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西方毛发时尚演变
》
售價:HK$
107.8

《
情绪彩虹书:CBT与艺术的轻疗愈手册(珍藏版)
》
售價:HK$
219.9

《
被艺术疗愈的勇气:生活的答案之书
》
售價:HK$
87.9

《
不被情绪内耗的10种能力
》
售價:HK$
76.9

《
权力意志(全二册。尼采晚年思想结晶;剔除惯性、升华自我的思想利刃)
》
售價:HK$
107.8

《
从领口开始编织的钩针毛衫
》
售價:HK$
64.9

《
日中之光——埃瓦格里乌斯笔下5—6世纪的拜占庭帝国
》
售價:HK$
107.8

《
俄罗斯通史(公元9世纪—1917年)
》
售價:HK$
107.8
|
編輯推薦: |
杨刚的一生就是纯粹画家的一生,木讷且不谙世事,也不按照普通人做事方式出牌,他远离市场和社会,始终保持着纯正、纯净、干净,保持着自身的人格独立。他的自我,他的个性太强烈,绝不会圆滑。杨刚就是今天我们美术界的高峰,他所达到的艺术上的高度,绝对不亚于西方任何一个大师,杨刚就是今天中国画的大师。——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家英
杨刚是一本很难读得完的厚厚的书,要好好地品。世界中的造型千千万万,杨刚也是千变万化、洋洋大观,他在画大千世界,没有重复。——青岛文联主席、青岛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王绍波
|
內容簡介: |
全景式展现画家杨刚的一生与艺术轨迹。介绍其家庭环境,铺陈成长底色;细致讲述其求学历程、在内蒙古插队及工作的经历,以及在北京画院任职的岁月;记录其各阶段创作风格的演变,从传统与西方元素的交融,到独树一帜的 “亦中亦西,极古极新” 风格的形成,多样绘画形式与题材均有涉及。这部年谱长编为深入探究杨刚艺术发展、挖掘创作根源、洞察时代影响提供了丰富资料,助力学界客观、全面地评定其艺术成就与地位。
|
關於作者: |
杨肖,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美国西北大学艺术史系博士。主要从事近现当代艺术史论和批评,兼事学术翻译。近期论文发表于《文艺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美术》《美术观察》《画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期刊,作品收录于《跨文化美术史年鉴I》《中国近现代美术留学史料与研究工作坊论文集》等论文集。
|
目錄:
|
目?录
体例说明 001
谱?前
正?谱
第一章?青少年时代(1946—1963) 009
第二章?预流时代(1963—1973) 036
第三章?漫游时代(1973—1978) 083
第四章?思想解放时代(1978—1981) 120
第五章?转折时代(1981—1996) 157
第六章?天游时代(1996—2019) 206
谱?后
附录?杨刚同志生平与艺术 301
后?记 304
|
內容試閱:
|
谱
前
祖父
杨刚的祖父名杨念先,经营商业,是当地大贾。杨家老屋邻近淮颍河码头,淮颍河是淮河支流,是重要的河运通道。杨家的大船队驻于此,运输盐、粮,通蚌埠、达上海,因时因地、懋迁有无。沈丘地处平原,码头附近是沈丘最高点。这里曾是交通要冲,政要聚焉,巨商附焉,今日荒草萋萋,河水亦已萎缩。杨家是沈丘大户,槐店镇中心区域半条大街属焉,时称杨家大院。
祖母
尝采访杨刚的妹妹、乡亲等,竟无所得,阙存于此。
外祖父母
杨刚的外祖父为李鸣钟(1887—1949),出生于河南沈丘县中医之家,十七岁至北京清兵第六镇当兵。1905年,结识冯玉祥。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任新军第二十镇排长,随该镇管带冯玉祥、王金铭、施从云等举行起义,史称滦州起义。民国成立后,与冯玉祥部共练新军。1914年,冯玉祥任命其为第十六旅混成旅模范连连长。追随冯玉祥南征北战,逐步成为冯军集团重要将领,与张之江、鹿钟麟、刘郁芳、宋哲元并称为西北军“五虎上将”。1931年,因不满蒋介石所为,愤然辞职,隐居北京养马胡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拒绝为日伪服务,遂归乡居,主持河南省赈济工作,负责花园口黄河大堤堵口工程等。1946年国民党政府实行宪政,成立了立法院和监察院,李鸣钟先生被河南省选为监察院监察委员,于1946年到南京任职。1947年,于右任引诗赠李鸣钟:“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1949年6月29日,李鸣钟因食管癌病逝于上海,享年六十二岁。曾任河北省副省长的李兴中先生所送挽联大致概括了李鸣钟一生:“为政以德有勇知方缅怀儒将风流精神不死,起义滦州归真沪上历数终身行谊大节无亏。”今河南沈丘县存李鸣钟故居,一度用为县委大院,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杨刚的外祖母名为毛淑清(1895—1971)。杨刚到北京后,幼时由外祖母带大。故杨刚对外祖母念念不忘,时常提起,说她为人善良、脾气温和,终日为家人操劳。杨刚画过多幅作品怀念追思外祖母。杨刚《寿比胡同7号》写道:“据说姥姥的父亲是清末御林军的教头。姥姥年轻时坚决不裹小脚,因为是独生女父母溺爱,也就随了她。后来她成了冯玉祥五虎上将李鸣钟的原配夫人,为辅助姥爷闯天下出了不少力。后来姥爷下野回到乡里,姥姥又帮他为家乡百姓做了不少的好事。姥爷晚年定居上海。上海解放后,姥爷病故,姥姥带着全家来到北京。大人们说姥爷要是还在理应是民主人士。姥姥常说:‘老头子后来凡事不听我的,只在最后听了一句,就是没去台湾。’‘文革’期间,姥姥被遣回姥爷原籍河南的一个小村庄,后来就在那里故去了。据说姥爷在家乡口碑很好,所以村民对姥姥都很照顾,这倒比在北京担惊受怕强得多。”
父母
杨刚的父亲名杨宗琦,是四十年代河南大学农科毕业生。杨宗琦多次和笔者谈起在河南大学听冯友兰先生等课之事。新中国成立后,杨宗琦为农科院专家,从事农业病虫害研究。1960年,赴西藏援建,退休后归北京,2019年辞世。杨刚在《我和四舅》文中记录:“父亲搞农业科研,小时候常见他用鸭嘴笔画一些昆虫标本,也许就因为有这么点遗传基因吧,我从小就喜欢画画。”杨刚伯父名杨宗慎,印光有一封《复杨宗慎居士书》,或是写给他的,这一脉今在新加坡。笔者在复旦读书时,有一位长几岁的哥哥赴上海出差,还与我会过一面。
杨刚的母亲名李宝华,少时长于北京,始在家庭私塾读四书五经,后入新学堂。新中国成立后为北京195中学教师,2020年辞世。杨刚父母结婚时,据说在当地颇为轰动,一些老人依稀记得,“迎亲队伍的队头已经到了李宅,队尾还没出杨宅”。
正
谱
第一章?青少年时代(1946—1963)
1946年,杨刚出生。
12月19日,杨刚出生于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槐店镇。杨刚辞世后,北京画院所撰写《杨刚同志生平与艺术》,将籍贯写为淮阳,据说档案中即作此。后经询杨刚的学生王颖生先生等,才知此地曾设淮阳专区,沈丘属焉,故档案中籍贯作淮阳。但此淮阳与今淮阳县不同。地理区划沿革变迁经常造成误会,今辨明于此。
杨刚生前只回过两次家乡。笔者猜测,杨刚对于家乡情感较为复杂,故近乡情怯。杨刚在《故乡寻根记》中说:“我本人不满周岁就离开了故乡,四十九年从没回去过,要说对那儿还有点印象,也全是从别人那儿听来的。据说老家的近亲都出来了,‘文革’中姥姥又被遣返回乡死在那里,我对这个故乡就更不愿去多想了。”
是年,叶浅予先生三十九岁,刘凌沧先生三十七岁,卢沉先生十一岁,周思聪先生七岁,朱振庚先生六岁。
1947年,杨刚一岁。
1948年,杨刚二岁。
据杨刚的三姨、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李宝芳女士回忆,杨刚父母携其赴上海,住卢湾区香山路十号,此地为李鸣钟房产。当时杨刚的保姆名为景他娘。
1949年,杨刚三岁。
花旗银行退还李鸣钟战前存款,故李鸣钟在北京购置了房子。5月,杨刚父母携其至北京。
6月29日,李鸣钟先生因食管癌病逝于上海。
1950年,杨刚四岁。
居住于北京市东城区寿比胡同7号一座四合院。杨刚在《寿比胡同7号》中写道:“记忆中的四合院很大,院里立着两棵大槐树,花开时节满院飘香。北面是房东许爷爷住的三间大瓦房,三间南屋跟北屋一样铺着花砖地,东西各有两间厢房,屋外都有红漆柱子花格窗。”
杨刚和其姥姥、舅舅、表哥、表姐等共居一个四合院。此院是杨刚姥爷李鸣钟将军老部下的房子,杨刚的姥姥租下南、西、东屋,杨刚与大他十岁的表哥李鸿程住东屋,杨刚的母亲李宝华住西屋,杨刚的姥姥和五舅一家分别住南屋外间和里间, 房东许氏夫妇住北屋。据杨刚表哥李鸿程先生回忆,东屋很小,冬天也不生火,非常冷,“桌上放一碗水,早上就冻瓷实了”。
杨刚的姥姥负责看护杨刚和几位小朋友。杨刚在《寿比胡同7号》里记录道:“7号院里最辛劳的要数姥姥,做饭收拾屋子看孩子。一家大小十几口,事事都得她操心。孩子一出事,她准得说,‘哎哟,我的乖乖!我说什么来着!’每晚等全家都睡了,姥姥就泡上一杯浓茶,点上一支恒大牌香烟,弓着背坐在床沿上喘口气。我一觉醒来,蒙眬中还瞅见那烟头的红光在黑暗中一闪一闪地亮。”
杨刚幼时与表哥李鸿程亲密无间。杨刚在《寿比胡同7号》中记录道:“7号院里,我最崇拜的人物是表哥。他脾气好从不惹事,喜欢运动,身体特棒。每天清晨他都跑着去四中上学,还常带我们去游泳,他教我们游,还给我们表演高台跳水。表哥兴趣广泛,没事就跟表姐们一起唱《外国民歌二百首》,还时不时地拿红布蒙上东屋的窗户,用自制的暗箱洗相片。他功课特棒,还爱发明创造,我亲眼看过他自制微型发电机的全过程。后来他考上了西安交大电机系,还当了班长。”之后,李鸿程移居美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