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镜中的星期天
》
售價:HK$
76.2
《
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24
》
售價:HK$
193.2
《
可转债——新手理财的极简工具
》
售價:HK$
66.7
《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售價:HK$
98.9
《
“口袋中的世界史”第一辑·冷战中的危机事件
》
售價:HK$
299.0
《
绝美的奥伦堡蕾丝披肩编织
》
售價:HK$
181.7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二卷)
》
售價:HK$
177.0
《
万有引力书系 纳粹亿万富翁 德国财富家族的黑暗历史
》
售價:HK$
112.7
|
編輯推薦: |
浪漫哲学的兴起,就是人类精神黄昏的绝唱。
科学技术之重与人的价值之轻的世界图景:对永恒的遗忘。
这里有:荷尔德林的预感、里尔克的焦虑、尼采的绝望、海德格尔的呐喊……
浪漫哲学的兴起,就是人类精神黄昏的绝唱。
科学技术之重与人的价值之轻的世界图景:对永恒的遗忘。
这里有:荷尔德林的预感、里尔克的焦虑、尼采的绝望、海德格尔的呐喊……
|
內容簡介: |
《诗化哲学》本书站在东方文化的立场,对西方20世纪大思想家的思想传统进行清理,当时在上海三联书店一出版,即被誉为国内第一部对西方大思想家解读的经典式基本读物,畅销学界。
《诗化哲学》全书以人物为纲,包括了20世纪最重要的几位思想家,比如俄国的舍斯托夫、瑞士的卡尔?巴特、德国的舍勒?布尔特曼、朋霍费尔、默茨、海德格尔、卡尔?拉纳、穆尔特曼、瑞士的曼、汉斯?昆、巴尔塔萨、美国的尼布尔等,作者在写作中渗透了自己的东方学术立场,表达一种经过自己深思和理解择其关键思想,在解读式介绍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着对中国文化思想的探讨。
全书文笔优美流畅,作者各择以上思想家的关键思想,重要著作,核心问题,次第从容道来,详略得当,深入浅出,知人论世,见微知著,极见作者功力。
《诗化哲学》的修订重版将会推动国内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
|
關於作者: |
刘小枫,1956年生,四川重庆人。1978年入四川外语学院,获文学士学位;1982年入北京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
1985年到深圳大学中文系任教;1989年入瑞士巴塞尔大学,获神学博士学位。1993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著作有《诗化哲学》济南,1986年、《拯救与逍遥》上海,1988年、《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1994年、《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
目錄:
|
绪 论 德国浪漫美学的气质、禀赋和源起
第一节 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
第二节 德国浪漫美学的气质和禀赋
第三节 德国浪漫美学的源起
第一章 诗的本体论
第一节 诗意化的世界
第二节 浪漫本体论
第三节 诗化的感觉
第四节 语言的“祝咒”
第五节 神话的意义
第六节 荷尔德林的预感
第七节 诗与时间
第二章 走向本体论的诗
第一节 从知性认识到审美直观
第二节 诗意地自我沉醉的本体
第三节 诗的祝福
第四节 诗与沉醉
第三章 对人生之谜的诗的解答
第一节 诗人与哲学家交换位置
第二节 诗的解谜功能
第三节 想象与本体的诗化
第四节 诗与体验
第四章 新浪漫诗群的崛起、冥思和呼唤
第一节 知者无知
第二节 诗人何为
第三节 冥思死亡
第四节 呼唤灵性
第五章 从诗化的思到诗意的栖居
第一节 世界之夜将达夜半
第二节 恬然澄明
第三节 回忆与诗化的思
第四节 倾听与诗意的栖居
第六章 人和现实社会的审美解放
第一节 社会批判的本体论
第二节 感性的审美生成
第三节 现实社会的艺术形式化
第四节 诗与自律
结 语
|
內容試閱:
|
《诗化哲学》选读
你不得不逃避人生的煎逼
遁入你心中的静寂的圣所
只有在梦之园里才有自由
只有在诗中才有美的花朵
——席勒《新世纪的开始》
啊,无限者,那永恒的世界起源于你的生命;因为一切生命都是你的生命而且只有那具有宗教感的眼睛才深入了解真正美的王国。
——费希特《人的使命》
18世纪末发生的法国大革命彻底瓦解了欧洲传统的政治统绪,随之,在德国、英国、法国以至全欧洲,出现了一股强大的思潮——浪漫主义。它像一位人们在精神迷惑和惶恐中盼望的神祇走遍全欧,把一种尖锐而又含混的精神气质带到人们的心中。一百多年来,浪漫精神不但在许多民族精神中扎下根来,而且肆意风靡漫延,以致在今天,“浪漫”和“浪漫主义”这些字眼早已具有了复杂、含混甚至矛盾的含义,人们可以把叔本华认命的寂静主义、马克思愤愤不平的共产主义、尼采醉态的酒神精神、爱默生清明的神秘情怀、法西斯主义的政治神话,乃至当今解构现代的后现代主义这些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东西,统统装进“浪漫主义”的口袋。即便在我们这个具有古朴、平实的精神传统的国家,“浪漫主义”这个字眼也不陌生:人们知道,生活上的“浪漫”(所谓罗曼蒂克)就是乱搞男女关系,文学上的“浪漫”就是富于夸张的想象,政治上的“浪漫”就是要有革命的敢想敢干精神。与其说浪漫主义属于19世纪,不如说属于离我们更近的20世纪。
究竟什么是浪漫主义?何谓浪漫精神?浪漫思潮为什么与我们日趋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在我们这里,没有人过问这些问题,崇信和反对“浪漫主义”的人们却在与一个面目模糊又令人兴奋的幽灵激烈对抗。
我们必须来认清这个幽灵,因为,这个幽灵涉及到人类的现实历史境遇和人的生存意义。
浪漫主义最初是一种泛审美化的哲学,由德国浪漫派诗哲们首先提出来(德国浪漫派诞生于1790—1800);这种以诗化形式出现的新型哲学——浪漫哲学,成了德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传统。据说,只有在德语思想中,才有真正的浪漫主义哲学。就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成形的哲学思想传统来说,这一说法是行得通的。为了不至于漫无边际和大而不当,本书既不讨论生活作风问题的“浪漫”,也不想澄清所谓作为文学创作方法的浪漫主义,更没有涉及政治学中的浪漫主义。本书的目的有限,这就是:认识德国的浪漫主义思想传统。
1.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
历史上任何一种思潮的产生,都具有社会历史的和思想史的根源。浪漫思潮的产生,简单说来,就是欧洲近代资本主义进程的产物。德国浪漫哲学不过是整个欧洲浪漫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考察整个欧洲浪漫思潮的背景,也就是考察德国浪漫哲学的形成背景。
与我国漫长且生活方式稳定的历史不同,自文艺复兴以后,西方世界就进入了以现代性文明为主要标志的资本主义历史。自然科学的旨趣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展愿望不断增强,尽管现代自然科学精神的诞生与前资本主义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个时候,历史上出现了一类新型知识分子,他们有一种强烈的内在冲动,这就是征服自然、支配自然。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得去发现自然界的种种规律。于是,物理学得到长足发展,伽利略、牛顿成为新时代的先驱,一种实在主义、经验主义开始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17世纪可以说是西方历史上的一个新阶段,因为,以数学为基础的物理学建立起来了,进而,机器的发展又为科学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数学与实验结合起来,机械式的看待自然甚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便有了自己的温床。数学式、定量式的思维成了解释实在的首要工具,科学知识企求对人类文化来一番技术改造,经济、贸易、技术、工场不断扩大的现代化,逐渐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生活品质。
现代文明的出现是否那么令人感到幸福?
18世纪那些对现代文明深怀忧虑的思想家们成为了浪漫思潮的先驱者。卢梭一定吓坏了,不然他的惊呼不会那么刺耳:科学甚至现代文明不会给人类带来幸福,只会带来灾难。德国思想家的忧虑更为深沉和具体。在席勒眼里,现代文明把人的生存变成了孤零零的断片,机器的轮盘使人丧失了生存的和谐和想象的青春。费希特甚至觉得,在这样的世界里,自己简直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自己的灵魂。对现代文明的忧虑、反思乃至批判,成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内在历史要求,也是德国浪漫哲学形成的内在历史原因(马克思哲学也不例外)。
自然科学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旨趣变成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要求,就必然力争得到哲学上的支持,或者说,近代市民哲学必然积极主动地为自己的历史要求提供支持。经验主义、唯理主义都致力寻找新的自然知识的根据,力求精确地把握世界的要素。古代哲学本体论的优先地位在此被认识论的优先地位取代了。这种认识论为了获得可靠的自然知识,引进了数学式的思维。唯理主义宣称要获取普遍有效的知识,知识的标准只能是精确的逻辑理性,知识必然具有数学式的明晰性,各种命题必须在逻辑上相互有联系,只有合乎数学模式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经验主义尽管强调,没有经验就不可能获得对自然的认识,纯粹观念或脱离感官知觉的知识是不可能的,仍然否认或许在数学以外有获得知识的可能性。这些以数学为基础的近代哲学的新旨趣,是经验的绝对有效性,即认知主体的认识上的可靠前提和出发点,人该如何生活的问题,变成了一个逻辑理性的问题。
获得了关于自然的有效知识,建立起了一个技术化的文明社会,有了飞机、火箭、电话,人生的意义问题是不是就解决了?许多思想家们发现,人们对支配物的追求意志越强烈,向外部世界攫取越多,自我也越迷惘,内在的灵性也越少。“沉于物、溺于德”的古训得到了历史的证
实。
这里出现了历史的二律背反:人类生活似乎得借助科学技术的手段来提高、扩展自己的生存能力,人类历史应该向更有保障、更安适、更有生存主动性的水平发展;可是,科学技术像国家一样,一旦成为一种制度,历史地成为人类的生存形式,就成了一种异在于人的神力,使得人类生存的憩息越来越窒息。如今,人类历史已经完全进入了技术时代,这一历史的二律背反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更加突出。当今生活世界,一方面是计算器、空调卧室、豪华轿车,一方面是战争、吸毒、自杀。本世纪自杀的第一流诗人,其人数之多历史上绝无仅有,仅俄苏就可以举出好几个,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宁、茨维塔耶娃……
经验主义与唯理主义虽然为一对论敌,却都埋头为自然知识寻找智性基础,不问人生的灵性根据。固然,唯理论和经验论思想家中有不少人探究过伦理、宗教问题,但是,他们采用为自然科学的知识寻找解决办法的认识论来探究伦理-宗教问题,无异于缘木求鱼。两难抉择的苦恼、灵魂漫游的喜悦、痛悔的爱、虔诚的悔罪、领悟神秘的感觉,都不是数学式思维和三段逻辑的推导甚或那仿造自然体系的哲学体系所能感触到的。
当为技术文明奠基的自然科学渗入到人类生活,改变着人与世界、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的时候,旧的荒诞还没有解决,新的荒诞已经出现了。哲学本身的古老旨趣是探求人生的意义和皈依,这一旨趣必然与科学发生冲突。哲学的古老旨趣虽然被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挤到一边去了,仍然在某个角落里默默沉思,而且越来越不安。“近代历史时期以来,科学与哲学之间长久未解的紧张关系在本世纪可以说已经到了极点”(伽达默尔语)。正当唯理主义和经验主义大肆蔓延的17、18世纪,浪漫思潮在历史的沉沦中应运而生了。浪漫思想与以数学和智性为基础的近代科学思潮抗争,竭力想挽救被技术文明湮没了的人的内在灵性,挽救被数学性思维浸渍了的属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浪漫派那一代人实在无法忍受不断加剧的整个世界对神的亵渎,无法忍受越来越多机械式的说明,无法忍受生活中诗意的丧失。……所以,我们可以把浪漫主义概括为“对现代性(modernity)的第一次自我批判”。Martin
Henkel:〈究竟什么是浪漫?〉,见《纪念理查德?阿勒温文集》,1967年德文版,第296页。
浪漫哲学反对机械形而上学认识论对人生意义问题的解答,反对纯粹知性的无上治权。浪漫哲学的旨趣始终在于:在这白日朗照、黑夜漫漫的世界中,终有一死的人究竟从何而来,又要去往何处,为何去往?有限的生命究竟如何寻得超越,又在哪里寻得灵魂的皈依?
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思潮欧洲兴起,首先是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法国的浪漫文学运动晚于英国,据证实有英国的影响,英国的浪漫文学运动又晚于德国,但是否直接受德国浪漫派推动,则很难讲——不过,柯勒律冶肯定受到过费希特和谢林思想影响。美国的浪漫主义出现较晚,直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爱默生为代表的超验主义者才表达了浪漫精神。
我国学界比较熟悉英、法浪漫文学运动,可是,德国浪漫文学运动延续时间最长,经历了从早期浪漫派、晚期浪漫派到新浪漫派的历史发展。不仅如此,只是在德国才出现了一股强大的浪漫哲学思潮,并发展成为一种思想传统,而非一个单一的思想流派。据说,只有德国精神才真正禀有浪漫气质,恐怕不无道理。
一般的文学史和哲学史都把卢梭视为浪漫主义的直接先导,因为,卢梭明确提出了现代文明的危害,主张返回人的自然人性、返回自然浑朴的原始生活,发出挽救人的自然情感的呼喊。那探究人的质朴情感的不朽著作《爱弥儿》曾使康德激动不已。在卢梭看来,人的伦理和宗教方面的教养,不属于理性的事情,而是属于情感教育。人的教养不在于有知识、有智慧,而在于有道德良心,这种良心本质上就是感情。使人性完善的是情操而非理性。要是人人知识渊博、满有理性,却又毫无道德感、缺乏情操和内在灵性,对于一个社会的幸福会有什么好处呢?
不过,如果我们要追溯浪漫思潮的先导,恐怕应该追溯到17世纪的帕斯卡尔。不仅因为帕斯卡尔比卢梭更早地看到,人不能从理智方面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得靠情感、靠热爱;更重要的是,在笛卡尔的时代,帕斯卡尔就注意到后来成为浪漫哲学核心课题的有限与无限的关系问题,即有限生命到哪里去寻找现世的皈依问题,甚至已经敏感到人的虚无、无根——这些20世纪的浪漫精神深切关注的问题。
笛卡尔提出计算理性的逻辑时,帕斯卡尔提出了心的逻辑。帕斯卡尔深感困惑的问题是:“我不知道谁把我放到这个世界,也不知道这世界是什么,更不知道我自己”(帕斯卡尔语)。我们生命的有限性使我们认识不到那出于虚无的最初本源,短促的生命使我们看不到无限。人竭力要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坚实的地基,以建筑一座通达无限的通天塔,然而,人所站立的整个地基都在动摇,大地崩裂为条条深渊。
尽管生活在唯理主义盛行的时代,帕斯卡尔关心的却不是如何以数学式思考方式探究外界自然,而是感受人自身的内在世界。在他眼里,人十分可怜,并不像唯理主义自信地以为:人因理性而万能。人不过是因迷路而误入大自然这个荒凉角落的生物,可怜巴巴地从被囚禁的小小牢房(即宇宙)来估量自己的生存含义。当人看到自己只是靠自然赐予的一点物质来支撑自己,站立在无限与虚无这两个深渊之间,怎能不战栗?帕斯卡尔反复问:在无限之中,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的浪漫哲学一再企求有限与无限的同一,帕斯卡尔却认为,人永远无法到达无限,无法猜透人由之而来的虚无和自己被湮没于其中的无限之谜。也就是说,人从何而来,去往何处,都是不可知的。除了怀着终生的绝望,人没有别的安慰。在无限的虚无中,只有信靠上帝的爱,才能为有限生命找到安身立命的根据。形而上学的哲学论证或许可以把人引向理性,却不能引向对上帝的爱。
针对现代生活世界中出现的轻狂和功利态度,以及随之而来人的灵性的丧失,浪漫派哲学十分强调爱,爱成为浪漫哲学的一条极为重要的思想基点,与唯理主义抬高理性针锋相对。
帕斯卡尔也好、卢梭也好,尽管被尊为浪漫主义前驱,但在他们那里并没有形成明确的浪漫主义主张。德国浪漫派是浪漫主义的第一个明确、系统的表达,但德国浪漫派有自己的亲身父亲,这就是康德、席勒、费希特,祖父则是柏拉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