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文化的演化:民众动机正在重塑世界
》
售價:HK$
88.5
《
布鲁克林有棵树(孩子喜欢的阅读经典读本 基于真实生活的全球经典成长小说 走出成长困境 追逐梦想 人生励志 自我塑造小说)
》
售價:HK$
76.2
《
构建未来教育图景: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
》
售價:HK$
87.4
《
技术统治(未来哲学系列)
》
售價:HK$
53.8
《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散文精选集三册
》
售價:HK$
127.7
《
全球城市案例研究2023:基于网络的合作与竞争国际经验借鉴
》
售價:HK$
199.4
《
引爆:炸药、硝酸盐和现代世界的形成
》
售價:HK$
85.1
《
人类星球:我们如何创造了人类世(企鹅·鹈鹕丛书013)
》
售價:HK$
91.8
|
編輯推薦: |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
著名儿童成长力培训专家 国际商务礼仪培训专家
ROSSANA蒋佩蓉经典之作
作者曾应邀为以下组织或机构进行培训讲座(排名不分先后):
Microsoft(微软中国)、Motorola(摩托罗拉中国)、Symbio(信必优)、Umiwi(优米网)、Schneider
Electric(施耐德)、Lenovo(联想中国)、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清华商学院等
|
內容簡介: |
在近20年为麻省理工学院选拔新生的面试工作中,蒋佩蓉女士发现了一个惊人的规律:那些只凭一纸高分的高智商申请者,往往被麻省拒之门外——美国顶尖级大学所看重的,不只是聪明的大脑,更重要的是整体健全的人,拥有高尚的品格和情商的人。只有4Q(智商、情商、道德商、挫折商)健全的孩子,才有绝对的优势在全球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我们每个父母都会面临的现实是:我们所接受的是几十年前的教育,而我们培养的是要在几十年后的国际化社会中立足的孩子。作为父母的我们是否已经明确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具备什么样的品格和能力?
作者以近20年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面试新生和培养3个优秀孩子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一一揭示如何养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孩子……家庭教育的内容不仅仅是知识和分数,更重要的是价值观,是孩子独特的个性化成长的需求。
本书原稿用英文撰写,
2009年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受到全亚洲重视儿童价值观培养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强烈关注和一致推崇,口碑相传至今。漓江版的铂金版为最新修订版。
|
關於作者: |
蒋佩蓉(Rossana
Lin):著名儿童成长力培训专家、国际商务礼仪专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三个优秀孩子的母亲。出生于台湾,后随父母定居北美,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在多家世界知名跨国公司任职并成功创业。2003年,佩蓉一家人怀着服务中国的热情定居北京。
作为中西合璧的文化使者,她的教育理念及培训课程受到包括微软中国、摩托罗拉中国、信必优、美国商会等著名跨国企业和教育组织的欢迎,并屡次受邀到北大、清华等高校演讲,获得新浪网、优米网的鼎力支持。佩蓉还是华人世界著名的亲子教育专家,婚姻亲子杂志专栏作家。她独特的面向未来和具有国际视野的教育观不仅来自近20年为国际名校拔擢人才的工作经验,而且来自她成功培养三个孩子的家教实践。她的主要著作包括:《佩蓉谈商务礼仪》《佩蓉教孩子学礼仪》《佩蓉的妈妈经》等。
|
目錄:
|
序言 给教育者以新的思考
自序
第一章 支持哪种教育体制
不要将问题两极化为东方和西方,我相信不管一个孩子是在哪种教育系统中长大的,他都可以成功。
第二章 创造力
在麻省理工学院,我们的非正式校训是:努力工作努力玩。我们凭直觉就懂得这个道理,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怎么好好玩,他就不可能喜欢他的工作,他的努力也就坚持不了多久,或者无法产生长期的效果。
第三章 合作精神
当我看着那些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的学生的档案时,我发现他们有一些明显的共同特征,就是不仅天资聪颖,同时也是很好的合作者。
第四章 激情胜过才智
在我超过15年的面试经验中,我看到这一点得到反复印证。自我到中国以来,每年都会看到这样的人被录取——他们不只学业优秀,而且对某种东西怀有全然的激情。
第五章 过度安排时间
我发现,日子过得越忙碌,我越容易生气,越不耐烦,就越不愿意停下来听孩子说话。忙碌的状态破坏了我的判断力,使我一门心思只顾忙自己的事,从而伤害到别人,这样经常使我在事情过后,用额外的时间来修复被损坏的关系。
第六章 学会休息
我自己特别期待这些可以放下一切、轻松自在的时间。有时,在这些时间里,我们的孩子常常能说出一些令人惊异的、有洞察力的话来。
第七章 把挫折看作成长的机会
关于战胜逆境,我们的三个孩子,每个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些经历使他们树立起了信心,帮助他们克服了失败的恐惧,给了他们发现自身潜能的机会。
第八章 打好你的生活牌
生活惯于和我们打不公平的牌。问题是,打完这种不公平的牌后,我们是变得更痛苦 (bitter)
呢,还是变得更好(better)?
第九章 认识你自己
你应否在某一个领域从事一项职业,不是仅仅取决于你是否擅长,而要问你是否喜欢这项职业。
第十章 谦卑的魅力
真正的谦卑源于尽心尽力地发现我们到底是谁,是什么使我们与众不同,接受并拥抱我们的强项和弱点,运用我们的天赋为周边的人群带来益处。
第十一章 挑战常规
赶紧试验,赶紧失败,赶紧调整。
第十二章 给想象力留有空间
最近的调查研究表明,我们的孩子到18岁之时,与他们在学校平均度过一万一千个小时形成对比的是,他们将要在电视机或其他电子媒体前面耗费一万五千个小时。
第十三章 乐于付出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目睹母亲暗暗施与、服务他人,这对我是个巨大的榜样。
第十四章 优秀源于真诚
每看一眼孩子的美术作品,我的内心都会泛起一阵温暖,一份爱意。它不是任何其他伟大作品激发的感情所能比拟的。那么,谁更优秀呢?对我而言,这毫无可比性——我的孩子的美术作品,将代代相传!
第十五章 做有品格的人
没有人不能做事,没有人才不能做大事,没有人品大事小事都坏事。
第十六章 广泛学习和社会交往能力
我妹妹告诉我,她在舞台搭建小组工作时学到的东西,与她学过的其他全部课程加起来相比,更有助于她以后成功地担当“世界500强”公司的管理顾问和主管。
第十七章 领导力
简言之,培养一个领导,就是教会他在三种不同的关系中出类拔萃。
第十八章 家的影响力
一则古老的犹太预言说:那一天终将来临,父亲的心转向儿女,儿女的心转向父亲。父母亲们,你们有着一个神圣的使命,一个崇高的使命,要以你的承诺健全你的家庭。
结束语:付诸行动
跋一 重新定义教育的含义
跋二 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支持哪种教育体制
美国家庭教育专家萨莉?克拉克森在《母亲的使命》一书中这样说,儿女原本是上帝在婚姻中的祝福和一种托管,而现今,一旦孩子只是为满足父母的情感需求,或只是由于性行为导致的麻烦的副产品,那么,在教育这个其实并不轻松的工作中,父母就会推卸责任,疏于帮助孩子进行价值观培养、智力开发、沟通辅导和情绪调节等,孩子的安全感和价值感也就随之缺失。
这是我所读过并经常参考的有关母亲教育的最好的书之一。在我逆通行的教育理念而行的亲身经历中,它给了我宝贵的帮助。当时通行的观念认为,我选择待在家里陪孩子度过他们的早年,完全浪费了我在麻省理工学院所受的教育,而在我看来,付出就有回报。
父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人选
几天前和朋友一起吃饭,她给我讲了一个朋友的故事。那个朋友和她十来岁的孩子矛盾重重,于是她决定把孩子送往加拿大去接受优良的教育。孩子根本没有学习和读大学的欲望,也不愿听他父母的建议、威胁、说理或是哄骗。这是孩子的过错吗?我说,如果父母都是忙碌不堪的职场人士,那结果就会是这样。
我常常看到这样的悲剧。许多忙碌而成功的父母认为,孩子成功的关键就是接受更好的教育(而更好的教育就意味着需要更多钱来支持)。让我困惑不解的是,实际上,他们自己就是抚养孩子的最合适的人选,这些聪明人为什么要说服自己,把他们最宝贵的资源——孩子,托付给溺爱孩子的祖父母或“职业看管人”,或者干脆把孩子送往一个“更先进的文化环境”接受教育?谁更爱孩子多一些?是他们自己,还是那些保姆?要知道,保姆没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也没有完整的家庭使命感。把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打发到美国或欧洲,就能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并使他们突然之间就愿意听父母的话了吗?
在有孩子之前,我先生和我花了许多时间帮助“太空小孩”,如为一些只身住在洛杉矶的孩子们提供咨询帮助(他们的父母在亚洲工作)。我们看到整整一代聪明又有天分的孩子的挣扎和困惑:为什么声称爱自己的父母,却不想花时间和自己相处?父母对他们的要求无非就是好成绩。我们听说有这样一位极端的母亲,她儿子自杀了,因为他没被伯克利或者斯坦福录取,在葬礼上,这位母亲站在儿子的棺材边说:“如果他不能进入伯克利或者斯坦福,他最好还是死吧。”她对儿子的死无动于衷。这位母亲没有听到孩子的内心在哭泣,甚至因自己对儿子的拒绝而驱使儿子奔赴死亡时,她仍然无动于衷。
我的求学经历和儿子的求学经历
我出生于台湾,是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里长大的。我的祖母认为我和两个妹妹是女孩,不值得受教育。而我的父亲作为家里的长子,注定要继承一个庞大的商业王国。他的想法和祖母不同,他把我们送到加拿大读书,那时我们的周边环境中没有其他中国人。我父亲一再告诉我们,不要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要汲取其精髓,并化为己有。
我在对有色人种存有偏见的英国文化中长大,逐步形成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中西方文化,也没有认为哪一种文化是“高级文化”的错误观念。现在我住在北京,在这里我反倒发现了一种让我自己烦恼的大众倾向——认为一种文化比另一种文化好。父母在为孩子的教育问题面临各种选择时,这种倾向显得尤其真切。在嘈杂声中,他们或者支持这种教育体制或是支持那种教育体制。但最好的教育体制应当是由父母和孩子一起选择的,父母和孩子在这个选择、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还可以成为友好的伙伴。
不要将问题两极化为东方和西方,我相信不管一个孩子是在哪种教育系统中长大的,他都可以成功。在此,我引用吉姆?柯林斯在《基业长青》中的一段话:
在本书以下部分,我们会持续运用中国二元哲学里的阴阳太极图。我们特意选择这个象征符号代表高瞻远瞩型公司的一个关键要素。这些公司不用我们所谓的“非此即彼”来框限自己——那种不能轻易接受矛盾的理性观点,认定两种表面冲突的力量或理念不能同时并存……
此处我们不只是谈论平衡。“平衡”意味着中庸路线、彼此各半。高瞻远瞩型公司不在短期和长期之间寻求平衡,追求的是短期和长期都有优异表现……
不合理吗?大概是吧。罕见吗?不错。困难吗?绝对。可是正如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点明的:“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但仍保持行动能力。”这正是高瞻远瞩型公司具备的。
在整个自然界中,你会发现同样的矛盾现象:光既是粒子物质又是波能量;量子物理学和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充满了这种矛盾现象。生活与自然是一幅充满“并且”而不是“或者”的画卷。我认为只有一方面存在,另一方面才成为可能。因此,下面的章节主题,我尽可能成对地介绍——没有自律(在东方被高度提倡的品格)就没有真正的创造力(在西方被高度提倡的品格);没有竞争(东方式的)就没有合作(西方式的);没有坚韧(东方式的),激情(西方式的)只是浪费情感,同样,没有激情的纯粹坚韧将把一个人的生活引向无趣和枯燥;没有自我认知(西方式的),谦卑(东方式的)将变得空洞,而离开了真正的谦卑,自我认知将变成自私。
其他的话题都是补充性的:别过度安排时间,这样才能有更多的空间留出来休息;没有生活中的困难和不公平,逆商就无从发展;冒险需要勇气。我们首先必须直面我们的贫乏和软弱,否则是没有办法提供帮助给别人的。你需要挑战自我,改变旧有想法,但是对于摆脱“或者的暴政”(意思是人很容易把自己框在一个二元对立的空间)却是完全可能的,其秘密武器就是:深入思考的父母们,他们有勇气与孩子一起,勇敢地面对这些矛盾,而不是走向非此即彼的极端。
我的大儿子凯文就读于一所国际学校,在和这所国际学校的孩子们面谈之后,结合当麻省理工学院面试官,以了解到的这些学校系统为依据,我已经对最好、最聪明的孩子在这儿的生活结果有了第一手的资料。其实,我自己也质疑为这种教育投入这么多钱是否明智。不过,既然凯文在六年级的时候才到中国,之前又没有任何中国式教育的背景,他以后还必须返回美国读大学,那么,他就必定要在一种全英语教学的环境里完成他的中学教育。
国际学校受欢迎的孩子是什么样的
凯文从待了四年的汉语教学的本地学校返回到全英语教学的国际学校,这才是头一年。凯文是我三个孩子当中最有想法也最健谈的,在这个学期的调整期间,我就经常和他交流。他告诉我,与他四年前刚进入汉语教学环境的那次调整相比,他这次返回这种英语教学环境的调整更加困难。虽然当他刚进入本地学校时,他根本就不认识一个中国字,也没从其他地方了解中国的文化,但是中国本地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友善,乐于助人,他发现自己在适应和融入陌生环境的过程中得到了真心实意的帮助。
这之后,凯文告诉我他进入国际学校后面临的诱惑与挣扎。西方的中学是由受欢迎的孩子统治的地方,而那些受欢迎的孩子通常并不聪明。在一些学校,这些人可能是“帅哥”或运动员,还有比赛中做引领、为运动员加油的漂亮的拉拉队队员。在凯文所在的学校,受欢迎的孩子大多数是乐手和重金属音乐爱好者,那些爱好者炫耀着油亮的长头发,看上去好像他们的精神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太空漂浮。这就出现一种普遍的“降低标准”,在此影响下,那些对各种事物发表聪明看法的孩子会因为太有头脑而被别人认为很愚蠢,而装痴扮傻的风气反而大为流行。而学校呢,只为满足最低的期待做基本的、最少量的努力。
作为学校的新生,我儿子急于和这些受欢迎的孩子打成一片,因为他自己是个吉他手,并有自己的乐队。不过,由于从小就被教育要友善待人,因此,他特别关注那些易于被忽视的人。很快,凯文发现自己既和那些受欢迎的人交上了朋友,也和那些不受欢迎的人交上了朋友。无论是他和那些受欢迎的朋友在一起,还是那些不在这个受欢迎圈子的朋友走过来和他聊天,他都能感受到内心的这种不断挣扎。
实际上,凯文的数学和英语这两门功课在班里都是出类拔萃的,因此,他被列入有天分的学生行列,学校会给他提供足够具有挑战性的事做。通过不断和凯文谈话,他的老师很欣赏我们教育凯文为人处世的方法。凯文是一个乐手,他能和来自不同圈子的人交朋友,他的朋友拥有音乐之外的其他各种兴趣。实际上,凯文还酷爱科学,因为他的梦想是,从事绿色能源方面的工作。假如那还不够,在每周几次参加校网球队的课后练习后,他还会写作、拍摄和剪辑电影。这也就是说,他还不能轻易被贴上标签定型,他需要不断地找到新的方式来界定他自己。
挑战同伴压力
更复杂的是,凯文的所有朋友都有稳定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而他不太知道他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女朋友,他对如何对待女孩子有近乎完美的高标准。凯文很挣扎,他想要抵抗这种影响:仅仅为了避免被贴上“不正常”(变态)的标签就把自己和某个女孩连在一起。他回家告诉我,他有时真怀念在中国本土学校时的那种简单天真。在那里,种种事情规划明确,界定清晰,也没有彼此不相往来的朋友圈。
正如凯文所说,诱惑和挑战现在更加微妙。对一个学生来说,迷失自我,屈服于同伴的压力,变成他们本不该成为的某种人更为容易。
上学期的尾声,凯文在做设计科技课上最后的一个设计方案,他决定设计一个简单的机器帮他捡网球,而不用自己弯腰用手去捡每个球。其他人都挑了容易的方案,他却用了大量时间设计他的机器,试过各种不同的材料,做了许多的模型。虽然还没有完成机器的最终制作,他在全班就已经得了A+这样的好成绩。但他决定为他的方案申请延期两周,因为他想完成它。当他的同学嘲笑他已经得到成绩还浪费时间和精力时,凯文则沉浸于解决问题的乐趣中,想要完成整个程序。他发现他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发明新事物的天分,并乐于用自己的双手去探索。
他以前从没有在中国的本土学校中获得过这种鼓励,在那个学习环境中,他只是被要求把注意力放在书本学习上,在某一科获得某种成绩,而不是放在动手学习和发现的过程上。国际学校给了他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但是同时,一些缺乏来自家庭的指导和鼓励的孩子,则把多余的时间浪费在打电脑游戏或周末去三里屯喝酒上。
所以,自由是一把双刃剑,孩子需要得到帮助才能明智地使用它。
第二章
创造力
学钢琴的苦与乐
我自己学习弹钢琴的经历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故事。我父亲是在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虽然他深深地喜爱古典音乐,但却没有机会了解一种乐器。在他年幼时,他常常溜到剧院的后门,因为在那儿他能够听到里面正在演奏的音乐。他时常因自己不会弹奏一种乐器而感到遗憾,因为他觉得他原本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所以,在我和妹妹出生后,我们就不得不选择学习一种乐器。我四岁的时候,父母就开始让我上钢琴课。
我至今还记得自己每周上课时提心吊胆的样子。我被逼无奈,每周要进行长时间的技巧训练和手指练习,那真是既无意义又烦闷的事情。于是我尝试各种方法来逃避练习。我依然记得妈妈绕着庞大的钢琴追我,试图让我坐下来练习的情景。还有许多次我藏在学校的树丛里,不愿回家练习。当我回家见到钢琴老师时,她总是摇头,知道我没有练习我该做的家庭作业,就用一支铅笔打我的双手,还再要求我抄写很多页的曲谱作为惩罚。
到加拿大求学后,我仍然不被准许放弃钢琴,为了得到最高级的结业证书,我还要继续上钢琴练习课和学习音乐理论。当时我的计划是,一旦拿到结业证书,就立刻放弃钢琴,再也不碰钢琴了,让自己摆脱这种毫无必要而且完全无意义的痛苦。
在我学到第十级的时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我疯狂地喜欢上了流行音乐,每周总是虔诚地收听流行歌曲排行榜前四十名的歌曲。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的那位钢琴老师因为忙于她的个人事务,就把我们这几个学习积极性较差的学生分派给她那个还在中学的儿子指导。
我至今仍记得第一堂课的情形,他让我告诉他我最喜欢的流行歌曲,接着就在钢琴上逐一弹奏这些旋律。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如果我愿意,他就给我机会练习这些歌曲而不是那些古典的钢琴奏鸣曲。这时,我发现那些多年练习的技巧对我迅速学会我最爱的歌曲非常有用。由于我已经有高度的技巧,我的同学花数小时试图学会的东西,我可以在几分钟内就进行试奏并学会,这激发了我练习音阶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参与校园合唱队和音乐剧,这给我打开了一个关于百老汇歌剧和爵士歌曲的全新世界,我学会了在自己的钢琴上演奏这些旋律。
今天,我对父母当初强迫我学钢琴充满深深的感激之情。现在,我的孩子们如果想听喜欢的流行歌曲,只要他们告诉我,我就会到网上去找曲谱,然后用钢琴演奏给他们听。实际上,寻找歌曲供我们的家庭乐队练习已成了我们在一起时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
一项实验:陶艺作品与天分
美国的一个陶艺班进行了一项实验。这个班一分为二:一半是最有天分的学生,而另一半则是剩下的学生。有天分的学生被要求届时提交出他们所能创作出的最好的作品,关注的主要是质量;而其他学生只要求完成每天至少做出15件物品的定量指标,不论质量高低。
到学期末,两组学生的作品集中到一起,要求评审老师从中挑选出最好的作品。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最好的作品居然全都出自天分较低的那一半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在于这四个字——熟能生巧。天分较低的学生通过反复实验,从错误中知道了什么管用,什么不管用,而天分较高的学生一门心思盯着质量,追求完美,结果他们没有经历过多少失误,自然也就不能像别人那样从失误中学到东西。
这个听起来冗长而毫无新鲜感可言的故事和创造力以及教育体制有什么关系呢?我经常看到那种极其擅长自己的技艺或职业的人,他们不仅有天分和创造力,而且能够勤勉自律地磨炼和完善自己的天分才干,以求能做好自己的事。
麻省理工学院的非正式校训
在麻省理工学院,我们的非正式校训是:努力工作努力玩。我们凭直觉就懂得这个道理,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怎么好好玩,他就不可能喜欢他的工作,他的努力也就坚持不了多久,或者无法产生长期的效果。让我吃惊的是,整个学院超过30%的学生是亚洲人。根据东方的文化习惯,我们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成长是要经历刻苦努力才可以精通某项事物的。
不过,相反的方面也同样真实,我的孩子的许多同龄人都是在西方的教育体系中长大的。在他们的初期成长过程中,不必掌握九九乘法表或知道如何阅读,因为这些技艺太强调重复性,太乏味,不够有意思。
在体验过这两种教育体系后,我看出了这两者的优点和缺点,并由此形成了我个人的主张:想要让创造力蓬勃发展,就必须让这两种表面看来矛盾对立的体系相互融合,彼此平衡。
我教孩子必须刻苦学习,记住他们的汉语字词或九九表。与此同时,我也试着通过编一些有助于学习的游戏,使这一学习过程变得更有趣。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发展的技巧之一,就是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完成一些重复性的记诵类的学习任务,因为那是在为以后发挥创造力和充满趣味的岁月奠定基础。
我记得母亲曾经多次告诉我,她不能回答我为什么我必须按她的要求去做事,但等我长大了,总有一天我会感激她。有时,父母确实不太善于说明白为什么有些东西非常重要或不可或缺,但我们必须坚持自己的立场:我们的孩子必须信任我们,按我们要求他的去做。
虽然中国式教育的长处在于培养学生严守纪律,获得死记硬背的技巧,但在如何带着好奇感、发现精神和激情来了解世界,不让教育模式窒息孩子的创造力方面,我们还要向西方教育学习。以下文字摘引自一个朋友写给我的信:
创造力不仅和艺术有关。它包括涉及创造性观念的所有领域,从科学、教育、医学、咨询、运动、娱乐、政府管理、音乐、商业等各种形式的艺术,到大多数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谋生、抚养孩子、培养爱好——一言以蔽之,创造力涉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孩子们需要尽情地玩,他们比大人更加懂得怎样玩,怎样在玩中忘乎所以,乐此不疲。孩子的本性就是在玩的愉悦里忘了自己。孩子们可以嬉笑不止,欢欣鼓舞,尽情玩耍,而大人就做不到这样。因为孩子不必为生活的现实和随着成年而来的责任而担心发愁——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对此有所准备后,那些责任会来的。其实这种全身心投入的玩里面就透露着创造力。正是在这种状态中,具有创造性的观念才会迸发出来。
跑步者高峰体验与孩童纯真
前面说过,我为自己没有放弃钢琴训练而心怀感恩。现在,一旦我希望得到我所想得到的东西,我就可以在钢琴凳上坐好几个小时,陶醉在自己演奏的音乐当中,常常还得要人提醒我该吃饭或睡觉了。
长跑运动员都有过一种普遍的体验,他们跑了头几公里后会碰到一面“墙”,到了那个点他们就想要放弃,因为实在是筋疲力尽。然而,经验丰富的长跑运动员都知道,如果他们坚持住,继续跑,过了那面“墙”,他们将体验到“跑步者高峰体验”,就能体会到超越自我愉快幸福感——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遗憾的是,许多尚在训练中的人很快就放弃了努力,从未有过“跑步者高峰体验”。
身为父母,我们都在寻找鼓舞人心的资源,让我们的孩子对超越自我有惊鸿一瞥的体验。这些资源包括让他们聆听优美的音乐,带他们观看专业的运动比赛,以及接触某一特殊艺术或活动的大师等。在他们的儿童时期,让他们接触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游戏,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并激发相应的欲望。
在我们想方设法教导他们形成勤奋学习的好习惯的同时,我们还有一项艰难的责任——保护他们宝贵的创造力,使之与勤奋学习的习惯保持平衡。这就要求我们维护他们的孩子气,因为孩子气本来就在儿童身上自然地存在着,却随着他们的长大而渐渐消失。
中国现在的教育体系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剥夺和抹杀孩子气的精髓——信任、欢笑和喜悦。由于过度地安排学习任务和过早地往孩子们的脑袋里塞满信息(家长有时还经常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孩子的喜悦和创造力被扼杀了。为了激发他们勤奋学习,打好知识基础,我们使孩子深受恐惧和焦虑等心理疾病的折磨,还设定严格的界限,禁止他们尝试新鲜事物,发展新鲜观念。我们不允许孩子失败,其实也阻止了他们从失败中学会理解自然规律。
增进自由的“漏斗模式”
一些西方的教育人士对增进自由的“漏斗模式”很熟悉:开始先给孩子以较少的自由,在他显示出负责的行为,证明他值得信任后,再给他增加自由度,这样的教育方法操作起来更容易些。而如果在孩子已经习惯了放任的自由后,再剥夺他们的自由度,难度就大得多。东方的教育体系的好处在于积极发扬遵守纪律和刻苦努力的精神。只要在时间上留出余暇供孩子游戏和休息,同时在维护孩子气的自发性和好奇感上做额外的努力,我们就能很好地走在世界的前列。等别人发现他们一直都在玩,不努力工作就不足以在竞争游戏中战胜你时,他们可能就需要奋起直追了。
我满怀希望,新一代的父母可以充分利用这两种教育体系的优点,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头脑的下一代。而这一代新人将在他们选定的职业中努力工作,在艺术、音乐、舞蹈、电影、文学、科学、管理、司法、教育、经济等方面(与此同时,还要关注环境),给世界带来祝福。
……
|
|