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徐悲鸿:从画师到大师(百家讲坛 吕立新解读 艺术、情感、乱世---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書城自編碼: 176270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傳記艺术家
作者: 吕立新
國際書號(ISBN): 9787200087963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1-06-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54/15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08.6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政略与战略论
《 政略与战略论 》

售價:HK$ 140.0
百年词史-(1900-2000(全二册))
《 百年词史-(1900-2000(全二册)) 》

售價:HK$ 333.8
RDI人际关系发展疗法:修复孤独症核心障碍,让干预回归生活
《 RDI人际关系发展疗法:修复孤独症核心障碍,让干预回归生活 》

售價:HK$ 99.7
金融科技监管的目标、原则和实践:全球视野下加密货币的监管
《 金融科技监管的目标、原则和实践:全球视野下加密货币的监管 》

售價:HK$ 110.9
城市轨道交通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研究——深圳地铁6号线工程创新与实践
《 城市轨道交通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研究——深圳地铁6号线工程创新与实践 》

售價:HK$ 221.8
艾尔米塔什国家博物馆 少年游学 人一生一定要看的博物馆
《 艾尔米塔什国家博物馆 少年游学 人一生一定要看的博物馆 》

售價:HK$ 38.1
世界四大博物馆4册套装 卢浮宫大英大都会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青少年游学艺术参观科普书
《 世界四大博物馆4册套装 卢浮宫大英大都会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青少年游学艺术参观科普书 》

售價:HK$ 152.3
艺术家之路 塑造插画风格
《 艺术家之路 塑造插画风格 》

售價:HK$ 166.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03.3
《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
+

HK$ 31.5
《启功杂忆》
+

HK$ 87.9
《吕立新说画》
+

HK$ 146.9
《跟着吕立新去买画》
+

HK$ 259.6
《藏家养成设计—入门篇》
編輯推薦:
百家讲坛首次成功转型,最帅主讲人吕立新7月24日倾情讲述徐悲鸿
流浪画师终成艺术大师 新锐学者吕立新的又一部励志传奇之作
真迹 伪作——独家解密徐悲鸿作品的去伪存真秘笈
徐悲鸿画作价值持续飙升,曾以1.71亿元创中国画拍卖世界纪录
本书全新讲述了大师的奋斗人生、坎坷情路以及对艺术和中国艺术教育的执著与热情
內容簡介:
他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
他是二十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他的画作被无数人疯狂藏购,价值千万,甚至过亿;
他出生于一个贫寒之家,却能以非凡的努力而一鸣惊人;
他带着心爱的女子私奔日本,浪漫征服了每一个人的心;
他邂逅了一生中最挚爱的妻子廖静文,并引导了整个中国美术的改变;
80年的守护,是爱妻廖静文对他一生的尊重和爱,矢志不渝;
他的魅力征服了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
他最大的遗憾是,还没有来得及征服美国,就没有了生命……
他就是——徐悲鸿。
本书共8章内容,从徐悲鸿的困顿少年讲起,到他四次上海行的凄惨经历,以及如何有幸得到了大师的帮助,拜师学画,留学法国,以及最后成功,并以颇富感情的笔触,讲述了徐悲鸿与三位女性的浪漫爱情。

资深艺术品鉴赏大师吕立新品味艺术大师的人生,汲取大师成长的营养,不仅激励亿万求知奋斗者走向成功,更在妙语之间便教你鉴赏书画的高超绝技。
關於作者:
吕立新,文化学者,艺术品鉴赏与投资专家,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北京皇城艺术品交易中心总经理,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理事、研究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授课专家,河北理工大学兼职教授,河北省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文化部《20世纪美术作品档案》项目负责人,民政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会公益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2007年被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授予“突出贡献奖”。
2010年开始任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
在多家刊物开辟“艺术品投资与鉴赏”专栏,著有学术作品多篇,出版有《隽永的时尚》、《中国艺术大师-齐白石》《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等著作。
內容試閱
第一章 艰难求索
(1895 - 1916)(出生 - 22岁)
异常艰难的生活,磨砺了青年徐悲鸿坚韧的性格,同时也为他打下了扎实的艺术功底。

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们讲美术大师徐悲鸿。
讲徐悲鸿我先跟大家说两件与他有关的事。
有一天,一个朋友到我办公室来玩儿,一进门,他就看到墙上挂着的一幅徐悲鸿先生画的《立马图》,立刻叫了起来:“真是好马!这画画得好!”
我很诧异,开玩笑地说:“几日不见,你何时修炼成看画的高手了?”
他得意地说:“画,我看不懂,但养马,我可是专家。”
经他一说,我才猛然想起,这位朋友的确是养马高手——在郊外专门养着几匹从内蒙古买回来的好马,对马很有研究。
接着,这位朋友对着徐悲鸿先生的画一通开讲,讲起了好马的标准。
趁他喘息的空儿,我问他:“你说这幅画好在哪儿?”
“准确呀!骨骼,肌肉,结构画得太准了。”
一个不懂画的外行,却道出了徐悲鸿大师绘画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深厚的写实功力。同时,他说的这一点也是鉴定徐悲鸿作品时非常重要的一条依据。接着这个朋友说:“我最喜欢徐悲鸿的画。”
我问:“为什么?”
他说:“徐悲鸿的画特别精神,有一种向上的力量。”
这完全不像一个不懂画的外行说的话。
还有一件事。
一位企业家在2007年春天时,曾经在北京一家拍卖公司买了一幅徐悲鸿先生的女孩人物画,这幅画尺幅并不大,大约6平方尺,拍卖时这幅画估价是60万至100万,最后被这位企业家以180多万拍得。
过了三年,到了2010年春天,这家拍卖公司又找到了这位企业家,希望他能把徐悲鸿的这幅画再拿出来上拍。
企业家说:“我还没藏够呢,不拍。”
拍卖公司动员他说:“我把底价给你做高些,拿出来拍吧。”
企业家问:“那底价你给定多少?”
拍卖公司说:“你不是180万买的吗?我给你反过来——810万。”
从180万到810万,由此可见这两年徐悲鸿大师作品的涨幅。尽管拍卖公司给开出了如此高的底价,这位企业家最终还是没把这件作品拿出来上拍,他说他太喜欢徐悲鸿大师的这幅画了,舍不得。

为什么许多人都喜爱徐悲鸿先生的作品呢?大家喜欢他作品中的什么呢?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走近这位
“中国近代绘画之父”,共同探寻徐悲鸿大师的艺术和人生。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出生在江苏省宜兴县屺(qǐ)亭桥镇。
说到江苏宜兴,大家马上会想到这里以盛产紫砂壶闻名。宜兴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它位于江苏省南端,正好处在南京、上海、杭州这三个大城市构成的三角形的中央。宜兴的东部就是烟波浩渺的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太湖。宜兴物产丰富,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到徐悲鸿出生的年代,宜兴的商贸已经非常繁荣。同时,这里人文底蕴深厚,家家以读书为本,讲求耕读传家,历史上出了许多贤臣名将、文人学者。在近代美术界,除徐悲鸿外,还孕育出了吴大羽、钱松喦、尹瘦石、吴冠中等大画家。
我们说,成就一位艺术大师,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徐悲鸿从出生那一刻就占据了“地利”之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清末民国初期,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是在江南,而宜兴又紧邻当时的东亚第一大都市上海,在上海兴起的一波又一波新文化思潮很快就波及宜兴。这种流通的、开放的社会环境,直接影响了徐悲鸿的人生和艺术道路。
我们假设一下:在那个闭塞的年代,如果说徐悲鸿不是出生在江南,而是出生在按现在的话说是“老”、“少”、“边”、“穷”地区,那可以肯定,纵使徐悲鸿再有天分也不大可能成为艺术大师。同时,也正因为他生在了江南,所以,他与同时代在北京的那些艺术家相比,生活道路和艺术风格也是迥然不同的。

徐悲鸿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书香之家。父亲徐达章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书画家,为人忠厚正直,鄙薄功名,不求闻达,在小镇上过着砍柴、打鱼、卖字卖画的淡泊生活。
徐悲鸿原名寿康,他6岁开始随父亲读书习字,9岁开始正式学画。学画以后,徐悲鸿非常勤奋,很快便成了父亲的助手,能帮着父亲在画面上染色彩。13岁这年家乡发大水,使得徐家原本就不富裕的生活更加贫困,父亲只好带徐悲鸿到邻近的乡镇卖字卖画谋生,他小小年纪便尝尽了流浪生活的辛酸。不幸父亲又染上了重病,作为家中长子,徐悲鸿开始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到了1911年,徐悲鸿17岁。在父母的包办下,他被迫和一位农村姑娘结了婚,还未成年的他对这桩婚事很是不满。到了第二年,妻子生了小孩,徐悲鸿给儿子取了个名字叫“劫生”,意思是说:自己被父母逼婚出逃,被抓回来后生的孩子,是遭劫而生。因为“劫生”这个名字太晦气,家里将之改为“吉生”。徐悲鸿为了反抗,一怒之下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
“悲鸿”。这就是徐悲鸿名字的来历。非常不幸,徐悲鸿的妻子在他们婚后的第六年,染病去世。不久,儿子吉生也因天花夭折。
徐悲鸿不像其他传统文人画家那样别字别号很多,他一生只用了“悲鸿”这一个名字。“悲鸿”二字有什么含义呢?因为迄今为止没有发现徐悲鸿先生对自己名字解释的记载,所以,我们只能从字面上理解,鸿:鸿鹄、鸿雁,我们常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泛指能飞的大鸟。悲:悲愤、悲怆。可见,徐悲鸿是把自己比喻成了一只“悲愤的、有抱负的能飞的大鸟”
。取大鸟的含义,也与他的姓有关,“徐”,徐徐升起之意。合在一起就是徐徐升起的一只悲怆的大鸟。他给自己起的名字饱含了理想和寄托,同时,还带有几分悲壮。我认为,在中国近代画家中徐悲鸿是一个充满了悲情色彩的人物,不知是巧合,还是什么原因,这和他的名字非常契合。他59岁去世,生命不过一个甲子,与其他许多八九十岁高龄的大画家相比,可谓“短命”,壮志未酬。另外,他历经多难,一生在忧患、贫穷、多病中度过,幸福时光相当短暂。我们看徐先生的照片,能很明显地感受到大师英俊眉宇间的那份淡淡的哀愁。在近现代画家中有三位大师“短寿”,第一位就是徐悲鸿非常崇拜的任颐任伯年,1895年徐悲鸿出生这一年任伯年去世,年仅56岁。第二位就是徐悲鸿,59岁。第三位是金陵派大师傅抱石先生,活了61岁。天津还有一位大画家陈少梅,就更短了,仅仅活了45岁,正如他名字的发音一样,很年少就“没”了。
我们接着说徐悲鸿。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文化的重镇,出现了许多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报纸杂志,宜兴紧邻上海,刊物流通非常快。
这天,徐悲鸿在一份上海发行的《时事新报》上读到了一则征稿启事,他就给报社寄去了一幅自己画的白描戏曲人物画——《时迁偷鸡》。时迁,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时迁偷鸡》是传统戏曲中很有名的一出戏。有一句歇后语:时迁偷鸡,不打自招。负责评稿的是清末秀才张元济。
张元济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很有名。他1902年进入商务印书馆,以出版推动教育救国,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上海文史馆馆长和商务印书馆董事长,被誉为“中国出版第一人”

张元济在一大堆来稿中看到了徐悲鸿的《时迁偷鸡》,觉得这幅画人物鲜活生动,非常有趣,于是就给这幅画评了个二等奖。这个小小报刊的二等奖其实真算不上什么,但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喜爱美术的年轻人来说却如同是黑夜中的一束光明,它给了徐悲鸿信心与希望,唤起了青年徐悲鸿对外面世界的憧憬和向往。受到鼓舞的徐悲鸿决心走出家门,到上海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地方去看一看。
1912年,18岁的徐悲鸿走出宜兴,第一次来到了上海。在上海,他看了马戏团的表演。同时,还想找个地方学习西画,但是由于没有找到,时间不长就回家乡了。
这是徐悲鸿第一次到上海。这次到上海,只能算作是徐悲鸿的一次短暂出行,但是,也正是这次短暂的出行,不仅让徐悲鸿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和博大,同时也触动了他那颗驿动的心,自此,徐悲鸿开始了一生的奔波。
说徐悲鸿,不可能不涉及他与另一位大画家刘海粟之间的“世纪之战”,这也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影响了许多人的命运。徐悲鸿和刘海粟同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人,在各自的艺术道路上都是开一代先河的宗师。徐悲鸿比刘海粟大一岁,且同为江苏老乡,但两人却水火不容。刘海粟说徐悲鸿是其弟子,徐悲鸿则称刘海粟为“汉奸”,两人笔墨论战,关系至死都未曾化解。在这儿,我们不对近现代美术史上的这段悬而未决的公案作孰是孰非的评判,只想说,他们长达几十年的争斗,与徐悲鸿的二赴上海有着直接的关系。
那么,徐悲鸿的二赴上海是怎么回事呢?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宣统皇帝退位,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中国社会经历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许多人崇尚民主与科学,追求新文化。与此相对应,新的文化社团、机构纷纷涌现。
就在这一年的11月,比徐悲鸿小一岁、刚刚17岁的刘海粟来到上海,与几位朋友一起创办了“上海图画美术院”,他们在报上刊登招生广告,说“专授各种西法图画,讲义精良”。
一直就想学习西画的徐悲鸿,看到这则广告后心潮澎湃,马上动身去了上海。
可是,在图画美术院的学习却令徐悲鸿大失所望。这里条件异常简陋,石膏模型一具没有,教学用的范本竟是旧书摊上的插图。同时,也没什么正经老师,学生基本属于自习状态。在“美术院”混了两个月,徐悲鸿觉得自己无异于耗费青春,于是不辞而别,悄悄地回到了家乡,满怀的希望落了空。
徐悲鸿的二赴上海以求学失败告终。这次出行与后来的徐、刘之争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话得说到20年之后的1932年。1932年10月,游历欧洲回国的刘海粟在上海举办“游欧作品展览会”,盛况空前。各大报刊争相报道,其中一篇文章写道:“国内名画家徐悲鸿、林风眠……都是刘海粟的学生。”很快,这篇文章被徐悲鸿看到了,他回想起自己当年在“图画美术院”时的糟糕情景怒不可遏,马上在当时上海最有影响的《申报》上刊登启事,说上海美专,也就是当年的“图画美术院”,是
“野鸡学校”,骂刘海粟是“流氓西渡,唯学吹牛”。刘海粟很快回击,也在《申报》上发启事,讥讽徐悲鸿是“艺术绅士”。这样,一来二去,冲突升级,说的话也越来越难听。
此时的徐悲鸿和刘海粟都已是国内知名的大画家,实力旗鼓相当,他们针锋相对的争斗在画坛上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以此为开端,两位大艺术家展开了长达几十年的较量。
徐悲鸿二赴上海,求学失败,为后来的徐、刘之争埋下了伏笔。
1914年,徐悲鸿20岁时,在病榻上躺了两年多的父亲去世了。
父亲去世时,家里已经一贫如洗,徐悲鸿只好举债安葬了父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身兼三职,担任了三所学校的图画教师,每天在三所学校间奔走,天蒙蒙亮便起身,奔波近百里,一天几过家门而不能入。丧父之痛和生活的无助让徐悲鸿黯然神伤,心烦意乱。日复一日的奔波劳碌,不仅让徐悲鸿感到无聊,同时,他也觉得这样长期下去,对自己的绘画毫无提升。于是,他想要再次去上海寻找机会。
1915年春天,徐悲鸿将自己的作品寄给了同乡好友徐子明教授,请他帮助自己谋一个职位。徐子明收到作品后,就推荐给了复旦公学校长李登辉。复旦公学就是现在复旦大学的前身。李校长看过这些画后大为赞赏,满口答应为徐悲鸿安排工作。
徐子明把消息告诉了徐悲鸿,这样,徐悲鸿便辞去了在家乡三个学校的教职,于1915年7月初,第三次来到上海。
到上海后,徐子明马上带徐悲鸿到上海复旦公学去见李登辉校长。李校长看着眼前这个农村装束的瘦弱青年大为吃惊,他悄悄对徐子明说:“他还是个孩子,能做什么工作?”
徐子明说:“他有才华,年龄小点儿不是问题,况且,他不满足自己目前的处境,想找份工作,边干边学习。”但无论徐子明如何解释,李登辉还是拒绝了为徐悲鸿安排工作的请求。
李登辉校长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海外华裔知识分子,他出生于印尼,从美国留学后来到上海。从复旦公学开始,他在复旦校园内服务了40年,其中做复旦大学校长23年,是位大教育家,为发展复旦大学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人伦师表”。
李校长没有按先前的承诺给徐悲鸿安排工作,不是他不讲信用,不爱惜人才,只是眼前的徐悲鸿实在是太弱小,完全不像个能独立工作的大人。
这样,为徐悲鸿找的第一份工作落空了,他流落在上海,无所事事。秋天到了,阴雨连绵。徐悲鸿身上的钱全部用光了,吃饭都成了问题,他只好把身上的布褂和铺盖送到典当行,勉强换来两三天的口粮。
正当徐悲鸿不知所措之时,他接到了同乡好友徐子明的来信。徐子明在信中说,他已经拜托了商务印书馆的恽铁樵为徐悲鸿找工作,他让徐悲鸿赶紧去见他。这样,徐悲鸿带上了自己的画,来到了商务印书馆。恽铁樵看了徐悲鸿的画,说:“我们出版的教科书需要插图,你再画几张人物画拿来看看。”
徐悲鸿赶紧回去用了两天时间专心地画了几张人物画,然后又来找恽铁樵。
恽铁樵看了很满意,他说:“你画得比别人好,工作的事十之八九没问题,你回去等消息吧。”
徐悲鸿满心欢喜地回到了小旅馆,期盼着录用的通知能早一天来到,可这一等就是半个多月,迟迟没有任何消息传来。这天,徐悲鸿实在熬不住了,便冒雨去找恽铁樵。恽铁樵说:“工作的事差不多了,过几天你就可以搬过来,吃、住都在这里,晚上还可以补习法语,祝贺你呀!”
徐悲鸿兴奋至极,回到旅馆连忙给几位好友写信,告诉了他们求职成功的喜讯。
果然,第二天徐悲鸿就收到了商务印书馆的来信,他迫不及待地打开信,读了起来……可是,这不是一封录用通知书,而是一封退职信。信封里夹着商务印书馆负责人给恽铁樵写的一张纸条,他们认为徐悲鸿的画线条太粗,不适合做插图。
这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让徐悲鸿猝不及防,他愣愣地半天缓不过神来。
傍晚,小旅馆的老板来催徐悲鸿交房租,说他已经欠了四天的钱,再不交钱就马上走人。
此时徐悲鸿已是身无分文,他已用自己带来的箱子抵过了房租。他带来的铺盖早已当掉了,现在徐悲鸿两手空空被赶出了旅馆。
天色已晚,徐悲鸿看着四周的高楼和匆匆走过的人群,不知自己要到哪里去。天空飘下了细雨,打湿了他单薄的衣服,饥寒交迫,走投无路的徐悲鸿在秋风秋雨中来到了黄浦江边,他想跳进江中,一死了之……
青年徐悲鸿终究不是个软弱的人,在这个时候他自言自语道:“我不能什么还没做,就这样倒下去。”
他大声地告诫自己:“越是在山穷水尽之时,而能自拔,才不是懦夫。”他用手梳理着被雨水淋湿的头发,尽量让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然后,朝着家乡的方向走去……
徐悲鸿的三赴上海,以求职失败告终。
回到家乡,徐悲鸿向镇上的一位医生讲了自己在上海的遭遇,这位医生十分同情他,还为徐悲鸿凑了几十块大洋。
有了这点钱,徐悲鸿决定再去上海,他发誓一定要闯出个结果,否则决不罢休。徐悲鸿在家没待几天,便带着医生给他凑的钱与同乡一位做蚕茧生意的唐先生一起,回到了上海,这是徐悲鸿的四赴上海。
到上海后,两人找了一家旅馆住了下来。每天唐先生都外出谈他的生意,徐悲鸿则一个人留在旅馆里看书作画无聊地打发时光,寻找机会。
这天,忽然一阵敲门声。徐悲鸿打开门,眼前站着一位穿着讲究的中年人,他是来找唐先生谈生意的。
徐悲鸿将来人让进房间,并告诉他唐先生不在。
此人一进屋,便被墙上挂的一幅画吸引住了,他边看边不停地点头称赞说:“画得如此逼真,真是佳作呀。”然后转身问徐悲鸿:“你知道这是哪位画家画的吗?”
“是我画的。”
中年人很吃惊,瞪大眼睛说:“看你这么年轻,没想到竟有如此技术!这幅画我买了。”
徐悲鸿说:“这张画我已经答应送给朋友了,不能卖……”话没说完,唐先生回来了,随即中年人与唐先生聊起了生意上的事,徐悲鸿借口走出了房间。
当徐悲鸿回到旅馆时中年人已经走了,唐先生高兴地告诉他:“刚才来的这位叫黄震之,是上海有名的富商,也是收藏家,他非常欣赏你的画,认为你是可造之才,愿意帮助你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这样,徐悲鸿接受了黄震之的邀请,搬到了黄震之开设的“暇余总会”去住。“暇余总会”其实是个赌场,晚上开盘,天亮休息,徐悲鸿就按赌场的时间白天在住所读书作画,晚上去夜校补习法文。
没想到好景不长,黄震之破产了,徐悲鸿只得搬出了“暇余总会”,暂时住到了商务印书馆职员黄警顽家里。在这一时期结识的黄震之、黄警顽,对徐悲鸿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给予了很大帮助,正是因为有了这两个人的帮助,徐悲鸿才得以多次渡过难关。
搬出“暇余总会”,徐悲鸿的生活又陷入了困境,在万般无奈之下,他画了一幅“马”,寄给了上海“审美书馆”馆长高剑父和高奇峰。
高剑父、高奇峰兄弟是岭南画派的创始人。岭南画派是中国近代画坛的一个重要流派,它融中西绘画之长,注重写生,以强烈的时代感改造中国画,并保持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特点。除高氏兄弟以外,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杨善深等第二代岭南派画家也是影响极大。
“审美书馆”是高氏兄弟创立的上海最早的美术出版机构。
没想到,徐悲鸿很快就收到了高剑父的回信,信中称赞徐悲鸿画的马“古之韩干,无以过也”
。意思是说:徐悲鸿画的马比唐代大画家韩干画得还好。
韩干,唐代大画家。相传他年少时曾在酒馆打工,后来学画十多年在艺术上有所成就。唐玄宗年间,被召入宫,开始专跟宫中画马名家学习绘画,但进步不太明显,于是韩干干脆改变了只临摹不写生的方法,经常到马厩里去,观察马的习性,研究马的动作,并把各种各样的马都记录下来。韩干常说:“我学习画马,马厩里所有的马都是我的老师。”韩干笔下的马,比例准确,千变万化,活灵活现。人们称赞他画的马是能跑动的马,韩干开创了富有盛唐时代气息的画马新风格。
高剑父称赞徐悲鸿画的马比韩干画得还好,说明这时候的徐悲鸿画的马确实不错,但这句话更多的还是鼓励的成分。大家知道,虽然徐悲鸿以画马闻名,但此时他画的马还完全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
除了盛情赞扬徐悲鸿马画得好外,高剑父还邀请徐悲鸿再为“审美书馆”画四幅仕女画。
画马被赞又有新的约稿,徐悲鸿理应高兴,可眼前的处境却让他实在兴奋不起来。他身上只剩下了五个铜板,要想把四幅仕女图画完至少需要一星期时间,怎么办?
徐悲鸿算计好,一天只能用一个糯米团充饥,尽管这样,到了第五天还是完全断了粮。他在极度饥饿中坚持把画画完,想尽快送去换回稿费,美美地吃上一顿饱饭。可是,当他冒着风雪赶到“审美书馆”时,门卫却告诉他高先生这几天不来上班。徐悲鸿叫苦连连。无奈,他把身上单薄的外衣又送进了当铺……
转眼过了三年,到了1916年,徐悲鸿22岁了,他终于有了机会。这年2月,徐悲鸿看到法国人办的震旦大学法文系的招生广告,便报了名。校长对学生逐一面试,当他看到徐悲鸿穿着白布鞋时问道:“你给谁戴的孝?”
“给父亲。”话刚出口,徐悲鸿的眼泪便涌了出来,这位受尽生活磨难的年轻人,种地、流浪、教书,再苦再难他都咬牙坚持着不曾流过一滴眼泪,可今天当他即将第一次走进大学校门时,他却再也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感,任凭泪水挥洒。接下来,徐悲鸿即将开始他的半工半读的大学生活。
现在我们给徐悲鸿“四赴上海”做个小结:
异常艰难的生活,磨砺了青年徐悲鸿坚韧的性格,同时也为他打下了扎实的艺术功底。他四赴上海,独闯天下,在中国最繁华的大都市当尽衣物,受尽屈辱,但他不抛弃、不放弃,愈挫愈勇,特别是在走投无路之时,他仍能以“山穷水尽而能自拔,才不是懦夫”的精神自励,表现出了一个青年人与命运抗争,向不可知未来挑战的决心和勇气。
看到徐悲鸿的经历,我们不禁要问:当一次又一次的困难袭来的时候,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这个瘦弱的年轻人呢?我想,这便是他在少年时期就立下的要改变自己命运,要有大作为的凌云壮志。
通过青年徐悲鸿四赴上海,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对我们每个人而言,生无法选择,但命运却可以改变,这也许就是生命的精彩所在。但是,任何人,纵然是像徐悲鸿大师这样的天才,成功也不会轻而易举地得到,都要经过一番刻骨铭心的探索、追求。正如《真心英雄》这首歌唱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
此刻,当我们把这些老生常谈的道理又说一遍的时候,我们已经距悲鸿大师四赴上海将近一百年了。大师的经历不可复制,我们已经处在一个物质高度发达的年代,朋友们也不需要为吃饭再去当衣物,我们对成功的理解也变得多元了,我们的时代在变。但是,我认为,不管世事如何变幻,有一条道理永远不会改变,那就是:梅花香自苦寒来。
徐悲鸿四赴上海,终于叩开了求学的大门,他朝着自己的理想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接下来徐悲鸿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的出现改变了青年徐悲鸿的命运,他是谁呢?

第八章 往来千载
(1946 -1953)(52岁 - 59岁)

徐悲鸿先生的一生正像他的名字一样,就像是一只孤独的大雁,一生都在奋力拼搏,他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不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他的人生和艺术光耀神州,往来千载。

1946年春夏之交,徐悲鸿接到了国民政府教育部的邀请,要他到北平出任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接到通知后,他马上给当时在上海的自己的得意弟子吴作人写了一封信,请吴作人担任艺专的教务长,他在信中说:“我决意办成一所左的学校,教务长之职,非弟莫属。”
7月31日徐悲鸿到达北平,受到了艺专师生和美术界同仁的热烈欢迎。徐悲鸿没有发表任何“施政”计划悄悄上任了,当时的北平报纸发表文章说他这样做显现了一个书生的本色。
徐悲鸿虽然低调上任,但他却早已是胸有成竹,他满怀信心地要将一场具有时代特色的美术革新运动推向北国。
徐悲鸿首先用人。他在重要岗位上都安排了自己的得力助手,他让吴作人担任教务长兼油画系主任,让从法国留学回来的著名油画家庞薰琹担任图案室主任,让著名国画家叶浅予担任国画系主任,接着又把自己多年培养的优秀弟子如冯法祀、艾中信、孙宗慰、宋步云、宗其香等人也都带到了北平艺专。他甚至还把一些更年轻的艺术家也安排在了教学一线。
徐悲鸿这次北上和1929年他到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担任院长时的情景已经截然不同了。当年他只身一人在北平仅待了三个月就被迫辞职南返了;他这次来,身边已经有了一大批强有力的支持者。
除此之外,徐悲鸿还把在社会上有着很高声誉的名画家也请到了艺专任教,像李苦禅、李可染、田世光、蒋兆和、黄宾虹都被他聘为教授,甚至在艺术上反对他的名画家寿石工也被他聘请在艺专讲授篆刻和古典文学。
齐白石一直备受徐悲鸿的敬重,徐悲鸿上任后马上聘请86岁的白石老人回艺专担任名誉教授。正是由于徐悲鸿的真诚和包容,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人才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了北平艺专,这里很快成为了北平的艺术中心。
人安排好后,徐悲鸿接着开始对教学条件进行改善。北平艺专从1918年开办以来,规模一直不大,学校窄小不适合办学,于是,徐悲鸿向当时担任北平行辕主任的李宗仁提出要扩大校舍。李宗仁与徐悲鸿私交很好,徐悲鸿的请求很快得到答复。李宗仁将王府井附近帅府园当时还有日本驻军的一所学校拨给了艺专使用,这里地处市中心,占地50亩,条件十分优越。
为了感谢李宗仁先生的帮助,徐悲鸿把艺专的大礼堂取名为“德邻堂”,并亲笔写了“德邻堂”三个大字。德邻是李宗仁先生的号。
一切安排就绪,徐悲鸿便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大力推行自己的教学主张。徐悲鸿的教学主张概括地说就是写实主义的新艺术运动。徐悲鸿认为一个时代必须要有一个时代的艺术,现在的时代,艺术必须关注人民生活,反映现实。他反对千篇一律的“八股山水”,要求画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他说新国画必须要保留原有艺术的特质,同时还要吸收西画的优点。
具体到教学上,徐悲鸿提出教师分工,各本专长,但学生不要只学一位老师,而是要中西兼通。他强调素描,主张素描是一切艺术造型的基础,学生要师法自然,通过素描培养深入观察的能力。他将艺专的学制由三年改为五年,前两年进行严格的素描训练,要学生达到观察描写物体从静态到动态的本领。在强调素描的同时,徐悲鸿也非常注重传统艺术。他不仅重视人物画,而且十分重视山水花鸟题材,他要求学生在艺专的后三年,必须学会画十种动物、十种翎毛、十种花卉、十种树木,使每位学生对人物、风景、动植物与建筑都不感到棘手。徐悲鸿将自己在创作上的体会引入基础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他的一系列改革给当时的北平画坛带来了一场巨大的冲击。
接管北平艺专以后,徐悲鸿一直受到国民党特务的监视,北平艺专也时时受到反动势力的攻击。面对各种威胁,徐悲鸿总是据理力争,他亲自写了“艺术至上”四个大字挂在了学校门口,以学术自由的名义保护师生。
1947年5月,北平爆发了“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国民党宪兵要到艺专搜捕参加游行的师生。徐悲鸿得到消息后,马上给李宗仁打电话,他说,“艺专没有共产党,叫他们不要来这里下手”。并要求李宗仁保证艺专师生的安全。李宗仁全部答应。
辽沈战役之后,人民解放军挺进华北,国民党发动了一场“南迁运动”,要将艺专的学生、设备,全部迁往南京,更重要的是要把艺专的一大批美术界、音乐界的优秀教师也带到南京。为此,徐悲鸿与国民党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反“南迁”斗争,他亲自召集校务会议,当场决定将国民党发给艺专的“南迁费”换成小米,发给全校教职工和学生。
国民党政府的南迁大专院校失败以后,接着又抛出了“抢救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的计划,北平城内国共双方为争夺人才展开了一场较量。
1948年12月初,国民党专门派了两架飞机到北平,来接文化艺术界的名流南下,其中他们重点要接走的一位就是徐悲鸿。
由于徐悲鸿的特殊身份和影响,他的去留非常敏感。是去是留?徐悲鸿的抉择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而且关乎一大批文化艺术界名流的去向。
在徐悲鸿的去留问题上,南京国民政府态度十分坚决,他们派人将两张机票送给徐悲鸿,要强迫他去南京;同时向他承诺了许多好处,说徐悲鸿如果到南京去,可以马上给他一大笔钱,让他到印度去办画展。
在南京政府的不断威胁利诱下,一批学界人士去了南京,最后这些人大都跟随国民党去了台湾。此时的徐悲鸿将何去何从?
徐悲鸿对国民党政府一直就没有信心,本来就没打算去南京;恰好在这个时候一个人来找他,这就更坚定了他不走的信心。这个人是谁呢?徐悲鸿的好朋友、大剧作家田汉先生。田汉秘密来到北平,来见徐悲鸿。田汉向徐悲鸿转达了毛主席和周副主席的问候,并嘱咐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离开北平。徐悲鸿听后非常激动,他没想到毛主席和周恩来在指挥全国解放之际还这么惦记着北平文化界。听完田汉的介绍之后,徐悲鸿心里更有底了,他这时马上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国画大师齐白石。徐悲鸿非常了解白石老人的处境,这时的白石老人正受到国民党特务的恐吓。有人告诉齐白石,说共产党要杀的有钱人的名单里就有他,这下可把老人吓坏了,他正准备带着全家逃离北平。
见到田汉的第二天,徐悲鸿和妻子廖静文一起急忙赶到齐白石家,劝说老人留在北平。其实在当时的北平,齐白石最重要的知己就是徐悲鸿,徐悲鸿的话他最相信。
见面之后,齐白石问:“我不走,共产党来了会不会杀我?”徐悲鸿说:“当然不会,共产党非常重视文化名人,我也不走,我陪您。要是北平乱了,我就把您接到学校去住,保证没有危险。你到外面去,人生地不熟,那才危险呢。”听徐悲鸿这么一说,白石老人也决定留了下来。
徐悲鸿选择留在北平,影响了一大批文化艺术界的名流的去留,为新中国留住了许多宝贵的人才。
1948年11月底,平津战役打响,北平处于人民解放军的重重包围之中,但北平城内还有着数量庞大的国民党军队。兵临城下,是战是和?手握大军的傅作义举棋不定。于是他在中南海邀请了北平的一些知名人士,向他们征询意见,徐悲鸿也在被邀之列。会上,谁也不敢冒险发言,冷场半小时后徐悲鸿第一个站了起来,他说:“时至今日,傅将军还能对蒋介石抱有什么幻想吗?北平是一座文化名城,为了保全北平的古老文化,也为了使生灵免遭涂炭,我希望傅将军顾全大局,顺从民意,和平让出北平。”徐悲鸿的冒险直谏鼓舞了在座的人,大家纷纷发言表达和平的意愿。后来,傅作义将军按照国共双方北平和平解放谈判的决定,同时又采纳了徐悲鸿等人的建议,使北平和平解放。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保住了!今天当我们生活在北京这座美丽城市的时候,不应该忘记当年徐悲鸿先生的贡献。
1949年1月31日,国民党军队从德胜门撤离北平,北平艺专的师生们迫不及待地走上街头,敲锣打鼓,并在全城张贴了第一批迎接解放军的传单。
徐悲鸿激动的心情无法言表,他用画笔表达了自己的心声,他笔下的奔马似乎从未有过这样的欢腾,他在画上题道:“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一扫过去的郁闷之气,欣喜之情跃然纸上。
1950年2月,中央美术学院成立,徐悲鸿被任命为第一任院长。在成立大会上,徐悲鸿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他说,这是我一生中感到最光荣、最愉快的一天,我决心为发展美术教育事业竭尽余力。
在新的时代里,徐悲鸿积极倡导师生深入体验生活,用艺术表现时代,并且身体力行,带头为劳模英雄画像。这一时期他热情高涨,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
我们看一下这一时期他创作的油画《骑兵英雄邰喜德》。这幅作品画面饱满厚重,笔法极为精确,落笔轻松。人物面部的刻画生动逼真,非常深入。疏朗平静的面容下面显现出的是英雄刚毅的性格;而人物的服装、马匹、背景则采用了简练的手法,笔到意到,整幅画面虚与实达到完美统一。在色彩的处理上也是独具匠心,画家貌似随意很轻松地把大块不同色彩组合在了一起,明暗冷暖和谐悦目,体现了艺术大师对整体关系把握的超强的能力。大家能明显地感到这幅作品画得极为轻松,尺幅虽然不大但却显示出这一时期徐悲鸿的油画创作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浑然天成的境地。
1951年,徐悲鸿开始着手创作油画《鲁迅与瞿秋白会见》。徐悲鸿对鲁迅和瞿秋白十分推崇,为了创作这幅作品他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他多次访问两位伟人的家属,向他们了解两位伟人的性格、生活习惯、衣着谈吐,甚至对他俩在一起时的习惯动作和表情都做了详细记录。徐悲鸿先后画了多幅草图,我们看其中的一幅。在这幅草图上徐悲鸿记下了这样的文字:“穿秋衣,秋白西装?根据许广平同志的说法,秋白与鲁迅会见时穿华装,秋白较鲁迅年纪小17岁,壁悬珂尔维此(今注:即珂罗惠支)动人的版画,原定尺寸改变,加长。”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到徐悲鸿所用的工夫。
这一时期徐悲鸿还花很大精力创作了大型油画《毛主席在人民心中》,他在画面上画了几十个工人农民的形象,画完后他总感觉别扭,觉得笔下这些人物的味道与解放区来的工人农民对不上,于是徐悲鸿邀请其他画家来看画,大家看完后,没人说好,也没有人说坏,徐悲鸿认为这些画家是在应付他,他非常难过,等大家一走,他就用刀子把这张画给毁掉了,现在在北京徐悲鸿纪念馆还能看到徐悲鸿为创作此画画的许多素描稿。通过上面这两幅作品我们可以看到,此时徐悲鸿虽然已是功成名就身居高位,但他在创作上依然保持着非常严谨的态度。
大量繁重的创作、教学和社会工作,终于把体弱多病的徐悲鸿先生累倒了,1953年9月26日凌晨,一代大师徐悲鸿去世。这一年,他只有59岁。
徐悲鸿去世之后,他的夫人廖静文女士把1200多幅徐悲鸿创作的作品和1200多幅徐悲鸿收藏的历代名画全部捐给了国家,其数量之巨,品质之高,震惊了全国。
徐悲鸿先生的一生正像他的名字一样,就像是一只孤独的大雁,一生都在奋力拼搏,他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不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他的人生和艺术光耀神州,往来千载。

前面我们讲过,徐悲鸿先生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大约三千幅的作品,目前有一千二百多件收藏在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其他一些美术博物馆也有一小部分收藏,剩下还有1000件左右作品散落在民间被收藏家们收藏。许多收藏家都以藏一张徐悲鸿作品为荣,通常情况下,大家买到好的徐悲鸿作品一般都不会再拿出来交易,这也就造成了目前艺术品市场上徐悲鸿作品的需求量极大而作品奇缺的状况。作品奇缺、一画难求也就直接导致了徐悲鸿作品价格的快速飙升。前面我们讲过的《巴人汲水图》,在录完节目的第二天恰好就在北京上拍,结果卖了1.7亿多元人民币,创下了中国画拍卖的世界纪录。这幅作品在1999年拍卖时只卖了120万元,十年间涨了142倍,可见徐悲鸿作品价格涨幅迅猛。可以说,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上形成的这十几年间,徐悲鸿先生的作品一直都是处于领跑的位置。
与此同时,与徐悲鸿作品价格同样快速增长的,就是徐悲鸿假画的数量。民间私下流通的徐悲鸿作品不算,单就有一定规模的拍卖公司而言,近几年拍过的徐悲鸿作品数量就有5000件左右,通过这一数字大家就能知道假画所占比例非常高。有专业人士把近些年拍过的徐悲鸿作品逐一比较之后认为,真迹不到5%,这应该说是很恐怖了。
前些日子,江南的一位收藏家专程来北京,让我看他刚从拍卖会上拍得的一幅
“徐悲鸿”《双喜图》。这位朋友兴高采烈,说这画争的人不多,捡了便宜,才花了80多万。我打开一看,这幅画画的是徐悲鸿先生经常画的喜鹊。看过之后,我问这位朋友,你见过徐悲鸿先生“柳树喜鹊”真迹吗?这一问把他问愣了:“这画不对?”我说这是一张假画。随后,我拿出徐悲鸿画集,对照画集中的作品给他讲了为什么断定这幅画是假画的依据。这位朋友觉得我说得有道理,马上决定把这画送回拍卖公司再商量。
那么,假画这么多,我们怎么才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来辨别徐悲鸿作品的真伪呢?
因为目前徐悲鸿假画中走兽、禽鸟类作品最多,所以我们在这儿就重点说说这两类作品。
要想鉴别徐悲鸿先生的作品,首先就要了解他的创作特点。徐先生创作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在我们节目的第一讲开篇我就首先提到过,鉴别徐悲鸿作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准确。大家知道,徐悲鸿深得西方写实主义精髓,独钟写实,他将西方绘画中的写实技巧与中国绘画的传统笔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中国近代画坛中西画法兼备的第一人,他的绘画笔墨精湛,结构准确。
徐悲鸿作品的结构准确是怎么来的呢?
1947年,徐悲鸿给当时还是小学生的刘勃舒写过一封信,写得通俗明了,说了自己练画的方法。他说:“学画最好以‘造化为师’。故写马必以马为师。画鸡必以鸡为师。细察其状貌动作神态,务扼其要,不尚琐细(如细写羽毛等末节)。最简单的学法是用铅笔或炭条对镜自写,务极神似……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用过极长时间的功。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夫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乃所有得。”
通过徐先生的讲述可以知道,他所作的画都是严格对照实物,经过千锤百炼总结而成,他的作品结构之准确在近代画坛无人可比。所以说,看结构的准确与否是鉴别徐悲鸿作品至关重要的第一点。
我们看一幅画大家可能就更清楚了。这幅画乍一看确实很像徐悲鸿先生的作品,但仔细端详就经不住推敲了。我们看这马的耳朵,明显长得靠后,右边的这只甚至快长到脖子上了,马的眼睛往下垂,好像熊猫眼;而肚子又画得明显偏胀,而后面的一条马腿也画得超出实际长度。这些错误在徐悲鸿先生的作品中是绝对不会出现的。
我们再看一幅《狮子》。这幅画明显是克隆于徐悲鸿先生的《侧目》,这幅画虚张声势,貌似有力,但仔细一看,漏洞百出。作伪者对狮子的身体结构、骨骼特征完全不了解,身体严重超长,猛一看我脱口而出“像一辆汽车”,四肢骨骼肌肉比例严重失调,胡乱地安装在了身体上……就是如此伪劣的一幅画在拍卖会上也以几十万拍出,蒙蔽了许多人。
鉴别徐悲鸿作品的另一个方法就是要看画得是否有力。
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先生之画借物写实,生动有力,即是一草,亦是劲草,见之令人奋往。”这话说得一点不错。我们看一下这幅《猫》,这是1943年徐悲鸿在贵阳为岭南派大画家赵少昂先生画的一幅画。我们看画面上的这团草,潇洒飘逸,极富动感,每一根好像都有弹性,随风舞动。我们刚才说过徐悲鸿先生喜欢画柳枝喜鹊,他画的柳条笔笔生动,既能让人感受到柳条的柔软,同时也能让人感受到柳条韧性的力度。
大家注意,徐悲鸿所画的所有动物的爪子都非常有力,落地很实。不仅是马、狮子这类大型动物,就是猫、鸡、老鹰等的爪子也都是牢牢地抓住岩石,非常有力。我们还说徐悲鸿的喜鹊,他画的喜鹊爪子都是紧紧地握住树枝,而伪作中喜鹊的爪子都是搭在树枝上的,没有紧紧“握住”的感觉。我曾经见过一位名家题跋过的“徐悲鸿”款的《猫》图,这画确实仿得很像,但我通过猫爪子的力度,最后认定其为伪作。后来遇到徐庆平先生,我向他请教,他也非常认同我的判断。
总之,要想看懂徐悲鸿先生的作品就要多看原作,慢慢体会。概括地说:徐悲鸿的走兽、禽鸟类作品在形象刻画上精细入微,眼、鼻、嘴、耳朵都栩栩如生,身体结构比例分配十分准确,给人一种健壮、结实之感。在用墨上丰富多变,晕染极为讲究,黑白虚实处理得当,身体的体积与明暗表现得极其充分,特别是在一些细小的关键部位,极见功力。
徐悲鸿先生在创作时也有一些习惯性的方法,我说几点,也许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1.
徐先生画画从来不用墨汁,他用的墨都是好墨研出来的,又黑又亮,研出来的墨比现在的墨汁质量要好很多,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如果这画是用墨汁画出来的,那就肯定不是徐悲鸿画的。
2.
在用纸上徐悲鸿先生也非常讲究,但他很长时间所处的环境条件非常差,这样,他用过很多皮纸和高丽纸,其他画家很少用这种纸,这也是徐悲鸿作品比较特殊的一点。
3.
在题款时,徐悲鸿不喜欢在画上题太多的字,而且题款都在画的最边上,这样既不会破坏画面,同时又显得画面丰富。
4.
大家知道,在中国有许多画家喜欢画竹子,一般都用画国画的毛笔来画,徐悲鸿先生也喜欢画竹子,可他用的却是画油画的排笔。徐悲鸿讲:“竹子枝干粗大,用毛笔反而不便。”
他在画的时候,先把排笔浸上水,然后用笔的两端着墨,在色板上调匀,一节一节画上去,就形成了两边深中间浅十分圆滑的效果。作伪者不知道这种方法,也没有大师的功力,画出来的竹子都是平面的黑板,而不是圆润的柱型。
5.
刚才我们讲到徐悲鸿先生画柳条刚劲有力,能让人感受到柳条的韧性,他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原来,他在画的时候也有自己的技巧:他握笔时不是按通常的做法握笔杆,而是把手指握住笔毛和笔杆的交界处来画,这样笔下的柳枝线条就不同于一般了。
6. 徐悲鸿先生画马最为著名,他在画马时也有许多诀窍。
在画马的眼睛时,画完后他会把吸水纸垫在马眼部位,用手指使劲按一下,这样马眼看上去就会有立体感。徐悲鸿先生说这是“画龙点睛”法。
画鬃毛是徐悲鸿先生的一绝,他画的尾巴和脖子的鬃毛层次丰富、飘动飞逸。徐先生是怎么画的呢?他首先做笔,用手把笔毛搓开,然后再蘸上淡墨画第一层,等淡墨干得差不多时再用焦墨画第二层,这样就达到了层次分明的效果。徐悲鸿先生画的鬃毛浓淡墨都有,不是同时画出来的。作伪者只是简单模仿,大多用笔凌乱,毫无动势。
还有就是最近市面上出来了许多有“静文”上款的画,可以说这些画都不是真迹,因为那些真迹都被廖静文先生捐给了国家,完好地保存在徐悲鸿纪念馆。
总之,徐悲鸿先生一生治学严谨,他对待创作非常认真,从来没有应付之作。同时,他的艺术功力很高,书法也极好,所以,当我们判定一幅作品时,一定要用很高的水准去衡量,不能放宽了尺度。
关于徐悲鸿作品鉴定我们就简单说这些。我一再强调鉴定是一门综合学问,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谁要想在这个领域有所成就,就应多下苦功,认真学习。

最后,我们为徐悲鸿先生做个总结:
20世纪初期,五四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青年徐悲鸿成为了最早的觉醒者,他走出国门到西方去探寻发展中国艺术的道路,他带着学习西方绘画是为了发展中国绘画的抱负与使命艰难求索,百折不回。徐悲鸿是中国画坛第一代去西方留学的杰出画家,自他之后,一批又一批的艺术家负笈西洋,但是能像徐悲鸿这样为发展中国绘画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却没有第二人。徐悲鸿以强烈的使命感和深厚的文化功力承担起了复兴中国美术的重任。
徐悲鸿是一位有远见的艺术家,他在对西方美术的吸收与舍弃上所表现出的个性与自信,体现出了一位真正大艺术家的胸怀和能力。他独钟写实,他所倡导的写实主义道路和风格,对中国现代美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探索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严谨,清晰,其影响之巨,近百年来没有任何一位画家能与之相提并论。也可以说,没有徐悲鸿的美术教育思想,也就没有中国画今天的局面,也就没有新中国美术的主流特色。
同时,徐悲鸿又是一位融贯中西的绘画大师,他紧随时代的创作,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他将中国传统绘画中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艺术特色,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他以自己在油画及水墨画创作上的杰出表现,将中国油画引导上了民族化的道路,将中国水墨画推向了现代化的进程,论方向之明确,成就之辉煌,贡献之巨大,徐悲鸿首屈一指。
作为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用“泰山不辞抔土,大海不拒细流”的伟大胸怀,帮助、提携、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如果没有徐悲鸿的大力推崇,恐怕就没有今天任伯年在美术史上的地位,而齐白石、傅抱石、蒋兆和、李可染、李苦禅、黄胄等人,更是因为直接得到了徐悲鸿的支持和鼓励才走上了成功之路。
中国20世纪上半叶,伟人迭出,徐悲鸿就是其中具有鲜明个性的一位。他有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胸怀大义,为了发展民族艺术,一生求索。他爱国情深,站在民族的立场,在世事风云中直面人生,奉献自己的赤子之心。他善良无私,慷慨淳朴,对劳苦大众充满同情与关怀。他的人格魅力与他的艺术一起历久弥香。徐悲鸿用一个大艺术家的良知照彻了百年来幽昧的夜空,为我们后人树立了永久的标杆。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