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并购与重组 : 理念、策略、流程、实战一本通
》
售價:HK$
74.8
《
敦煌画稿:中国古代的绘画与粉本(培文·艺术史)
》
售價:HK$
140.8
《
分析论文集(分析哲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71.5
《
自主论:何为自主以及何以自主
》
售價:HK$
107.8
《
向整个世界说一声早
》
售價:HK$
54.8
《
灯花笑·花时恨(全二册)
》
售價:HK$
76.8
《
发现天赋的15个训练方法+让天赋自由(套装2册)
》
售價:HK$
139.5
《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图文版(近藤麻理惠畅销超千万册“怦然心动整理”系列代表作图文版 )
》
售價:HK$
54.8
|
目錄:
|
古文观止卷之一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
周郑交质左传
石碏谏宠州吁左传
臧僖伯谏观鱼左传
郑庄公戒饬守臣左传
臧哀伯谏纳郜鼎左传
季梁谏追楚师左传
曹刿论战左传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左传
宫之奇谏假道左传
齐桓下拜受胙左传
阴饴甥对秦伯左传
子鱼论战左传
寺人披见文公左传
介之推不言禄左传
展喜犒师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蹇叔哭师左传
古文观止卷之二
郑子家告赵宣子左传
王孙满对楚子左传
齐国佐不辱命左传
楚归晋知左传
吕相绝秦左传
驹支不屈于晋左传
祁奚请免叔向左传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左传
晏子不死君难左传
季札观周乐左传
子产坏晋馆垣左传
子产论尹何为邑左传
子产却楚逆女以兵左传
子革对灵王左传
子产论政宽猛左传
吴许越成左传
古文观止卷之三
祭公谏征犬戎国语
召公谏厉王止谤国语
襄王不许请隧国语
单子知陈必亡国语
展禽论祀爰居国语
里革断罟匡君国语
敬姜论劳逸国语
叔向贺贫国语
王孙圉论楚宝国语
诸稽郢行成于吴国语
申胥谏许越成国语
春王正月公羊传
宋人及楚人平公羊传
吴子使札来聘公羊传
郑伯克段于鄢榖梁传
虞师晋师灭夏阳榖梁传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礼记
曾子易箦礼记
有子之言似夫子礼记
公子重耳对秦客礼记
杜蒉扬觯礼记
晋献文子成室礼记
古文观止卷之四
苏秦以连横说秦战国策
司马错论伐蜀战国策
范雎说秦王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颜斶说齐王战国策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
赵威后问齐使战国策
庄辛论幸臣战国策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鲁仲连义不帝秦战国策
鲁共公择言战国策
唐雎说信陵君战国策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乐毅报燕王书战国策
谏逐客书李斯
卜居楚辞
宋玉对楚王问楚辞
古文观止卷之五
五帝本纪赞史记
项羽本纪赞史记
秦楚之际月表史记
高祖功臣侯年表史记
孔子世家赞史记
外戚世家序史记
伯夷列传史记
管晏列传史记
屈原列传史记
酷吏列传序史记
游侠列传序史记
滑稽列传史记
货殖列传序史记
太史公自序史记
报任安书司马迁
古文观止卷之六
高帝求贤诏西汉文
文帝议佐百姓诏西汉文
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西汉文
求茂才异等诏刘彻
过 秦 论上贾谊
治 安 策一贾谊
论贵粟疏晁错
狱中上梁王书邹阳
上书谏猎司马相如
答苏武书李陵
尚德缓刑书路温舒
报孙会宗书杨恽
光武帝临淄劳耿弇后汉书
诫兄子严敦书马援
前出师表诸葛亮
后出师表诸葛亮
古文观止卷之七
陈 情 表李密
兰亭集序王羲之
归去来辞陶渊明
桃花源记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北山移文孔稚珪
谏太宗十思疏魏徵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骆宾王
滕王阁序王勃
与韩荆州书李白
春夜宴桃李园序李白
吊古战场文李华
陋 室 铭刘禹锡
阿房宫赋杜牧
原道韩愈
原毁韩愈
获 麟 解韩愈
杂 说 一韩愈
杂 说 四韩愈
古文观止卷之八
师说韩愈
进 学 解韩愈
圬者王承福传韩愈
讳辩韩愈
争 臣 论韩愈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韩愈
后二十九日复上宰相书韩愈
与于襄阳书韩愈
与陈给事书韩愈
应科目时与人书韩愈
送孟东野序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韩愈
送董邵南序韩愈
送杨少尹序韩愈
送石处士序韩愈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韩愈
祭十二郎文韩愈
祭鳄鱼文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韩愈
古文观止卷之九
驳复仇议柳宗元
桐叶封弟辨柳宗元
箕 子 碑柳宗元
捕蛇者说柳宗元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梓 人 传柳宗元
愚溪诗序柳宗元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柳宗元
钴鉧潭西小丘记柳宗元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柳宗元
待漏院记王禹
黄冈竹楼记王禹
书洛阳名园记后李格非
严先生祠堂记范仲淹
岳阳楼记范仲淹
谏院题名记司马光
义 田 记钱公辅
袁州州学记李觏
朋 党 论欧阳修
纵 囚 论欧阳修
释秘演诗集序欧阳修
古文观止卷之十
梅圣俞诗集序欧阳修
送杨寘序欧阳修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五代史宦者传论欧阳修
相州昼锦堂记欧阳修
丰乐亭记欧阳修
醉翁亭记欧阳修
秋 声 赋欧阳修
祭石曼卿文欧阳修
泷冈阡表欧阳修
管 仲 论苏洵
辨 奸 论苏洵
心术苏洵
张益州画像记苏洵
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
范 增 论苏轼
留 侯 论苏轼
贾 谊 论苏轼
晁 错 论苏轼
古文观止卷之十一
上梅直讲书苏轼
喜雨亭记苏轼
凌虚台记苏轼
超然台记苏轼
放鹤亭记苏轼
石钟山记苏轼
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苏轼
前赤壁赋苏轼
后赤壁赋苏轼
三槐堂铭苏轼
方山子传苏轼
六 国 论苏辙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黄州快哉亭记苏辙
寄欧阳舍人书曾巩
赠黎安二生序曾巩
读孟尝君传王安石
同学一首别子固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王安石
古文观止卷之十二
送天台陈庭学序宋濂
阅江楼记宋濂
司马季主论卜刘基
卖柑者言刘基
深 虑 论方孝孺
豫 让 论方孝孺
亲 政 篇王鏊
尊经阁记王守仁
象 祠 记王守仁
瘗 旅 文王守仁
信陵君救赵论唐顺之
报刘一丈书宗臣
吴山图记归有光
沧浪亭记归有光
青霞先生文集序茅坤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世贞
徐文长传袁宏道
五人墓碑记张溥
|
內容試閱:
|
【郑伯克段于鄢】
(隐公元年)左传
\[题解\]
《左传》全名《春秋左氏传》,是解释鲁国国史《春秋》的“三传”之一,作者相传为左丘明。这部著作记叙了春秋时期各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人物的生平行事,它文字简洁,意味深远,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本文记叙的是郑庄公平定弟弟共叔段与母亲姜氏相勾结发动的兵乱的故事,文中人物性格鲜明,郑庄公的阴险,姜氏的偏私,共叔段的骄纵,都栩栩如生,故事结构完整,情节生动。
初,郑武公娶于申①,曰武姜②,生庄公及共叔段③。庄公寤生④,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⑤,公曰:“制,岩邑也⑥,虢叔⑦死焉,他邑唯命⑧。”请京⑨,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⑩。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注释\]
①郑武公:名掘突,郑国国君,死后谥号武。郑:古国名,姬姓,在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申:古国名,姜姓,在今河南省南阳县一带。②武姜:她的丈夫是武公,母家姓姜,故称武姜。③庄公:郑庄公,武公之子,即本篇标题所称之郑伯。共叔段:本名段,是郑庄公之弟,因称叔段;由于他后来出奔共国,故又称共叔段。共:古国名,在今河南省辉县一带。④寤:同牾,横逆,不顺。牾生:即生时先出脚,是难产的一种。⑤制:古地名,又叫虎牢,在今河南省汜水县一带。⑥岩邑:险隘之地。⑦虢guó国:东虢国,后为郑所灭。制本是它的领地,也被郑占有。虢叔:东虢国之君。⑧他:又作佗,其他的,别的。⑨京:古地名,在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南。⑩大:同太。:祭仲:郑国大夫,字仲。参国之一:三国之一。参,同叁。大都不过三国之一,是说其他的大城市不得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五之一,“中都不过五国之一”的省文。小九之一,同例。古城每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按古制,侯伯的国都为三百雉。辟:同避。
\[译文\]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了一位女子,称做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逆生难产,姜氏受到惊吓,所以给庄公取名寤生,因此很不喜欢他。姜氏很宠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就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始终没有答应。及至庄公就位做了国君,姜氏便替共叔段请求庄公把制邑作为他的封地,庄公说:“制邑是险隘的地方,虢叔曾在那里因恃险而丧生。如果您提其他领地,那就听您吩咐。”姜氏就又为段请封京地,庄公便同意了。从此人们称段为京城太叔。
祭仲对庄公说:“封邑的城墙如超过三百丈,将是国家的祸患啊。根据先王规定的制度,大城不得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城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城不得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城的规模不合法度,太叔不遵守先王的规章,恐怕将对国君您不利。”庄公说:“姜氏蓄意要他这样做,我哪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开祸患?”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我看不如早些做好打算,不要让他们的势力滋长蔓延。假使蔓延起来就难以对付了。蔓生的野草尚且不易铲除干净,何况您那受宠的弟弟呢?”庄公说:“不公正不合理的事情干得多了,必然会自招毁灭,您且等着看他的下场吧!”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①。公子吕曰②:“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勿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③。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④,大叔出奔共。
书曰⑤:“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⑥。不言出奔,难之也。
\[注释\]
①贰:两属。贰于己:既属于庄公,又属于太叔自己。②公子吕:字子封,郑国大夫。③廪延:在今河南省汲县与延津县间。④五月辛丑:古代以干支纪日,按王韬《春秋朔闰表》推算,五月辛丑,是隐公元年五月二十三日。⑤书:指《春秋》经文。书曰:指《春秋》经文的记述。以下几句是解释《春秋》经文为何这样记述。(这类文字可能是后人所加)⑥郑志:郑伯的意愿。
\[译文\]
过了不久,太叔命令西方和北方的边邑既服从庄公,又归属自己。公子吕便向庄公进谏说:“国家受不住两种政权共存的情形,您打算对此怎么办呢?如果想把君位让给太叔,就请允许我前去侍奉他;假如不想让位给他,那就请您铲除他,不要使黎民百姓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那样做,他将会自取灭亡的。”太叔又进一步收那两属之地据为己有,领土一直到了廪延一带。子封说:“可以兴师问罪了,他的土地日益扩大,将得到的民众就越多的。”庄公答道:“他对国君不义,对兄长不亲,纵然土地扩大了,也必将崩溃。”
太叔于是大力修筑城池,聚集民众,整治盔甲武器,训练步兵、准备战车,将要突袭郑国首都。夫人姜氏也打算开城门做内应。庄公探听到共叔段发动突袭的日期,就说:“现在可以兴师问罪了。”于是命令公子吕统率战车二百辆,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也都纷纷背叛太叔,他只好逃到鄢地,庄公又领兵讨伐鄢地。在隐公元年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就仓皇逃亡到共地去了。
《春秋》是这样写的:“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段不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称他为弟;兄弟间如同两个君主相争,所以叫做克;对庄公称呼郑伯,是讥讽他没有教育好弟弟;这就说明郑伯之心是纵弟为恶而故意杀他。不说太叔段自动逃亡外地,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啊。
遂姜氏于城颍①,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②,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③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④。”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⑤:“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⑥。’其是之谓乎?”
\[注释\]
①:同置。城颍,郑国邑名,故城在今河南省临颍县西北。②颍考叔:郑国大夫。③阙:同掘。④泄泄yì义:舒畅的样子。⑤君子曰:是作者自己以“君子”的口吻加以评论。⑥“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引自《诗?大雅?既醉》。锡:同赐。
\[译文\]
庄公击败太叔之后,就将姜氏安置到城颍软禁起来,并向她发誓说:“不到死后埋入黄泉,不再相见!”不久却又懊悔了。当时,颍考叔在颍谷是管理疆界的官,听说这事,他特向庄公进献贡品,庄公赏赐给他饮食,他进餐时把带汁的肉放在一边不吃,庄公好奇地问他这样做的缘故,他回答说:“小人上有老母,我所能办到的饮食她都尝过了,就是没尝过国君您所赏赐的带汁肉,请让我把它带去转赠老母吧!”庄公说:“您有母亲可以孝敬,惟独我却没有啊!”颍考叔特意地说:“敢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呢?”庄公就将事情的原委告诉了他,并表白了自己的懊悔心情。颍考叔说:“国君您还愁什么呢?如能掘地到黄泉,和母亲在隧道里相见,谁又能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就听从了他的话。他进入隧道并赋诗说:“在大隧道之中,那天伦之乐真是融融和睦!”太夫人姜氏走出地道也赋诗作答:“在大隧道之外,那天伦之乐真是舒畅爽快!”于是从此恢复了像从前那样的母子关系。
君子说:“颍考叔,是纯真的孝子啊!非常敬爱他的母亲,又能将孝道推广到庄公身上。《诗经》中有这样的话:‘孝子的孝心无穷无尽,永远能把自己的孝恩分给同类人。’这大概就是指颍考叔那样的纯孝而言吧?”
【周郑交质】
(隐公三年)左传
【题解】
本文叙述的是周朝天子和郑庄王想通过交换人质来缓解矛盾,但最终双方虽交换了人质,仍互不信任,文章末尾通过君子对此事的评论指出双方只有以诚信之心相待,彼此体谅,恪守礼仪,即使不交换人质,也能维护双方的关系。文章简洁,有理有据,辞令充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①。王贰于虢②,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③。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④。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⑤。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⑥;秋,又取成周之禾⑦。周、郑交恶。
\[注释\]
①平王:周平王,是幽王之子,名宜臼,因避犬戎之乱,自镐京迁都洛邑,是为东周。卿士:周朝的执政官。②贰:两属,两用。贰于虢:指周平王想分政于西虢公,不再专任郑伯,也就是削弱郑伯的实权。③交质:交换人质。④王子狐:周平王的儿子。郑公子忽:郑庄公的儿子。后即位为昭公。⑤畀:授予。⑥祭足:人名,即祭仲,郑国大夫。温:周地,在今河南省温县。⑦成周:即洛邑,在今河南省洛阳县。
\[译文\]
郑武公、郑庄公都曾先后担任周平王的执政卿士。平王想把政权分授予西虢公,郑庄公为此抱怨平王,平王却说:“没有这么回事。”为了彼此取信,周王朝就和郑国交换儿子做人质。平王的儿子狐到郑国做人质,庄公的儿子忽到周王朝做人质。平王死了以后,周王朝的大夫们要将政权授予西虢公。可是,就在这年四月,郑国的祭足却统率军队掠取温地的麦子;到了秋季,又去掠取成周的庄稼。从此,周、郑之间互相怨恨。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①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②;蘩蕰藻之菜③,筐筥锜釜之器④,潢污行潦之水⑤,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⑥。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⑦,《雅》有《行苇》、《泂酌》⑧,昭忠信也。”
\[注释\]
①明:彼此心地光明,互相了解。恕:彼此宽厚相待,互相体谅。间:离间。②沼:均为小池塘。③、蘩、蕰、藻:都是野菜名。④筐:方形的盛物竹器。筥jǔ莒:圆形的盛物竹器。钅奇:有足的锅。釜:无足的锅。⑤潢污:不流动的积水。行潦:流水。⑥荐:供奉。羞:进献。⑦《采蘩》、《采》:均为《诗?国风》中《召南》的篇名。⑧《行苇》、《泂酌》:均为《诗?大雅》中《生民之什》的篇名。
\[译文\]
君子说:“忠信如果不是出自内心,单凭交换人质是无益的。彼此了解以诚相待,互相体谅,宽厚相待,照这种精神行事,再以礼义相约束,纵然没有人质,谁又能挑拨离间呢?如果彼此了解以诚相待,即使山涧、溪水、沼泽、小洲生长的草,、蘩、蕰、藻等野菜,筐、筥、锜、釜等器皿,静水和流水,都能用来供奉于鬼神,进献于王公。何况君子缔结其两国的信任,按照礼义准则行事,又何必采取交换人质的做法?《国风》中有《采蘩》篇、《采》篇,《大雅》中有《行苇》篇、《泂酌》篇,内容都是借菲薄之物祭祀、献享,而表彰忠诚信用的。”
【石碏谏宠州吁】
(隐公三年)左传
【题解】
卫庄公溺爱自己的儿子州吁,卫国大夫石碏对卫庄公进谏:爱儿子,一定要用正确的礼法教导约束他,使他不至于走上邪路,家庭才会美满,国家才会安定;一味地宠溺,放任他骄奢淫逸,将会使他走上邪路,最终招致祸害。这则故事对今天仍有教育意义。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①,曰庄姜②,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③。又娶于陈,曰厉妫④。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妫,生桓公⑤,庄姜以为己子。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⑥,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注释\]
①卫庄公:名杨,卫武公之子。东宫得臣:齐庄公之世子,名得臣,因居东宫,故称东宫得臣。②庄姜:卫庄公夫人,齐是姜姓国,故称庄姜。③《硕人》:见《诗?卫风》写庄姜的美貌,车马服饰的讲究,婚姻的美满等。④厉妫:也是卫庄公夫人,陈是妫姓国,故称厉妫。⑤戴妫:是厉妫的从嫁者。桓公:名完。⑥嬖人:此指宠妾,古代称社会地位低下而得宠的人为嬖。
\[译文\]
卫庄公从齐国娶了东宫太子得臣的妹妹做夫人,称为庄姜。她容貌美丽,却没生儿子,卫人于是为她谱写了一首乐歌——《硕人》赞美她。庄公后来又从陈国娶来一位夫人,名叫厉妫。她生了孝伯,却早早死了。她的从嫁妹妹戴妫,生了桓公,庄姜把他当亲儿子看待。另有一位公子州吁,是庄公爱妾的儿子,颇受庄公宠爱,且又喜欢舞刀弄剑,庄公并不约束他。庄姜却十分讨厌他。
石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①,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末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②,憾而能者鲜矣③。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
其子厚④,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注释\]
①义方:合乎义理的准则,犹言正道。②降:抑制。③zhěn诊:克制。④厚:人名,石之子。
00\[译文\]
石对庄公谏诤说:“臣曾听说:爱儿子应当以正确的道理教导他,不能让他陷入邪恶。骄矜、奢侈、放荡和娇惰,都是邪恶的根源。产生这四种情形的原因,就是因为对他过分宠爱和优待啊。如果您想立州吁为太子,就该确立他的名位;如果还不能确定,那就会逐步导致祸乱。至于受宠而不骄矜;一有骄矜之念就能抑制自己;受到抑制能无怨恨;有了怨恨仍能自我控制:这样的人太少了。再说,卑贱者危害高贵者;年少的人欺凌年长的;关系疏远的离间关系亲密的;新人离间旧人;小的凌驾于大的之上;放荡无度的破坏正义的:这就是所谓六种悖理的情况啊。另外,君王行事合乎道义,臣下能奉命执行,父亲慈祥,儿子孝顺,兄长友爱,弟弟恭敬:这就是所谓六种顺理的情况啊。抛弃顺理之道,效尤悖理之事,因而就招致祸患啊。为人君者要尽力消除祸患,然而有的人却招致它的到来,这样做恐怕不妥当吧!”石的忠谏之言,庄公并不听从。
石的儿子石厚,和州吁交游结党,石禁止他,也不听从。到桓公即位时,石便告老引退。
【臧僖伯谏观鱼】
(隐公五年)左传
【题解】
臧僖伯就是公子姬弓区,封于臧,僖是他的谥号,他是鲁国著名的贤臣。本文是描写鲁隐公想到棠地去观看捕鱼,臧僖伯用礼制劝阻他,阐述国君应按礼法行事,将人们引入事物的正轨,不可自乱其政。文中以小见大,层层深入,条理清楚,有很强的说服力。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①。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②,其材不足以备器用③,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④。故讲事以度轨量⑤,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夏苗,秋冬狩⑥,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⑦,归而饮至⑧,以数军实⑨。昭文章⑩,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注释\]
①公:鲁隐公。棠:在今山东鱼台县西北。②讲:讲习。大事:指祭祀与军事。③器用。指祭祀所用的器具与军事物资。④轨物:法度礼制。⑤度:衡量。⑥春蒐夏苗,秋冬狩:对四季打猎的不同称呼。,搜索,指猎取未怀胎的兽。苗,指猎取那些践坏庄稼的兽。,把兽杀死。狩,围猎,各种兽都能猎取。⑦振旅:军队回来后进行整顿。⑧饮至:诸侯外出朝觐、盟会、作战,回来后到宗庙中饮酒庆贺。⑨军实:指车马、人数、器械及所缴获的物品。⑩文章:服饰、旌旗等的颜色花纹。登:装入,陈列。俎:祭祀时用的礼器。皂隶:下等贱役。
\[译文\]
春天,鲁隐公将要去棠地观看捕鱼,臧僖伯进谏说:“一切物品凡是不能用来讲习祭祀和军事等国家大事,它的材料不能用来制作礼器和兵器的,国君就不会对它有所举动。国君是要把百姓纳入法度与礼制中去的人。因此,讲习祭祀和军事来衡量法度的程度称为法度,选取材料来发扬礼制的光彩称为礼制。既不合乎法度,又不合乎礼制,就叫做乱政。乱政的次数多了。国家就会败亡。因此,春天猎取不孕的禽兽,夏天猎取为害庄稼的禽兽,秋天顺应秋气而猎杀禽兽,冬天猎取各种野兽,都是在农闲时讲习军事。每过三年出城演习训练一次军队,回城时整顿好部队,然后到宗庙去祭祀庆贺,清点车马、人数、器械及所获物品。彰明器物的文采,分清贵贱的区别,辨别等级的差别,理清少年和老年的顺序,这是讲习各种威仪。鸟兽的肉不能装入俎中用于祭祀,其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是用于装饰礼器,国君就不去射杀它们,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至于那些山林川泽中的物产,一般器具的材料,那是下等贱役的事,是专职官员的职责,不是国君所应该参与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