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西方殖民帝国的崛起(1492 - 1914)
》
售價:HK$
96.8
《
ChatGPT数据分析实践
》
售價:HK$
108.9
《
人格分裂手记
》
售價:HK$
54.8
《
并购与重组 : 理念、策略、流程、实战一本通
》
售價:HK$
74.8
《
敦煌画稿:中国古代的绘画与粉本(培文·艺术史)
》
售價:HK$
140.8
《
分析论文集(分析哲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71.5
《
自主论:何为自主以及何以自主
》
售價:HK$
107.8
《
向整个世界说一声早
》
售價:HK$
54.8
|
編輯推薦: |
魏微,女,1970年生。已发表小说、随笔一百余万字。代表作品有:《大老郑的女人》《化妆》《姊妹》等。曾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二届中国小说学会奖,第十届庄重文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十月五日之风雨大作》收录了作者最具代表性的9篇小说,内容包括《大老郑的女人》、《化妆》、《姊妹》、《乔治和一本书》、《在明孝陵乘凉》、《乡村、穷亲戚和爱情》等。。
|
內容簡介: |
《十月五日之风雨大作》收录了魏微最具代表性的小说9篇。故事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南方小城市。小小的大院里沉隐着人性的自然界,少女在这里成长,中年男人在这里构思出走情节,打工仔演绎着一个美好而又悲凉的爱情故事,而办公室恋情揭开的是谁都不想看到的结局。人们互相猜疑甚至仇恨,但又互相关爱,彼此勾连着生命的记忆。本书在最柔软的心灵角落展开最有张力的纠结,内中的人物平凡至极,但是血肉丰满。
《十月五日之风雨大作》语言沉静,故事唯美曲折,堪与张爱玲作品媲美。
|
關於作者: |
魏微,女,1970年生。已发表小说、随笔一百余万字。代表作品有:《大老郑的女人》《化妆》《姊妹》等。曾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二届中国小说学会奖,第十届庄重文文学奖等多种奖项。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日、韩、波兰、希腊等多种文字。现供职于广东省作协。
|
目錄:
|
大老郑的女人
化妆
姊妹
乔治和一本书
在明孝陵乘凉
乡村、穷亲戚和爱情
十月五日之风雨大作
异乡
到远方去
后记:我这八年
|
內容試閱:
|
大老郑的女人 算起来,这是十几年前的事了。
那时候,大老郑不过四十来岁吧,是我家的房客。当时,家里房子多,又是临街,我母亲便腾出几间房来,出租给那些来此地做生意的外地人。也不知从哪一天起,我们这个小城渐渐热闹了起来,看起来,就好像是繁华了。
原来,我们这里是很安静的,街上不大看得见外地人。生意人家也少,即便有,那也是祖上的传统,习惯在家门口摆个小摊位,卖些糖果、干货、茶叶之类的东西。本城的大部分居民,无论是机关的,工厂的,学校的……都过着闲适、有规律的生活,上班,下班,或有周末领着一家人去逛逛公园,看场电影的。
城又小。-一条河流,几座小桥。前街,后街,东关,西关……我们就在这里生活着,出生,长大,慢慢地衰老。
谁家没有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说起来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不过东家长西家短的,谁家婆媳闹不和了,谁离婚了,谁改嫁了,谁作风不好了,谁家儿子犯了法了……这些事要是轮到自己头上,就扛着,要是轮到别人头上,就传一传,说一说,该叹的叹两声,该笑的笑一通,就完了,各自忙生活去了。
这是一座古城,不记得有多少年的历史了,项羽打刘邦那会儿,它就在着,现在它还在着;项羽打刘邦那会儿,人们是怎么生活的,现在也差不多这样生活着。
有一种时候,时间在这小城走得很慢。一年年地过去了,那些街道和小巷都还在着,可是一回首,人已经老了。也许是,那些街道和小巷都老了,可是人却还活着:如果你不经意走过一户人家的门口,看见这家的门洞里坐着一个小妇人,她在剥毛豆米,她把竹筐放在膝盖上,剥得飞快,满地绿色的毛豆壳子。一个静静的瞬间,她大约是剥累了,或者把手指甲挣疼了,她抬起头来,把手甩了甩,放在嘴唇边咬一咬,哈哈气……可不是,她这一哈气,从前的那个人就活了。所有的她都活在这个小妇人的身体里,她的剥毛豆米的动作里,她抬一抬头,甩一甩手……从前的时光就回来了。
再比如说,你经过一条巷口,看见傍晚的老槐树底下坐着几个老人,有一搭无一搭地聊着什么。他们在讲古诫。其中一个老人,也有八十了吧,讲着讲着,突然抬起头来,拿手朝后颈处挠了几下,说,日娘的,你个毛辣子。
多少年过去了,我们小城还保留着淳朴的模样,这巷口,老人,俚语,傍晚的槐树花香……有一种古民风的感觉。
另一种时候,我们小城也是活泼的,时代的讯息像风一样的刮过来,以它自己的速度生长,减弱,就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了。时代讯息最惊人的变化首先表现在我们小城女子的身上。我们这里的女子多是时髦的。不记得是哪一年了,我在报纸上看到,广州妇女开始化妆了,涂口红,掸眼影,一些窗口单位如商场等还做了硬性规定,违者罚款。广州是什么地方,可是也就一年半载的工夫,化妆这件事就在我们这里流行起来了。
我们小城的女子,远的不说,就从穿列宁装开始,到黄军服,到连衣裙,到超短裙……这里横躺了多少个时代,我们哪一趟没赶上?
我们这里不发达,可是信息并不闭塞。有一阵子,,我们这里的人开口闭口就谈改革,下海,经济,因为这些都是新鲜词语。 后来,外地人就来了。
外地人不知怎么找到了我们这个小城,在这里做起了生意,有的发了财,有的破了产,最后都走了,新的外地人又来了。
最先来此地落脚的是一对温州姐妹。这对姐妹长得好,白皙秀美,说话的声音也温婉曲折,听起来就像唱歌一样。她们的打扮也和本地人有所区别,谈不上哪有区别,就比如说同样的衣服穿在她们身上,就略有不同。她们大约要洋气一些,现代一些;言行淡定,很像是见过世面的样子。总之,她们给我们小城带来了一缕时代的气息,这气息让我们想起诸如开放,沿海,广东这一类的名词。
也许是基于这种考虑,这对姐妹就为她们的发廊取名叫做
“广州发廊”。广州发廊开在后街上,这是一条老街,也不知多少年了,这条街上就有了新华书店,老邮局,派出所,文化馆,医院,粮店……后来,就有了这家发廊。
这是我们小城的第一家发廊,起先,谁也没注意它,它只有一间门面,很小。而且,我们这里管发廊不叫发廊,我们叫理发店,或者剃头店。一般是男顾客占多,隔=三差五地来理理发,修修面,或者叫人捏捏肩膀、捶捶背。我们小城女子也有来理发店的,差不多就是洗洗头发,剪了,左右看看就行了。
那时,我们这里还没有烫发的,若是在街上看见一个自来卷的女子,她的波浪形的头发,那真是能艳羡死很多人的,多洋气啊.像个洋娃娃。P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