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现代无人机鉴赏(珍藏版)
》
售價:HK$
78.2
《
汗青堂丛书·晚清风云(4册套装):帝国的切口 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 太平天国运动史 冲击与回应
》
售價:HK$
427.8
《
穿在身上的历史:世界服饰图鉴(增订珍藏版)
》
售價:HK$
557.8
《
历史的严妆:解读道学阴影下的南宋史学(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HK$
109.8
《
海外中国研究·江南:中国文雅的源流
》
售價:HK$
76.2
《
迟缓的巨人:“大而不能倒”的反思与人性化转向
》
售價:HK$
77.3
《
我们去往何方:身体、身份和个人价值
》
售價:HK$
67.0
《
大学问·批判的武器:罗莎·卢森堡与同时代思想者的论争
》
售價:HK$
98.6
|
編輯推薦: |
自19世纪中期首次面世以来,该书迅速地在文学界和史学界激起了回响,甚至当时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市场状况。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部作品堪称完美,即便有一部分尚未完成,但绝对对未来的历史学家研究当时的那段英国史提供了权威的范本。作者不单单是一名史学家或者文学家,因他曾在政府部门任职,他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也会无形中进入到他的作品。因而,这部作品就不再仅仅局限于文学或者史学界,谁也无法否认他政治观点的闪光点。
|
內容簡介: |
麦考莱的《英国史》被誉为当今最伟大、最具影响力的历史著作,无论是在叙事风格还是内容结构上,至今仍难以被超越。在内容上,这个历史学界的天才作家模仿了他热爱的小说家的戏剧写作技巧,将英国从最初的起源直至巅峰时期的发展一一展现,锻造了史学记录史上一次革命性的飞跃。在文字叙述风格上,麦考莱无与伦比的风格和极富渲染力的雄辩,让众多历史学家和文学家望尘莫及。作为最伟大的雄辩家之一,麦卡莱毫无疑问地在这部巨著中融入了他在与对手雄辩时的风采,语言把握能力精确到位,又不失力度。
|
關於作者: |
托马斯?麦考莱,是19世纪中期著名的诗人、史学家,也曾经供职于政府机要部门。麦卡莱一生都对古典文学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热情,尤其是以对古典希腊文学的研究和造诣,让他引以为傲。他自学德语、荷兰语、西班牙语,并操有一口流利的法语。《英国史》是他最杰出的作品。
|
目錄:
|
麦考莱和他的《英国史》? 高全喜??1
第一章??1
引言1? 罗马人治下的大不列颠3? 萨克森人治下的大不列颠3? 萨克森人改信基督
教4? 丹麦人的入侵;诺曼人6? 诺曼征服8? 诺曼底和英格兰的分立10? 种族融
合11? 英国人对欧陆的征服12? 玫瑰战争14? 废除隶农制15? 罗马天主教的积极
影响16? 关于早期英国政体的误传及原因17? 中世纪君主立宪政体的性质19? 早期
英王的特权20? 特权的局限性20? 中世纪反抗暴政的行动24? 英国贵族的特性26?
都铎王朝27? 中世纪的君主立宪政体向君主专制政体的转化29? 英国的君主政体成为
唯一的例外30? 宗教改革及其影响31? 英国国教的起源34? 国教的独特性36? 国
教同王室的关系38? 新教徒41? 新教徒的共和精神42? 议会无法系统地反对伊丽莎
白政府43? 关于垄断权的质询43? 苏格兰、爱尔兰与英格兰合并44? 詹姆斯一世即
位之后,英格兰地位的下降48? 神权主义49? 国教和新教徒之间的分歧日益扩大52?
查理一世即位以及他的个性58? 下议院反抗的策略58?《权利请愿书》59? 违反《权
利请愿书》;温特沃思的个性和方案60? 劳德的性格60? 星法院和高等教会法庭61?
船税62? 苏格兰对国教礼拜仪式的反抗65? 议会被召集和解散65? 长期议会66?
两大政党的诞生67? 大抗议书73? 逮捕五位下议员74? 查理一世离开伦敦75?
内战拉开序幕77? 保王党人的胜利77? 独立派的崛起79? 奥利弗?克伦威尔80?《自抑法》;议会的胜利80? 军队的控制和特征82? 反抗军事政府的压迫84? 反抗国
王的行动84? 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87? 征服爱尔兰和苏格兰88? 解散长期议
会89? 奥利弗?克伦威尔就任护国公91? 理查德接替克伦威尔成为护国公95? 理
查德下台和重组长期议会97? 长期议会再次被解散98? 苏格兰军队进入英格兰99?
蒙克宣布支持自由议会100? 1660年普选101? 王政复辟101
第二章??103
恢复斯图亚特王朝的行动遭到不公平的责难103? 废除骑士领有制;解散军队105? 圆
颅党和骑士党再起分歧105? 宗教信仰的分歧107? 不受欢迎的清教徒109? 查理二
世的性格114? 约克公爵和克拉伦登伯爵的性格116? 1661年普选118? 骑士党人
在议会中的暴行119? 新教徒遭迫害120? 国教支持世袭君主制121? 社会道德的变
化121? 政客们的肆意挥霍123? 苏格兰的状况125? 爱尔兰的状况126? 政府在英
格兰变得不受欢迎127? 英荷战争130? 下议院的反抗131? 克拉伦登的垮台131?
欧洲的政局;法国的优势地位133? 路易十六的性格135? 三国同盟137? 国家党137?
查理二世和法国之间的联系138? 路易十六对英国的看法140? 多弗条约142? 英
国内阁的性质142? 秘密小集团143? 财政部关门大吉146? 与荷兰的战争;英格
兰的危险146? 威廉;奥兰治亲王147? 议会召开会议,《信教自由令》148? 废
除《信教自由令》,颁布宗教考察法150? 解散秘密小集团151? 与荷兰实现和平;丹
比的政策151? 国家党的尴尬处境153? 国家党与法国大使的交易155?《奈梅亨
条约》155? 英格兰强烈的不满155? 丹比垮台;天主教阴谋案157? 新成立的下院
的暴行161? 坦普尔的政府计划162? 哈利法克斯的性格163? 森德兰的性格165?
议会休会;《人身保护法》;1679年第二次普选167? 备受拥戴的蒙茅斯168? 劳伦
斯?海德170? 西德尼?戈尔多芬171? 围绕《排斥法案》激烈的派系之争172? 辉
格党和托利党名称的来源173? 议会开会;《排斥法案》在下院获得通过,但在上院被
驳回174? 斯坦福德被处死;1681年普选175? 议会在牛津召集和解散176? 托利
党的反应176? 辉格党遭迫害178? 自治市的特权被废除;辉格党的阴谋179? 辉格
党的阴谋被识破180? 政府面临的严峻形势;收回特许状181? 约克公爵的影响182?
哈利法克斯与约克针锋相对183? 吉尔福德勋爵184? 路易十六的政策185? 查理二
世临死之际的各派斗争18
第三章??188
1685年以来英格兰发生的巨大变化188? 英格兰1685年的人口概况190? 北部人口比
南部增长得快191? 1685年的税收193? 军事体系195? 海军200? 军械206? 无
效的开支;政府的开支207? 王室和官员的丰厚收入207? 农业的状况210? 国家的
矿产资源213? 租金的上涨215? 乡绅215? 牧师219? 自耕农;城镇的发展;布里
斯托尔226? 诺里奇228? 其他的城镇228? 曼彻斯特,利兹,谢菲尔德230? 伯明
翰231? 利物浦232? 水源地;切尔滕纳姆,布赖顿,巴克斯顿,坦布里奇维尔斯234?
巴思234? 伦敦236? 金融区237? 首都的时尚区240? 伦敦的治安245? 伦敦的
外貌246? 白衣修士区;最高法院247? 咖啡馆249? 旅行的困难252? 糟糕的路
况253? 驿站马车256? 公路响马258? 旅馆261? 邮局262? 报纸263? 新闻邮
件265?《观察家》266? 乡村地区书籍的珍贵;女性教育267? 乡绅的文学素养269?
法国文学的影响270? 英格兰道德沦丧的文学271? 英格兰的科技状况276? 美术的
发展281? 普通大众的生活;农业的收入283? 制造商的收入285? 工厂的童工286?
不同阶层技工的收入287? 穷人的数量287? 普通民众从文明发展中收益288?
人们对祖先生活的过高估计291
第四章??293
查理二世驾崩293? 查理二世死于中毒的怀疑302? 詹姆斯二世对枢密院的演说303?
詹姆斯二世即位304? 政府的状况305? 大换血306? 乔治?杰弗里斯308? 没有议
会的法令而征税311? 召集议会312? 詹姆斯二世和法王之间的交易313? 丘吉尔派
大使前往法国,丘吉尔的发家史315? 欧陆各个国家对英格兰的态度317? 罗马教廷的
政策319? 詹姆斯二世内心的挣扎;反复无常的政策321? 在王宫内公开举行庆祝罗马
天主教的仪式323? 就职典礼324? 托利党的热情;演说326? 选举327? 审判奥
茨330? 审判丹杰菲尔德334? 审判巴克斯特336? 苏格兰议会召开会议339? 詹姆
斯二世对新教徒的态度339? 苏格兰誓约派成员遭受严酷对待341? 詹姆斯二世对教友
派的态度344? 威廉?佩恩346? 詹姆斯二世对罗马天主教和教友派的偏爱349? 英国议会召开会议;特雷弗当选为下院议长;西摩的性格350? 国王对议会的演讲352?
下院的争论;西摩的演讲353? 关于税收的投票;下院关于宗教的争论354? 关于增加
税收的投票;达德利?诺斯355? 上院的行动357? 推翻斯塔福德被剥夺财产权和公民
权的法案358
第五章??360
在欧陆的辉格党避难者360? 他们与英格兰的通信360? 避难者首领的性格;艾勒夫和
韦德362? 古迪纳夫和朗博尔德363? 格雷勋爵363? 蒙茅斯364? 弗格森365? 苏格
兰避难者,阿盖尔伯爵369? 帕特里克?休谟,约翰?科克伦斯,索尔顿的弗莱彻371?
苏格兰避难者的不理智行为372? 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努力373? 约翰?洛克374? 政
府为苏格兰所做的防卫准备376? 詹姆斯二世和荷兰大使的对话;为防止阿盖尔出航所
做的无效努力376? 阿盖尔离开荷兰;在苏格兰登陆378? 阿盖尔和手下人之间的争
论379? 苏格兰民族的脾性381? 阿盖尔的军队遣散383? 阿盖尔沦为阶下囚384?
阿盖尔被处死388? 朗博尔德被处死389? 艾勒夫之死391? 阿盖尔郡一片荒凉392?
防止蒙茅斯离开荷兰的努力付之东流392? 蒙茅斯到达莱姆394? 蒙茅斯发布公告394?
蒙茅斯在英格兰西部广受欢迎396? 民兵和反叛者在布里德波特遭遇397? 民兵和反叛
者在阿克斯明斯特遭遇;反叛的消息传到伦敦;议会的忠诚399? 蒙茅斯到达汤顿402?
蒙茅斯接受了国王的称号405? 蒙茅斯到达布里奇沃特408? 政府准备抵抗蒙茅斯的进
攻409? 蒙茅斯的布里斯尔计划411? 蒙茅斯放弃了那一计划412? 在菲利普的诺顿
发生的小规模冲突;蒙茅斯的沮丧413? 蒙茅斯返回布里奇沃特;王军在塞奇莫尔415?
塞奇莫尔战役419? 追赶叛军424? 决战;蒙茅斯逃走424? 蒙茅斯被捕426?
蒙茅斯写给国王的信;他被带到伦敦427? 蒙茅斯和国王的会面428? 蒙茅斯被送上
断头台432? 普通民众对蒙茅斯的缅怀435? 西部士兵的暴行;柯克437? 杰弗里斯
开启西部巡回法庭441? 对艾丽斯?莱尔的审判441? 血腥的巡回审判445? 亚伯拉
罕?霍姆448? 克里斯托弗?巴蒂斯库姆;休林兄弟448? 汤顿的处罚449? 叛乱者
被流放450? 财产充公和巧取豪夺451? 女王和贵妇们的贪婪452? 格雷;科克伦斯;
斯托里457? 韦德,古迪纳夫和弗格森458? 杰弗里斯就任上院大法官459? 审判和
处死康沃尔460? 审判和处死弗恩利和伊丽莎白?冈特462? 审判和处死贝特曼464?
迫害不信奉国教的新教徒464
|
內容試閱:
|
麦考莱和他的《英国史》
高全喜
英国1 9 世纪史家麦考莱所著《英国史》,是西方浩繁史著当中至为辉煌的
作品之一。该书所述英国史事始于詹姆斯二世时期,恰好上承大卫? 休谟的著名
史著;而从文笔上论,麦考莱也继承了休谟与吉本的史学传统,连同托马斯? 卡
莱尔等人一起,使得1 9 世纪的英国史学臻于高峰。国内出版界继翻译出版休谟
的六卷《英国史》之后,又计划出版麦考莱的这部杰作,这是学界与出版界共
同瞩目的一件大事。
一
托马斯? 巴宾顿? 麦考莱于1 8 0 0 年1 0 月2 5 日出生于英国莱斯特郡。1 8 岁时,
他入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并在1 8 2 4 年1 0 月当选为学院理事。他的第一篇文
章《论弥尔顿》于1 8 2 5 年8 月发表在《爱丁堡评论》上,从那时候起,他担任《爱
丁堡评论》的固定撰稿人长达数年之久,也确立了他华丽浮夸、光彩照人的文
风。他的一系列文章引起了托利党人、上院大法官林德赫斯特勋爵的注意;虽然
他们的政治观点不同,林德赫斯特还是于1 8 2 8 年任命麦考莱为破产委员会的特
派员。1 8 2 9 年,兰斯顿勋爵甚至在没有要求任何参选条件的情况下,就推选他
进入议会。1 8 3 0 年8 月5 日,麦考莱在议会发表了第一次演讲;1 8 3 2 年担任主
管东印度公司事务的管理委员会大臣。1 8 3 3 年,为修改公司章程,他和委员会
的主席一起在下院积极奔走。不久,他即担任印度最高理事会的高级官员。按
照新修订的法案,他可以享受高达1 万英镑的年薪,1 8 3 4 年,他前往印度。于
是仅仅在3 4 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名利双收。
在印度最高理事会任职5 年之后,麦考莱于1 8 3 8 年返回英国,并于1 8 3 9
年3 月开始着手撰写《英国史》。在担任印度最高理事会高级官员时,他即著述
甚丰。在文章中他认为,印度的教育体系应该为英国服务,而不是致力于传播
东方文化。较之他在《英国史》中的观点,这一观点对英国和亚洲的命运无疑
产生了更大的影响——但真正让他声誉鹊起的,还是他的伟大著作《英国史》。
1 8 3 9 年9 月,墨尔本勋爵主持政府事务。作为墨尔本的拥趸,麦考莱再
次进入议会,并入主内阁担任陆军大臣。1 8 4 1 年政府垮台时,他徒劳地为政
府积极奔走,遂重新开始《英国史》的著述。1 8 4 6 年约翰? 拉塞尔勋爵主政期
间,他重新担任公职,但在1 8 4 7 年爱丁堡普选中败北。1 8 5 2 年,麦考莱第三
次进入议会,此后拒绝了内阁的邀请,并在下院发表了告别演说。从1 8 4 7 年到
1 8 5 9 年去世,他的主要精力全部倾注在《英国史》的写作上。本书的前两卷发
表于1 8 4 9 年,三四卷也在1 8 5 5 年面世;在他去世后的1 8 6 1 年,他的妹妹屈维
廉夫人(也就是著名史家、《美国革命史》作者屈维廉的母亲)联系出版社,使
第五卷遗稿得以出版。
了解麦考莱的生平,颇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写作本书的思想与方法。麦考莱
生在一个新兴的中产阶级家庭,其家族主营贸易和银行业务。在整个1 8 世纪,
他们的财富和影响力与日俱增;随着1 8 3 2 年《改革法案》的出台,他们又成为
政治权力的拥有者。这个家族的命运,主要依赖于英国的商业发展,只要特许
权的授予相对受限,贸易和制造业的大规模扩张就会保证他们的既得利益。
在英国贵族看来,1 8 3 2 年的《改革法案》意味着他们对权力的垄断彻底结束;
而对乡绅们来说,《谷物法》的废除表明他们将陷入贫穷的深渊。至于英国国教
的牧师,则在他们眼中,来自唯物主义、不信奉国教派、天主教复兴运动以及
达尔文主义的挑战,意味着大规模的恐慌,意味着他们在文化上的影响力日益
式微。实际上,贵族和乡绅在政治上还保有足够的影响力,能够保证托利党和
辉格党的轮流统治;但这个国家的社会风气和心理氛围都倾向于辉格党。人们普
遍认为,只有进一步废除君主和贵族的特权,才能给整个社会带来进步的福音。
在这方面,麦考莱与同时代、同阶级的大多数人一样,认为通过光荣革命,
对天主教和专制主义的最终胜利拉开了新时代的序幕,随着《改革法案》和《谷
物法》的废除,政治领域的进步达到巅峰,而物质领域取得的进步则在1 8 5 1 年
的博览会上展现无遗。这是一个高歌猛进的时代:对麦考莱而言,辉格党顺应上
帝的意愿,给英国带来前所未有的进步和成就,这乃是一目了然的事情。证明
这个观点,尤其是证明在他那个时代里英国独一无二的伟大,这就是他那部著
名《英国史》最为明确的目的所在。他有着超乎寻常的野心,竭尽全力去美化
和维护一个政党、一种信条和一个时代,在这个他生活的时代,在他自己以及
同时代的中产阶级的眼中,他已经取得引人瞩目的成功。他希望读者能够在这
部书中获得愉悦,而不是接受某种指导;我们看看一个当时的评论家发表的文
章,就充分表明了《英国史》给读者带来的愉悦:
“麦考莱的文体之巧妙独一无二,在他的著述中,周遭总是笼罩着一层光环,
让远观者目眩神迷,让身边的人们惊叹不已。毋庸置疑,这种风格通常会招致
批评:为了证明一个简单的命题,他时常会苛刻地要求句子的和谐,追求不必要
的对偶;从艺术原则的角度出发,有时文风过于复杂,有时句子又显得太过雷
同。尽管如此,尽管许多人对类似的问题提出严厉的批评,但这部书魅力依旧。
这部书让我们越来越爱不释手;在阅读当中,读者的眼中会逐渐露出狂喜。不管
我们是否愿意,我们都在跟随着他的脚步前行,他的文风轻捷,迎合读者的需
要。即便是平淡无奇的话题,他栩栩如生的描述也能让其大放异彩;他的观点就
如近在眼前或远在天边的花朵,你之前从未注意、察觉或回忆起它们的存在……
“这是我们认为独一无二的成就。那些读过前两卷的人,怎能忘掉其中的内
容?怎样把其中重要的、激动人心的场景丢到脑后?毫无疑问,如果这部书在
读者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叙事文体至高无上的胜利。这些场景鲜
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而不仅仅存在于文字中。我们不必像之前在学校里记忆
凯撒生平那样,通过记住这段或那段历史记录在书中的页码来回忆这些场景。
通过麦考莱先生对人物、时间、行为的描写,我们为自己绘制了一幅真实生动
的画面;当我们合上书本,一幅宏大壮观的场景在我们面前一一闪过。”
这的确是麦考莱最希望做到的事情。还是在他的作品初版的七年前,他在
1 8 4 1 年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就提及他所涉及到的历史时期;那时,他的英国
史构思就倾向于选择从1 6 8 8 年到乔治三世统治结束这段历史时期:“可以用来
生动描述的材料很多,我要写出一部作品,它在短短几天时间内,就能取代年
轻贵妇们口中最近流行的小说。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是不会满足的!”麦考
莱果然是做到了,他的《英国史》作为一部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巨著,不但在叙
事风格,而且在思想结构方面,都独具匠心,以其戏剧性的写作手法和汪洋恣
肆的雄辩力,锻造了史学记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的飞跃,让后来的文学家和历
史学家们望尘莫及。
二
诚然,就历史评论家一般接受的标准,或人们归之于历史学家所应该承担
的责任来看,麦考莱的《英国史》并非无可挑剔,甚至是问题多多的。例如,
他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就不真实全面,他的作品无法与同时代法国的伟大历史学
家相比,他竟然忽略了一些基本的史实,没有写明参与战争的双方情况。还有
更为严厉的批评,关于那场欧洲各国联合起来所取得的对于路易十四的胜利,
认为他片面地拔高了英国一方的作用,而严重低估了欧洲大陆对这场胜利的贡
献。
若以这样的眼光来看待麦考莱的《英国史》,可以不费力气地列举出若干不
足或瑕疵。首先,麦考莱的视野远非一个称职的历史学教授那么全面和缜密。
英国的兴衰与海洋有着密切的联系,但麦考莱在指控威廉? 潘恩、拉弗豪斯的格
雷厄姆以及托林顿勋爵时,未免颇不公平。看上去《英国史》书中确实有一些
莫名其妙的疏忽:对于美洲和殖民地的贸易只字未提,也没有提及《航海法》,
1 6 6 0 年王政复辟到那个世纪末,海外贸易的急剧增长也没有涉及。此外,保护
农业的措施遭到忽略,1 6 6 2 年重要的《定居法》竟也没有提及。据此,有论者
认为麦考莱缺乏某种客观的历史意识,没有展示英国史在他着意描写的那个时
期的客观原貌。
其实,在麦考莱那个时代,没有什么专业的历史学。博雅史家除了满足自
己和公众的好奇心以外,没有其他义务。他要具备掌握全景的潮流的模拟能力
和健全常识,其他方面只需要业余爱好者的观察力。讲究技术的史学和现代学
术的所有规范一样,是由1 9 世纪晚期的德国人发明的,兰克以前没有这样的东
西。博雅史学与高质量的历史小说,例如《战争与和平》的某些章节共同点甚多,
跟现在所谓专业史学反而共同点甚少。当然,现在的专业史学除了同行的作者
兼读者以外,没有任何读者,也不指望任何读者。他们越来越倾向于紧跟极小
范围的史料,避免做出任何概括性的解释。因此,公众的历史观主要依靠报刊
影视和劣质历史小说,比起1 9 世纪的黄金时代反而倒退了。
其次,《英国史》所体现出来的麦考莱的性情和偏好,也有损于他对于历史
的叙事。《英国史》的主旨在于描绘那个时代的英国精神,但颇为吊诡的是,麦
考莱对哲学与政治思想不感兴趣或者说不甚了解,更不用说神学了。虽然他曾
付出大量的精力了解1 7 世纪英国的罗马天主教徒面临的问题,但他从未试着去
了解天主教徒的内心想法。或许,约翰? 洛克是辉格党内最伟大的政治哲学家,
在麦考莱选定的时代,正是洛克生涯当中最关键的时期;但即便如此,对于洛克
的政治思想和理论,麦考莱也只字未提。至于辉格党与托利党的演变史尤其是
它们之间的政治思想斗争之深层蕴含,麦考莱也没有给予格外的关注。麦考莱
属于会讲故事的人,这种能力在现在的专业历史学家身上几乎失传了。他非常
感性地了解权力斗争前线战壕内的想法。也就是说:他根本不信,这些人会为了
形而上的理由活动。他更相信:这些人像职业外交官、棋手或间谍一样,迷恋游
戏本身和手段的成败,极少尊重他们理论上的委托人,更不用说后世某些学者
臆想的社会属性或思想派别。思想家在他的故事中没有一席之地,也有论者认
为这恰恰是因为他太了解这些思想家的思想了。
就思想的丰富性来看,麦考莱的视野或许是相当狭隘的,比方威廉三世乃
是他心目中的英雄,只因他拥护辉格党人在英国的事业。但实际上,威廉之所
以来到英国,是因为只有这样做,他才能扭转在欧洲大陆对抗路易十四的不利
局面。麦考莱自始至终都在低估欧洲大陆盟友在战胜路易十四的过程中所发挥
的作用;有人批评说:“为了凸显一个伟人(威廉三世),欧洲的其他人都必须成
为侏儒。”当然,麦考莱倒也未必是真的歧视欧洲人,说他狭隘也不是很公允,
毕竟英国人只是在一战结束之后才开始真正体会欧洲人;麦考莱的东西实质上是
给帝国范围的读者讲故事,欧洲人并非他预设的听众。
还有,麦考莱作为一位诗人,固然他的瑰丽文采使得《英国史》熠熠生辉,
但过于夸张雕琢的排比铺陈和漫不经心的对比衬托,以及滔滔不绝的雄辩,也
减弱了这部著作的可信度。难怪有人批评说他的语言风格不适合历史研究,为
了吸引读者,使作品引人入胜,他通常会扩大事态,让矛盾更加复杂,而历史
学家的任务不是去制造问题,而是去解释矛盾,应对问题,这就需要慎密的判
断力。但可以看出,“麦考莱先生对形势的判断十分精确,但对个人的判断却很
欠火候。”固然,麦考莱的判断力也有很强的方面,但属于罗马式实际政治家的
类型,不属于法国政论家或德国形而上学家的类型。他像塔西陀一样,不把公
务和著作分开,他的知人论事与抽象分析是两码事。
如上所言,麦考莱的《英国史》尽管在叙事方法以及倾向性上具有种种缺
陷,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部作品仍不失为一部叙事风格堪称伟大的历史学著作。
麦考莱把历史与文学冶于一炉,将叙述与刻画融于一体,描绘了一幅他那个时
代英国社会的画卷,讲述了各种政治力量的制衡,社会各个阶级的社会和经济
状况,形形色色人物之间的冲突。他取得的成功如此辉煌,任何想研究这段历
史的人,都不能不从阅读他的《英国史》开始,不能不一直受到麦考莱的影响。
不管麦考莱描绘的历史画卷是对是错,都在大众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可以说,麦考莱的《英国史》最持久的价值在于,它清晰地阐述了它所描写的
那段历史,使读者由此一窥1 9 世纪中期英国在英雄壮年之际的心理、性情和品
行。
鉴于此,著名史家阿克顿勋爵毫不犹豫地把麦考莱说成是“从古到今最伟
大的历史家”;在致玛丽? 格莱斯顿的信中他说:“请记住,这些随笔实际上都是
华而不实的肤浅之论……他对1 7 世纪之前的历史一无所知,他对于外交史、宗
教、哲学、艺术和科学一窍不通……我相信,他是一个非常不公平的人。因此,
阅读他的著作就是要去探寻,为什么那些最不近人情的历史评论家们都认为他
是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为什么呢?我觉得伟大的德国历史学家兰克有一个
著名的评论值得重视,他直言不讳地指出,麦考莱的《英国史》在塑造英国的
历史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认为此书决定了辉格党观点的最终胜利,并
永久地改变了英国此后的政治进程。
兰克此论一语中的,从欧洲乃至世界历史的角度审视,关于英国光荣革命
的辉格史观,虽然在麦考莱之前也有论述,但恰是麦考莱的《英国史》起到了
扛鼎之功。经过麦考莱的一番发黄弘扬,辉格党的英国史观才蔚然成为英国历
史叙事的正统,并经历数百年而不衰,继尔影响到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
三
说到辉格史观,当然要落脚在英国1 6 8 8 年的光荣革命上。不过,在此之前,
有必要先谈一下麦考莱之前的两位历史学家:大卫? 休谟与哈兰。众所周知,休
谟作为一位保守的历史学家,他的《自恺撒入侵到1 6 8 8 年革命的英国史》关于
光荣革命的基本立场是倾向于托利党的,或者说是不赞同辉格党人的历史观的。
虽然休谟自称他只是一个历史哲学家,并不属于任何政治派别,但由于他对国
王查理一世和斯特拉福的明显同情和对革命的事件和人物深恶痛绝的态度,后
世的人很自然地把他看作托利派的历史家。休谟认为没有权威,自由就不可能
存在;建立政府的目的不是为了提供自由,而是为了提供正义;对当权政府的反
抗,是不可饶恕的行为。因此,休谟对于英国史的认识,少有辉格史观所显示
出的激进主义色彩,而是秉承中庸之道,对英王室和贵族的历史功绩给予了充
分的尊重,并对光荣革命的历史渊源做了中肯的评价。故而,休谟的《英国史》
一直被人们视为具有托利史观的历史著作,直到今天,仍然是影响巨大,传播
久远。
不同于休谟中庸偏保守的历史观,在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基于新兴资产阶
级的政治立场,早就有辉格党人的历史著述,其中较为突出的便是历史学家哈
兰。哈兰出身于大资产阶级家庭,在政治上属于辉格党的右翼,在三卷本的《英
国宪政史》中,他提出英国自古以来就有一部不成文的宪法,一向就是主权在
民的,并高度赞扬1 6 8 8 年的光荣革命,歌颂君主立宪制。这部著作成了一部具
有深远影响的英国近代史,也开创了一代辉格史学。可惜的是,哈兰的著作拘
泥于史料,过于偏重于历史传统中法律与政治的学说,而忽视了人物的刻画与
事件的铺陈,因而显得厚重有余,亮点不足。
麦考莱就迥然不同了。可以说,麦考莱接续哈兰,旗帜鲜明地把辉格党人
的历史观一展无遗而充满斗争豪情地表现出来,他的《英国史》可谓1 6 8 8 年英
国光荣革命及其发动者的一曲颂歌。在他看来,历史不是曲径通幽,不是拿捏
分寸,而是把真理用响亮而有力的语言表述出来。这个真理在他眼里就是辉格
党人的历史胜利,就是英国人民通过欢迎威廉三世的光荣革命而开辟了一个新
的天地。这个历史过程显然是战果辉煌、无与伦比的。为此,麦考莱不惜浓墨
重笔地对自1 6 8 5 年詹姆斯二世即位至1 7 0 2 年威廉三世逝世十七年间的史事(其
重点是1 6 8 8 年光荣革命的社会背景以及这次革命所达成的政治结果),加以淋
漓尽致的描绘与渲染。正像他在《英国史》第一卷开篇所自述的:
“我打算写一部英国史,以国王詹姆斯二世的即位为起始,以现世人的记忆
为终迄。在这部英国史中,我将阐述仅在数月内就导致那些忠心耿耿的世俗绅
士和宗教人士纷纷脱离斯图亚特王室的因由所在;追溯那段结束国王与议会长期
斗争、把人民大众的权利和统治王朝的权益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革命历程。我将
探寻那次新的政治协议(指光荣革命)如何经过数年的纷扰成功地击败国内外
敌人;通过这个协议,法律权威、财产安全与言论自由、个体行动自由如何前所
未有地相互兼容;我们的经济如何通过秩序与自由的顺利融合而实现人类历史上
史无前例的繁荣局面;我们的国家如何从一种耻辱的从属状态迅速跃至欧洲大国
主导者的地位;国家在经济上的富足与军事上的荣耀如何齐增共长;一种似乎不
可思议的、几乎让先前历代政治家都会感到惊讶的政府公信力,是如何通过明
智而坚决的信念逐步建立起来的;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如何促生出一支强大的海
军力量,而与之对比,任何其他古老帝国或现代国家的海军都显得相形见绌;苏
格兰如何在数代人的对立之后最终归统于英格兰,并且,这种归统不仅仅是通
过法律关系,也是凭借难以割舍的利益纽带和攀附情结;在美洲,英国殖民地如
何比西班牙殖民者科尔特斯和皮萨罗给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五世带来的殖民地更
为强大和富庶;在亚洲,英国的探险者如何建立一个毫不逊色于亚历山大丰功伟
绩的帝国,却比其更为持久稳固。”
麦考莱皓首穷经,举全身心之力前后用二十年光阴写就的这部短短十七年
的《英国史》,却是一部厚重无比的长篇巨构,它浓缩了千年英国的历史命运之
枢纽,不但是英国自诺曼登陆以来的传统命脉之荟萃,而且更是未来帝国雄风
之发轫,光辉灿烂的日不落帝国的远景由此开展,从这里发扬光大。在麦考莱
看来,这一切的秘密都蕴含在这十七年的历史之中,在他要彪炳千秋的光荣革
命的惊涛骇浪之中。故尔,他的《英国史》所彰显的就不再是凡俗历史学的记
事原则,而是这场革命的历史塑造原则,用中国话所说的“六经注我”,而非“我
注六经”。这个历史编撰方法,又被后来的史家,例如巴特菲尔德称之为“历史
的辉格解释”。按照巴特费尔德的说法,在英国历史上曾有过两个对立的政党:
辉格党(W h i g )和托利党(T o r y )。辉格党即是自由党的前身,它提倡以君主立
宪制代替神权统治,站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立场上拥护国会,反对国王和天
主教。1 9 世纪以来,属于辉格党的一些历史学家从辉格党的利益出发,用历史
作为工具来论证辉格党的政见。麦考莱的《英国史》无疑是其中的翘楚,该书
真正确立了辉格史观的历史学地位,从而使英国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的叙事摆
脱了大卫? 休谟的支配。我们看到,从1 9 世纪初叶的哈兰,经过麦考莱的高歌
猛进,再到2 0 世纪的屈维廉,就历史学发展演变的主要趋势来说,关于英国史
的辉格史观确实占据了主流的地位。
麦考莱曾经写道:“所有辉格党的历史学家都渴望要证明,过去的英国政府
几乎就是共和政体的;而所有托利党的历史学家都要证明,过去的英国政府几乎
就是专制的。”他的《英国史》不过是为了证明英国之所以成为一个世界上最伟
大的国家,其渊源就在于1 6 8 8 年的光荣革命。他说:“对1 6 8 8 年革命所能作的
最高赞颂乃是:它是我们的最后一次革命。”英国的这场革命固然是极其重要的,
但是,关于革命的解释似乎也并非仅仅是辉格史观之一家。伟大的思想家洛克
的理论暂且不说,即便是保守者如休谟,也并没有否定这场革命的价值与意义,
而是充分肯定了革命的正当性与合法性。至于后来主张君主立宪制的法国政治
家、历史学家基佐,也对1 6 8 8 年的革命大加礼赞,他认为光荣革命没有流血和
牺牲,但却达到了革命的目的,所以比1 6 4 0 年的革命要优越得多。在那本专门
为《1 6 4 0 年英国革命史》所写的序言(以《英国革命为什么成功了?》的单行
本形式出版)中,基佐比较了英国革命和法国革命,认为英国革命取得了较大
的成就,原因是英国革命是本着宗教精神进行的,而且没有与过去的传统割断
联系。他指出,英国革命是作为保守力量而不是作为破坏力量出现的。1 6 8 8 年
光荣革命之后,立宪君主制治下的英国,其“内政、维护和平、财政、殖民、
商业、议会制度的发展以及议会斗争已成为政府和社会舆论最为关心的事情。”
进而在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之后,英国的立宪君主制得以稳定长久地发展下去。
由此可见,英国的光荣革命是一场复杂且保守的革命,并非由辉格党人一
家所独自促成,而是辉格与托利两党乃至英国人民的合作之功。在此,我们可
以列举当代托利—保守党的著名领导人温斯顿? 丘吉尔的观点,这位1 6 8 8 年投
靠威廉的英国贵族马尔波罗的后代。他在《马尔波罗传》及《英语民族的历史》
等著作中,对1 6 8 8 年英国的贵族、乡绅投靠威廉的行为备加赞颂,认为“英国
的贵族和国教教士从来没有像1 6 8 8 年这样经受如此严酷的考验,并对他们的国
家作出如此优良的服务。”如此看来,麦考莱关于辉格党与托利党之非此即彼的
对立二分法是有问题的,两党的关系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是剪不断理还乱,尤
其是在光荣革命问题上,更是共识很多。但麦考莱对于辉格史观的刻意彰显,
褒贬明确,其春秋笔法倒是歪打正着,反而成就了一番新气象。走笔至此,我
突然有所感叹:近世中国思想界纷纷攘攘的新旧公羊学论辩,与英国史学中围绕
光荣革命的两党叙事,不是有些相像吗?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曾经指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巴特菲尔德唱反
调,有“历史的辉格解释”之诟病,是耶?非耶?关于历史与历史解释,古今
中外,看来难以有统一不变的标准。但无论怎么说,麦考莱的《英国史》,天纵
雄才,汪洋恣肆,为我们成就了一个“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典范华章。
在当今鸡零狗碎的中国史学天地,能有这样恢弘的异域之声,可谓黄钟大吕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