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舍勒的心灵(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
》
售價:HK$
79.2
《
租税转嫁与归宿
》
售價:HK$
107.8
《
保险原理与实务(第五版)(普通高等学校应用型教材·金融)
》
售價:HK$
49.5
《
十三邀Ⅱ:行动即答案(全五册)
》
售價:HK$
316.8
《
家族财富传承:实务案例与解决方案
》
售價:HK$
97.9
《
恶女的告白:时隔十年,《绝叫》作者叶真中显再写“恶女”的复仇与重生
》
售價:HK$
60.5
《
从零开始·复古娃衣制作书
》
售價:HK$
96.8
《
民主崩溃的政治学(精装版)
》
售價:HK$
91.3
|
內容簡介: |
《环境考古学——理论与实践》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环境考古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作者多年来在科研中积累的资料编写而成。全书近40万字,分为九章,主要论述环境考古学的理论基础;地球表层各层圈对古代人类的影响及人类的响应;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的综合效应以及人类在不同发展阶段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等方面内容。环境考古学研究,不仅有助于解释古代人类的行为和文化特征,了解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背景,而且通过对过去人地关系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揭示现今人地关系的形成机制,以史为鉴,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环境考古学——理论与实践》具备下述特点:提出以人类生态系统作为环境考古学的理论基础;全面阐述地理环境诸要素对人类的影响,拓宽了环境考古学研究的内容;密切联系考古学研究的实践,突出了古环境研究与考古学文化的结合;选用的大量材料来自作者本人及其研究团队的实践等。本书可供大学考古系、地理学、地质学和环境科学系的有关专业研究生、本科生以及教师作为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使用,也可供考古文博领域的相关研究人员参考。本书由夏正楷编著。
|
目錄: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考古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内容
一、环境考古学的性质和任务
二、环境考古学的研究内容
三、环境考古学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环境考古学的发展历史
一、环境考古学的诞生
二、环境考古学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中国环境考古学的发展历史
一、萌芽时期20世纪20-60年代
二、发展时期20世纪70-90年代
三、新的发展阶段21世纪以来
第四节 环境考古学研究的方法论
一、区域分析
二、时间尺度
三、二元论
第二章 环境考古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 人类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人类生存环境
二、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三、人类对环境的适应
四、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第四节 古代人类生态系统
第三章 第四纪人类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第四纪气候演变
一、第四纪前全球气候的基本面貌
二、第四纪全球气候
第二节 人类的诞生与进化
一、人类的诞生
二、人类及其文化的演进序列
第三节 第四纪人类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
二、发展阶段
三、形成阶段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第一节 古代人类活动的地貌背景
一、地貌在人类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二、遗址的古地貌环境分析
三、人类对栖息地的选择
四、地貌演变与人类活动
五、古代人类迁徙通道的地貌背景
第二节 古代人类与气候环境
一、气候在人类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二、古气候的重建
三、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四、人类对气候变化的适应
五、不同气候变化模式下的人类响应
第三节 人类与水环境
一、水在人类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二、古代水环境状况的重建
三、古代人类与水环境
四、水环境变化对古代人类的影响和人类的文化适应
第四节 人类与生物界
一、生物界
二、生物界在人类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古代人类栖息地周边生物面貌的重建
四、生物界对古代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生物界的变化
六、生物界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和人类响应
第五节 人类与土地
一、土地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二、古地面和古耕地的识别
三、土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土地性质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六节 人类与岩石圈
一、岩石圈在人类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二、古代人类对岩石圈的利用
三、黄土堆积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四、岩石圈组成的区域差异对古代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五章 生态系统与考古学文化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综合效应
一、生态环境的整体性
二、内部自我调节机制
三、放大效应
四、人地互动机制
第二节 考古学文化
一、考古学文化和文化类型
二、划分依据
三、文化区系
第三节 考古文化与地理环境
一、环境对器物形制的影响
二、考古学文化分布的环境背景
三、文化演替的环境背景
第四节 聚落形态与环境
一、聚落与聚落形态
二、聚落考古
三、聚落形态与环境
第六章 人类与自然灾害
第一节 自然灾害
第二节 洪水灾害
一、洪水的概念
二、洪水沉积物
三、古洪水分析
四、洪水对人类的影响
五、洪水成灾的区域差异
第三节 史前地震
一、概念
二、地震灾害
三、古地震的识别和烈度计算
四、史前古地震对人类的影响
第七章 旧石器时代的人地关系研究
第一节 人类起源
一、人类的起源地
二、人类起源与第四纪初的环境变化
第二节 从猿到人的生物生态适应
一、人类的形态学特征
二、人类的生物生态适应
第三节 从猿到人的文化生态适应
一、工具的使用与制造
二、火的获取和使用
三、生产方式的改进
四、人类的迁徙
第四节 “旧石器时代晚期革命”的环境背景
一、旧石器时代晚期革命
二、“旧石器时代晚期革命”的环境背景
三、中国旧石器中一晚期文化过渡
第五节 新-旧石器文化过渡的环境背景
一、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的过渡
二、新-旧石器文化过渡的环境背景
三、中国新一旧石器文化过渡的环境背景
第八章 新石器文化演进与全新世环境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的特征
一、新石器文化的标志
二、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中国新石器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环境背景
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二、中国新石器时代不同阶段的环境特征
第三节 农业起源
一、末次冰消期“收获经济”的出现
二、农业的起源
三、有关农业起源的假说
第四节 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同一性和区域差异
一、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同一性
二、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区域差异
三、区域间文化交流
第九章 华夏文明孕育和起源的环境背景
第一节 文明的定义
一、文明
二、六大文明
第二节 华夏文明的孕育
一、文明要素的出现
二、中国华夏文明孕育时期的社会经济面貌
三、华夏文明孕育时期的环境
第三节 不同区域文明化进程的差异
一、燕辽地区的文明化进程
二、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化进程
三、长江中游地区的文明化进程
四、黄河下游海岱地区的文明化进程
五、黄河上游甘青地区的文明化进程
六、中原地区的文明化进程和华夏文明的诞生
第四节 中国文明化进程出现区域性差异的原因
一、4200年气候突变事件的记录
二、中国4000年异常洪水事件
三、中原地区文明进程延续不断的原因分析
四、中原以外地区文明化进程中断的原因
参考书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