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流动风景:香港文化的时代记认

書城自編碼: 183612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学理论
作者: 洛枫
國際書號(ISBN): 9787308092692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1-12-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170/136000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2.6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不被大风吹倒
《 不被大风吹倒 》

售價:HK$ 65.9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

售價:HK$ 107.8
东野圭吾:分身(东野圭吾无法再现的双女主之作 奇绝瑰丽、残忍又温情)
《 东野圭吾:分身(东野圭吾无法再现的双女主之作 奇绝瑰丽、残忍又温情) 》

售價:HK$ 64.9
浪潮将至
《 浪潮将至 》

售價:HK$ 86.9
在虚无时代:与马克斯·韦伯共同思考
《 在虚无时代:与马克斯·韦伯共同思考 》

售價:HK$ 57.2
斯大林格勒:为了正义的事业(格罗斯曼“战争二部曲”的第一部,《生活与命运》前传)
《 斯大林格勒:为了正义的事业(格罗斯曼“战争二部曲”的第一部,《生活与命运》前传) 》

售價:HK$ 184.8
日内交易与波段交易的资金风险管理
《 日内交易与波段交易的资金风险管理 》

售價:HK$ 85.8
自然信息图:一目了然的万物奇观
《 自然信息图:一目了然的万物奇观 》

售價:HK$ 140.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76.7
《等待香港(永远的香港人)》
+

HK$ 117.0
《中国香港(精装)》
+

HK$ 95.4
《城与文学(香港“文化遗老”,香港书展年度作家也斯,讲述别开生》
+

HK$ 106.2
《香港文化十论(2012香港书展年度作家也斯全新力作,从香港阅》
+

HK$ 94.4
《书与城市》
編輯推薦:
《流动风景香港文化的时代记认》向读者展现了一场叠影的、不安于位的、流动的香港文化盛宴。
作者洛枫站在一道边界与越界的“黄线”之前,细述港岛人文地景、心景的时代记认与异变,透过爬梳、解构香港社会背景下的文学、文化之寄存生态,从也斯到董启章,西西到黄碧云,叶辉到舒巷城,细数各家之长,出入于历史与当下、地景与心景,以及种种真幻互渗的“拟像”,随时准备着超越边界,投身入流动不居的精神载具,从而挖掘有关香港“地志记忆”之深层脉络,带领我们共同想像、分享“越界”旅行的心跳与愉悦。
內容簡介:
洛枫所著的《流动风景香港文化的时代记认》书写的香港文学论述。

《流动风景香港文化的时代记认》第一部分通过“文化阅读”的方法,透视香港文学寄存的生态环境,或因应社会事件而作出的时代回应。
第二部分从作家个体生命的经验出发,勾勒众多不同的呼唤声音,如追寻自然的呐喊、抒发自我的家国之思,甚至是咏物的静观、爱情的省思,看诗的咏唱如何拍动城市时刻跃动的心跳。第三部分采用短小的篇幅、轻松的笔调,评述香港文学一直流动的点线面,从牵涉两岸三地政治的小说,到缱绻个人情色想像的诗歌,从女性静默的叙述,到男性交身的性别建构,共同编织纵横交错的年代喧哗——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因为在世界辽阔的版图上,没有一个地方像香港这样经历如此不完整的殖民与解殖民经验,以及异常的城市发展;这些经验不因年月的流逝而变旧,亦不因空间的改换而消亡。
關於作者:
原名陈少红,诗人、文化评论人,张国荣迷。香港大学文学士及哲学硕士,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比较文学博士。现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学系,研究范围包括文化及电影理论、中西比较文学、性别理论及流行文化。亦是香港电台广播节目《演艺风流》客席主持及台湾《媒介拟想》协同编辑,曾担任第35届台湾金马奖电影评审委员。
著有评论集《世纪末城巿:香港的流行文化》(1995)、《盛世边缘:香港电影的性别、特技与九七政治》(2002)、《女声喧哗:媒介与文化阅读》(2002)、《禁色的蝴蝶:张国荣的艺术形象》(2008)、《情书光影》(2011),诗集《距离》(1988)、《错失》(1997)、《飞天棺材》(2007年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诗组首奖)及小说集《末代童话》(1998)。
目錄
社会政治的回响
从“解殖民化”到“本土意识”的探索
——论20世纪70年代香港专栏文化的历史及社会脉络
历史想像与文化身份的建构
——论西西的《飞毡》与董启章的《地图集》
苍凉与温暖
——论李国威的抒情自我与家国之思
个体生命的呼唤
妳仍会驻足而歌吗?
——论吴煦斌追寻自然的声音
浑圆的实体有自己的重量
——论王良和的“咏物哲理诗”
谈谈情、说说诗
——论香港情诗的风貌
年代的喧闹
破瓮观树:读叶辉的散文集
诗说香港:读《舒巷城卷》
实验语言叙述的可能:读《香港文学小说选》
明信片的爱情与政治:读也斯小说
语言的静默:谈吴煦斌的小说
咏物的散文:读吴煦斌的《看牛集》
关于“物”的故事:阅读三个魔幻的文本
边界、媒界、文类的跨越:谈“文化视野丛书”
阅读角度与作品意义:读董启章的《安卓珍尼》与《双身》
性别与文化的本位意识:谈游静的《裙拉裤甩》
城市·小说·世俗生活:读董启章的《V城繁胜录》与《The Catalog》
情色地图:读昆南的《恋石别曲》与《绝凶之艳》
內容試閱
从“解殖民化”到“本土意识”的探索
——论20世纪70年代香港专栏文化的历史及社会脉络 前言:从“专栏小说”与“书写香港”谈起
1975年,西西的小说《我城》在当时香港由刘以鬯主编的《快报》副刊上连载,每天一千字,字间镶嵌一幅画和几个字,平行拼贴,从1
月30日至6月30日,连载略近半年,数数是一百五十天。1977年,也斯的中篇小说《剪纸》同样也在《快报》上连载,从4月到5月,几近两个月。香港重要的小说都是在报纸上连载的,除了《我城》与《剪纸》外,刘以鬯的长篇力作《酒徒》于1962年连载于《星岛晚报》上,而西西后来的《美丽大厦》也是于1977年间刊于《快报》的副刊专栏上,此外,刘以鬯大部分的中篇小说都是连载于不同报纸的副刊上,像1960年连载于《成报》的《亚财与细女》、1969年连载于《明报晚报》的《镜子里的镜子》。由此可见,香港报纸的副刊专栏,乃孕育香港文学及培养香港优秀作家的重要园地。

西西的《我城》与也斯的《剪纸》,最初是以报纸副刊的专栏形式每日连载,书写香港20世纪70年代的面貌,前者以童话的寓言格局,涵盖整个香港社会发展的重要脉络,或正面批评香港的清洁运动、教育问题、语言及文化身份的疑虑,或侧面映现中东石油危机与越南难民问题对香港生活及经济的影响;后者透过魔幻写实的手法,配合精神分裂的书写,呈示70年代末期的香港在踏人80年代的时候所面对的困境,当中包括资讯社会的发达及其对社会人际关系的异化、商业文化潮流带来的生活幻象,以及城市高度的发展对香港地貌与精神文明的破毁,等等。换句话说,《我城》和《剪纸》的连载,是以报纸的专栏形式,逐日逐日的书写和建构70年代的香港,是与每日发生的社会大事及副刊上其他形形色色的专栏文字,一起出现或互相对照的,这是香港专栏文学的特色。从《我城》与《剪纸》书写香港的连载特性,联系香港专栏文学的文化色彩,确实是一个有趣而又亟待探讨的话题,譬如说香港报纸副刊专栏的历史发展到底如何?专栏的文学性与文化意义又在哪里?作为一种媒体,专栏如何发挥它的社会功用与文化反思的能力?寄存于新闻报纸之中,副刊的空间又如何与社会现实息息和应或参差比对?这个篇章,没有企图在狭小的范围内解决上述庞大的提问架构,却只尝试通过对70年代两份报纸——《香港时报》及《快报》——不完整的阅读,整理当时副刊专栏的文化面貌,以及处身其中的历史背景、社会脉络和世界局势,当中涉及的议题包括:自1967年暴动以来的“解殖民化”过程the
process of decolonization背后隐含的殖民体制,70年代香港“本土意义”local
consciousness在不同文化范畴上的成长与蜕变,香港社会结构与经济模式的转型对大众生活的牵动,中国内地及世界局势的变化对香港的影响,同时,也探讨在以上种种的冲击下,报刊专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以此作为探讨香港70年代文化面貌及风采的一个切入点。
1.政治改革与社会建设
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是从五六十年代“难民社会”发展至注重本地建设的时代,也是下开80年代社会丰裕的基础。所谓注重本地建设,指的不但是港英政府自1967年“暴动”以后,实施一系列企图安定民生、建设的措施,而且还指向在各种社会运动冲击及各类普及文化迅速发展的带动下,香港文化的本土意识与本土身份的探索与确认的阶段。70年代的香港,有别于五六十年代的难民社会,造成差异的因素众多,除了是人口结构从内地移民到本地成长的一代与经济模式从转口贸易到工业制造到金融业发展的转变以外,施政的方向、社会运动的诉求以及中国局势的转变等,都是主因,其中尤以1967年的“暴动”最为分水岭及转捩点。

不少论者认为“六七暴动”是香港历史重要的转折,转折的迹象,除了是港英政府为粉饰太平、转移公众视线而筹办的“香港节”
与“工展会”等活动的表象以外,重要的还是英国政府对香港殖民地政策的调整,如何通过表面的解殖化的施政方针与本地化的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治理香港的稳定力量。从1967年到1979年,处理香港事务的港督是戴麟趾Trench,Sir
David Clive Crosbic,任期:1964—1971与麦理浩Maclehose,sir Cranford
Murray,任期:1971—1982,其中尤以麦理浩的影响性最大。他的建设香港计划固然重要,但他以出身外交一部,第一个驻外大使身份调任港督,打破历来港督出身军部将领或资深殖民地官员的惯例,也不容忽视,事实上,麦理浩曾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中国工作的经验,实在有利于他在70年代的任期内,试图解决香港在1997年后的前途问题。

从1971年到1979年,麦理浩推行一系列建设香港的计划——房屋方面,1972年宣布十年建屋计划,投资80亿元,成为香港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公共发展计划;其后,又在1967年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划,协助中、下人息家庭解决住屋问题。基建方面,1972年海底隧道正式通车,
1975年11月开始动工建造地下铁路,第一期工程提前在1979年完成。
城市规划方面,从70年代初期的“卫星城市”构思,到70年代末期的“新市镇计划”,标志香港城市与社区面貌的急剧拓展。教育方面,
1972年筹建理工学院,1978年实施学童享有“小学六年、中学三年”
的“九年免费教育”。社会事务方面,1972年发起“全港清洁运动”,
1973年举行“扑灭罪行运动”。文娱康乐方面,1977年举办第一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及落成香港艺术中心。
P3-6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