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低薪困境:剖析日本经济低迷的根本原因
》
售價:HK$
66.1
《
穷人的银行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自传)
》
售價:HK$
76.2
《
绵延:文明分野与文化演进
》
售價:HK$
66.1
《
三神之战:罗马,波斯与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
售價:HK$
80.6
《
慢慢变富66招
》
售價:HK$
53.8
《
战国竹书复原综论
》
售價:HK$
98.6
《
走出内心的深渊:快节奏人群心理疾病与健康指南(原书第3版)
》
售價:HK$
77.3
《
趋势跟踪: 汤姆·巴索的交易谋略
》
售價:HK$
77.3
|
內容簡介: |
本书系统阐述了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完整流程,并详细介绍了心理学实验中的经典技术及其最新发展。作者结合其20余年的教学经验,对常见的学习重点和难点给予了清晰而独到的讲解,让学生们能够更加轻松地理解并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本逻辑与程序。本书语言精练,结构清晰,内容翔实,易于理解,将使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更加得心应手。
|
關於作者: |
邓铸
1987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系,获理学学士,留教育系任教,在华克伦教授的指导下学习并讲授《实验心理学》课程。后师从于欧阳仑、黄希庭、余嘉元等心理学家,于2002年获博士学位并调入南京师范大学,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并致力于实验认知心理学方向的研究,研究专题为“思维与创造力”。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出版过《当代认知心理学》《行为科学研究方法》《应用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与SPSS应用》等著作。为本科生或研究生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实验心理学、SPSS应用、心理测评与实验、思维心理学的理论与实验以及创造力心理学等。
|
目錄:
|
第一部分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的发展与逻辑
第一节现象、观察与科学方法
第二节实验心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第三节实验心理学的内容与逻辑
扩展阅读
练习与思考
第二章课题选择与实验准备
第一节课题来源与选择
第二节文献的检索
第三节变量的分析与处理
第四节实验中的主试与被试
扩展阅读
练习与思考
第三章单因素实验设计
第一节因素型与函数型实验
第二节单因素组间设计
第三节单因素组内设计
第四节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
扩展阅读
练习与思考
第四章多因素实验设计
第一节多因素实验设计的
概念
第二节多因素完全随机设计
第三节多因素重复测量设计
第四节多因素混合设计
第五节多因素区组设计和拉丁方设计
扩展阅读
练习与思考
第五章准实验与单被试研究设计
第一节准实验设计
第二节单被试研究设计
扩展阅读
练习与思考
第六章研究报告的撰写
第一节研究报告撰写概述
第二节研究报告各部分的写法
扩展阅读
练习与思考
Ⅳ实验心理学导论目录Ⅴ第二部分
第七章心理物理学技术
第一节经典心理物理学技术
第二节现代信号检测技术
第三节心理量表与心物关系
扩展阅读
练习与思考
第八章反应时技术
第一节反应时间的早期研究与测量
第二节反应时间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认知研究中的反应时范式
第四节启动效应的实验范式
第五节反应时测量的实际应用
扩展阅读
练习与思考
第九章心理学实验新技术
第一节脑电记录与分析技术
第二节眼动追踪与分析技术
第三节脑功能成像技术
扩展阅读
练习与思考
附录一常用统计检验表
附录二术语表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实验心理学的发展与逻辑
科学开始于人类意识的觉醒和生存斗争,好奇心则是其中永不枯竭的内驱力。人们可以通过“臆想”和“观察”来满足好奇心,臆想的“结果”丰富而有趣,观察的“发现”则具有更大的“魔力”——引导人们走向无限的探索生涯,在经验中求证,在经验中叩问世界的奥秘!实际上,希腊哲学中唯理论和经验论最能反映人类认识世界的两条道路。唯理论可靠吗?毫无疑问,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处处闪耀着哲学家的思想光芒,但又时常与观察到的现象不相吻合,人们无法不困惑犹疑。经验论可靠吗?感性世界的生动和直观,让人们相信经验论更有助于积累实在的知识,并发展出一系列获取实在知识的方法和技术,这是科学发展的最主要特征。但要注意,我们切实体验到的未必就是真实可靠的!就心理学而言,观察技术、测验技术、相关技术和实验技术等,在我们认识人的精神现象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都充分体现了心理学科学化的追求。
实验心理学充分体现了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性质!
第一节现象、观察与科学方法
“现象”是一个哲学术语,与“本质”构成矛盾关系,“是本质在各方面的外部表现,一般是人的感官所能直接感觉到的,是事物的比较表面的、零散的和多变的方面。”1)具体地说,就是人能够看到、听到、嗅到、触摸到的一切自然的或社会的情况,是人感知的一切对象。在科学研究的范畴内,观察就是有计划、有目的且持久地感知。科学首先就是现象观察,其次才是基于观察的本质概括和抽象。
现象观察在早期人类生活实践中就自然发生了,它建立起早期人类的经验世界,也逐渐推动了人类语言文字的出现和发展、劳动工具的发明和制造,人类的生活境遇逐渐摆脱其自然属性,走向科学和文明的状态。人类实践活动的范围和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接触到的现象越来越多(这包括他们也开始注意到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现象和关系),而文字可以很好地记录下他们觉得有趣的现象。当人类社会发展到可以使一部分人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专门去追溯各种现象的前因后果时,他们就成为科学的真正先驱,其任务就是:查阅前人记录的各种现象、观察当前所能观察到的现象(有时需要借助于一些工具来进行观察,这些工具就成为科学的仪器)、尽其所能地描述现象的特点和寻求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任务。即使到了今天,科学研究发展得如此辉煌和精湛,它也没有脱离这一基本任务的范畴。
不过,当今的科学研究程序与最初的情形相比有一个重要而明显的不同。今天的科学家都拥有了某一学科或多个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这就意味着他在没有进行真正的科学研究之前就对有关现象及其关系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他就可以重新审视已有的各种理论,并就未知的规律提出假设,然后以观察到的现象对之进行检验。这种现代科学研究的程序使我们少走弯路,更有成效,但同时,科学家的个人经验和主观性对研究结论可靠性的影响也变得更为微妙。
一、观察不总是可靠的
正如心理学研究后来证明的那样,从事科学研究的观察者持有许多先验的或习得的经验,先入为主的信念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甚至左右其观察活动(Greenwald,Pratkanis,Leippe,et
al.,1986)。人类普遍存在着求证误区:有意无意中去寻求那些支持其假设或信念的现象,回避那些反驳其假设或信念的现象。此时此地的我们又怎么见得没有犯这样的错误呢?即使如此,我们并不会停止对世界的探索和讨论,又总会不遗余力地为我们的各种理论寻求支持,因为我们总是对自己头脑中浮现的那一丝灵感非常自信。聪明的人们,有时对于自己的愚蠢竟那么熟视无睹,甚至还为之扬扬自得!
此类例子并不少见。14至16世纪,欧洲战场上的医生们曾经习以为常地使用着“滚油灼烧”的止血技术,即当士兵在战场上受伤不得不截肢时,战地医生就会在手术台旁支起一口大锅,将食用油倒进去煮沸。等到手术截肢后尽快用滚油浇灼伤口以止血。当时,这一技术被认为非常有效而被广为采用。然而,在一次战役中,仗打到一半,法国医生安布诺伊斯?佩厄尔就无油可用了,他为士兵做截肢手术后只好直接用止血带简单包扎伤口。可是,后来他发现,这些未使用“滚油灼烧术”的伤员的伤口痊愈得更好Levine
Parkinson,
1994!这一在欧洲战场上流行了300年的止血术从此才被废止。我们还注意到在几乎所有的医院里,医生对病人的诊断和决定是否施行某种手术都显得过于自信和不容置疑。此类现象的存在是无法完全避免的,但作为科学,必须有办法去发现其中的错误。
行为科学研究中,研究者先入为主的信念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比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影响更为严重,也更难以被发现。因为人的心理和行为绝不像自然现象的运动那样遵循严格的法则,它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心理学发展进程中的争论更多,但也绝不是无章可循,任何现象都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心理现象也绝不例外。既然能建立科学,那就可以肯定地说,我们有办法克服个人偏见,从许许多多的偶然现象中发现必然性。
二、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
科学的建立,或者说一门科学之所以能独立存在,需要几个方面的基本条件:首先,它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即某一类独特的现象;其次,它是社会需要的,即它的研究成果有用,这可以保证它有自己的专业人员和追随者,有些人可以在这个科学领域中实现价值并得到社会的承认;最后,它必须有自己科学的方法学体系,这个方法学体系保证它能尽量避免研究者的个人偏见,广泛地收集与其研究对象有关的许多偶然表现,从中揭示偶然中的必然。只有揭示了必然性,它才更可能是有用的,可以有效地指导人的实践。这里,我们单就科学方法来说,它需要具备以下特征。
(一)经验性
科学是经验性的,科学研究的方法要以收集感知经验为基础,问题的解答也必须得到感知经验的支持才更有可能是正确的。尽管预测性答案或假设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得到,但科学要求经验证实。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它强调必须亲眼所见才可以相信,不可接受道听途说。有时,根据共同感觉,一个答案可能是显而易见的,而且看上去似乎完全合乎逻辑,这个领域中的专家也都支持它,但在它还没有得到经验证实的时候,就不算是科学。
强调科学方法的经验性,更有提醒之意,即在揭示一个未知事物的规律或本质时,要有实证的意识或倾向,而不是更为便捷地只采用其他方法。美国哲学家Peirce(1877)将人们获取知识的方法总结为四种:科学方法、权威法、注意凝聚法、先验法等。权威法和先验法都是不加质疑地接受既有知识,而忽视所有可观察的否定性事实,哪怕这些事实就摆在眼前,也不能引起个体进一步地思考;注意凝聚法则是固守已有的认识,排斥不同意见、修正信息和反驳性质的事实。这三种方法是相对快捷和节省精力的,但都不是科学的方法,因为这三种方法都是忽视现象感知的。
依靠感官收集经验材料,作为科学结论直接或间接的支持证据,这是科学研究的普遍特征,但不是所有的观察都是科学的。就像前文所举例子中,欧洲战场上使用“滚油灼烧术”,300年间,似乎一直得到观察资料的支持,但最终在“有对照的观察”中被证明是错误的。
(二)结构性
科学方法必须包括观察,这种观察不是随机的,而是要有结构性或系统化。观察结构是由研究中使用的程序和技术决定的,它必须经过设计,为研究假设提供可靠的验证,要么提供明确的支持,要么提供明确的反驳。
现在考虑一个问题:维生素C预防流行性感冒的作用有多大?要解答这个问题,只询问人们是否定期服用了维生素、在某一季度里患过多少次感冒,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这里的观察没有结构性,无论得到什么样的回答,都不能为问题提供确定性答案。特别是,我们没有确定个体服用维生素C的剂量水平,也没有查验那些报告患病的患者实际所患的是某种流行性感冒,还是肺炎或其他疾病,更没有考虑被调查者的年龄、总体健康水平和生活方式。我们也没有试图控制人们关于维生素和感冒的信念可能对其回答的影响而带来的偏差,没有去对那些每天都服用一定剂量维生素的人与那些服用冒牌药丸(安慰剂)的人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列出更多方面的问题来说明,这里的观察是无结构性的,所以也肯定得不到确定性结论。
在科学方法中,观察需要进行系统的设计,要在一系列特定条件下完成,以便能够准确回答正致力于解决的问题。如果你想知道维生素C是否能预防感冒,本书介绍的许多方法都能做到这一点,我们会讨论到如何以结构化研究得到具有说服力的可能的结论。
科学方法具有结构性,才能有效地保证研究的客观性。科学一直被称为是“不动声色地搜索知识”,意思是说不让研究者的个人情感“污染”观察。研究中容易出现什么样的个人偏见或信念呢?通常,个人偏见来自于特定的理论。因为研究者一般都是在检验理论,他就会对研究结果有一种期待。在有些情况下,期待会微妙地影响研究发现。
研究的客观性决不是单靠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就能保证的。比如说,要研究智力的发展水平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我们就要考虑在一定数量的儿童当中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可能与儿童智力发展有关的资料,如年龄、性别、生理成熟水平(假设其中包含体重,甚至手掌大小)、父母职业、成长环境,等等。然后你可能发现儿童智力发展水平与其手掌大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有明显的正向共变关系。从现象感知的水平上,我们似乎可以非常有把握地说:人的手掌越大,其智力发展水平越高。显然,该结论是荒谬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方法,而且按照这些方法进行研究,就不大可能得到这样的错误结论。要想探明手掌大小与智力水平是否有关,自然有相应的方法,即控制智力和手掌以外的变量——你会发现在同一年龄阶段、同一性别、相似的生活环境下,智力与手掌大小的相关就不存在了。
再比如,我们要用再认方法比较两个大学生对同一单词组的学会程度,可以把这些单词与没有学过的一定数量的单词混淆在一起,分别让两人再认。结果甲认出学过单词的80%,乙认出65%,那么是否就可以说甲比乙学会的程度高呢?不能确定,因为甲乙两人在再认测验时可能有不同的自信水平,而自信水平会对再认结果产生影响。所以,为了得出可靠结论,必须使用信号检测论的方法处理数据,排除自信水平的影响而真正看到他们对单词组的学会程度。
(三)系统性
一门科学的各种研究方法应能构成一个系统。横向看,这个系统由多种方法构成,多种方法之间互相弥补、互相检验;纵向看,它由哲学层次的方法论、规范研究的基本原则、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推断的操作技术构成。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就是一个系统,它是由一系列操作步骤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不能纳入到这样的系统的研究方法就不能说是科学的方法。在心理学中,一般不把精神分析的方法归入到科学方法的体系中,因为它的结果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其结论也往往难以得到其他方法的检验。
再回到开始,我们强调科学研究始于现象观察,但我们又说,观察未必总可靠,这一矛盾如何解决?请记住:科学方法是一个系统!心理学研究的常见历程是:现象观察得到描述性的结果,相关分析显示变量间存在的关联,然而要确定变量间关联的性质则需要实验技术。所以说,观察技术、相关技术和实验技术是一脉相承的。此外,科学研究还存在另一条路径:理论或观念性预测或假设,而假设应是可拒绝或可接受的,因此是可检验的,于是就有了观察、相关或实验研究的任务——检验假设。
(四)可重复性
科学方法是可以重复使用的,科学观察也可以被复制。一般来讲,科学研究的过程需要公开,以使其他研究者能够对观察的程序和结果进行可靠性评估。在特定情况下,其他研究者能够按部就班地重复同样的观察过程,对其结果进行核查。
科学共同体通过将研究报告发表在科学期刊上而使科学观察公开化,这一行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私密化的事件是无法被复制或被评估的。大部分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报告都得到过研究者同行(同一领域中的其他科学家)的评估,这是为了保证其研究方法的严密性与适合度,保证研究中不存在明显缺陷。研究报告必须符合各种标准才能被发表。当阅读期刊上的文章时,有一个事情需要注意,就是其对研究方法描述的详细程度。一般来说,研究报告都有一个独立的“方法”部分,它会很详细地介绍研究了什么样的人或动物、用到了何种仪器和设备、进行了何种测量等。方法描述的详细程度应足以使他人准确复制这一过程。
就如我们将看到的,由于误差或偶然因素,存在多种导致错误结论的可能性。有时研究者甚至会犯欺骗性错误而故意伪造或歪曲研究的结果。作为科学家,我们要仔细地审查和评估研究报告,对研究结果持一种怀疑的态度直到更多的研究证实这些发现。总之,复制和核查的理念提供了对研究进行“检查和平衡”的机制。
(五)操作性
科学方法应可以被传授、易于被掌握,它能够成为专业人员从事研究时广泛使用的工具,又可以成为一般读者理解某一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钥匙,同时它也能起到沟通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作用。就拿现在心理学研究中使用得越来越多的因素型实验设计来说,其思路明晰、适应面广,实验控制和操作简单易行,先进的统计分析技术又可以很好地把交织在一起的各个变量对人心理行为的影响分离开来,研究结果也容易解释。
就心理学领域来说,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抱怨:“心理学的专业刊物很难读懂”,“学习了心理学却不知道怎样利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我想做一篇论文却不知从何入手”,等等。这反映出了方法学训练的缺乏。进行方法学的系统训练以后,你就会发现国内最难读懂的《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和《心理发展与教育》等刊物上的研究报告都是按固定格式撰写的,从中你很容易搞清楚:前人是如何研究的、作者提出了什么假设、为检验假设采用了何种研究工具和设计方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样的人或动物、实验操作的详细过程是怎样的、收集到了哪些类型的资料、最后采用了何种资料处理与分析方法,以及得到了什么样的结论,等等。如此一来,心理学的研究报告就容易读懂了。当然,你在阅读时会遇到一些基本概念或基本理论上的理解困难,可是如果你坚持选择所关注的某一领域的论文来读,就不构成障碍了。怎样去应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呢?方法的训练对此也有帮助,因为把基本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开始总是带有尝试性或试验性的,而试验的方法往往与研究方法没有本质区别,只是被使用的面不一样、对过程的控制程度不一样罢了。
实验心理学导论第一章实验心理学的发展与逻辑简单地说,科学研究的方法不应被神秘化或被私密化,应是易于理解、易于掌握,并易于推广的。
三、制约研究者的主观性
科学方法是客观的,但科学家总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既有真知灼见,也有个人偏见。明白这一点至少有四方面的好处:①
科学家的研究需要遵循某些规则,使用科学的方法,以防止个人偏见对科学结论的不利影响。②
科学家之间既需要批评,又需要宽容。需要批评,就要将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公开,接受同行专家的评判和修正;需要宽容,因为个人偏见或信念导致的错误与科学欺诈有本质不同,前者被允许存在,也允许研究者去修正和发展。③
任何一个科学家都不要期望以自己个人的才智承担一个科学领域发展的全部重任,而是要自觉地投入到科学家的共同体当中,尽可能地发展自己的研究技能,以己所长为科学共同体做出贡献。④
任何学术权威都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他人,尤其是不能强加于年轻的学者,因为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会打压新生代的创造力,也会暴露自己的心虚。反之,青年学生、初涉研究的学者不要总是以为:权威者的演讲、教材上的文字、学术期刊上的研究报告都是对的。当聆听演讲或阅读书刊上的文字时,即使你一时无法对之进行全面的检验,至少也可以思考他的观点与你的经验是否吻合?他的研究设计和程序是否存在缺陷?这样想就容易引出新课题!
由于不同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科学家提出的假设前提、选择的研究手段、对结果所做出的解释,都必然带有主观性。但是科学家的主观性可以得到来自多方面的制约和监督,比如遵循确定的研究程序、参与科学家群体的讨论、接受其他有关研究的检验和其他科学家的批评,等等。
总之,科学的研究方法就是一套具有结构性的系统观察方法,也包括对观察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程序。我们认为,科学方法既是一个学科发展的前提,也是衡量一个学科成熟水平的标志;既是学习一门科学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工具;既是一个科学家群体联结和沟通的纽带,也是对科学家个人偏见影响学科发展的制约机制。实验心理学所要介绍的就是这样一种科学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