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掌故家的心事
》
售價:HK$
85.8
《
农为邦本——农业历史与传统中国
》
售價:HK$
74.8
《
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 增订版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
售價:HK$
105.6
《
小麦文明:“黄金石油”争夺战
》
售價:HK$
97.9
《
悬壶杂记全集:老中医多年临证经验总结(套装3册) 中医医案诊疗思路和处方药应用
》
售價:HK$
135.1
《
无法忍受谎言的人:一个调查记者的三十年
》
售價:HK$
63.8
《
战争社会学专论
》
售價:HK$
118.8
《
剑桥意大利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162.8
|
編輯推薦: |
入选彭博社年度十大最佳商业类书籍
回归常识不意味着常识都是正确的!
现实生活是一场进行中的游戏,
常识并不是通关的法则。
|
內容簡介: |
本书旨在用完美的数学、经济学、物理学和哲学知识,引领我们进行一次穿越时空且充满刺激性和愉悦感的生活真相探秘之旅。
书中,兰兹伯格将自己幽默风趣、笔锋犀利和逻辑严密的写作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一一剖析了现实生活中我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用浅显易懂的案例和直观生动的图示为我们讲解这些问题的答案:彩虹究竟有几种颜色? UFO是否存在?世界上最大的数字是多少?谷歌的名字从何而来?奥运会运动员与马戏团小丑的社会贡献度,孰大孰小?收入上的大赢家往往是幸福上的小赢家吗?为什么孩子的世界比成人的世界更公平?是否应该提倡环保和征收碳排放税?慈善捐款的数额多少为宜?我们应该为后代留下些什么?
常识有可能是错误的,公理往往不证自明;很多看似荒诞的行为却能找到合乎逻辑的解答,而许多我们自以为深信不疑的却完全站不住脚。这就是兰兹伯格眼中的真实世界和生活。
|
關於作者: |
史蒂文•兰兹伯格,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经济学教授。著有《为什么不向美丽征税》、《买房子还是买股票》和《性越多越安全》等畅销书。他还是美国《石板》杂志的经济学专栏作者,同时为《福布斯》、《华尔街日报》等顶尖媒体撰稿,已发表了30多篇关于数学、经济学和哲学的文章。
|
目錄:
|
第一部分 什么是对的?
01 善良与邪恶:判断撒谎行为正确与否的界限在哪里?
02 行为的道德成本:关掉音响和付给邻居1万美元,盖茨会选择前者还是后者?
03 行为的道德指南:奥运会运动员和马戏团小丑,谁的社会贡献更大?
04 缺德鬼与慈善家:我们应该为陌生人和后代做些什么?
05 公平的戒律:在灾区哄抬物价的商人,应该被谴责为道德沦丧吗?
06 分割的艺术:公司破产后,债主们如何就财产分割达成一致?
第二部分 知识与谎言
07 永恒的数学:为什么我们相信数字胜过相信自己?
08 漫长的胜利:你知道谷歌名字的来源吗?
09 不完备的人类思维:计算机与人类,谁更聪明?
10 纯粹的逻辑:守身如玉者为何更易助长艾滋病的传播?
11 因果关系与相关性:上过幼儿园的人,长大之后更容易成功吗?
12 知识的极限:关于电子的3个问题,你最想问哪一个?
13 神秘莫测的电子:两大航空公司就机票价格达成一致的可能性有多大?
第三部分 信念的重量
14 观点的潜在矛盾:什么是你未经思考却深信不疑的?
15 逻辑的悖论:彩虹究竟有几种颜色?
16 相信与不信:宣称“谁当选都无所谓”的候选人,是在装腔作势吧?
17 直觉与第六感:你相信宇宙中存在UFO吗?
18 真相与虚荣心的较量:为什么有些专家偏偏喜欢唱反调?
第四部分 理性的生活
19 思考的法则:为什么收入上的大赢家反而是幸福生活的小赢家?
20 数学的魔力:多少人的聚会中,总能找到9个互相不认识的人?
第五部分 真实与虚幻
21 物质和宇宙的本源:什么才是真实存在的?
22 真空中的经济模型:预测和现实间的差距有多大?
23 单纯的文字游戏:世界上最大的数字是多少?
后记 小聪明与大智慧
|
內容試閱:
|
小聪明与大智慧
我非常喜欢倾听别人描述他们的童年生活,不过,他们最好别吞吞吐吐,否则我就会反客为主口若悬河地向他们介绍我的童年。
——迪兰•托马斯
跟现在的孩子一样,我小时候也要去幼儿园。当我来到幼儿园的第一天,罗森堡太太就向我宣布了日常时间安排:午睡时间、玩耍时间、课间餐时间,以及每天下午2点钟的集体活动—排队走过大厅。
我们走过大厅要去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些罗森堡太太都没有说,我也认为孩提时的我并不想知道这些。事实上,缺乏好奇心的态度也影响了我的整个小学时代:在读小学六年级时,我学到了很多与纺织业有关的知识,但从未询问过“纺织品到底是什么”,也从来没有人询问过我“纺织品到底包括哪些东西”。如果我不得不靠猜测来回答的话,我也许会说:“纺织品啊,类似铺在桌面和地上的油布那样的东西吧!”但是我从来没有去猜测这个问题,甚至从来没有意识到猜测的必要性。
反正,等到下午2点,我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就会在教室外面排好队,然后跟着罗森堡太太排队走过大厅。我一路上都高高兴兴地小跑着,直到转弯并且看到那个可怕的东西为止。那是我出生5年以来看到过的最可怕的东西,它其实仅仅是墙上的一个标志而已,一个让人感到刺眼的醒目标志,以至于看到它的人无法怀疑它的重要性。这个标志由“火灾出口”的字样及一个巨大的红色箭头组成,箭头所指方向也正是我们前往的方向。
当时我压根儿不知道“出口”是什么意思,不过我当然了解火灾。无论罗森堡太太还是其他人,他们都别想把我带到火边去!因此,我转过身来,跑回教室,静静等待着我预料当中的火灾来临。
我当时根本没有想到过要去警告其他小朋友。也许我认为,他们过于无知,在上幼儿园之前什么书都没读过,以至于只会傻乎乎地跟着走。也许我认为,悄悄一个人离开可以让别人注意不到我,以免被罗森堡太太发现后把我抓住扔到火坑里面。我记得当时自己并不激动,仅仅是冷静地坐在教室里。后来,出乎我意料的是,大家都平安归来了!但当时我并不感到吃惊,也没有对他们如何成功脱险感到好奇。
从此以后,每天下午2点左右,在其他小朋友都排队穿过大厅的时候,我则一个人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罗森堡太太一直不跟我说话,她只顾带着大家穿过大厅后返回来。我一直认为,这些人迟早都会被烧成灰。渐渐地,我想了解他们到底去哪里了?
这是我当时在幼儿园遇到的两大“谜案”之一。另一大“谜案”则是:每天下午2点半,罗森堡太太都会指定一个小朋友带我去卫生间。我无法弄明白将我单独带去卫生间的理由,也许带我去的小朋友也不明白,也许他明白,也许他们都是金属制成的机器人,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能从火灾中逃脱与幸存了。
终于有一天,罗森堡太太忍不住了,她搬了把椅子坐到我的课桌对面,问我:“为什么你一直不肯跟我们一起穿过大厅呢?”我感到无比尴尬,但又不愿意告诉她我怕火,便回答道:“我只是不太喜欢这样做。”作为一位幼儿园的模范教师,她温和而坚定地告诉我:“但是,你必须跟我们一起穿过大厅。”于是我答应了。
当晚我并没有因此而失眠,一点也不害怕,也不打算逃避,我就像参禅的老和尚一样心如止水,接受了这可怕的臆测:我注定要跟着同学们一起穿过大厅,没人会听到我们的呼救声。其他人已经成功经过那里几十次的事实并没有改变我的想法,我认为,只要明天我们一起穿过大厅,就永远不会回来了。那就这样吧!
但是,第二天下午快到2点的时候,我开始忐忑不安了,我需要鼓足勇气参与到队伍当中。罗森堡太太已经告诉我必须参与了,所以,我还是照办了。
我们一起穿过了大厅,经过了那个明显的“火灾出口”标志,走向了我所认为的毁灭之路。但是,相信读者们已经预料到了,当旅程结束时,我并没有发现任何失火的迹象,反倒
看到了卫生间。
走进卫生间,我领悟到了一条影响我一生的真谛。这听上去也许令人吃惊。我曾经困惑于两大“谜案”:同学们每天都去哪里了?为什么每天老师都会让人单独陪我上卫生间”。现在谜底揭晓了,原来它们就是一码事。这一刻,我开始了解到:世界就是一团乱麻,它因复杂而显得美丽,事物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的,亲身体验调查才是了解真相的根本。
当我告诉罗森堡太太“我只是不太喜欢这样做”时,我确信她能感觉到我的尴尬,而且她一定认为我讨厌卫生间。跟我不一样,罗森堡太太从未得知这件事的真相。
那天以后,我就不再为路过“火灾出口”标志而担忧了。生活如此丰富多彩,我没理由把时间浪费在这种“误导性标志”或者“纺织品的含义”之类的问题上。虽然当时我才5岁,但我已经不会杞人忧天了。
由于我专注于为自己谋划远大的前程,在10岁时我便已经决定要用一生来研究哲学了。其他领域似乎都布满荆棘。也许你可以修建桥梁、写诗或者治疗癌症,但如果你没有领悟哲理的话,你如何论证这桥梁、诗歌或医学成就是有价值的呢?
几年后,我新的心得使我从原来的人生规划中分心了,原来所有领域确实都布满了荆棘。你把毕生奉献给了哲学就是为了直到92岁时才决定自己是否应该去上医学院?可是,花50多年时间去研究癌症治疗的成效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些心得粉碎了我对前程的信心,我开始随遇而安、随波逐流地成长,直到我十几岁的时候。那一天,我读到了一本由康奈尔大学教授N•戴维•梅尔曼编撰的《狭义相对论的时空》。我发现,规划未来是可能的。我的意思是规划可实现的未来。梅尔曼教授以清晰的论述和优美的辞藻向我展示了规划未来的全过程:自一些简单的、明确的假设出发,梳理它们的逻辑并推导出结论,最后在合理的时空范围内建立起意想不到的宏伟愿景。这本著作是物理专业的大一新生们的课本,但它却给我这个还没上大学的小毛孩儿带来了惊人的信念。
多年以后,我尝试思考一个关于人口的问题:全球人口的总数应该是多少才“合适”呢?举例来说,拥有10亿幸福的人的世界和拥有百亿略微幸福的人的世界,这两种状态到底哪一种更好呢?我们的目的应该是提升“整体幸福度”(无论这对个人意味着什么)、人均幸福度,还是其他标准呢?
我开始尝试用众人皆知的一些简单的、明晰的假设作为前提,弄清它们的逻辑关系。尽管我最终就此问题只是推理出一个相当片面的解决办法,我还是很高兴地发现,自己已经成功地模仿了梅尔曼教授在《狭义相对论的时空》一书中所用到的推理手段。而且,我和梅尔曼教授的推理方式之间存在着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相似之处。我给梅尔曼教授捎去了我的论述并附上了感谢信,感谢他无私分享了他的毕生心得。我至今仍珍藏着他那次寄来的热情洋溢的回信。
梅尔曼教授的书确实让我非常痴迷,不过我从来没有因为它而考虑学物理学。我一直觉得自己不应该是那种在精密的实验室设备当中游刃有余的人,所以,我上了大学,然后在英语、历史、政治学等专业之间犹豫不决,直到我遇到了我的朋友鲍勃•海曼,他是一位数学天才。鲍勃告诉我,无限集合是由许多大小不同的集合组成的,但每个集合又都是无限大的。无限的事物也可以相互比较大小,这听起来非常有趣且充满离奇色彩。我忍不住想了解更多,我在鲍勃的建议下选修了一门关于集合理论的课程,并且迷恋上了数学。
我迷恋数学的原因和我当年迷恋《狭义相对论的时空》的原因一样,因为它们都拥有严密的、清晰的逻辑,并蕴涵了深刻的、不容置疑的真理。从那时起,我全力以赴地学习数学,忽略了自己本专业的学分要求,以至于没能顺利毕业和拿到学位。
幸运的是,在我毕业以前,我已经成功申请到了芝加哥大学的研究生入学资格。更幸运的是,芝加哥大学并不在意我是否念完了本科。
我在芝加哥大学继续学习数学,碰巧认识了一帮活跃的经济学研究生,并受他们邀请参与到他们的“午间智谋聚会”当中。这聚会感觉像普通的“圆桌娱乐活动”,但其宗旨不是娱乐而是智谋,这智谋并非昙花一现的“小聪明”,而是深刻明了的“大智慧”。我了解到,经济学家同样善于从简单的假设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得出意想不到的结论。我希望掌握这一套方法,而我这帮学经济学的朋友正是出色的、有耐心的老师。
我在研究生院遇到的这些午餐同伴,他们充满了追求真理的能量、才智、幽默和激情。之后我一直在寻求这样的同伴,让我既激动又惊讶的是我找到了与他们类似的午餐同伴。30年来,托这些朋友的福,我始终活得很快乐。
毕业后,我开始执教,研究数学、经济学以及与之相关的物理学。不过,我对一些哲学大问题的兴趣从未被淡化过:宇宙从哪里来?真实事物为什么会代替虚无?知识是如何出现的?如何解释一种信仰?我们怎样来分辨对与错、善与恶?我们应该怎样生活?
哲学家们创立了许多有用的理论来研究这些问题,但是研究这些问题的人并不都是哲学家。物理学家试图了解宇宙的起源,数学家试图了解真实事物的范式,经济学家试图了解人们的选择对于其他人的生活的影响,这与明辨是非的问题差不多。我确信,这些学科为解决哲学的大问题提供了最佳、最可行的工具。
如果一个擅长使用铁锤的人告诉你,一切事物都很像钉子,你应该会怀疑他的客观性。当我这个研究数学、经济学的人告诉你哲学问题可以用数学、经济学的办法来解决时,你也完全有理由去怀疑我的客观性。但是,事实上我的行为所体现出来的因果关系正好与之相反:我首先感觉到数学、经济学的方法有助于解决这些哲学大问题,然后才去关注和研究数学、经济学的。这就好比我先看到了钉子,再去寻找铁锤。
在本书中,我坦露了自己对真实事物的性质、知识的本质、道德的基石等观点。我并不能确定我的观点就是正确的,但是我会解释自己认为这种观点比其他任何观点更可信、更可能属实的原因。当然,以后我还可能被持有新观点的朋友说服。
在书中,我可能会跑题,展现物理学、数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点点灵感,有时候是为了论证某个观点,有时候只是为了好玩。因此,读者看到了相当多的知识点:色彩视觉的原理、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的确切含义、破产企业资产划分的“塔木德式”的解决方案等。就像对于儿时的回忆一样,这种哲学漫谈并没有精确顺序,也没有结尾。有时候,我会在最后点题;有时候,我的思路会直接跳到新的地方。
原创观点很可贵,但本书基本不包括原创观点。其他人或许在很久以前就已经表达或否决了我在本书中所写到的这些观点。不过,我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加工让这些观点激起读者的兴趣,然后我们都可以从中获得快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