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HK$
68.8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HK$
113.6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HK$
135.7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HK$
57.3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HK$
48.3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HK$
57.3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HK$
57.3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HK$
112.7
|
編輯推薦: |
英国塞缪尔约翰逊奖获奖作品
诺尼诺国际奖得主力作
最权威的单卷本第三帝国史巨著
|
內容簡介: |
1933年,希特勒及其领导下的纳粹党上台,建立了纳粹德国。在他的统治下德国经济有所复苏,大量资金被用于军事,这个新的帝国宣扬民族主义,对犹太人推行丧心病狂的种族灭绝政策,并实施非人道的优生绝育政策。 1939年,纳粹德国入侵波兰,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迅速占领了欧洲的大部分国家。
1941年6月,德军入侵苏联,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人民奋起抵抗。刚愎自用的希特勒不顾严寒强令军队拉长战线。1944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腹背受敌的德军渐显颓势。1945年5月,同盟国最终取得了胜利,罪行累累的第三帝国覆亡。
迈克尔?伯利将纳粹德国置于整个欧洲的背景中,揭示了第三帝国对民主、正直和宽容的背弃如何在当时的欧洲蔓延开来,展示了这个极端的伪宗教运动如何在一个具有蛊惑人心才能的怪人领导下,给被一战、大萧条、恶性通货膨胀耗尽全力的德国带来了看似有效的“解药”。伯利没有仅仅单纯从社会、政治和经济的角度看纳粹德国,而是把它们都融入一幅图画:一个国家陷入了宗教和救世主式的狂热。
这本最权威的单卷本第三帝国史,探究了纳粹主义为何能引发众多德国人的癫狂以及“对正派行为的逆袭”,对德国平民的心态有着细致的捕捉,是一部透彻、敏锐、宏大的当代史杰作。
|
關於作者: |
迈克尔?伯利(Michael Burleigh),英国最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卡迪夫大学现代史教授,曾在牛津大学、伦敦经济学院、斯坦福大学任教,著有《种族国家》、《死与生:纳粹德国的安乐死》、《道义与灭绝》等,作品已被翻译为35种语言。2001年以畅销书《第三帝国》荣获塞缪尔?约翰逊奖,2012年获得诺尼诺国际当代大师奖。他为《泰晤士报》、《每日邮报》、《立场》等报刊撰写了大量文章,他编导的纪录片《推销杀戮:第三帝国的杀人电影》荣获英国电影学院奖。他的新作《道德战争》被《每日电讯报》誉为最伟大的二战史。
|
目錄:
|
引言“对灵魂犯下的极端暴行”1
1魏玛共和国:1918—1933年
一战回响
异端的跋涉
信仰者之中
大规模失业
直面惨败
2“贝克小姐,小心您的头,您在摇头”:法治的终结
时髦伙伴
警察的舞会
月之暗面
优雅国度
3更换桥梁:新的时代,新的人
信念、希望,甚至还有一点慈善
自以为是的政治
褐色崇拜和基督徒
入侵与受害
4德国犹太人和他们的邻居:1933—1939年
相互矛盾的标记
大迫害
5“清除昨日思维”:人种改良和“安乐死”
培育最优秀的人?
医学化大规模谋杀
6“丹麦人不是波兰人,而是条顿人”:欧洲的被占与通敌,1939—1943年
隐形人
东欧、西欧和巴尔干
7战线过长的闪击战?德国对苏联的入侵和占领,1941—1943年
“到西伯利亚再见”
战争外的罪行
其他人的战争
8“铁血时代的铁扫帚”:对犹太人发动的种族战争
驱逐和遣送
针对苏联犹太人展开的幻象
幻象尽显:全欧范围的“大屠杀”
9“只要上帝愿意,扫把也可当枪使”:德国境内的抵抗,1933—1945年
左翼复苏,重新结盟
“充满原始活力”的激励和右派
犹豫不决的将军们
上校们的命运时刻
10“在电影中饰演角色”:战争与和平,1943—1948年
美国世纪
苏联人来了
炸弹之下
神话的诞生
缔造和平
|
內容試閱:
|
1魏玛共和国 :1918—1933年
一战回响
1914年夏战争爆发时,多数欧洲国家首都一度云集着一群群沙文主义者。比较淡定的观察家们认识到一个时代已经终结——他们要见证一场恐怖而前所未闻的事件。1914年8月4日,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从他的英国寓所写信给他的朋友、同为作家的爱德华?沃尔多?爱默生。此刻“黑云笼罩,全面战争一触即发”,五个国家已经开战,英国即将参与其间。詹姆斯评论道:
它犹如猛兽跃出巢穴——我们不及旋踵,它已扑面而来。它令我充满痛苦与惊悸。我不禁自问,难道我就是为此而成长的吗?是否这就是我们世纪中那表面相对静谧,所有据信更美好的过去有意造成的吗?它暴露了人们信奉并为之生活的一切——我嫉妒我们同代人中那些没能活到亲身经历它的人们。仿佛各个可怕的国家无法在恐怖与耻辱的混乱中突然止步不前。人们昨天就说过这个,哎!今天再说这个为时已晚……它让我们回想起少年时的战火——但今天,在这个更加稠密,更加美好的世界上,整个事情与我们竟然这样接近,显得如此巨大,如此沉重。
1914年全欧洲范围内数百万人聚集到军旗之下,他们当中数不清的人伤残或战死,反应机敏的士兵在污秽泥泞的地狱中和死者为伍,继续(或反击)德国在20世纪首次妄图称霸世界的野心。19世纪60年代以来,欧洲的政治家就已学会了容忍短暂而有节制的德国统一战争的后果,多数人对此表示欢迎,视之为欧洲局部国际局势的积极进展,旁观者毫不介怀。但到1914年仲夏,德国领导人已经实行了十余年不稳定路线,他们欠缺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外交手腕和自我克制,此时周边的邻国仍似乎感觉德国不会越雷池一步。因此牵扯德国盟友奥匈帝国和俄国支持的塞尔维亚的巴尔干局部冲突就迅速升级为大洲之战,然后进一步演变为全面的世界大战。
德意志帝国武力征服欧洲的叫嚣几乎一开始就被击溃。德军最高司令部原计划采取运动战,以开局大胜使其达到巅峰,但马恩河一役之后,西线冲突突然降级为消耗战,纵横交错的战壕从比利时一直延伸到瑞士边境。德皇威廉二世认识到德国社会中的深层裂痕——某些史学家认为这也是当初德国参战的原因,于是宣布实行“民事停火”。国内教派、社会和政治冲突都要停留在悬而未决的状态,只待德国战胜之后,一切都将得到奇迹般的解决,这样,国内专制社会和政治现状将得以保留,而大范围对民主化的要求将无疾而终。四年多绷紧弦的全面战争使这种民事停火形同虚设。
与德国统治者的预期相反,主要工业化经济体之间的全面战争造成的匮乏使战前就已出现的社会紧张更加恶化,并造成了新的不满与仇恨。工业化规模的战争极大地扭曲了德国经济,将大量的人力和物资消耗殆尽,而在战略上能否取得优势还不得而知,在早已炸平的弗兰德斯群岛上留下弹坑遍布的阵地。财政支出与死亡数字一样难以估量。盟国的海军封锁使政府的关税收入降到最低,有产者在各州地方议会阻挠平等公民权法案的通过,随之而来的更为公平的税收方案也只好搁浅。在近五年的战争中,税收仅占德国政府支出的14%。德帝国政府反而需要举债筹集战款:发行战争债券,由爱国的公民购买,最终会用德国战败的对手支付的巨额战争赔款加以偿还。这种金钱爱国主义也无法与直线攀升的战争开支相比,于是德国政府开始大印钞票,使平均通胀水平从1890—1914年的1%一步跃升为32%,该数字尚未包括生意兴隆的黑市带来的影响。到1918年,德国马克比战前贬值了34。
旷日持久的工业规模战争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虽然受战争折磨最深的往往是战争的死硬支持者。到1917年,该国13的手工业作坊已经消失,其业主或被征召入伍,或得不到原材料无法开工。原材料都进了大工厂,由于拥有规模效益,大工厂被赋予了使用原材料的优先权。店主得不到工厂供货,因为工厂更直接、更廉价地将货物出售给劳动大军。与战争相关行业的熟练工人膨胀的工资相比,服务业人员和白领的薪水停滞不前,往往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许多妇女的涌入进一步压低了工资水平。从事被认为与战争无关行业的人们陷入了贫困,被认为累赘且无生产能力的人们,如精神病人,则因疾病和无人照管而死,他们在战时医疗类选法中获得治疗的优先次序排在最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依赖地方或国家救济,随着生活成本的上升,他们能领到的救济也只是杯水车薪。在劳动力变得日益极端、无助、年轻化和女性化的情况下,罢工到处蔓延,政府也习惯于征募或监禁首犯。当然,在战时英国也实行这样的政策,而且英国的罢工人数远远高于德国。
战时的动荡也产生了某些无形的后果。伦理学家们目睹了犯罪、离婚、粗暴、乱交和性病的增多,还有越来越多没有父亲的年轻人,他们有着过多的时间和金钱。停建不重要的工程项目导致住房短缺,人们缺少了隐私和羞耻。战争造成了一位观察家所称的个人行为中的“道德延迟”,这在当时既合理又合法,不论采取多么不择手段的行为。
扩张的黑市损害了传统的诚信观念,辛勤劳动一天换取一天回报的观念,和谁有权拥有某些产品的观念。推论为类似中世纪的“公平”价格观念的重现:投机商在战时民间传说中成了中世纪的高利贷者;农民们试图通过非法屠宰和黑市避开政府控制;饥肠辘辘的城市贫民来到农田拾荒捡粮,甚至洗劫运粮列车。免费接受了数百万后撤的城市儿童的农民无疑憎恨这种更进一步的蚕食。政府对城市消费者采取的正面行动导致官僚控制、审查生产者,更不必说对那些想拿走一文公款的人做出的卑劣谴责了。
由于城乡分裂显示了国家分配机制的缺陷,政府在习惯于传说中的公平行政的人民心中失去了信任。手工业者、农民和店主都自认为是劳动者与利益集团组合主义者共谋的牺牲品。小人物的困顿是未来几年内反复出现的事物。究竟谁在战斗,谁在装病怠工,这个问题染上了种族色彩,导致陆军部于1916年展开了恶名昭彰的“犹太人案”,该案目的为调查是否只有某个种族出现懦夫。调查结果恰恰与此相反。因在各个机构中有从国外购买原材料的商人存在,加上1914—1915年间又将实业家瓦尔特?拉特瑙说成战争原料大亨,如此种种都让人们感觉当大多数人在死亡线上挣扎时,犹太人却在大发横财——这也是将恶事归咎于犹太人以显得自己品德高尚的途径之一,这种做法不仅出现在现代德国,正如莱比锡的一位拉比评论的:“如果人们从火炮和装甲板中牟利,这就是爱国;但是如果卖鸡蛋和袜子,就被称作叛国。”实际上,所谓犹太人消极怠工的说法可以用铁一般的证据加以驳斥:在德国犹太墓园中,埋葬着12万名战死的犹太人,德国家庭因这些犹太人为德国皇帝和祖国献身而感到骄傲。
但多数德国人的关注焦点并不是犹太少数民族问题。在全欧洲境内,“古老”的仇恨得到发酵。最初受过良好教育的英国人因要与落后的沙俄结盟以对抗令人艳羡的哲学博士而感到恐慌。几年之后,他们将恨不得“笑谈渴饮匈奴血”,会去试图消灭那些在漫画中被描绘为梳着平头,带着几块伤疤,手举单筒望远镜的普鲁士军国主义者。在德国,仇恨情绪也同样逐渐定型:将英国作为贪婪的“曼彻斯特”资本主义的故乡;将法国作为1789年所代表的思想的化身,或作为与高尚“文化”对立的轻浮得无法拯救的“康康舞”文明的故乡。在已有反自由思想的德国知识分子当中,像俄国小说家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狂暴地反西方的作家,变成了时尚。随着战争的拖延,这些仇恨开始重新转向德国境内的目标。相对自由且温和的南部德国人开始谴责执政的普鲁士军事集团过度拖延了毫无意义的屠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