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婚礼的前一天 穗积漫画作品集
》
售價:HK$
47.1

《
狂野的希望:在灰暗的日子里找到光亮
》
售價:HK$
65.8

《
如何从敌人身上获益(普鲁塔克《道德论丛》精华选编)
》
售價:HK$
63.8

《
峰值体验2
》
售價:HK$
74.8

《
经纬度丛书·财与兵:中国近代化与晚清政治博弈
》
售價:HK$
74.8

《
AI生图变现100例
》
售價:HK$
65.8

《
汗青堂丛书149·君临天下:世界历史上的皇帝
》
售價:HK$
121.0

《
万千心理·青少年辩证行为治疗技能手册
》
售價:HK$
140.8
|
編輯推薦: |
顺应时代需求:在党中央号召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大背景下,本书聚焦管理学领域,极具现实意义。它为中国管理研究者提供了新思路,助力中国管理学在世界舞台发声,贡献中国智慧。
解决管理困境:当前中国管理理论多为西方理论的延伸,难以满足实践需求。本书另辟蹊径,深挖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实践资源,有望化解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为管理者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
独特研究视角:本书以人性论为基石,剖析中国传统人性论思想,构建动态模型,让读者深入理解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变化规律,从而在管理活动中更好地管理人和组织,提升管理效率。
内容系统全面:本书涵盖个体管理、人际与群体管理、组织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阐释基于传统人性论的管理理论,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无论是专业学者深入研究,还是管理者日常实践参考,都能从中受益。
|
內容簡介: |
人是管理的核心要素。人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建立人性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充分认识人性,了解人人都有的普遍特性和规律,才能深刻地理解和解读具体个体的思想和行为,继而才能真正理解组织管理活动。本书在对传统人性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三层次的动态人性论模型。然后详细分析了模型中生性层次的主要内容和结构要素,提出了人性发展的动力机制,梳理了从人性到管理的逻辑链条。在此基础上,本书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结合当代相关研究成果,依次探讨了个体管理(包括心的管理、身的管理、德行管理、才能管理四个方面)、人伦管理、人脉管理、群体管理和组织管理等管理思想。期望本书的研究有助于加快中国特色管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
|
關於作者: |
钟尉,1976年生,江西南昌人,管理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人力资源管理等。公开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三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省级课题和企业横向课题十余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等项目十余项。
|
目錄:
|
第一章 导论:人性论与管理学
第一节 人性与人性论
第二节 西方管理学对人性的认识
第三节 人性论研究与中国管理学的发展
第二章 中国管理与传统人性论
第一节 管理与中国管理
第二节 中国传统人性论的发展流派
第三节 传统人性论模型及其基本管理思路
第三章 传统人性论模型及其管理价值
第一节 人性中先天预成的内容
第二节 人性的发展及其动力机制
第三节 从人性到管理
第四章 心、身管理
第一节 传统文化对心、身的认识
第二节 心的管理
第三节 身的管理
第五章 德行管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德行与境界
第三节 德行的养成
第六章 才能管理
第一节 才能、人才与德才的关系
第二节 人才分类与选拔
第三节 识人用人
第七章 人伦、人脉与群体管理
第一节 人伦管理
第二节 人脉管理
第三节 群体管理
第八章 组织管理
第一节 传统组织管理概述
第二节 儒家组织管理
第三节 非儒家组织管理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对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高度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到了这项任务,并且为如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指出了总方向和总思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作为中国的管理研究者,要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抓住理论创新和话语体系全球性重构的重大“超越追赶”之战略机会窗口,构建中国自己的管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引领世界管理学的发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管理实践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果。然而,中国管理理论研究却日渐无法满足中国管理实践的需求。近二三十年来,中国管理学研究主要基于西方管理学思想,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问题也非常明显。这种研究范式使我们的很多研究成果成为西方管理理论的拓展与注解,同时缺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和中国管理实践鲜活土壤的足够重视,导致不仅难以指导中国管理实践,甚至在解释中国管理实践中的现象方面存在着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
面对这种状况,中国管理学者也在想各种办法解决。较为主流的办法是倡导进行扎根理论研究、案例研究,强调从中国管理实践中去寻找,去梳理理论。这个思路有助于解决中国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但其研究成果仍然是碎片化的。要想通过这种思路去构建中国自己的管理理论必然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其实,中国几千年来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管理实践才是构建中国管理理论最重要、最核心的资源。只有充分利用这些传统文化资源才能真正实现加快构建中国管理学领域三大体系的要求。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经典浩如烟海,我们需要选择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才能从中找到构建中国管理理论的思路。经过反复思考,笔者认为,人性论是管理学的基石,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性论,继而构建基于传统人性论的管理理论,可能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管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一条蹊径。
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要对人进行管理,就离不开对人性的认识。人性假设是管理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石,任何管理学者都不能不认真思考这个问题。西方管理理论在其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各种人性假设,如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的人假设、文化人假设等,几乎每一种人性假设的提出都会促使一个新的管理理论出现。这表面上好像说明西方管理理论发展迅猛,但是实际上表明西方管理理论界对人性假设的研究还很不成熟。其实,西方哲学界和心理学界对人性都有相当深入的思考,但是西方管理学者对哲学界和心理学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学习与吸收非常有限。这种情况一方面与西方哲学界、心理学界流派众多,对人性缺乏统一认识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与西方文化强调专业分工的思维方式有密切的关系。
另外,西方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中工具理性占据主导地位,人在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彰显。在西方管理理论中,管理事务和人的发展经常是对立的,而不是统一的;管理者的自我管理和管理者对他人的管理不是融合的,而是分裂的。西方管理理论对人性的认识虽然在不断发展,但是局限于对人性现状的分析,把人性置于组织效率之下。归根到底就是用行为科学的研究范式去研究人的行为,思考如何设计符合人性现状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从而提高组织的效率,而人自身的需求和目的都成为实现效率的手段。在西方管理理论中,作为管理客体的人和物都得到了极大的关注,然而作为管理主体的人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西方管理理论研究未能重视管理者的主体性地位,因此西方管理理论研究得出的知识不免缺乏实践操作性,管理的“知”与“行”处于分离状态。这样西方管理理论研究在整体上存在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比较而言,中国古代的诸多思想家,比如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不仅具有深刻的管理思想,也是了不起的哲学家。他们玄妙而高远的哲学思想是他们管理主张的不竭源泉。他们提出的管理思想基本上都有着深刻的人性哲学思考,因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知行合一,人的主体地位和人性问题在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中都得到了贯彻和强调。
如果从传统人性的视角去看传统管理思想,我们会发现传统管理思想有着非常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它特别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强调知行合一,密切结合管理实践,对当代中国的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在当代中国管理实践中,已经有很多企业家通过自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运用传统管理思想和传统人性论思想解决了很多具体的管理问题。
因此,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性的研究成果,提出基于传统人性论的管理理论,不仅对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管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有助于推动中国管理理论的发展、直面中国管理实践问题、开展管理理论的创新,从而更好地为中国管理实践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中国传统人性论思想非常丰富而深刻,是构建中国自己的管理理论的重要资源宝库。本书的核心就是构建了一个动态的传统人性论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笔者提出人性具有三个层次,即本性、生性和习性,在人性的不同层次,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乃至特定的结构和要素。而人性特定的结构和要素形成了一种变化发展的趋势,这种发展趋势在不同环境的诱导下就会有不同的发展变化。只有深刻认识这个传统人性论模型,才有可能真正搞清楚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变化规律。管理活动是管理者与一个或多个被管理者互动的过程。管理者必须对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变化规律有全面且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做好对人的管理工作。只有做好对人的管理工作,才能真正做好对组织的管理工作。
本书共分为八章,前三章为基础理论部分,重点阐述传统人性论及其与中国管理理论的关系。第一章讨论人性论相关基本概念,分析人性论研究中存在的种种争议,反思西方管理学人性假设存在的不足,然后详细说明深入研究传统人性论对于中国管理学发展的重要价值。第二章主要阐释中国管理的相关概念、中国传统人性论思想的主要内容,然后构建了一个传统人性论模型。第三章详细分析了传统人性论模型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性的预成内容和生成内容,并进一步分析了从人性到管理的逻辑。第四章到第六章重点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个体管理的思想,分别从“心”“身”“德”“才”四个方面对个体管理进行探讨。第四章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人心、身进行管理的相关思想。第五章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人的德行进行管理的相关思想。第六章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人的才能进行管理的相关思想。第七章探讨人际管理与群体管理的思想。人际管理就是对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各种关系进行管理,本章把人际关系分为人伦关系和人脉关系两大类,分别探讨各自的相关管理思想。而群体管理是建立在个体管理和人际管理基础上的管理活动,本章探讨群体的分类与相关管理思想。第八章探讨传统的组织管理思想。
本书试图构建一个研究如何管人的宏大框架,涉及诸多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但限于作者的个人水平以及时间、精力,必定有诸多不成熟的地方和各种疏漏,期待读者和相关研究者不吝指正,谢谢!
钟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