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青铜之美 国宝里的中式美学
》
售價:HK$
177.0
《
海外中国研究·朱熹的思维世界(增订版)
》
售價:HK$
143.4
《
甲骨文丛书·沙漠之王:英美在中东的霸权之争
》
售價:HK$
110.9
《
汗青堂丛书147·光明时代:中世纪新史
》
售價:HK$
85.1
《
能成事的团队
》
售價:HK$
111.9
《
现代无人机鉴赏(珍藏版)
》
售價:HK$
78.2
《
汗青堂丛书·晚清风云(4册套装):帝国的切口 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 太平天国运动史 冲击与回应
》
售價:HK$
427.8
《
穿在身上的历史:世界服饰图鉴(增订珍藏版)
》
售價:HK$
557.8
|
編輯推薦: |
《2010中国资源报告——资源流动格局效应与对策》选择对国计民生具有重要影响、区域流动现象普遍、产业流动链条较长、生态环境影响较为严重的化石能源中的石油和煤炭,选择对国家经济建设、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国家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林木资源,选择对国家的食物安全具有重要影响的农产品中的大豆,从资源流动格局人手,剖析中国的石油、煤炭、林木和大豆资源的区域流动、产业流动以及资源流动的环境效应,最终提出优化中国石油、煤炭、林木和大豆资源流动的对策与建议。全书由成升魁、沈镭、徐增让、高利伟统稿。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项目资助成果。
本书从资源流动视角,重点研究关系我国国计民生、对国家经济建设、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活具有重要影响的石油、煤炭、林木以及大豆资源的流动格局与效应,剖析中国的石油、煤炭、林木和大豆资源的区域流动特征(横向流动)、产业流动特点(纵向流动)以及资源流动的环境效应,提出优化中国石油、煤炭、林木和大豆资源流动的对策与建议。
本书可供资源、地理、生态以及环境等科学领域的专业科研人员和相关决策管理部门参考。
|
目錄:
|
序
前言
第一章 全球资源流动与中国应对策略
一、全球化推动和影响着自然资源在世界范围内流动
二、资源流动正塑造着新的世界地缘政治格局
三、各种压力因素加速汇聚深刻影响着资源流动的方向和强度
四、中国的资源流动强度和规模引起世界和国民的高度关注
五、资源流动加快了中国大宗战略性资源向有限国土空间上的聚集
六、实施中国的绿色资源流动战略
第二章 石油资源流动格局、效应及对策
第一节 石油资源流动具有显著的地缘政治特征
一、石油资源产业流动支撑着现代经济的发展
二、石油资源空间流动是现代战争的重要动因
三、石油资源流动深受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
四、石油资源区域流动备受金融市场青睐
第二节 世界石油资源流动的格局
一、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格局不断变化
二、世界石油资源流动的多极化局势显著
三、亚太是当前及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世界石油资源的主要流人区
四、中国与世界石油资源流动联系日趋紧密
第三节 中国石油资源的区域间流动
一、中国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北方和海域
二、中国石油资源流动呈“北油南运”格局
三、中国石油的区际流动呈网状格局
第四节 中国石油资源的产业流动
一、原油开采与管道运输
二、原油加工炼制与石化产业链
三、石油产品的产业消费
第五节 中国石油资源流动的环境效应
一、石油资源流动各环节的环境效应
二、中国石油资源流动的总体环境效应
第六节 中国石油资源流动的对策与建议
一、采取内外并举的方式以获得稳定的石油流动“源”
二、强化中国石油进口通道体系以保障畅通的石油流动“通道”
三、优化石油产业流动结构以提高石油流动效率
四、着力降低石油流动对海陆生态和环境的破坏
第三章 煤炭资源流动格局、效应及对策
第一节 世界煤炭资源流动格局
一、煤炭资源仍是世界重要的化石能源,但其可持续保障能力下降
二、国际市场煤炭资源流动量大,占消费的比重较小
三、亚太成为世界煤炭资源流动的热点地区
四、中国煤炭资源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五、资源环境问题深刻影响着国际煤炭资源流动
六、地缘政治对煤炭资源国际贸易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节 中国煤炭资源的区域流动
一、中国煤炭生产和消费区域不平衡
二、中国煤炭资源流动将长期呈现北煤南运、西煤东送的格局
三、中国区域煤炭资源流动的规模和范围持续扩大
四、中国煤炭资源流动通道建设仍显滞后
第三节 中国煤炭资源的产业流动
一、作为能源煤炭主要消耗于电力、钢铁和建材等产业
二、作为原料煤炭主要消耗于煤化工产业
三、煤炭资源的终端利用领域广泛
第四节 中国煤炭资源流动的生态环境效应
一、煤矿区的生态退化日益严重
二、煤炭资源消费引起的环境污染严重
三、煤炭运输环节中的环境影响不可忽视
四、煤炭区域流动加重输流区的环境负担
五、煤炭流动导致汇流区的燃煤排放增多
第五节 中国煤炭资源流动的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以国内为主、国外为辅的稳定的煤炭供应体系
二、加强煤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缓解煤炭运输瓶颈
三、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优化煤炭产业结构
四、吸引资金和技术,变资源富集区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五、建立矿区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矿区生态修复力度
第四章 林木资源流动格局、效应及对策
第一节 世界林木资源的流动格局
一、林木资源流动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史
二、世界森林资源状况不容乐观
三、世界木材产销、贸易发生显著变化
四、中国在世界林木资源流动中占据重要地位
五、中国木质产品进出口流动发生较大变化
第二节 中国林木资源的区域流动格局
一、进出口流动格局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不同木质产品的进出口流动格局各异
三、林木资源国内区域间的流动
第三节 中国林木资源的产业流动
一、国内供应与进口是林木资源流动的源头
二、中国林木资源的产业流动特点
第四节 中国林木资源流动的生态环境效应
一、林木资源流动产生多重的生态影响
二、林木资源流动具有重要碳汇作用
三、林木资源产业流动产生一定的环境影响
第五节 中国林木资源流动的对策与建议
一、开拓林木资源流动的源头
二、提高林木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鼓励和引导对海外森林资源的投资及开发利用
四、实施林木产品国际流动多元化战略,降低流动区域集中化风险
五、加强自主创新步伐,防范“加工贸易”模式的风险
第五章 大豆资源流动格局、效应及对策
第一节 世界大豆资源流动格局
一、世界大豆资源生产高度集中且产量持续增加
二、世界大豆资源流动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第二节 中国大豆资源的区域流动
一、中国大豆生产的增产潜力有限
二、中国大豆压榨能力大幅度提高但行业竞争激烈
第三节 中国大豆资源的产业流动
一、中国大豆资源流人量大且流人来源国集中
二、世界大豆资源流人中国的区域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
三、大豆资源进口价格日益受到石油价格的影响
四、未来中国大豆供求缺口将继续扩大
第四节 中国豆粕资源流动格局
一、豆粕资源流出区集中于东部沿海
二、豆粕资源流人中西部地区的总量增长加速
三、豆粕由东部沿海地区流向中西部地区
第五节 中国大豆资源流动的环境效应
一、中国大豆资源的虚拟土地资源流人量巨大
二、中国大豆资源流动隐含较大的虚拟土地资源效应
第六节 中国大豆资源流动对策与建议
一、在保障玉米等大宗农产品供给安全情况下适度增加大豆种植面积
二、鼓励大豆压榨企业就地建立稳定的大豆生产基地
三、对大豆生产者给予适当补贴
四、建立稳定的世界大豆资源流入渠道
五、鼓励内资企业直接租种南美耕地保障国际大豆资源流人中国
参考文献
后记
彩图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全球资源流动与中国应对策略
本章要点
:
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
,
全球资源流动的态势及对中国资源贸易和流
动的意义
,
中国国内资源流动的态势、特征等方面
,
归纳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
,
世界自然资源的流动趋势、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各种压力因素对资源流动的强度和流
动方向的影响
,
分析了中国资源流动的空间格局、重点领域、战略方向
,
最后提出了构
建中国绿色资源流动体系的战略构想。
一、全球化推动和影响着自然资源在世界范围内流动
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促使各种自然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自然资源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
,
各国的地理区位、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
水平的差异
,
导致世界各国的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在
地域空间上分布不均和供需错位
,
各国的自然资源对其社会经济的保障能力存在着明显
差别。资源流出国的资源生产能力大于其消费需求
,
资源流入国的资源供给能力满足不
了其消费需求
,
从而引起自然资源在全球格局内的大规模交换和快速流动。2009年
,
世界石油通过贸易发生的流动达26
亿
t ,
其中原油流动量占72.8%
,
油品占27.2%
。
在世界原油市场中
,
近1/
4
的世界原油和1/
6
的油品流到了美国
,
而流到欧洲国家的原
油和油品也分别占世界总量的27%
和21%
以上
;
尽管流入中国的原油和油品分别占世
界总量的10%
和7% ,
但中国的石油需求增长仍被西方国家视为“石油资源威胁”。世
界天然气通过贸易发生的流动达8768.5亿m3,
其中的72%
通过管道、28%通过液化
后在世界各地流动。
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以及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
保障水资源、
粮食、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
,
日益成为世界性的难题
,
各国在加强资源流动方面
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全球化是在全球市场内优化配置资源
,
是促使资源流动的主要
动力因素。全球化进程正不断影响和改变资源流动的结构与过程。综观全球化历程
,
资
源流动发生了三次实质性的变革
:
一是以资源产品生产和初级产品流动为主的原始国际
分工(资源产品的水平分工)
,
世界各国分别开发利用不同的资源产品
,
并在国际市场
上交换和流动
;
二是以资源产业链为纽带、开发利用同一资源产品的现代国际分工(资
源产业链的垂直分工)
,
同一资源产品可能由不同国家生产最后总装
;
三是以资源产品
的加工程序为主的当代国际分工(资源加工工艺的族群分工)
,
一种资源产品生产的第
一道工序可能在某个国家进行,第二道工序在其他国家生产
,
第三道工序可能在毗邻的
第三个国家或者又回到原来第一个国家进行。这种国际分工的结果造成资源流动的中间
环节比重增大
,
资源中间产品在过境贸易中反复流动
,
贸易额可能重复计算
,
如美国与
人口只有2700
万的加拿大贸易额竟然超过与日、德、英三国的贸易额总和
;
欧盟与人
口不到800
万的瑞士贸易额超过对日本的贸易额。此外
,
进入21
世纪
,
一方面
,
世界
资源流动:格局、效应与对策
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的压力导致自然资源的贸易成本和运输成本不断上升
,
发达国家的
资源需求不断下降
;
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迅猛增长引发了对全球自然资源及
其产品的巨大需求
,
使得自然资源流动的规模和强度急剧扩张。自然资源贸易在世界货
物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
对世界经济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00 ~
2008年
,
大部
分自然资源流出地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
,
但自然资源的流入却遍布世界各国。世界上绝
大部分矿产资源都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
全球开采出来的50%
以上原油都流入国际市场
,
很多资源富集国几乎把开发的全部资源产品流向世界
,
供出口创汇。资源流入国通过保
障资源供给来维持其社会经济发展
,
资源流出国则主要是把资源开采和出口作为其发展
经济的重要手段。因此
,
通过全球范围内资源贸易
,
推动着各个层次的国际资源流动联
系日渐广泛而深入。
应对全球资源流动迫切需要全球解决方案
,
而研究资源流动过程、规模和作用机理
是建立世界资源流动账户和解决资源流动重大科学问题的国际前沿领域。发达国家早在
20
世纪90
年代就开展了资源流动研究
,
并仍在主导资源流动的重要研究方向。基于不
同学科背景和不同研究角度
,
在北美、欧洲相关资源流动的研究机构达100
余所
,
其中
比较有影响力的机构,如美国的耶鲁大学、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亚利桑那大学
,
欧
洲统计办公室(Statistical
Office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
EUROSTAT )
和经济
发展与合作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
OECD)
,
德国的乌普塔尔研究所
,
挪威的科技大学
,
荷兰的雷登大学、德尔福特科技大学
,
瑞典
的皇家科技大学
,
奥地利的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 ,
IIASA
)
,
瑞士的联邦理工学院(Eidgen
迸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Zürich ,
ETH)
,
英国的利兹大学
,
日本的国立环境研究所、东京大学
,
澳
大利亚的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zation ,
CSIRO)
等。目前
,
国际上广泛采用EUROSTAT
所建立的基于经济部门
的物质流动账户编制规程和OECD
于2008
年编制的物质流动和资源效率综合报告
,
这
些为建立具有国际可比性的资源流动账户、分析和制定世界各国资源可持续利用政策提
供了定量化的基础工具。近年来
,
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和中国等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
部分国家也纷纷开始或尝试建立各自国家层面的资源流动账户。
二、资源流动正塑造着新的世界地缘政治格局
保障能源安全的石油、天然气、煤炭
,
保障粮食安全的农产品特别是大豆资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