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财富方程式
》
售價:HK$
77.3
《
知识社会史(下卷):从《百科全书》到“在线百科”
》
售價:HK$
99.7
《
我读巴芒:永恒的价值
》
售價:HK$
132.2
《
你漏财了:9种逆向思维算清人生这本账
》
售價:HK$
55.8
《
我们终将老去:认识生命的第二阶段(比利时的“理查德·道金斯”,一位行为生物学家的老年有用论
》
售價:HK$
91.8
《
祛魅:对世界祛魅是一个人变强的开始
》
售價:HK$
62.7
《
家族财富传承
》
售價:HK$
154.6
《
谁是窃书之人 日本文坛新锐作家深绿野分著 无限流×悬疑×幻想小说
》
售價:HK$
55.8
|
編輯推薦: |
人类经过的三次产业革命,每一次都是对其社会最一次改造。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导致世界发展的高度不确定,从而要求国家增强其创新力,善于在不可避免的外部冲击下来实现自己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和人口大国,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网络社会国家,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现象与问题,例如,创新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差异,市场化与行政化管理模式的矛盾,网络社会与传统社会的价值冲突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广泛学科的角度去探索新的理论。
长久以来,社会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研究时而因为不同的理论前提而相互批评。经济学家越来越重视其理论基础的科学性与可靠性,以稳定其研究的根基。而工程师则越来越多地在实践当中展示其成果,以证明其工作的价值。这又让经济学界与工程学界缺乏开放交流的机会。很多时候,不同学科的学者对于理论的争论的本质是对于自己学术价值的争论。这不仅无益于化解不同学术观点的误解,而且对于解决实践当中的问题也是不利的。
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在经济理论和系统科学的鸿沟上架起一座桥梁,这个鸿沟出现在这样两个基本假设之间:一个假设是,人们对于稀缺的资源进行竞争;另一个假设是,系统之间对于知识和信息共享与合
|
內容簡介: |
协同创新论研究社会组织中个体如何通过组织与合作进行价值创造活动。本书首先从东西哲学思想的共通之处,揭示了事物的创新原理。通过研究人的创新思维的构成,分析组织价值创造与互动的过程,发现创新的时间价值最大化规律与价值梯度规律。针对网络社会的新的经济社会现象,论证分层网络从物质到精神的演化趋势。本书提出的协同创新理论对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基本科学原理提出了解释,为中国在转型发展当中的经济改革,文化创新,社会管理等领域的问题提出了新思路。
|
關於作者: |
蔡剑,美国南加州大学博士,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生导师,光华管理学院EMBA教授,工学院特聘研究员。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教育部国际青年创新大赛创始执行主席。学术领域包括创新管理、网络科学、可持续发展等。担任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特聘专家,以及世界经济论坛,中国绿公司年会等会议主讲人。
|
目錄:
|
序
前言
致谢
导言
第一篇 论创新事物的原理
第1章 创新到底是什么
第2章 世界的三象演化
第3章 人类的创新思维
第4章 创新社会的到来
第二篇 论价值创造的过程
第5章 价值创造与互动
第6章 以时间衡量价值
第7章 价值资本的形成
第8章 协同演化的规律
第三篇 论网络社会的性质
第9章 网络社会的构成
第10章 服务的网络效应
第11章 协同代价的原理
第12章 自发的信用机制
第四篇 论协同创新的系统
第13章 自然社会本一体
第14章 创新文化与生态
第15章 协同的社会管理
第16章 创新国家的道路
结语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人类的创新与文化历程源远流长。从甲骨文时代到互联网社会,我们从未停止对创新的追求。特别是东方的传统文明与西方的现代科学在近代大融合,其过程可谓波澜壮阔,中间的矛盾和冲突层出不穷。那些纷繁的矛盾与猛烈的冲突不仅在知识与认识的表层,而且存在于社会文化与价值观的深层。各种学科与思潮对经济、政治、生活、艺术等等方面新生事物的出现有各自的解释与看法。一件新生事物,一件新生产品,从一个角度看是创新,转身之后却成为了保守。社会管理模式演化中,旧有的体制一夕破除,而新生的系统难免退变。
自从中国社会走向改革开放之后,伴随中国与美国、日本、欧洲的经济贸易与文化往来的日益加强,西方科学与价值观在国人中的大举兴起,东方人民才真正深入了解西方,而西方人民也开始真实地接触东方文化。开放之初,人们对照比较逐渐发觉彼此的发展模式与生存状况有很大的差异,内心为之惊讶,精神为之躁动。在深入总结中国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之后,邓小平提出坚持对外开放,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引进和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国门一开,伴随高端产品和技术,四方的价值观与文化一并涌入,似冰川坠入火山,引起社会各个层面的巨大变化。
人民追求幸福的愿望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驱动力。从计划经济模式转型到市场经济,从社会单一价值观转化转换到多元价值观,势必因此利益的重新分配,各种矛盾与冲突与经济的高速发展相伴而行,这为管理者带来了空前挑战。与此同时,硅谷的乔布斯等创新领袖提出改变世界的理想,并身体力行创新之使命,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爆发的增长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网络社会文明。在开放、共享、创新的网络社会思想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变革思想相融合,东西文化在人们的思想与网络空间中剧烈地交汇冲撞,人与人的生命在时间的加速中被改变了。
人生来有创造的天赋和合作的精神。我们研究“协同创新”,旨在探讨人类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创造与发展的原理问题。其目的不只在于讨论个人的心智与知识,而是发现社会与自然中新事物产生的共通的原理。所以,协同创新的理论也可称为自然社会发展论。在过去,人们往往将社会与自然当中的新生事物分开观察,由于自己所处的位置与角色而被表象和利害迷惑,实践中的现象难以理解,而可以理解的又与实践不相符。将自然与社会分开研究,将科学和人文分开实践,对具体现象虽然能分析得细致入微,但观点与思想往往支离破碎,甚至相互矛盾,在这样的复杂系统之中,要研究社会创新的基础规律是具有极大挑战的。
处在矛盾与冲突当中的人们自感迷茫,社会事物的错综繁杂又几乎达到不可想象的地步。东方与西方文化竞相争鸣,科技与人文学科同台论战,要创造一套系统的协同创新理论,对于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件极其艰巨的任务。如今,国际金融危机理论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争论不断,思想领域自由变革与保持传统的声音此消彼长,这些学说和思想固然有很多令人惊讶的内容,但是,大多是从各自所在的文化立场与学科立场出发,以学术传统和历史遗产为依据。这些观念即使有些新颖之处,其原理出于旧源而并非首创,这与目前世界发展的新事物不能等量齐观。中国的社会的转型是一个剧变的过程,也是世界发展洪流的主流之一。其过程不仅是理论与思想的演变,而是原理的创新。因此说探讨社会创新的原理是艰巨的,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创新的本质是什么?创新是如何形成的?创新过程是否有规律来解释?这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是科学与技术进步的主要问题,也是人类文明演进中值得思考的长久问题。做创新之事难,学习创新亦不易。学习一家一派已难,若要上自希腊,下至近代,综括西欧,古今各派,撷其菁英,揽其会通,那就更不容易了。学习贵在知难而进,研究新生事物的形成原来,如果仅从一种立场和观念出发而探寻,容易陷入已有观念的束缚,恐有固步自封的可能。必须要以开放的思想,批判地看待过去的种种学问,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避免偏私与狭隘的理性与感性,才有可能登高远望,拨云见日。
有的研究创新者主张先取其外形,分析现象领悟技术,但一旦遇到障碍,则又可能束手无策,我的主张是先求其神,研究普遍的规律,排除噪音与障碍,为汲取知识开辟道路。要回答创新的问题,必先要打破固有思维的局限,如此才能避免学术界长期退化的趋势。科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事物如何发生、发展或演化,以及如何终止其存在。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的关系问题。宗教的根本问题是对于我之所以为我的思量和承认。所谓开放地研究创新的问题,应当因哲学为启发,以科学为方法,纳宗教为启示,如此在思想中方可能发现学科的殊途同归,真理的海纳百川。这种开放研究当然带有一种综合立场,但这种立场是与人的普遍价值的协调,是与自然的共通规律的协调,而不仅单独与知识的协调和经验的协调有关。如此才能从人与自然的共生系统的角度研究创新。
人是整个协同创新研究的“核心”,自然是协同创新研究的情境。人的领域由于存在着社会上相传的、包含着异常复杂因素的各种文化而依然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在各种学问中,很难有一家之言能够讲清楚,不妨先放弃经济学和工程学对人的假设,用盲人摸象的方式理解百家之言,然后用理论批判与实事求是的方法去伪存真。
“协同创新”的理论根本是反映新事物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作用原理。尽管真正意义上对创新与协同问题的系统研究只是在近代里才蓬勃发展起来的,但它显然提供了一种与过去颇有定论的事物发展过程的理论不同的视角。作为“协同创新”理论的倡导者当然不会声称这个理论可以解决一切基本问题,或澄清所有模糊不清的社会与管理问题,但我们确实认为这种理论为研究新事物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强大有力的概念。
我的初衷是在这本书里对这一理论的形成作一介绍,但更重要的是,我打算对被冠之以“协同创新”的观点构建出一个概念更清晰、更具深远意义的理论框架。为了这一目的,首先我们可以提出三个具体问题,而且对这些问题至少可以给出部分回答。第一,社会发展与自然演变是否是基于相同的变化原理?第二,提出这一观点的基本理论原则是什么?第三,协同创新理论能对世界中创新和创造形成过程之间的关系作出了适当的概括和解释么?
现在,让我们开始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旅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