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索恩丛书·伊斯兰帝国:十五座城市定义一种文明
》
售價:HK$
141.9

《
现代日本简史 近现代日本发展之路的通俗历史读本 解析日本百年来的兴盛与阵痛
》
售價:HK$
96.8

《
墨菲定律受益一生的黄金法则和人生定律心理学基础入门
》
售價:HK$
53.9

《
企业国家:一部日本经济史
》
售價:HK$
140.8

《
汉简《苍颉篇》研究
》
售價:HK$
140.8

《
抑郁症(精装全彩版)牛津科普系列:拨开抑郁症的迷雾,探索情绪背后的深层真相
》
售價:HK$
96.8

《
天才的盛会:文艺复兴艺术三百年
》
售價:HK$
107.8

《
裘锡圭学术文集(全六卷)
》
售價:HK$
1078.0
|
編輯推薦: |
★选题新颖 题材稀缺
以黄老思想为主线,吕后称制、文景之治这段历史,在群众当中知名度高,可读性强,同类作品不多。
★同类竞品极少
市场竞争小,市场潜力较大。近年来精讲断代史的作品,读者接受度极高。
★视角独特
独特的写史方式,主线鲜明,将黄老思想的演进与汉初执政者的治国措施紧密联结。
★论证充分
考据严谨,用典皆有出处。
|
內容簡介: |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大的思想分水岭,秦朝的建立被称为“周秦之变”,自此思想模式由百家争鸣全面进入法家模式。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在漫长的古代史上,历代王朝都沿用以儒家包装法家的模式。而这个转变的过程,其实是通过道家的黄老之术进行过渡的。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通过记述从吕后称制到文景之治的这段历史,深度剖析了黄老之术的兴起和消亡,可以让我们能更深刻地认识历史规律以及后来漫长秦制延续的必然性。作者在讲述历史故事的同时,多维度讲述汉初的文化、政治甚至经济特色,让读者对汉初历史有更立体的认识。
|
關於作者: |
孔令堃,新锐历史作者。历史解析,风格独到,角度新颖。出版作品有《楚汉四年:道出国史千年宿命》、《汉武帝的外儒内法》等。
|
目錄:
|
引 子 /001
第一章 后秦制时代:吕太后时代的黄老之术 /003
贤妻良母/004吕雉逆袭记/009与太子一派分道扬镳/014试探/020一暗一明/026一场接力/030来自匈奴的一封信/037黄老之术的转型/043叔孙通现象/046黄老之术下的新布局/049回到一元黄老之术/055吕氏崛起/058祸起萧墙/062改造慎到的黄老之术/066失败的权力制衡/069投机取巧/074最后的安排/077
第二章 文帝之治:君臣妥协成就了黄老盛世 /083
进入决赛圈/084黄老与秦制/089是黄老之术选择了刘恒/095来到长安/100从一个传说开始/103都不合法,那我就合法/108法律和民众素质的关系/112两大史学家眼中的汉文帝/116全汉朝最支持黄老之术的人/121黄老之术下的福利制度/125剪除皇权的所有威胁/129汉朝的忠臣和佞臣/135法家的困局/141黄老式削藩/149张释之的故事/155法和圣旨,谁大?/160黄老之术不可延续的原因之一/166权力越小越滥用/171家里有“印钞机” /175皇上是没有错的/181用四十辆车造反/185一道分水岭/191贾谊的困境/197贾谊和晁错/201中行说的报复/206不惜任何代价/212何日遣冯唐?/216重新包装的阴阳家/221弄臣也分三六九等/228国难思良将/231平稳过渡/233
第三章 黄老穷途:空中楼阁式的黄老之术 /237
汉景帝与秦二世/238人情世故/243晁错的时代/247说好的不折腾呢?/252以联盟对抗折腾/258没有应急预案/263平叛/269汉景帝的污点/274宫斗/278汉景帝的城府/283酷吏来了/287一场凶杀案/292阴间谋反案/295黄老之术的落幕/300超自然现象/305
|
內容試閱:
|
超自然现象
汉景帝执政后期,大力推行重农政策。汉景帝后元三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根据颛顼历的算法,这一年的十月是岁首。就在过完新年之后,奇怪的天文事件发生了。白天太阳昏暗,夜里月亮晦暗。整整五天,天空都弥漫着一片暗红。
到了十二月底,太阳光突然变成了紫色,夜里天空中的五星逆行,停留在太微星旁边,月亮穿过龙星的右角。
三个月来,大汉的天空异象频繁,令人惶惶不安。具体这些天文事件是怎么回事,留给科学家去推算吧,历史学家只能从历史的角度去记录。比如说景帝后元三年十月的日、月晦暗事件。司马迁不是天文学家,所以他只能根据历史资料记录,写那段时间日月皆赤。班固在写《汉书》的时候,由于搞不懂这是什么情况,直接跳过不写。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时,甚至断言说那五天的超自然现象是白天日食,晚上月食。
别管怎么说,这么集中的超自然现象,最牵动的还是汉景帝的心。因为在中国古代,任何天文地理自然现象不都是让人高兴的事。汉景帝感觉,这是上天对他的召唤。他自己也知道,这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了。因此,汉景帝开始有步骤地安排后事。
正月初,汉景帝定下基本国策,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珠宝金银不当吃不当穿,决不能因为这些东西耽误农业发展。民力应该用在农桑上,这才能保证大家有饭吃,有衣穿。如果官员征发民夫去开采珠宝,那就按偷盗给官员定罪,没收所有开矿所得。如果太守一级的官员不管底下县级官员这么干,那么太守也跟着同罪。
十七日,汉景帝让皇太子刘彻行冠礼。一般来讲,古代人行冠礼的年纪是二十虚岁。而皇太子刘彻行冠礼的年纪是十五周岁。由此可见,汉景帝的身体确实欠佳。果然,皇太子行冠礼十天后,汉景帝崩于未央宫。皇太子刘彻继位,史称汉武帝。王皇后升为皇太后,窦太后升为太皇太后。二月初六,汉景帝葬于阳陵,有一万多人殉葬。
汉景帝的一生是折腾的一生,从七国之乱到梁王案,从逼死长子刘荣到废掉周亚夫,汉景帝十六年的皇帝生涯,有得有失,那他留给汉武帝的是怎样的江山呢?
后世乾隆接手的是康、雍两朝七十四年积累的国力,所以乾隆有的是资本折腾,客观上也做到了开疆拓土和民不聊生。汉景帝留给汉武帝的遗产,和雍正帝留给乾隆帝的遗产相当。汉武帝接手的是前辈们六十一年积累的基业,所以汉武帝也有的是资本折腾,客观上也做到了开疆拓土和民更不聊生。
正如雍正对清朝的重要性,汉景帝对汉朝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巨大作用。但是,汉景帝也和雍正一样,并没有留下好的名声。清朝说康乾盛世,没有提雍正。汉朝有七位圣主合称汉七制,也没有汉景帝。那汉景帝到底是怎样一个皇帝呢?
我眼中的汉景帝,在同行的衬托下其实是不错的。就凭他把税收定为三十税一,他就比十五税一的君王强。汉景帝在位期间,汉朝的国力与日俱增。比起汉文帝时代的经济混乱,汉景帝时代财政算是稳定。十六年来,汉朝国库充盈,从汉朝初年大臣上朝坐牛车,到汉景帝时代大力发展国家养马场,这是个质的飞跃。
从汉文帝时代跟匈奴有事好商量,到汉景帝时代根本不商量,汉朝对匈奴的心理劣势完全消除。如果能按照汉文帝时代的政策发展下去,拖死匈奴是早晚的事。毕竟一个粮食多得连粮仓都放不下的汉朝,打消耗战能玩死靠天吃饭的匈奴。可惜的是汉武帝上位之后,对匈奴的政策还是着急了。
汉景帝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以后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历代王朝的中央集权政策都有汉景帝的影子。汉景帝弱化丞相,最终演化为唐宋多相分权和明朝废丞相。汉景帝用小官赋予重权,逐渐演化为东汉尚书台、隋唐三省制、明朝内阁制、清朝军机处。汉景帝收地方藩国的行政权,和郡县制一道逐渐演化为行省制度。
历史上把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合称为文景之治。其实汉景帝是在汉文帝的基础上另辟蹊径,而汉武帝则是沿着汉景帝的路子发展。如果不是汉景帝死得太早,未来汉武帝时代推行的那些收地方财政大权、推恩令等一系列中央集权措施,汉景帝肯定会逐步推进,事实上汉景帝也一直在这么做。甚至是对匈奴的强硬态度,也是从汉景帝中元二年罢和亲开始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君主,史书对他的定位排在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汉宣帝之后,甚至他都没有一个庙号。我想,这是由汉景帝两个巨大的污点造成的。头一个,汉景帝无故废太子刘荣,又授意酷吏郅都逼死这个亲儿子,太没人情味。第二个,周亚夫功在社稷,并无过错,汉景帝居然授意廷尉编了个周亚夫企图在地下造反的荒唐罪名给周亚夫定罪,后世岳飞那个莫须有的罪名都没周亚夫这个地下造反冤枉。汉景帝的狠毒,那是从小炼成的。所以就算汉景帝是个明君,但是绝不是一个仁君。
但是汉景帝一朝,最终给汉武帝留下了数不清的粮食和钱币,最重要的是汉景帝十六年来在边关建设马苑,给汉武帝留下了四十万匹马。
汉景帝为汉武帝铺平了所有道路,除了大量的财政遗产之外,还留下了能干的酷吏和软弱的丞相、御史大夫。虽然在汉景帝驾崩的前一年,太后处死了大将郅都,但是汉景帝还是留下了李广、程不识、韩安国等可用之才。但是,汉景帝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唯独忽略了对外戚的制约。导致从汉武帝开始,外戚成了汉朝政治版图上重要的一极。在之后的西汉历史中,外戚开始大规模干政、封侯,最终埋葬了西汉王朝。
至此,汉景帝一朝基本完成了把法家治国的外衣由黄老换成了儒家。黄老之术治国在未来只存在于太皇太后窦氏的情怀里,而汉武帝则将沿着汉景帝的路线,大走外儒内法的道路。
同样是法家思想治国,理论基础都是《商君书》,那外道内法和外儒内法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区别呢?
其实我们看过汉初三个时代的历史,大致就会有个基本认识。相比于暴秦时代的法家治国,黄老之术是一种法家政治的温和展现。
暴秦时代,如果皇帝要让他们眼中如同工具般的人民去做什么,会用一道法令去完成。这是一种强迫手段,因此积累了沸腾的民怨。但对于皇帝而言,这个体验妙不可言。甚至,皇帝飘飘然之后会采取一种杀鸡取卵的方式治国。
到了汉初,当法家套上黄老的外衣,那就是要换种温和的方式执行法家的意志。皇帝再想让如同工具般的人民做什么,不会再大规模采取强制手段,而是用引导手段。比如,汉景帝想让人们多种粮食,就增加种地的各种福利,引导人们生产粮食。目的是一样的,但因为手段不同,则结局不一样。
在暴秦时代,人民如蝼蚁一般,皇帝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想杀谁杀谁。皇帝和人民是绝对对立的。
在黄老之术盛行的时代,可以说是皇帝和人民的一次和解。在黄老之术的体系下,皇帝不像暴秦那样折腾百姓,百姓也要老老实实接受统治,别想着当陈胜、吴广。
这就是假借道家无为的思想,欺骗百姓。因为百姓可以无为,君主绝对不会无为。
黄老之术,从来都不是一个独裁皇帝的终极目标。相比于暴秦时代,黄老之术可以算作是汉初皇帝们的一次妥协,但就是这次妥协,看上去是退了一步,但这退一步为的可是将来进三步。
从吕太后时代到汉景帝时代,其实是黄老之术逐渐弱化的时代。然而汉朝的皇帝们虽然理想是当个秦始皇,但他们也不想承受暴秦的结局。
暴秦时代,皇帝是百姓的仇人。黄老之术盛行的时代,皇帝和百姓仿佛是和平相处。但在外儒内法的时代,皇帝一步步从君而圣,从圣而神。神自然是万民敬仰的,是不能忤逆的。
从汉高祖时代到汉文帝时代,皇帝只是君,所以大臣对君尊敬,但也能面折皇帝之过。
从汉文帝末期到汉景帝时期,皇帝逐渐成了圣人,面折皇帝之过的风险逐步增加。自从汉景帝逼死有功无罪的周亚夫之后,皇帝就不仅仅是君,而是神。
大臣可以面折君之过,有资格面折神之过吗?神是不会有错的。当皇帝成了神,就不仅仅是不会又错了,而是天下臣民的信仰。
信仰还会有错吗?那自然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黄老之术终究还是不能满足皇帝的私欲,道家无法成为法家的遮羞布,但荀学之儒可以。所以后来西汉王朝的儒家人士,也鲜有辕固生那样有原则的,而多半是叔孙通那样没底线的。
在汉武帝时代,窦太后对黄老之术的延续还是做了最后的努力。所以汉武帝初年,还不至于做事太出圈。但在窦太后薨后,汉武帝就逐渐废弃黄老之术,最终采用了董仲舒的外儒内法为指导思想。
在汉武帝时代,淮南王刘安组织一帮学者编写《淮南子》的时候,就把对黄老之术的最终理想留在了书中,那是自战国以来推广黄老之术的各位学者的
终极目标。简单说是官管民,王管官,法管王。
留恋黄老之术的,一般都是汉朝的贵族阶层。在普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的汉朝,这些贵族们希望与皇帝和平相处,都恪守无为而治。皇帝自然不想这样,但是除了皇帝之外,民间的知识分子对黄老之术也是非常反感的,这也让黄老之术失去了群众基础。毕竟在清静无为的大原则下,人们会进而阶级固化。民间的知识分子肯定不满足于无为的生活,他们想找一条向上发展的通道,黄老之术无疑是一种阻碍。
在古代社会,最想折腾点事的,还就是皇帝和有知识没地位的人。
黄老之术并不是完善的治国原则,它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只不过在秦制社会中,黄老之术相比于秦朝法家思想,多了很多温情,少了几分暴戾。真就像韩非的思想,虽然他的很多主张并不比商鞅有人性,但他以老子的叙事模式讲述法家的原则,就显得比商鞅温和得多。
黄老之术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但取代黄老之术的应该是更好的治国方略。可是在汉武帝时代,法家结合了荀学的原则,以儒家的名义给皇帝的行为寻找合法性。让法家思想得以延续两千多年,成了古代中国的桎梏。而回望这漫长的帝制时代,黄老之术被衬托出了一些人性光辉。能以一种不折腾的方式去折腾,总好过君王由着性子随意折腾吧。
但在汉初,当皇帝不再信奉黄老之术的时候,也不代表黄老之术从此作古。因为外儒内法的指导思想,更多还是用来影响士人阶层,而黄老之术则在民间传播。不过,原本制约皇权的黄老之术来到民间之后,就容易瓦解民众对暴政的反抗意识。当民众开始信奉无为的时候,就容易形成犬儒主义。所以,民间信奉“难得糊涂”。这种现象被王夫之总结为“其上申韩者,其下必佛老”。意思是说,君王越是采用申不害、韩非的法家学说压迫民众,民间就越流行佛陀、老子的学说。人们再被压迫的时候,如果不选择反抗,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懦弱。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来说服自己,那么黄老之术则提供了这种心理慰藉。只要不较真,保持无为,那就是岁月静好。
而在漫长的帝制社会中,黄老之术则成为法家学说很好的补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