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
||
| 臺灣用戶 |
|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
| 在 大書城
以“
精确
模式”搜“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碳達
”共有
2587
结果: |
同時支援繁體 / 正體 / 简体字輸入搜索 |
![]() ![]() |
公园开放共享与绿色低碳生活/陆地生态系统修复与固碳技术教材体系
『简体书』 作者: 出版:中国林业出版社 日期: ... |
詳情>> | |
![]() ![]() |
低碳食品技术创新:双碳背景下食品产业绿色发展的路径及案例
『简体书』 作者:李丽华 出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日期:2025-07-01 本研究围绕低碳食品技术促进食品产业低碳化发展,从概念界定、理论指导、创新路径、影响分析等方面展开系统研究。本研究构建了低碳技术创新对食品产业发展的影响评估框架(LTI-SCP),将低碳技术创新作为外部冲击因素,分析其对食品产业结构、行为及绩效的深层次影响,并提出了促进食品产业低碳化发展的政策建议和实 ... |
詳情>> | |
![]() ![]() |
面向碳中和的城市绿色空间规划设计/陆地生态系统修复与固碳技术教材体系
『简体书』 作者: 出版:中国林业出版社 日期: ... |
詳情>> | |
![]() ![]() |
十万个为什么·科学绘本馆(第二辑)碳原子的环球大冒险——为什么要进行碳中和?
『简体书』 作者:曾溢滔、曾凡一主编 何无梦 文 王晓旭 图 出版:少年儿童出版社 日期:2025-07-01 一枚小小的碳原子,从地球诞生之日起,开启了天地万物的穿梭之旅。它曾经落入海洋,曾经进入植物的叶片,曾经成为动物的身体,曾经变成石油,曾经作为汽油被加入人类的汽车,最终它变成二氧化碳,等待人类栽种树木时,回归大地。这本科学绘本为孩子介绍碳循环的知识,让孩子理解碳中和的意义,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入手,节能 ... |
詳情>> | |
![]() ![]() |
碳汇植物景观营建/陆地生态系统修复与固碳技术教材体系
『简体书』 作者: 出版:中国林业出版社 日期: ... |
詳情>> | |
![]() ![]() |
农业水土资源耦合开发的碳排放效应研究--基于“水?土?能?碳”关联的视角
『简体书』 作者:赵荣钦等 出版:科学出版社 日期:2025-09-01 《农业水土资源耦合开发的碳排放效应研究——基于“水—土—能—碳”关联的视角》构建了农业“水-土-能-碳”关联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在河南省65个典型村庄农户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水-土-能”管理水平下的农业碳排放系数集,对河南省村庄、乡镇和县域水土资源耦合开发的碳排放进行了核算和模拟,分析了农业 ... |
詳情>> | |
![]() ![]() |
碳金融概论
『简体书』 作者:蓝虹 主编 出版:中国金融出版社 日期:2023-04-01 高等学校碳金融“十四五”规划教材的本《碳交易市场概论》已经出版,本书是本套教材的第二本。本书既注重与《碳交易市场概论》内容上的延续性,又注重其作为独立课程教材的完整性。本书是在《碳交易市场概论》的基础上,对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的金融制度、金融工具和手段、金融市场创新等进行综合分析与介绍。内容包括: ... |
詳情>> | |
![]() ![]() |
碳纳米管器件
『简体书』 作者:孙东明,孙陨,刘畅,成会明 出版:科学出版社 日期:2023-06-01 本书为“低维材料与器件丛书”之一。碳纳米管是当前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研究领域最有活力的新材料之一,因其独特的结构与性能、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备受关注。本书作者在参阅大量国内外科技文献资料、总结**科技进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科研经历和成果,介绍了碳纳米管器件应用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工作原理,详细 ... |
詳情>> | |
![]() ![]() |
碳中和技术
『简体书』 作者:明廷臻,王发洲 出版:中国电力出版社 日期:2023-07-01 本书在简要介绍气候变化、碳理论基础、碳排放核算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不同行业和领域碳中和技术的相关知识,包括能源领域、建筑领域、钢铁领域、交通领域、化工领域、环境生态领域等,同时针对碳中和技术集成方法做了简要介绍并提供了相应的实际案例。为了适应不同行业领域读者群的需要,本书在取材上兼顾基础性 ... |
詳情>> | |
![]() ![]() |
零碳未来
『简体书』 作者:[美]索尔·格里菲斯[Saul Griffith]著,马丽群 出版: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日期:2023-08-01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紧急情况,我们现在要为解决这一问题做点什么,但是到底做什么才能成功解决气候危机呢?对此,索尔格里菲斯在《零碳未来》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一种新的解决方案——让一切电气化。 在本书中,你将看到一条应对气候危机的路径——让一切电气化。作者在书中回答了关于“实现零碳未来,让一切电气 ... |
詳情>> | |
![]() ![]() |
碳中和与电气化
『简体书』 作者:王志轩,王鹏,李彦斌,等 出版:中国电力出版社 日期:2023-08-01 电气化发展是推动能源转型、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新时期电气化体现为新能源通过转换成电力得以开发利用,体现为消费侧电能对化石能源的深度替代。全书分为7章,包括碳中和概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电气化概论、低碳电力技术、电能替代技术及主要应用领域、CCUS技术及其在 ... |
詳情>> | |
![]() ![]() |
低碳指标体系
『简体书』 作者:唐葆君 出版:科学出版社 日期:2023-08-01 城市低碳转型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通过建立一个具有普遍适用性和科学性的低碳城市发展指标体系,可定量衡量各试点城市的低碳发展现状,分析其发展特点,有助于动态评估各试点城市的发展状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城市低碳发展的模式与实现途径。本书针对我国城市低碳转型发展中的相关科学问题开展研究,服务于国家“ ... |
詳情>> | |
![]() ![]() |
碳市场来了!
『简体书』 作者:老C,中伍,小叶 著 出版:中国环境出版社 日期:2023-06-01 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已成为气候变化的事实,它们将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人类进步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重点问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显示,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正在给自然界带来危 ... |
詳情>> | |
![]() ![]() |
碳中和导论
『简体书』 作者:崔世钢 等 出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日期:2023-09-01 本书以“绿色”为主线,重点强调绿色思维与绿色理念。从太阳光、光合作用、能源、能量出发,阐述了碳中和的基本概念,对能源、能量与碳循环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从管理、技术、经济、工程应用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对碳中和的实现进行了综合分析和阐述。首先,介绍了“双碳”目标的发展现状、实现路径和发展趋势;其次,重点阐述 ... |
詳情>> | |
![]() ![]() |
碳中和之路
『简体书』 作者:王珊珊,王爱伟 著 出版:中国环境出版社 日期:2023-04-01 《碳中和之路》对碳中和的发展、内涵、机理、意义等各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对以往研究中较为模糊甚至是错误的概念进行精确定义,形成对碳中和及相关概念的系统性的完整综述。同时对中国碳中和的实际操作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和分析,对中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相关政策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中国碳中和行动的各方面的优 ... |
詳情>> | |
![]() ![]() |
碳经济概论
『简体书』 作者:许静 出版:中国电力出版社 日期:2024-02-01 本书以中国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为背景, 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张和举措、 碳排放核算方法、 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过程的机遇和挑战、 碳交易理论和国内外碳交易实践、 碳市场与碳价格、碳中和的实现路径为主线展开论述, 是一本关注碳经济的概论性教材。 ... |
詳情>> | |
![]() ![]() |
这就是碳中和
『简体书』 作者:筱墙著 , 陈文婷绘 出版:中国海关出版社 日期:2024-04-01 本书从地球诞生,“碳(C)”元素如何来到地球开始谈起,通过图文并茂加思维导图的形式介绍“什么是碳中和”。内容包括“碳”的重要性,地球大气的演变过程,地球大气的组成成分,温室效应的提出,温室效应对目前以及未来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低碳概念、碳经济、碳足迹、碳中和的提出,国外发达国家走过的碳达峰的路,我们 ... |
詳情>> | |
![]() ![]() |
碳中和技术决策优化与政策分析
『简体书』 作者: 出版:经济管理出版社 日期: ... |
詳情>> | |
![]() ![]() |
中国碳排放强度评估与绿色发展国际合作
『简体书』 作者:赵桂梅, 耿涌, 赵桂芹, 著 出版:江苏大学出版社 日期:2022-12-01 ... |
詳情>> | |
![]() ![]() |
见微知著——低碳可持续交通规划设计实践
『简体书』 作者: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出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日期:2024-01-01 在城乡交通规划、设计、咨询工作中,广泛应用低碳交通规划设计技术,是实现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和绿色转型的战略举措,能有效降低交通行为的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耗总量,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让城市发展更具生态化、交通组织更具高效化、出行方式更具绿色化、能源使用更具低碳化,共同构建以人为本,低碳韧性,公 ... |
詳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