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井邑无衣冠 : 地方视野下的唐代精英与社会
》
售價:HK$
95.2
《
星地融合移动通信系统与关键技术从5G NTN到6G的卫星互联网发展
》
售價:HK$
212.6
《
妈妈,你好吗?(一封写给妈妈的“控诉”信,日本绘本奖作品)
》
售價:HK$
42.6
《
保守主义:为传统而战
》
售價:HK$
154.6
《
不同境遇的36岁:无尽与有限+人生半熟
》
售價:HK$
112.0
《
小时光 油画棒慢绘零基础教程
》
售價:HK$
88.5
《
可控性混乱
》
售價:HK$
66.1
《
篡魏:司马懿和他的夺权同盟
》
售價:HK$
65.0
|
編輯推薦: |
1.在作者二十余年的工作经历中,13年在重点中学,6年在国家重要教育媒体,近两年回到职业学校。其间所得,可谓教育教学方面的一笔宝贵财富。
2.对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与学生交往等的独到见解,值得教师参考、借鉴。
3.敏锐的教育观察视角必能帮助教师清醒地认知教育现状,实现自我教师职业生涯的突破。
4.与学生的对话与信件往来,不仅有助于教师反思自身的学生观,更能对自己的人生观产生重要影响。
|
內容簡介: |
作者在重点中学的13年,不拖堂、不搞“题海战术”,反而经常带着学生看“闲书”、扯“闲事”,所带班级却取得了令人称羡的成绩;在国家重点教育媒体的6年,没有紧跟教育热点,反而经常深入一线课堂,所写文章不但出现在头版头条的报道里,编辑的版面也深受读者喜爱;在职业学校的两年,没有和学生斗智斗勇,反而经常给学生看视频、讲故事,越来越多的学生却从放弃自己变为对人生开始有了些许规划。
结合作者二十余年的工作经历,本书从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与学生交往等角度入手,告诉一线教师,只有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才能真正体会到教师工作的价值所在;只有对教育现实有清醒的认知,才能在教育困境中心平气和。
|
關於作者: |
茅卫东 浙江省绍兴县职业教育中心教师。
曾在省级重点中学当过13年政治教师、4年政治教研组组长。1996年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全国思想政治课骨干教师研修班,2002年应邀作为嘉宾参加录制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教师节特别节目《个性的魅力》。
不想跪着教书,于是北漂六年,在《中国教师报》从事采编工作。先后担任“创新课堂”、“新观察”、“深度访谈”、“教师教育”等版面的编辑;2006年至2007年连续三次对山东杜郎口中学的深度报道,引发了持续至今的“杜郎口热”;连续两次获教育部优秀教育新闻奖,四次被评为中国教育报刊社优秀员工。多次应邀到中小学及师范院校做关于教育写作、教师成长的讲座。
2011年出版教育专著《重寻教师尊严》。
|
目錄:
|
自序 没有真实,就没有教育
第一章 努力讲真话一我的课堂教学追求
用生活阐释理论——我上《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小聪明与大智慧——我的一堂讨论课
竞争、合作与信任——我的一次游戏教学
空间不大也可以有所作为——我这样给学生补课
第二章 做好你自己——我对学生的唯一期待
你们不是为集体荣誉而来的——我这样当班主任
都是心软惹的祸——我与学生之间的三次冲突
跟中学生谈学习——我的一次主题演讲
中学生人生观教育初探——我的一篇德育论文
第三章 再送你一程一给毕业学生的几封信
平等不是消除差别
说不清楚的自由
爱情就是玩碰碰车
什么是成功的人生
你愿意做哪一类人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最大的谎言吗
第四章 遭遇新问题——职业学校工作日志选
2010年12月21日上课一月后学生意见反馈
2010年12月23日何必急着教育呢
2011年02月22日班与班的差别真不小
2011年03月08日一堂没有预设的课
2011年04月26日可以相信谁
2011年06月16日总算可以说话了
2011年10月09日因为你好说话
2011年11月03日不想让学生心生恐惧
2011年12月06日无法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
2012年02月20日“让他去试一试吧
2012年02月24日“如果我来当班主任
第五章 偶有所得——和同行们说几句
教师的专业底气从哪里来
警惕成功者的自信
谁在与教师过不去
别用道德绑架学生
警惕师源性心理伤害
不请老师的谢师宴
让我们学会说话
三论公开课
说说家常课
附录瞧,这个人
学生眼里的我
二十年自述
后记 教育转型,教师何为
|
內容試閱:
|
说说家常课
说到底,教育教学无非是用学生喜欢—至少是能够接受—的方法,教给学生一生受用的东西。这是我对教育教学的理解。所以,家常课应该努力做到有趣、有用,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心中有学生。
一、教学不能自说自话
听过一堂美术课,表面上看,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很投入,但细细品味,却感觉到课堂上有一个多余的人—教师。
上课了,年轻的美术教师发出了指令:“请同学们拿出上节课做的泥塑,今天我们要给泥塑涂色。”
学生显得很兴奋,纷纷摆弄起自己的作品,不少学生迫不及待地开始给自己的作品涂色,根本没有理会教师所讲的“注意事项”。教师以提问的方式严肃地发出了又一道指令:“同学们有没有看着我?”训练有素的学生立即正襟危坐,教室里马上安静了下来。当教师开始讲解调色、涂色的注意事项时,很多学生马上重新开始自己的涂色工作,没几个人听教师的讲解。
如果上课伊始,教师这样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做泥塑,这节课我们要给泥塑涂色。下面,我先讲一下调色、涂色的注意事项。”相信教学效果会比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泥塑作品要好不少。因为学生把泥塑作品拿出来后,注意力很自然地就在泥塑作品上而忽视教师下一步的教学了。
我以为,这是因为教师太年轻,缺少教学经验。但随后发现,这可能不只是缺乏教学经验的问题,这位教师似乎根本没有教学意识。
讲解完注意事项,教师马上又发出了一道新的指令:“下面大家开始调色,谁第一个调好请举手。”说完,教师开始在教室里巡视。还没走出几步,教师的指令又来了:“谁调好了?请举手!”两个指令相隔时间可以以秒计算。教室里还是有部分比较听话的学生一直按教师的指令行事,几个动作稍慢的学生甚至只来得及拿出颜料盒,连颜料管都还没有拧开。
回到讲台,教师开始指导学生调皮肤的颜色:“肤色应该怎么调啊?”有学生说用白色。“对,先调白色,然后可以加一点土黄……”教师讲解得非常详细,学生也忙个不停:有的在捏泥塑,有的在给泥塑涂上各种色彩。我在教室里转了一圈,发现有几个学生没带橡皮泥,只好一边翻着美术课本,一边看着别的同学忙活。
我指着一个正在把泥塑涂成深蓝色的学生悄悄问老师:“这是什么颜色?”年轻教师反应很快,轻声告诉我:“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刚才我讲的只是基本的涂色法。”回到讲台,教师对全班学生说:“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调出颜色的深浅,喜欢涂什么颜色就涂什么颜色。”
一堂课下来,教师很轻松,该讲的都讲了;学生也很开心,捏泥塑,涂颜色,忙得不亦乐乎。可是,仔细一想,整节课,调色、涂色,多数学生都是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的,根本没有按照教师的讲解进行操作;教师也没有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自己的教学,只是把这节课需要告诉学生的内容述说了一遍。也就是说,从教学现场的情况看,教师考虑的只是这节课需要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至于这样说、这样做是不是吸引学生,对学生有没有实质性的指导,教师根本没有考虑。这样的课堂能说是有效的吗?整堂课能够顺利维持下来,还营造出了一种活泼气氛,完全在于这是一堂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的美术课。
和朋友谈起这堂课,朋友说,这样的情况并非个别现象,也不是年轻教师才会出现的问题。现在许多的赛课活动,其实也是一批所谓的教学权威在那里自说自话。此言极是。看过不少这样的赛课,听课者常常为舞台上—很多赛课是在报告厅、影剧院举行—那些或是新秀或是名师的教学艺术(可能说“才艺展示”更准确)所折服。而学生究竟在课堂中学到了什么?既没有专门的教学效果检测,也很少有人把学生请来当评委。医生的医术是否高明,取决于他医治的病人的康复情况;企业效益如何,取决于产品被市场所接受的程度,这其中的道理大家都能明白。教师课上得如何,却基本与学生无关,而是由听课教师决定的。难怪很多公开课的执教者会花很大精力去打听评委们的课堂偏好。赛课,在一定意义上讲,的确已经成为了普通教师的成名课、成名教师的表演课。学生与其说是课堂主体,不如说是配合教师成名的群众演员。
幸好,我们还有杜郎口中学,还有后六中学,还有东庐中学等实实在在关注学生发展的课堂;幸好,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开始在评课活动中增加了学生议课这一环节;幸好,也已经有人对越来越趋向于表演的做课说了“不”。
回到那堂美术课。如果我来上这堂课,会怎么安排?
我会首先讲解一些基本的调色、涂色方法,然后让学生拿出上节课完成的泥塑作品自由涂色。利用在教室巡视的机会,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包括提醒几个忘带橡皮泥的学生想办法解决橡皮泥的问题。再选择几则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评点。在这个过程中,再次告诉学生涂色的基本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涂色使自己的作品更加美观。最后,告诉学生,有兴趣的话可以在课后再制作一个泥塑并涂色后交给教师,教师会给予个别点评,优秀作品会在下节课开始时向同学展示。
二、不能总在激发兴趣
有位老师记录了自己执教的内容为“学会感谢和安慰”的口语交际课,大致过程如下。
首先,教师交待本节口语交际课的主题和要求,给学生3分钟时间准备。
因为“打算说话的同学寥寥无几”,教师示范对教室里的饮水机表示感谢和安慰,也是教育学生要爱护公物和节约用水。之后,学生争先恐后地对书包、凳子、粉笔等身边的物品表示了感谢和安慰。
学生的表现大大出乎这位老师的意料:“我一直以为孩子们的词汇是贫乏的,可今天我才知道自己错了。有了好的话题,孩子们的思维打开了,他们,能够给我们太多的惊喜。”
然后,进入本课主题,感谢和安慰生活中的人。学生的发言更加积极,以至于“整个课堂已不容我再插上其他的话语。我被这些可爱的孩子感动了,更被他们的表现震撼了”。
最后,这位教师这样总结这节课:“这堂课,说不清是我教会了孩子们学会感谢和安慰,还是孩子们教会了我。”
看过很多类似这样的口语交际课稿件,有两个很深的感触:一是似乎我们的学生普遍不爱说话,非得老师想尽办法才能激发他们表达的兴趣;二是学生似乎又是演说的天才,只要老师调动了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学生就个个能口吐莲花。
于是,口语交际课的中心任务在很多老师那里就变成了激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口语交际课的任务规定是:“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但在不少老师记录的口语交际课中,除了看到他们在为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而努力之外,很难看到“培养”的影子。
是课标规定不当?或者说根本没有必要专门开设口语交际课,只要老师们给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学生的口语表达就不成问题?
事实显然不是这样。在报社工作多年,经常接到老师查询稿件的电话。对话一般是这样展开的:
“喂,是某某报吗?”
“是的。请问您有什么事?”
“我的稿子你们收到没有啊?”
……
能够一开始自报家门的不多,而先说清楚自己的投稿时间、稿件题目的几乎没遇到过。这样的口语交际能力显然不令人乐观,何况这就发生在教师群体当中。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开设口语交际课是必要的,并且口语交际课也绝不应该只停留在激发学生言说的欲望和兴趣的层次上。
口语交际课的核心应该是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而不是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在正常情况下,“想”说并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不是受到家长或教师的不当压制,孩子自然就有说话的愿望,不需要刻意培养和刺激。因此,相比而言,让孩子“能”说“会”道才是教师应该重点着力的地方。而这,也是对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的考验。
不只是口语交际课,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应该如此。这并不是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重要,但教学的理想境界应该是教师带领学生渐入佳境。当学生听到某个老师的名字,就对他的课充满了期待,这才是真正的成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