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兰花名品珍品鉴赏图典(第四版)
》
售價:HK$
410.6

《
老年
》
售價:HK$
115.6

《
20世纪的设计
》
售價:HK$
107.8

《
短线猎金
》
售價:HK$
57.2

《
DK伟大的城市地图
》
售價:HK$
217.8

《
人工智能的多视角审视 “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书系(第一辑)
》
售價:HK$
217.8

《
拥抱自然的孩子:70个深度自然游戏
》
售價:HK$
64.9

《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III:成就卓越的组织(修订版)
》
售價:HK$
53.9
|
編輯推薦: |
9位国内外知名哲学家、科学家和思想者以共生作为方法论的思考与共生社会实践的倡议。
以共生作为方法论,我们追求的不是非此即彼的概念、体系之争,而是不同概念、体系之间的不断相互融通、检验、调适。因此,共生世界观挑战并丰富(而非代替)了主流现代关于“个体”的观念。本书正反映了哲学家将现代“个体”的概念与东亚哲学传统融合、调适的努力,也正是共生方法论的具体运用。
|
內容簡介: |
当下是个深刻变革的时代,人类深切地认识到自身和其赖以生存的生态圈正面临着叠加的危机。这些危机包括气候变化、生态失衡,也包括担心失控的前沿科技给人类自我存续带来冲击。博古睿研究院致力于增进人类对这个变革时代的深度理解,以发现、培育、提炼与传播新思想、新思维为志业。本书介绍了众多学者以共生作为方法论的思考,以及共生社会实践的倡议,聚焦中外学者为构建人类的全新思想体系所提出的根基性新理念。这些理念之间的碰撞、相互激励、吸收、修正,也正是共生作为启示以及方法论的充分体现。
|
關於作者: |
主编简介
宋冰,博古睿研究院高级副院长、中国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联席主任,《萃嶺》杂志主编。曾主编《智能与智慧——人工智能遇见中国哲学家》《走出人类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思》等著作。
|
目錄:
|
1 共生作为方法 宋冰
21 《老子》作为一种共生哲学——为共生而承认无知,为共生而承担柔软 赖锡三
43 生命共生观——我们从未成为个体 斯科特·F.吉尔伯特/扬·萨普|阿尔
弗雷德·I.陶伯
66 “生生论”——一种古老思维方式的新名称 安乐哲
88 从无能到“我们转向” 出口康夫
115 论现代中国之“双重本体” 孙向晨
137 我们的共生——个体的作用 中岛隆博
157 看待“共生”和“convivialism”的另一个视角——共生人文学的功效 白永瑞
|
內容試閱:
|
共生作为方法(宋冰——文)
从2021年至今,博古睿研究院聚焦行星视野下的共生思想,开展了一系列对谈与工作坊。其间邀请哲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社会学、历史学与人类学背景的学者,就共生作为行星视角下的一种新的世界观以及思维方式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其中,共存主义(convivialism)的欧洲倡导者,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等东亚地区的学者都予以了积极响应。在这些讨论的基础上,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筹划编撰了GongshengAcrossContexts:APhilosophyofCo-becoming?(以下简称“共生文集”),并由MacmillanPalgrave出版社于2024年1月正式发行。该书以开架阅览(openaccess)的形式发布,欢迎广大读者自由下载(link.springer.com/book/10.1007/978-981-99-7325-5),随时阅读。
“共生”概念在当代东亚社会被广泛运用。有人把它看作平淡无奇的事实,司空见惯;也有人把它看成公理,不证自明;更有人将它作为鼓舞人心的口号或愿景。总之,说它是东亚社会无处不在的集体潜意识似乎不为过。为探讨共生思想面对全球多重挑战的可能性与意义,《行星思维与共生哲学》一书,以及上文提及的共生文集,尝试在东方思想传统与实践中梳理当代共生思想的“根”及其思想来源。本书再次聚焦“共生”,与读者分享众多学者以共生作为方法论的进一步思考,以及共生社会实践的倡议。本书收录的文章主要来自2024年3月,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与东京大学艺文书院在东京大学举办的题为“‘共生’与‘共存’:推进行星时代哲学与伦理的思考”的工作坊。
共生作为方法
简要地说,当代“共生”思想的底层世界观认为,我们经验的现实由互通、互摄、互融、共同生成的实体组成。儒家、道家和佛教的宇宙观深刻影响了东亚社会数千年。毋庸置疑,这些传统也孕育、滋养着当代“共生”世界观。中国固有传统中的“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生生不息”等观念、道家以柔化刚,以及佛教的缘起、因陀罗网等思想,是当代“共生”思想的主要来源与哲学基础。1东亚各国的民间信仰和实践也深深影响了当代共生理念和实践的形成与发展。这种互通、互摄、互融、共同生成的关系,存在于人与人、人与其他自然万物,甚至人与超自然实体之间。
共生世界观与现代经典所强调的人之为独立、自足、自主之主体的“个体”观形成鲜明的对照。现代“个体”的概念,因其对人类能动性的强烈主张,也衍生了主客体分离与“自我”“他者”截然割裂的思维,并与二元对立思维相辅相成。而共生理念主张所有存在形式之间互摄、互融,并不断共同生成,从而消解了二元对立,也模糊了二元概念之间的边界。在这个意义上,它挑战了经典逻辑思维的一个基本法则即排中律。由于共生涉及存在形式之间不断的互摄、互融过程,所有事物都处在多维变化和关系转变的过程中。非此即彼的方法无法捕捉我们周遭现实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共生的世界观则开启了探索和关注介乎两者之间的空间(in-betweenspaces)、实体之间的互动、渗透和交叠的可能性。’因此,共生概念将挑战我们追求经典逻辑纯粹性的思维习惯,并提醒我们对复杂且有时看似矛盾的叙事保持开放态度。以共生作为方法论,我们追求的不是非此即彼的概念、体系之争,而是不同概念、体系之间的不断相互融通、检验、调适。因此,共生世界观挑战并丰富(而非代替)了主流现代关于“个体”的观念。本书收录的几篇短文.正反映了哲学家将现代“个体”的概念与东亚哲学传统融合、调适的努力也正是共生方法论的具体运用。赖锡三从《老子》的章句出发,以“以柔化刚、恬淡知足、无知无为的思想内涵为根基,阐释了“柔软共生”的方法论以及其衍生出来的内聚认同,缓和文明、宗教之间的冲突,优化人与自然共生的行为准则。赖锡三对照了《老子》对“道”的非实体化、非对象化、非外在化的描述与一神教对对象化、固定化、实体化、位格化的神或上帝的刻画,指出宗教圣战的思想根源在于对普适性常道的“刚性认识”与执着。他认为老子对“道的认识首先是承认人的无知和“道”的非确定性、非对象化,从而可以让人“敞开认同”,进而“缓和文明与宗教的刚强冲突,打开柔软共生的调节 机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