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漫画图解博弈论:段位经商谋略之道 赢家是怎样炼成的
》
售價:HK$
43.8
《
斯坦福高中校长给父母的6堂课
》
售價:HK$
87.9
《
人间来过:百岁医师的人生处方
》
售價:HK$
53.9
《
湿胖2
》
售價:HK$
61.6
《
日本名厨高汤研究全书
》
售價:HK$
96.8
《
犹太古史
》
售價:HK$
195.8
《
四轮驱动:中国汽车产业的数智化创新之路
》
售價:HK$
97.9
《
帮凶:全二册
》
售價:HK$
87.8
|
編輯推薦: |
随着近些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衷,作为其有机构成的一部分—佛教文化,自然也是广大读者关注的一个亮点。佛教文化是一个整体,但也是由多个层次构成的,佛教寺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寺庙是佛教徒平时礼佛、拜佛的场地,也是他们平时生活的场所。几千年的宗教实践和中国特有文化的结合,使中国的寺庙包含了太多的内容和传奇,也包含了太多的人文典故和情怀。
本书结合了田野考察的研究成果,阐述了中国佛教寺院建筑发展的历史,对寺院的布局、结构、附属建筑、选址特点等都做了系统的讲解。本书虽然是以佛教建筑的角度出发,但对中国历史、山川地理、名人轶事、佛教派别、佛教义理、石窟艺术、造像艺术、壁画艺术,甚至对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从这个角度看,本书不仅仅只是一本佛教建筑的专著,更是一部佛教知识的大百科全书。
本书作者曾在梁思成麾下工作多年,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本书叙事流畅,说理深入浅出,文风古朴凝重,可以说是一本老少皆宜的著作,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读者,相信都会从中获益匪浅。
具体说来,读者可以从本书中看到以下一些内容:
(1)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契机以及中国第一座佛寺的建立
|
內容簡介: |
中国的佛教建筑遍布大江南北,它既体现出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式样,又具有佛教的特征,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瑰宝。《图解中国佛教建筑》作者历时数十年,实地考察中国几百座寺院,通过现场分析和深入研究,全面揭示了这一建筑领域的丰富内涵和深厚文化。
本书既讲述了中国佛教建筑演化变迁的历史,又考察它在选址、整体布局、建筑特点等诸方面的独特之处,展示了中国佛教建筑文化的博大与精深。通过本书你可以了解:
为什么中国寺院的整体布局基本上都以中轴线贯穿全寺?
中国佛教寺院名称的来源都有哪些,它们与古印度及佛教经典有什么关系?
佛教寺院一般包括哪些建筑,佛塔与佛殿的格局在历史上有哪些发展变化?
寺院为何总是建在深山密林中,设计上有哪些奇异之处?
历代佛教高僧与它们所在的寺院有什么关系?
|
關於作者: |
张驭寰,1926年9月27日出生,中国古代建筑史学专家。1957年毕业于东北工业大学工学院建筑系。1956年至1958年期间担任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助手,协助他创办中国科学院与清华大学合办的中国古代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史与古代建筑的研究工作,尤其对中国寺院建筑、元代木结构建筑、古代城池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有着深入的研究。代表作主要有《中华古建筑》《中国城池史》《中国名塔》等。
|
目錄:
|
第一章.佛法东传——佛教传入中国与佛教寺院整体概说
第二章.千年的华彩——中国佛教寺院发展史
第三章.从舍宅为寺到遵从礼制——中国寺院总平面布局
第四章.在山水之间——中国寺院选址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第五章.各安其位——寺院主体建筑详解
第六章.同样精彩的配角——寺院中的附属建筑
第七章.浮屠之海——中国寺院中的塔林
第八章.教徒们心灵的盛宴——寺院中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
第九章.悬崖上的圣殿——中国的石窟寺
第十章.别具一格——中国境内特色寺院赏析
第十一章.莲开朵朵——中国佛教宗派祖庭
第十二章.高僧的足迹——历代大师与所在寺院的传说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佛法东传—佛教传入我国与佛教寺院整体概说
(一)寺院概说
佛教的传入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佛教是一种宗教性组织,在封建社会中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影响很大。佛教寺院中人口众多,占有广大的土地,从西晋到唐末共建寺院10万座左右。据《广弘明集》上说,当时的普通佛寺有500多人左右,小寺有百余人,最大的寺院有上万人,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
佛寺的面积取决于寺院的经济条件。小寺可以只用一间房屋,大寺则可能有百间房屋。寺院布局,依据中国礼制的规定,主要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左右对称,前低后高;以大雄宝殿为中心,从山门到前殿到左右钟鼓楼,因地制宜进行建设。无论什么样的寺院,前端一般都有狮子、旗杆、大牌坊、门楼等;进门之后,道路式样分为两种,一种为直入式,一种为迂回式。
寺院的主要建筑如下:
总门:即大门,为全寺最主要的出入口,以大围墙包围。大寺都有总门,小寺只有山门。山门一般建设三门,一个主要门,两个次要门,寺院山门一般做三间,大寺山门有的为五间式样,门上悬匾书写“□□寺”。
塔院:早期寺院都建有塔院,一般建在中轴线上,有大有小,例如登封少林寺塔院、山西广胜上寺塔院。魏唐时代的佛寺都有塔院。塔院一般呈方型,四面建设有矮墙,院内有高塔。
佛殿:是寺院中的主要建筑,有前殿、中殿、大雄宝殿、后殿等。其中,大雄宝殿又是寺院的中心建筑,非常高大,装饰华丽,间数有三间、五间、七间、九间不等,一般佛殿前都建有献殿或献亭。
高阁:很多寺院最后部都有一个大阁,其用途不同,分别有观音阁、万佛阁、藏经阁、昆卢阁、大佛阁、千佛阁、弥勒阁、舍利阁等。佛寺建设大阁的制度起源于唐代,后来影响到元明清时代的佛寺建筑。另外,山西一带的佛寺在山门处建有高大的阁楼,山门与高阁相结合,这是山西地方之特色,在其他地方很少见。
法堂:在当代禅宗寺院里常常出现,就是一般大式的房屋,三间或五间,为坐禅及讲经、讲法之用,非禅宗寺院不设法堂。
此外,寺院中的建筑还有钟鼓楼、廊庑、僧房等。
(二)洛阳白马寺——我国第一座寺院
洛阳白马寺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乃佛教传入我国后官办的第一座寺院,被中外佛教界誉为“释源”、“祖庭”。
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史载: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公元67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达洛阳,汉明帝躬亲迎奉。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外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将该僧院命名为白马寺。
白马寺座北朝南,总面积二百余亩,其主体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五层殿堂等。
白马寺建筑规模雄伟,现在的布局为明嘉靖时重修,山门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后院毗卢阁内的断文碑,刻有白马寺的历史。此外,寺内的唐代经幢、元代碑刻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寺内原来还出土了玉石雕刻的弥勒佛像,已被盗往美国。各殿内的佛像大多是元代用干漆制成的,特别是大雄宝殿的佛像,是洛阳现存最好的塑像。
(三)寺院的选址与分类
寺院在我国分布甚广,从繁华的城市到广大的乡村,都建有寺院。一般来说,佛教寺院根据所处位置的不同,也就是选址情况,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种是在平地建寺,即为平地寺;第二种是在山中建寺,即为山寺;第三种叫水院,是指在寺院里或寺院外都有水面密布。
在这里,先谈谈山寺和水院。
一个寺院,如果经济收入多,高僧势力大,就会在山间建立大寺。山寺一般都建在山林之间,有的建在山下,有的建在山腰,还有的则建在山顶端,这由各寺选择相宜之地来决定。
大部分山寺都建在山腰偏上的部位,登入时,需沿着山间溪流逆流曲曲而上。在山下远观,全寺藏于万树丛中,根本看不到寺院;如果站立在寺院中,远望山下十里风光,则村屋林舍,尽收眼底。北京灵鹫峰灵鹫寺、交城石壁山玄中寺、太行山百家岩寺、中镇山广胜寺等都是这种选址方式。
在山顶端建寺也比较普遍。峨眉山、九华山、五台山山顶端都建有寺院,平凉崆峒山、吕梁山也都在山顶端建立了寺院。
在山脚下建立的寺院,人们常称之为山根寺。在山根建寺,这是一个信号,说明由这座寺院可以登山,山上有寺或者是山上有风景点,山根寺就成为总的引路口和进山的要道。四川
峨眉山报国寺即是山根寺,也是登入峨眉山的总引路和登入峨眉山的通路要道。
山夹寺,指把一座寺院建在两山之夹缝中或一山之劈洞中,前后可从外部观览到,这两旁则是大山之劈缝。这是充分利用地形建造的奇特巧妙之作。
在江边建立寺院,是水院的一种,也是别有韵味的。这种寺院通常选取在大江之边建造,例如安庆的迎江寺,出山门马上就可以看到浩瀚的长江,给人一种气魄万千的感觉。
另外,还有一种水院是在江心建造佛寺,这可称为江心寺。江心寺建在大江之中心岛上,四面临江,天地接连,气象壮观。例如温州江心寺就是这样选址的。从大江之南北岸边都可远望江心寺。寺院又分为东西二院,各建造一座塔,成为江心寺的标志,远远都可望见。即使是在大雾迷漫的天气,也可从远处看到二塔,十分引人注目。
(四)我国佛教寺院的规模
中国佛教寺院建筑,从全国各地来看,数量极多,存留至今的也为数不少。从各种佛寺建筑的总体规模来看,可用大寺、中寺和小寺来划分。各寺院的规模,主要是由寺院的经济状况以及高僧大师的名望地位决定的。寺院经济情况好,就可扩大建设,这个问题不分城市与农村、山寺与平地寺,都是如此;从另一个方面讲,高僧大师的名望地位决定了一座寺院香火是否兴盛,从而也决定了寺院的经济状况。大寺一般在城市中,但有时在乡间也有大寺,这与宗派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在寺院的面积上,大型寺院一般在3500平方米左右,有些可达7000平方米;中型寺院一般在2500平方米左右;小型寺院则在1800平方米左右。小型殿堂一般为40到60平方米;除此以外,僧人、信士自己建立的小型佛堂大概有10到15平方米就足够用了。
以上所说的是汉族地区的寺院规模。如果是喇嘛教地区,如到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地,情况就不同了。喇嘛教寺院的面积非常广大,有的寺院甚至比县城都大,人员也多。例如内蒙古的贺兰山福因寺、广宗寺,各有数百间房屋,寺院最盛时喇嘛达到上千人。
中国大陆上现有的佛寺,95%都是历史上各朝代遗留下来的,都有一定的规模。目前,各寺也仅仅是保持着遗留下来的规模,除了国家级的重点保护单位有个别扩大之外,其他各寺的规模都没有扩展。
(五)中国佛教寺院初期的式样
我国最初的佛教寺院都是舍宅为寺,高官、显宦的大宅和一般平民的住宅,都可以舍宅为寺。在唐和唐以前,舍宅为寺的风气盛行。西晋初年,在都城洛阳一带的达官舍宅为寺的情况很多。
从北魏开始,寺院的平面布局形成了基本的雏形,并开始与住宅的式样有所区别。例如,北魏洛阳永宁寺平面布局大致是方形,四面用围墙围挡起来,东西、南北方向各有一条轴线,前面为山门,中间为永宁寺塔,后部为北门,东西两侧有东西二门,塔居于寺院中心,两个中轴线上都有门殿建筑,这样的布局十分简单明了。其布局特征主要是全寺以大塔为中心,没有佛殿,这是佛寺最初的式样。
此外,当时嵩山嵩岳寺的平面布局是另一种典型,与洛阳永宁寺不尽相同。它是以中轴线为中心贯穿全寺,前为寺院山门,中心为嵩岳寺塔,北部为门,也即是后门;左右为厢房,东西各五间,东西两方向也贯穿有中轴线。这座寺院的特点是四面为房屋,中心为一塔。嵩岳寺比洛阳永宁寺的南北略长,是一座矩形寺院。
以上两个例子可以说明早期寺院平面布局的方式完全是四合院样式的,这种四合院是从民间住宅四合院发展而来的。以后寺院的发展也如同大的合院建筑,此式样一院接一院的发展起来就成为大型寺院。
(六)礼制制度下的佛教寺院
礼制制度,是自西周以来由“三礼”产生的。三礼即是《周礼》《仪礼》和《礼记》,这三部书记载了西周时对各项活动的规定,例如有关衣食住行、读书考试、祭祖社祭、节日拜年、婚丧嫁娶的一些规定,久而久之,便成为一种制度。
在唐宋元明清时代,士大夫阶层对礼制制度进行研究与考证,并对之进行解释、补充,以此说明礼制制度的原委及其具体内容。
在封建社会,建筑被列为泥水之工,建筑技术只在工匠之间流传,封建统治阶级认为建筑不能登大雅之堂,所以在封建社会中,文人墨客专门研究建筑的人极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当然不可能有建筑方面的专书出版。今天我们基本上看不到历史上的建筑书籍,偶而有涉及建筑的,也都散落在各种笔记、杂书之中。但毫无疑问,礼制制度确实影响到了寺院建筑的总体布局,具体体现为:
1.寺院整体布局基本上都以中轴线贯穿全寺。
2.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
3.以中轴线为轴左右对称地设计、布置建筑。
4.左祖右社,前朝后寝。
5.全部建筑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长幼有序。
其实,以上几点在住宅、宫廷庙宇、衙署合院等公共建筑中也有所体现,不过在佛教寺院中更明显罢了。佛教是外来的,但传入中国后就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创建了有中国特色的寺院。笔者在考察中所见到的佛寺都是按照礼制制度的标准来建造的,从这一点来看,佛寺远比庙宇更为严格。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来,佛教虽然是外来的,但中国佛教寺院建筑却完全地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七)我国佛教寺院建设景观的方式
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得先明确一个概念,既是佛教寺庙与道教庙宇之间的关系问题。人们常常把寺院与庙宇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回事。寺院虽然已经中国化了,但毕竟是外来的,是专门供佛、敬佛的道场,佛者释迦牟尼佛也;庙宇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是中国特有的,建庙主要是为了供神、敬神,而神仙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比如民间传说中的“八仙”等。
不过,寺院和庙宇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两者都会选择风景秀丽的地方进行选址建设,以增加它的妙景与妙境。例如在寺院和庙宇里常常有高山流水,并架设桥梁,桥上建亭,登道蜿蜒;远山近景,楼阁亭台,都一一高低叠落;建筑组群层次分明,有主有次,琼楼殿阁,廊榭楼台;加之古树参天,怪石嶙峋,处处都是景点,如同仙境。
一座寺院,除对主体景点进行建设之外,还设分景点。典型的例子是山西洪洞县之中镇山,在山下建设广胜寺,名曰“广胜下寺”;但是这远远不够,在中镇山的顶端偏南还建设有广胜上寺。上寺位置更佳,当人们到达上寺之时,从山门外再南行数十米,举目南望,则见汾河大平原,烟霭迷蒙,整个大平原在万千树丛中,令人心旷神怡;西望则吕梁山远峦又纳入眼帘,洪洞城池,尽收眼底,真是难得的好景观。上寺中有飞虹塔,如登上塔层之间凭窗远望,则大有“欲穷千里目”的遐想。寺院与田园接近,寺僧一方面清修,一方面也进行有数的劳动。寺院在万木丛中,真是一幅世外桃源的画卷。
(八)佛教寺院名称的来源
自汉代以来,我国境内建造的佛教寺院越来越多,从城镇到农村,从水边到山间,处处皆是。我国众多的寺院都有寺名,其寺名都不是随便起的,而是根据古印度的寺院名称及佛教内容发展而来的。举例如下:
马鸣,即马鸣和尚,《大乘起信论》的作者,因而有寺名为马鸣寺。
香积,佛即是香积,陕西省长安县有香积寺。
香界,出自《维摩诘经》,北京有香界寺。
真如,出自《金刚经》,我国上海有真如寺。
祗园,在古印度有祗园,安徽九华山建有祗园寺。
海会,出自《华严玄疏》,我国山东、山西等省都有海会寺。
旃檀,是一种香木,出自南印度。我国河北、山西等省历史上都有旃檀寺,内供旃檀佛。安徽九华山也有旃檀寺、旃檀佛。
坚牢,出自《金光明经》,作坚牢地神、大地神姓名。我国福州有坚牢塔。
兜率,出自《法华经》,在北京上方山顶建有兜率寺。
般若,唐玄奘之名,我国长春有“护国般若寺”。
灵鹫峰与灵鹫寺:在古印度有灵鹫山,山型似鹫;北京也有灵鹫山,山上有灵鹫寺;福建有灵鹫峰,其上也建有灵鹫寺。
从以上各例足以证明中国的佛寺之名并非随便叫出,而是根据佛教经典或者是由古印度已有之名而来,这一点要请读者注意。
(九)何为“伽蓝七堂”?
在一座佛寺中,殿宇建筑很多,根据宗派之不同,寺中之殿阁楼台建筑多少不定,但有七种建筑是必不可少的,这叫做伽蓝七堂。至于七堂之用法与取舍,根据时代不同而各有差异。
唐代对伽蓝七堂的规定:
一.佛塔(舍利塔)
二.大雄宝殿(本尊佛)
三.经堂(讲经之所)
四.钟鼓楼(二者为一堂)
五.藏经楼(安放佛经之所)
六.僧房(多者达上百间房屋)
七.斋堂(大餐厅)
宋代禅宗对伽蓝七堂的规定:
一、佛殿
二、讲堂、法堂
三、禅堂
四、库房(后院为配食物之处——厨房)
五、山门(空?无相?无愿三解脱)
六、西净(厕所)
七、浴室
(十)何为“五山十刹”?
“五山十刹”,又称为“五岳十刹”,是中国官寺制度中级别最高的禅宗寺院。其中,以五山位在所有禅院之上,十刹之寺则格次于五山。据宋濂《宋学士集》卷十所载,“五山十刹”系因史弥远之奏请而创始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
北宋南迁,都城设在杭州,是谓南宋。在南宋时,皇帝们仍然信奉佛教,推行佛法,所以在距都城不远的地方选址建设了这五山十刹。这样一来,就使佛教在无形中兴盛起来。南宋所确定的“五山十刹”仍然是利用历史上原来有的寺院以及有名的寺院,从中挑选出能够达到标准的名山和寺院,以便朝廷有重点的投资安排,以此来兴盛佛教。
“五山十刹”距离杭州都比较近,以江苏、浙江、福建的名山和名寺为主体。这些寺院经历代维修与扩建,虽已有千年的历史,至今仍然完好,这是十分难得的。这些寺院的香火至今仍然十分兴盛。
五山:
山名
寺院名称
所在地点
径山
兴对万寿寺 浙江临安
阿育王山
广利寺 浙江宁波
太白山
天童景德寺 浙江宁波
北山
景德灵隐寺 浙江杭州
南山
净慈报恩光孝寺 浙江杭州
十刹:
山名
寺院名称 所在地点
中天竺山 天宁万寿永祚寺
杭州
道场山
护圣万寿寺
乌程县
蒋山
太平兴国寺
南京
万寿山
报恩光学寺
苏州
雪山
资圣寺
宁波
江心山
龙翔寺
永嘉
雪峰山
崇宁寺
福建侯官县
云黄山
宝林寺
金华
虎丘山
云严寺
苏州
天台山
国清教忠寺 天台
南宋推定的五山十刹,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山名寺,这些寺院都是早期建造的,规模大小各异,有山寺,也有平地寺。北宋南迁之后确定中国的“五山十刹”,对于各寺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