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汗青堂丛书146·布鲁克王朝:一个英国家族在东南亚的百年统治
》
售價:HK$
91.8
《
人生是旷野啊
》
售價:HK$
72.8
《
甲骨文丛书· “安国之道”:英国的殖民情报系统及其在亚洲的扩张
》
售價:HK$
88.5
《
台北人(2024版)
》
售價:HK$
87.4
《
让孩子更有力量:赋权型家庭教育指南
》
售價:HK$
67.0
《
白夜追凶(上下)
》
售價:HK$
109.8
《
财富、战争与智慧——二战股市风云录
》
售價:HK$
132.2
《
低空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
》
售價:HK$
88.5
|
編輯推薦: |
★余秋雨独家定稿版,直接授权,逐字修订,永远的经典!
余秋雨历时数年逐一修订,二十余部代表作品亲力打造,焕然一新。从内容到装帧,每个细节均亲自把关,献给当代读者的人文精神启蒙书。
★余秋雨文化大散文代表作,国际版《文化苦旅》
本书是余秋雨*次大规模国外旅行的记录,接续和拓展了《文化苦旅》的旅行、写作和思考,让我们获得了观察中国文化的外部视角。
★生猛直接的即时性写作,畅销20年焕然经典
作为即时性文本面世,二十年来却持续畅销,已经成为读者了解世界古文明和当今国际格局的经典。
★横穿亚非欧三大洲、四大文明古国、人类主要宗教发祥地,立足全球视野的文明之旅全记录
尼泊尔、印度、伊斯兰、两河、阿拉伯、埃及、希伯来、希腊,一本书,让你兼具这些词汇背后的感性印象和理性认知。
|
內容簡介: |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代表作,堪称国际版的《文化苦旅》,以日记形式记录了作者在千禧年到来之际探访亚非欧古代文明遗迹的壮举。作者搭乘吉普车,纵横四万公里,贴地穿行希腊、埃及、以色列、伊拉克、伊朗、尼泊尔等地,直面鲜活多样的异域生活风貌,亲历惊心动魄的冒险旅程,一面赞叹古代文明的创造奇迹,一面哀伤尖锐的对立、惨痛的贫困,对文明的兴衰和当今世界的困境做出了深刻反思。
|
關於作者: |
余秋雨,作家、学者。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推举为当时中国内地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并出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自本世纪初年开始,他赴美国国会图书馆、联合国总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处演讲中国文化,反响巨大。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秋雨书院。现任上海图书馆理事长。
余秋雨在文学、学术、文化、史论等各方面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的作品,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在台湾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文化苦旅》出版30年畅销千万册,据中国邮电部统计,《文化苦旅》是每年国内的家长寄给在外求学的孩子的图书中最多的作品。他凭借着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资源,投入对中国文脉、中国美学、中国人格的系统著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杂志等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
|
目錄:
|
希腊
哀希腊 002
荷马的迈锡尼 005
闲散第一 008
永恒的坐标 010
神殿铭言 012
我一定复活 014
伏羲睡了 018
人类还非常无知 020
挂过黑帆的大海 023
埃及
巨大的问号 028
想念秦始皇 031
元气损耗 033
中国回送什么 036
一路枪口 039
碧血黄沙 042
他们老泪纵横 045
封存的法老人 048
枯萎属于正常 050
荒原沧海 052
西眺的终点 054
蚀骨的冷 056
海已枯而石未烂 058
以色列、巴勒斯坦
所罗门石柱 062
向谁争夺 065
年老的你 067
神的花园 069
每一步都面对孩子 072
写三遍和平 075
交缠的圣地 078
警惕玩弄历史的人 082
寻找底线 085
我们不哭 088
约旦
幽默的笑意 092
山洞盛宴 095
把伤痕当酒窝 098
文字外的文明 102
告别妻子 105
人生的最后智慧 108
伊拉克
我的大河 112
如何下脚 115
一屋悲怆 118
奇怪的巴比伦 121
你们的祖先 124
中国有茶吗? 128
河畔烤鱼 131
忽闪的眼睛 134
过关 138
且听下回分解 141
伊朗
白胡子、黑胡子 146
翻开伊朗史 148
阔气的近邻 152
黑袍飘飘 155
再凿西域 157
荆天棘地 160
丝路旅栈 163
中国人为他打灯 165
一代霸主 168
西风夕阳 171
再闯险境 174
札黑丹话别 177
巴基斯坦
黑影幢幢 182
赤脚密如森林 186
美的无奈 189
面对犍陀罗 192
玄奘和法显 196
远行的人们 199
国门奇观 201
佛祖笑了 205
印度
杰出的建筑狂 208
忧心忡忡 211
甘地遗言 214
成人童话 217
洁净的起点 220
我拒绝说它美丽 223
菩提树和洞窟 225
告别阿育王 228
尼泊尔
车轮前的泥人 232
本来就是一伙 235
万仞银亮 238
整理一路感受
鱼尾山屋 242
盛极必衰吗? 244
难道是文明造的孽? 248
中国为何成了例外? 253
最后一个话题 258
今天我及时赶到 261
余秋雨主要著作选目 263
余秋雨文化大事记 265
|
內容試閱:
|
自序
一
我辞去院长职务之后,便披了一件深褐色的薄棉袄,独自消失在荒野大漠间整整十年,去寻找中华文化的关键性遗址。
当时交通还极其不便,这条路走得非常辛苦。总是一个人背着背包步行,好不容易见到一个乡民就上前问路,却怎么也问不清楚。那年月,中国各地民众刚刚开始要去摆脱数百年贫困,谁也没有心思去想,在数百年贫困背后,是否还蕴藏着数千年魂魄。
终于,我走下来了,还写成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与广大读者一起,梳理了中华文化的经络。
接下来的问题无法回避:这样一种悠久的文化,与人类的其他文化相比处于什么地位?长处在哪里?短处又在哪里?
在寻访中华文化遗址的十年间,我也曾反复想过这些问题,还读过不少对比性的文献。但是,我只相信实地考察,只相信文化现场,只相信废墟遗迹,只相信亲自到达。我已经染上了卢梭同样的毛病:我只能行走,不行走时就无法思考。我知道这种只能太狭隘了,但已经无法摆脱。对于一切未经实地考察所得出的文化结论,本不应该全然排斥,但我却很难信任。
因此,我把自己推进到了一个尴尬境地:要么今后只敢小声讲述中国文化,要么为了能够大声,不顾死活走遍全世界一切最重要的废墟。
我知道,后一种可能等于零。即便是人类历史上那几个著名的历险家,每次行走都有具体的专业目的,考察的范围也没有那么完整。怎么能够设想,先由一个中国学者把古文化的荒路全部走遍?
但是,恰恰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出现了可能。就在二十世纪临近结束的时候,天意垂顾中国,香港凤凰卫视突然立下宏愿,要在全球观众面前行走数万公里,考察全人类最重要的文化遗址,聘请我担任嘉宾主持。聘请我的理由,就是《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文化,呈现出了自身的伸展逻辑。
二
这个行程,需要穿越很多恐怖主义蔓延的地区,例如北非、中东、南亚,而且还必须贴地穿越。对此,现在世界上没有一个政府、一个集团能作出安全的保证,包括美国和欧洲的几个发达国家在内。所以,多少年了,找不到有哪个国家派出过什么采访组做过类似的事,更不必说采访组里还躲着一个年纪不轻的学者。
感谢凤凰卫视为中国人抢得了独占鳌头的勇敢。但是,对于一路上会遇到什么,他们也没有把握。王纪言台长压根儿不相信我能够走完全程,不断地设想着我在沙漠边的哪个国家病倒了,送进当地医院,立即抢救,再通知我妻子赶去探视等等各种预案。他们还一再询问,对于这样一次凶吉未卜的行程,需要向我支付多少报酬。我说,这本是我梦想中的考察计划,应该由我来支付才对。
我把打算参加这次数万公里历险的决定,通知了妻子。我和妻子,心心相印,对任何重大问题都不必讨论,只需通知。但这次她破例说,让她仔细想一想。妻子熟知国际政治和世界地图,这一点与其他表演艺术家很不一样。那一夜,她满脑子都是战壕、铁丝网、地雷、炸弹。终于,她同意了,但希望在那些最危险地段,由她陪着我。
临出发前,我和妻子一起,去与爸爸、妈妈告别,却又不能把真实情况告诉他们。不是怕他们阻止,而是怕他们担心。尤其是爸爸,如果知道我的去向,今后的时日,就会每天深埋在国际新闻的字里行间,出不来了。
就在那天晚上,我年迈的妈妈像是接受了上天的暗示,神色诡秘地朝我妻子招招手,说要送给她一个特殊的礼物。这个礼物,就是我刚出生时穿的第一双鞋。妻子一下子跳了起来,两手捧起那双软软的小鞋子,低头问她:妈妈,你当时有没有想过,那双肉团团的小脚,将会走遍全中国,走遍全世界?
三
整个行程,是一门伟大的课程。
面对稀世的伟大,我只能竭力使自己平静,慢慢品咂。但是,当伟大牵连出越来越多的凶险,平静也就渐渐被惊惧所替代。
吉普车贴着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过去,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我是这伙人里年龄最大的兄长,大家要从我的眼神里读取信心。我朝大家微微一笑,轻轻点头,然后,继续走向前方。前方的信息越来越吃紧:这里,恐怖主义分子在几分钟内射杀了几十名外国旅客;那里,近两个月就有三批外国人质被绑架;再往前,三十几名警察刚刚被贩毒集团杀害
我这个人,越到最艰难的时刻越会迸发出最大的勇气,这大概是儿时在家乡虎狼山岭间独自夜行练下的幼功。此刻我面对着路边接连不断的颓壁残堡、幢幢黑影,对伙伴们说:我们不装备武器,就像不戴头盔和手套,直接用自己的手,去抚摸一个个老人身上的累累伤痕。
如此一路潜行,我来不及细看,更来不及细想,只能每天记一篇日记,通过卫星通信发送到世界各地的华文报纸,让广大读者一起来体会。但在这样的险路之上,连记日记也非常困难。很多地方根本无法写作,我只能趴在车上写,蹲在路边写。渐渐也写了不少,我一张张地放在一个洗衣袋里,积成了厚厚一包。
在穿越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边境这一目前世界上最危险地段时,我把这包日记放在离身体最近的背包里,又不时地把背包拉到身前,用双手抱着。晚上做梦,一次次都是抱着这个背包奔逃的情景。而且,每次奔逃的结果都一样:雪花般的纸页在荒山间片片飘落,匪徒们纷纷去抢,抢到了拿起来一看,却完全不认识黑森森的中国字,于是又向我追来
四
这雪花般的纸页,终于变成了眼前的这本书。
从纽约发生911事件后的第二天开始,我不断收到海内外很多读者的来信、来电,肯定这本书较早地指出了目前世界上最恐怖地区的所在,并忧心忡忡地发出了警告。韩国和日本快速地翻译了这本显然太厚的书,并把这件事说成是亚洲人自己的发现。
不久,联合国举办的世界文明大会邀请我,向世界各国代表讲述那再也难以重复的数万公里。但是,我在演讲的开头就声明,我自己最看重的,不是发现了那数万公里,而是从那数万公里重新发现了中国文化。
熟悉我文风的读者,也许会抱怨这本书的写法过于质朴,完全不讲究文采。那就请原谅了。执笔的当时总是极为紧迫,完全没有可能进行润饰和修改。过后,我又对这种特殊的写作状态分外珍惜,舍不得多加改动。我想,匆促本是为文之忌,但是,如果这种匆促出自于一种万里恐怖中的生命重压,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现在这个版本与原来的版本有较大不同的地方,是最后部分。那是我走完全程之后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博克拉一个叫鱼尾山屋的旅馆中,对一路感受的整理。当时在火炉旁、烛光下写了不少,而每天要在各报连载的只是其中一部分。这次找出存稿,经过对比,对于已经发表的文字有所补充和替代。
我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思考,稍稍弥补了每天一边赶路一边写作的匆促。读者既然陪我走了惊心动魄的这一路,那么,最后也不妨在那个安静的地方一起坐下来,听我聊一会儿。世界屋脊下的炉火、烛光,实在太迷人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