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技术统治(未来哲学系列)
》
售價:HK$
53.8
《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散文精选集三册
》
售價:HK$
127.7
《
全球城市案例研究2023:基于网络的合作与竞争国际经验借鉴
》
售價:HK$
199.4
《
引爆:炸药、硝酸盐和现代世界的形成
》
售價:HK$
85.1
《
人类星球:我们如何创造了人类世(企鹅·鹈鹕丛书013)
》
售價:HK$
91.8
《
伏候圣裁:中国古代的君主与政治
》
售價:HK$
98.6
《
艺术图像学研究(第一辑)
》
售價:HK$
188.2
《
摆脱强迫的人生(修订版)
》
售價:HK$
88.5
|
編輯推薦: |
一段血雨腥风的历史,一曲中华民族的战歌。黄埔军校,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本书图文并茂,附有大量的历史珍贵照片,重现黄埔将士波澜壮阔的戎装生涯。并且加入了许多黄埔后人的采访记录,以生动鲜活的形式表达“黄埔人”、“黄埔精神”。
|
內容簡介: |
黄埔军校,全名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是一间中华民国的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原址设于中国大陆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军校在1924年由中国国民党成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然后成为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本书为中央电视台十二集大型历史文献片《黄埔军校》的增撰本,是关于黄埔军校历史变迁和黄埔将士烽火生涯的全景式和史诗般的记录。全书保持了文献片准确、生动、流畅、深沉的风格,又在这一基础上,为适应阅读的需要而作了精心的改写和增撰,补充了大量的史实,并就许多相关的历史问题展开了阐述和发挥。作者是一位严谨的学者,从事教学研究数十年,博览有关的档案史料,采访过许多当事人和知情者,不仅具有广博的学识,也工于文辞。本书集影视作品与学术著述于一体,熔史实、史识与情感于一炉,是关于黄埔军校的一本精心之作。
|
關於作者: |
曾庆榴教授,1945年5月生。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巡视员,历史学、党史学教授。曾任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广东省委党校教育长、副校长。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兼任广东省政协第八届和第九届委员、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委员、常委,广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共党史学会会长等。
主要论文有:《蒋介石在黄埔军校政治思想的矛盾及其演变》、《北伐时期的“迎汪”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方针》、《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述论》、《广州国民政府述论》、《对和平与人道的肆虐》、《关于杨匏安<马克思主义>的考证、《1923年中共中央迁粤始末》等。
|
目錄:
|
序
第一集 到黄埔去
孙中山创办军官学校之缘起,黄埔军校创建的艰难历程,各地革命青年精英奔向黄埔的道路。
第二集 黄埔一期
黄埔一期人才辈出,将星闪烁。这是优质办学的范例,是军事教育的奇迹。
第三集 主义建校
思想教育,信仰至上,主义建校、建军——这是黄埔军校的主要特色,是黄埔军校区别于当时其他各种军校的奥秘所在。
第四集 东征!东征!
黄埔师生在两次东征、平定刘杨的战争中初试啼声,一鸣惊人。黄埔军校学生的“毕业证”书,是在真枪实弹的战场上取得的。
第五集 北伐风云
黄埔师生勇当北伐先锋,为实现孙中山打倒军阀,统一中国的遗愿而前赴后继,驰骋疆场,在汀泗桥、贺胜桥及武昌攻城等战役中屡建奇勋。
第六集 黄埔女兵
黄埔军校在武汉首招女生,开建制女兵之先河,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作出积极的贡献。一代觉悟女性从女生转变为女兵的不平凡的??历由这里开始。
第七集 同仇敌忾
抗日战争爆发,黄埔军人共御外侮。抗战初期,国民党方面的黄埔将领在淞沪会战等战役中,共产党方面的黄埔将领在平型关等战役中英勇抗日。
第八集 浴血奋战
抗日战争中期,黄埔军人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浴血奋战。出自黄埔军校的国共两党人士,携手并肩,致力于抗日救亡运动、抗战文化活动和培训抗日游击干部。
第九集 铁血黄埔
抗日战争后期,黄埔军人参加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开辟了缅甸、滇西战场,英勇抵抗日军。
第十集 大决战
抗战胜利后,黄埔军人面临着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大决战。人民解放军中的黄埔将士在三大战役,渡??战役和解放大西南战役中所向披靡,解放了全中国。
第十一集 黄埔情深
1949年至1976年,黄埔同学延续着不同的命运。有人在大陆,有人去了台湾,有人漂泊海外。身处不同境地的黄埔同学,有着共同的黄埔情结,隔海相望,共同关注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第十二集 天下黄埔是一家
遍布海峡两岸和世界各地的黄埔同学,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通过不同的途径,在不同的场合中再度握手。天下黄埔是一家,统一中国,振兴中华,是黄埔同学共同的理想。
附录: 黄埔军校概述
|
內容試閱:
|
序
林上元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是,由于当时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剧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先生以百折不挠的气概,继续从事辛亥革命开创的伟大事业,为实现统一中国、振兴中华的宏愿而不懈奋斗。100年间,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的内忧外患,然而,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不论付出多少热血生命,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始终召唤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1924年,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孙中山先生同中国共产党人一道创建了黄埔军校,致力于为中国革命培养军事、政治干部。在国共两党许多重要人士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之下,在苏联的支持和帮助下,黄埔军校办学卓有成效,在短短的几年之内,成千上万的青年学子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脱颖而出,成为国民革命军的骨干力量。他们走出黄埔,走向东征、北伐的战场,力敌千军,所向披靡,为反对帝国主义,剪除军阀,统一中国,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此后,黄埔军校在南京、成都继续办学,并在全国许多地方创办分校,至1949年,共办学二十三期,培养学生达数十万人。在抗日战争中,黄埔军人同仇敌忾,并肩作战,在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印缅战场上英勇抗日,为取得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伟大的贡献。黄埔军校是在中国革命中诞生,又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军事政治名校,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进程中,无数黄埔教官和学生共同培育、弘扬的黄埔精神,是与辛亥精神一脉相承的爱国革命精神。我的一家,与辛亥革命和黄埔军校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我的外祖父张难先是辛亥革命元老,参加过武昌首义,后到广东投身于国民革命,任广州国民政府琼崖各属行政委员(当时周恩来任东江各属行政委员)。我的父亲林熏南,毕业于保定军校和日本陆军大学,是黄埔军校教官,大革命时期任黄埔军校编译处高级编译。在祖辈的影响下,我也考上了黄埔军校,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十八期。1949年10月1日,外祖父张难先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伟大时刻。我的家庭,经历了从辛亥革命、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抗日战争到缔造新中国的不平凡历史进程,是激荡百年史的一个缩影。总之,辛亥革命以来,中国人民为求得国家的富强和统一,为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我今年已经是87岁的耄耋老人了,亲眼目睹了中国大地从四分五裂走向强大统一,从战乱频仍走向国泰民安,从一贫如洗走向繁荣富强,从受人凌辱走向扬眉吐气;亲眼目睹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关于建设人民享有民主权利和幸福生活的现代化国家的理想,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辉煌业绩。悠悠岁月,沧桑巨变,抚今追昔,感慨万端。缅怀历史,是为了肩负起时代的重任,创建中华民族的未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先驱振兴中华的宏愿,应该成为海峡两岸的共同追求。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大陆和台湾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当今时代,两岸中国人民面临共同繁荣发展,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共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致力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这是一位伟人在亲历国家离乱之后的真切感言。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是所有华夏儿女包括我们历届黄埔同学在内的共同心愿。回想当年,五湖四海的热血青年咸集于黄埔军校,共同参加了两次东征、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国共两党的许多抗日将士,左权、戴安澜、黄梅兴、谢晋元、赵尚志、赵一曼等大批抗日英雄,都是出自黄埔军校。从历史上看,尽管两岸黄埔同学有过政见分歧,但在传承辛亥革命精神和黄埔精神,谋求祖国统一,振兴中华民族的大方向上是一致的。多年以来,海峡两岸及世界各地的黄埔同学之间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在海峡两岸处于不相往来的年代里,黄埔同学间也一直保持着交往和联系,即使在两岸关系高度紧张的时候,黄埔同学关系仍保持相对稳定。这种深厚的人文、历史渊源,对促进两岸之间的交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后,本着“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的宗旨,积极开展多方面的活动,团结祖国大陆的黄埔同学,联络台湾、港澳和海外的黄埔同学和黄埔同学组织,为促进两岸交流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今后,在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事业中,黄埔军校同学会和黄埔同学应当继续弘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再接再厉,不断作出无愧于新时代、无愧于中华民族的新贡献。
在历届黄埔军校同学以及热心关注黄埔军校的各方面人士的关心推动下,在黄埔军校同学会的支持帮助下,经过众多史学工作者、影视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大型历史文献片《黄埔军校》已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与历史文献片相关的著述《黄埔军校》也已经撰写完毕。此片的播放和本书的出版,极有助于广大观众和读者正确认识黄埔军校的历史,了解黄埔军人的烽火征程,对借鉴历史经验,继往开来,弘扬黄埔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黄埔军校史研究领域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值得热烈祝贺。是为序。
2011年11月 于北京林上元,黄埔军校第十八期毕业生,现任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1924年2月
广州
浩荡东流的珠江,将一座城市划为河南、河北两半,白云山巍然在望。从山涧直流而下的一道道溪水,注入波长浪阔的大江。
“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
这就是历史名城、南国都会——广州,是云山珠水浑然一体的广州。
1924年2月,宽阔的珠江江面上,千帆汇涌,百舸争流。
北岸天字码头一带,肩挑背负的人群川流不息、熙熙攘攘。
码头附近,有一座三层洋楼,编号为南堤2号,门口挂着“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处”的招牌。
这一天,筹备处的门外贴出一张布告。人群被吸引到布告的跟前,向布告投出各式各样的目光。
这是一所学校的一张招生广告,上面写明,要求报考者身体健康,具有中学或相当于中学毕业的学历,还要求信仰主义,等等。
招生的学校名叫“陆军军官学校”。这所学校后来通称“黄埔军校”。当时人们并没有想到,这张看似普通的布告,后来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广州。
当春怒放的红棉,映红了蔚蓝的天空。清代诗人屈大均形容木棉——“天南树树皆烽火”。远看那一株株生长在江河边、大道旁、山坡上的木棉树,真像是一把把巨大的火炬,在丽日晴空之下熊熊燃烧。
自然景观与政治气氛,常常是互相吻合的。
就在蒋先云等离湘赴粤之前,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兴中会算起,国民党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过去没开过一次全国性的代表大会,现在,在苏联的帮助下,在共产党员的参与下,大会成功举行了。中共党员李大钊、谭平山、于树德、毛泽东等人出席了大会。这次会议既对久经争议的与中国共产党实行合作的问题作出了决定,也推动、促进了陆军军官学校的筹备和创办,是一次对中国革命史有深远影响的大会。
在孙中山、廖仲恺的领导和推动下,国民党一大决定对国民党实行全面改组,容纳共产党员、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历史上,这被称为国共两党的“党内合作”。李大钊、谭平山、于树德在会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毛泽东、瞿秋白、林伯渠等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国民党一大期间,孙中山宣布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任命蒋介石为筹备委员长。
珠江两岸,春意盎然,小洋楼南堤2号也似焕发出新机。
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处运转起来了。王柏龄、李济深、沈应时、林振雄、俞飞鹏、张家瑞、宋荣昌被任命为军校筹备委员。廖仲恺、邓演达、叶剑英也参加了筹备处的工作。筹备处主要负责招收学生和招聘教官,同时要筹集办学经费,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材和筹措各项军需保障,等等。
这当中工作最投入、最忙碌的,其实是廖仲恺。他们期望在这个夏天,让陆军军官学校能够如期开学。
这所军校,孙中山期盼已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