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谁之罪?(汉译世界文学5)
》
售價:HK$
52.8
《
民国词社沤社研究
》
售價:HK$
140.8
《
帕纳索传来的消息(文艺复兴译丛)
》
售價:HK$
108.9
《
DK威士忌大百科
》
售價:HK$
294.8
《
小白学编织
》
售價:HK$
65.8
《
Android游戏开发从入门到精通 第2版 王玉芹
》
售價:HK$
108.9
《
西班牙内战:秩序崩溃与激荡的世界格局:1936-1939
》
售價:HK$
217.8
《
非对称创新:中国企业赶超战略 魏江 刘洋
》
售價:HK$
108.9
|
內容簡介: |
科举制度曾被当做封建糟粕,受到过猛烈的批判——“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之四百六十余人也。”然而,西方人却认为它是一种最公正的选拔方法,并在其影响下产生了现代文官制度,赞誉它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我们该如何看待科举制度呢?早在上个世纪初,邓嗣禹先生就给了一个很好的答案。《中国考试制度史》这本书通过对大量史料列举分析,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科举制”在中国产生、发展、繁荣、衰弱、消亡的历史。有横向的各朝考试制度详尽史料分析,也有纵向的历史沿革描述,更有对历代考试制度进行了得失略评,深入浅出,理性而客观。而平实的文风、超出于时代的独特历史视角,更能让大家领略到邓先生学贯中西的史学大家风范。
|
關於作者: |
邓嗣禹(1905.7.25-1988.4.5),字持宇,湖南常宁黄洞乡人,著名史学家、汉学家。早年留学哈佛大学,师从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先生,与林语堂、陈寅恪等同为哈佛燕京学社成员。后长期任教于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并被哈佛等名校聘为客座教授,是尼克松首次访华时的代表团成员之一。主要著述有《中国考试制度史》、《通俗汉语(附文法注释)》、《清朝政治制度》、《太平天国起义史编纂》、《现代通俗汉语》、《太平天国起义和西方政权》、《文化革命后中国的教育》等。与费正清合著的《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一书,被剑桥、麻萨诸塞、哈佛等大学用作教材。许多论著已成为欧美各大学研究中国近代史所必备的参考书。
|
目錄:
|
第一编 绪言
考试之旨,首在取士。取士之法,三代以上出于学,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后出于九品中正,唐至明清出于科举,列代相沿,由来远矣。顾所谓学,所谓郡县吏,所谓九品中正,皆属选举。虽间有射策对策,以补选举之不实,而少落第者,不能称为真正考试。唐以后之科举,令士人投牒自进,公同竞争,高低贵贱,一以定之。且普遍施行,垂为永制,沿袭千余年而不变,使天下士人共出于一途,斯为考试之极轨,然古籍所载,不言考试,通称选举,盖本乡举里选之遗意。合以今义,迥乎不同:证以唐后之制,亦不甚合。积习相因,未能改耳。今将唐以前之选举时代,列为绪论,俾明考试之根基,由唐至清,方称本论,而其试艺之变迁,积习之因循,于政治文化,风俗社会。关系基巨。搜罗归纳,作为结论。冀明其得失利弊,聊为观今鉴古之助。苦彼武举,又当别论,兹编概付阙如。又如吏部考绩,别为门径,亦不蔓及。忆斯制之行,亘二千余年,古籍所纪,汗牛充栋,抵触缪误、所在皆是。浅学寡识,欲于短期之间,搜讨完备,考证详确,殆不可能。谨就正史所纪,纠其牴牾,复旁参诸书,补其未备。亟欲提纲挈领,寻求通例,整齐排比,勒为专书。无如时迫才短,终不惬意,是则著书之难,唯有待于异日补订已。
第一章 考试起源
世人以考试始于《尧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周礼》三年大比,宾兴贤能;又以贡举辟召,始自董仲舒;开科取士,肇于隋代:兹试论之。
第一编 绪言
中国考试制度史
甲《尧典》、《周礼》等书所载者
《尚书·尧典》:
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于,鲧哉!”帝曰:“吁咈哉!方命圯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
《尚书》文义简古,《史记》释为;
尧曰:“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尧曰:“鲧负命毁族,不可。”岳曰:“异哉,试不可用而已。”尧于是听岳用鲧,九载功用不成。(卷一五《帝本纪》)
据此,知尧时用人,先荐举,次察品德,然后试之。
《尧典》又曰:
五载一巡狩,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按巡狩之时,察核以整吏治。是“明试以功”,乃考察功绩。然《尧典》又有考绩之举,词云:
帝曰:“咨,汝二十有二人;钦哉!惟时亮天功。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
董仲舒之考功名篇云:
考绩这法,考其所积也。……考绩黜陟,计事除废。……有功者赏,有罪者罚。……则百官劝职,争进其功。
考试之法,大者缓,小者急;贵者舒,而贱者促。诸侯月试其国,州伯时试其部,四试而一考。天子岁试天下,三试而一考;前后三考而黜陟,命之曰计。(《春秋·繁露》第二十一)。
班固《白虎通》曰:
所以三岁一考绩何?三年有成,故于是赏有功,黜不肖。(卷三《考黜篇》)
诸侯所以考黜何?王者所以勉贤抑恶,重民之至也。《尚书》曰,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同上)
根据上列数端,知古代考绩,乃考其所积。此外复有称述《周礼》、《礼记》之三年大比,以为考试之制所自始者。
周礼地官司徒曰:
乡大夫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周礼正义》卷二十一)
及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乡老及乡大夫,帅其群吏与其众寡,以礼礼宾之。厥明,乡老及乡大夫群吏,献贤能之书于王,王再拜受之,登于天府,内史贰之。此谓使民兴贤,出使长之;使民兴能,入使治之。(同上)
《礼记·王制》第五云:
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郑注:移民于司徒也。秀士,乡大夫所考,有德行道艺者。)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可使习礼者,学,大学。)升于司徒者不征于乡;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不征,不给其徭役。造,成也。能习礼则为成士。)……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移名于司马;司马夏官,乡,主邦政者。进士,可进受爵禄也。)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论,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其论乡大夫教万民则曰: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礼记·学记》第十八)
据此,知周取士之法,养士于塾与庠序,然后乡老及地方之长,考察其德行道艺,而升诸大学。大学择其优者,以告于王,给与仕进。故《通典·选举志序》曰:“乡大夫乡老举贤能而宾其礼,司徒教三物而兴诸学。司马辨官材以定其论。太宰诏废置而持其柄,内史赞与夺而贰于中。司士掌其版而知其数,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爵之,位定然后禄之。择材取士,如此之详也。”(卷十三)
《礼记·射义篇》第四十六曰:
射者进退周旋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此可以观德行矣。……德行立,则无暴乱之祸矣。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而中多者得与祭,……少者不得与于祭。(\[郑注\]《旧说》云:大国三人,次国二人。)……射之为言绎也,或曰舍也,绎者各绎己之志也。故心平体正,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则射中矣。……天子将祭,必先习射于泽,泽者所以择士也。
而《白虎通·乡射篇》云:
射正何为乎?曰射义非一也,夫射者执弓坚固,心平体正,然后中也。二人争胜,乐以德养也。胜负诸降,以崇礼让,可以选士。(卷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