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淡水鱼类营养生理与饲料
》
售價:HK$
333.8
《
人体结构绘画重点
》
售價:HK$
143.4
《
中国妖怪故事(全集·增订版)
》
售價:HK$
221.8
《
于胥斯原 乡族、风水与地方记忆
》
售價:HK$
177.0
《
以经治国与汉代社会
》
售價:HK$
98.6
《
我真正想要什么?:智慧瑜伽答问/正念系列
》
售價:HK$
58.2
《
元朝理财记 从成吉思汗的崛起到元朝的衰亡
》
售價:HK$
98.6
《
欧洲史:一本书历览欧洲数千年兴衰起伏,理解欧洲文明何以铸就今日世界
》
售價:HK$
333.8
|
編輯推薦: |
国内首部颠覆性解读误读最深之大隋王朝权威力作
2011年最强人气主讲人蒙曼
深入揭秘隋文帝成功上位的历史密码
“大隋风云”再现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帝
一个人性真实的杨坚
|
內容簡介: |
西方权威学者迈克尔·H·哈特认为,在中国,对世界历史影响最大的两个皇帝,第一是秦始皇,第二就是隋文帝。但是从他们的功绩来看,中国最伟大的皇帝无疑是隋文帝杨坚。
他第一次实现了中国大范围内的多民族的统一;他首次实行了一直沿袭到清朝的三省六部制;他开创了科举,制定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律法《开皇律》。不仅如此,他还建立了以隋朝为主导的东亚新秩序,实现了千古传颂的"开皇之治"。
然而,《隋书》认为,隋文帝杨坚"好为小术,不达大体",这是为何?毛泽东评价隋文帝的做法蕴藏大乱,这又是为何?
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2011年最强人气讲史名家蒙曼为您解读人性真实的隋文帝杨坚,披露他成功上位的历史密码。
|
關於作者: |
蒙曼,女,河北承德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隋唐五代政治军事史和中国古代妇女史。2007年开始,蒙曼主讲的32集系列讲座《武则天》开始在百家讲坛播出。2008年重登百家讲坛,18集《太平公主》讲述后武则天时期政局。2009年,41集《长恨歌》系列在百家讲坛开始播放。2010年至今,蒙曼在百家讲坛录制《大隋风云》,该系列于2011年5月14日在百家讲坛开始播出。
|
目錄:
|
自序
第一章 流星王朝
这是一个富强文明的王朝,它的仓库里堆着五六十年都吃不完的粮食,它的皇帝被突厥人誉为“圣人可汗”。这又是一个暴虐短命的王朝,它的皇帝修长城、建东都、开运河、游江南,搞得国无宁日、民无宁时,仅仅三十八年就二世而亡。“隋”这个名字就像流星一样,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瞬间璀璨又瞬间毁灭。那么隋朝两代父子究竟做了什么?大隋王朝勃兴速亡的原因又在哪里?
第二章 杨坚出世
杨坚,大隋王朝的缔造者,和历史上很多开国皇帝一样,有着传奇的经历。其中,第一个传奇就是,他虽然出身关陇贵族,但却是一个生在寺院,由尼姑抚养大的孩子。这段奇特的经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它给杨坚后来的人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第三章 仕途坎坷
从十七岁正式踏入仕途,整整八年时间,杨坚在右小宫伯这个位置纹丝未动。自命不凡的杨坚有点坐不住了,为什么命运如此捉弄他?是什么导致杨坚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始终没有得到提升?这八年的磨难对杨坚又意味着什么?
第四章 权威镇主
南北朝时期,北方存在着两个对立的政权——北齐和北周。两个政权互不相让,都想吞并对方。本来,北齐兵多地广,优势明显,但是,经过周武帝的励精图治,北周逐渐占了上风。在这种情况下,北周武帝决定讨伐北齐,统一中原。在这场战争中,谁是最后的赢家?杨坚的命运又将经历怎样的变故?
第五章 翁婿斗法
一个是荒唐的女婿周宣帝,一个是稳重的岳父杨坚,这一对君臣应该算是绝配。但事实上,杨坚却处处受女婿周宣帝的猜忌,惶惶不可终日。周宣帝为什么要猜疑杨坚呢?在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第六章 杨坚辅政
公元580年,周宣帝突然暴病身亡。一个棘手的问题马上就摆在了人们面前:小皇帝年幼,谁来当辅政大臣?命运之神最终眷顾了杨坚。这是怎么回事?是谁帮助了杨坚呢?
第七章 剪除宗室
周宣帝暴崩,按道理讲,本来轮不到杨坚这个老丈人入宫“辅政”。但事实上,杨坚却当上了辅政大臣。对于这一状况,北周宗室怎么办?他们会任由杨坚掌权吗?杨坚又会怎样对待北周宗室?
第八章 三方叛乱
矫诏当上辅政大臣,然后又剪除宗室,杨坚改朝换代的态势已经相当明显。这些做法引起了北周元老大臣的强烈反对,一时间,三个既有实力又有资历的老臣相继起兵。那么面对北周元老大臣的发难,杨坚将如何应对呢?
第九章 平定三方
杨坚矫诏当上辅政大臣后,激起了以尉迟迥为代表的北周三个总管的反叛,杨坚和兵强马壮的三总管打仗,这将是一场什么样的较量呢?杨坚能否化解这次危机呢?
第十章 建立大隋
公元581年,杨坚终于迎来他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登基称帝,建立大隋,史称“隋文帝”。那么杨坚是如何完成这个巨大转变的?杨坚称帝,对于中国历史又意味着什么?
第十一章 万物维新
三省六部制是隋文帝创建的一个政治制度,生命力极其旺盛。不仅唐朝直接继承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而且直到清朝,它的影响也一直存在。三省六部制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制度?为什么影响如此深远?除了三省六部制之外,隋文帝还创立了哪些垂范后世的优秀制度呢?
第十二章 妙选人才
杨坚称帝后,如饥似渴地选拔人才,其中一个名叫苏威的大臣深得隋文帝杨坚的欣赏,居然让他身兼五职。那么苏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隋文帝为什么如此欣赏他?隋文帝的用人方略又有什么特点呢?
第十三章 营建新都
刚刚当上皇帝的隋文帝,除了进行制度建设以外,还兴建了一座举世无比的工程,那就是大兴城,也就是后来的长安城。那么大兴城是如何兴建的?它的设计者是谁?它又体现了隋文帝怎样的梦想呢?
第十四章 降服突厥
就在大隋王朝沉浸在新都落成的喜悦中时,北部边境传来了一个坏消息,一个叫突厥的少数民族突然进犯隋朝。在这种情况下,隋文帝如何应对?在与突厥交战的过程中,双方究竟有着怎样的心智较量和武力比拼呢?
第十五章 隋陈对垒
与隋朝对峙的江南政权,在历史上被称为陈朝。陈朝有一个大名鼎鼎的风流天子,《玉树后庭花》是他的代表作,此人就是陈后主。陈后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拥有长江天堑和礼乐文明的陈朝会在他的手中走向穷途末路?
|
內容試閱:
|
富强统一文明的隋朝
现今所谓的富强,至少包含两个指标。第一,经济富;第二,军事强。这是古今通则,隋朝也不例外。
先看经济。说到古代的经济状况,人们通常考虑两个指标。第一是人口,第二是粮食。隋朝的人口有多少呢?将近5000万,接近西汉末年的水平。有人说,过了好几百年,还没达到汉朝的数字,这说明隋朝不行呀!
要知道,从西汉后期开始,中国的人口数量可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到了西晋,更是衰落到1600万的最低值。西晋之后五胡入华,战乱不已,大量人口被迫寻求豪门庇护,成了世家大族和豪强的私有财产,国家能够控制的人口也没有多大起色。而隋朝仅用三十年的时间就让国家可控人口重新达到了5000万,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
干活的人多了,隋朝又实行均田制,耕者有其田,耕者交其税,不仅是人们的劳动热情空前高涨,政府的税收也就有了保障。在这样的情况下,隋朝存粮量无与伦比。隋朝一共有六大粮仓。粮仓大到什么程度呢?举一个例子。河南巩县的洛口仓,周长20余里,粮窖3000个,每个粮窖储存粮食8000石,整个仓库储米2400万石。唐太宗李世民对此有个感慨,他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储存的粮食够吃五六十年,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存粮量的最高值了。
这样看来,把隋朝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富裕的时代,当之无愧。除了粮食储备量大,人口规模大之外,隋朝的物资流通也很便利。这就有赖一个重点工程了,那就是大运河。这条水路一通,北方的政治中心和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就牢牢地拴在了一起。大运河经过修修补补,一用就是一千年,有的河段甚至今天还在使用。唐朝的皮日休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一代暴君隋炀帝,在唐朝人眼里甚至可以和大禹相提并论,为什么呀?就是因为唐人深受其惠了。
再看军事实力。隋朝实行府兵制。府兵都是均田的农民,农忙种田,农闲练兵,有战争则随时奔赴战场。只要杀敌立功,就可以享受各项优惠政策,分更多的田。因为生活有保障,又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府兵作战都非常英勇。再加上隋朝统一后国内战争结束,枪口一致对外,隋朝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很快就变了。
本来,隋朝建立以前,整个东亚的霸主是突厥。当时,北方北齐和北周并列。这两个政权都争着向突厥进贡,搞得突厥非常傲慢,大言不惭地说:“我在南两儿(指北齐、北周皇帝)常孝顺,何患贫也!”
隋朝建立以后,两代皇帝励精图治,南北关系就逐渐颠倒过来了。隋朝越来越强,突厥倒分裂成东西两部。大业三年,隋炀帝率领五十万大军,北巡蒙古草原,东突厥的启民可汗率领本部和附属民族恭恭敬敬地跪迎隋炀帝,为了表示臣服,启民可汗甚至要求放弃本民族的服装,改穿汉家衣冠,当大隋王朝的百姓,这真让炀帝喜出望外。
摄于大隋皇帝的威风,西突厥和它控制的西域胡人也都纷纷前来朝贡。北方的威胁彻底解决了,隋文帝还被尊称为“圣人可汗”,这可是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盛事。这就是强盛。
最后说文明。要知道,从五胡十六国开始,中原地区就弥漫着重武轻文的风气。少数民族统治者或者本身就非常轻蔑文化,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整个社会粗野凶暴,无法无天,这对于文明的成长相当不利。
隋朝虽然也是军人世家,但是,难得的是,文帝和炀帝父子两代都知道,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那到底怎样治天下呢?文治。
统一战争刚刚结束,隋文帝就颁布命令,“武力之子,乃可学文。”铸剑为犁,让将士们放下武器,学习文化去了。他还创立了大名鼎鼎的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虽然这时候科举制还很不完善,但是,这种制度显示出了极为强大的生命力。科举制在中国一直实行到清朝末年,而且还极大地影响了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这不是隋朝对全世界的伟大贡献吗?
除了科举制之外,隋朝在制度方面另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三省六部制。其精髓就是三省之间相互分权与制衡,共同对皇帝负责。这个制度使得皇帝的权力大大加强,皇帝专制下的宰相集体议政的制度也正式形成,这可是中国传统行政体制的一大变革。三省六部制经过一些变革,也一直沿用到清末,用了一千多年。按照古代人的说法,也算是万世之良法了!
杨坚出世
杨忠几经努力,终于挤入了关陇贵族集团,功成名就了。就在杨忠事业日渐兴旺发达的时候,他的长子,也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隋文帝杨坚诞生了。
中年得子,杨忠当然大喜过望。可能有人会说,中国历代皇帝诞生,不都有一大堆灵异现象吗?杨坚有没有啊?当然有。
《隋书?高祖本纪》就记载了一段:高祖以大统七年(541)六月癸丑夜生于冯翊般若寺,紫气充庭,神光满室。有尼来自河东,谓皇妣曰:“此儿所从来甚异,不可于俗间处之。”尼将高祖舍于别馆,躬自抚养。为人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
这是最官方版的灵异故事了。
这段故事虽然话不多,但是包含着杨坚早年的重要信息,我们当然得仔细分析一下。这段话其实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紫气充庭,神光满室。”这是不是真的呀?这种红光紫气的故事我们见多了,基本都不可信,帝王神话而已。当然,若是生在朝霞四射的早晨或者是彩霞满天的傍晚,就算我们小老百姓的孩子,也没准能伴随着点紫气神光,只是没人记录罢了。
第二部分:“有尼来自河东,谓皇妣曰:‘此儿所从来甚异,不可于俗间处之。’尼将高祖舍于别馆,躬自抚养。”这是不是真的呢?主体上是。
事实上,杨坚不仅生在寺院里,而且也确实是一个叫智仙的尼姑在寺院养大的,跟佛教的缘分比从和尚到皇帝的朱元璋深多了。问题是,朱元璋是穷人,不得已到寺庙讨生活,杨忠好歹也是将军,为什么要把儿子交给尼姑养呢?这一方面当然说明杨忠信佛,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杨忠太爱这个孩子了。
中年得子,唯恐养不活,怎么办呢?当时人普遍信佛,不如托身佛门,让佛祖帮忙照顾吧。所以才让尼姑放在庵里养大。但是,真要放在尼姑庵里,自家人不能随时照看,杨忠哪能放心啊。怎么办呢?他不是将军吗?房子多,于是就把自己房子的一部分改做寺院,就请当时鼎鼎有名的神尼智仙来住持,和《红楼梦》里的槛外人妙玉住进贾家家庙栊翠庵一样。这样一来,杨坚是进寺不离家,佛家的好处和世俗的好处都沾上了。
再看第三部分,“为人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这部分是不是真的呢?半真半假。
假的是哪部分啊?“为人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肯定是假的,因为这很畸形,根本不是正常人的长相;手上有字可信可不信,跟各个旅游景区那些所谓的犀牛望月、仙人指路是一个类型,看得出看不出全凭你的想象力了。
哪部分是真的呢?“目光外射”是真的。所谓目光外射其实就是双眼炯炯有神,这是精力充沛的表现,也是权威人格的表现。前面提到过,杨忠本人就是个美男子,身材高大,美髯飘舞,很符合当时的审美品位。这样的身材遗传给杨坚,再加上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还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后来有很多人给杨坚看过相,都说他容貌非常,可能就是被他雄伟的外表和精光四射的眼神折服了吧。
可能有人会想,这样一个孩子,爸爸是将军,难免仗势欺人;又是中年得子,难免娇生惯养;又在尼姑庵里长大,难免带点女性气息,这应该是二世祖吧?长大不会有什么出息的。是不是呢?
还真不是这样,杨坚从小就老成持重。两个表现:
第一,清心寡欲。杨坚成年之后曾经说:我从小在尼姑庵长大,所以就喜欢吃素,喜欢听寺里的钟声,大概前生就是和尚吧。换言之,尼姑庵没给他造成什么女性气息,反而造就了他宗教徒一般的清静性格。
第二,不苟言笑。严肃到什么程度呢?《隋书》有一句话说得好:“虽至亲昵,不敢狎也。”就是说这个人不管跟他关系多亲近,但你绝对不能捉弄他,不敢跟他开玩笑。从小就会玩深沉,天生是当领导的料。
杨坚出生时,他的父亲杨忠已经完成了重要的身份改变,成为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之一。照常例说,杨坚应该是一个典型的官二代、二世祖的形象,但他却少年老成,完全没有人们想象的二世祖的任何特点。
反心初现
建德六年(577),周武帝任命杨坚为定州总管,进位柱国。定州总管是主政河北地区的封疆大吏,柱国则是最高级别的军事统帅。能够得到这样重要的位置,杨坚也是满怀喜悦。
但是,就在这时候,有一些对他不利的说法开始出现。什么说法呢?定州城的西门很久以来一直是封闭的。北齐皇帝高洋的时候,曾经有人建议把西门打开,方便行人走路。结果,高洋不仅不允许,还说了一句奇怪的话:会有圣人来打开这扇门的。现在,杨坚把西门打开了,定州的老百姓马上联想起当年的传说,说杨坚就是那个传说中的圣人。
圣人可不是随便叫的,这在当时也是皇帝的代名词。这个说法一传出去,立刻有人敏感了。谁呢?当朝皇帝周武帝。这些年来,没少有人在周武帝面前说杨坚的相貌不寻常。
那么,这城门是不是真那么神秘呢?其实也未必。为什么高洋时期,定州城不开西门啊?因为那时北齐和北周处于军事对抗状态,高洋唯恐敌人从西边突破,所以不开西门。但是杨坚就不一样了,他本身就从西边过来,而且,既然北齐和北周已经统一,当然要采取措施,便利东西向的交流,所以就把西门打开了。没什么奇怪的。
但是,周武帝可不这么想。因为除了定州城的传说之外,早就有人说杨坚有反相了。
早在建德四年(575),宇文宪就曾经对周武帝说:普六茹坚有非凡的相貌,我每次看见他都感觉到深深的震撼,这样的人不会久居人下,陛下还是除掉算了!
第二年,北周的内史王轨也对周武帝说:皇太子不是个有本事的人,普六茹坚倒是面有反相。这个外戚不寻常,陛下要为今后打算啊!
要知道,齐王宇文宪是周武帝的亲弟弟,而内史王轨是武帝的近臣,两个人都深受武帝信任。这两个人说杨坚有反相,周武帝不可能不重视。
由于没有真凭实据,周武帝也只能是以虚对虚,找相面专家来给杨坚相面了。周武帝找的这个相面专家是谁呢?来和。
当年宇文护执政的时候,杨坚就请他相过面。那时候,正是来和说杨坚有帝王之表。现在,周武帝又来问同样的问题了。来和只得说:随公只是个守节的臣子,能够镇守一方而已。如果让他当将领,倒是战无不胜,但是,别的也就没什么了。
那可能有人要问了,来和为什么不跟周武帝说实话呀?很简单,两个原因。
第一,来和在政治上倾向于杨坚,愿意帮杨坚摆脱困境。
第二,来和也不敢说实话啊。如果来和对周武帝说杨坚有帝王相,周武帝必定要审杨坚,一审问,就会牵连出当年他给杨坚算命,预言杨坚要当皇帝的事,那来和不是要自讨苦吃了吗?所以,来和不敢说,索性一口咬定,杨坚就是当将军、当大臣的料,不会有反心。
来和这么一说,周武帝也就没有深究了,而且还让杨坚参加了两次平定北齐的战争。杨坚也确实像来和说的那样立了大功。正因为如此,武帝才让他当定州总管。可是,现在定州出现了这样的传说,武帝心里又不踏实了。
问题是,怎么处理杨坚呢?因为身处乱世,周武帝见过太多权臣篡权的事了,他爸爸宇文泰就是权臣,他家的江山就是从西魏篡来的;而且,他当皇帝的头十二年,不也一直受制于权臣宇文护吗?现在杨坚位高权重,再有这样的天命传闻,让他不得不提高警惕。
周武帝最后采取了折中原则,给杨坚换工作了。建德六年(577)十二月,周武帝就任命他担任南兖州(安徽亳州)总管。虽然级别相同,但是,南兖州的重要性可不及北方的定州。
可是,周武帝安心了,杨坚却不安心了。本来,从小到大都有人说他相貌非常,他也不是完全没动过心,但是,到此为止,也没有特别谋求过造反。可是现在不一样了,他为北周的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自视甚高,而周武帝居然无缘无故地猜忌他、压制他,杨坚一下子觉得怒不可遏。
现在,他可是有兵权、有地盘的人,难道就任由周武帝欺负吗?杨坚的野心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不仅杨坚觉得不甘心,还有一个人也觉得不甘心。
谁呢?杨坚的老朋友庞晃。庞晃本来就是野心家,现在实力大增,他更不安分了。听到杨坚接到新的任命后,庞晃又来给他送行了。酒过三巡,庞晃跃跃欲试地说:现在我们手握大兵,不如动手吧!
朋友说到了自己的心坎上,他握着庞晃的手说:我不是不想,只是,还没到时候啊!毫无疑问,杨坚是一个稳健的政治家,他不是不想造反,他只是在评估自己的实力。现在,他的实力还远远不足以挑战周武帝,他可不想贸然出手,只能继续养精蓄锐,等待时机。
打击王室
北周在京外的五个王爷都被杨坚骗到了京城,这样当然有利于集中打击。但是,五位王爷毕竟德高望重,对付他们,决不能贸然行动。怎么办呢?
敲山震虎。就是利用毕王宇文贤谋反案。
史书记载,五王是在六月四日回到的长安,回来之后他们才发现,这长安城已经是杨坚的天下了。眼看着杨坚咄咄逼人,而北周的江山摇摇欲坠,这五个王爷当然不能甘心。他们马上就跟京城里的毕王宇文贤联络了。
没想到,这个计划被杨坚的堂侄杨雄发现了。结果,就在六月十日,杨雄就告发了毕王的谋反罪,杨坚随即处死了毕王一家。这次虽然没有把五王牵扯进去,但也狠狠地警告了他们一下:你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我的掌握之中,以后谁要是再图谋不轨,毕王就是前车之鉴!这不就是敲山震虎吗!
但是五王毕竟德高望重,对他们太过严厉可能引起舆论不满;更重要的是,当时,尉迟迥等三个将军已经在地方发动了叛乱,口号就是匡扶周室,杨坚可不想授人以柄。
所以,一个月之后,杨坚又主动向五王示好了。七月十六日,杨坚让周静帝下诏,令五王入朝的时候就不用一路小跑了,而且可以穿着鞋、配着剑进殿,这当然是很大的礼遇。
杨坚为什么要这么做呀?一是要缓解五王对他的警惕心,另外也是做给天下人看的。地方那些叛乱分子不是说我要谋夺北周天下么,你们看看,我对北周宗室多好!所以,这也算是收买人心的一个举措。
不过,凡事有利就有弊。这样优待五王,存在着极大的风险,万一五王趁乱造反怎么办?还有,万一五王利用自己的威望,和地方上的叛乱分子勾结怎么办?这不能不让杨坚警惕。
杨坚终于又利用一次所谓谋杀事件,一举把两个王爷给剿灭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史书记载,这事不是杨坚挑起来的,而是赵王宇文招挑起来的。赵王宇文招是五王之中年龄最大,地位最高,头脑也最灵活的,当然,他也就最不能容忍杨坚专权,想谋杀杨坚。于是,赵王就请杨坚到自己家喝酒。杨坚害怕他下毒,又不好拒绝,只好自己带着酒肉去了。
去了之后,就在赵王的卧室内摆开酒席。赵王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小舅子都在左右佩刀侍立,另外,还有好多壮士埋伏在后院。而杨坚只带了两个随从,一个是堂弟杨弘,另外一个是心腹元胄。两个人坐在门边,很明显寡不敌众。
这也罢了,喝了一会儿之后,更惊险的事情发生了。当时大家不都喝得有点醉了吗,要吃水果解解酒。这时候,赵王的两个儿子就把果盘端过来了。而赵王则拔出佩刀,用刀尖插着果盘里的西瓜往杨坚嘴里送,而且,杨坚刚吃完一块,另一块马上又到嘴边了。佩刀左右不离开杨坚的脸,这不明摆着想要刺杀杨坚吗?看到这么紧张的场面,元胄可坐不住了。他对杨坚说:相府还有事,请丞相赶紧回去吧!
一听元胄这话,赵王马上把脸沉下来了,教训他说:我和丞相说话,你算哪根葱啊,敢随便插嘴!还不快快退下!元胄也是大将军,素来勇敢自负,怎么会听赵王的呢!不仅不听,还提着刀就站到了杨坚的身边护卫。
赵王一看不好对付,赶紧又换上一副笑脸,赐元胄喝酒。还说:我请丞相喝酒,难道还有恶意不成,你也太多疑了吧!那元胄呢?软硬不吃,继续站在杨坚身边。
有这么一个雄赳赳的保镖在旁,赵王自己不好下手了,怎么办呢?他就想到后堂去叫埋伏着的卫兵了。
俗话说,饿虎架不住群狼,只要大家一拥而上,就算是元胄勇猛,恐怕也无能为力了吧。想到这,赵王就装出一副喝醉了的样子,假装要吐,起身就要往后院走。没想到,他还没起利索呢,就被元胄一把按在了椅子上。
赵王一看这招不行,就换了一招。他对元胄说,我现在渴得要命,你既然不让我动,就劳驾你到厨房给我拿杯水吧。可元胄根本不理他,就是不离开杨坚。
就这样,双方就僵持在那里了。正好这时候,五王中的另一个王,滕王来拜访赵王了。王爷驾临,身为大臣的杨坚赶紧起身,到台阶下迎接。趁这个机会,元胄赶紧凑到杨坚耳边说:这里情况异常,请丞相赶紧离开!
没想到,杨坚根本不听,接着跟赵王和滕王一起喝酒。元胄没办法,只好继续站在他身边守着。
就在这时候,忽然卧室后头传来盔甲碰撞的声音。元胄一听急了,赶紧拉起杨坚就往外跑。赵王也赶紧往外追,可是,元胄怎么可能让他追上呢!他身子一横,就把卧室门给堵住了。赵王往左也挤不出去,往右也挤不出去,干着急,没办法。这时候,杨坚已经跑到大门口了,元胄估计没事了,这才放开房门,跟着杨坚走了。
第二天,杨坚就下诏说,赵王宇文招和越王宇文盛谋反,想要谋杀他,顺势把这两个王以及他们的儿子都杀了。
怀柔江南
隋文帝用军事解决了江南问题之后,又派晋王杨广去管理江南,实行怀柔江南的政策。
为什么选杨广啊?也是两个理由。
第一, 和杨素一样,他参加过平陈战争,熟悉江南情况。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杨广对江南有感情。前面讲过,杨广的王妃萧氏是后梁的公主,文化素养极高。杨广受她的影响,也非常好学,而且对江南文化极其推崇。他不仅学江南的诗风、文风,甚至学了一口吴侬软语。这样的江南通,不是执行怀柔政策的最好人选吗?
杨广到江南之后就做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拉拢儒家知识分子。举个例子,陈朝有个博士叫潘徽,精通“三礼”。当年隋朝往陈朝派使者的时候,有一次派了一个礼学专家去了。陈朝就派潘徽去接待,结果两个礼学专家一交谈,潘徽引经据典,滔滔不绝,把隋朝派过去的礼学专家说得心服口服。这是个有水平的人啊,杨广就把潘徽罗致在自己的幕府之中了。让他找了一群修书,领衔修《江都集礼》,当主编。既然当主编,那下面就有执笔人了,这些执笔人当然都是江南著名的文人。
就这样,通过潘徽,通过修书,杨广就把一批江南儒生给笼络过来了。儒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根基,把儒生笼络住了,对整个社会当然会有影响。
第二件大事,拉拢佛教高僧大德。当年梁朝的梁武帝不是四次舍身同泰寺当寺奴吗?后来陈后主也这么干过。连皇帝尚且如此,可见人们的信仰程度。既然佛教影响力大,那就好好利用吧。
杨广去找著名的智大师了。此人是士族后裔,也是江南佛教界的头号人物。当年,陈后主就非常敬重他,还曾经把他接到宫里去,行三拜之礼,请他讲经说法。既然是领袖人物,杨广当然要倾心结交。怎么结交呢?他一到扬州,就先派人去请智大师了,自称弟子杨广,请他到江都弘法。智大师也是个傲岸的人物,现在征服者发出邀请,他哪能轻易接受啊,婉言谢绝了。
可是,他谢绝不要紧,杨广有耐心,拿出刘备三顾茅庐的架势,接着请,一次比一次恭敬。请了三次之后,智大师终于却不过情面,驾临江都了。这可给杨广表现的机会了。
怎么表现呢?他在扬州总管府内设千僧会,组织一千个高僧大德迎接智,场面相当隆重。而且,就在欢迎会上,正式拜智为师,受菩萨戒。既然拜师了,老师给起个法号吧。智给杨广起了什么法号呢?不叫悟空,叫“总持菩萨”。总持是梵文音译,就是“持善不失,持恶不使起”,也就是扬善抑恶的意思。从这个法号就可以看出来,智大师对杨广寄予了厚望。
师父给徒弟起法号,徒弟也得给师父上尊号。上什么尊号呢?杨广给智一个“智者大师”的尊号。从此,师徒二人亲密交往,光保存下来的往来书信就有四十多封。这种态度,当然受到佛教界的好评,同时也得到全社会的认可。
从这两件事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了,杨广在做什么?他其实是在修正隋文帝的文化政策。隋文帝简单粗暴地让北方人给南方人当老师,教人家五教,杨广就充分尊重南方儒家知识分子,让他们自己编书;隋文帝限制江南佛教的发展,杨广就尽自己的力量在江南护法。通过他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工作方式,江南的民心平服了不少。
这是不是和隋文帝对着干啊?不是,这才是杨广的聪明之处,文帝让他来,不就是让他怀柔江南吗!就这样,杨素用武,杨广用文,经过杨素与杨广胡萝卜加大棒的共同攻势,到开皇十二年(592)底,江南的叛乱终于被平定下去了。
隋文帝死亡之谜
关于隋文帝的死,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记载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说法,而且并没有做出评判。但在其他史料里,对此则有比较明确的结论,就是人为谋杀。那么,隋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先看史料。说隋文帝是自然死亡,最主要的史料是《隋书?高祖本纪》。这等史料,准确率很高。说隋文帝是被谋杀的,出处是《隋书》。两种说法的史料级别大体相当,这样看来,仅仅从史料对比,并不能分析出孰真孰假。
再看时间。两种记载在时间上有没有冲突呢?原则上也没有。因为说隋文帝是自然死亡的两个关键时间,第一个是仁寿四年(604)七月十日,隋文帝和百官诀别;第二个就是七月十三日隋文帝去世。而说隋文帝是被谋杀的史料,其实强调的就是隋文帝死亡当天的事情。两种记载在时间上并不矛盾。
现在只剩下逻辑判断了。《资治通鉴》在讲隋文帝死亡之前,交代了两个背景,第一个是密信误送事件,第二个是陈夫人被调戏事件。
这两个事件哪个更重要啊?毫无疑问是陈夫人被调戏事件更重要,也更具有直接意义。因为老皇帝还没死,太子就提前准备接班事宜,从理性的角度还是可以理解的。而调戏文帝妃子的性质可就完全不同了,它不仅触及了人伦底线,也暴露了杨广的真面目。
既然发现了杨广的真面目,隋文帝也就产生了对废太子杨勇的悔过之心,所以才有召回杨勇的事情。而这也就意味着杨广这些年的努力付诸东流、死无葬身之地。杨广当然不能束手待毙,只能先把爸爸结果了。所以说,陈夫人被调戏,这是整个事件的核心。这个事件本身有没有问题呢?
太有问题了。第一,杨广的行为不合情理。老皇帝临终,新皇帝登基之前,是政治最敏感的时期,绝对容不得半点差错。杨广是一个有着高度自制力的人。现在,在皇位更替的最敏感时期,就算杨广内心再好色,他又怎么会忍耐不了这几天,非要冒着巨大的风险对陈夫人下手呢!
另外,文帝要死,而且是死在大兴宫以外,身为太子的杨广要确保朝廷不会生变,在这种情况下,给他三头六臂恐怕都忙不过来,怎么会有时间、有心情去调戏父亲的爱妃呢!这样的事情,这样的做法,完全不符合我们对杨广性格的判断和当时形势的判断,所以说不合情理。
第二,陈夫人的行为不合情理。按照有关史书的记载,陈夫人是去更衣的路上,被杨广截住的,然后杨广强行调戏,陈夫人奋力反抗。换言之,恐怕是陈夫人长得太漂亮了,让杨广一看之下,不由得兽性大发,似乎两个人此前根本没什么关系。
而据《隋书?后妃传》记载,陈夫人和太子杨广早有瓜葛。事实上,杨广能够当上太子,陈夫人也是出了力的。陈夫人拿了杨广的钱财,在杨坚面前说了不少好话,算是杨广的功臣,也是政治盟友。无论哪种关系,杨广和陈夫人都是老熟人,绝非初次见面,一见钟情。所以,杨广完全犯不着在陈夫人更衣的仓促之际去非礼她。
第三,就算是杨广当时丧心病狂,真的非礼了陈夫人,陈夫人恐怕也不会到隋文帝面前去告状。为什么呀?当年,她甘冒政治风险支持杨广做太子,说明她非常在意未雨绸缪,算是个政治上很成熟的女性。既然如此,她又怎么可能在那个时候得罪即将接班的太子杨广呢?
如此种种,可见这个故事是有问题的。那隋文帝是正常死亡了?并非如此。
虽然陈夫人被非礼事件可能并不存在,但是,《资治通鉴》中所描述的密信事件,还有太子杨广囚禁隋文帝都是存在的。这两件事涉及到隋文帝的两个心腹:柳述和元岩。
仁寿四年(604)七月十三日,宰相杨素给太子杨广回密信,讨论隋文帝死后的安排问题,不小心误投给隋文帝本人,引起隋文帝极大反感,肯定是怒形于色。当时,柳述和元岩都是反对太子杨广,同情废太子杨勇的人,一看到老皇帝对太子杨广和宰相杨素表示不满,他们就利用隋文帝糊涂,矫诏召废太子杨勇入宫!如果能够矫诏成功,让已经废黜多时的杨勇重新接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