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3分钟漫画墨菲定律:十万个为什么科普百科思维方式心理学 胜天半子人定胜天做事与成事的权衡博弈之道
》
售價:HK$
54.8
《
1911:危亡警告与救亡呼吁
》
售價:HK$
76.8
《
旷野人生:吉姆·罗杰斯的全球投资探险
》
售價:HK$
75.9
《
笼中王国 : 18世纪法国的珍禽异兽与社会文化
》
售價:HK$
74.8
《
思考的框架3:风靡华尔街的思维训练法
》
售價:HK$
64.9
《
被记忆的西周史(中山大学中珠学术译丛)
》
售價:HK$
151.8
《
森林疗法:拥抱大自然、获得幸福的季节性方法
》
售價:HK$
74.8
《
希腊人(伊恩·莫里斯文明史系列)
》
售價:HK$
185.9
|
編輯推薦: |
小说是这样一种文体,感性、复杂、神秘莫测:可宏大,可精巧;既能塑造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又与你所身处的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虚构中展现着真实,令人惊叹!
王安忆是这样一位作家,她不是那种天马行空的作家,作为小说家,她构思的故事是深深植根于现实世界中的,有着明确的线索和逻辑。同时,她对小说的体验和理解,也是扎实而严密的。
对于热爱文学和有志创作的读者朋友们,本书将带来特别的阅读体验。
|
內容簡介: |
《小说讲堂》是作家王安忆的讲义汇编集,收入了她在大学课堂上开设“小说课程”及在不同场合讲座小说及文学课程时的18篇讲稿。
讲稿内容都是紧紧围绕着“小说”话题来展开:有对具体小说名篇的解读和分析,如《解读〈悲惨世界〉》《圣女娜塔莎——讲述〈战争与和平〉》;有对小说作家风格特质的专门赏析,如《虚构——谈苏童小说》《喧哗与静默——谈莫言小说》;更多的则是对小说创作环节中诸多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论述,关于小说与电影、小说的情节、小说的异质性、经验性写作,等等。
这些话题所涉及的问题都很专门,但由王安忆讲来,则风格轻松、感受细腻、论述严谨,这要得益于作为小说家的作者对于小说文体的深刻理解和多年创作实践的积累。
如果说,文学家都是以感性为主的,那么同样的,王安忆对小说的评论及分析,也是感性色彩浓重的,重在体验和感受,而非理论归纳。这种体验式和赏析式为主的分析绝对是非学院化的。
阅读这本书,最大的乐趣和所得就在于,你会从一个小说家的眼中来重新定位这个文体,发掘和重塑小说的核心与构成,理解小说中现实与虚构相互依存的谜一样的关系,增进阅读小说的乐趣,产生创作小说的欲望……我甚至想,对王老师在复旦大学这门课的最好的考试就是让学生写一篇小说来作学业汇报,可能读者们看完本书,也会有此感受并跃跃欲试呢。
|
關於作者: |
王安忆,1954年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亲移居上海,“文革”期间赴安徽插队,于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王安忆是当代中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代表作包括中篇小说《荒山之恋》、《小鲍庄》、《我爱比尔》,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长恨歌》、《启蒙时代》、《遍地枭雄》、《天香》等,以及短篇小说、非虚构作品多种,全部作品共计五百余万字。王安忆曾多次获得全国优秀短篇、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1998年曾获得首届当代中国女性创作奖,2001年获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最杰出的华文作家”称号,2011年获布克国际文学奖提名。
1994年,王安忆受邀在复旦大学讲授小说研究课程。2009年,复旦大学设立“创意写作文学硕士点”,王安忆为主要授课教师。
|
目錄:
|
第一辑
解读《悲惨世界》
圣女娜塔莎——讲述《战争与和平》
第二辑
《生逢1966》讲稿
《五妹妹的女儿房》讲稿
么城市生活》讲稿
《租个男友回家过年》讲稿
第三辑
小说与电影
小说的情节
小说的异质性
虚构——谈苏童小说
喧哗与静默——谈莫言小说
经验性写作
第四辑
中华文化与中国出版
小说的当下处境
改编《金锁记》
虚构与非虚构
小说的创作
张爱玲之于我
后记
|
內容試閱:
|
所以能有这本书,要感谢段晓楣,不是她再三再四地撺掇,我是不会下决心将这些讲课整理成文的。
这些讲稿中,除去《解读〈悲惨世界〉》一篇而外,都是二零零四年春季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之后,渐渐积累起来的。刚进校的一年,我在张新颖老师的现当代课程里加入三堂课,就是《小说的异质性》《经验性写作》《虚构》这三篇讲稿,但这三篇如今根据内容和整理的先后顺序,重新排列。然后2005年,去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学写作课,为提高学生的兴趣,也为了突出小说写作的现实性,专挑选当代上海作家写上海的四部小说作分析对象,《生逢1966年》《五妹妹的女儿房》《城市生活》《租个男友回家过年》,是为四堂大课的内容。2008年,中文系的方法论课程中,分配我承担其中的三堂课,我上的是《小说的情节》《喧哗与静默》《讲述〈战争与和平〉》——这一讲于2009年在上海图书馆“经典3.0”活动中又讲了一次,讲稿是在当时录音基础上整理,题目就也用的是当时的名字。其余两篇也是根据整理的时间来排序。这一辑中基本由2004年和2008年两次讲课组成,将《战争与和平》的那篇移到第一辑,和讲述《悲惨世界》为一辑。而这一辑中的《小说与电影》是在台湾一个中学生文学夏令营里所讲,因是针对于中学生,内容相对浅显一些。书里面的第四辑,是一些零散的讲课,分别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面向之下进行,相对杂芜,但可能趣味性要强一点。总之,第一,书中的分辑和排序基本由内容和整理时间为准;第二,其中只有极少数有录音,好在我的备课笔记很详细,过了若干年,我都还能记得起所讲内容,当然,整理过程中也会添加内容,但主旨不会有改变。
现在,一鼓作气整顿出来,取名《小说课堂》,相距上一本讲稿集《心灵世界》,也叫《小说家的十三堂课》,已有十五年时间,也算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做一个小结,希望能对文学教育有一点贡献。
2011年5月17日 上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