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光年
》
售價:HK$
79.2
《
面向2035特种加工技术路线图
》
售價:HK$
96.8
《
不可能的戏剧:洛尔迦先锋戏剧三种
》
售價:HK$
60.5
《
清史馆文人群体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
售價:HK$
173.8
《
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日本社会心理发展史
》
售價:HK$
86.9
《
康德希望问题研究
》
售價:HK$
107.8
《
十倍创新:企业十倍增长的底层逻辑
》
售價:HK$
85.8
《
艺术家的调色板
》
售價:HK$
184.8
|
編輯推薦: |
他,书写世间最美的诗;他,演绎世间最悱恻缠绵的爱情;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又有多少传奇?本书作者从专业的文学角度,解读徐志摩诗歌语言的精到之处;还原徐志摩最真实的爱情;给读者一个真真切切的诗人、友人、爱人。
对于徐志摩,我们所了解到的,可能不多,虽然他的一生短短,但是极具传奇。他的诸多传奇,他的身世,他的创作历程,他的爱情,如同炽热的流星般,擦过历史的天空,绵密地投在这本书里了,前所未有的,最详尽的成长历程,以及创作历程,其中包括各个阶段的心情对照的诗歌。对于想要认识徐志摩、甚至是想要深入了解徐志摩的人,这本是最适合的书籍。
288页的丰厚内容,十几万字全人生收录,全面解析了徐志摩的传奇的一生,亲情爱情才情……直到这颗星的陨落。
如果你没看这本书,你想象不到那种人生;如果你没看这本书,你根本看不透他身上拥有的那种传奇的爱情以及极具才情的他背后的所做的坚持。
|
內容簡介: |
徐志摩,一位伟大的诗人,一个传奇似的人物。
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是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他的诗中国语言的结晶,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然而,历史上真实的徐志摩到底是怎样一位人物?
他的成长一生中有着怎样的故事,他与张幼仪,他与林徽因,他与陆小曼之间,有着怎样的缠绵徘徊的爱情故事?
他的文字与思想,体现了怎样的中西文化冲突?他生命的辉煌究竟何在?人们所知也许并不很多。
还记得那美丽的《再别康桥》吗?那寂静的水声,是他一辈子的追求。
而那《巴黎的鳞爪》,宛似勾人心灵的锚,他将他的魂,留驻在那片记忆之海里。
他或许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爱,而那爱,带他去寻找真谛,而那真谛,尽在他那脍炙人口的诗歌里了。
而那一生,都在这本《徐志摩诗传——烟花绽出的急景流年》里了。
徐志摩,这是人们并不陌生的名字,不少人都知道他的浪漫故事,许多人都能背出他美丽的诗句。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诗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在中国诗坛独树一帜。他在散文创作中融入了他的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作品感情真挚、风格飘逸、柔美清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从而又使他成为“五四”以来的一位重要的散文作家。而他的传奇一生,往往在浩瀚的历史里变得模糊,我们有必要,用最详尽的笔触,去还原一个极具才情的他。
|
關於作者: |
周鹏程,四川师范电影电视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老师,以最专业的视角,解读最美的文学。曾经出版《仓央嘉措的诗与事》。
|
目錄:
|
序言:轻轻的你来了,正如你轻轻的走
第一幕 稚童:翅膀的命运是迎风
01、古镇孕新知
02、少年志,平生畅
03、结发锁心
04、飞的理由
第二幕 游学:天空的蔚蓝爱上大地的碧绿
01、看不见的城市
02、小脚和西服
03、两个人不等于我们
04、三月云彩
05、罗素罗素
06、以文相交
第三幕 遗恨:醉乡路稳
01、聚风波
02、难诉
03、浪漫与务实
04、“先生,先生”
05、无言的别离
06、为寻一颗明星
第四幕 魔咒:一个信仰感情的人
01、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哎!”
02、爱眉
03、理想的“通信员”
04、隐喻
05、“kissing the fire”
第五幕 行走:暮色渐蓝而天涯路远
01、欧洲 欧洲
02、西伯利亚天气晴
03、翡冷翠
04、巴黎 一袭华美的袍
05、拜会哈代
06、重晤罗素
第六幕 煮诗: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01、《晨报副刊》
02、赤白仇友
03、性灵的自剖
04、《诗镌》
05、《剧刊》
第七幕 琉璃:笑的眼泪都掉了
01、隐居
02、上海滩风雨
03、安希望的瓶子
04、新月在沪宁
第八章 浮生:轻轻的离开,如你轻轻的来
01、叶落的秋
02、谁点的清恒河的沙
03、但留钟磬音
|
內容試閱:
|
第一幕 稚童 翅膀的命运是迎风
01、古镇孕新知
东坡曾作文:“鹍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豪迈壮阔地咏叹着钱塘潮。嘶吼、奔腾、恣肆的色彩裹挟了曦晖,明明灭灭。一点一点零碎地牵扯起那些生命里不曾出现的,关于梦里江南,关于滔天时代的记忆。
恰如南方繁华喧闹的古旧城墙,和春山冬水之中倏忽而来的惊雷一样的声音。
在浙江省的南面,钱塘江水向北越过肥沃的泥土,斜倚着一片土地。这里青山如黛漫卷云天,绿水城郭一片清新明朗。菡萏淡雅,清风绿杨。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才子之乡、文化之邦——这里,就是海宁。
时值19世纪末,中华民族厄运连连,当权者涂炭生灵,卖官鬻爵,蝇营狗苟,列强虎视眈眈如饿狼扑兔。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83年中法战争,大大小小,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千疮百孔,这满目的疮痍又怎能不让人心痛?1894年的时候,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廷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城门失火,这片土地如斯繁花似锦亦免不了生灵涂炭的命运。天地不言,钱塘江潮涌依然翻滚不休,银涛耀日,雪浪吞天,声若雷霆,势不可御。一如沉睡的中华大地,滚滚滔滔的暗涌里,期待着,翻天覆地的变革。
1886年,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了挽救危亡的国家,用如椽巨笔支撑起风雨飘摇的中华脊梁,发动“公车上书”。“变亦变,不变亦变。”只是这强咬牙关勉强走了103天的维新运动怎能对抗清廷的摧枯拉朽?秋风萧瑟,叶子随风离开枝头,独留秃枝,滋养着新生的花红。
次年,即公元1897年1月15日,或者说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酉时。
徐志摩,诞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一座四进院子的楼房,并且在这里,度过了幼年懵懂的时光。徐志摩原名章垿,字槱森。一岁时,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给他摸骨算命,说:“此子系麒麟再生,将来必成大器。”于是,父亲望子成龙,便将他的名字改为志摩了。
徐志摩在《猛虎集》的序言里曾说:他查过家谱。从永乐以来他们家里没有写过一行可供传诵的诗句。这话真假不能确定,传后立世之作虽是鲜有,但读书人却是不乏。徐氏世居于开封,自周、汉、晋、唐、五代、南唐以来代有名人。徐氏“自宋南渡时迁到江南,至六世孙讳彦明为嘉禾令。”居江南后,徐松亭为一世,传至志摩为十三世,他的谱名为章垿。其儿子名为积锴,孙子名为善曾。
徐志摩的祖父徐星匏,名明纾,虽以营商为业,却也通晓文墨,且擅长书法。父亲徐申如,名光傅,秉承父志,继承并恢廓祖业,徐家成了江南有名的大商户。在“实业救国”的浪潮席卷下,徐申如思想开放,头脑灵活,不但经营着旧式的徐裕丰酱园、裕通钱庄、人和绸布号等外,还积极向西方学习,办新厂,开办了蚕丝厂、布厂、硖石电灯厂,之外还开办了双山习艺所。同时,徐申如还涉足浙江和上海金融界,在“十里洋场”的上海开办了票庄银号。他还是硖石商会的会长,为人正直,附庸风雅,喜交名流。
交名流长
年幼的诗人生得聪明乖巧,白嫩可爱。大大的脑壳装满了星星点点的疑惑。他调皮,喜欢问问题,喜欢玩游戏,喜欢听故事。在日光的环绕和岁月的亲吻里不紧不慢地奔向未知的未来,勾勒出珍贵时光、宗教年岁里最华彩的乐章
徐志摩的祖母很疼他,她是一位旧式持家女子,勤劳,温和,且精明能干。祖母虽然不识字,但能讲出很多好听的故事。夏天清凉的晚上,徐志摩常和比他大两岁的表兄沈叔薇一起,跑到祖母的房间,围在祖母身旁,听她讲民间故事。祖母一边摇着大大的芭蕉扇,一边讲着娓娓地讲着故事,还时不时地用手为孙儿驱赶蚊子。徐志摩称颂她是“爱我疼我宠我的好祖母”,说自己是祖母“最钟爱的孙子”。
每当小志摩因调皮而闯祸,面临父亲的训斥时,祖母总能及时地赶到现场,徐志摩就赶忙跑到奶奶身边,躲在奶奶的怀抱里,因为奶奶的求情,徐志摩总能幸运地免受父亲的责罚。一大早起床,徐志摩总要先到祖母的床前请安,揭开帐子甜甜地叫一声奶奶。奶奶也总是用她那温暖的大手抚摸志摩粉嫩肥嘟的小脸,慈祥地回应一声。每次奶奶都会把志摩抱在怀里,给他拿出他爱吃的蜜枣或是状元糕。在志摩的心里,这些细碎的须臾,都是他想要的不朽。
1923年秋,祖母离开了,26岁的徐志摩深情地写下了万字长文《我的祖母之死》,恣肆的回忆着那些阳光和煦昏睡着的午后,那些在记忆里依然模糊的容颜,那些来得太快离去太轻易的泪水和欢笑。“她爱我宠我的深情,更不是文字所能描写;她那深厚的慈荫,真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蔽。但她的身心即使劳碌了一生,她的报酬却在灵魂无上的平安;她的安慰就在她的儿女孙曾,只要我们能够步她的前例,各尽天定的责任,她在冥冥之中也就永远地微笑了。”
在小志摩还在祖母怀里言笑晏晏的时候,父亲深知儿不教父之过,也开始对他的学业严格要求。1900年,徐志摩4岁,入家塾开蒙,业师孙荫轩。那时,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实行西式的启蒙教育,但在地方上尚未开办新式学堂,小孩子仍旧只能入私塾读书。徐家是大户人家,有家塾,父亲请有名的塾师到家里来给徐志摩上课。
一年后,家塾换了塾师,徐志摩又开始跟查桐轸(又字桐荪)学习古文。查先生古文功底深厚,满腹经纶,而且有妙手回春的医道,但在私生活上他却是位脏得不能再脏的老先生。平时既不刷牙,又不洗头,连擦把脸也是难得的。他又喜好抽烟,一张嘴,满口黑牙就露出来了,一阵阵恶臭扑面而来。据说他一辈子都没洗过澡。所以后来徐志摩觉得他的懒散可能就是受这位先生影响的,因为查先生明明是因懒惰而散漫,别人却称赞他是落拓不羁,认为不平凡的人就应该有那副德性。
只是读书更要读自然,小小的他,对变化万千的大自然有着深厚的兴趣。后来,徐志摩在散文《雨后虹》中回忆到:小时候在私塾中读书,他最喜爱夏天午后的雷阵雨。江南水乡的夏天是蒸热难耐的,一场铺天盖地的雷阵雨轰然而至,驱散暑气,天气瞬间变得凉爽,这是最惬意不过的事情了。
大自然的奇妙变化充实着徐志摩的学习生活。天空中星光的闪动,草叶上露珠的晶莹,花儿在微风中的摇动,这些情景触动着他。他爱水中的游鱼,爱空中的飞鸟;他常常一个人蹲在地上看蚂蚁搬东西,一看就能看上半天也不觉得累。他喜欢小猫小狗等各种小动物,他还常常给小动物们讲故事……这些看是傻傻痴痴的行为却让他受益无穷。他说:“我生平最纯粹可贵的教育是得之于自然界,田野,森林,山谷,湖,草地,是我的课室;云彩的变幻,晚霞的绚烂,星月的隐现,田野的麦浪是我的功课;瀑吼,松涛,鸟语,雷声是我的老师,我的官觉是他们忠谨的学生,受教的弟子。”
整整6年的时间,徐志摩一边玩耍,一边在家里当受宠溺的少爷,一边过着单调刻板、枯燥乏味而严刻充实的家塾生活。但也正是得益于这种严格的传统教育,他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
而这些,就是他、她、她们给他的,这些简单而温暖的爱、生活、以及困惑,为生命染上苍茫的底色。岁月足够静好。
彼时风雨还不曾侵袭,命运还没有拉开帷幕,一切尚自在春月朦胧,夏阳繁盛,秋风萧瑟,冬雪无霜中悄然成长着。
02、少年志,平生畅
徐志摩是徐家的独子,是祖母和母亲的心头肉,是父亲的掌上明珠。可以说徐志摩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家境的厚实又为他提供了优渥的生活基础。为了不让徐志摩沾惹上富家子弟的浪荡习气,徐申如时刻不忘对儿子严加管束,对徐志摩的学业要求更是严格。所以,徐志摩自从四岁入家塾开蒙伊始,过了整整6年的家塾生活。
1907年,徐志摩十一岁,父亲把他送进陵石开智学堂。这是科举制度废除后,硖石镇开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学校不但开设了国学课程,还教授数学、英文、自然、地理等。面对新式的教育模式,徐志摩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鲜。如果说之前的私塾生活更多一份强迫,那么此时的徐志摩则对读书更多了一份兴趣。
在这个新式学堂,徐志摩的表现很是优异。往往别人用一小时才能完成的功课,他半小时就能完成,而且几乎没有错误。他的成绩是总是班上最好的,为此他还得了“神童”的称号。徐志摩在毕业那年写的《论哥舒翰潼关之败》,更是让他在乡里名噪一时。
徐申如很为儿子的成绩自豪,但有一件事却让他心忧。徐志摩从小就患有先天性近视,加上这几年的刻苦好学,他的眼睛已是高度近视。徐申如只好带他到上海配了一副眼镜。戴上眼镜的徐志摩,惊奇地发现,原来世界并非过去眼中的模糊,竟有如此清晰的影像。这让徐志摩对西方的科技赞叹不已,戴上了就不舍得取下来,仿佛是要把过去没有看清楚的事物,一一弥补回来。从此以后,眼镜成了徐志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十三岁,徐志摩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杭州中学。这是当时浙江最好的中学,但是却要离开家乡去省城。
第一次离开家乡小镇,置身于偌大的省城,徐志摩没有感到任何不适应。他喜欢新事物,自由开放的杭州让他大大地开了眼界。在这人才济济的学校里,他很快便便崭露头角,成绩总是居榜首。当时学校规定,成绩第一者当班长。所以徐志摩一直是班上的班长。
郁达夫和徐志摩同班。在郁达夫的印象中,徐志摩“身体不高,脸面却是很长,头也生得特别大,戴着金边近视眼镜。平时不怎么用功,考试总是得第一。”他总觉得徐志摩的身上,似乎有着源源不断的活力,是一个异常活跃的人物。
徐志摩的活力,吸引了郁达夫。虽然郁达夫总是很内向,郁郁寡欢,他也只和徐志摩同学了半年,但这样两个性格迥异的人,却结下了一生的情谊。
1911年,辛亥年。清王朝日益腐朽,而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这时的中国就像是一面千疮百孔的危墙,正是处于危机时刻,一推即倒。为了守卫自己的家园,初步成长的资产阶级发动了辛亥革命。在孙中山先生的带领下,资产阶级以“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富强”为目的,结束了中国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并且在思想上也来了一次大解放,资产阶级将民主共和的观念撒向这片广阔的土地。
革命运动期间,杭州中学停办,徐志摩只得休学在家。可就是在这段时间里,他通过各种报刊,了解了不少革命知识。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他的思想受到了民主、自由、博爱等新思潮的影响。他从这场革命中,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徐志摩的满腔赤子之情,被黄花岗72烈士的英勇牺牲大大刺激了。他恨不得自己能去帮助革命人取得胜利。徐志摩的表侄徐炎,曾在文章中曾提到当时满腔激情的徐志摩:“志摩对自己悠闲的学生生活很感不安,恨不得投笔从戎,为民主自由去献身,去战死在沙场上。风有所闻,月有所明,这风声就是这次革命失败的消息,这月色就是当时中华民族的命运,他的爱国爱民之心,就这样清楚地袒露在人民面前,把满腔的赤诚化成如火诗篇。”
徐志摩成为了动荡岁月所特有的激进学子,满腔热情,都想报在对国家的变革中。他甚至写了一篇《感时》,要把胸中的热血抛洒出去:
“进进进
家破国亡不堪问
生斯世兮男儿幸
手执大刀兮誓将敌杀尽
尽尽尽
也难消扬州十日嘉定屠城恨
进进进
追追追
血溅战衣金刀挥
头可断兮决不归
誓将江山一鼓夺回
死死死
不死疆场男儿耻
抛却美妻及爱子
披衣上马去如矢
不得自由毋宁死
死死死”
这是徐志摩去西湖凭吊岳飞墓后,回来的感概:年少之气,热血豪情。那腔热血在激愤中,已经不再被格律所束缚,只是要奔放地去寻找表达的天地。在这种激越的触发中,碰撞的不仅仅是心灵的感慨,更有一个未来诗人对诗体的全新尝试。自此,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开始走向“现代诗”的时期。
俯身看去,谁人没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记忆。那是想要手持大刀,斩下敌首的壮志。苏轼年少时,也曾意气风发,写下“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句子。要致君尧舜只是易事一件,但以徐志摩嬴弱的身体,想要血战沙场,那几乎就是一个妄想。
1913年春,杭州中学复办,徐志摩回到了学校。不能血战沙场,他便着力思考该如何回报社会。不久,他就在校刊《友声》上发表了《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文章提出小说是对社会有益的,并且表明“宜竭力提倡之”。以自己的力量去经世强世,成了徐志摩在这动荡的中国中要尽的心思。
徐志摩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跟他心中的偶像梁启超脱不开关系。作为那个时代的文学巨匠、政治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梁启超的著作影响了几代人。《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中的思想和写作的文风,都与梁启超的十分相似,是仿效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而作的。徐志摩在学生时期发表的很多文章,都和梁启超的十分相似。梁启超绝对算得上是徐志摩思想起步的导师了。
1915年秋天,徐志摩考上了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但由于不满神学院枯燥的课程,徐志摩决心北上,以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考入了北洋大学,攻读法学。第二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也随之进入到北京大学就读。
当时的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西方的先进思想和世界先进科技文化在这里荟萃,民主和科学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贯彻。面对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化,徐志摩欣喜若狂,仿佛是美食家见到了稀世珍宴。他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了学习中,中外文学、法学、日文、法文、政治学,都成了他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徐志摩的理想是单纯的。他向往一个全新的理想世界,在这个世界,一切旧社会的弊端都将被清晰地放大,那将是一个美好的境地。他努力将自己放在自己构想的理想国,让自己在可以实现这一切的理论中,汲取着所需的养料。但现实却一再地提醒他,他身处的是一个动荡的年代,理论救不了他所处的社会。
在北京,徐志摩看到了军阀的混战,看到了百姓瘦弱的肩上承载的种种灾难。这是从来生于富贵、温暖家庭的他,所无法想象的。他在《大帅》中写道:“也好,省得他们家里人见了伤心:娘抱着个烂了的头,弟弟提溜着一只手,新娶的媳妇到手个脓包的腰身。”
那样的场景,对徐志摩而言,是怎样一种震撼!
可他也知道,即便人们生于水深火热,却有众多人在夜夜笙歌。他们看不到民间疾苦,看不到悲风凄雨,只为自己的利益而奔走。天性的单纯,加深了徐志摩心中的愤慨,他要带人们去看这真实的世界。于是他用笔去写这真实的世界,他在《灰色的人生》中说:“来,我邀你们到民间去,听衰老的,病痛的,贫苦的,残毁的,烦闷的,奴役的,懦怯的,丑陋的,罪恶的,自杀的,——和着深秋的风声与雨声——合唱的‘灰色的人生’。”
理想主义者得不到理想,自由得不到体现。现实离徐志摩的理想越远,越激起了他内心的坚强。徐志摩不再是以前那个懵懂无知的学术青年,现实生活的残酷将徐志摩所在的温室击碎了。风,吹折了他的枝干;雨,淋湿了他的花叶。但这些并不能让他屈服。虽然他还不能战胜那些强大的存在,但却让他收获了一颗坚定的心。让他在黑暗中,拥有不懈地寻找光明的理想。
于是,一个拥有清瘦背影的男子,便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国度,去追求心中的浪漫,寻找理想的王国。
少年,志在理想与抱负。成熟后,理想更为充实,不再是只顾自己,也包含着人民。这便是少年时的徐志摩,心中所有的少年志。
岁月的车辙依旧向前延伸着。石头被压在泥土里,水洼中也留有印记。路过一片花地,残香附着空气。一个少年,踽踽独行于天地,他正用他的激情,去追求一个理想的王国,去寻找一个自由的天地。
03、结发锁心
1900年12月29日,离天亮还有几个时辰。俯身看去,整个县城没有几盏灯火是亮着的,十分宁静。而亮着灯的住处,在黑夜里十分明显。亮灯的,是上海宝山县的张家。佣人们在大房里穿梭着,一个比一个忙。这是张家夫人要生孩子了。
“哇——哇”,哭声明亮。张家上下都被这哭声吸引过去,但接着,家主兴奋的情绪没有了:张家夫人生下的是女儿。女孩长大了要出嫁,成为别家的人,而只有能传宗接代的男孩才能算作自家人。因此对于家主来说,这新生儿是一个外人。
虽说如此,父亲还是为女儿取了一个很美的名字:张嘉铹。“铹”,是一种玉石,父亲希望这个女孩能像玉石一样洁白无污。这是一个传统女子所要拥有的美,无论是心灵的,还是身体的。由此,这个女孩注定会有一颗传统的心灵。此外,女孩还有一个小名,叫幼仪。后来人们多喜欢叫她的小名,大约是其简单易读的缘故。
张幼仪家,祖籍虽不是上海本地的,但却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她的祖上经过商当过官,家境殷实。《纽约时报》曾指出:“张幼仪的家庭在1949年以前的中国,颇具影响力。他的两位兄长张公权和张君劢,都是财经界和政界的著名人物。”这样的家庭,使张幼仪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但同时,也将注定她的婚姻。
张家里有八个男孩,四个女孩。众多的哥哥,便把妹妹当成了保护的对象。这让张幼仪的童年过得很舒畅,每当小幼仪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哥哥们总能帮忙解决。
张幼仪三岁的时候,母亲的封建思想就开始作祟了。为了让女儿将来能嫁个好人家,母亲准备给张幼仪裹脚。在裹脚布的缠绕下,张幼仪的双脚钻心地痛,根本无法下地走路。张幼仪只能待在房间里,撕心裂肺的哭声。极疼爱妹妹的哥哥看不下去了,便将裹脚布剪掉,并恳请母亲不要再给妹妹裹脚。于是,仅仅进行了三天的裹脚行动被迫结束了。
慢慢的,正处于成长旺期的小脚,又恢复了原样。与同龄女孩相比,这双没有裹脚布缠绕的脚,成了大脚。但在张家兄妹的眼中,这却是他们值得骄傲的天足,是现代的标志。而张幼仪,也成为了张家第一个不裹脚的女子。
哥哥们很快就成长为出类拔萃的人物,所以,他们也要让自己的妹妹获得新式的人生。于是1912年,在二哥和四哥的帮助下,张幼仪进入了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和徐志摩一样,张幼仪在读了几年私塾之后,获得了新式的教育。
张幼仪也爱这新式的学校。她每天和同龄的孩子一起学习生活,十分惬意,天天都可以看到她的笑容。可这样的快乐时光,仅有三年。她就不得不接受一个传统女子该有的命运。
那时,张幼仪的四哥张嘉璈,是浙江都督朱瑞的秘书。他在杭州中学视察时,对徐志摩的考卷大为激赏,赞不绝口。仔细一打听,张嘉璈发现徐志摩正是江南富商徐申如的爱子,心里也甚为欢喜,并将他和自己待字闺中的妹妹张幼仪联系起来。
张家的长辈们对这桩婚事极为看好,他们宠爱这个可心的女子,他们要给她一个和传统不一样的生活,让她过得美满。而这个有些激进的青年,不仅有着新式的思想,更有着良好的家世,如此男子正是他们要为她挑选的佳婿。可他们没有想到,他们的撮合却可能要两个新式的青年,落入旧式的婚姻。他们要给她的幸福,将是她生活的负累。
张幼仪后来回忆到:“四哥替我物色丈夫的方法很普通,我们不必知道徐志摩的身高,或是他家有多少仆人,只需要晓得他家的声望,他的教育程度,还有他的性情。要知道的就是这些。”而乖巧的张幼仪,不愿意背离哥哥的意思。在她心里,多年的旧式的教育和大户人家的传统,也使她认命了。就这样,她默默地接受了未来的安排。
张家不愿错失才子,主动向徐家求亲。对于徐志摩的父亲来说,张家不仅经济富裕,政治关系更是十分了得,于是他欣然同意了这门亲事。
遵照传统,徐张两家在订婚前找算命的神婆合了八字。单看徐志摩和张幼仪的八字,都是属于上上人。但将两人的八字合在一起的时候,神婆脸色就变得极不自然。张幼仪属鼠,而徐志摩属猴,搭在一起便相冲了,很不吉利。但这并不能阻止这场婚姻。在神婆的建议下,张家将张幼仪的年龄加了两岁,把属相变成狗。于是,两家就此“心安理得”地定下了婚期。
这婚定下,徐志摩却不高兴了。徐志摩从小就与书相伴,经常在书房里拿着书卷,摇头晃脑。骨子里自一段文质风韵,浑身透着一股书生卷气。长大了,更是一身的儒雅。西式教育更使他把自由和浪漫,当作毕生所追求的东西。所以他对爱情的希望与憧憬,使他在心底滋生着与一个美丽又灵巧的才女邂逅——再来一场轰轰烈烈的爱的梦。她应该是绝美的容颜,在心心相印的契合中,勾勒出的最美画面。因着这浪漫的梦,徐志摩对父母安排的婚姻,只有不甘与抵触。但还是学生的徐志摩,尚还没有反抗的力量。接受,是他不满意之外,唯一可以做的事。
拿着家人送上的相亲照片,徐志摩更是大失所望。如果张幼仪有一副倾国倾城的貌,大约这喜欢美的徐志摩,会待她不同。可惜张幼仪生得平凡,虽然出生名门,也学了几年的新式教育,但她的脸上还没有镀上一层洋气的模样。她还是中国传统女子的模样,而且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这和徐志摩的心中所想,大相径庭。“乡下土包子”,就是徐志摩对张幼仪的第一印象。为此,他不再理会张幼仪的家庭,和她所受过的教育,他根本就无心去了解她。可怜的张幼仪,就这样被徐志摩定义了。
其实,张幼仪又何曾在这结婚前对徐志摩有过好感。看着他那大头戴眼镜的照片,她不过把他当作哥哥为她挑选的对象,他的照片没有激起她的温柔。他那时还是个陌生人,一个将与她共渡一生的陌生人。而这个陌生人,切断了她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虽然这样的“切断”,是她作为一个传统女子所必经的过程,但她未来的受辱,却都将来自于此。她纵有不满,也只能压在心头,这就是旧式女子与男子的不同。
就这样,这一对相互毫无感情青年的婚礼,锣鼓唢呐齐鸣地举行了,场面浩大,热闹非凡,人人喜笑颜开。张幼仪在这喜庆的气氛中归属于了徐家,可是徐志摩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他的心如石头一般沉重。仿佛像一个翱翔在湛蓝天空的鸟儿,即将被关进笼子。
婚后,徐家很快就接受了张幼仪。张幼仪虽然谈不上漂亮,但是却性格和善,举止端庄,与她熟知的人都称赞她是一个秀外慧中的女子。作为少奶奶,张幼仪本是可以坐着享受,对仆人们呼来喝去。但她却事都是亲力亲为,对仆人也是像朋友般对待。对待徐志摩的父母,张幼仪便如待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
张幼仪虽然接受过先进的教育,但在家庭观念上还是旧式的。她认为妻子应该为丈夫竭心尽力,因此对待徐志摩总是百般迁就。撇开这些不说,单是从做事方面,张幼仪就没得挑。她不像身处香闺的大小姐,做事缩手缩脚的,深怕灰尘沾上了衣服。她果断并且有智慧,做起事来雷厉风行,一点也不拖泥带水。这点算来,张幼仪就是每个男人都梦想着的好太太。徐志摩的父母把这些都看在眼里,打心眼喜欢这个儿媳妇,认为张幼仪将会是徐志摩的左臂右膀。
徐家上下都很喜欢这个少奶奶。唯独徐志摩,依旧是冷冷的,把张幼仪当作空气。有一次在院子里,徐志摩读书。由于很久没有挪动位置,感觉背后痒痒的,就喊仆人过来帮他挠背。张幼仪离得比较近,想过来帮忙。但徐志摩余光撇到张幼仪这边,便马上一瞪眼,用眼神制止了她的行为。那是一种很鄙夷的眼神,仿佛像驱赶瘟神一般。
徐志摩待张幼仪的态度是注定了的。他痛恨所有旧的东西,便连带他那包办婚姻的妻子也恨了。他瞧不起她,瞧不起这段束缚住他的心的这段婚姻,可他无法摆脱,只能以漠视来折磨妻子。
张幼仪也知道徐志摩心中没有她,但她没有介意,依旧是将自己的精力放在面前这个冷面人身上。对于爱情,张幼仪没有奢望过,更没有想过浪漫。在她看来,做一个勤俭持家的妻子、一个孝顺公婆的儿媳,已是足矣。
这正是一个传统女子该有的德行。不管丈夫如何,也得尽心尽力去照顾他,成全他。可惜张幼仪不是徐志摩心中的真爱,她不能锁住他的心。但他却成为了她心中的磐石。
所以,张幼仪是徐志摩心中的一个过客,匆忙的相遇,只在他心中留下了一个淡漠的印象。而徐志摩则是张幼仪心中的磐石,虽然蒲苇断了,但磐石直至消失也无转移。
04、飞的理由
文学是千变万化的。一片云彩飘过,诗人会有感而发;亦或站在船头,把酒问苍天;或是面对恋人,将情诗款款道来。文字,可以囊括天地宇宙,也可以细致入微到一抔泥土下的残花,每个人对它都有不同的见解。诗仙太白一曲“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随意至极;诗圣杜甫“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则将现实力透笔墨之上。
对于徐志摩,“文学”是明朗的,写自己所想,写自己所感。他将最真实的东西写在纸上,把“爱、自由、美”作为内心深处的动力。胡适曾经评价徐志摩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单纯的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而润养这徐志摩文字的,首先是其富足的家境。徐志摩从小生活在温室中,从不忧虑物质等琐碎的事,他的创造力和思想得以在思想的境界自由翱翔。其次,他有一位好父亲,虽然他长期在商界中打拼,但徐申如从来不把商场的世俗烦累带回家。在徐志摩眼中,父亲为人正直,并且浑身透出一股书香味。徐志摩在父亲身上继承的,更多的是徐家的诗书传统,读书成为其极为喜爱的习惯。最后,徐志摩有幸与混杂的现实隔离开来,没有沾染上市井恶习。家人对他的保护,使他始终有一颗纯净的心。即便这将为他带来一些太傻太天真的习气,但重要的是,它能让徐志摩始终保持着积极和灵犀。而这,正是发现这个世界深层意义所需要的纯真。
于是,当徐志摩进入私塾,便透出了一股与常人不同的儒雅气质。这在小小少年的身上,极为罕见。这样的聪慧,连教导徐志摩四书五经的张树森先生,都感叹不已。
后来读到中学,他的鼻梁架上了一副眼镜,但眼睛却依旧明亮,镜片不能遮挡他眼中的光芒。新学校的新奇,让徐志摩思想的翅膀张得更宽广。或许在那时,一颗稚嫩的心,就有了想飞的念头。
飞翔,是为了去感受更多的未知;飞翔,是为了去感受所知带来的自由。唯有拥有一颗想飞的心,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天空。徐志摩便是在这样的境况中去不断成长,这样的心境,从此时一直保持到离世为止。
在此,顺便提一下徐志摩中学的同窗郁达夫。徐志摩与郁达夫虽然性格迥异,但对于文学方面,他们却不能比出个高低来。当时的浙江省报上,郁达夫经常用笔名发表旧体诗。但这却不是徐志摩感兴趣的,他曾经对郁达夫说:“这些旧诗词,我在书塾里也学过,总感到受的限制太大,写不好。我现在对小说发生了浓烈兴趣。什么社会小说,警示小说,探险小说,滑稽小小说,我都读,读得简直着了迷。”
虽然学生时代,他们就有了此差别,但他们后来的文字,都细腻而深入内心。他们各自以自己的文字,征服了那个时代的青年,成为文坛的名人。他们的起点,都是那个杭州中学的学堂,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新的世界飞翔,最终收获名望。
而他们的结局,有着离奇般的相似。徐志摩与张幼仪,郁达夫与王映霞,都是众人眼中的美满婚姻,又是才子佳人,称得上是“神仙眷侣”,但最后都是以悲剧收场。他们也都是英年早逝,一个乘飞机失事而死,一个则意外死亡。
这两个只共学了半年的同学,还真说得上是一对精神上的“难兄难弟”。
但真正让徐志摩的思想得到飞跃的,却是梁启超。梁启超是那个时代的思想巨擎,他身兼维新思想家和革命家。在1895年间,他与康有为写十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并发动十八省举人联名请愿,唤醒了众多有血性的中国人。虽然“百日维新”失败,但他没有放弃,接着创办了《清议报》和《新民丛报》,继续将改良思想传递给民众。
学生时代的徐志摩,和众多激进的青年一样,也被这位历史巨匠的思想深深地吸引,如痴如醉。当同学们到操场上玩耍,想邀请徐志摩一起时,他却拒绝了,理由是要去书中找寻真理。这里的“书”就是梁启超的著作。
当梁启超带来的新思想,给这个叫做徐志摩的青年注入新世界的活力时。“爱、自由、美”的观念,便在他的在心中深深扎根。对梁启超的膜拜,成为学生时代的徐志摩,孜孜不倦的追求。
命运的转折,就在徐志摩看不上眼的婚姻中悄然变化。虽然张幼仪不是徐志摩理想的伴侣,但她的两个哥哥,却是当时有名望的人物,和他们,徐志摩倒是有很多谈资。而他的才华也能得到两位妻兄的认可。随着徐志摩到北京读书,他们在一起的机会也就多了起来。徐志摩也能凭借他们的地位,结识到一些名人。
于是,在1916年,徐志摩经过张幼仪二哥张君劢和远亲蒋百里的引荐,在一次宴会上认识了心目中的偶像——梁启超。从不愿错过与名人相交的徐志摩,兴奋地与梁启超攀谈起来。虽然在之前,他从文字中了解到了梁启超的不凡,而真正面对面的谈话,更又让徐志摩惊异不已。现实中的梁启超言语温和,这温和中又蕴含着铿锵之气。对梁启超的敬佩,充盈徐志摩的全身,他更是对此表露无遗。
梁启超对面前的年轻人有了好感。他觉得这青年没有平常年轻人常有的轻佻浮夸,一身小西装配上金边眼镜,气质不俗。两人娓娓谈道,由浅到深,从身边的趣事到社会现状,大有一副不到天明不罢休的感觉。
徐志摩本来早有拜梁启超为师的打算,此次的见面更坚定了他的心思。他催促张君劢和蒋百里促成此事。很快,他便成为梁启超的门下弟子。听到这个消息,徐申如高兴得不得了。他知道,这是儿子出人头地的基石,最注重生意经的父亲,当即拿出1000块大洋作为礼金。而他的这笔投资,将是回报最为丰厚的一次。
对于这个新收的徒弟,梁启超待其好到了极点。平时做事的时候,都喜欢让徐志摩待在身旁。他们在一起经常讨论学术、政治,两人的情谊,变得有些亦师亦友,这让徐志摩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学到了不少。
与偶像的亲近,使徐志摩的对于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中国的理想,愈加强烈。
对于现实的黑暗,他的心中有着恨。他在《毒药》中,将他的愤怒近乎诅咒地表达出来:“只因我心里充满比毒药更强烈,比诅咒更狠毒,比火焰更猖狂,比死更深奥的不忍心与怜悯心与爱心,所以我要说的话是毒性的,诅咒的,燎灼的,虚无的。”
现实的黑暗与社会的沉沦,使徐志摩向往西方的人道主义,希望有朝一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处于黑夜的中国。在一首叫做《无题》的诗中,他曾描述了一个“朝山人”对山顶高峰的崇拜。他正是这样一个怀着虔诚之心的朝山人,他将穿过黑夜,走过荆棘,面对扑面而来的猛兽也丝毫不能动摇其内心。
看着这个胸有壮志的青年,梁启超十分满意。这就是他想培养的青年,当他在政治失败之后,他发现唯有未来的青年拥有与他相同的志向,才能改变现实的中国。徐志摩正是他理想的学生。这样的优质青年,不能留在国内只被动地接受教育,而应该把他们放到更宽广的天地之中去主动地学习于国有益的知识。
于是梁启超建议徐志摩去国外留学。他对徐志摩说,学生就应该去国外开阔视野,毕竟国外的思想文化要比国内先进很多。他相信徐志摩经过国外的磨练后才能成熟起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对于徐志摩,飞,其实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飞到其他国家,就意味着要离开自己的故土。也许在这之后,回想起喧闹的集市散发出的浓浓乡土气息,都会让人怀念。而且在这边土地上还有父亲、母亲和朋友们,熟悉的一切都会从身边溜走,回来的时候物是人非也说不定。
但徐志摩有非飞不可的理由。学生时代激进思想的润养,已经使他成为了一个将理想当作信仰的人,企图在国外寻找到“新的政治”和“新的人生”。徐志摩曾在《婴儿》中写到:“我们要期盼一个伟大的事业的出现,我们要守侯一个馨香的婴儿出世。”而这里的“婴儿”就是指徐志摩理想。那时的他虽有救国之心,却没有救国之门,出国留学或许能让他看清自己和国家的所缺,使他找到前进的方向。
于是,徐志摩回家乡找父亲商量出国的事宜。虽然徐志摩没有资格去考取公派留学的资格,但他有富甲一方的父亲作后盾,很快父子俩就将美国选定为自费留学的目的地。徐申如希望儿子能去学习经济,这是经商世家的父亲所自然能想到的方向。而徐志摩也认同此经世治国的观念,中国的不幸正在于经济实力的落后,他也希望将此作为自己前进的方向。
梁启超满意地听了徐志摩的未来规划,在他心目中,一个未来的企业家和金融家似乎已经在成型了。他在临别前,给徐志摩写了很多鼓励的话。可他和他们都没有想到,徐志摩此去,将有一个完全不同的未来。
不管如何,徐志摩展开了他飞翔的翅膀,他将到更广阔的天空去追寻他最终的理想。
一只羽翼日渐丰满的鹰,只会抬着头向往湛蓝的天空,而不会低头想象老鼠在地上踟躇的爬行。飞得更高更远是它们毕生的追求,就算是荆棘刺破双翅,尖石划破鹰爪,也不会放弃。它们就算是死,也是希望死在飞往高处的轨迹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