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国史话:家具史话

書城自編碼: 192807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工業技術輕工業/手工業
作者: 李宗山
國際書號(ISBN): 9787509732359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05-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155/102000
書度/開本: 大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44.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金融科技监管的目标、原则和实践:全球视野下加密货币的监管
《 金融科技监管的目标、原则和实践:全球视野下加密货币的监管 》

售價:HK$ 110.9
城市轨道交通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研究——深圳地铁6号线工程创新与实践
《 城市轨道交通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研究——深圳地铁6号线工程创新与实践 》

售價:HK$ 221.8
艾尔米塔什国家博物馆 少年游学 人一生一定要看的博物馆
《 艾尔米塔什国家博物馆 少年游学 人一生一定要看的博物馆 》

售價:HK$ 38.1
世界四大博物馆4册套装 卢浮宫大英大都会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青少年游学艺术参观科普书
《 世界四大博物馆4册套装 卢浮宫大英大都会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青少年游学艺术参观科普书 》

售價:HK$ 152.3
艺术家之路 塑造插画风格
《 艺术家之路 塑造插画风格 》

售價:HK$ 166.8
古乐钩沉(中国音乐学院60周年校庆中青年学者文集)
《 古乐钩沉(中国音乐学院60周年校庆中青年学者文集) 》

售價:HK$ 132.2
我和抑郁症的3000天
《 我和抑郁症的3000天 》

售價:HK$ 66.1
与骸骨交谈:我希望每一个真相都被发现
《 与骸骨交谈:我希望每一个真相都被发现 》

售價:HK$ 76.2

 

建議一齊購買:

+

HK$ 44.3
《中国史话:饮食史话》
+

HK$ 44.3
《中国史话:饮茶史话》
+

HK$ 44.3
《中国史话:宫廷政治史话》
+

HK$ 44.3
《中国史话:玄学史话》
+

HK$ 44.3
《中国史话:陶瓷史话》
+

HK$ 44.3
《中国史话:货币史话》
編輯推薦:
中国家具以其悠久的历史、典雅的造型和独具特色的制作工艺闻名于世。尤其是明清家具,经过几代学者的潜心搜集和研究,如今已赢得了世界很多国家的青睐,形成了空前的中国家具热。明清家具的繁荣是同中国古老家具发展史的积聚分不开的。在以席地而坐为特点的封建社会前期,几、席、案、床、榻等矮式家具都曾走过了辉煌的历程。只是随着垂足而坐生活方式的出现,传统家具以及桌、椅、凳之类的高足家具才在新的环境中以新的姿态获得了飞速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家具史上,因不同的起居方式而形成了家具发展的两个繁荣时期。这就是以汉代家具为代表的前古典家具和以明清家具为代表的后古典家具。李宗山编写《家具史话》的动机之一,便是力图将我国家具发展的基本面貌揭示出来,以期对不同时期的家具特点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內容簡介:
李宗山编写的《家具史话》概述了中国家具的发展历史、不同时期的家具特征及其与社会文化形态的关系。在家具分类的基础上,从纵横两个方面对中国家具史做了系统、全面的阐述,提出了因起居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中国家具史的两个发展阶段——早期古典家具和晚期古典家具。早期古典家具自战国时期开始走向繁荣,其代表便是楚式家具及后来的汉式家具。晚期古典家具至明代趋于鼎盛,其代表便是明后期至明中期以前的明式家具和清式家具。
《家具史话》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中国历代家具的发展状况展现出来,尽可能全面、清晰地反映中国家具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主要规律,以期使读者对中国家具的历史演变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目錄
一 家具发展概说
1.家具产生的社会条件与史前的家具形态
2.夏商周时期家具的发展
3.战国至唐代早期古典家具的基本特征
4.五代以后晚期古典家具的发展和繁荣
二 坐卧用具
1.早期楚式家具的两件瑰宝——漆木床与折叠床
2.坐具的发展与最早的专用坐具——榻
3.坐具的进一步发展与椅、凳、墩的出现
4.明清床、榻例说
5.明清椅、凳、墩类型
三 承置用具
1.几、案、俎溯源
2.楚几大观
3.东吴朱然墓彩漆案、桶与凭几
4.明清几、案、桌形式及用法举要
四 贮藏用具
1.先秦贮藏家具的发现
2.前蜀王建墓的册匣、宝蠡和银平脱漆镜盒
3.明清箱、柜、橱一览
五 张设用具
1.乐器陈设方式谈往
2.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
3.明清屏、架、台的新形式
后记
內容試閱
家具是现代家庭陈设和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用已不限于居家生活。在人们的第二活动场所——工作问、办公室、学校,以及与饮食、娱乐等相关的各种公共场合,都有形形色色的“家具”
陈设其间,以至于家具本来的含义家庭用具,主要指木器,也包括炊事用具已逐渐为人们所忽视。
衣、食、住、行是维持人类正常生活的四大基本要素。尤其是进食和休息,更是人类得以生存的本能。
最初的家具也首先表现为人类的坐息用具。它的出现是与人类的居住方式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要有家具,必须得有“家”,即人类能够居住的“房子”。
那么,人类最初是怎样居住的呢?恩格斯在论述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明确指出,刚刚脱离动物界的人类祖先——初期阶段的猿人,依然生活在热带密林中,他们是居住在树上的,因为不这样就很难在莽莽荒野、猛兽成群的恶劣环境中生存下来。
这种“栖巢居树”的生活方式,在我国古代文献中也屡有记载。《庄子·盗跖》篇有:“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音qi
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类似记载还见于《左传》、《韩非子》等文献。在这种“树居”阶段,当然谈不上什么家具。
至于人类是何时从树居转到地面或洞穴生活的,确切时间已不可考。据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看,人类能够利用天然洞穴生活的历史至少已有二三百万年。
而人类能够靠自己的双手建造住所的时间却要晚到距今一两万年前。在如此漫长的历史中,不难想象当时居住于洞穴中的原始人类,正像《礼记·礼运》中所描述的,“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音
ru,吃的意思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这里的
“衣其羽皮”正说明当时已懂得用树叶、干草、鸟羽和兽皮等来御寒取暖。人们白天将羽皮穿于身上,夜晚则用其铺盖,这些草叶羽皮便成为人类改善“室内”
生活的第一步。它们可被视为最早形态的“席褥”,也可以说是人类最原始的“家具”。
随着旧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5万-前1万年左右缝纫和编织技术的出现,人类逐渐掌握了结草成席、缝皮成衣、纳叶集羽成褥等先进工艺,以编织席褥为代表的早期家具便登堂入室了。
这些编织而成的草席、缝制而成的被褥等,经过了人类的进一步改造,已是形体比较固定的坐卧用具。
这类坐卧用具最初也是十分简陋,编织和缝纫方法甚为原始,但不可否认它们已是比较成形的家具了。
及至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初期,原始农业出现了,人类逐渐摆脱洞穴的限制,在适于农耕的大河平原地带相继建起了地穴式、半地穴式的“棚屋”;生活于水泽地带的人们,还总结“树居”经验,在地面或水面之上建起了“干栏式”建筑。这种干栏式建筑遗迹在距今7000年前后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曾有大量发现,其中多数木构件的结合方式已采用了比较进步的燕尾榫、带销钉孔的榫以及两侧向里刳出规整凹凸嵌槽的企口板等。这就为后来木器家具构件的制作提供了技术条件。同时,河姆渡遗址中还发现了不少编织席的实物以及我国最早的漆器制品。席的编织方法已比较成熟,系采用二经二纬的“人”字形交互编织工艺。
另外,有关席纹和其他编织纹的图案在较河姆渡遗址更早的陶器纹饰中也有不少发现。如山东北辛文化和内蒙古兴隆洼文化陶器上便印有人字纹、十字纹等席纹,部分席纹似已采用细篾式的辫子纹织法;同时,北辛文化、老官台文化和裴李岗文化遗址中还发现有类似粗麻布纹的压印陶片,说明当时已出现了原始的纺织技术。
继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之后,编织席的实物和席纹陶片等已屡见不鲜。如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下层居住面上属于距今6000年以前的马家浜文化便发现有编织的芦席、篾席和早期纺织物残片,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编织和纺织工艺已十分高超。
除上面所说的草编和苇编实物外,浙江吴兴县钱山漾遗址中距今约5000年还出土了大量的竹编制品,种类有成层的大幅竹席、篾席、篓、篮、箩、簸箕等200余件。竹篾多经过刮光,编织方法复杂多样,有一经一纬、二经二纬、多经多纬的人字形、十字形,同时还有菱花形、格子形等。部分已采用梅花眼、辫子口等较为复杂的编织技巧,展示了当时先进的竹编技艺。
P1-4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