元,总计1
000元,可买入10股价格为100元的股票)。这样,你就可以用杠杆来成倍增加自己的绝对利润。
当然,杠杆是把双刃剑,它既能成倍增加利润,但也能快速消灭本金。这是因为,借来的钱迟早是要还的,而且还要收利息,所以杠杆的使用增加了投资风险。在一般交易中,股价下跌10%,你就损失10%。但在你使用了10倍杠杆后,同样幅度的下跌就会把你的本金全部吞没,让你血本无归。
给我足够多的借款,我将为你挣得世上所有的金钱。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和足够长的杠杆,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而在现代,金钱游戏适用的也是这一原理:“给我足够多的借款,我将为你挣得世上所有的金钱。”
赛马
我和格雷格夫妇被告知,如果我们想在交易中获得成功,惟一的出路就是购买ST公司出品的软件,价格995美元。他们还有培训DVD(价格495美元)、培训手册(价格195美元)、交易资讯(订阅费用350美元一年)和交易用具,如便于记录交易细节的记事簿。该公司还提供开户服务,你投入20
000美元后便可以从与ST公司合作的券商那里获得一个交易账户,交易费用是2%。如果我们在现场签约的话,那么立刻就能得到公司创始人自制的廉价书籍《通向财富和独立的交易之路》(Trade
Your Way to Wealth and
Independence)。“您马上就能得到价值199美元的大礼包。”推销员这样告诉我们。
此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由马克斯兄弟(Marx Brothers)主演的《赌马风波》(Day at
the
Races)。影片的主角奇科(Chico)是个大骗子,专门兜售所谓的赌马秘籍。他盯上了轻信别人的雨果?哈肯布什医生【Dr.Hugo
Hackenbush,由格劳乔?马克斯(Groucho
Marx)扮演】,并以1美元的价格卖给对方一本赌马秘籍。哈肯布什医生翻开秘籍一看,上面写着Z-V-B-X-R-P-L会赢得下场比赛。百思不得其解的他于是问奇科这是什么意思,奇科说他手上有解答这串字符含义的密码本。虽然密码本是免费的,但印刷制作工本费是1美元。不过,奇科说他那里还有一本免费的密码母本,不收工本费,但要收2美元运费。哈肯布什医生非常气愤,因为他就站在奇科身边,伸个手就能拿到密码本,凭什么要付运费。于是奇科把运费砍了一半,只收1美元。最后,哈肯布什医生花了6美元买下了这本密码本和一套(共4本)配种指南来破解先前购买的赌马秘籍。当他刚刚收集完这些“珍贵”材料准备开始破译的时候,他要下注的那场比赛已经结束了。
在我起身离开的时候,格雷格夫妇买下了ST公司的软件。这时我想起了著名的投机客杰西?利弗莫尔(Jesse
Livermore),他因为埃德文?拉斐尔(Edwin Lefèvre)所著的《股票大作手回忆录》(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而不朽:
输家的想法都一样,那就是希望天上掉馅饼。这是投机之所以亘古不变的原因。引诱人们的无非是贪婪、虚荣和懒惰,一直都是如此。有的商人谨小慎微,他们不会听信愚人的建议而随便买卖袜子或棉布,但是一到华尔街,他们就屁颠屁颠地把钱交给夸夸其谈的掮客,或自称有小道消息的人。要知道,这些人可不是为了你的利益而卖命的,而且他们那些吹得天花乱坠的技法和消息也没让他们自己赢得胜利、发财致富。愚蠢的人们以为只要把钱交给了这些骗子就能高枕无忧、轻轻松松赚大钱了,以为自己既不需要积累知识经验、开阔眼界,也不需要磨练意志、及时内省反思。无论市场的走势与其预期一致还是相悖,他们的期望总是与其判断背道而驰——在应该落袋为安的时候依然贪婪地期盼着大涨,而在应该果断斩仓出局的时候却游移不定,希望自己能够尽快翻盘。这就是人性的缺陷!
利弗莫尔是“长着邪恶之眼的人”,他的豪赌既让他赚了很多钱,也让他输了很多钱。他曾经拥有一辆黄色的劳斯莱斯、一艘游艇和一枚蓝宝石戒指,但到1940年的时候,他的家产已经输得差不多了。利弗莫尔在自杀前写下这么一句话:“我的人生就是一场失败。”
末日博士
“只有鲁比尼(Roubini)和麦嘉华(Faber)和你想的一样。”梅勒这样评价我对世界金融局势所做的分析。“他们曾对最近的三次经济衰退发出了12次预警。”
鲁里埃尔?鲁比尼博士(Dr.Nouriel
Roubini)被称为“末日博士”。他生在土耳其,父母都是伊朗人,是一位经济学教授,自己还开了一家咨询公司。在大多数人的记忆里,鲁比尼一直看空世界经济。麦嘉华博士(Dr?
Marc
Faber)也被称为“末日博士”。他是一位瑞士的投资分析师和创业家,生于瑞士的他现居泰国,并在那里定期出版《股市的荣枯与末日》(Gloom
Boom Doom)。他把卡斯帕?梅格林格(Casper Meglinger)所作的《死亡的舞蹈》(The Dance of
Death)放在自己的网页上。这两个人都持有长熊观点,认为全世界已经被一个无比巨大的“泡泡”所笼罩,而这个“泡泡”是由一直做老好人的各国央行放出的巨量廉价信贷吹出来的。
“副总认为你得了抑郁症,需要服用抗抑郁药物,并接受相关治疗。”梅勒继续说,“你的分析很有趣,我们绝对需要进行‘调整’,但只是微调。”
我在分析中提到了不断螺旋上升的巨额债务。美国政府、公司和个人的负债总额已经达到了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GDP)的3.5倍。消费贷款总额也创出了新高。每个美国人,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平均向中国人举债4
000美元。而在世人的印象中,美国是富国,而中国则并不那么富裕。各种复杂、晦涩,且没有经过检验的金融产品充斥着市场,规模迅速扩大,这一切都发生在监管当局的视线之外。银行如天女散花般地放贷,而借款的公司和个人就算是砸锅卖铁、变卖家产也还不起借来的钱。各种投机和金钱游戏随处可见。
不过,坏消息在那时没有什么市场。2007年的时候,曾有人想邀请我给基金经理作报告。但他们最后还是选了别人,并解释说:“您发表的悲观言论和描绘的末日景象让我们感到有些紧张。客户们参加会议是付了钱的。我们可不希望他们觉得自己花钱买罪受。”
在有关金钱的问题上保持理性是很难做到的。即便有人预测出大灾降至,但投资者与银行家还是舍不得和账面上日积月累的利润说再见。只有意志最为坚强的人或是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圣人才能对放在桌子上的大把钞票一直无动于衷。无论你对华尔街的历史有多么熟悉,无论你的分析有多么仔细,想要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是极为困难的。
“我们的利润破纪录了。”梅勒还准备启动一堆对冲基金、证券化私募权益、新型衍生工具、新型结构化投资工具,他还要在印度、中国、俄罗斯、巴西和迪拜等地拓展业务,开设分支机构。“听说过麦道夫(Madoff)吗?”他问道,“我们或许很快就会与他合作了。”
梅勒曾对自己现在热衷的事情抱有怀疑态度。所有成功的金融家都会选择性失忆,他们只能想起和现在所持观点相一致的事情来。沃尔特?白芝霍特(Walter
Bagehot)是著名的经济史学家,也是《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的创办人。他说人们在碰到钱的问题时特别容易轻信。1925年,作家司各特?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在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中总结道:“盖茨比信奉这盏绿灯,这个一年年在我们眼前渐渐远去的极乐的未来。它从前逃脱了我们的追求,不过那没关系——明天我们跑得快一点,把胳臂伸得更远一点。”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发现,“人生中鲜有比飞机一飞冲天时那几秒更令人释怀的时刻”。他说那是进行“自我对话”的好时机。我也试着在回程航班上整理自己的思绪。
人们现在不只从社会、文化或政治的视角看世界,更从经济的角度来描绘这个世界。个人在经济方面的成败越来越取决于其在金融市场上的表现。企业和政府也用金融指标来衡量自己的业绩。
老百姓借钱买房买车,进行各种消费。他们为孩子的教育、度假,甚至是退休养老而存钱。而金融家则把存款投资于各类市场以赚取更多的钱。他们购买股票、资产和其他投资工具。私募基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它们借来许多钱收购公司,随后对其进行裁员,降低其成本,剥离其不良资产,然后以高出买入价很多的价格出手,赚取巨额利润。对冲基金则用复杂的工具豪赌市场价格的微小变动,或者爆炒那些发生的或没有发生的事件。
金融家根据投资者的要求把风险切割成许多份,他们用超级计算机完成这项工作,而相关的算法只有金融诈骗犯才搞得懂。房贷、高速公路以及机场的收费权在被打包证券化后卖给了负责打理老百姓养老金的基金经理。金融家攻城拔寨,让一波又一波信徒拜倒在自己的脚下。
我在飞机上看了一个有关极限运动的节目,这些可都是高风险、高难度,且极为刺激的运动。定点跳伞选手会从建筑、天线、大桥或悬崖上纵身而下;玩腻了滑板的人则可以品尝一下躺在旱地雪橇上顺着城市大坡度街道飞驰而下的快感;还有一些攀爬高手在没有任何保护的情况下徒手攀登摩天大楼;而在韦尔比亚极限运动会上,滑雪板运动员专挑有可能让自己粉身碎骨的路线滑下山去;此外还有鲜为人知的极限熨烫,选手在跳伞、攀岩或潜水的时候都能神情自若地烫衣服。
在传统意义上,极限运动算不上竞技运动。人们将自己的体能或运动技能推向极限,在我们感到恐惧和紧张的时候,脑内会分泌出多巴胺、内啡肽和血清素,进而让人产生短暂和莫名的欣快感。金钱游戏越来越像极限运动了。在电影《华尔街》(Wall
Street)的续集《金钱永不眠》(Money Never Sleeps)中[该片由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导演,于2010年上映],迈克尔?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扮演的戈登?盖克(Gordon
Gecko)对自己的女婿说,这一切与金钱无关,而是关乎游戏本身!
为了赢得10亿美元,你不再需要创造出任何东西。
我们生活和工作在一个极限金钱世界中。这个金钱游戏规模宏大且极为危险,它那复杂的玩法以及水中月、镜中花似的成长、繁荣和财富都让玩家如痴如醉。金钱本来的用途是标示价值和便利交易,但它现在摇身一变,成为了创造财富的主角。为了赢得10亿美元,你不再需要创造出任何东西。极限金钱运动的规则就是人人借钱,人人存钱,人人致富。但只有那些了解内幕的高手才能真的变得更加富有,他们才是掌控整个游戏的主宰。
金钱游戏是无形的,不真实的,而且变得越来越虚幻。电脑屏幕上不停闪动的红绿价格很好地体现出了金融世界的本质。交易员并不接触交易相关公司的实际运营,他们感知到的只是股价涨跌带来的盈亏。就算是一时输了钱也没什么,他们过几秒就能把老本赚回来。
作家汤姆?沃尔夫(Tom Wolfe)曾经用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的话来总结金钱世界的本质:“他把股票和债券称为汽化的财产。人们完全接触不到这些证券所代表的资产。这些东西只是一些纸,一些高深莫测的工具。所以,它们已经变成了汽化财产的平方。而我将其称为汽化财产的立方。”极限金钱是空心化了的现实,是现实世界的货币投影。
在希腊语中,“Hubris”一词是指召来神灵致命报复的极度傲慢。在古希腊悲剧中,它常被用来形容凡人挑战神灵或蔑视天条的举动。此类举动会断送冒犯者的性命。无论是在全球财经会议和金钱展览会上,还是在与梅勒的交谈中,我都能感受到这种招来厄运的自负和狂妄。傲慢引来的只能是纳美西斯(Nemesis)——古希腊神话中的复仇女神。
金钱原本只是社会和经济系统的润滑剂,是一种工具,而现在人们却把它错当成了目标。金钱已经把自己发展成了一个教派,既有复杂的信仰体系,又有纷繁的宗教仪式,把人们忽悠得五迷三道,只可惜众人拜错了神。这是条单行道,现在回头为时已晚。
本书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有关现代世界的故事。
第一部分 信念
信念——出自对于人、事、教条的信任,而非建立在证据基础上的信心或信仰。
20世纪下半叶,金钱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金钱从一种交易机制变成了自身极具重要价值的东西。它不再只是用于购买实物的媒介,而成为了创造财富、刺激经济和促进增长的一种方式。
金钱开始通过储蓄和消费信贷主导个人生活;公司则依靠金钱游戏来增加利润;对于金融业的监管放松了,银行利用这一大好时机抢得现代经济的核心地位;城市和国家则变得越来越金融化。
一周7天,全天24小时不停播报金融新闻的媒体又进一步强化了金融化进程。
第1章 时代的镜子
钱有新旧之分。使用旧钱的是乘着“五月花”号来到北美,登陆汉普顿海滩的开拓者和住在伦敦南肯辛顿(South
Kensington)的名人雅士。而手中挥舞着大笔新钱的则是斥巨资购买切尔西的俄罗斯经济寡头和偏爱《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这类前卫作品的基金经理。
钱的种类繁多,我们常听到的有硬通货、法定货币、信贷货币,当然还有黄金、美元、英镑、欧元、加元、澳元、新西兰币、人民币、印度卢比、俄罗斯卢布、巴西雷亚尔、南非兰特、科威特第纳尔、沙特里亚尔、赞比亚克瓦查等。在电影《金钱太保》(Other
People’s Money)中,丹尼?迪维图(Danny DeVito)扮演的公司资产清理人劳伦斯?加菲尔德(Lawrence
Garfield)对他的律师说,钱之所以叫做钱是因为每个人都爱钱。
其实,钱只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这是一个有关信任的问题。当然,有信任就有背叛。2009年逝世的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用歌声道出了金钱的本质,那就是不断催促人们撒谎、窥视、牺牲他人和自己。
几种货币
钱有不同的种类。一家知名商学院开办了一个资产组合管理研修班,报名参加培训的大多是30岁左右的金融从业人员,年纪轻轻的他们已经开始打理别人的钱财了。不过,有一个学生非常扎眼。他年近八十,腰板挺得很直,而且看起来很精干。他来这里不是为了管理别人的财富,而是为了更好地打理自己的资产。这位老者讲述了一个关于黄金的有趣故事。
1906年4月18日清晨5点12分,旧金山发生了大地震,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这位老者当时还是个孩子,他和家人躲过了这一劫和随后发生的大火,并想方设法乘船离开了这座已经被毁灭的城市。幸而他的父亲平日储备了一些黄金以备不时之需,他们用这些黄金换来了全家得以脱困的船票。那时候纸币已经变成了废纸,只有被印加人称为“太阳的汗水”的黄金才是硬通货。在发生危机、世界一片混乱的时候,黄金是惟一有效的货币。
20世纪70年代,许多印度人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纷纷移民他国。印度外汇管理当局禁止国民将不值钱的印度卢比换成美元或英镑一类的硬通货。于是,想要出国谋生的人不得不求助于“哈瓦拉”(Hawala)地下钱庄,这些钱庄在印度也被叫做“汉地”(Hundi)。
如果你想换汇,那么就要找一个熟悉地下钱庄买卖的人为你引荐一名掮客。你用自己手里的卢比换回一张写着几个潦草乌尔都语单词的纸条(乌尔都语主要在巴基斯坦和印度境内使用)。到了国外后,你必须向当地地下钱庄的经纪人出示这张纸条以拿回事先约定好的外汇。没人保证你一定能够拿回这笔钱。这笔交易靠的纯粹是信任。所以,哈瓦拉是完全建立在信誉基础之上的纸币。
2008年7月,津巴布韦的一家银行兑现了一张数额高达1 072 418 003 000
000津巴布韦元的支票。津巴布韦前身是南罗德西亚(Rhodesia),曾是英属自治殖民地,独立30多年来,它已经从非洲最富有的国家之一沦为了一个极度贫穷的国家。该国政府在面对经济崩溃时所能想到的惟一解救方法就是不断印钞票,直到该国货币变得一文不值。这就是“疯钱”,即因为通货膨胀或恶性通胀而变得毫无价值的纸币。
津巴布韦的通胀率高达516 000 000 000 000 000
000%,物价每过1.3天就翻一番。恶性通胀的纪录是匈牙利于1946年创下的,当时的月通胀率达到了12 950 000 000 000
000%,物价每过15.6小时就翻一番。1923年,魏玛共和国的月通胀率是29
525%,物价每过3.7天就翻一番。德国北部的冬天十分寒冷,人们就烧德国马克来取暖,因为这些纸币比柴火还要便宜。由于马克的币值太不稳定,人们就用一定数量的黄油来标识货物价值。为了印刷天量钞票,德国政府不得不征用报社,马克纸币的需求量可想而知。对于德国人来说,推着一整车马克买面包的场面依然历历在目。
津巴布韦元纸币上的零实在是太多了,为了避免计算器的显示屏被零撑爆,该国央行掌门人吉迪恩?戈诺(Gideon
Gono)于2008年8月决定将所有面值钞票上的数字砍掉10个零。这一举措虽然看似很务实,但却没能恢复津巴布韦元的价值。这么做的惟一好处就是方便国民带钱外出。
人们常常会收到这样一类信件、传真或电子邮件:发信人可能是亚非某个失势领导人的妻子、一个身患绝症的富人、一家正在接受政府调查的公司、一个满腹牢骚的员工或是侵吞公款的贪官,无论发信人具有何种身份,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拥有数百万巨资,只是这些钱都被冻结了。如果你能帮对方拿回钱,或者按照对方的指示做,那么就能拿到这笔巨款的40%。你需要做的仅仅是汇给对方一小笔钱。
这是一个骗局。你寄出的每一分钱都将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这些钱就是“坏钱”。靠此种骗术发家的罪犯在业内被称为“雅虎百万富翁”(因为他们常靠网络进行诈骗);钱被称为“自我”(ego)或“胡椒”(pepper);行骗得手被叫做“斩葱头”(fall
mugu);而收到骗款则被称为“切钱”(Dolla chop)。
钱是纯粹的信仰。钱(如黄金)可以有内在价值,也可以没有任何价值(如纸币)。钱能够轻易贬值,它能被用来腐蚀他人,但其自身也可以被侵蚀得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