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牛津立法研究手册
》
售價:HK$
358.6
《
制度为什么重要:政治科学中的新制度主义(人文社科悦读坊)
》
售價:HK$
63.8
《
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1942))(第2版)
》
售價:HK$
74.8
《
啊哈!原来如此(中译本修订版)
》
售價:HK$
63.8
《
部分识别入门——计量经济学的创新性方法
》
售價:HK$
75.9
《
东野圭吾:变身(来一场真正的烧脑 如果移植了别人的脑子,那是否还是我自己)
》
售價:HK$
64.9
《
推荐连接万物
》
售價:HK$
63.8
《
严复与福泽谕吉启蒙思想比较(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HK$
165.0
|
編輯推薦: |
国际关系理论建构主义流派的代表作之一。十六位美国国际关系学者合力打造,十多年后仍为学界广泛引用的经典。 该书从规范、认同的角度出发集中分析了世界政治中的安全议题,对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学术观点进行了评析和发展,成为后来建构主义国际关系学的"里程碑"。主编及作者均为美国知名教授和学者。
|
內容簡介: |
《国家安全的文化》由著名的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家彼得·卡赞斯坦教授主编,汇集了包括亚历山大·温特、玛莎·费丽莫、伊丽莎白·基尔、江忆恩等在内十六位美国一流学者的学术论文。本书集中探讨的是规范、认同和文化在国际国内安全中的影响问题,将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第一次全面地运用于实证领域。它涉及到了从19世纪20年代的希腊独立运动到今天的巴以谈判这样漫长的历史,思考了从核武器和化学武器使用禁令到人道主义干涉这样迫切的国际问题。本书的问世代表着美国学术界一场知识运动的高峰,奠定了国家安全和全球事务研究的新框架,宣告建构主义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独立于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理论分析方法。著名的社会建构主义学者泰德·霍普夫(Ted Hopf)盛赞它是“把建构主义和安全研究结合起来的第一次尝试之作”、“必将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一部新的经典”。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很难看到有另外一本著作能如此全面、深刻地探讨社会建构主义;可以想见,它以前是、现在是、将来也还会是那些想深入了解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读者的案头必备之作。
|
目錄:
|
总序
译者前言
中文版序言
序言
第一章 导论:国际安全研究的不同视角
为什么选取传统的国家安全问题?
现有的分析视角
文化-制度背景和政治认同
为什么要费工夫研究社会事实?
第二章 规范、认同和国家安全文化
分析的背景
理论的视角
论点
方法论和元理论问题
引申和结论
第一部分 规范和国家安全
第三章 身份、规范和常规武器扩散:一种制度主义的理论方法
武器扩散的标准解释
新的视角:责任行动与武器扩散的制度理论假设
研究设计、数据和分析方法结果
第四章 规范和威慑:核武器和化学武器使用禁令
威慑的社会建构
化学武器禁令
禁止使用核武器
规范、建构主义和解释
第五章 建构人道主义干涉的规范
依据规范理解国际政治
19世纪的人道主义干涉
“人类”和主权观念的扩展
1945年以来的人道主义干涉
第六章 文化和二战前的法国军事学说
其他的解释
学说决定的文化根源
法国军事学说的文化根源
第七章 文化现实主义和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战略
为什么选择中国?
一些观念和方法论问题
毛泽东战略思想的中心范式
战略偏好排序
中国对待冲突的行为
分析的问题
第二部分 认同和国家安全
第八章 认同、规范和国家安全:苏联的外交政策革命与
冷战的结束
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的解释
观念与认同的一种分析框架
实证研究
退向未来
第九章 德国和日本的规范、认同与国家安全
结构主义说明的不足
政治军事文化的概念
新的政治军事文化的起源
两种政治军事文化的演变
德国与日本安全政策的演变
第十章 民主共同体的集体认同:以北约为例
谜团
关于联盟的理论
跨大西洋安全共同体的自由主义诠释
结论:北约有多独特?
第十一章 中东的认同与联盟
认同与联盟的形成
阿拉伯政治中的认同与联盟
美以关系
第三部分 含义和结论
第十二章 规范、认同以及它们的限度:理论回顾
规范如何起作用
规范的来源
对规范研究的挑战
第十三章 结论:变化世界中的国家安全
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
总结与引申
超越传统的国家安全研究
变化世界中的美国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导论:国际安全研究的不同视角 彼得·卡赞斯坦
断言某种思想的消亡总是有风险的;即使这种思想在一段较长时期里已经明显地失去了活力。但是我预言在政治科学的道路上“社会学家们”不会再有什么前途……现在的情况是,其他学者也由于逻辑的不严谨和论文写作的马虎,不能发现这一方法内部所存在的循环论证和空洞无物的深层问题。
——布赖恩·巴里:《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民主》
这本书的完成,来自于国际关系学者们在社会学研究的“墓地”里所进行的寻宝工作。既然研究和教学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过程,那么,政治环境和知识结构的变化导致对某些人认为是已经有定论的问题重新讨论,或许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在最好的情况下,这一过程有可能引领我们走向知识进步:减少逻辑的不严谨、论文写作的马虎、推理中的循环论证和思想方面的空洞无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