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数据导论(第2版)
》
售價:HK$
75.9

《
帝国时代
》
售價:HK$
206.8

《
现象学的心灵(第三版)(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扎哈维系列)
》
售價:HK$
107.8

《
近世通儒——纪念沈曾植逝世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售價:HK$
184.8

《
光速声波物理学. 1、2、3
》
售價:HK$
494.9

《
天下之极:世界枢纽观念的古今之变
》
售價:HK$
96.8

《
认识现代社会之真相:杨照讲马克斯·韦伯
》
售價:HK$
94.6

《
“义与制不相遗”:蒙文通与近代学界
》
售價:HK$
107.8
|
編輯推薦: |
在北京的东北角,有一个以上个世纪50年代建成的工厂命名的艺术区,这就是798艺术区。它位于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大山子地区,故又称大山子艺术区,原为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老厂区所在地……
从社会主义工厂到当代艺术实验场,一次不可预知的城市窑变,从城市边缘到文化中心地带,一轮加速度衍化的北京现在时……
|
內容簡介: |
从2001年开始,来自北京周边和北京以外的艺术家开始集聚798厂,他们以艺术家独有的眼光发现了此处对从事艺术工作的独特优势。他们充分利用原有厂房的风格,稍作装修和修饰,一变而成为富有特色的艺术展示和创作空间。现今798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和大众的广泛关注,并已成为了北京都市文化的新地标……
本书记述了798从社会主义工厂到当代艺术实验场的蜕变历程。
|
目錄:
|
我们在哪儿
窑变
五年
青春期
混生状态
另一种机制
失重
在中心,在边缘
独立策展之困
左派,非盈利,嬉皮或者国际流浪汉
沸点
工厂里的布尔乔亚生活
更多的人来了,一些人走了
访谈
进入这个空间,别无选择——黄锐访谈
在中间地带——罗伯特访谈
在画廊和博物馆之间——冷林访谈
所有的事情都在变化之中——白飞德访谈
北京是一个青春期的市场——陈绫蕙访谈
准备经历这几的春夏秋冬——房方访谈
每个时代都是一个封闭——费大为访谈
艺术不等于时尚——冯博一访谈
艺术批发市场——颜峻访谈
失忆——苍鑫访谈
它窑变了——洪晃访谈
从城市边缘进入城市中心——徐勇访谈
我要活下来——兀鹏辉访谈
社会主义布尔乔亚——阚昕访谈
一路在玩儿——冰冰访谈
|
內容試閱:
|
窑变
灯光暗下来,没有人继续说话了。房间里还挂着上一次做展览的摄影作品。人们在排放随意的椅子上坐下来,很多人倚墙站着。初春的房间里,融合着咖啡香、暖气的氤氲和一点点熟人见面的愉快气氛。
讲座开始了,罗伯特·伯纳欧和凯伦·史密斯坐在前排,一边放映艺术家的幻灯资料,一边对作品进行讲解,他们在中国生活工作了多年,所谈论的题目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
对于罗伯特来说,北京的确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每天8点左右,他从家里到798的现代书店,和工厂里的工人上班的时间相若。整理书籍,自从在书店旁边开了咖啡馆后,他也会过来打点咖啡。
他曾经创办chinese—art.com,这应该是最早用英文制作的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网站,他邀请中国的评论家冷林、皮力、栗宪庭、易英、尹吉男、殷双喜等人做客座编辑。1999年,这个网站被《艺术报》评为全世界五个最佳的艺术网站之一。这个只有四个人在33平米的房子里做的网站,一直坚持到2004年。
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后,网站的维持完全不能指望有新的投资,罗伯特决定将网络的内容汇编成书。就这样,Timezone8在网站之外,开始进入出版领域,第一本书是澳大利亚学者John Chark的著作《千年之末的中国艺术》,第二本是芝加哥大学的艺术批评家巫鸿所著的《十字路口上的中国艺术》。由于在中国大陆外国人无法成立独立的出版公司,罗伯特在香港成立了Timezone8出版公司,随后几年,这个公司出版了大量英文版的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书籍。2002年3月,从三元东桥的幸福大厦33平方米的办公室搬到798工厂,当时798的租价是六毛钱每平方米,罗伯特艺术生活的重心也渐渐从网站转为做出版和每天经营书店。
罗伯特和他的同事们将颓旧的回民食堂改建成书店,是一个冒险的举动:Timezone8书店几乎是798工厂最早对公众开放的机构,除了隋建国、于凡等艺术家寥寥可数的工作室,这片厂房仍沉睡着等待改建的命运,每天过往的大多是骑着自行车上下班的七星集团的工人们。
黄锐、徐勇、赵半狄等人也先后搬入798,东京艺术工程、798时态空间逐渐向公众开放,一个艺术社区渐渐显出模样。罗伯特喜欢用“community”社区这个词来描述798。他经营的Timezone8是书店、咖啡馆、画廊、文化讲座的集合,来这里转悠的艺术家、设计师、大学生、文艺青年是“社区”的组成部分。
这个社区是什么样子的呢?
它是混杂的,这里有不同的人出没,人们在这里相遇制造出某种其融的环境,有机地聚集。
在北京这个缺乏行走乐趣的城市里,798提供了一个纵横交错的步行空间,第一次来到这里的行人,即使看到了沿路的路标,也很容易在工厂机器的轰鸣声中走失,无论是陈听东艺术中心门口的红色铁拳还是赵半狄工作室门口张贴的“熊猫人去台湾”的海报,都会让初来的闯入者惊奇;这里也并不是原生环境被完全抽离的展示区,798时态空间的徐勇甚至希望在时态空间和隔壁的车间之间建一面玻璃墙,能让两边的人互相观望。在798还没有成为城市艺术地标之前,在各种画廊和艺术空间进出、游荡闲逛的工人显然比慕名而来的艺术游客更多。现在,抱着相机的中外游客已经成为了798最常见的面孔。以前发愁店面冷清的罗伯特现在担心的是:“一旦在这个地方成为了卖毛主席雕塑的工艺市场,那不就和潘家园没什么区别了嘛。”这个communitv,并不是纯粹的艺术社区,在这里,你既可以看到粗劣的工艺品、民族服装店,也可以看到最新的西方艺术家的装置艺术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