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重返马赛渔场:社会规范与私人治理的局限
》
售價:HK$
69.4
《
日子慢慢向前,事事慢慢如愿
》
售價:HK$
55.8
《
场景供应链金融:将风口变成蓝海
》
售價:HK$
111.8
《
汗青堂丛书146·布鲁克王朝:一个英国家族在东南亚的百年统治
》
售價:HK$
91.8
《
人生是旷野啊
》
售價:HK$
72.8
《
疯狂树屋第4辑91层上下全2册 漫画桥梁书The Treehouse中英文双语版
》
售價:HK$
109.8
《
疯狂树屋第4辑104层上下全2册 漫画桥梁书The Treehouse中英文双语版
》
售價:HK$
109.8
《
甲骨文丛书· “安国之道”:英国的殖民情报系统及其在亚洲的扩张
》
售價:HK$
88.5
|
編輯推薦: |
本书介绍了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中国近代建筑史。与源远流长、绵延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相比,一个多世纪的中国近代建筑史,似乎显得过于短促,但是,她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却是古代建筑历史所无法比拟的。作为“石头史书”的中国近代建筑,见证了政治风云的变幻沉浮,映射了社会思潮的潮起潮落,凝结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一部中国近代建筑史,就是中国近代社会沧桑巨变的缩影。
|
內容簡介: |
作为“石头史书”的中国近代建筑,见证了政治风云的变幻沉浮,映射了社会思潮的潮起潮落,凝结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一部中国近代建筑史,就是中国近代社会沧桑巨变的缩影。
|
目錄:
|
第一讲 外力揳入:列强势力入侵与近代城市转型
一、帝国主义列强开辟的租界区、租借地与铁路附属地
二、租界占城市主体地位的开埠城市:上海
三、租界占城市主体地位的开埠城市:天津
四、租界区与旧城区平行发展:武汉汉口
五、局部发展的租界区:广州沙面与厦门鼓浪屿
六、铁路附属地城市的典型:哈尔滨
七、沙俄、日本先后侵占的新兴城市:大连
八、德国、日本先后侵占的新兴城市:青岛
九、铁路附属地城区的典型:沈阳满铁附属地
十、结语
第二讲 内力主导:官方与民族资本主导下的近代城市建设
一、20世纪初:城市早期现代化起步
二、古都北京:城市的早期现代化改造
三、与租界区相抗衡:《大上海计划》
四、新的政治中心、南京的《首都计划》
五、1922-1937年:北洋政府与国民政府时期的青岛
六、结语
第三讲 住宅转型:近代城市集居住宅的的发展演变
一、石库门里弄住宅的产生与演变
二、新式城市住宅:新式里弄住宅、花园里弄住宅与广式里弄住宅
三、现代城市集合住宅:多层、高层公寓住宅
四、其他近代城市集居住宅类型
五、近代城市住宅风格:向现代主义演进
六、结语
第四讲 1840-1900年:中国近代建筑初始期——西方建筑体系的早期输入
一、租界的早期西式建筑与殖民地式建筑
二、教会建筑的兴建
三、洋务运动与早期工业建筑
四、结语
第五讲 1901-1927年: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期——西方建筑体系的全面输入
一、历史的转折点:清末政治变革与建筑体系整体变迁
二、现代建筑技术体系的初步建立
三、正统的本文历史风格主导:西方建筑文化全面输入
四、前奏与萌芽:向现代建筑风格演进
五、结语
第六讲 1901-1927年: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期—一教会主导下的传统建筑文化复兴
一、在华西方教会的本土化运动
二、教会建筑学的转向
三、西方建筑师的多元化探索
四、结语
第七讲 1927-1937年:中国近代建筑兴盛期——“中国固有形式”的兴起与演变
一、内忧外患:现代化进程中的危机与挑战
二、登上历史舞台: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与建筑学家
三、“中国固有形式”兴起的社会根源剖析
四、从“宫殿式”到“现代化的中国建筑”:“中国固有形式”的演变
五、结语:中国建筑师对“中国固有形式”的反思
第八讲 1927-1937年:中国近代建筑兴盛期——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与高潮
一、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传播与观念体系的形成
二、在华外国建筑师的现代主义建筑实践
三、中国建筑师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与实践
四、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各地的传播
五、结语
第九讲 1937-1949年:中国近代建筑凋零期——建筑活动的整体停滞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高涨
一、战时大后方的建筑活动
二、租界“孤岛时期”建筑业的短暂繁荣
三、日本主导下的“兴亚式”建筑
四、战时中国建筑界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五、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想的传播
六、结语:战后——汇入国际现代主义建筑潮流
第十讲 1949年之后:一个时代的终结与新的开端——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的连续性
一、现实国情决定:现代主义建筑的自发延续
二、“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主流建筑文化方向的确立
三、红色经典:政治导向下的三种经典建筑风格模式
四、现代性与地域性:立基传统建筑文化新探索
五、“文革”时期:建筑文化的政治化
六、另一种政治化:台湾的传统建筑文化复兴
七、改革开放新时期:当代建筑的多元探索
八、结语: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不可分割的历史连续性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如果说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历史是中国近代建筑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背景;那么,跌宕起伏的近代城市变迁构成了近代建筑嬗变的历史舞台。
正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西方建筑思潮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碰撞交融,整合形成了风格各异的近代城市建筑文化,也正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中国城市的早期现代化进程在步履蹒跚中艰难起步。
著名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可以分为内源性现代化与外源性现代化两种。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内源性现代化转型不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在外部力量的被动冲击下开启的。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外力的不断冲击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被动性、外源性特征相似,中国近代城市转型的契机首先来自列强势力的强行楔入,集中体现在列强以武力为后盾开辟的租界区、租借地与铁路附属地城市。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以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为开端,中国社会内部出现了推动现代化变革的动力;进入20世纪,这种现代化内力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在城市建设领域,在中国官方与民族资本主导下,城市早期现代化建设步伐大大加快,代表性实践有20世纪初清末“新政”时期的新市区与自开商埠建设,民国初年北京的早期现代化改造,20世纪30年代围绕“大上海计划”、南京“首都计划
”进行的城市建设等。本书第一、二讲拟分别从外力与内力两条线索,即列强势力入侵和中国官方与民族资本主导,来概述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的发展演变轨迹。
一、帝国主义列强开辟的租界区、租借地与铁路附属地
租界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借口“商业往来”与“侨民居住”,以武力胁迫清政府在通商口岸城市划定的任其占用开发的区域。租界是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象征,由于租界条约没有规定土地的租用期限,客观上意味着享有永租权。租界受各租界宗主国领事馆全权管理,并标榜所谓“区域自治”,设立纳税人会议、董事会等权力机构,下辖行政、警务、财税、工程、文教、卫生等职能部门,是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飞地”和“国中之国”。从1845年英国首先在上海正式开辟租界,到1902年底奥匈帝国在天津开辟租界为止,东、西方列强在近代中国先后建立起来的形形色色租界共27个,其中25个是专由一国管理的专管租界,由多个国家共管的公共租界有2个。
1.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早期租界的开辟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作为通商口岸,条约还规定英国人可以携带家眷到通商口岸居住。1843年,英国领事以“华洋杂居,事端难免”为由,向上海地方官员申请一块土地作为英人居留地,地方官员本着“少生事,勿相扰”的原则欣然允诺,英国殖民者轻而易举地在上海得到了占地55公顷的第一块租界。
1845年11月29日,上海道台宫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George Balfour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Shanghai
Land
Regulatio。《上海土地章程》作为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约在地方实施的产物,其直接结果是“合法”地形成了英租界。该章程规定居留地内外国人的租地范围、租地办法和租地界内的市政管理办法,初步拟定了近代上海城市建设的规程,使上海英租界从开辟之时就按照西方近代城市模式进行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讲该章程的制定是上海城市近代化的起点。
到19世纪50年代,上海英租界的城市道路骨架已经形成,道路系统以沿黄浦江的沿浦大道为基准,由六条东西方向的“出浦大道”与两条南北方向道路构成了棋盘式的道路系统图1-1。这种规整的地块划分与方格网道路系统打上了工业革命后西方近代城市结构模式的烙印,带有明显的经济功利主义色彩:一方面把黄浦江航运作为道路系统的出发点,同时,为了方便商业开发,采用无等级的均匀地块划分,通过缩小街坊面积、增加道路长度的方式,获取更多可供出租的临街面。此后广州沙面的英、法租界区,天津的早期英、法租界区以及汉口的英、俄、法、德、日五国租界区也都采用了这种规划模式。这种单纯的方格网结构与帝国主义列强独占的哈尔滨、大连、青岛的城市空间构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者在不同程度上加入了放射线——广场式构图,体现了强调殖民地宗主国统治的威权主义。
2.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租界开辟与拓展的第一次高潮
1856年,英、法两国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中英、中法签订了《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开辟牛庄后改营口、登州
后改烟台、台湾后选定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武汉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劫掠焚毁,此后又陆续遭受破坏,现在仅存西洋楼部分残迹图卜2。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两国签订《北京条约》,增辟天津为通商口岸。英、法侵略者除了在广州开辟沙面租界,在天津、武汉汉口也相继设立了租界。
3.《辛丑条约》签订之后:租界开辟与拓展的第二次高潮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空前加剧,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列强在上海、天津、武汉汉口等城市开辟的租界数目进一步增加,范围进一步扩大。由于政治、经济和地理区位等方面条件的不同,并不是列强开辟的所有租界都得到同样的发展,其中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的上海、天津租界区取代老城厢成为近代城市的主体,迅速发展为中国最重要的通商口岸城市;而武汉汉口则形成了租界与华界同步发展的格局;广州、厦门的租界区占地范围较小,而且位于与华界区完全隔开的两个小岛——广州沙面与厦门鼓浪屿,对原有的城市格局没有产生重要的影响;至于其他通商口岸城市,租界发展更不充分,城市也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
P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