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Zemax光学设计从基础到实践
》
售價:HK$
132.2
《
全球化的黎明:亚洲大航海时代
》
售價:HK$
109.8
《
危局
》
售價:HK$
84.0
《
穿裙子的士:叶嘉莹传
》
售價:HK$
53.8
《
肌肤会说话 : 听懂自己肌肤的语言,呵护肌肤
》
售價:HK$
98.6
《
财富方程式
》
售價:HK$
77.3
《
知识社会史(下卷):从《百科全书》到“在线百科”
》
售價:HK$
99.7
《
我读巴芒:永恒的价值
》
售價:HK$
132.2
|
編輯推薦: |
本书的编辑方针是,力求选出该2011年度最有代表性的杂文作品,力求选出精品和力作,力求能够反映该年度杂文领域最主要的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微妙变化。同时,本书坚持风格、手法、形式、语言的充分多样化,注重作品的创新价值,注重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多选雅俗共赏的杂文佳作。
|
目錄:
|
世相
猜新闻 刘齐3
呼噜呼噜吃饭和赵太爷家有50亩地 毕星星5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母 廖保平7
乡村的沉沦 丁辉9
老无所依 王佩11
“请出示您的扫墓证” 孙存准13
不穿裤子的习惯 汪强15
“内裤书记”的心理分析 徐强17
头领人物的“个人私事” 刘洪波19
换届版“最后的晚餐” 刘诚龙21
中年奴(外一题) 王国华24
再提白芳礼 我是K线28
男人小便时不要说话 郑渊洁30
武松爱上潘金莲 刘效仁32
贵族学校,培养人才还是培育“贵族” 张桂辉34
乡村教师为何要逃离乡村? 洪巧俊36
马加爵的囚衣 蒲继刚38
“纳妾”古今谈 许家祥40
一只黄蜂和儿子的对话 连晨42
校长应该姓什么 刘良初44
共识 杨建业46
指标 王跃文48
杂感
大学的“传说”及趣味 谢泳53
东邻的试题 高低 56
给我一个官做,我就放弃批评 许 锡良58
学数学是做什么的? 吴非60
让子弹飞是一种革命 张鸣62
会商“偏激” 邵燕祥64
消失的文人 郜元宝67
“总有一招能治你”是公权力的堕落 陈有西69
知识分子该如何跟官员对话 柳士同71
春晖尚在,只是历史已清零 徐迅雷 73
谁在左右民意调查结果 黎安 75
关于“亲自” 孙玉祥77
布莱尔的孩子和卡梅伦的猫 朱铁志79
代上级“行香”茅家梁81
不应错失赢得信任的契机张心阳83
面对官员“日记门”,开心还是沮丧?西风85
对“毒星”最好的宽容就是先全面封杀丁寅 87
跨出厚厚的大红门单士兵89
吃与穿王晖91
千轴不如一书晏建怀93
幸福的致命杀手刘兴雨95
国家形象论魏得胜97
“每关闭一所学校,就可能增加一座监狱”徐冰100
变天与变脸周湘华102
杂感陈章105
有的人活着,但被钉在耻辱柱上韩定昌108
人性与权力的较量
——我看《国王的演讲》赵健雄110
愚公也造山朱晓112
娱乐乎?愚乐也徐怀谦114
“样儿”与保有良心郭怡安116
读国靖小传感言刘鹤守119
和某教授闲谈吴营洲121
程序疏漏则话柄自生郑溢涛124
随想
民意与真诚刘瑜129
你为什么不能高贵一些吴非132
想起《反对党八股》苗振亚134
好的社会与好的生活何怀宏136
忽然想到——关于口号陈四益139
不受制约的公权加多金如邪恶插上翅膀十年砍柴143
我们该怎样做公民庞旸145
钦定与“内定”孙贵颂148
用“爱情”解构神圣与罪恶房向东150
不忧“民弗从也”,何妨“小惠未徧”?郑少逵152
“快意”背后的困惑周彪154
大师与大官智效民156
清华“反思”了什么?潘多拉159
假如监视州长的弗雷斯在中国……洪巧俊161
被动感恩与精神纳税郑连根164
农妇白彩珍的标本意义 沈栖166
“记住你们的人性”闵良臣168
忽然想起高压锅刘兴雨170
兴衰不由唱乐朋172
官员的提拔标准不能低于大厨阮直174
不应入法的岂止是“常回家看看”杨支柱176
水浒的暴力之源马亚丽179
哈耶克的意义倪章荣182
毛泽东的中学作文能得多少分汪强184
“原则上”孙贵颂186
为什么我们离科学那么远?徐友渔188
“请恕我无法感恩……”丁辉191
有多少是心甘情愿的于坚193
温故
靠不住的“既得利益者”孙存准199
百年前的越南格言洪振快201
记忆与信仰杨建业203
梅花劫与几何之难雷颐206
潘光旦的两个受难镜头苗振亚209
也说沈从文的尴尬事吴营洲212
不被“礼遇”收买游宇明215
投反对票的黄顺兴丁东217
权宜之计李恩柱219
古时也有“炒作秀”鲁建文221
“每块石头下面都有着一条蛇”王晖223
清官为何会被“逆淘汰”洪振快225
忽然想到——盘点陈四益228
岂有文章觉天下 唐小兵 233
虎头山的回归 符号236
和珅的“精明能干”鲁建文238
储安平确实是右派汪强240
最底层的竹子林永芳242
“未察虚实”李恩柱245
假使英宗不拒婚朱晓247
二奶不起义刘诚龙249
实事求是何其难王培元252
三个“医生”,一面“镜子”林永芳254
不做官的现实选择陈仓256
反抗的权利冯远理258
郢书燕说又何妨孙玉祥260
视点
执政者当以包容心对待 “异质思维”人民日报评论部265
美国政府真穷廖保平267
“权威空缺”与经典的删减尤小立269
需要区别对待的儒家复兴王晓渔271
没有共识的社会很可怕周彪273
讲道理的政治才能让刁民变成公民笑蜀275
从不相信到犬儒社会徐贲277
“天价教授”的自我悖反王晓渔279
欠债还钱的公理高于革命逻辑党国英281
另一种毒害魏剑美283
出卖不是自己的东西才最卑鄙阮直285
仇恨式教育何时了魏得胜287
“大大师”方能有大学之“大”宋志坚289
超越那一天刘瑜291
教材编写的缺陷为何长期存在葛剑雄293
师者美德渐失的背后魏剑美295
勤劳是一种美德吗?狄马298
不妨鼓励校长“良心发现”游宇明301
“吹毛求疵”的公民责任晏建怀303
对孔子要行中庸之道鄢烈山306
通往梁山的路黑不黑狄马308
儒家化解社会积怨之道叶匡政311
提意见也是爱国未羊313
|
內容試閱:
|
大学的“传说”及趣味
谢泳
陈平原过去在一些文章中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就是好大学里要有教授的故事和趣闻流传,它构成现代大学文化的一部分。后来章诒和在演讲中也说过,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身上没有故事,没有趣闻。何以如此?原因可以找出许多,但关键是如今的大学太缺少自由。没有自由,教授的个性和怪癖就表现不出来,就是表现出来,现在的校园文化也不能容忍,所以现在的大学里我们极少听到关于教授有趣的故事和传说。我们要懂得,美好的传说一定是与常态社会生活有冲突的行为,而这种行为中总是保持了一种人们普遍期待的理想追求。这些故事的代代流传,也表达了大学里人们的一种精神状态。中国大学里现在没有故事,或者说只有丑闻,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大学的生态。没有故事的大学不是好大学,没有传说的大学太无趣,太不好玩。
西南联大时期,赶上陈立夫掌教育部,为了控制教授的思想,要求所有院长以上的教授都必须入国民党。当时西南联大法商学院院长是陈序经,他听到这个消息,马上就说,如果非要我入党,我就不做这个院长。这个故事在西南联大流传了很久,从中说明教授的一种情绪和精神。
上世纪三十年代,张东荪在上海私立光华大学当教授。当时的习惯是每次学校开会,大家都要起立朗读总理遗嘱,张东荪有一次就说,下次开会如果还要朗读,我以后就不来了,说完拂袖而去。
西南联大时期,教育部规定大学里都要开党义课。教授们都非常不愿意讲这门课,但也没有办法。有一个教授,每次去上这门课,总是先给学生鞠一个躬,然后说:兄弟的这门课是奉送的。教授敢于以这种方式来开玩笑,反映了大学里的一种精神状态,也是大学教授的一种特殊幽默。
培养学生的趣味,是大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趣味如何培养,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但大学教员应当有这个意识,比如自己学术上的偏好可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就要强化自己的偏好,而不是一定要迁就教科书,中国的文科教科书是最无趣味的,如果教员不能有一点自己的教学偏好,那学生的趣味就会出问题。教员能影响学生的趣味,是教员的最高境界。如果一个教员讲鲁迅能让他的学生都喜欢上鲁迅,或者讲胡适都喜欢上胡适,那是最大的成功。趣味可以共存,但趣味也有排斥性,没有排斥性就没有趣味,喜欢鲁迅的人看不起胡适是正常的,反过来也一样。学术不重视趣味,很难有高境界。中国史学界很多人喜欢陈寅恪的学术,除了学术本身外,主要是喜欢他的趣味,他研究的那些问题除了社会意义,有很强的个人趣味在其中。学术是智力活动,有趣味和复杂性才有意义。陈寅恪考证“杨贵妃入宫时是不是处女”、考证“狐臭”、“梅毒”的中国传播、考证“宁夏、榆林、灵州”地名的来源、考证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的演变等等,有些也曾被认为是很无聊的问题,但这体现了研究者的趣味,其实背后有大问题在,这已是学术史上的常识。研究小问题最能见出学者的趣味。
教员的趣味一旦影响了学生,一般来说就成功了一半。程千帆在《桑榆忆往》中回忆他的大学生活,经常提到一些有趣的事。有一则是关于黄侃和陆宗达的。他说:“研究训诂学的陆宗达先生,在北大读书,上到二年级,黄先生离开北大到武昌,陆先生就不要北大的文凭,跟着黄先生到了武昌。后来陆先生很有地位,北大又补发了一张毕业证书给他。”学生跟着老师走,其实主要是跟着趣味走,老师在哪里,趣味就在哪里。现在的学生是跟着学校走,跟着利益跑,什么学校好找工作、什么专业来钱快就选择什么专业,趣味下降事关学风,其实是高等教育中的大问题。
学生没有趣味,就不会判断讲课和学问的关系。教员讲课好固然应当肯定,但讲课本身不是学问。周作人、沈从文讲课难称一流,但学问好,总为后人称道。讲课好的教员,如果有学问更好,但二者兼得是最难的,所以大学里一般还当以学问为上。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容易喜欢讲课,但教员应当提高他们的趣味,让他们明白学问才是大学里的重要内容,到大学里来是提高对学问的兴趣,懂得学问的门径,不是来听故事和朗诵的。程千帆说:“我们上大学的时候,敬重的是老师的学问,至于老师们课上得怎么样倒不讲究。老师们当中,胡小石先生最会讲课,很有条理,季刚先生上课喜欢漫谈,汪辟疆先生不大会上课,有的学生讲他上课几乎是语无伦次。可是如果上汪老师家请教他什么问题,他能把有关的书一本本指示给你,然后一一讲析,令人佩服。”
旧大学和新大学最大的区别可能就在这些细微处。大学里的学术趣味通常会保存在那些奇人、怪人身上,所以现在大学文科教育要提倡个性,主张趣味,要把学术做得好玩,不要把学术搞得一本正经。
自由时代才能有故事流传,自由的校园才能有趣闻发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